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是个很有名气的画家。看过他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绘画的功底非常好。
一次闲聊中,我问道:“你这一支好画笔,是怎么练就的呀?”
听了我的问话,朋友一时愣住了。沉默了片刻,他去书房拿出一幅画,说道:“我给你说说关于这幅画的故事吧!”
原来,朋友的父亲就擅长绘画。他从小就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不少绘画的知识和技能,并很快在当地有了一点名气。
于是,他想找一个更好的老师来教自己。但是寻了很久,都不如意。
终于,经人介绍,他走进了省城一位著名画家的家里。
寒暄了几句后,朋友说明了来意。那位画家也没多客气,只是笑笑问:“你走南闯北这么多年,真没能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老师吗?”
朋友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是呀,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啊!我见过他们的画,有的还真不敢恭维!”
画家听了,又笑一笑说:“我虽然也喜欢丹青,但更爱收集一些名家精品。今天能不能先请你给我留下一幅墨宝呢?”说着,便拿出了笔墨砚和一沓宣纸。
他一听,连忙推辞。可画家毫不理会,继续说:“我最大的嗜好,就是爱品茗饮茶,尤其喜爱那些造型流畅的古朴茶具。你就为我画一个茶杯和一个茶壶吧!”
看到画家十分恳切的神态,他释然了。“也许这是要看看我的功底。还好,画这些东西,正是我的强项,可以好好露一手。”他这样想到。
于是,他说:“那就献丑啦!”
说完,朋友调了一砚浓墨,铺开宣纸,寥寥数笔,就画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优美典雅的茶杯。
那水壶的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清茶,注入茶杯之中。
看看自己的作品,他很有几分得意。向画家问道:“您看行吗?”
只见那位画家微微一笑,摇了摇头,慢慢地对他说:“你画得确实不错,只是把茶壶和茶杯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
他听了,禁不住笑道:“老师是开玩笑吧!茶壶往茶杯里注水,哪有茶杯在上茶壶在下的呀?”
画家听了他的回答,哈哈大笑起来,说:“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能注入你的杯子里呢?”
朋友顿时无语了。
初次见面,老师就给他上了一堂触及灵魂的课。
“只有把自己放低些,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这句话,让他浮想联翩。
朋友的故事讲完了。
我还在仔细端详他画中那倾斜的水壶和那个造型典雅的茶杯,还有那徐徐飘逸的茶香……
虽然我对绘画一窍不通,但是,朋友那诚惶诚恐的态度,富有哲理的话语,还是令我非常感动。
我想,虽然这个故事听起来多少有些夸张甚至“剽窃”,但在它的背后,一定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因为,它充满真诚。
现在,朋友的画在省内外已很有一些影响了。有人说:他的出手高,应该得益于省城里的那个大画家。
而我要说:他的画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的出手“低”。
他的杯子比别人放得低。
善低者 才能成大事
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之于低,成之于低。
低姿态处世、低姿态做人,恰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其大”的哲学。
因此,为人处事要懂得谦虚谨慎,甘愿处低,这样方可登高。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
有位著名的商界巨贾曾给自己的儿子开出这样一条训词:“树大招风,低调做人。”
可见,低调做人不仅是普通人的处世圣经,更是许多成功者的修行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低姿态的人。在隋朝末期,他就开始礼贤下士、笼络人才。
当时有一个晋阳县令,叫刘文静,很有才能。但是由于刘文静和反隋的魏国公李密结成了亲家,因此被隋朝官府关进了监狱。
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情后,便去狱中探望他。刘文静感慨万千,对李世民说:“如今天下大乱,只可惜没有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来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说:“你怎么知道没有人出来收拾大局呢?今天我来就是想跟您商议大事的,不知道先生您有什么好计策?”
李世民的谦虚和坦诚,使刘文静大为感动。刘文静说:“现在各地反隋的有几万人,只要能把他们统一起来,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令尊统领几万军队,如果能说服那些义军,共谋大业,用不了半年时间就可以大功告成!”
李世民听后,非常高兴。但还是犹豫地说:“就怕父亲不同意啊!”刘文静微微一笑,说:“这个我来办。”
刘文静知道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与裴寂友情深厚,而裴寂又是他的好朋友。
于是,刘文静便介绍裴寂与李世民相交。结果,双方很快就得以沟通,并达成共识。在裴寂的劝说下,李渊最后同意了儿子的意见。
最终,刘文静助李唐王朝开创了300年的基业。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李世民的低,换来了江山和社稷。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个道理的。对于有的人来讲,还需要历练和教训。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开办了一个专讲理学的讲堂。京城中不管满族权贵还是汉族官员,都慕名前去听课,其中就有李鸿章。
曾国藩很欣赏他,常对人说:“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是栋梁之才。”
但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李鸿章运气实在不怎么样,每次向皇帝呈上的奏折都被晾在一边,心里很是郁闷。
听说曾国藩要带湘军出境,他立刻想去投奔。当时朝廷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只有在部队,才有机会得到发展。
再说,曾国藩是自己的老师,投奔他,一定错不了。
这天,李鸿章精心修饰了一番,前去拜见曾国藩。帖子递上后,差役将他领到了便室,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
这一等,就等了两个时辰。
正在李鸿章窝着满肚子火时,差役适时而来,这回径直将他领到了内室门口。李鸿章一脚跨进去,只见曾国藩捧着一本书,很悠闲地坐在椅子上,面前的水盆正冒着热气。
看见李鸿章,他头也不抬,一面低头泡脚,一面冷漠地说:“坐吧。”
李鸿章大小也是朝中官员,从来没受过这样的冷遇。他终于没能压住火气,大声质问:“先前差役告诉我您在洗脚,我等了好长时间,您怎么还没洗完?”
曾国藩并不恼,慢吞吞地回答:“脚是百穴之地,洗脚乃健康大事,百病之扰,一洗了之。”
李鸿章气坏了,这是什么话?我来拜见是有要事相商,又不是来听你讲中医的。他气得脸色发紫,这时只听候在门外的仆人们都笑了起来。
这一笑,让李鸿章更觉得很没面子。于是,他站起身来,气呼呼地拂袖而去。
曾国藩并不挽留,只是说了句:“少年气盛,如何做事?”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
听着刺耳的笑声,李鸿章又羞又气,恨不得立刻回头把曾国藩的洗脚盆掀翻。他强忍住怒火,大步跨出门外,发誓再也不到这个地方来了。
李鸿章骑马走到桥边时,忽听背后传来洪亮的喊声:“兄弟慢走。”
回头一看,只见他的老同学程学启骑在马背上,正冲着他微笑。
程学启一开口就告诉他中了曾国藩的计,程学启说:“老师说你才大如海,可惜锋芒太露,如果能改掉这个毛病,你将是一个全才。所以,故意怠慢你,好让你自己醒悟。这不,他让我来找你府上叙谈。”
李鸿章听到这儿,心里既震惊又惭愧,自己从没意识到自身性格上的狭隘,更没想到老师竟会如此用心良苦,想出这样的办法。
于是,他和程学启策马回头,拜见老师。只见曾国藩盛装站在通道上迎接他们,笑容满面,同先前好似换了一个人。
曾国藩为什么要当面羞辱李鸿章呢?他有一句名言:器量比才干重要。有才干者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
曾国藩深知,李鸿章是个人才,但他一向才高气盛,要让他成为栋梁之才,性格必须圆润通达。于是,曾国藩由怠慢开始,处处磨炼他。
从此,他开始让李鸿章参与大事,以锻炼他的决断能力;让他与能言善辩之士争论,以收敛他的锐气;还用众人等他吃饭的方法,逼他改掉贪睡晚起的毛病;并数次当着许多人的面,批评他有说大话的嫌疑等等。
在曾国藩的精心指导下,李鸿章的思想、性格和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李鸿章的短处被逼成了长处,他得感谢曾国藩。
在生活中,豁达而谦逊的人最受人欢迎。相反,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者常会引来反感。
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留给他人良好的印象,你才能被接受,你的行为才会得到肯定。所以,一个低姿态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低姿态是一种能力。
它不是自卑,也不是怯弱,它是清醒中的嬗变。有时,稍微低一下头,或许我们的人生路就会更精彩。要学到新东西,要不断进步,就必须放低自己的身架,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教诲。
在茫茫人海里,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分子。当我们把奋斗目标看得很高的时候,更要在人生的舞台上把自己看得低一些。
懂得低头,才能出头!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你说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
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
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幼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我们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
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这个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把低头和做事的关系,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这句出自《老子》里的名言,把其中的道理阐述得更为清晰。
善处卑下,才能成为百川众谷之王。
邓小平是一代伟人,深受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爱戴。人们敬重他,不仅因为他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还因为他所独具的那富有传奇色彩的三起三落的故事:
1933年2月,他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而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人批斗、撤职、下放,这是第一落。同年6月,他又被临时中央上调到军委总政治部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又失去了一切职务,此为第二落。7年后,即1973年又被恢复了副总理的职务,是为第二起;1976年,中央政治局又做出决定,撤销了他担任的所有职务,这是第三落。1977年7月,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他再次被恢复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第三起。
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打击面前,能够如此“起死回生”的领导人,除小平同志外,尚无二人。所以,外国媒体一致把他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
这其中,有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起主导作用,而他本人的政治智慧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关键时刻,能够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这是他最高贵的品质。
低头,低的不是尊严和思想,而是态度和胸怀。
会低头 才是有智慧
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都渴望获得成功。
也许你知识渊博、文采斐然,或者出口成章、聪明过人。但在社会中,很多时候,你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你也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也会经常处于一种求人的尴尬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弯一下腰,低一下头,降低一下自己的姿态,说一些谦卑的话、低调的话、礼貌的话,就可以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
这就是一个聪明人的选择。
该低头时不低头,该弯腰时不弯腰,你只会到处碰壁,甚至撞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环顾我们周围,这样的人,这样的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或许,你担心别人会因此而傲慢地对待你,轻视、羞辱你,甚至会使你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但这些,只能说明你内心脆弱,缺乏自信。
因为,别人怎么看待你,是一回事,你怎么看待自己,则是另一回事。应该把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价值分开。一个人应该懂得自己的价值,而不要生活在别人的指指点点、闲言碎语中。
实际上,一个人的尊严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
一个人外在的尊严,取决于实力和成就;而内在的尊严,取决于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它和别人的评价无关。
人的内在尊严,是一切尊严的起点和基础。一个人首先要自尊,然后才能具有真正的尊严。
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因为上司的微笑就昂首挺胸,因为别人的白眼就垂头丧气的话,那么他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呢?
当一个人还没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就不能对自己外在的尊严抱有过高的奢望,而必须依靠自己内在的尊严来生活。
也就是说,在身处困境的时候,自己生命的价值,只在内心,不在形式。
你去求别人,并不说明别人比你更有价值,也不能说明别人比你更有尊严。它仅仅说明,在你要办的这件事上,别人比你有更多的主动权。
所以,你要表现出低姿态。
表现低姿态,只是向对方说明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实力不如对方,你需要对方的帮助,并不说明你的人格低贱。
找别人办事,就要拉下一些面子,这是一种必须付出的代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遨游四海的蛟龙身处浅滩的时候,它可能连动一动的力气都没有,连小小的虾米都敢戏弄它,可是谁能就此认为蛟龙的实力不如虾米呢?
记得,有一位朋友曾告诉我这么一段童年趣事。
小时候,他看见庭院前的向日葵低垂着头,便突发奇想,找来绳子和竹竿,将其中的一棵向日葵固定起来,让它昂首挺立,直视太阳。
他幼稚地认为,那样就可以让向日葵省去转来转去的麻烦,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将来的颗粒也一定会更加饱满。
到了秋天,向日葵成熟了。
他迫不及待地来到那棵高昂着头的向日葵跟前,满以为它是最好的,可令人沮丧的是,那棵向日葵里不仅没有一粒饱满的籽实,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烂味。
他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昂着头的向日葵会颗粒无收呢?”
父亲呵呵地笑着说:“傻孩子,向日葵头朝上,里面多余的雨露排不出去,就很容易发霉烂掉,你是好心帮了倒忙呀!”
他终于明白了,向日葵的低头,不仅是为了表达对太阳的虔诚与敬意,而且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啊!
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该低头时就低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智慧呀!
朋友的故事深深启发了我。于是,我也开始观察。这一用心看,才发现不仅是向日葵,许多植物都内含这个道理。
比如,当麦子青涩的时候,它们总是昂首挺胸,一副无所畏惧的派头。可当它们成熟的时候,却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头,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被折断的危险,而且还让鸟儿找不到着力点,也就保存了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才结出的籽实。
可见,低头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智慧。
我曾有一个同事,他一直奉行“万事不求人”的处世原则。因此,为人十分强势,结果得罪了不少人。
在单位里,他长期得不到领导器重,也不受同事欢迎。每次,晋级升职的机会,他都是倒排末座。混了几十年,还是默默无闻,郁郁而不得志。
前几天,他给我打来电话,说:“我们单位要评职称了,看看能不能给打打招呼?”我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在这个问题上,谁要是对你说能帮上多大的忙,纯属是在忽悠你。因为,每一个评委自己心里都有一杆秤,一人一票。投谁不投谁,别人是无法左右的。”
听了我的话,他半晌没吭气。最后,默默地放下了电话。
我知道,他有难言之隐。在单位,他是有名的倔头,平时对谁都是爱理不理的,还总喜欢与人抬杠,如今要用到人家了,自己开不了口。
的确,他没有什么大错。
但有句至理名言,他一直不懂,那就是:一个人,应懂得什么时候争取,什么时候放下。一味地委曲求全,那是一种懦弱;而一味地趾高气扬,那是一种愚昧。
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不能总是昂着头。
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
因为,能低者,方能高;能屈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
低头是昂头的开始
低头,实际上是我们做人的“软起首”。
低头,并不意味着把自己不当人。低头不应该是流水,越流越低。一支曲子,越唱越低,就会唱不下去;一颗钉子,后面越来越小,也同样钉不牢木板。
有人把低头理解为唯唯诺诺;有人把忍让,理解为逆来顺受,低声下气。这是对低头的误读和曲解。
富兰克林被称为美国之父。
在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他说一切源于一次拜访。
在他年轻的时候,一位老前辈请他到一座低矮的小茅屋中见面。约定的时间到了,他挺起胸膛,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
一进门,“砰”的一声,额头重重地撞在门框上,顿时肿了起来,疼得他哭笑不得。老前辈看到他这副样子,笑了笑说:“很疼吧?你知道吗?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人要想洞察世事,练达人情,就必须时刻记住低头。”
富兰克林把这次拜访当成了一次顿悟。他牢牢地记住了老前辈的教导,把谦虚列为他一生的处世准则。
一支高昂的曲子,它的过门常常是低调的,这在音乐上叫做“软起首”。如果一开始就把调门定得太高,后面的旋律就无法进行,再美的歌声也唱不出来,再好的旋律也升不上去。
同样,要想把一颗钉子钉进木板,先要把它的头削尖,然后还要不断地给它加力,才能如愿。
低头,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接下来准备昂头的开始。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公司招聘员工,门外排着长长的队伍,应聘者一个接一个地进去接受考试。
每进去一个人,主考官不由分说就凌空劈来一记耳光,接着问:“这是什么滋味?”
结果,凡是捂着脸出来的人都落选了。他们是低头的人。
后来,有个年轻人进去了,主考官同样劈来一记耳光,问道:“这是什么滋味?”没想到,那个年轻人定了定神,以同样的速度,同样的力量,给主考官同样一记耳光,说:“就是这个滋味。”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年轻人被录用了。
历史上的富兰克林,以低头抵达成功。这个笑话里的年轻人,以昂头被录用。
这些都不是人生的悖论。
事实告诉我们:在摆放自己身姿的位置时,我们应该是富兰克林;在摆放自己心的位置时,我们必须是那个年轻人。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低头处世,昂首做人。
因为,还有更高的山峰等待着你去攀登。
大家知道,韩国是跆拳道的发源地。对于每一个练习跆拳道的人来说,能成为跆拳道黑带高手,是一种莫大的荣耀,甚至是毕生追求的目标。
李奎衍就是这样一个有梦想的韩国青年。
高中毕业后,他到一家武馆学习跆拳道。经过数年的严格训练,终于在跆拳道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达到了黑带的标准,可以被授予黑带的荣誉了。
按照规定,黑带证书必须由武术界一位德高望重的大师来颁发。
这天,隆重的黑带颁发仪式在韩国体育馆举行。不出意外的话,年仅30岁的李奎衍将成为韩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黑带高手。
跪在武学宗师金英哲面前的李奎衍,脸上洋溢着成功者的喜悦,浑身上下散发着勃勃英气。对于这样一个盼望已久的时刻,他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激动的。
“在授予你黑带之前,你必须接受一个考验。”大师说。
“我已经准备好了,请大师出招吧!”李奎衍自信地回答。在他看来,无论与谁对垒都有获胜的把握。
出乎意料的是,金英哲并不是要考验他的跆拳道招式。面对这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大师微微一笑,说道:“你在得到黑带前,必须回答我一个问题:黑带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是我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李奎衍回答说。这也是他习武多年的真实想法。
听了他的答话,金英哲未置可否。显然,对李奎衍的回答,他很不满意。
大师目光深邃地看着面前的李奎衍,似乎在等待着他继续说下去。沉默一阵之后,大师遗憾地摇了摇头:“我认为你现在还不具备成为黑带高手的资格,等你想清楚了我的问题,找到正确答案后再来吧。”
一年之后,李奎衍再次申请授予他黑带段位。
这次,主持授段仪式的还是金英哲大师。而且,他提出的依然是一年前的那个问题。
这一次,李奎衍的回答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只见他一字一顿地说道:“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代表着本门武学中的最高荣誉,是卓越的象征。”
面对李奎衍的慷慨陈词,金英哲的表情依然是那么严肃,好似还在等待李奎衍补充什么。但过了好几分钟,李奎衍却没再接着说什么。
这时,金英哲又摇了摇头,说:“年轻人,火候还不够啊!一年后再来吧。”
又一年后,李奎衍第三次申请授予黑带段位。
这一次,他的神情明显比前两次谦卑得多。金英哲问道:“黑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黑带并不是最高的目标。它代表着开始,代表着无休止的磨炼、奋斗和追求,代表着一个新的起点。”李奎衍一口气说出了心中的真实感悟。
这一回,金英哲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很好!你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黑带高手了。”
任何一份荣誉都只是下一个荣誉的起点,任何一个巅峰都只是下一个巅峰的低点。
真正的征程,其实现在才刚刚开始。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李奎衍才最终成为世界跆拳道联盟黑带九段高手和跆拳道界最著名的大师级人物。
最高级别的“黑带”也仅仅是一个低点。
从这个低点开始,他才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获得了黑带,他学会了低头。有了这样的低头,他才有可能在世界跆拳道的擂台上始终高昂着他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