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8500000015

第15章 季羡林之德性之美(2)

有一个老说错话的人去参加小孩满月酒席,家人怕他讲错话,就嘱咐他切莫多言,这人果然一直不吭声,可是最后临走时,他实在憋不住,想说句话。这时他老毛病又犯了,对主人说:“我可什么都没说,孩子要是死了不怪我。”主人立即大怒,把他打了出去。

其实上面这个客人的话并没错,人生百年,谁又能逃过一死呢?但是在不同的场合就有该与不该说之分,在小孩刚出生庆满月这样的场合,说到死字,太不吉利了,这当然会令主人感到生气了。

还有一个笑话,说的也是说话的技巧问题:有人请了四位客人,宴请时间已过,可还有一位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位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主人一看走掉一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另一位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又不是说他们哇!”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不是说他们,那就是说我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所以,话有当讲不当讲、轻讲重讲的问题,并不是只要是真话就可以大大咧咧、不加思考的说出口。“真话不全讲”,表达的是一种谨言的意思,即不是不说或不敢说,而是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就不说。

一日一心得:

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谈吐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品性,假话连篇者必定没有诚信,夸夸其谈者必定不懂谦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者可能过于世故,心直口快者可能为人比较简单,谨言慎行者可能比较有城府。语言象一把双刃剑,要想使语言达到它本来的目的,同时不伤到别人,也不伤到自己,在使用起来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或可作为这样一个技巧。

“名利于我如浮云”

季羡林语录:到了今天名利对我都没有什么用处了,我之所以仍然爬(格子),是出于惯性,其他冠冕堂皇的话,我说不出。“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或可能道出我现在的心情。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仿佛为我们画出了一幅人间百态图:尘世间的一个个凡夫俗子,都在忙忙碌碌的奔波,沉迷在追名逐利的游戏中。何止是人间有这样的景象,“世间只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连天上的神仙,已经吃喝不愁,拥有了强大的法力,还是惦念着功名。看起来,“名利”的势力范围,已经充斥天上人间,无往而无利了。在我们的一生中总是避免不了要和名利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打交道。我们该如何来处理与名利的关系呢?

从古代起就有很多关于名利的论述。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暧”等,意思是人一生下来,基于生理需要就会有欲望,因为生存是人的本能,而要生存下来就需要有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当人达到温饱之后,很自然又会产生新的欲求,如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以及更高的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所以,人们追求名利,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生活,有这种想法,是出于人之本性,无可厚非。有人说:金钱名利是万恶之源,认为应该“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草芥”,其实大可不必,名利本身并没有错,错误的是有此人追求各利的方法和手段。“追名逐利”没有错,我们所不应该做的是“争名夺利”。

在对待名誉的态度上,季羡林说“名誉于我如浮云”,正是季羡林这种不争名的品格,让他拥有了更高的声誉。因为真正的好名声,是不可强求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为别人着想,无私帮助别人,别人自然就会到处颂扬他。同样当一个人为社会做出了足够多的贡献之后,社会自然会给与他荣誉,他也会受到世人的尊敬。季羡林的助手和秘书都说,跟着季羡林就像读一部大书,不止是一部关于知识的书,更是一部人格的书。有一次他们给季羡林查资料时发现,对于“佛”这个词的语源,胡适、梁启超、陈垣先生都研究过而没搞清楚,是季羡林解决的。可是从没听他说起,他也不让张扬。季羡林说,学术问题,解决就完了,我能解决只是因为我学过吐火罗文,并不是什么高下问题。季羡林这种不争名夺利的品格,使他能够安心进行研究,并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有句话叫“功到自然成”,人的声名也是如此,静下心来做好自己的事,顺其自然,最后常常能功成名就。而那些一心钻营名利的人,由于把太多心思用在了争夺名利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反而不能研究出什么成果,做不出什么对别人有帮助的实事。

到了晚年,季羡林可以说是“官运享通”,各种荣誉和官职象雪片一样落到他的身上,这些荣誉可能是许多人想得而不到的,但是季羡林并没有迷失在这些眩目的荣誉光环下。他深深明白,荣誉代表了大家对他的认可,是对他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但是他也清醒的意识到荣誉也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即“名要符实”,当一个人获得的荣誉超出了他的价值时,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名不符实”,这种情况下,名誉就不是一个好东西,而是变成人的精神上的负累了。

所以,当“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顶桂冠戴到季羡林的头上时,他却并不想要,他甚至劝人们不要全信那一些对他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因为他觉得受之有愧。在季羡林的《病榻杂记》中他请求辞去戴在他头上的这三顶帽子,并且有证有据,有论有述地,写出了自己不配这三顶桂冠的理由,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毫无矫饰。“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这三顶桂冠,每一顶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一般人一辈子也乞盼不到,确实是非常诱人。季羡林能得到这样的荣誉,在别人看来是艳羡都来不及的事,但季羡林却先要分析一下自己到底配不配戴这样桂冠。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处在虚名之下,为虚名所累。辞完三顶帽子之后,季羡林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实质而归的名,自己应得的利,我们都可以大胆的去获取和追求;但对于自己还达不到的名和不属于自己的利,我们应该自己对自己断喝一声“住手”,因为过于热衷于名利的人, 往往没有好下场,甚至还会落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惨结局,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取不实之名和不义之财。那些不贪心的人,很多时候看似失去了利益,其实得到的远比失去的更多。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郑国有个宰相很爱吃鱼,于是,有人给他送鱼。他都不接受。人问他:“你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接受别人送的鱼,就会因此而失掉俸禄,就没有鱼吃了。我不接受馈赠而保住俸禄,就终身有鱼吃了。”

郑相的不受鱼,只是为个人的长远利益打算。他的“不受”,是为“终身食鱼”。话说得实实在在,没有丝毫矫情,没有半句“我要清正廉洁”的豪言壮语。但是,他比起那些受贿而徇情枉法的贪官却明智得多。

一日一心得: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样我们也可以说 “君子重名,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以平常心对待名利,静下心做好自己的事情,顺其自然,达到功成名就,而不是做什么事情都只考虑把名利,眼中只有名利。过于看重名利的人,最后会发现,失去的远比得到的更多。

洞明世事,反求诸躬

季羡林语录: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洞明世事,反求诸躬”意思是: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看得透彻明白。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会反过来要求自己先作到,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检束。“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人,能够做到不纠缠于个人的恩恩怨怨,从大局出发,从公正的角度看待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矛盾,做到经常检查约束自我,并宽容的对待他人,真心原谅他人犯的过错。

要做到真心原谅他人,并不容易,有的时候即使从理智上,我们告诉自己应该去原谅别人,忘记曾经的不快,但是从情感上却做不到,受到的伤害仿佛烙印在记忆之中,时时闪现出来,激起内心压抑着的愤恨。如何才能真正地从内心去原谅一个伤害自己的人,看来仅仅一句简单的“我原谅他”并不够,也许我们可以借用季羡林的“洞明世事,反求诸躬”的方法,从人之常情的角度,理解他人为什么会有伤害自己的行为,并对这种行为产生的根源进行客观的分析,再进行换位思考,看看如果是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这样一来,能从内心真正理解他人,并最终放下心结,原谅别人。

季羡林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既有阳光大道也有独术桥,阳光大道指的是他人生中的顺境,独木桥指的是他人生中的逆境。季羡林幼年家境贫穷,年纪很小就离开母亲,寄居在叔父家求学,后来又远渡重洋,到到德国留学十载,在二战的战争环境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学成回国后有一段时间感到让季羡林感到是洒满阳光的日子,然而在之后的文革中季羡林遭遇了他人生最大的独木桥。季羡林在他的《牛棚杂忆》中披露了那一段日子他所受到的迫害,他肉体和心灵受到的伤害,用伤害这个词似乎太不够,因为季羡林甚至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他对那一段非人生活的控诉。

文革之后季羡林恢复了职务,地位甚至比文革前还要高,这让在文革中迫害他的人感到害怕,因为季羡林如果想报复的话,以他现在的威望和地位,可以轻而易举的做到。但是季羡林没有这样做,他是这样说的:“如果我真想报复的话,我会有一千种手段,得心应手,不费吹灰之力。可是我没有这样做,我对任何人都没有打击,报复,穿小鞋,耍大棒。”原因是什么呢?他接着说:“我有爱,有恨,会妒忌,想报复,我的宽容心肠不比任何人高。可是,一动报复之念,我立即想到,在当时那种情况下,那种气氛中,每个人,不管他是哪个山头,哪个派别,都像喝了迷魂汤一样,异化为‘非人’……我自己被打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的时候,还虔信‘文化大革命’的正确性,我焉敢苛求于别人呢?打人者和被打者,同是被害者,只是所处的地位不同而已。就由于这些想法,我才没有进行报复。”

能够做到原谅别人,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肯原谅别人,对别人是一种折磨,也自己也是一份沉重。所以宽容是对别人的一种恩赐,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放过,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让自己活在对别人的怨恨的阴影之中。

下面这个故事说的就是这样一个哲理:

有一天,老师叫班上每个同学带个大袋子到学校,她还叫大家到杂货店去买一袋马铃薯,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叫大家给自己不愿意原谅的人选一个马铃薯,将这人的名字以及犯错的日期都写在上面,再把马铃薯丢到袋子里,这是我们这一周的作业。

第一天还蛮好玩的,快放学时,我的袋子里已经有了九个马铃薯,珍说我新理的头发很丑,巴比打了我的头,吉米虽然知道我必需提高平均分数却不肯让我抄他的作业……每件事都让我欣然地丢个马铃薯到袋子里,还发誓绝不原谅这些对不起我的人。 下课时,老师说在这一整周里,不论到哪儿都得带着这个袋子.我们扛着袋子到学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也不例外,好啦!一周后,那袋马铃薯就变成了相当沉重的负荷,我已经装了差不多五十个马铃薯在里面,真把我压垮了,我等不及这项作业快结束。

第二天老师问:你们知道自己不肯原谅别人的结果了吗?会有重量压在肩牓上,你不肯原谅的人愈多,这个担子就愈重,对这个重担要怎么办呢? 老师停了几分钟让我们先想一想,然后她自己回答道: 放下来就行了。

放下就行了,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多么富有哲理。也许人生的智慧,总是寓藏在最简单的话语中,当我们一天天成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我们也让自己的心中装下了太多的恩恩怨怨,不能释怀,使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走得越来越沉重,如果你的心中也装了这样一袋沉重的土豆,那么现在正是时候让自己学会宽容,学会放下了。

一日一心得: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宽容可以让对方释放心怀,并使自己由此获得一段良好的人关系,而不肯宽容别人,虽然能解一时之痛快,却也让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从而无法轻松地开始一段新的生活。所以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己。

“不是虚心,而是心虚”

季羡林语录:人们都承认,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

季羡林的一生得到了很多的赞誉,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总是很低调,拿写文章做一个例子。就学术文章而言,季羡林并不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好”。他真正满意的学术论文并不多。反而别人的学术文章,包括一些青年后辈的文章在内,季羡林觉得是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情呢?季羡林说,他也不知道原因。让人不禁想到了一句话“饱满的稻穗永远是低下头来的,把头扬得高高的稻穗一般都是空心的。”

同类推荐
  •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的凡世禅心

    李叔同是一位艺术修养全面的艺术家、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颇有造诣的才子。在俗39年,在佛24年,谜一样的李叔同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和话题。本书内容包括: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度量如海涵春肓,气概如乔岳泰山;宁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等。
  • 震撼:甘肃省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集

    震撼:甘肃省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集

    本书收集了甘肃省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的演讲和省内各新闻媒体的评论30多篇。
  • 诗学第三辑

    诗学第三辑

    20世纪80年代,"归来"或"朦胧"又一次开启了中国新诗繁芜而动人的局面。但短暂的二十多年之后,激情澎湃的诗歌之音似乎早已游离人们的耳畔;那些关...
  •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

    《胡适说:哲学与理想》介绍了胡适,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其文章,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至今;其治学,严谨,实际,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其为人,自由独立,不满足于现状,敢说老实话,认真地做事,严肃地做人。他的笔下,描绘着理想中的家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他的灵魂激荡、影响了中华百年……李慎之说:20世纪是鲁迅的,21世纪是胡适的。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每个人都需要一位“胡适”先生,发出震撼心灵的呐喊,指导并引领我们寻找日渐远去的思想光芒。
  •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本书编入了中外百余篇抒情散文,或优美动人,或朴实真挚,或意味深长,如日暮黄昏的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抒情散文从平常生活、旅途见闻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心灵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散文之后都回眸和感悟,灵魂被陶醉,思维被熏陶,文学修养也更上一层楼。
热门推荐
  • 我的人生故事

    我的人生故事

    是什么样的家世、教育、交游背景铸就了周有光的生命底色?他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优秀学者?周有光与张允和如何成就七十年的爱情与婚姻传奇?是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让周有光渡尽劫灰?108岁的老人有何长寿与养生秘诀?汉语拼音与语文如何在周有光的笔下变得有用且有趣?周有光晚年在思考哪些问题?而这些思考为什么让他声誉渐隆?本书将引领读者直观、全面地了解周有光的人生历程、学术贡献、思想菁华。无论你是周有光的初识者,还是周老的忠实粉丝,都不应该错过。
  • 兽神

    兽神

    关于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传奇故事一样,一个兽人的传奇,一段封神的经历。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亡灵之纵横修真

    亡灵之纵横修真

    东西方文明碰撞,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这里没有同情与怜悯,有的只是阴谋与狠辣!在这碰撞中,一位亡灵法师悄然跑到修真的国度,开始一段鸡飞狗跳之旅……
  • 力辟乾坤

    力辟乾坤

    这里是属于力量的世界,没有花俏艳丽的魔法,斗气,内力,仙术,有的,仅仅是繁衍到巅峰的力量肉体。俯视芸芸众生,我为力中帝王!仰首苍茫宇宙,力量亦可开天辟地!
  • 登月传真

    登月传真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科学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因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这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生活和未来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使青少年获得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及科学方法的熏陶和培养。科学教育,让广大青少年树立这样一个牢固的信念:科学总是在寻求、发现和了解世界的新现象,研究和掌握新规律,它是创造性的,它又是在不懈地追求真理,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奋斗。
  • 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

    这是一部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散文集,该书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自晚清至今,六十多位文人志士的经典力作。从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秋瑾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鲁迅的《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到李大钊的《新的!旧的!》、陈独秀的《新青年》、方志敏的《清贫》,再到萧乾的《看待二十一世纪中国》、韩少功的《笛鸣香港》、王昕朋的《山神的女儿》……该书展现了中国梦的蜕变:从精英们骨感的理想,最终成为每个人丰满的现实。
  • 狂歌系列之地神骨戒

    狂歌系列之地神骨戒

    《狂歌系列之地神骨戒》一个门派弑海楼,老主人派萧鹤行进入江湖,为了寻找玉龙剑,玉龙剑是和珊瑚海有关的一个神兵,和八仙的传说有关,萧鹤行得到玉龙剑后却没有回到弑海楼,而是继续留在江湖中,期间遇到了任桃和李慕仙还有有琴怜儿,和有琴怜儿产生了感情纠葛。萧鹤行看透了世态炎凉,心肠变得坚硬如铁,为人处世也因此异于常人。弑海楼老主人却并不知道萧鹤行的真实想法,世界上谁也无法猜透萧鹤行的内心世界,萧鹤行将老主人当成自己唯一的亲人,却早已厌倦了世上的一切。
  • 地狱大魔神

    地狱大魔神

    被遗弃的家族子弟方天,意外获得地狱大魔神的传承,许下宏愿,立志渡众生之苦。自此,一段神奇的修真之旅就此展开。(求收藏,求推荐,求各种鼓励,新书嫩苗,需要大家的呵护)
  • 穿越豪门贵妇

    穿越豪门贵妇

    王莉莉五年前跪在佛前求一个好offer,损友问,为何不同时求个好姻缘,王莉莉曰:做人不能太贪心,一样一样求,佛才能满足你的心愿。王莉莉五年后跪在佛前求一个好姻缘。佛曰:这个姑娘心比较实,给她一个好姻缘吧。于是,王莉莉穿越了,成为了一个已婚妇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