登陆注册
19399100000041

第41章 《浮士德》面面观(7)

古往今来,德意志民族产生的影响及于整个世界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多不胜举。在诗剧反映的历史环境中,浮士德可以说是一身兼为三者——像歌德本人一样——而本质上却主要仍然是位哲人。读者们请想一想,他的一生是不是始终都在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探索宇宙万象的成因,探索人类未来的前景呢?浮士德的的确是一位德国哲人,是一位体现了德意志民族某些优秀品格的姣姣者。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随着德国的统一和军国主义化,一些具有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倾向的学者也曾拿浮士德身上的德国人特性大做文章,把他英雄化和超人化,以证明德意志民族的优越,说浮士德的非凡之处在于“具有占有外界事物和不断扩张的意志”,以此作为侵略扩张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这些当然是对歌德笔下的德国伟丈夫的滥用和歪曲。不过,在世界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浮士德这个独一无二的、民族色彩鲜明的形象,并未因此丝毫失去他原有的光辉。

第三个层次,浮士德是现代西方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

这个源于施本格勒的提法,本身应该说是并不错的,虽然他抹煞了文化和人物的阶级性质,称前者为所谓“德意志文化”,后者为所谓“现代欧洲人”。他把浮士德精神特征归纳为“积极的、奋斗的、克服的”,应该说也颇准确。在西欧走出黑暗中世纪之后的三百年,新兴的资产阶级正是凭着这样的精神,“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开拓了世界市场”,一百年中所造成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23]

德意志民族尽管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却与西欧其他民族同样处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莱文化持久而强大的影响之下;浮士德尽管成型于歌德笔下,产生和成长的过程却恰恰包括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和壮大的时代。由于这两大原因,浮士德就不仅体现了德意志精神文化,也并非什么“永恒的德国人”。反过来,近几百年西欧各国同样出现过许多“浮士德式的人物”,文学家们不断地反复地以这样的人物为主人公,就证明了他的超民族性。而在处于别的文化圈和社会形态的国家,中国也好,印度也好,都没有产生或很难发现浮士德一样的人物,又证明了他的特定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

我特别强调浮士德乃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化身。因为,歌德在充分展示他“积极的、奋斗的、克服的”精神光采的同时,还将资产阶级初期的人道主义理想保留了下耒,而把冷酷无情、没有良心、寡廉鲜耻等等资产阶级的丑恶,尽可能转移到诗剧中的另一个人物——魔鬼靡非斯托的身上。正因此,浮士德身上就有远比普通资产者更多的人性光彩,才能真诚地爱格莉琴,为自己造成她的不幸痛悔不己;才能认识到他通过靡非斯托在围海造田时所行的种种不义,以致内疚、忧愁得瞎了双眼;才能在年满百岁之后还“为千万人开拓疆土”,在明亮的心中为人类的未来描绘“自由的土地上生活着自由的人民”这么一幅美景。理想化的资产者已经超越了资产者,浮士德由此又上升到——

第四个层次,他是杰出的人的典型,或如卢卡契所说的,是“人类发展的缩影”。

宏观地纵览人类发展的历史,浮士德曲折坎坷、上下求索、充满失望和痛苦的一生之于它,的确可以称作是一个象征或者缩影。我们在前面谈《浮士德》的时代精神时已详细分析过,诗剧主人公如何从中世纪挣扎出来,经历了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并在最后出于对眼前现实的不满而产生了对未来的空想社会主义似的预言和希冀。浮士德的的确确如卢卡契等人所说,几乎经历了——包括在思想上经历了现代人类发展的所有发展阶段。

笔者有一个不妨说是独创的看法,即认为还可以微观地把浮士德视为人类杰出个体的代表,把他的一生和五个追求、五幕悲剧,视为人的生命存在的五个阶段或者五种境界。

具体地讲,前三个阶段每个平凡的人都是要经历的:从呀呀学语,便开始求知:成年以后,便有男女之爱;再进一步,就要报效国家,服务社会,从事某种作为生存基础甚或博取荣华富贵的职业。一般人至此便心满意足了。杰出人物却还要上升到后两个更高的境界:他一是要追求精神上的美的享受,与美结合以实现精神的充实,人格的完善;二是要突破一己的小我,把目光射向全社会、全人类、全宇宙,要突破眼前和现在,预见和关心着人类的前途和未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说并非人人都是浮士德,但人人身上都有一些浮士德的因子,都可以努力做一个浮士德。这就是歌德笔下的人物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这就是他可以使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产生亲近感的原因。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他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十分复杂;他具有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异常丰富,因此几百年来吸引着一代一代学者去考证、研究、分析。这篇小文远远未能穷尽浮士德的方方面面,读者诸君大可深入细致地研读诗剧原著,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

“否定的精灵”和“恶”的化身

——《浮士德》人物考辨之二

除去诗剧的同名主人公浮士德,另外一个也贯穿全篇、影响全局的重要人物就是魔鬼靡非斯托。在歌德笔下,他的形象异常地鲜明生动,而且同样闪射着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光彩,是诗剧《浮士德》获得得巨大成功,在同一题材的众多作品中独领风骚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靡非斯托堪称天下之一魔;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没有另外哪个魔鬼的形象能和他媲“美”。我认为,没有靡非斯托在剧中令人叫绝的精彩表演,歌德的《浮士德》便成不了出类拔萃的世界名著和杰作。

在施皮斯1587年出版的民间故事书里,已经存在一个魔鬼,而且名字也叫做靡非斯托非勒斯。不过,他出现时的形象还是一个修士,行事也缺少积极主动性,浮士德一再招他来,提出要与他签约,他都先去请示了鬼王卢齐弗才敢同意。总之,从表到里,民间故事书中的魔鬼靡非托比起歌德诗剧中他那位同名兄弟来,实在差劲儿得很,是个地地道道的配角。

冯至老师1943年初在昆明西南联大作题为《〈浮士德〉里的魔》的讲演,第一次在中国对靡非斯托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观察和研究。[224]他指出,靡非斯托非勒斯这个名字在希腊文里让人联想到靡非斯托非尔(Mephiztophel),意即“破坏者”或“说谎者”。他说,“《浮士德》里的魔从外表看来,是根据基督教的传统,附加上些北欧的传说”;《圣经》里的魔鬼“能诱惑天使和人,能试探人,控告人,惩罚人;又能引人犯罪,使人成为他的仆人”,因此又被称作“试探者”或“诱惑者”。

以上这些字源考察和民间传说、宗教传说,让我们看见了西方观念里的魔鬼的种种品格和面貌特征。可以讲,所有这些品格和特征,都体现在了《浮士德》的魔鬼身上,然而却又远远还不是他的外表和内涵的全部。正如冯至老师指出,靡非斯托主要“是歌德自己的创造”。

事实上,这个魔鬼形象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都既独特而又异常丰富。这么讲,是因他的形象和性格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于一个魔鬼的想象。他既像是魔,又像是或者讲更像是人;他身上既充满着魔性,又鲜明地表现出许多人性的特点;他既是一个血肉丰满、富于变化的形象,又是某种始终一贯的理念或精神原则的象征;他无可否认地代表着消极的力量,却又经常起着积极的作用。

先说他的外形,那真叫不拘一格,随机应变。他先后是黑色卷毛狗、漫游学士、容克贵族、宫廷小丑、老丑八怪福奇亚斯、海盗船长和工地上的监工,等等。但他的基本形象或者说本来面目,无论在诗剧中还是舞台上,仍然是一个人,一个嘴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魔鬼似的狰狞可怖,但却十分阴险狡猾、时时带着冷笑的老于世故的中年男子。除去身上散发着地狱里带来的硫磺味儿,有一条腿是马蹄子因而有点瘸以外,他的那副尊容,人世间原本也不难发现。

至于靡非斯托的性格,则突出地表现出冷酷无情、阴险狡诈、玩世不恭、尖酸刻薄、世故圆滑、淫邪贪婪,等等。同样地,他不具有一般人想像中的恶魔那种挖人心、吸人血的赤裸裸的凶残;他的恶劣品性,倒全都是我们人类身上存在着的。也可以讲,他虽然并末表现出人类的所有恶德,却集中突出了其中的主要之点,代表了人类恶的一面。因此,他在诗剧开始的“书斋”一场向浮士德作自我介绍的时候便简单干脆地讲,他的本质便是一个“恶”字。

进一步认真阅读原著,观察靡非斯托这个人物我们便可发现,他上述种种恶的表现并非彼此孤立,互相不相关,而是紧密联系,互为因果,互为表里。例如他那自以为是深谙世态人心的结果的玩世不恭,又决定了他待人行事的冷酷无情、尖酸刻薄和世故圆滑。而且,这些恶的表现,在不少时候还会产生好的作用,引出好结果,正如他向浮士德作自我介绍时所说的:“我是那类力量中的一种,它常常想要作恶,结果却行了善。”而这,正是靡非斯托这个人物在诗剧中的主要作用和意义。他时时处处都想破坏浮士德的努力向上和追求,引他走上邪路,结果却刺激和推动了他不息地努力追求,不达到自己的目的绝不休止。我们不可以把靡非斯托简单地、概念化地看成一般的恶魔或恶势力。他的性质要复杂得多,意义和作用也不仅是当作陪衬的配角或反面人物而已。

正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着具体的剧情,看一看魔鬼靡非斯托的种种的恶的表现,以及它们所造成的正反两方面的结果。

首先,我们考察那最能表现他本质或者说他的魔性的大恶,也就是他对人世的任何痛苦和不幸都无动于衷、冷眼旁观甚而至于加以嘲弄的冷漠和冷酷。格利琴被他和浮士德害得家破人亡,身陷囹圄,神经已经失常,眼看就要被处决。面对着这一惨绝人寰的悲剧,他只以满不在乎的口吻冷酷地说了一句:“她并非头一个。”显示出他与悔恨交加、痛不欲生的浮士德的本质区别:他实在是一个毫无心肝,毫无人性的魔鬼。

又如诗剧第五幕浮士德命令他去说服一对老夫妇迁居,他竟干脆来一个杀人放火,斩草除根,冷酷无情到了没有一点人味。

然而,正是他这样的大恶、极恶的行径,强有力地震撼和刺激了浮士德,使他完成了发展中两个至关重要的转变。前者使他于悲痛中脱胎换骨,离开“小世界”进入大世界;后者使他因为“忧愁”而失明,于现实世界一片黑暗之时进入了更加光明的内心世界。在浮士德漫长的追求途程中,它们称得上两次质的飞跃。

对于魔鬼靡非斯托,玩世不恭是一个很能展示他个性特征,使他区别于其他坏人乃至恶魔似人物的“穷凶极恶”。这种恶,在他与格利琴的邻妇逢场作戏地调情时,在他冒充老博士戏弄虚心求教的年轻学子时,在他变作弄臣、操纵皇帝宫廷内的的化装游行、制造一场大火灾的虚惊时,是的,甚至就在他与上帝的赌赛中,都表现了出来。这种恶渗入了他的骨髓,渗入了他对宇宙、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使他成为了一个不辨是非、怀疑和否定一切价值的虚无主义者,一个上帝所说的“否定的精灵”。

作为否定的精灵和虚无主义者,靡非斯托冷酷无情地造成了许多的不幸和破坏,是酿制浮士德悲剧的重要因素或者说酵母。但与此同时,这个洞达世情的机灵鬼又极善于将自己的玩世不恭和虚无主义,轻轻松松地表现在说笑调侃和冷嘲热讽中,给浮士德的悲剧染上一些个喜剧的色彩。而且,他几乎是讽刺嘲笑一切。如冯至先生所说:“他嘲笑教会,嘲笑三位一体,嘲笑宫廷里的幸臣,嘲笑纸币,嘲笑女人的作伪,嘲笑地质学中的火成论者,嘲笑摹仿,嘲笑浪漫派的诗,嘲笑当时流行的骑士小说……”[225]

在第一部他与年轻学子对话时尽情地嘲笑大学的课程和学习方法,与前边老博士对学问和传授学问的失望诅咒正好呼应配合。他在奥厄尔巴赫地窖酒店唱的那支讥讽宫廷的《跳蚤之歌》,真是妙趣横生,入木三分。这样,便产生了马克思、恩格斯十分赞赏的“靡非斯托式的辛辣讽刺”。马克思早年写过一个题名为《奥兰尼姆》的悲剧,主人公贝尔蒂尼据认为就是“靡非斯托非斯勒苍白无力、但仍可辨认出来的翻版”。[226]马克思还在自己的理论著作中引用靡非斯托的话,例如用魔鬼在《书斋》之二对浮士德作的金钱万能的生动解释,来说明财富的异化和导致邪恶等等。

客观地看,靡非斯托的调侃、讥笑、嘲讽,也构成了对于鄙陋的社会现实程度不等的批判——作者歌德无疑有此意图——,虽然他主观上是冷眼旁观,幸灾乐祸,站在魔鬼邪恶的立场上来看社会现实中的邪恶的。可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嘲讽就格外辛辣,他的批判就切中要害,产生了以毒攻毒似的奇妙功效。

同类推荐
  • 老子全书

    老子全书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是一部涵盖了人生大智慧的经典著作,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不能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本书试图对《道德经》中的文化精华加以解读,来指导人们在具体生活中所遇到的为人处世、生活情趣、工作态度、人际交往、婚姻家庭、企业管理、养生之道等问题,帮助人们从生活与情感的困惑中走出来。
  • 读易经有学问

    读易经有学问

    “易”就是变易、变革,《易经》提倡变革,并指争人们去应对变革、引领变革《易经》上说:“改命,吉。”这就是让人们勇于改变自己的命运。“易”就是容易、简单,《易经》将一切还原为简单,指导人们用简易手段获取胜利。《易经》上说“匪夷所思”,就是说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可以简单化解。“易”就是交易、交换,《易经》指出:没有失去就没有拥有,我们必须学会交换。《易经》上说:“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就是说只要我们善于动用天地四方(即“六位”)的资源,就可换取成功的自由境界。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该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热门推荐
  • 剑如岚

    剑如岚

    “我不管我是否被天遗弃,只要他们还在身边,我便守护到底!”“我不管我是否命里定离,只要我还留一口气,我便追寻到底!”两位少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宿命旅途披荆斩棘:无道皇室,覆了它,又如何?恩怨情仇,看不破,又如何?天下无敌,没有她,又如何?历天下伤情之事分分离离,命途坎坷终成大器,一代豪杰却不忘初心:只愿提剑如岚轻!
  • 此间逍遥游

    此间逍遥游

    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通过感悟每一种情感来获取不同于传统的力量,即为感悟之力,七种情感七种不同的力量,作者是否能够把七情修炼到极致又能否七情合一,回归自然呢?同时,这也是一本都市爽文,扮猪吃虎是必须的,踩灭世家公子肯定有的。
  • 情若初见时

    情若初见时

    第一次见面,安琪对言辰霆完全就没有印象,而言辰霆却对她一见钟情,但却是相逼的见面。第二次见面,安琪依旧对言辰霆没有印象,而言辰霆却一心一意的守护在安琪身边,但他们却相爱了。第三次见面,安琪照样对言辰霆没有印象,而言辰霆去将安琪当成是朋友一般的对待,明明就是夫妻,就像是重新认识彼此一般。情若初见时,言辰霆就赶着步伐对这个叫安琪的女子穷追不舍,根本就不会有这么多次的相逼。情若初见时,言辰霆将这一段最美好的爱,不仅仅守护在心底,更加拥有,就不会有彼此的伤心伤情。情若初见时,你若是给与一个淡淡的微笑,幸福就常伴左右。
  • 迟开的花

    迟开的花

    凌初影是一个准高一的高能文科学霸。但是她却羡慕自己的兄弟们,希望在各方面都有突破来得到父亲的认可。
  • 梦舞三国煮酒论英雄

    梦舞三国煮酒论英雄

    虎牢关,吕奉先独挡群雄;凤仪亭,董仲颖计陷情迷;长坂坡,赵子龙单骑救主;卧龙岗,刘玄德三顾茅庐。乱世枭雄曹操,仁义之君刘备,任用贤能孙权,谁才是乱世中的霸王?四个穿越三国的青年,在乱世中又将如何发展?得到白发老者引导,却不幸卷入乱世三国,究竟是成为乱世炮灰还是改变历史?
  •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的女友是厉鬼

    我的女友是厉鬼

    这个故事也算是自己一时兴起写的吧!谢谢大家了!
  • 一品少主

    一品少主

    二十年前,他于襁褓中被人收养,十年苦练,琴棋书画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可谓英雄出少年。十岁那年,他一头扎进雇佣兵团,十年泣血拼杀,修罗之名震慑天下,公子之称令人仰慕。今天,他身处华夏,守护一纸婚约,娇妻逐渐养成中;她们为他争先恐后,面对各色莺莺燕燕,他分身乏术......风之将起,男儿当磨刀霍霍上阵杀敌,马革裹尸还;胆敢犯我华夏天威者,杀无赦!待谜底揭晓,心结解开时,他蓦然回首间,只看那灯火阑珊处,她容颜依旧。
  • 梦魇一世

    梦魇一世

    谁言年少不轻狂,轻狂的代价又有几人负担的起?一个犯了错的少年,挣扎求存之路,我只想活下去!
  • 《重生之绝望死神》

    《重生之绝望死神》

    死神竟会濒临死亡……选好强者,即刻重生!轮回出错,成为凡人。用这么弱的身体,去面对冥界、仙界、兽界、魔界四界大战?坑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