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56200000008

第8章

二始教中總諸大乘經論所明修斷不離二種執障所示行證不出八重地位。

二種執障者謂執有二一者我執執蘊等法有實主宰名為我執二者法執執蘊等法心外實有名為法執此由迷於二空而起從境得名封閉我法堅執不捨名為執故。

障亦有二一煩惱障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煩惱障二所知障謂執遍計所執實法薩迦耶見而為上首見疑無明愛恚慢等覆所知境無顛倒性能障菩提名所知障又煩惱障亦名事障續諸生死故所知障亦名理障礙正知見故又事障亦名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理障亦名智慧礙能障世間自然業智故此由惑於二智而起從心得名覆蔽真心礙智不起名為障故。

二執障中復各有二一者俱生無始時來虗妄熏習內因力故恒與身俱不待邪教及邪分別任運而轉故名俱生二者分別亦由現在外緣力故非與身俱要待邪教及邪分別然後方起故名分別。

此俱生分別中又有三種一者現行麤中麤也二者種子麤中細細中麤也三者習氣細中細也。

若斷煩惱覺人無我離分段死名為小乘兼斷所知覺法無我離變易死名為大乘。

八重地位者謂從凡夫終大涅槃中間經歷正修行路略分八重階降廣有五十六位一者十信二者十住三者十行四者十向五者四加六者十地七者等覺八者妙覺。

然其修行優劣斷證權實前後四教自有差別也。

今先初教斷證相者一十信初伏二障與小教停心位齊。

二十住雙伏二障中少伏煩惱障分別現行三十行雙伏二障中少伏所知障分別現行四十向伏除二障分別現行麤分。

此四十位即唯識資糧位大品乾慧地與小教別總相念位齊。

五四加行伏二障分別種子除分別現行細分少能伏除俱生現行麤分此即唯識加行位大品性地與小教加行位齊。

六十地中初地始斷二障分別種子更斷俱生現種一分即唯識見道位大品八人地見地與小教通達位齊。

三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三分即大品薄欲地與小教二果齊。

五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五分即大品離欲地與小教三果修習位齊。

七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七分即大品已辦地與小教四果無學位齊。

八地斷二障俱生現種八分即大品辟支佛地與小教辟支位齊。

九地斷二障俱生現種九分與小教佛果位齊十地已去小教絕分七等覺斷二障俱生現種十一分進斷佛地一分此三地即大品菩薩地自二地至此即唯識修習位八妙覺斷二障分別俱生現種習盡即唯識究竟位大品佛地在於淨變化土成勝應身佛坐天衣座說大乘空相之法令彼小乘及諸下根凡夫外道轉小成大也。

三終教中所說斷證行位皆隨一性而立故開雖有八重地位合則唯是三種覺性。

如起信論明三覺心一本覺即凡夫不覺位也葢凡夫時覺性本具無明迷覆成不覺故二始覺從初發心直至等覺菩薩位也始能解行證故於內復有三位覺異一名字覺初心十信也二相似覺三賢四加也三隨分覺十地等覺也三究竟覺即如來妙覺位也唯佛如來能究竟故。

又佛性論明三佛性一住性佛性凡夫迷障時也二引出佛性菩薩解行時也三至得佛性如來證入時也。

又法界論明三法界一眾生法界凡夫雜染位也二菩薩法界菩薩染淨位也三如來法界佛果純淨位也。

總之三相別異一性總同若識三相則有行位淺深高下而不生於上慢若明一性則知理性地地是同而不生於自屈是故此教與後二教漸頓圓雖異所顯理唯一也餘如下釋。

今先十信初信中具三位一不覺屬本覺二發心三成信此位即略伏二執與小停心始十信齊。

七信具伏二執中實伏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總相始十向齊。

十信具伏二執中實伏分別俱生現行細分成始覺中名字覺也與小加行始世第一齊。

二十住。

初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初果始初地齊。

五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三果始五地齊七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我執分別俱生現盡更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四果始七地齊十住具伏二執中實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始教十地齊三十行初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我執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教等覺齊二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法執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教妙覺齊三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我執分別俱生種子細分自此已去始教絕分十行具伏二執中實伏法執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四十向初向具伏二執中實除二執分別俱生種子麤分。

十向具伏二執中實除二執分別俱生種子細分五四加行具伏二執習氣成始覺中相似覺也六十地初地斷二執分別俱生現行種子盡更斷習氣一分十地斷二執習氣十分七等覺斷二執習氣十一分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成始覺中隨分覺也從發心來皆當始覺上因圓竟八妙覺斷二執現種習氣盡得究竟覺即果滿也在於受用土中成受用身佛坐金剛座說大乘藏心之法令彼權教菩薩及二乘人并一類中根凡夫外道轉權成實也。

四頓教中就實言無斷證約妄說有惑位又在當教本無階差對前後論便成高下也。

先明十信初信中亦具三位一不覺木覺住性性也二發心此位即頓伏二執先已伏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總相始十向終七信齊三成信頓伏二執中先伏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加行始世第一終十信齊七信頓伏二執中先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初果始初地終初住齊十信頓伏二執中先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成始覺中凡夫名字覺也與小三果始五地終五住齊二十住初住頓斷二執中先除我執分別俱生現盡更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與小四果始七地終七住齊七住頓斷二執中先伏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妙覺終二行齊十住頓斷二執中先伏分別俱生種子細分與終十行齊三十行。

初行頓斷二執中先除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終初向齊。

十行頓斷二執中先除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兼伏習氣與終十向四加行齊。

四十向。

初向頓斷二執分別俱生現種更斷習氣一分與終初地齊。

十向頓斷二執習氣十分與終十地齊。

五四加行斷前習盡進伏初地習氣成始覺中地前相似覺也六十地初地頓斷習氣十一分與終等覺齊。

二地頓斷習氣十二分與終妙覺齊。

三地已去終教不知名目十地頓斷習氣二十分七等覺頓斷習氣二十一分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成始覺中入地隨分覺從發心來皆當始覺引出性也上因圓竟八妙覺頓斷二執現種習盡證如來究竟覺至得性也在於法性土中成法性身佛坐虗空座說一乘真性之法令彼漸教菩薩及二乘人并諸一類上根凡夫外道轉漸成頓也。

五圓教中行位因果無非法界法界圓融行位無礙今對終頓明行布相理實初後盡圓融也。

先明十信初信中亦三位一不覺本覺眾生雜染法界也二發心此位即圓伏二執究已伏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加行始世第一終十信頓初信齊。

三成信圓伏二執中究已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麤分與小初果始初地終初住頓七信齊。

五信圓伏二執中已除我執分別俱生現行細分與小三果始五地終五住頓十信齊。

七信圓伏二執中已除我執分別俱生現盡更除法執分別俱生現行與小四果始七地終七住頓初住齊。

九信圓伏二執中已伏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始妙覺終二行頓七住齊。

十信圓伏二執中已伏分別俱生種子細分成始覺中名字覺也與終十行頓十住齊。

二十住初住圓斷二執中已除分別俱生種子麤分與終初向頓初行齊。

十住圓斷二執中已除分別俱生種子細分兼伏習氣與終四加頓十行齊。

三十行初行圓斷二執分別俱生現種更斷習氣一分與終初地頓初向齊。

十行圓斷習氣十分與終十地頓十向齊。

四十向初向圓斷習氣十一分與終等覺頓初地齊。

二向圓斷習氣十二分與終妙覺頓二地齊。

十向圓頓習氣二十分與頓十地齊。

五四加行斷前習盡進伏初地習氣成始覺中相似覺也六十地初地圓斷習氣二十一分與頓等覺齊。

二地圓斷習氣二十二分與頓妙覺齊。

三地已去頓教不知名目十地圓斷習氣三十分七等覺圓斷習氣三十一分進斷佛地習氣一分成始覺中隨分覺也從發心來皆當始覺菩薩染淨法界也上因圓竟八妙覺圓斷二執現種習盡得究竟覺如來純淨法界也在於無障礙法界土中成無障礙法界身佛坐師子座說一乘法界之法令彼偏教菩薩及一切迴心佛果二乘并一類上上根凡夫外道轉偏成圓也。

若揀別前後隨機攝益差別相者。

初小教中所益機宜有四種性一人種性中復二一闡提無善根種性者二凡外有善根種性者但外道是邪善凡夫是正善二天種性亦分邪正邪中有二一外道天無想等也二魔王天即欲頂色頂二自在也正者凡夫天也欲界六天色至廣果及四空天三聲聞種性四辟支種性此二各有二種一回心從人天來二直進不由彼至此四種根同於提胃阿含會上見劣應身佛住染變化土隨短時分隱實施權聞說戒善諦緣諸法。

然彼四類人中各有二種一者鈍根若解若證止住自分更不前進名為定性秖成當教因果為當教攝二者利根若解若證超出自分往前增進名不定性即通餘教因果餘教來攝又不定中復分三類一者具超具歷五教後入法界故二者不定超於五教中闕而不定故三者直超隨於一教得入法界故。

今先人天戒善論之聞人天教修諸戒善起六行觀但求世樂不慕涅槃即名鈍根人天乘攝但成世間有漏戒善得界內離苦解脫此復有二。

一者得樂已休更不前進是乃定性人天鈍中鈍者當教所攝設遇始教但為增潤。

二者厭三界苦樂求涅槃名不定性人天鈍中利者後遇諸教必被彼攝轉成餘果若知戒善是因緣生起我空觀求出生死希涅槃樂二乘來攝即成出世無漏中麤染戒善得麤染解脫。

若識戒善唯識所現起唯識觀為諸眾生經劫修行始教相宗來攝若悟戒善真空無相起真空觀為諸眾生修無相行始教空宗來攝此二皆成出世中淨妙戒善得淨妙解脫若知戒善藏心本具作唯心觀為諸眾生從性起修終教來攝即成無漏中亦麤亦妙戒善得即麤即妙解脫若解戒善唯一真性作真性觀為諸眾生修無性行頓教來攝即成出世法中無麤無妙戒善得非麤非妙解脫。

若了戒善法界緣起作法界觀普為法界稱性圓修圓教來攝即成無漏界中普融無盡戒善得一切無障礙解脫自小乘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次辯四諦十二因緣聞二乘諦緣教即解諦緣是因果法起六行觀著我我所求諸有樂此則落前人天教乘即成世間有漏諦緣但滅界內諸惡道苦不得出世涅槃真樂是中機宜亦有二類一者不回即前一類定性人天二者直往自有一類如是種性故此諦緣為彼助潤今後雖爾終當轉入若知諦緣是因緣生心外實有起我空觀欲速出三界樂求涅槃樂此成聲聞辟支佛乘對後諸教亦名鈍根但成小乘生滅有量有作諦緣證入無餘涅槃此亦有二一者回心即前人天不定性者二者直進法爾如是種性成者二中又二。

一者居滅已休更不前進名為定性二乘鈍中鈍者唯當教攝即至始分亦但增潤二者自不滿足更求上進名不定性二乘鈍中利者諸教來攝轉入受被始終不定若識諦緣皆唯識現作唯識觀普為自他三祇修行分教相宗來攝即成大乘無量相諦緣證入無住涅槃若了諦緣皆如幻現作即空觀雖眾生空而修幻行始教空宗來攝即成大乘無生相諦緣證入真空涅槃若知諦緣本如來藏起唯心觀隨順法性作諸功德實教來攝即成大乘無量性諦緣入真常涅槃。

若悟諦緣唯真如性起真如觀雖知寂滅修自證行頓教來攝即成大乘無生性諦緣入寂滅涅槃若了諦緣是法界起作法界觀徧十法界修普賢行圓教來攝即成一乘無作不思議普融無盡諦緣證入如來究竟無障礙大般涅槃自分教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問何位轉入被攝何教攝授引進。

答初所攝入人先人天中上根者聞法信解時中根者修久得力時下根者純熟伏惑時於此三位隨其發解起行小大而得轉入小始終頓圓也次二乘中上根者方便位時中根者見修道時下根者無學果時亦隨其解行淺深而得回入始分終頓圓也二能攝入教先人天中約教道似位小世第一始十向終頓圓十信已下者約證道真位小初果始初地終頓圓初住已上者皆能引攝人天不定性人進於小始終頓圓也次二乘中似位始十向等真位始初地等有進小乘入於大也。

問將何教理攝耶。

答有就他教而為點示如攝人天還用戒善小乘還用諦緣亦如上明有依自教而為開悟如人天求出世間決擇偏真即用四諦攝之若覺苦空樂獨善寂即用因緣攝之如二乘達諸法相捨離二執即用分教相宗攝之了諸法空得二無我即用始教空宗攝之並如下釋。

問具直不定超相云何。

答知諸戒善本無有我超小也亦無有法超始也唯是藏心超終也性本離言超頓也緣起無盡超圓也此具超相了戒善法空無有相超始也唯一真性超頓也性起重重超圓也此不定相悟戒善相交徹融攝離此法界別無有法此即人天戒善直超圓教相也諦緣準知。

二始教中所益機宜略分三類一者無性闡提一類二者定性三五乘類三者不定性通前二類此三性中復各二種一者前來二者現進同於深密般若會上見勝應身佛住淨變化土隨長時分權實雙明聞說法相真空諸法。

若聞大乘唯識法相即識法相是三界有起六行觀與煩惱雜修諸禪善此亦落前人天乘教即成世間因果法相但能伏業不能斷惑若知法相是生滅法依於六識三毒而有起偏真觀樂求出世孤調解脫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成出世無漏法相斷界內煩惱障是二機宜亦有二類一者不回即前教中定性人等二者直往法爾有此一類種性故此法相亦為助潤若悟法相依八識有作唯識觀三祗百劫廣修萬行此成大乘相宗分教對後諸教亦名鈍根但成唯識法相斷界外所知障此亦有二一者回心即前教中不定性人二者直往本來自有如是種性二中又二一者經後三教或歷二教始入法界然後圓果此等三乘鈍中鈍者在終頓中亦名定性為今教攝二者聞後終教即求上進此不定性鈍中利者為彼教攝若了法相一切皆空作無生觀雖諸法空不捨一切始教空宗來攝即成真空無相亦但斷所知障若解法相唯心緣起起藏心觀深達實相三無差別性宗實教來攝即成真如實相漸斷二障種子若達法相是理實性起真性觀了諸法相在在寂滅性宗頓教來攝即成常寂滅相頓斷二障習氣若明法相普融無盡作圓融觀法法遍周事事無礙性宗圓教來攝即成無盡法界相圓斷二障現種習氣自終教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又聞大乘真空無相即解其空超諸有苦起六行觀止惡行善求現未樂此亦落前人天乘教即成世間有漏法空但曉斷空不達理空若知真空無我我所作苦空觀厭患無常住於滅道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成出世無漏生空滅界內分段死。

然此二根亦復有二一不回即前定性等二直往法爾有者故此無相亦為增潤若悟真空無諸法相起三空觀亦為眾生不著相施此成大乘空宗始教對後諸教亦名鈍根但成一味真空滅界外變易死此亦有二一回心即前不定性人二直進自有此類種性二中又二一經後三教二教後得圓果亦名定性鈍中鈍者為今教攝二遇後終教即便轉入名不定性鈍中利者彼教來攝若識真空唯遮境有起八識觀捨二我執自覺覺他分教相宗來攝即成二無我空亦但斷變易死若達真空但是一心作一心觀隨諸性起成就自他終教來攝即成緣起性空斷亦分亦變生死若悟真空性本離言作法性觀從無本處化諸眾生頓教來攝即成無生性空斷非分非變生死若了真空理實法界作無礙觀一多即入同時具足圓教來攝即成第一義法界空斷界內界外二種不思議無盡生死自終教來皆名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然始分中所攝入人上根者十信三賢時中根者四加見道時下根者修道無學時隨其解行權實轉入後三教也能攝入教約似位終頓圓十信已還真位終頓圓初住已上皆能引進三乘入於後三教也餘準前知。

三終教中所益機宜亦不離乎五性三乘中亦有二一者前來二者現進。

同於妙智涅槃會上見受用身佛住受用土隨彼多少時分廢權立實開說藏心緣起之法。

若聞如來藏心即識藏心體是六識起六行觀背染向淨作有漏福此亦落前人天乘教猶稱在纏性淨藏心不得出纏離垢淨故若知藏心唯一意識作苦空觀永捨貪欲除諸事障此亦落前二乘小教即入空如來藏成無我無形覺知菩提若達藏心乃阿賴耶作唯識觀轉染依淨成於四智此亦落前相宗分教若解藏心心如幻夢作真空觀滅諸識想斷所知障此亦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不空如來藏成無染無起正覺菩提上四人中皆有二類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性二者直往現在法爾有此四性故此藏心為彼助潤若悟藏心隨緣不變作唯心觀體用常熏法身顯現此成大乘性宗實教對後頓圓亦名鈍根但入亦空亦不空如來藏成無常亦無斷正遍知菩提此亦二種一者回心即前教中定不定人二者直往現入終教有如是人二中又二一者直至圓教後入法界即歷頓教亦終實攝此則名為鈍中鈍者二者遇後頓教或回向頓或轉入圓彼教來攝此則名為鈍中利者若解藏心性本寂滅起一性觀泯絕無寄成自覺境頓教來攝即入非空非不空如來藏成無作聖所行上妙正遍知菩提若了藏心總該萬有起帝網觀該因徹果證十玄門圓教來攝即入俱無障礙如來藏成無盡法所依無上正遍知菩提從頓教後名為利根具直等超亦復不定。

然終實中所攝入人上根者十信時中根者三賢時下根者十聖時隨其解行勝劣轉入後二教也能攝入教約似位頓圓十信已下真位頓圓初住已上皆能引入於頓圓也。

四頓教中所益機宜中有二類一者前來五乘性也二者現進有無性也同於圓覺楞伽會上見法性身佛住法性土隨彼廣狹時分斥權讚實聞說真性寂滅之法。

若聞真如法性即解真性是六識性起欣厭觀改惡遷善求人天報此則落前人天乘教還住本有真性未成圓明性故若悟真性是偏真性起生空觀斷見思惑得人無我此則落前二乘小教即入我空真如法性成小乘淨智若識真性是唯識性作唯識觀遠離遍計入圓成實此則落前相宗分教若達真性是真空性起無相觀滅一切有入三無性此則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皆入法空真如法性成大乘一切智若知真性是緣生性起藏心觀背塵合覺入如來藏此則落前性宗終教即入不空真如法性成大乘正遍智。

上五人中皆有二類一者回心即前教中定不定者二者直往即現教中進此種性故此真性為彼助潤若了真性是無生性作法性觀離能所取如實而住此成一乘頓教對後圓教亦名鈍根但入離言真如法性成一乘不動智此亦二種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性二者直往現進頓教有如是者二中又二一者聞後圓教猶滯於頓待行證盡然後歸圓此則名為鈍中鈍者二者一聞圓教即入於圓此則名為鈍中利者若達真性是法界性作十玄觀妄盡還源性性無盡圓教來攝即入一法界大總相真如法性成一乘不思議智對本頓教此名利根。

然頓教內所攝入人上根者十信時中根者地前時下根者地上時並能回頓向圓也能攝入教似位圓信真位圓住皆能以圓引頓也。

五圓教中所益機宜亦有二類一者前來三五乘也二者現進有無性也同於法華華嚴會上見無盡法界身佛住無障礙法界土隨彼一切非一切時分會權顯實聞說法界無盡之法。

若聞圓融法界即解法界是世間法起欣厭觀捨諸惡業快得善利此則落前人天乘教還住在纏性淨法界未得出障圓明故若識法界是出世法起諦緣觀厭老病死盡諸苦際此則落前二乘小教即證無為法界歸清淨無際性若了法界是百法門起法相觀專心佛道修種種行此則落前相宗分教若悟法界是十八空起破相觀心無所著求無上慧此則落前空宗始教是二教人俱證有為法界歸無邊不失性若達法界是二門義作緣性觀了諸緣起求最上乘此則落前性宗終教即證亦有為亦無為法界歸無量隨順性若了法界是一心性作空性觀安住法性猶如虗空此則落前性宗頓教即證非有為非無為法界歸一性無斷性上六人中皆有二類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性二者直往即現教中進此種性故此法界為彼助潤若知法界是十十門起主伴觀盡無盡界說法利生此成圓教若對前教前皆名鈍唯此為利能證無障礙法界歸無限莊嚴性此亦二種一者回心即前教內定不定者二者直往現來圓教有如是者。

問上之六人何時入圓。

答遲速各異終必歸圓所以者何金剛種故佛無捨故終省悟故皆住性故圓為極故其餘超相及攝入義例前可知。

問教中為何不立人天乘耶。

答以無斷證階位等殊故不別立為教乃是漸入小乘方便故在小教中收。

問後機益中何又開耶。

答世出世間法益不同故於小前重明其教乘也。

問聲聞四諦教行立四向果唯斷正使與緣覺因緣教行不立分果兼侵習氣行相各別云何合為一教耶。

答教行雖別理果是同同證生空理故同得有餘無餘涅槃果故斷位雖殊名智是一並成盡智無生智故並名為小乘故去異取同故合一也又諦緣開合教亦同也同生空觀同斷見思同得小果則行斷果盡無別也故佛在世將緣覺乘攝屬聲聞名聲聞藏半字小乘由此不別分也。

問此與天台藏教何別。

答彼藏教者為有事六度菩薩故今小教者不收菩薩以事六度分教攝故。

問何以疏家並云小教即是天台藏耶。

答小教所攝法門不異於彼故指同也。

問既不異彼何無菩薩。

答法相雖同義意各別何者為欲引小將大乘義復淺說之似彼小乘理實二乘無分唯始教有故此小教無菩薩也。

問小不收大可爾小乘三藏則同何又改藏轉名小耶。

答彼立藏名多招難故今立小乘則無濫涉大乘失也。

問破相始教說乾慧等十地立相分教明資糧等五位空教斷見思證真空相教斷二執證真如如是等相皆別何不分為二耶。

答十五地位雖殊見修道相是同況皆許三乘共一斷證階位亦無別故何可分二又見思執障似異見斷分別修斷俱生不殊就煩惱障即是界內見思所知障即是界外見思乃至真空真如無非二無我理是等皆同故合一也。

問此始分教與性相二宗同耶異耶。

答少有不同彼也為二性中合空今判為三性中開空空與相宗同許定性無性皆不成佛故立為初教性定唯顯一乘盡得成佛故立為終教。問云何判一性宗為始終二耶。

答義有權實故經有正兼故相則密意依性說相空則密意依性說空皆非了義權也性則直顯中道法性方名了義實也相則正深密兼方廣性則正妙智兼般若深密說相般若談空始分也妙智顯性終實也由此分二。

問空性既別云何彼宗合為一耶。

答彼以般若妙智教部是一同故況相宗立相而彼宗談空顯性皆不立相故合一也。

問相宗深密三時中二時明空皆許成佛三明不空有成不成性宗妙智三時中二明不空有成不成三時明空皆許成佛若爾云何約義分教相耶。

答約說經時先般若明但空理亦許定性俱不成佛兼顯真空法性及一乘盡成佛義次深密明法相理說定性等俱不成佛後妙智明真空法性中道說無性等悉得成佛般若深密即相宗家二三時也深密妙智即性宗家二三時也今依深密第二三時及妙智第二時中明但空法相有不成義判為始分依妙智第三時中明法性空盡成佛義判為終實況今家立教正約法義不但據時義則一經容有多教權實頓彰時則前後有定不定始終難辨餘如別說。

問性宗終教所立三時五位等法亦同相宗分教云何別開為一。

答相宗時教意以一乘為權三乘為實性宗時教意以三乘為權一乘為實相宗五位依諸法相前後迢然性宗五位依一法性而顯階降乃至起行伏惑斷障皆異不同故別立也。

問頓教唯辨一性不立斷證階位云何別分為一教耶。

答以無位之位為此教之位不同前漸不同後圓故別分也。

問何前頓中亦明斷證。

答為對前後明優劣故亦即顯頓無位而位位而無位離言旨故。

問天台四教皆有絕言四教分之故不立頓今者別立有何義意。

答天台不立者以彼四教中皆有一絕言並令忘詮會旨故耳今乃開者為顯前四絕言之外復有頓詮言絕之理別為一類離念之機不有此門逗機不足故又此頓教亦非天台圓即頓義。

問華嚴疏云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同頓同實故二別教一乘唯圓融具德故既同頓實何異頓實而別立一圓教耶。

答即此同中必有別義如事理無礙必即事事無礙耳猶彼江水入海亦醎以別異同立圓教也況前之四教不攝於圓圓必攝四如百川不攝大海大海必攝百川斯則前四是局圓教是通通局相異何可合耶。

問既一圓教分同別者應成二教而為六耶。

答雖分同別但是一教由揀收義有二門耳由別教故逈異餘宗由同教故普收一切故成五也。

問昔有說言此之五教與天台四教但開合有異而大況是同然歟否歟。

答既云大同不無小異理實無同無不同以此五教所詮義理不唯同於天台亦且同於諸宗此約總相會通也若果盡同何須更立此約別相明也細審可知。

問五教名義憑何聖典。

答向引教證即所憑也今再陳之小乘愚法教如阿含俱舍大乘始終二教如法鼓經中以空門為始不空門為終彼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一乘頓教如寶積經說為頓教修多羅心地觀經名為頓悟法門又上始終二教通名為漸所有解行並在言說因果階位從微至著故此一乘教敵名為頓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佛果頓證故圓覺經云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羣品楞伽云漸者如菴羅果漸熟非頓頓者如鏡中像頓現非漸一乘圓教如華嚴云為善伏太子所說名為圓滿修多羅等故立此五名也。

問散說可爾一典是何。

答採集眾典義理盡故若欲指者經論共五一楞伽頌出總名魏云迦葉拘留孫拘那含及我離於諸煩惱一切名正時過彼正法後有佛名如意於彼成正覺為人說五法唐云迦葉拘留孫拘那含牟尼及我離塵垢皆出純善時純善漸減時有導師名慧成就大勇猛覺悟於五法二譯皆云五法即此五種教乘法也五佛咸說千佛亦然三世既爾十方皆然則佛佛無不唱此五教法也故今判立五教名義二起信論等出別義初起信論云為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小教義也論云復次真如依言說分別有二種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如實空始教義也如實不空終教義也論云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上之二種依言真如漸教義也此之絕言真如頓教義也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圓教義也次華嚴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羣生類尠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法甚為難又第九地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聲聞辟支小教也大乘菩薩始終頓也此法無上佛乘圓教也三法華即火宅四乘臨門三車中羊車鹿車二乘小也第三牛車大乘始終頓也四衢等賜大白牛車一乘圓教也四大乘同性經云聲聞法辟支法菩薩法諸佛法皆悉流入遮那智海聲聞辟支小教也菩薩始終也佛法頓也智海圓也略引如斯具如餘說。

問古云不分教相意略有五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三原聖本意唯為一事故四隨一一文眾解不同故五多種說法即成枝流故以斯五義故不可分分之乃令情搆異端是非競作故以不分為得若爾云何分又分耶。

答古分教者亦有多義一理雖一味詮有淺深故須分之使知權實故二約佛雖則一音一雨就機差而教亦別故三本意未申隨他意語而有異故四言有通別就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善會佛意有開顯故六王之密語所為別故七不識權實以深為淺失於大利以淺為深虗其功故八莊嚴聖教令深廣故九諸聖教中自有分故十諸大菩薩亦開教故以斯多義開則得多而失少合則得少而失多但能虗己求宗不可分而分之亦何爽於大旨故今分之。

問諸德立教各自有據或有合為二三或有開為六七今判為五是何意耶。

答立五教者有多義意一釋尊說法開五乘故二諸佛利生多五行故如涅槃經約教病行小也現諸障相故嬰行始也示修善相故聖行終也佛之所行故梵行頓也修十一空故天行圓也第一義天故三世出世教並用五故世教如五常出世如五戒又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亦世間五教也為毀說戒為貪說施為癡說慧為疑說信為懈說聞亦出世五教也四眾經論中常明五故如五語五身五眼五根五行五法等五結集法藏類成五故謂小乘三藏之外加一雜藏及菩薩藏也六乘教相攝唯有五故謂判五教中含二意一以乘攝教謂小乘愚法教大乘始教終教一乘頓教圓教二以教攝乘謂小教二乘始教終教三乘頓教圓教一乘故教義云初一即愚法二乘教後一即別教一乘中間三者有其三義一或總為一謂三乘教二或分為二所謂漸頓三或開為三謂於漸中開出始終二教若乘教相攝者亦二先一乘一別教一乘二同教一乘圓也三絕想一乘如楞伽頓也四佛性平等一乘如涅槃終也五密義意一乘如攝論八意等始也小也次三乘一小乘中三謂始別終同以俱成羅漢故二始教中三始終俱別以有入寂不入寂故三終教中三始終俱同並成佛故四頓教中三始終俱離無佛無不佛故五圓教中三始終俱圓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同入一乘究竟故七行位理等五無多故謂五位中修真如觀證法界性小則淺於大大則勝於小分則待於實實則全於分始則餘於終終則盡於始漸則歷於頓頓則泯於漸偏則歸於圓圓則融於偏是知斷證唯此五耳無剩義也八會通諸說五為盡故謂諸德分判或多或少少則不足多則枝蔓今家取中會為五教庶於教理不容餘議矣。

然雖立五若融通之亦可合為一二開為七八葢由聖教意趣無邊不可局執而為其是故今遍收諸釋且略勒為五重。

初或總合一名為一圓音教謂圓教攝於前四前四一一同圓本末鎔融如海中百川故一代之教唯是如來一大善巧攝生方便一音所演則不違流支羅什二師立一音也。

二或別開二此更有四一對小顯大初是半字後四皆滿則不違曇牟慧遠二師聲聞菩薩藏也二對權顯實前二是三乘後三為一乘則不違信行禪師三一也三對三顯一前三是漸後二是頓則不違護延二師漸頓也四對末顯本前四是曲巧順機後一乃直顯本法則不違印敏二公屈曲平道教也。

三或分為三此亦有四。

一初一二乘教次一三乘教後三一乘教三四泯二異前存三故則不違戒賢深密三教及真諦玄奘三輪教也。

又可初一小乘教次三大乘教亦名共教大品等經共二乘說故亦名偏教偏於漸頓故後一一乘教亦名不共教華嚴等經不共二乘說故如智論明亦名圓教圓融無礙故梁論云如來成立正法有三種一立小乘二立三乘三立一乘第三為最勝故名善成立則不違智光妙智三教也二初三名漸教次一不定教後一名頓教則不違南北諸師漸中諸教開合不同或分為二小即半字教始終即滿字教此同菩提流支說也或分為三小即有相教始即無相教終即常住教此同武丘岌師說也或分為四小即有相教始即無相教終即同歸教常住教此同宗愛旻岌師說或分為五小即有相始即無相分即抑揚終即同歸實即常住此同定林柔次慧觀等師說也又小即人天有相始即無相終即同歸常住此同劉公說也三初三名漸教次一名頓教後一名圓教則不違光統三教四初四名枝末教同教名攝末歸本教別教名根本教則不違吉藏師立也。

四或分為四此亦四門一初名別教小乘如四阿含等二名同教三乘如深密般若等三四名同教一乘如法華圓覺等五名別教一乘如華嚴經中間三教始分存三是同終頓泯二是同故各一也則不違光宅海東四乘矣。

二初名小教二三名漸教四名頓教五名圓教此約歷位無位故開漸頓為四則不違大衍四宗矣三初名小乘教二中始名無相教分名法相教二四五名法性教則不違天台四教矣四初名小教二名權教三四名實教五名圓教則不違生公四輪矣。

五或分為五此有三門。

一如前所立以漸中有始終故亦不違波頗三藏立五教也二初名小乘教次名大乘法相教三名大乘無相教四名一乘真性教五名一乘圓融教則不違護身五宗教矣三若依五乘分教亦可初名人天因果教次名二乘斷滅教三名大乘法相教四名大乘破相教五名一乘顯性教此如圭山原人論說。

又此五教隨一相收中有二門一以本收末門謂於圓教內或唯一圓教以餘相皆盡故或具足五教以攝彼方便故頓教中或唯一頓教亦以餘相盡故或具足四教亦以攝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初教中或一或二小乘中唯一皆準上知之二以末歸本門謂於小乘內或一以據自宗故或五以後四教皆有為方便故初教中或一是自宗故或四謂於後三教皆有作方便故熟教中或一或三頓教中或一或二圓教中唯一皆準上知之是則諸教本末句數結成教網大聖善巧長養機緣無不周盡故華嚴云張大教網下生死海漉人天魚置涅槃岸此之謂也。

同类推荐
  • 損齋備忘錄

    損齋備忘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Bardelys the Magnificent

    Bardelys the Magnificent

    Speak of the Devil," whispered La Fosse in my ear, and, moved by the words and by the significance of his glance, I turned in my chair.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送张亶赴朔方应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

    云山燕居申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人生那点事儿: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

    人生那点事儿: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

    由清扬主编的《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这本书从九个方面逐步阐述了人生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解读了人生的内容和经历。《人生中不可不想的9个问题》的九个方面分别是:生存与死亡,家庭与婚姻,魅力与缺陷,欲望,心情,心态,交际,成功与失败,过去、现在与未来。
  • 三国之无耻之徒

    三国之无耻之徒

    寂寞如雪,悲催屌男,阳寿未尽被抓到阴间,敲诈阎王,哄弄判官,再此复生却已经是三国世界。哎,这不是貂蝉吗!我帮你杀了吕布,跟哥走吧!一个坏蛋在三国欺男霸女的故事。
  • 仙侠奇缘之姽婳

    仙侠奇缘之姽婳

    她是千年前妖界动乱遗落凡间的狐族公主,也是最后的金狐一脉。被狐后用尽千年修为移至人界皇后腹中。降世时,金光普照,满城百花齐放,群兽朝拜,天空出现姽婳二字,故取名姽婳。由于身怀狐后的内丹,所以自小拥有九尾。原本性格单纯,敢爱敢恨,无忧无虑的她,自从在忘忧山初遇仙尊月浮屠时,便注定此生为之沉沦……
  • 煞王的病弱宠妃

    煞王的病弱宠妃

    她,镜月国丞相最宠爱的孙女,却是世人眼中的病秧子短命鬼,废材一个。他,落音国皇帝最宠爱的王爷,却是世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煞王,修罗一个。只因,她有一个绝美动人的娘亲,位高权重者丧心病狂,一心置她于死地。只因,他煞气太重,妄想嫁给他的人一个个都死于非命。前世的她淡漠一生,终是让自己同归于尽,今世她用不惜任何代价守护亲情与爱情。从不知何为情爱的他们,一步步走向彼此的面前!(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降凰女:妖孽殿下不好惹

    天降凰女:妖孽殿下不好惹

    一次实验的失败,让奈七夕和这个世界说了拜拜。黑无常一脚大力踹,直接将她踹下了奈何桥。回过神,她落入了一个人仙妖三界共存的世界,竟成了一个没爹没娘的光屁股小婴儿!虽附带了一只谜之生物和从天而降的师父,但并不表明她以后的日子会有多么逍遥自在。一时口快,奈七夕一秒变成唐僧肉,化作众妖的眼中美食,成为妖王殿下的备用粮食,果断断踏上了一条无节操的逗比不归路……“她可是本王的备用粮食,可能逃脱我的手掌心吗?”他邪魅一笑,薄唇微微勾起,金色的瞳眸看着眼前的奈七夕,伸出手霸道的将其揽入怀中。
  • 金牌健身教练

    金牌健身教练

    放荡不羁的林天宇,意外成为美女健身中心的贴身教练。
  • 蚕经

    蚕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欧洲]中世纪教育思潮与教育论著选读(下)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庄子一日一讲

    庄子一日一讲

    本书充分吸收和阐释了庄子关于“自由、无为、生死、智慧、养生、有用与无用”的思想,尤其是对庄子的人生哲学进行了平实而深刻的阐述。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本了解和理解庄子思想的极有价值的文化读本和参考读物。
  • 机器人与人

    机器人与人

    这是一个讲诉了未来的故事,是机器人与人类的故事,老套的故事,完全的架空,全新的世界,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