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59600000009

第9章 千秋家国,大千世界下的黎民苦

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悲天悯人,他们始终在试图、挣脱远离尘嚣。是以留下了很多可悲可叹、可说可乐的故事。在这偌大的土地上,他们营造了曲坛的千秋,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真切存在的证据。

小剧中窥孝道玄机

“天地重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安;孝顺能生孝顺子,孝顺子弟必明贤;孝是人道第一步,孝子谢世即为仙。”《百孝经》的开篇便将“孝”摆在了人伦情感第一位,一个人如果是大孝子,死后即可以荣登仙籍。

孝顺未必能令一个人超出生死的界限,但在中国人眼中具有绝非寻常的意味。它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自孔孟儒学成了中国知识分子恪守的生活信条之后,“慈孝”便与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元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期,中原本身的文化被蒙古铁蹄一脚践踏至四分五裂之后,一些知识分子希望重树众生的道德观,“母慈子孝”之类的历史故事自然被屡次翻拍,写成了一幕幕情感戏,在梨园里上演,赚人欢喜赚人愁。

生在元代后期的秦简夫是梨园中的悍将,生平传世的剧本仅有五部,其中三部都是家庭伦理戏,他对主题是“孝顺”的一类故事情有独钟,《宜秋山赵礼让肥》便是体现他的慈孝观最典型的剧目。

《宜秋山赵礼让肥》的剧本以汉中王莽乱政时期为背景。当时兵戈四起,流民乱窜,四处趁火打劫的土匪比比皆是。老妇人赵李氏带着两个儿子赵孝和赵礼四处逃亡,来到宜秋山脚下暂居。由于家中无米又无田,赵礼将最后一点糙米熬粥给母亲和哥哥吃完之后,便去山中采野菜充饥,哪知道被虎头寨寨主马武擒住。山贼们大多是流民组成,皆忍饥挨饿多日,见马武提回一个白白嫩嫩的青年,口水大喷,大叫着要把赵礼宰了吃掉。

人吃人的事件,在中国古代史上不乏出现。远古时期有食人部落之说,到了近代仍发生饥荒中吃人事件。相传朱元璋未当明朝皇帝之前曾出家当了和尚,当时也做过吃人肉的勾当。历史传闻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可是不可否认有这样的根源存在。试想王莽篡位期间,中原发生的绿林起义数以百计,百姓沦为草寇,盗贼横生,很多人为了吃饱穿暖,偷不到便抢,抢不到时或者挨饿,或者过着人吃人的生活。

赵礼听山贼们要把他宰了吃掉,不但没有害怕,反而镇定地对马武说,让他回家先跟母亲和哥哥告别,再回来让山贼们吃。马武闻言大感好笑,这酸秀才摆明了耍他玩呢,现在放了他,岂不是让到嘴的鸭子飞了!

赵礼一本正经地发誓绝不食言,并以自己“信”作为担保。那个时代人们以“信”为最高品质,信义甚至高于生命。马武思看赵礼诚恳异常,思来想去终于放了他。

回到家的赵礼与母亲和哥哥赵孝抱头痛哭,说了事情的原委:“我猛然拜罢那双脚。哎呀!不提防脑背后番身吃一交。那残病的身躯省懊恼,鼻痛心酸两泪抛,腹热肠慌乱刀绞。我想他毒害的强贼,我今日死不可逃。母亲也,则您这生分的孩儿,我其实送不的你那老!”(《赵礼让肥》第二折【随煞尾】)

从上面这段话看来,赵礼并不怕死,而是无法为母亲养老送终,此乃大不孝行为。他乃是非常传统的儒生,不孝是他承担不起的“罪名”,可是为了“信”,他还必须要守承诺上山被吃。

心情收拾完毕,赵礼孑然一身地上了山,却不知哥哥和母亲尾随而来。结果令马武看了一处闹剧。原来赵家三口人在他面前比起谁胖谁瘦,赵孝说自己比弟弟肥,应该吃的是自己;而母亲赵李氏说自己比两个儿子胖,吃起来好吃,希望马武放了孝、礼两兄弟。马武看得不耐烦,大吼一声:“我不吃你们了,你们走吧!”他被三人你推我让弄得心烦,另外也为他们的慈孝心肠所感动,思念起自己的兄弟和家人,感慨颇多。

赵家三口人临去之前,马武突然想起西汉民间有名士叫赵孝、赵礼,难不成是这兄弟两个?他出言试探,竟真的是他二人,不禁大喜,连连赔冒犯之罪。赵氏兄弟看他为人讲义气,心肠也不差,武功又高,很适合辅佐汉室遗珠光复汉统,便劝他去帮高祖九世孙刘秀。此时刘秀已击败王莽军队而名声大噪,正是用人之际,马武一定会得到重用。马武听了赵氏兄弟的话改投刘氏手下,果然出人头地,被封为大元帅,反过来向成为光武帝的刘秀举荐赵氏兄弟。不久,赵氏兄弟即得到朝廷的重用,赵家亦光宗耀祖。

赵礼因孝而得名得利,是秦简夫立志要诠释的道理。他认为,越是在乱世当中,人们越不能扔掉古德,否则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准则,沦丧于时代。在讲述赵礼的遭遇同时,秦简夫似乎也在说着自己的愿望:社会失去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只有通过剧目公开表演,方能广泛宣传儒家理论。

然而,单纯地恪守礼教来表现人的道德一面,事实上是不人性的。历史上的名孝子王祥饱受继母的虐待却不反抗,冬天为了给继母弄鱼吃不惜卧冰解冻河面,这种自残性的孝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屈服在暴力之下的愚昧行为。慈孝是人们发乎内心的情感,父母爱子女是因为血缘和亲情,反之亦然。赵氏一家让肥是情之所至,理之所然,实属寻常,不过他们一家的行为的确受人尊敬。但是,这个故事如若被拿来教育芸芸众生则不可。孝本有道,但只有前辈、后辈真心相待,才能真正做到长慈幼孝,否则强加于双方的身上,就会是一种令人身心俱疲的枷锁。

青天可鉴窦娥诚

淮安地区的历史上出过两大名案,一为元代的窦娥案,一为清代官员李毓昌被害案。据说两案皆惊动全国,成为当时的新闻焦点。李毓昌的案子有详细的史实可查,并没有争议;然而窦娥案就并非如此了。据说当时淮安的确有一个女子被冤毒害婆婆,枉死刑场,详细情节不为世人所知。而此事被关汉卿所关注,凑巧他又想到《烈女传》中“东海孝妇”的故事,深感“东海孝妇”与淮安女子的遭遇相同,不禁大为感慨,遂埋头写下了《感天动地窦娥冤》一剧。

汉卿对这个故事投注了很大的个人情绪,就像莎士比亚倾情写下《威尼斯商人》一样。在评判和争论中,正义和真理不一定永远能得到公平的裁判,所以汉卿选择了用舞台展示的方法,凭借公论和人们智慧的沉淀为冤屈的女子鸣不平——真理是永远蒙蔽不了的。

《窦娥冤》故事的背景当然是元代的淮安。来自山阴的书生窦天章因为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只好把七岁的女儿窦娥抵给蔡婆当童养媳,自己则赴京求取功名,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窦娥长大后成了蔡婆的儿媳,怎知道丈夫不到两年就死了,剩下她和蔡婆相依为命。不久,蔡婆向当地的赛卢医要债,赛卢医心生歹念,把蔡婆骗到郊外打算谋害。就在这时,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这个情景,吓得赛卢医慌忙逃跑。

张驴儿父子本就不是正经人,知晓蔡婆有钱,窦娥又漂亮,便起了贪欲,要求蔡婆还他们的救命之恩,迫她和窦娥招他们父子俩入赘。蔡婆自知被侮辱了,但却不敢做声,反倒是窦娥闻讯坚决反抗。所谓好女不侍二夫,更何况对方还是个流氓,窦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答应婚事。

可是,张驴儿贼心不死,趁着蔡婆有病,送上混着毒药的羊肚儿汤给她喝,打算毒死她,就此抢占窦娥。哪知道他的梦做得美,却不料蔡婆闻汤后感到恶心,给了张驴儿的爹喝,结果一碗“索命汤”要了张驴儿老子的命。

世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张驴儿害人不浅,反而害了自己的爹,本应该吸取教训,但他反而调转过来诬陷窦娥毒死自己的爹。官府的大老爷不明事理,不分青红皂白地堆窦娥严刑逼供,窦娥终于耐不住屈打成招,遂被判了死刑。窦娥在被押赴刑场时,不知有多少围观的人为她鸣冤。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窦娥的这两段流传数百年的经典曲目,实把“天公不作美”的民间俗语说得真切,令人忆起周星驰的经典电影《九品芝麻官》。清咸丰年间,提督之子常威垂涎戚秦氏的美色,将其迷奸,事败后杀了其夫家十三口,又收买证人诬告戚秦氏与家丁私通,戚秦氏屈打成招被判死刑。候补知县包龙星发现其中的蹊跷,欲为戚秦氏翻案,反而被诬陷丢了官职。他无奈之下,只得上京告御状,中途几经波折,终于得到皇帝的协助,他救下来了。包龙星苦练口技,终于在公审堂上舌战群臣,得以为戚秦氏洗冤。

窦娥与戚秦氏的命运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戚秦氏有心存仁念的包龙兴相助,而窦娥却被没有王法的官府一门心思地冤枉到底。于是窦娥感到莫大的委屈,怨气冲天,遂指着青天白日,怪老天不分黑白,在人间种下了罪恶的种子。在“滚绣球”一段,窦娥借盗跖和颜渊二人的命运,责骂上天无德。

盗跖是春秋时期和孔子同一时代的民间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认定为残暴、凶狠的化身,后来民间亦把其视做恶势力。当时的盗跖横行几国,屠城劫掠,最后却得善终。而颜渊是孔子最贤能的弟子,宅心仁厚,学识渊博,几乎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可却英年早逝。两人恶得善终、善得恶果,实在不公。窦娥借此二人之事说流氓张驴儿逍遥法外,而自己则受尽苦难还要枉死。这一段控诉韵脚分明,入耳消融,直撼人心,亦显现了关汉卿的大家手笔。

一些学者认为,促成窦娥冤情的是元代社会背景,由于官僚机构的腐败,贵族、地主、富豪无不奢华成风,地痞流氓随处可见,这些都导致大量冤假错案的产生。窦娥被打打得“一道血,一层皮”,“才苏醒,又昏迷”,从中可以看出污吏的残忍和愚蠢,当时人心的邪恶和叵测。也许这种说法是正确,而事实上,整个古代封建社会的本质都是如此。那个时代的女人过着屈膝的生活,不是牺牲品就是玩物,早在窦娥被父亲抵押出去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她命运的航向。窦娥并不是没有挣扎,但她没有武曌的胆识、没有风尘侠女的自保能力,也没有王昭君那般的美貌能玩转江山。她只是一介妇人,换做任何一个时代,都可能遭遇摧残而凋零,只恨她错生于元代,元代错生了她。

剧中的窦娥深知通过官吏公正判决来为自己平冤已是泡影,她唯有心死,举头发下重誓,如果她是被冤枉的,头颅被砍下之后,鲜血必然一滴不剩地溅在飘飞的八尺素练上,六月飞雪将掩埋她的尸身,淮安一带必干旱三年。窦娥的诅咒果然一一应验,百姓们皆知窦娥确实是被冤枉。

窦娥的惨死之后,人间终遭报应,但关汉卿并没有就此煞笔。他不但要通过上天为窦娥鸣冤,还要再人世当中还窦娥一个清白。窦娥的魂魄找到在京城里当上官员的父亲窦天章诉冤,窦天章遂千里迢迢回乡为女查案,终于把张驴儿千刀万剐,以命抵命。然而,此时的窦娥已经死了,一切都无法挽回。

关汉卿与窦娥在魂灵上是有交集的,汉卿借窦娥的身世控诉当下这个必将毁灭的世界,而窦娥的精神正是关汉卿的写照。窦娥虽然不是个才女,不会用诗词歌赋来抨击时代,但她却有种折不弯的风骨;而汉卿也不是个重华丽辞章的文人,他仅仅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写作手法,来暴露现实生活的不公。

元时代的文人,大多写着四平八稳的文章,视野却越发变得狭隘,社会也变得萎靡不振。世态之颓气,并不是汉卿能一扫而罢的,他自己很清楚,但他仍要用窦娥的魂灵,来惊动愚昧的现实世界,以扫世态的颓气。

闲是天许,忙是自取

在一片吟风弄月、离愁别恨的文学气氛中,曲人刘时中残忍地打破了众多元文人的美梦。他从来都不打算令身边那些沉迷于酒色生活的朋友感到舒坦,这在前文已经略有涉及。并不是他不能这样做,而是不可以。不过他的儒雅性情,使得他并不是冷酷的人;他也并不自命是百姓的代言人,呼吁人权社会,只希望把“人间烦恼,一洗无余”(《折桂令》)。

总是去干涉别人的生活、批评社会现状,令刘时中感到非常疲累,但是他的曲子仍旧被称为元代的“史诗”,他一唱一吟,都是当时的贫苦者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血泪,在那时绝无仅有,后世也罕见。

【叨叨令】有钱的贩米谷、置田庄、添生放,无钱的少过活、分骨肉、无承望;有钱的纳庞妾、买人口、偏兴旺,无钱的受饥馁、填沟壑、遭灾障。小民好苦也么哥,小民好苦也么歌,便秋收鬻妻卖子家私丧。——《端正好·上官临司·叨叨令》刘时中

这段“叨叨令”是刘时中套曲《端正好·上高监司》里的段子。该套曲子的开篇写的是元代发生了一场罕有大饥荒:“众生灵遭磨障,正值着时岁饥荒。”这一年粮食罕有,物价日益上涨,奸商富户自认奇货可居,高价兜售粮草以获取暴利,许多贫苦者饿死路中,乞丐成群结队四处乞讨。

根据《元史》的记载,元顺帝至正十四年(刘时中生活的年代)的确有旱情发生,流民四起。刘时中当该是经历了这段日子,见到途有饿殍才忍不住绘下这幅灾民图。当时官府曾下达过赈灾令,但并没有显著成效。而事实上如果民众能共渡难关,并不一定会死那么多人。在上面的“叨叨令”一曲中这样写道:有钱人仍旧屯田置地、喝酒嫖妓、买卖人口,没钱的人注定要骨肉分离、忍饥挨饿、家破人亡。“有钱就是大爷”,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这句话都是至理名言。

在众人绝望之际,《端正好·上高监司》的曲子中塑造了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高监司,此人在现实当中是存在的,因为《端正好》一曲是刘时中写给高监司的万言书。

刘时中笔下的高监司开仓赈济,日夜奔走抚恤灾民,惩治奸商和鱼肉百姓的官吏,毫无偏私。他“爱民爱国无偏党,发政施仁有激昂。恤老怜贫,视民如子,起死回生,扶弱摧强。……天生社稷真卿相,才称朝廷作栋梁。这相公主见宏深,秉心仁恕,治政公平,莅事慈祥。可与萧曹比亚,伊傅齐肩,周召班行”。刘时中甚至将高监司的仁慈和政绩看作古人所谓的“仁政”,而且此人堪比萧曹、伊傅那样辉煌一时的良相名臣。

刘时中盛赞高监司的德行,其中不乏奉承的意思。因为他希望高监司能够看到自己这封揭露地方政府营私舞弊的谏书。整个曲子里揭露了当时社会现象:时值灾情严重时期,官商却囤积大量纸钞以供挥霍,搅乱市场正常经济秩序,祸患乡民。政府表面上道貌岸然,出资出力,实则他们下发的纸币一文不值,根本用不上。刘时中力捧高监司,实则企盼他能到朝庭进言,整顿地方吏治。

按理说身为父母官,高监司赈灾和在朝廷进言是分内之事,并不应被刘时中提醒,但刘时中依然在高监司面前示弱,说尽好话,足可看出他心中的无奈和朝廷的腐败。茫茫人世,时中找不到可以投诉的人,当他看到高监司救灾的情景,认为或许此官还有些人性,其他的官吏都是巴不得所有的人都死于非命,好将那些民众的财产收入囊中。

【滚绣球】且说一季中事例钱,开作时各自与,库子每随高低预先除去,军百户十锭无虚。攒司五五拿,官人六六除,四牌头每一名是两封足数,更有合干人把门军弓手殊途。那里取官民两便通行法,赤紧地贿赂单宜左道术,于汝安乎?

——《端正好·上高临司·滚绣球》刘时中

这段“滚绣球”描写的是官吏横征暴敛和贪污受贿的嘴脸。由于元政府对币制管理非常混乱,官吏和商人伙同起来玩转钞法,钻朝廷的空子,私下印制纸钞,一旦有收益便可坐地分赃。按照衙门里的老规矩,大官分大头,小官得小钱。库府官员、军百户、攒司、官人、四牌头人人有份,连门军、弓手这些看管人员都能拿到好处。官宦中所谓的“有钱人”还和商贾串通一气印制假钞,四处骗钱;一些官员甚至借朝廷的名义回收破损钞票,声明全部烧毁,实则偷拿出去再用到市场进入流通。

官人、商人没有成本地拿着“钱”到处挥霍,受苦的不过是毫不知情的普通百姓。这种无形的凶险比官、商直接奴役打骂穷人还要可怕。鉴于这种现象,刘时中希望高监司“青天大老爷”能将情况禀报朝廷,解决社会上种种问题,以免民众生变,引发动乱。

时中的担忧是有先见之明的。元顺帝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本为元惠宗,“顺帝”是朱元璋给起的谥号。元惠宗弃江山于不顾,终日活在权臣的羽翼下,任中书右丞相伯颜(蔑儿乞部伯颜)专横恣意地把持朝政。导致民间起义大爆发。后来起义军攻破大都之后,顺帝仓皇往西北宁夏方向逃走,死于异地。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赐惠宗谥号“顺”,意思是他顺应天意将皇位给他。这种带贬义的谥号不被元人承认,却成了历史的公认。

生活在元顺帝时期的刘时中,在对高监司发出劝言时各地已经出现小规模起义,起义若是闹大,元王朝的根基必将不保。但一个高监司又能如何,就算他肯帮时中递上谏言,可是腐败已经渗透到了元朝廷内部,有道是上行下效,地方政府胡作非为其实不过是整个朝廷内部变化的缩影罢了。

一曲《端正好》,充满了刘时中的愤恨和伤悲,他满怀希望,可是他也应该清楚到最后得到的必定是失望。毕竟社会已是如此,除非明主降世,朝廷来一次大清洗。然而,时中不服输的个性和怜悯世人的柔情,让他又放不下受苦受难的黎民。

闲,天定许;忙,人自取。

逍遥的日子是上天许给世人的,关键在于世人肯不肯过这样的日子;而忙碌是人自找来的,为尘世操心也是自愿的。是以,兼济天下成了很多士人欲做的事,与此种观念捆绑在一起的刘时中,也融入了这前仆后继的队伍当中,泣血修心。

未尝穷人苦,安知世人贫

历代对社会表示严重不满的文人都有很多,杜甫的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足以概括世人对社会的逆反情绪。若以朝代而言,元代大概是自汉以来,中国统一王朝中社会最动荡的一个朝代。此时借文学作品大发牢骚的人特别多,有的恨不得摔了锅碗瓢盆、砸墙垂地,也要把朝廷骂得狗血淋头。

可是,古代的知识分子有统一的毛病,那就是不当官、未做大官、做大官不痛快的人牢骚最多,但他们上批朝臣,下悯百姓。然而真正地去写民间生活贫苦的却寥寥无几。即便一些不得志的士人生活在农村,也是一副甘食陋饭、乐得逍遥的模样,其实穷困潦倒,不然元代也不会有“九儒十丐”一说。

宋遗民谢枋得在《送方伯载归三山序》中讲:“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也。”此话的意思是,文人甚至比娼妓还要不如,仅仅高于乞丐而已,一些士人常常吃不上饭,过着乞讨的生活。

倚篷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瓮儿恰才梦撤,盐瓶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折桂令》周德清

坐在破烂的窗前,抬头屋顶漏,低头水积洼,家里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凑不全。柴如药材灵芝般珍贵、油如清晨甘露般难采取,大米贵如丹砂,其他的所剩无多。生活七大件短此少彼,倒也真够贫穷。人都过得这样的日子,哪还顾得上去“折柳攀花”、玩转妓院,放浪生活呢?

这曲《折桂令》是当时有名的音韵学家周德清所作,他乃宋词人周邦彦的后人,《录鬼簿续篇》对他的评价极高。周德清对作曲、作词甚有心得,终生未出仕,说不上是真的不想做官还是没做成官。至于他的生活是否真落魄到粗茶淡饭的地步虽无从考证,但也不能否认曲子里写的人不是他。

元人亡命天涯不少,一如周德清般的著名儒生都度日艰难,更别说其他人了。根据史载,元中期名臣吕思诚未当官之前,家境贫寒,时值旱灾,家中没米没粮,他要把自己唯一的儒袍拿去典当,妻子非常不舍。为此吕思诚曾自嘲:“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囊里无钱莫买鱼。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一个满腹经纶的书生,吃完上顿吃不上下顿,穿的是破衣烂裤草鞋,那落魄滋味肯定不好受。文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说普通百姓,对百姓来说,啃树皮、吃草根或许才是家常便饭。

士人之窘总是难以启齿的,所以那些生活再落魄的才子,诸如乔吉之辈,饿着肚皮时也从未写自己吃不上饭的情况。对他们来说,宁饿死也不低头,可周德清显然不这样认为。在他曲子的末尾,流露出对“气节”的鄙视:没饭吃的人还想着风花雪月,不是太不现实了吗?

羁客乔吉曾深深眷恋扬州名妓李楚仪,五体投地地拜在她的石榴裙下,把她奉为掌中珍珠,可自己的困苦身世容不得他为李楚仪付出更多。最后扬州路总管贾固将李楚仪纳为禁脔。乔吉曾自比杜牧,每每想起杜牧与妓女张好好貌似完美的恋情,就幻想自己与李楚仪还有“可能性”。不过李楚仪还是成了他到嘴边的鸭子,飞走了。

乔吉活得很不现实,而周德清远比前者要清醒,也比一般的士人更回归现实。在他看来,没有本钱地隐居避世,注定要“享受”苦日子,有今天没明朝。

元朝民间极端困苦有着奇怪的社会根源,生活在宋代的人虽然并没有过上小康般的生活,但至少宋人大多数不会挨饿。可元王朝就大不相同了,官方所行的混乱经济政策仿佛故意恶整百姓一般。中国历史除了混战时代在货币发行上比较乱以外,数元代币制最混沌,且比战乱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和金代流行纸币分别为交子、会子和大钞、小钞。忽必烈即位元皇帝之后立刻统一了币制,并规定政府每年发行纸币不超过十万锭银。可是币制实行十几年后,国家发行纸币数量年复一年暴涨,到了元朝中叶通货膨胀已经无法抑制,许多官吏和商人从中作梗获取暴利。官商勾结贪污受贿、垄断市场坐地分赃、强取豪夺鱼肉乡民的事情时有发生。活在这种情况下的穷人更穷,不聪明的富人也成了穷光蛋。元曲人苏彦文仅存于世上的一篇《斗鹌鹑·冬景》,即是写饱受官商摧残之后的穷苦人生活境况。

地冷天寒,阴风乱刮;岁久冬深,严霜遍撒;夜永更长,寒浸卧榻。梦不成,愁转加。杳杳冥冥,潇潇洒洒。

[紫花儿序]早是我衣服破碎,铺盖单薄,冻的我手脚酸麻。冷弯做一块,听鼓打三挝。天那,几时捱的鸡儿叫更儿尽点儿煞。晓钟打罢,已到天明,刬地波查。

[秃厮儿]这天晴不得一时半霎,寒凛冽走石飞沙。阴云黯淡闭日华,布四野,满长空、天涯。

[圣药王]脚又滑,手又麻,乱纷纷瑞雪舞梨花。情绪杂,囊箧乏,若老天全不可怜咱,冻钦钦怎行踏?

[紫花儿序]这雪袁安难卧,蒙正回窑,买臣还家,退之不爱,浩然休夸真佳。江上渔翁罢了钓槎,便休题晚来堪画。休强呵映雪读书,且免了这扫雪烹茶。

[尾声]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喜端午愁逢腊八。巧手匠雪狮儿一千般成,我盼的是泥牛儿四九里打。

——《斗鹌鹑·冬景》苏彦文

曲子开篇交代的是穷人的生活背景:广漠的洪荒宇宙皆被寒冷所充斥,容身于岁苦严霜之中,夜似乎更加漫长。冷侵床榻,卧不成眠,人心苦得只想唱“可怜可怜我这个小叫花,给几块煤炭、馒头度度寒”。篇首的一句“杳杳冥冥、潇潇洒洒”,不是说人冷得要命还要“美丽冻人”,而是曲中人对衣不蔽体的自嘲自叹。曲中的主人公为疾苦而惆怅沮丧,眼巴巴期盼着快点天明,挨过一时算一时。然而天明日暖没有多久,飞沙走石、霜雪烈风又袭长空,漫天雪花飞舞,主人公却毫无欣赏的心情,因为他只知道苦寒和过冬的难处,而感受不到丝毫的天地之美。

穷人过冬唯一个“苦”字能形容,没有风花雪月的好事,也没有踏雪寻梅的风雅。所以在“紫花儿序”一曲中,接连举了数个典故,提醒世人在冰天雪地中是极难遇到好事,也无欣赏雪景的情致。

第一个典故指晋代周斐的《汝南先贤传》中的“袁安卧雪”。晋时,一年冬天大雪封门,洛阳令到州里巡视灾情,见家家户户都扫雪开路出门谋食,全城只有一户人家门口没有动静,雪封路途,不可通行,正是城中名士袁安的家。洛阳令以为袁安已经冻死,叫人凿门而入,看袁安窝在被里不动,便问何故。袁安说:“雪天人人饥饿受冻,我不想出门去麻烦别人。”洛阳令被袁安度人的心意所感动,将之举为孝廉。

刘时中在《斗鹌鹑》里所描写的寒士,与袁安一样贫苦,但却不可能像袁安般走运。不仅如此,寒士就连像南朝宋代的吕蒙风雪天到寺庙讨食的事情都不敢做,因为他怕与吕蒙遭遇相同的尴尬,被人赶回寄居所。又比如韩愈获罪贬谪潮州遇雪感叹、孟浩然灞桥风雪寻梅、柳宗元江上看渔翁垂钓、孙康映雪苦学、宋人陶氏扫雪烹茶的雅事,这些事情更不是贫苦寒士所能奢求。一个人如果冷得要死了,也就不会想到风雅之事。他只盼冬季快点过去,端午快点到来才好,那是天朗气清,空气暖和,容易觅食,也不用受冻。

未尝穷人苦,不知世人贫。生活不够艰难,同情之词不过都是站在高处的观望之语。久在外漂泊的苏彦文大概是曾经历过《斗鹌鹑》里所写的困窘日子,是以字字见血,声声控诉。而他也成了元代仅有的几个关心农村生活的曲人之一。虽然他那无可考的生平无法断定《斗鹌鹑》的生活一定是他所经历,但可以断定,他的心是真正与元代底层社会中人同在。

帝国背后的尘嚣

元朝后期,元英宗硕德八剌上位时一心以德治国,实施了一套基本国策,如果他的国策能延续下去,相信中国的历史都要改写。但一场宫廷阴谋令这位仁君死于非命,其宗亲也孙铁木儿即位为泰定帝,开始铲除异己,任用非人。从此元王朝内部皆由权臣所左右,先是儒臣当道,阿鲁威、王元鼎等士人即是托了此福而出仕;然后是权臣燕帖木儿、伯颜相继上位,执掌朝廷,不可一世;接着是佞臣哈麻,扼杀了元朝最后一道曙光、也是元顺帝最后的依仗名臣脱脱。元朝这段急速衰败的过程仅仅历时二十二年。

朝政的混乱引发的就是民间的动乱,生于该时期的人,除了那些所谓的起义英雄外,都应当说是不幸的。元后期曲作大家曾瑞恰恰就在活在此时期,亲眼见证了元衰的步骤。

钟嗣成一生吊过许多文人,曾瑞是他深深佩服的一位儒家高士,嗣成每听到有关曾氏的消息都格外谨慎地记录,曾瑞的言论和勉励世人之语令他铭记在心,后来,嗣成在《录鬼簿》中为曾瑞写下悼词:“江湖儒士慕高名,市井儿童诵瑞卿。更心无宠辱惊,乐幽闲不解趋承。身如在,死若生,想音容犹见丹青。”

曾瑞一生未入仕途,性格温润却一身傲骨。他家居杭州,终日神采奕奕,穿着整齐往来于闹市,到处结交江湖人士,偏偏不屑于官宦,自号“褐夫”,意思就是一介布衣,乐得自在。他喜欢写曲绘画,从不吝手笔,如同一位老师或和蔼的长者,宽厚待人。江浙一带对他信服的人众多,钟嗣成亦是他的粉丝之一。曾瑞的诗词连市井里玩闹的孩子都能信口念出,足见其在民间的威信之大。

与民同乐的曾瑞亦与民同忧,而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曾瑞是最有资格诉说人间疾苦的曲人。不过,他并没有直抒自己的不满,而是以寓言曲的方式来讥讽。

元文人当中,有些人极好写寓言来讽喻统治者的无能,像是言语比较犀利的邓牧,他的《越人与狗》和《楚佞鬼》,写的虽然是神魔鬼怪,其实借鬼怪来暗指元朝官宦和军人。曾瑞则是完美地把曲子和寓言结合起来,写下了《哨遍·羊诉冤》的套曲,替被欺压的百姓说话。在他之前借动物说人言的还有姚守中的《牛诉冤》和刘时中的《代马诉冤》,所以曾瑞不算开先例,不过他选“羊”来喻世,可谓用心良苦。

羊是古代的祭品之一,在星相中属十二正宫之一,即是后来人们说的摩羯星座。平顺的形象和温润的性格令羊有吉祥、美满、和顺的含义,是人们专门用来宰杀的祭品,命运非常悲惨,往往遭受生吞活剥。所以平时形容人弱小的词也都是“小绵羊”、“替罪羊”一类,这就是曾瑞不忍的原因。

【幺】告朔何疑,代衅钟偏称宣王意。享天地济民饥,据云山水陆无敌。尽之矣,駞蹄熊掌,鹿脯獐豝,比我都无滋味。折莫烹炮煮煎熛蒸炙,便盐淹将卮,醋拌糟焙。肉麋肌鲊可为珍,莼菜鲈鱼有何奇,于四时中无不相宜。

——《哨遍·羊诉冤》节选 曾瑞

此段曲子所讲是战国时期一段关于羊的典故,在《孟子》当中有所记载。秦代以前,各国流行以羊血涂抹钟以歌颂功德的祭祀仪式,叫做“衅钟”。齐宣王见仆人牵牛而过,仆人准备宰牛用来“衅钟”,宣王见牛害怕而大腿发抖,心中不忍,就叫人以羊代替。孟子便说,宣王见牛害怕而不忍杀他,是仁爱之心。

事实上,宣王并不是真的仁慈,他觉得牛可怜,难道被杀的羊不可怜吗?人们将杀羊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以羊肉作为美食,无论时节或地域,人们都舍不得美味的羊肉。

羊肉并不是不可食,但人们对羊的做法实在令人目不忍视。

【一煞】把我蹄指甲要舒做晁窗,头上角要锯做解锥,瞅着颔下须紧要栓挝笔。待生撏我毛裔铺毡袜,待活剥我监儿石覃皮。眼见的难回避,多应早晚,不保朝夕。

【二】火里赤磨了快刀,忙古歹烧下热水,若客都来抵九千鸿门会。先许下神鬼飏了前膊,再请下相知揣了后腿。围我在垓心内,便休想一刀两段,必然是万剐凌迟。

【尾】我如今剌搭着两个蔫耳朵,滴溜着一条麄硬腿。我便似蝙蝠臀内精精地,要祭赛的穷神下的呵吃。

——《哨遍·羊诉冤》节选 曾瑞

上面这三段曲子从《哨遍》当中节选出来,内容大抵都是人们对羊的残忍宰割。羊被单纯地杀掉似乎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有人还将羊的蹄子切下来做窗帘挂饰,把角锯下来做成刀柄,生剥羊毛做地毯和袜毡,活剥羊皮制成革。羊被千刀万剐,受尽皮肉之苦,人们却乐得在一旁观赏,有的还拿刀直接切下活羊的肉下锅。剩下没皮少肉的赤裸裸、血淋淋的羊之肉体奄奄一息。

为羊诉冤的曾瑞,怜悯羊的同时也是在怜悯世人。政局动荡导致地方吏治混乱,许多政府官员如同活剥羊的屠夫一样盘剥平民。

在元王朝铁马宏疆的背后,人们总是向往它辽阔的疆域和统治的领域,看到它不是流星、不是昙花的雄图一面,称颂它经马可·波罗在西方展现的芳华,最后说上一句“如果忽略它东征西讨……”难道这些就足矣诠释元王朝了吗?

帝国如风,元王朝的确如同天之骄子。可是,在它光华的背后沉寂着永恒的黑暗。在观看一个王朝光鲜的外表之时,悠游于市井之中的曾瑞,所看到的正是社会上充满阴暗的死角。

须知明月虽相似,昨日之月已非今

“儒人不如人”是石君宝借《秋胡戏妻》给穷困潦倒的元文人之批语。有钱的文人易腐败,没钱的文人好幻想,元代的病态社会培养了大批心理极度不平衡的士人。石君宝作此论断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事实几乎就是这样。

钟嗣成在《录鬼簿》里专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者立传,也是因为他同在此列,不想就此埋没青史而变得一文不值。前文不只一次说到“十儒九丐”的说法,元人也多数自感地位卑下,心有怨怼。张可久曾唾弃过读书,乔吉痛恨过官场、关汉卿笑骂人间,邓玉宾父子只愿问道。

盼功名无望,求富贵无门,做大事纯属逞口舌之快。许多元人用情于指尖,施力在笔端,写下无数“左国心”。然而他们总是眼高手低,摆脱不了红尘的捉弄,在人世苦苦挣扎再挣扎,什么名、利、功、禄皆没有得到。最终,为了自我安慰,对自己道一句“省得也么哥”。

在功名富贵求不得的情况下,元代的士人希冀能从情场上获得些许安慰,然而情场真的能给他们慰藉吗?

爱情作为精神安慰品,不断地消磨着元士人的时光。对于寻常的爱情和婚姻士人大多选择避讳,因为他们担不起责任,所以大部分人都去妓院中寻芳,依靠从温柔乡里欲死欲仙的滋味来摆脱现实的痛苦。不过。妓院的老鸨求的是财,有钱的文人子弟与妓女相恋可以,耳鬓厮磨也可以,只要公子哥们交给老鸨足够的酒钱和赏钱,老鸨绝对不会干涉。但这样的才子往往游戏人间,对青楼美女好时千依百顺,不好时甩袖便走。卢挚与朱帘秀的苦恋就是最好的例子。世人虽不能笃定是卢挚负心,但朱帘秀毕竟不是好人家的儿女,她想和卢挚长相厮守几乎是做梦,卢挚也不可能轻易地带一名妓女回家。而换做无钱无权的书生墨客,即便在妓院里遇上好的姻缘,因为无权无势,也会被残忍地拆散。那些才子佳人结合的故事,只有在杂剧中才遍地开花。

《西厢记》、《墙头马上》、《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迷青琐倩女离魂》,哪一个不是男女主角历经波折终于长相厮守,像是此类的戏剧不在少数。落魄文人在剧中尽管倒霉至极,也可以被好人家的女子相中;若是书生们与妓女结合,妓女也会成为他们求学的动力。最后书生金榜题名,衣锦还乡,靓女立在门前,引颈望郎归。男此女貌者相见刹那,抱做一团痛哭流涕,执手互道衷情。在元人的戏剧中,真是处处大团圆结局。

然则跳出戏外看现实,能相守的少之又少。恐怕只有樊事真和周仲宏之间的爱情轶事能让一些好事者聊以慰藉。樊事真是元大都的名妓,与当朝参议周仲宏相恋多年。周仲宏去江南做官时,樊事真立誓绝不再以色示人,如果有负于他就自毁一目。周仲宏走后,有一家富豪公子哥相中了樊事真,鸨母既怕对方财雄势大,又心存贪念,强迫樊事真顺从。不久,周仲宏回到京师,樊事真上门拜访,直言自己被逼就范,突然拔出金簪将自己的左眼刺瞎。周仲宏又是骇然又是心痛,将她从妓院里赎了出来,收做妻室,两人算是得了和美的结果。

樊、周和美只是建立在周仲宏的家里没有更多说法的基础上。周仲宏虽然爱樊事真,但最终也只能将她作为妾氏,即便周仲宏终身没有妻子,以樊事真的身份也难登“大雅之堂”。

妓女想要攀高枝,实则难上加难。元前期梨园名角天然秀,因夫君早亡而一嫁再嫁,如果是一般人家的女子早被要求守贞了,而艺妓无从选择。既然当了婊子还想学贞妇,不但男人不相信,许多女人都会对之唾弃。现实的残酷令妓女们无法全身心去爱一个潦倒男人。于是许多男人在温柔乡中情场失意之后,对妓女满是失望。

没算当,不斟量,舒着乐心钻套项。今日东墙,明日西厢,着你当不过连珠箭急三枪。鼻凹里抹上些砂糖,舌尖上送与些丁香。假若你便铜脊梁,者莫你是铁肩膀,也擦磨成风月担儿疮。

——《寨儿令·戒嫖荡》刘庭信

上面这曲的作者刘庭信虽然貌丑,风流才子的名声却响过大江南北。他一生与众多艺妓和妓女都结成朋友,仍不免对她们的无情生怨。这曲《寨儿令·戒嫖荡》就是他最好的心声。终日泡在秦楼楚馆,不去想过去未来,只顾着身心舒坦。可是在群美之中,他庭信甘愿化作蝴蝶留恋于花丛,因为美女们嘴里含了蜜糖幽香,那妖娆姿态和温言软语,就算是铜皮铁骨,也能把你磨破,落得一身是伤。

看来,在文人眼中,风月场中的女子如同曼陀罗,看着美好,沾了却如同惹到毒素。真情真意与你相爱的,你不能与她相守;假情假意的无非是想从你这里赚钱。看透套路的人便像刘庭信一样笑骂,看不透的就会送妓女一句“害人精”。

杂剧作家杨显之在《郑孔目风雪酷寒亭》,大写特写妓女害人不浅。主人公郑嵩与妓女萧娥暗中相好,为她特意去求当地的府尹,让萧娥除了妓籍。萧娥从良后,想如何从郑嵩那里得到大笔的财产,便打算嫁给他为妻。可是郑嵩有个相爱妻子萧县君,正是萧娥最大的绊脚石。一次,郑嵩出门后常年不归,萧县君想让丈夫快点回来,便谎称自己已死,激郑嵩回来。哪知道萧娥突然跑去郑家哭丧,还说自己和郑嵩有奸情。萧县君一气之下竟然怒极攻心而死,萧娥顺理成章做了郑嵩的夫人。此后郑嵩每次出门,萧娥便偷偷虐待他和萧县君生的儿女,还与专门吃软饭的流氓高成私通。郑嵩发现种种事实之后,一怒之下杀了萧娥,虽然出了口恶气,可是已经家破人亡,自己还犯下了杀人罪。

男人看女人,特别是妓女,大多都不是用欣赏的目光瞅着他们。有时他们认为,被妓女负心比被妻子负心还要可恨。一句“人尽可夫”便是情殇者对妓女最恶毒的批判。

在妓女身上得不到慰藉,元人试图从家人那里寻找温馨,可是被生活的境遇所迫,不是妻离子散,便是远游他乡。白朴逃亡南方而痛失爱妻;徐再思从相思入骨最后到忘尘弃爱;乔吉官场、情场两失意,惨淡经营一生。两情久长,在绝大多数元人眼中是个笑话。终于,在对现实彻底幻灭之后,文人们唯有寄托一杆毛笔。

然则,生死无常,情爱无常,元文人苦苦寻觅,苦苦追求,寻找自己的知心人,可是自然无尽,人生有限,他们所剩的只是茫然间浪费了青春。在元王朝的摧残下,变成了流星,将自己燃烧殆尽。

同类推荐
  • 沉船

    沉船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长诗”写作版图上,阿尔丁夫·翼人的长诗写作具有启示录的价值和意义。但似乎有很多专业研究者对他以及他多年来的长诗写作缺乏必备的了解。
  • 心随万物转

    心随万物转

    改变针对同一题材密集叙述的手法,多视角、多层次、多色彩地呈现自然之美,因情生文,率意以言,思想与理性之光闪烁文字之上。
  • 许是人间多情恼:纳兰容若的词

    许是人间多情恼:纳兰容若的词

    本书以纳兰容若的词为线索,在解读其作品的同时介绍了纳兰容若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书中包括少年游、英雄泪、佳人笑、沧海水、忘年交等内容。
  •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本书作者以亲身感悟、亲身体验为主线,以优美、诗意的文笔,抒发了自已对颐和园的爱、悟、情,全书文笔优美、飘逸,极富诗意。
  • 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经典古诗文800句新解

    本书共收录中国历史上经典古诗、词、文800句,并将其分为生命真谛、修身养性、求知治学、感情世界、养生舰体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小专题,每句均有译文和新颖的解析。书中还收录了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起在不同场合的公开讲话、讲演引用的部分古诗词文名句,并加以详细说明。
热门推荐
  • 领导致辞大全

    领导致辞大全

    本书囊括了佳节致辞、会议致辞、答谢辞、慰问辞、吊唁辞、岗位变动致辞、电视广播致辞内容,从多个角度对领导致辞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提供了大量可随查随用的范例。无论您是政府机关的领导,还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无论您是公务活动致辞,还是私人聚会致辞,本书都可助您一臂之力,喜庆之余为您锦上添花,紧急时刻为您排忧解难。
  • 待续的回忆

    待续的回忆

    在璇丽还在为别的男生伤心时,有那么一个男生,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只是太过年轻,没能给她想要的爱情,等到彼此都成熟的时候,他们共同拥有过的回忆,还能不能继续下去?如果继续下去,还会不会再分开,毕竟时隔多年。
  • 蛋糕的100种做法

    蛋糕的100种做法

    《蛋糕的100种做法》介绍了如何制作巧克力蛋糕、慕斯蛋糕、冻品蛋糕等。
  • 删定止观

    删定止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风荷传说

    风荷传说

    一个平凡的孤儿院长大的女孩,从她的十二岁生日开始,遇到了一些不平凡的事。先是神秘少年的出现,随即她有了新的家庭;一个普通的生日礼物,却蕴藏着传说中的秘密……亲人的离奇失踪,好友的意外事故,一件件噩耗接踵而至,一个月后,她又在月黑风高的夜晚消匿无踪……那个神话中天堂般的地方,竟和自己的身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忆中那千年之前的风荷,是否已经,不复存在?
  • 上古世纪:神源

    上古世纪:神源

    在这片无垠辽阔的土地上,存在着一片被封印的原始之地。传说中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拥有神奇的力量,只要得到其中的一样都足以让你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人们被好奇心与欲望驱使着,开始了一段充满神奇冒险的旅程!当那沉睡中的秘密被揭开之时,世界将会变得如何?
  • 人在非洲之加纳淘金

    人在非洲之加纳淘金

    本文讲述的是作者2010年到2013年在加纳当地从事沙金挖掘的真实故事,为读者们展现一段真实的莫名其妙、不可思议、惊心动魄、异域风情的非洲故事,也为大家展现淘金的一夜暴富而后被当地政府取缔抓捕等一系列故事。将我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段挖金故事呈现给大家,保证完整讲完。
  • 仙王志

    仙王志

    我疯过,爱过,恨过,辉煌过,落魄过,悔恨过,闯过,战斗过,拼过,也怕过,但从未后悔过。这就是一代仙王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的一段话。
  • 谎释

    谎释

    《谎释》收录的小说作品包括:谎释、夺命码头、都市谎言、那年的暑假、辉煌等。四周一下从喧嚣跌入寂静,万物像一下被罩进硕大的闷笼间,有着令人窒息般的恐怖。许久,涛声才隐约传来,仿佛是从遥远的天际悄然而至。涛声终于又在峡谷间回荡,周围恢复了原有的和谐,显得深沉而空旷。他望了望西沉的弦月,熄了最后一支火把。楼子船旋即披上了朦胧的色彩,消融在山峰投来的黑暗里。
  • 友谊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当代教育丛书·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