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31900000026

第26章 白族民间碑刻与儒释道文化的受容(3)

苍洱美景赏不厌,天然胜迹万万千。南北有青龙白虎,镇上下两关。山影映入海面倾,山岭随波在转旋。山屏西泻十八溪,把九曲补满。三千堂伽兰殿阁,八百处兰若宫观。冬来点苍头顶白,洱海秋皱颜。五华楼直冲霄汉,三座塔耸入云间。凤羽山高凤凰栖,龙王宿龙关。夏云系玉局峰腰,春柳垂锦江大道。一园园四季鲜花,风雨中争妍。绰约仙子出游遨,胜过姮娥月宫舞。几杵钟声出妙香,看俺无价宝。有西天南国情趣,可媲美北阙东土。秀雀顾影叫喳喳,蝉鸣声幽幽。金鸟驱散天上星,玉兔冲出了云层。一双双黄鸳白鹤,在比翼飞鸣。山川明秀钟贤俊,天地位育种圣胎。在这里建庵修道,度生老病死。整日勤苦把经诵,夤夜参拜祈福禄。大夫在处栽松柏,君子种梅竹。方丈尽烧三更香,静室燃点五更烛。云窗下拜大乘经,看公案语录。献上温馨的茶水,心中一直在祷嘱。菩提达摩做知音,迦叶做师傅。受国家盖世功名,食朝廷尊贵爵禄。慈悲治国众人民,才等周文武。虔诚敬父母天地,教子孙尊重释儒。礼念不绝钟磬声,消灾宜长福。行仁义礼节不轻,除恶弊惩罚不重。三教经书常传习,山洪般不好。早已爱月白风清,不贪摘花红柳绿。学颜回道德精神,得尧天法度。游玩在屏山绝壁,又去到茅草丛间。风化经千古万代,传万代千古。莫交好运就欣喜,莫碰钉子就嗟嘘。天堂虽荣华新鲜,片刻成地狱。福分厚实土成金,时运差舛金成土。聚散似浮云空花,实一切皆无。有知识的以前多,但是知心却很少。杨黼我以空赞空,寄天涯地角。

周祜先生的翻译较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原貌,下文对《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的分析以周祜先生的汉译为蓝本。从其汉语译文可知,《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从开头到“一双双黄鸳白鹤,在比翼飞鸣”,主要书写苍山洱海间秀美的风光,寄托作者山水家园之寓意;后半部则是偏重描述“苍洱境”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图景。山水家园与和谐家园构成了“苍洱境”理想家园的双重意蕴。

二、“苍洱境”山水家园书写

白族是“一个有四千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高原湖泊群边的土著居民之一”,苍山洱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白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山水家园。《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展示了一个纯粹天然的“苍洱境”。

诗开篇“苍洱美景赏不厌,天然胜迹万万千”两句中,“天然胜迹”成为对苍洱风光进行描摹的点睛之语,突出了苍洱风光得天独厚的特点。其后,诗歌对苍洱山水家园的描摹都围绕这一特点展开。“南北有青龙白虎,镇上下两关。山影映入海面倾,山岭随波在转旋。山屏西泻十八溪,把九曲补满。”在这一段描写中,诗人以宏大的视野,突出了苍洱山川形胜的大势。上关和下关犹如青龙白虎将大理坝子守卫,苍山十九峰倒映在洱海的碧波间,十八溪水倾注洱海,苍洱间山峦之阳刚与海水之柔媚相映成趣,大理山环水绕的独特自然风貌跃然纸上。继而,作者将视角转向微观,具体描写“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这苍洱间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美景。“冬来点苍头顶白”,写的是“苍山雪”,描绘出冬天苍山白雪皑皑的壮观景象。“洱海秋皱颜”,以秋天洱海水碧波荡漾侧面描写下关风的劲爽。“上关花”本指上关的花,因为花开得特别的娇美,所以成为历来人们对大理“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生活风情的指代。诗中“一园园四季鲜花,风雨中争妍”,生动地描述了大理到处花团锦簇的美景。“绰约仙子出游遨,胜过姮娥月宫舞”以月宫中的嫦娥指代洱海明月,突出月亮在洱海映衬之下的出尘秀美。接着,诗中还写了“凤羽山高凤凰栖,龙王宿龙关。夏云系玉局峰腰,春柳垂锦江大道”等美景。凤羽山的葱茏,苍山玉带云的婀娜多姿,翠柳簇拥的蜿蜒洱河,这一处处人间景致就连天界的仙子看了也流连忘返。最后,作者将目光转向苍洱间自由自在的动物。“秀雀顾影叫喳喳,蝉鸣声幽幽。金鸟驱散天上星,玉兔冲出了云层。一双双黄鸳白鹤,在比翼飞鸣。”在这段诗中,作者一共提到了四种鸟类,分别是“秀雀”、“金鸟”、“黄鸳”、“白鹤”。诗言“秀雀”一边看着自己的影子,一边叽叽喳喳地欢叫,一副自由自在状态;“金鸟”则是“驱散天上星”,直飞入云霄;“黄鸳”、“白鹤”对对双双,比翼齐飞。鸟儿的顾影欢叫,自由飞翔的欢闹场景与“蝉鸣声幽幽”幽静之景形成对比,突出了动物生活在苍洱环境中的自在自为,映衬出苍洱山水自然的生机与意趣。

在这部分的描写中,作者似乎也化身为一只天地间自由飞翔的鸟儿,以居高临下的视角,从天空中俯视大理坝子,勾勒出了苍洱风光的山川形胜,将苍洱大地的脱俗灵秀一览无余,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然万物在苍洱间悠游自在的和谐画面。在作者激情四溢的字里行间,包蕴了作者对“苍洱境”赤子般的热爱和眷恋的情怀。这幅理想的画卷中,万物的生存状态,其实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写照。“关于人类应如何对待自然界,中国古代有三种典型性的学说,一是庄子的因任自然(顺天)说,二是荀子的改造自然(制天)说,三是《易传》的天人调谐说。”从杨黼构筑的“苍洱境”山水家园中,作者借苍洱优美的自然与鸟兽们的自由生存的和谐统一,不但有力地突出了“苍洱境”的灵性秀美,而且寄寓了“天人合一”的家园意蕴。苍山洱海这一得天独厚的人间仙境孕育了白族这个独特的民族,“苍洱境”就是白族钟爱的山水家园。

三、“苍洱境”理想和谐社会书写

作者将山水家园中“天人合一”的理想引申到人与人相处的社会中。在他看来,只有个体生命实现了内在的和谐,才能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三者的真正和谐,这正是杨黼“苍洱境”理想和谐社会的最美图景。

回观诗歌前半段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其中夹杂了这样的诗句,“三千堂伽兰殿阁,八百处兰若宫观”,“五华楼直冲霄汉,三座塔耸入云间”、“几杵钟声出妙香,看俺无价宝”。其中除去“五华楼”之外,“伽兰殿阁”、“兰若宫观”、“三座塔”等均是佛教建筑,突出大理“妙香城”的特点。第一句中“三千堂”、“八百处”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大理佛寺遍布的情况。其后“几杵钟声出妙香”一句,点出了大理作为妙香佛国独特的气韵。“三座塔”指崇圣寺三塔,为崇圣寺标志性的建筑。“五华楼”为大理都城的地标。这些人文建筑错落有致地镶嵌在苍洱秀丽的自然风光当中,构成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优美画卷,为碑文后半部分展开对“苍洱境”理想和谐的社会的描述埋下伏笔。

作者“苍洱境”理想的和谐社会图景中,个体内在身心和谐乃社会和谐的基础。诗言:“在这里建庵修道,度生老病死。整日勤苦把经诵,夤夜参拜祈福禄。大夫在处栽松柏,君子种梅竹。方丈尽烧三更香,静室燃点五更烛。云窗下拜大乘经,看公案语录。献上温馨的茶水,心中一直在祷嘱。菩提达摩做知音,迦叶做师傅。”从这段译文可见,作者将佛教的修行视为个体实现身心和谐的形式。每天诵课祈福,对佛教修行的礼数一一遵行,通过学习佛家的经典语录,便可调养心性。而与修养佛性相违背的“贪念”要杜绝,在人生穷达面前要以平常心相对,淡定为真。

与此同时,杨黼亦认为应以文化兼容的心态,吸纳儒家的思想,促进个体修养的完善。诗言“虔诚敬父母天地,教子孙尊重释儒”,“行仁义礼节不轻”,“三教经书常传习”,“学颜回道德精神”,倡导要常阅读儒释道三教的典籍,提高个体修养。对儒家的仁义道德与礼节不能轻视。要用儒家的道德规范自己,孝敬父母,注重德行修养。这里提到的“释儒”,指的是精通儒学释教的阿叱力大师。他们兼具阿叱力僧人与儒者的双重身份与修养,杨黼提倡重释儒,体现了其对儒释文化兼容并举的观念。

最后作者言“杨黼我以空赞空,寄天涯地角”,总结了他对个体修养境界的期待。他认为在个体的修养中,释家的心性本觉、随缘自适的禅悦人生境界,辅之以儒家对现实生活的礼制要求,孕化出的“以空赞空”的平和、清净心性才是最重要的。在个体修养实现“以空赞空”的基础上,推及社会,认为实现国家的和谐便要“慈悲治国众人民,才等周文武”,以佛家的慈悲之心治世,一样可以实现像周文王、武王一样的盛世。

由以上分析可见,杨黼“苍洱境”理想国中,尤其强调了以佛修身、以佛治世的重要性,这与杨黼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关系。佛教在大理的传播历史悠久,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人心。杨黼一生喜好佛典,“于佛老真诠密典,靡不研究”,广泛钻研佛典,并且“尝入鸡足结夏而放光石现,登峨眉参祖而无际心传”,曾到鸡足山、峨眉山登参拜修行。因此,杨黼的“苍洱境”理想国的图景中,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理想国”大不相同。孔子的社会理想是“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希望人们的生活处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状态。在《礼记·礼运》中则描绘出了大同社会的蓝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话提出了“公天下”的思想,汇集了儒家关于社会理想的大成。天下是众人的天下,人们各司其职,通过劳动创造生活;用人唯贤,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和睦共处,充满博爱精神,没有利益的冲突,社会安定和谐。《礼记》中对此进一步阐释为:“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大同”之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便成为儒家理想社会的代名词。道教学派的理想国构想以老子的“小国寡人”、庄子的“至德之世”为代表。《老子》言:“小国寡人,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庄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老子“小国寡民”理想国阐发“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庄子的理想国中,人与人之间平等,没有谋划、倾轧、贵贱高低之分,人性保持着敦厚纯真,知足而没有贪念,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此可见,老庄的理想国建构希望人们回到自然状态,生活简朴,自给自足。

通过对《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的分析,可以看出杨黼的“苍洱境”理想国,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是“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而是白族文化中孕生的独特的民族理想国。杨黼对“苍洱境”山水和谐家园的构想,源于平淡清远秀美的苍洱自然环境,作者提出的“以空赞空”的禅悦精神又与大理长期以来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相契合,包含了其对“苍洱境”山水家园的空灵之美的体悟和对人性修养实现空明之境的观照。在他看来,融合儒家思想与佛家文化,是实现个体内心世界的空明与苍洱自然环境真正和谐统一的途径。作者怀揣一颗澄明纯净的心,倡导以佛修心、儒释兼容的个人修养为现实社会和“苍洱境”理想国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苍洱境”的家园之梦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四、“苍洱境”理想家园书写之共鸣

杨黼对苍洱风光平淡清远意趣的追求和对苍洱境理想社会的描绘,启发了不少后续山水文学作品。这些山水文学形成了与“苍洱境”理想国的有力呼应。

杨士云的散文《苍洱图说》,可视为直承其风格的代表作品。《苍洱图说》开篇以精炼的语言描绘苍山、洱海的地理风光。文言:“苍洱之景,峰峦万叠,戴雪腰云,如列屏十九,曲峙于后者,点苍山也。波涛万顷,横练素带,如月生五日,潴于前者,叶榆水也。”之后,紧扣季节的变化,点脱出苍洱风光一年四季的不同特色,“夏秋之交,山腰白云,宛如玉带……五月,积雪未消,和蜜饣襄人。”在夏秋之际,苍山山腰时现宛如玉带的白云。每年五月时,苍山顶上的白雪不消,人们从山上取雪下来,和着蜜吃,十分的惬意。其后,随着“溪流所经,沃壤百里”田园景色的描绘,作者自然展开了白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亦突出了大理的独特的佛教人文景观。文言:

浮屠巨丽,玉柱标穹,杰阁飞楼,连幢萃影;翠微烟景,荫蔚葳蕤,千态万貌,不可为喻:至其地者,使人名利之心消尽。崇圣鸿钟,声闻百里,诸峰钟韵,递为连属;沧波渔火,满地星辰,峡壁涧峰,植圭攒剑:时有隐君子诛茅其中。

这段话中,作者集中描写了崇圣佛寺依山傍水的纯净之境。佛寺的鸿钟声声传递,在苍洱间回响,荡涤了人心,“使人名利之心尽消”,这也成为隐者们隐居之地。篇末作者感慨苍洱大地是一片“山水环抱”、“兵燹不及”的“奥区奇甸,世称乐土”。杨士云有感而发的心情,与杨黼“以空赞空”的感受是相通的。

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除了对苍洱风光进行大手笔的描摹之外,文人们还聚焦某一具体的景物,细腻地书写苍洱的山水美景,抒发对大自然的依依眷恋。杨士云对苍山可谓情有独钟,其在诗歌作品《春山》中写道:“积雪初消山黛青,烧痕新没乱青冥。几日醉倚东楼柱,一道清溪泻翠屏。”生动地描摹出春天的苍山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景象。《对苍山》云:“白云如雪带山腰,十九峰头插碧霄。天下何曾见山水,人间我欲驭风飚。”“千年瑶草寻应得,万古丹青画不消。借问王乔旧笙鹤,几时来往契逍遥。”突出了苍山玉带云的超凡脱俗之美和十九峰的巍峨。表达了作者欲如王子乔驾鹤归去的隐遁之情,与苍山脱尘秀美之景交融。

李元阳的《游花甸记》中,作者独具匠心,通过记叙与友人在苍山花甸欢畅游耍的经历,反衬人们在苍洱自然怀抱中无拘无束,悠游自在的真我之态。出游的友人“骑者骋,弧者射,步者跃,倦者歌”,野炊时“仆夫吹笳,与樵歌牧笛,遥应互答,诸人击节相快”。游耍舒畅的心情也激发了作者的诗性,不但在“饭罢,别子寿,马上作《花甸行》寄之”,还与友人赠答。客有歌“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之句,诗人则“叠而和之”。愉快的花甸之旅给作者带来了“如起尘而登云天也”的清新超拔的感受,渲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永恒主题。

在清代文人李于阳的作品中,仍可见“苍洱境”意蕴的余响。在《登苍山观洱海作歌》中,作者将苍山洱海视为心有灵犀的朋友。诗言:“心怡目眩暂时歇,待邀山灵欲话别。山灵无物酬故人,酌我洞天一杯雪。满饮顿觉心脾凉,不数琼浆和玉屑。大笑语君可能赠我十车归,使我饮过三万六千日不热。”突出了苍洱风景的灵性超然,其送人以清凉,可解我之忧愁的非凡气韵使得作者物我两忘。

透过白族民间碑刻可见,儒释道文化对白族民族文化影响深远。白族民间对三教文化的受容体现了白族对异族、异域文化秉持开放而兼容的态度。无论是在白族理想国的构筑中,还是儒释道文化在民间日常生活中运用,均生动地体现了白族民间对儒释道文化的世俗化改造。儒释道文化成为了白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文化亦由此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同类推荐
  • 黄陵文典·民俗卷

    黄陵文典·民俗卷

    公元2008年4月4日,时值戊子年清明佳节。由黄帝故里黄陵县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历史文化系列丛书—《黄陵文典》1—17卷
  • 民俗趣话:吉瑞中国节

    民俗趣话:吉瑞中国节

    流传了五千年的农历正在逐渐走出大众生活。代代相传的习俗在淡化,祖辈们对自然的敬畏已然消失。我们在遗忘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应对造化的经验,以及生活的细节和情趣。原以为控制了自然和生活。其实它们正从我们身边离开。 不知道还能不能留住它们。更想留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法和风俗。也许留下这些不会带给我们些许经济意义,但是如果忘记,是否就和传统有了割裂?而割裂了传统,文化的大树会枯萎。没有了文化的滋养,满世界都会浮躁不安。
  • 古代刑罚与刑具

    古代刑罚与刑具

    在王权至上,法自君出的封建社会,鞭笞、棍打是最常见的惩罚。历代酷吏在拷讯犯人时,往往违反刑罚规定,诸刑并用,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用刑方式,在残虐人性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刘洋编著的《古代刑罚与刑具》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系列之一,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刑罚与刑具的有关内容,对中国古代主要刑罚与刑具分门别类地作了介绍并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
  • 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择吉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内容包括:择吉文化——祝福求祥良辰同庆——节日择吉衣食住行——日常择吉建房搭屋——建筑择吉比翼齐飞——婚姻择吉等。
  • 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最精彩的谜语故事

    谜语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化艺术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的文字游戏,也是中华民间语言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山野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不仅有其独特的思想艺术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而且源远流长,凝聚着民族的丰富智慧和美好情趣。
热门推荐
  • Minecraft传奇

    Minecraft传奇

    这部小说,至少我认为还不错,具体怎么的,看你们了。这小说在我理想中是分好几部的,这第一部是史蒂夫穿越到了长留,嘿嘿,我把故事改了一下。由于我对花千骨这部小说不怎么了解,所以有些地方请见谅。再说一句,本人第一次发小说,嘿嘿
  • 万法武尊

    万法武尊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万族齐辉,拳头至上,强者出头的世界,一个力量可以粉碎星辰,精神可以超越轮回的不死传说。蛮,佛,易,三道并存;仙,佛,妖,魔,龙,巫,世间万法,究竟以谁为尊?手握神秘魂碑,身怀至高武经,强者路上,登天踏地,披荆斩棘,打开一个前所未有的江湖。
  • 玲珑缘劫

    玲珑缘劫

    玲珑与慕野,这两个前世因错过而不能在一起的人,一次车祸后,穿越到大臻王朝。在那个陌生的时空里,她是最尊贵的定国公主,而他只是她王府里的第一谋士,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阴谋和常人难以企及的野心。她心心念念的,是想陪伴在他身边,犹如守着自己前世的爱人,而他心中,却有山河天下,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他的计划......她的真爱,是否能唤起他遥远的记忆,而她在他眼中,是否只是夺江山定天下的一枚棋子?
  • 正一解卮醮仪

    正一解卮醮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731系统:女配要逆袭

    731系统:女配要逆袭

    简介无能,原谅主角们的名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需要做什么?”白晶晶看着黑洞洞的四周,问到。【叮.逆袭女主。】“怎么逆袭?”【叮.抢男人!】“……………”我们的宗旨是:把女主的男人抢光光!把女主的男人送给其他用情至深的女配!让女主什么都没有!打败所有的伪莲花!
  • 傲天魔皇

    傲天魔皇

    魔武大陆,强者为尊。废物少年偶得传承,从此逆天改命,镇压群雄,傲世天下。
  • 我们都曾年少的模样.A

    我们都曾年少的模样.A

    日光倾城,堕落我们一起停留的那些时光;那些飞不过沧海的蝴蝶,我们是否一起亲吻过他们的影子;只为了,许下共同苍老的誓言;然而走过,那些逐光的流年,终究从彼此相拥的指尖,如白驹过隙。
  • 零敲碎打大清国

    零敲碎打大清国

    检阅过去的历史,常常能够让我们不自觉地审视现在和未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大约就是这个道理!在对《清史稿》等有关史料的阅读中,我感到,清朝是一个叫人着迷的时代。有人可能会说,清朝是部族政权,清朝充满了血腥斗争,清朝钳制人的思想……是的,这都没有错,清朝留在历史上的负面因素确实昭然在案。但仍然不能否认,每一个朝代都有她的缺憾和优美,都有她的低徊与潮涌。世界上有哪样东西是完美的呢?——清朝自然也不能例外。
  • 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优生优育的24个关键

    古人认为“宁静致远”,意思是说,人如果能修炼成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宁静淡泊的生活,并能保持愉悦心情,他的智慧就会加深,他的思维就会达到原来没有的深度。静是人变得智慧的一大前提,整天汲汲而求、生活乱哄哄的人是很难达到智慧高度的。宁静和愉悦的心态是一种智慧心态,也是增长胎儿智慧,保持胎儿身体健康的一种最佳的气血环境。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