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19600000042

第42章 书生秋点兵(9)

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是行伍出身,但成人醒事后酷爱读书。五代军人爱打仗,喜欢读书的很难找到,所以“赵读书”一般没人相信,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没有人相信的真实故事。赵匡胤还在周世宗手下打工时,南唐君臣知道赵匡胤很难对付,就使出反间计说,赵匡胤在打南唐时,搞了好几车金银财宝。周世宗原本就对手下实力派军人不放心,一听这话信以为真,决心抓个典型杀杀军人威风。于是派人对赵匡胤进行大搜查,果然有鼓鼓囊囊十几车东西。不料打开一看,搜查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全是书!连周世宗都大惑不解,你赵匡胤跟着我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啥时候见你读过书呀?你搞这么多车书要卖吗?赵匡胤按捺住一肚子火,报告说:“臣无奇谋上赞圣德,滥膺寄任,常恐不逮,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这事记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里。这么多书,总不能尽是兵书吧?必定有不少先秦经典著作。赵匡胤读了这么多圣贤书,他不会不懂一点尧天舜日,三坟五典,三代之治,不会不懂一点士君子文化的要义三昧,面对五代十国打打杀杀的天下乱局,他不会不想想一统中国后的大政方针,什么“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类。所以,开国之初,他即立下“不杀士大夫”的誓碑,并且作为“祖宗家法”而要求世世遵行,就不能说是凭空而来的。当代作家李国文先生在《宋朝的誓碑——中国文官制度由宋肇始》中写道:“两宋王朝对于文人的优容,对于文化的扶掖,对于文明的提倡,对于文学和文艺的宽纵,也许是中国历史中最值得肯定的时期了。”同时,重复一下德国汉学家库恩在《宋代文化史》中的这段话,或许更为必要:“中国在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发生了根本的社会变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藩镇为代表的军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担任政府高级行政官员;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那么,孟子“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整个士君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太了不起、太伟大了!朱元璋贬孟子,新老秦始皇们干脆连孔孟一起干掉,怕的正是这个。赵匡胤能让“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第一次付诸实施”,能与赵普这样的文人集团结成牢固而平等的执政同盟,绝对是史无前例,居功厥伟!

新老秦始皇们视文人如寇仇,开明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过把读书人当作工具,诱引你们入我彀中,为我所用。唯有宋太祖赵匡胤真心实意服膺文人,先以楚昭辅、王仁赡为师,后以赵普为师,彻底从“义社十兄弟”的武夫水平,蜕变升华至“雪夜访赵普”的明君水准。他把赵普视作家人兄弟,通家出入,被母亲杜太后亲切地呼为“赵书记”,因为此前赵普任过“掌书记”的职务,遂一直这么称呼。他与赵普心心相印、配合默契、各无私藏到胜过亲兄弟的程度,《宋史》中这样记载说:

自古创业之君,其居潜旧臣,定策佐命,树事建功,一代有一代之才,未尝乏也。求其始终一心,休戚同体,贵为国卿,亲若家相,若宋太祖之于赵普,可谓难矣!

事(建国事)定之后,普以一枢密直学士立于新朝数年,范、王、魏三人(前朝老臣范质、王溥、魏仁浦)罢相,始继其位,太祖不亟于酬功,普不亟于得政。及其当揆,献可替否,惟义之从,未尝以勋旧自伐。偃武而修文,慎罚而薄敛,三百余年之宏规,若平昔素定,一旦举而措之。

宋初之臣似无“伴君如伴虎”的感觉,为臣子者可以坚持自己的政见到不怕与皇上翻脸的程度。史料里有这样两个事例。一次,赵普打报告要提拔一位官员,平常赵太祖都是大笔一挥:同意!意外的是,这次却给驳回了。赵普心想,我是宰相,提拔谁我心里有数,你别太操心好不好?于是,又第二次打了报告。太祖老兄这回也邪门,还是驳回。赵普那股文人的拗劲上来了,我第三次再报。这回,皇帝的本性也到底发作了一回,不但当面撕碎了报告,还把宰相大人数落得够呛,就差没骂娘了。赵普反倒冷静下来,也不说话,从地上捡起破碎的纸片就走了。你猜这老兄怎么着,他连夜把这些碎纸片拼接好,第二天又给捅到赵皇帝面前了,而且看那架势,你只要一天不批,我就一天不消停。赵皇帝气得不禁大笑起来,老兄呀老兄,我算服了你啦!好好好,批批批,行了吧?

接下来这件事可就颠倒过来了。前朝有个大臣符彦卿,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周世宗,贵为国丈。可此人聪明得很,看出赵匡胤要成事,所以闪电般地站在女婿的对立面,为大宋朝的问世立有殊功。赵匡胤呢,自然回报优渥,位子、银子、田产房产,要啥给啥,后来竟想连军权也给上些。赵普则极力反对,成天在太祖面前叨叨,惹得皇帝老子实在受不了,就说:哎,我就纳了闷了,你赵普要办的事,我都同意了;我要办的事,你赵普咋就这么难说话呢?好了,我不劳驾你了,我请别人往上打报告吧。后来,报告果然打到中书省了,特事特办,皇上有交代。这赵普的书生劲又上来了,他居然从中书省“骗”出报告,揣在怀里直冲宫里而去。他掏出那份报告晃了晃说,皇上,我把它截住了,希望你能再考虑考虑,这个人选不合适呀!气得赵皇帝哭笑不得,说,你怎么老怀疑符彦卿呢?我对他这么好,他难不成会辜负我吗?你猜赵普怎么接这个话茬儿,笔者估计古今中外做臣子的,再不会有第二个人敢这样说话:“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意思是说,当年周世宗也待你不薄呀,你怎么能从人家手中夺走了天下?我的天!这不是找死嘛!还得说这赵匡胤了不起,那皇帝脾气居然没再发作,沉吟良久,慢慢说道:赵普兄,你做得对。这就是宋初总体呈绿色的人文生态环境。宋太宗赵光义虽然毒死了自己的亲哥哥,自己当皇帝,却并没有背弃哥哥的既定国策,依然“重文轻武”,推行文官政治,贯彻“孟子以王道治国”的思想。在兄弟俩的经营下,大宋开国前期近四十年,应该评为太平盛世吧?

笔者以为,赵氏兄弟的最大贡献是,在近四十年时间里,不间断地重教育,兴科举,培养出一代新学人。所谓新学人,主要是指他们直接地上接先秦学风,回归儒家原典,特别是成为唐末提出的回归“文武同源”理想的实践者。他们的文治能力自然无须怀疑,便是武学功底也可谓空前绝后。可以说,宋代学士少有不知兵者,不光理论上能论兵,能整理和注释兵法,能道出前人所不能道,而且勇于实践,你说是挂帅出征,你说是戍边定邦,你说是参赞军务,你说是出使敌方,没有不能胜任愉快的。看看范仲淹、韩琦之前的名将录,潘美、曹彬、曹玮、郭进、石守信、石保吉、杨业、杨延昭、李继隆、李继宣……战功赫赫之外,有几个是不会作文写诗的?再看看范仲淹、韩琦之后的名将录,狄青、王韶、章楶、种师道、种谔、李纲、宗泽、岳飞、张浚、刘锜、韩世忠、辛弃疾……又有几个不是儒门学士?所以,两宋的士君子们,大多文武全才,怎么扯得上“重文轻武”?当然,开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针对唐和五代武人害世的弊病,搞过“以文抑武”的事,他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于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由于对前代作恶的武人深恶痛绝,赵家兄弟严防武人当权,采取过一系列“抑武”的强硬措施,难免有矫枉过正的流风遗弊,也难免伤害过一些正派武人,比如王德用、狄青等,但是绝对不能说一些“以文抑武”的具体做法,就是两宋时代思想观念上“重文轻武”。有学者列出北宋军政三大弊端是:一是军队数量日渐庞大而缺乏训练;二是兵将分离,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三是朝廷遥控前方战局,造成被动局面。细细考量这三大弊病,似与“重文轻武”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即便是“军政府”当权,也完全有可能造出这三大问题。所以笔者在前面曾表达浅见说,“即便宋朝越往后越有点‘积贫积弱’,但也绝不能把病根归结到‘重文轻武’上,倒是恰恰相反,太宗以降,历代宋君对太祖的‘祖宗家法’,即‘重文轻武’,重用文人的国策,虽则始终没有背弃,但越来越理解偏差,执行走样,严重脱离实际,不会活学活用,不会光大创新所致。”现在笔者再重复一下这个意思:北宋中期造成这三大弊端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是宋真宗,尤其是宋仁宗,开始偏离了“与士大夫治天下”的“祖宗家法”,开始失去了老祖宗那点平民意识,那点“雪夜访赵普”式的对文人的尊崇、诚信、热情与渴求,开始以帝王之尊而发所谓“朋党”之忧,对士君子开始了猜忌、防范、分化、扼制和打击,开始被一群庙堂上的“志于禄”者所欺瞒、所迷惑、所左右了。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范仲淹在《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可防者三》中,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或曰:今王师不利者数四,而未思戢兵,何也?臣等谓不然。国家太平日久,将不知兵,兵不习战,以致不利。非中国事力不敌四夷,非今之军士不逮古昔,盖太平忘战之弊耳。”是谁“太平忘战”了?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你宋仁宗自己!你生于太平,长在深宫,既无老祖宗起于草莽,发于征战的铁血经历,又无知人善任,深谙使文臣治国之三昧,唯知紧紧守住君权而不容旁落,这才造成“将不知兵,兵不习战”的“积弱”态势。

再一个招致弊端的重要原因,就是“将从中御”,根子也在皇帝身上。宋初以降,皇帝严格操控用兵之权,每到临战出征,皇帝才“以阵图授诸将”,而且还要从内廷派个“监军”,实行的是监军制度。将帅几乎没有什么指挥实权,至于相对独立的财赋之权,就更不用提了。这就叫“将从中御”。太祖、太宗时代,他们本人就身临战阵,全局在胸,这么干也还行得通。再往后这些子孙皇帝,从小身居九重,知道两军对垒是什么阵势吗?你遥控得了千万里之外的无常军机吗?继续守着“中御”的老招儿,能不出问题吗?范仲淹看得真切,所以初到前线,即《奏乞许陕西四路经略司回易钱帛》,为前方将士争财权。“沿边所费钱帛,万数浩瀚,官司屈之,未能充用……若不委之经度,即边计常是不足。”前引这些话真是说在点子上了。就因为仁宗不了解前方实际情况,又对前方将士不放心,这才发生了滕宗谅、张亢蒙冤案。范仲淹为此连上三道奏议辩冤。这三奏是:《奏雪滕宗谅张亢》《再奏辩滕宗谅张亢》《再奏雪张亢》。此案很能说明“积弱”深因,这里不妨一叙。

康定元年(1040)九月,西北多事。滕宗谅以刑部员外郎、职直集贤院、知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北),开始长达四年的边地生涯。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元昊举兵进犯泾、原一线。渭州(今甘肃省平凉市)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派副都部署葛怀敏迎战。葛怀敏不听规劝,分四路向定川寨(今宁夏固原北)进击,结果陷入西夏军包围圈,葛怀敏战死,近万人被俘。这就是三大败中的“定川寨之败”。葛怀敏兵败,沿边郡县吃紧,西夏军打到渭州时,距滕宗谅所在的泾州只有一百二十里,一日数惊。滕宗谅别看平日里大大咧咧,但知兵且有胆,沉着应对,动员数千百姓共同守城,又招募勇士,外出侦探敌情,决心与泾州共存亡。后来范仲淹率军急解泾州之危。滕宗谅张罗粮草军需,确保作战胜利,立下一份汗马功劳。得胜后,滕宗谅大设牛酒宴,犒劳宋军和助战有功的羌族首领等各路人士,又按边疆当地风俗,在佛寺为定川寨战役中死亡将士祭神祈祷,并安抚死伤者亲属,后事料理得颇为得体。不料一年多后却由此惹祸上身。先是,他由范仲淹推荐,接替范仲淹知庆州。庆历三年(1043),他刚奉调回京不久,就有驻扎在泾州的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泾略安抚招讨使郑戬告发他,说去年在泾州时,他滥用官府钱财,“使钱十六万贯,其间有数万贯不明”。朝中即有人随风跟进,监察御史梁坚立马给仁宗皇帝打报告,严行弹劾。仁宗虽仁,却从骨子里不信任这些有“朋党”嫌疑的士君子,这忽儿则大发不仁,立遣中使检视,务必严惩。滕宗谅此人还真有点义气、骨气,他唯恐株连众多无辜,遂将被宴请者、被安抚者的姓名、职务等所有原始资料,一把火烧个精光,老子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下可把仁宗惹毛了,下诏先将滕宗谅、张亢抓起来、关进去,“双规”都不搞。其实,这些前线花费也属正常,滕宗谅也不是那种贪占小人,可高高在上的宋仁宗哪会理解这些有胸怀的文士?于是作为亲历现场者的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都为滕宗谅打抱不平,上表辩诬,尤以范仲淹为最,不仅面君言事,还一连“三奏”辩诬。这三奏表面看是为滕、张事,实际上是言外有意,直刺当前国家“病灶”,不啻给宋仁宗以当头棒喝,非常精彩。下面先看《奏雪滕宗谅张亢》:

同类推荐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公关策略术

    20几岁,初涉世事,没背景,没经验,没银子,没平台……如何成功?本书是一部求生、求胜的公关必备心法,是为你迎接辉煌30岁而准备的人际战略。
  • 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自幼就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这和他的家世是分不开的。相传林则徐的家谱,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
  • 中国首善陈光标(最新珍藏版)

    中国首善陈光标(最新珍藏版)

    他的事业王国为他的慈善事业提 供了坚强的后盾,在短短的10来年中他从露宿街头的摆摊者,迅速成长为 拥有几十亿资产的亿万富豪。 他从挣得第一分钱开始就开始做慈善,一直以来都是以“半捐”的姿 态屹立在慈善界当中,而且不是死后“半捐”而是随时“半捐”。他一直 高调做慈善,更以一颗“裸捐”的炸弹,震惊了沉寂中的富豪界。高调的 慈善,更以一颗“裸捐”的炸弹,震惊善、另类的“裸捐”,这个慈善界 “非主流”的头脑中到底在想些什么? 如果你对陈光标感兴趣,请不妨翻开胡洁萍所著的《中国首善陈光标( 最新珍藏版)》,其中就有你想要的答案!
  • 安徒生

    安徒生

    在世界文学史上,安徒生是第一个自觉地把童话的娱乐作用和教育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并明确提出要用童话来争取新的一代的伟大作家。正因为安徒生能把童话意义提到这样的高度,所以他才能远远超出以往童话作家们那种只是收集、整理和加工民间故事的做法,独立地“用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创作童话,使其童话创作无论从思想的深刻、艺术的高超,还是从题材的广泛、影响的巨大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一起来翻阅《安徒生》吧!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1)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热门推荐
  • 福妻嫁到

    福妻嫁到

    前有侯夫人嫡亲的大姑娘堪称典范,后有继母生的四姑娘嚣张跋扈。侯府外还来了个领着弟弟的美人三姑娘。死了亲娘的二姑娘苏昭宁表示,我有一个小目标,斗倒一个是三个!关于身份,男主说,我其实十分普通,只是家里祖宗稍微发愤了点,所以房子有些大,仆从有点多,钱,恩……当然也有点多。关于老婆大人,男主说,我这个人对姻缘其实很随缘的。男配们跳脚了:死缠烂打跟我们抢的人是谁!
  •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弃笔从仙

    弃笔从仙

    使你有千般的文采,万般的才华,在这个强者为尊的大螓帝国注定也只能成为别人脚下的任人踩踏的烂泥。苏羽扬,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终于折断了手中的毛笔,扔掉了手中的圣贤书,最终走上了修仙之路!如果乾坤颠倒,狂暴为尊,那么唯有【弃笔从仙】只有位于强者巅峰,方能救渔民于水火,解黎民于倒悬!*******************【新书,还望多多支持O(∩_∩)O】
  • 血染边荒

    血染边荒

    星空无限,亘古长远,踏破苍穹,逍遥无限。回身一望,迷惘!银河万索,犹如囚笼,历经万古长河,穿越混沌初始的尽头,走不出的轮回,埋没了历史的沧桑。眺望宇宙的边荒,哪里群雄并起,剑指诸天。且看一名从地球走出的少年,如何在血雨腥风的大世界中翻云覆雨,创造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千山万水总是情,来点收藏行不行;踏破铁鞋无觅处,血染边荒就是酷!)
  • 英雄白天的时代

    英雄白天的时代

    被病毒泯灭了人性变成凶残了的丧尸满世界的游走,吞噬着一个个恐慌无错的人类。天外降临的异形魔族破坏者地球中每一寸的土地,人类,在其地下颤抖。丧尸纵横,异形密布,地球文明陷入了永恒的黑暗,即将面临着灭世危机!碌碌无为以坑蒙拐骗渡日的白天却意外得到了神秘老头的传承,让他拯救世界。恶魔与丧尸之间游走,地狱和天堂之中徘徊,永无止境的黑暗当中,我只求能和她生存下去。
  • 锦华归

    锦华归

    前一世,胆小懦弱的沈家三小姐,沈沁柔,宁负已,不负人。这一世,忘却前尘的沈家三小姐,沈沁柔,不想负人,更不愿负已。她秉着初心而归。缘来我惜,缘尽我放。只看这昭昭上天,能还她前生锦华否!
  • 三国的奥秘Ⅱ:领导与被领导的艺术

    三国的奥秘Ⅱ:领导与被领导的艺术

    三国乱世,曾经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三国故事,千百年来始终为后人所津津乐道。或为曹操的奸诈狡猾而切齿,或为刘备的仁义真诚而感动,或为孔明的鞠躬尽瘁而痛惜,或为关羽的忠义孝勇而折服,或为赵云的文武双全而赞叹……不可忽略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领导与被领导的艺术,也正是因为与众不同的处世之道,才使得他们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脱颖而出。管理企业亦需要有自己的领导艺术,怎样才能使员工心甘情愿为企业付出?怎样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工作热情?职场中人更需要懂得被领导的艺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到一席之地,这样才能在繁忙的工作中游刃有余。
  • 中土霸王传

    中土霸王传

    “谁戴上了中土世界的皇冠,谁就拥有控制皇土大陆的权杖!”这是皇土大陆流传最广的一句话,那么,中土世界在哪里呢?“过了前面那座城市,就是整个皇土大陆的中心,中土世界!”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叫做邢天。学过体术,是个农民。一件小事…呃…好吧,对他来说是一件大事的事导致他离开了他的故乡—格里镇。也许他自己也想不到,他这一走改变了整个世界。从无名小卒到“最狠新人”,又因干了震动全大陆的大事件而成为“新一代豪强”,最后终于在众强林立的中土争霸中脱颖而出,成功问鼎天下,成为人们口中的—中土霸王!
  • 在旅途

    在旅途

    每次在车站听到天南地北的吆喝声,他就有种冲动,希望随便踏上一辆客车,去神秘的异乡。等他来了北方的一座大城之后,作为异乡人,怪事发生了……
  • 绝殇引 凤临天下

    绝殇引 凤临天下

    【求收藏,求评论,求推荐】她是踏血而生的狱血灵女,传闻,狱血灵女所过之处,皆尸横遍野,满目萧然。世人只道她冷血,却不曾知道,倘没有狱血灵女的残忍,如今的人族早已是魔族的天下。他是冷血无爱的魔界君主,他从不信爱,对于那种卑鄙的东西,不屑一顾,却栽在了她的血裙下。自此,世外桃源,归隐山庄,闲情雅致,无人叨扰。直到,圣光灵女踏入他们的领域,义正言辞的灭了魔族数人。魔君终于发怒,银甲铁器,冲破封印,狱血灵女耗尽所有灵力,将封印加固。自此,平行空间一片祥和。○▲千年后,狱血灵女踏血而归。手刃仇敌,面对昔日旧友,她只道“我视你为知己,却不曾想,竟是你害我成这般。你有着这幅光亮的称谓,却做着猪狗不如之事,我虽是魔,虽沾满鲜血,却不曾杀害无辜。既是你不仁在先,那我也只能不义在后了。”☀▽片段一:沐千静蹙眉盯着面前谄媚的魔君:“魔君大人,我现在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要先听哪个?”魔君眼睛闪闪发光“当然是好消息”沐千静笑的一脸猥琐“好消息就是你将会免费遨游整个空间。”魔君摸摸下巴“坏消息呢?”“坏消息就是.......你马上会被我一脚踢飞”于是天际间多了一道靓丽的流星。☟简介无能,请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