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8500000010

第10章 季羡林之修身之道(1)

一个人,对大自然来讲,是它的对立面;对社会来讲,是它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它的细胞。因此,在宇宙间,在社会上,一个人所处的地位是十分关键的。一个人的思想、语言和行动方向的正确或错误是有重要意义的。一个人进行修身的重要性也就昭然可见了。

慈善是道德积累的开端

季羡林语录:慈善是良好道德的发扬,又是道德积累的开端。孟子说“侧隐之心,仁之端也”,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要舆论引导,更要实践参与。慈善可以不要问动机,只要他参与,他就开始了道德积累,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作为北大最资深的学者,多年来,季羡林生活十分简朴是人所皆知的。但是,但对于公益事业他却是慷慨为之。

在研究学术之余,季羡林经常往自己的家乡小学捐钱捐书。就连在家里工作过而已经离开了的保姆,倘若喜欢读书,他都会给予支持。多年前,季羡林便向北大捐赠了一笔艺术珍宝,其中仅仅是古字画就有四百多幅,都是来自于季羡林本人珍藏。他收藏的底线是齐白石,这些收藏当中甚至有苏东坡的《御书颂》,其价值过亿。季羡林捐出的还有古砚、印章、善本等等。不仅如此,2008年6月,为庆祝北大110周年校庆,季羡林将积攒数年的百万稿费捐赠北大,设立“北京大学季羡林奖助学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贫困大学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发生的第一时间,他便向灾区捐赠20万元。

慈善是道德积累的开端。如今,老人已逝,但是他的精神仍在我们心中。

老子说,“重积德则无不克。”荀子有一句类似的话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佛教有一部《法句经》,对现实人生体验,充满敏锐的洞察力,其中并指导我们如何把善事、好事积聚起来,成为功德善事。好事、善事在平常一件一件地做,做多了就会有功德。就像圣者不拣择,累积许多大小善德,才成就崇高的人格。如何积善成德?《法句经》说有四点:

第一,善法多闻:所谓:“闻善言而着意”,多听善法,听到好话,听到重点,人生会有智慧。

第二,善念多思:其实,佛不要我们念他,主要是藉助念佛的正念来帮忙我们;经也不要我们来念,是念经之后,让我们的心得到安定、善念增长。心有善念、获得正念,才能有正确的思考,遇到挫折,才会勇于面对、承担,才会活得光明、自在。所以常言心存善念才会有福报。

第三,善事多做:人生发展是好是坏,除了外在的因缘条件,还要靠自己积德修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论是对个人、团体、乡村、城市,乃致社会、国家有所帮助的,只要能力所及,甚至救贫济苦、铺桥造路,或者救人一命,不妨多做,多做善事,能增长福德。

第四,善行多赞:别人做善事,要多赞美,不要以为赞美别人作善事没有什么意思?他人做善事,你心里欢喜,这和做善事的功德是一样的;他做善事,你肯赞美,也等于你做的一样,这也是一种方便讨巧的修行方门。但是,人有劣根性,别人做善事,不但自己不跟着做,甚至还要不欢喜,嫉妒他,打击他,双方都没有获益,实在可惜。

生命要有所开展、提升,平时不可小觑小小因缘,积少就会成多。好比聚集水滴可以成河流,汇纳百川可以成大海,相同的,多闻善法会有大智能,多思善念能降伏妄想贪念,多做善事可以累增福德,多行赞美会传播欢喜。

真正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是财货的堆积,也不是名利的追求,而是善念、善行,是“德”的累积。

以现在的角度阐述,善念即仁爱,而恶念不过是欲望。欲望是什么?是我们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由于欲望的指引,人生克服种种困难走向满足。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看自己,爱自己要胜过看其它一切东西。可见自私的本性已经深植人性之中,所谓欲望实为生存之道,不应有善恶之分。然而,爱自己须有一个限度,超过此限,就可能变成恶,甚至罪。而人的欲望恰恰是永无止境的。因此,为了共同的利益,爱自己还应该爱我们生存的环境,注意到别人也需要爱。不能推及他人与环境的爱,叫做冷酷,这就是恶的生成。

一个人把爱兼及他人与环境,包括植物、动物,佛法称之为“慈”。如果目睹苦寒之中的贫儿老妇,心中深出一点点同情心,则是另一种大善。这种情怀,即所谓“悲”。慈悲两字,听起来有些苍老,有人甚至会觉得它陈腐,实际它穿越时代,是凝注苍生的大境界。今天流行的“关怀”以及“温馨”,不过是它的现代版,内涵如一。

每一个善念都是一颗种子,如果不精心护佑,它在心田里也就旋生旋灭了。并非说,只有造福万代才叫善。譬如有人建议削平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流涌入,使干旱的西北大地变成热带雨林。此善大则大矣,却要我们等待太久。古人有诗:“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虽然琐细,读后感觉心中暖暖的,大过印度洋的暖流。

从前,西藏有一位高僧叫潘公杰,每天打坐时,在面前放黑白两堆小石子,来辩识善念恶念。善念出现时,拿一颗白石子放在一边,恶念出现时,取黑石子。刚开始时,黑石子总是一大堆,后来随着修炼的增长,白子才渐渐的多于黑子。

佛法中的善念即利益大众,恶念则不简单指杀人越货,在脑中转瞬即逝的享乐之念,以及贪慕、忌妒、嗔恼等都可以称之恶念,而欺诈偷盗已是罪恶了。

潘公杰大师在黑白石子中辨别善恶二念,到晚上检点,开始时黑石子多。他掴自己的耳光,甚至痛苦、自责:你在苦海里轮回,还不知悔过吗?三十多年之后,他手下全变成白石子了,大师修成菩提道。

虽然我们修不到高僧那种至纯之境,我们是凡人,然而无论“利己心”走得多远,只要有善念相伴,只要不断扩大我们的善念频率,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正,就会变得更有利他人,就会在实修中修正自己的灵魂!

有爱心的人,他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他会同情弱者,会伸出自己的双手,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许他没有能力去扭转世间的苦难,也许他没有能力去拯救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他用自己的爱温暖着他周围的生命,一点点驱走他们头顶上的乌云,让阳光慢性地挤进每一处阴暗的空间。当一张张曾经沮丧的脸上重新露出欢颜,他会感到无比的满足与愉悦。

生活中有了爱,寒冷的风雪山会变得温柔。

生活中有了爱,阻路的荆棘也会低头让步。

生活中有了爱,有时连死神也会生出慈爱之心。

一日一心得:

孔子说: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这是多么大慈大悲的心。那么,我们在某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感恩呢?是不是也应该与他人一起分享我们的成功呢?一个不懂得分享的人,必定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必定不会有快乐可言的!

孝悌之道不可忘

季羡林语录:“永久的悔”莫过于这种天人永隔的悔恨,再也无法弥补自己的错误,也无法献上自己的深情厚谊。

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有名的散文,题为《赋得永久的悔》。季老在文中追忆了幼时母亲对他的深爱,表达了他不该离开母亲,以致母亲临终时也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悔恨之情。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孝敬他们,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我们与其在父母过世后悔恨,不如在其生前多多孝敬。

“孝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传统美德。世上至亲莫过父母与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因而在我国古代经常有“以孝治天下”的说法,也有“举孝廉”的事情,因为人们无法相信一个对自己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能够做好官--当官就要当百姓的父母官,要爱护百姓。对自己的家人都没有爱心,对素不相识的人又怎能充满爱心呢?

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孝道,元代郭居敬辑录了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其中有些故事至今仍为人传诵。比如今天湖北省孝感市的命名就源于((二十四孝》中董永的孝心,老百姓都认为他的孝心可感天下,于是“孝感”诞生了。孔子的弟子子路、闵子骞、曾参都是出名的孝子。

儒家把孝分解为“孝养”和“孝敬”。“孝养”主要是对长辈在物质上的满足,“孝敬”主要是在精神层面的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已经不是主要问题,而满足他们精神层面的要求倒显得更加重要了。

曾有这样一则颇耐人寻味的公益广告:一个双休日,父母做了许多好吃的,等着几个子女回家吃饭,结果子女们一个个打电话说工作忙、学习忙、应酬忙,没有一个回家来陪老人吃饭的。老母亲接完电话一脸的茫然和失落,情不自禁地说道:“忙!忙!忙!”话外之音就是,你们的翅膀硬了.只顾忙你们自己的事,而把对父母的感情“忙”忘了。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孝敬”呢?朱熹曾对“孝敬”提出以下要求:孝子如果深爱父母,必定有和气;如果有和气,必定有愉色,如果有愉色,必定有婉容。因此,只有做到了有婉容、有愉色、有和气、有深爱,才称得上“孝敬”。其实在《论语》中孔子的大弟子子夏早就问过他: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回答他:“别以为父母有事情你帮着做了,有酒食给父母留着就算是尽到了孝道。如果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脸色很难看,不是心甘情愿,那么又怎能说尽到孝道了昵?”

孔子说的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社会屡见不鲜。长年在外工作的子女,以为只要给父母买点礼物、给点钱就算尽孝了,殊不知,真正的孝在于心,而不在于外在的物质。

季老一生颠沛流离,吃尽苦头。他深觉作为一个人的首要原则就是有孝心,他自己的父母虽然很早就离开了他,但是他后来一直把婶娘--叔叔后娶的第二任夫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赡养。在他们家,大家都亲切地将这位婶娘称呼为“老祖”。在季老的家中,这位老人度过了幸福的晚年。

季老能够对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如此有孝心,而今天有的人竟然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尽孝道,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悲凉?古人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动物尚且知道反哺,何况是人呢?

中国人讲孝道,也讲究“悌”。所谓“悌”就是对兄长恭敬、友爱的意思,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了兄友弟恭的说法。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不仅要有慈善的父母、孝敬的儿女,也要有关系融洽的兄弟姐妹手足情。俗话说和气生财,中国人最讲究和谐,一个家庭的兴旺与快乐离不开兄弟姐妹的互相照顾。有人说今生能成为兄弟姐妹是一种幸运,在我们的身体里流着相同的血液。如果把父母比喻成一株花,那么我们就是他们美丽的花朵,每个儿女都是他们的花瓣,紧紧地靠在父母的胸膛。

古人认为兄弟之间犹如人的手足,故称兄弟之情为手足之情。兄弟之间贵在和睦,不应该为了一点小分歧或者小利益,而伤了兄弟情分。我们都知道季老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他的叔父是分不开的,对于这一点,季老多次在文章中表示感谢。

在季老的文章中,我们得知他幼时家境贫寒,父亲靠祖父留下的几亩地维持生活。有一次,流落在关东的叔父用身上仅存的一元钱买了奖券,结果中了头奖,得到了几千两银子。季家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季羡林的父亲买了六十亩带水井的地,盖了大房子,东、西、北房各五大间,极有气派。然而好景不长,季羡林的父亲是乡村中好结交朋友又好面子的人物,一时间忘乎所以,有时候到外村去赶集,一时兴起,全席棚里喝酒吃饭的人,他都请了客。结果没过多久,六十亩上好的良田被卖掉,新盖的东房和北房也被拆掉,卖了砖瓦,季家又成了破落户。虽然如此,季羡林的叔父对大哥并未过多责难;对季羡林仍视同己出,教其读书,供其上学,最终造就了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对此,季老的叔父可谓尽到了~睇”道。

兄弟之间多一份为彼此考虑的心,存有宽大的胸怀,就少了矛盾争吵,彼此的感情自然会日渐增进。佛家讲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能够相遇就是缘分,更何况是同胞兄弟姐妹呢?可见,惜缘就是惜福,懂得孝悌之道,是修身立世之本。

一日一心得:

孝是人间的第一伦理,悌是团队精神的扩大和延伸。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悌”之道又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才能更进一步升华成为爱民族、爱祖国。爱的感情源于孝悌,一个在孝悌氛围中成长的人,感情最深沉着,这样的感情发扬扩充,就是仁民爱物的高尚情操,“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化成了灰都要爱国

季羡林语录: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农民的儿子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名闻遐迩、卓尔不群的国学大师?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个留学德国十载的学者,没沾染上一点洋味而终生保持着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有人说岁月把季羡林塑造成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内硕果仅存的文科大儒,但他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岁月积累的结果,而是他一生勤奋的结果,还有他那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的结果。他在《留德十年》一书中深情地写道: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 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爱国情怀使他家事、校事、国事事事萦心,爱国情怀使他中学、东学、西学学学贯通。成为著名学者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终生保持农民气象也是来自于这一情怀的激发。

从1928年日寇占领济南那天起,当地学生组织的反抗就没有停止过,季羡林和伙伴们一道发过传单、撬过铁路、烧过日货,让日军非常头痛。针对学生的抓捕和枪杀时有发生,17岁的季羡林,险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后来,季羡林虽然会十几种外语,但惟独不会日语。他从青少年时就下定决心,不学日语。

1931年9·18事变,日军悍然占领东三省。季羡林此时已经是清华大学大二的学生,学生们对蒋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不满,纷纷来到政府请愿。刚满二十岁的季羡林更是满腔热情,救国如救火,为了让蒋介石出兵抗日,他和众多学生一起,奔赴南京请愿,甚至卧轨绝食。

1935年10月,在清华毕业后,季羡林辞别妻子和几个月大的孩子,辗转来到哥廷根大学。1937年季羡林原本该结束学习回国了,然而正值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济南再次被日军攻占,季羡林和家人的联系完全断绝,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奔。1946年,几经辗转,季羡林回到了上海,到上海以后他跪下叩头,然后捧起了一把上海的土,亲吻了一下,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同类推荐
  • 2013散文排行榜

    2013散文排行榜

    散文是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 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战地记者: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战地记者,一个着勇敢的职业,一个代表着荣耀的职业,一个体现人性的骄傲的职业,一个无惧于生死的职业残酷的战争时时有,战地记者处处在。他们因为无畏,因为敬业,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其中必定有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书介绍了当代著名战地记者的非凡经历,他们无畏的精神、卓越的贡献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本书以真实性、新性性、宏大性、可读性和流畅性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这样一群特殊的人物形象。
  • 静观人生

    静观人生

    这是一位大师笔下的人生。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丰子恺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从他的作品中,读者可以了解到他那丰富的生活经历,看到他所接触的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事,感受到他那浓厚的生活情趣。
  • 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庄子的智慧(中外大智慧丛书)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如“天道无为”的思想论述对当时和后世均有着巨大的影响。《庄子的智慧》是作者近年研究庄子思想的又一力作,全书共分十一个篇章,资料丰富,且多有创见,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读本,也为从事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世间最浪漫的事都是免费的

    世间最浪漫的事都是免费的

    两个人在一起,相爱容易相处难,当激情褪去,怎样留住爱情与浪漫?长久的爱情,要的不是惊天动地、海誓山盟,而是柴米油盐点滴生活里的用心。用创意把两个人的平淡生活点石成金,让生活处处有惊喜:一起收集自然,收藏生活的点滴的美好;一起制作手工:首饰、瓷器、布偶、爱的礼物;一起养宠物,照顾它,给它爱;一起做个吃货,吃遍天下美食;一起去旅行,手牵手走遍各个角落;一起拍照,发现生活中不易被察觉的美丽......
热门推荐
  • 总裁老婆太麻烦

    总裁老婆太麻烦

    没有介绍,自己看。因为我也不会介绍!这是第一次写这种,求收藏!求推荐!求月票!求评语!
  • 在胸口绽放艳丽的死亡

    在胸口绽放艳丽的死亡

    野口多,丰腴白皙的侧脸,一点泪痣惊魂,短短的红色卷发,成为七尾目光的焦点;古堡之恋,四个人囿于生死之交,情爱伦理的纠缠,亲生父亲爱上自己的女人,会摧毁多不幸的少年。
  • 星际之神位领主

    星际之神位领主

    因为天赋太差而无法成为潜修者的打工仔陈伦,竟然靠着意外得到的神器而逐渐走上了巅峰。10级潜修,地球最强;浩瀚星河,神秘万千;地火水风,皆为浮云;唯炼时间,方能成神。这里有能凭身体抵挡核武的潜修者,有体型蜿蜒几千公里的星际洪魔,也有小如鸟兽却拥有致命能力的宇宙毒兽……机械文明的没落,神秘种族的存在,星河战队,星球争霸,宇宙封神,一幅越展越宏大的壮丽故事正一步一步的为您揭开……——————————————————陈伦仅用一瞬就完成了对眼前这颗星球的神识打探:“嗯,总面积约为12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亿,种族以蛮荒的兽族为主,辅有一些低级生物。完成这个星球的回收任务,估计需要三天。”敬请关注真空刃作品《星际之神位领主》,每天一票身体好,收藏再看更给力!
  • 英雄联盟谜之穿越

    英雄联盟谜之穿越

    泡吧学生莫名穿越,来到奥法学院,被瑞滋看上的天选者,会阻止莫洛雷毁灭大陆吗?(爱LOL的盆友们一定要看哦)
  • 拽少爷的VIP恋人

    拽少爷的VIP恋人

    不是吧,新学期遇上交换生,此生有着江湖失传已久的“喷冰大法”,并且冰山、腹黑、毒舌......其实呢,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 游戏版天龙

    游戏版天龙

    “扫地僧,给我等着,等我出了无尽我不戳死你。”无极指着拿着扫把的扫地僧狠狠地说到。
  • 曲经的世界

    曲经的世界

    一个废柴记者的觉醒之路。人,之所以为人,但人,真的是人么?
  • 情深深,爱切切

    情深深,爱切切

    流年里,往事如风,爱如烟花,亦如浮沙。梦醒时分,依旧在漫长的岁月里茫然地等待,等待你的欢喜,等待你的欢颜,等待你的相依,等待你的相伴,等待为你的红颜一笑而倾尽一生。这一生,守着该守着的那一份爱恋,不奢求自己多幸福,只求你多欢颜,因为你若欢喜,我便倾城!
  • 为了活着而活着

    为了活着而活着

    60后,经历人生起伏,80年代90年代正值青春,当过流氓,也当过英雄。人生路漫漫,为了活着而活着,反应一个时代的变化。以一个90后的身份向我们的父辈们致敬,在一个荒唐的年代,拖家带口的从农村出来闯荡,在大地方扎根落脚。也许有过机会,也许有过理想,但是他们选择了为了父母活着,为了妻子活着,为了孩子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是,他们也许从来没有为了自己而活着。
  • 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

    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

    本书作者孙耀东先生勤奋读书,收集了大量围棋资料,用心写成了这本《黑白博弈:中日韩围棋大战演义》。书中围绕中、日、韩三个围棋强国围棋的发展和兴盛,从民国时代一直书写到近现代。把中日韩三国问的围棋渊源书写得淋漓尽致。三国围棋高手之间的博弈,目不暇接、精彩绝伦;名人名家的对决,斗智斗勇、险象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