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900000004

第4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诚能明白道理,这叫作心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诚,这叫作人为的教育。诚也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诚。对事物的认知从诚开始。通过教育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然后将诚作为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就能够进一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将诚运用到具体实践当中。要想将人格塑造到至诚的高度,在具体实践中,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择善。

善的本意是完好、圆满,是人性中较美好的成分。择善,就是在人生态度和立世标准的取舍过程中,对美好的选择。所以古人有择善如流一说。中国古人常把善和德相连,教导世人要积德行善。所以,善,是人性塑造过程中通往美好方向的基础。诚,属人性中美好品质的范畴,要做到诚,它的立脚点就应站在美好的一面。所以,择善,不仅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还是一个方向的问题。把握住了方向,就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形,就会在善的基础上一直向着更美好的一面前行。

(2)固执。

这里的固执,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行动上的顽固不知变通的意思,而指的是信念上的坚守不改变的意思。选择善作为人生的一个处世态度倒不难,难的是长期如一日地坚持下去。现实世界是物质的,存在着许许多多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各种诱惑。这些诱惑总是会与利益牵连在一起。这时,提高生存质量的需求,渴望出人头地的欲念,还有种种羁绊和幻想,都在拷问着人的心灵,也就很难让常人做到面对诱惑能坚守信念不动摇。所以,要想品德得以提升,从而向至诚迈进,就必须以善为立脚点,坚守诚的信念不动摇。

(3)博学。

博学,既指才识上的,也指一种求知态度,即广泛地学习。世界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的本质也同样如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学无先后之别,学无身份之别,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态度。道理明显的是,一个人如果满足于现状,甚至抱残守缺,那么,他纵有再诚的心,也只能成为阶段性人物。至诚阶段所要求的是,能“尽物之性”,能“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怀着诚心广泛地学习。

(4)审问。

审问,讲求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对不明白的事物,不是问个大概,而是要问个清楚明白,学会思考,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这既适用于做学问方面,同样适用于做人方面。世界既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也是纷繁复杂、高深莫测的。人常说,在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活成个明白人。从求知的角度来看,问,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方法。通过审问,才能“尽物之性”,进一步朝着至诚迈进。

(5)明辨。

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更多时候呈现给人的都是一种表象。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看清实质。明辨,也就是辨伪识真,透过表象看清实质。在社会万象面前,以诚的心态来辨别是非,这是诚的内在要求。心态端正固然好,但如果取得的效果不能合乎心性达到真的一面,那么,也就不能在还原事实面前做到诚。所以,明辨,既是由诚通向至诚路上对自身的一种要求,又是达到至诚的一种手段。

(6)笃行。

诚只有融入心性,才能达到至诚。这就要求做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对人对事都必须一心一意,心无二念,不虚伪。不能把做事情当作临时的应付,不能把做人当作人前的卖弄,而应是虚心、求真的态度,贯穿其中的就是已化为人生中的一种永恒信念的诚。诚融入心性,笃行就会成为处世态度,进而成为一种美德,而坚持下去,至诚的境界也就达到了。

达到至诚的境界,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中庸》第三十二章写道:“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这段话的意思是:只有以至诚之心心怀天下,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掌握天地化育万物的深刻道理。

其意义就在于,至诚能让人怀有诚挚的仁慈之心,拥有深邃的聪明智慧,具有通达天赋、像苍天一样广阔的美德,成就了圣人的禀赋和气质,能“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最终能“与天地参”。由这样的人来“平天下”,这天下就能垂拱而治。这样的天下,必然是合乎天道和人道的完美天下。

5.为什么说“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对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是相当熟悉的了,谁都能就其中的一些内容说出一些见解来。但是,如果将中庸之道的内容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对一些人来讲恐怕就是一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了。

从理论上来说,很明显,中庸之道包括“中庸”和“道”两个方面。中庸属思想精髓,道是将这些精髓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将中庸的思想融入人的本性,然后再来做人和处事,这就是中庸之道。

谁都有自己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这就是道。在儒家看来,芸芸众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所遵循的道,不过是常人之道。常人之道纯属物质范畴,人们的思想境界始终处在物欲的包裹中,也就禁不起现实中的种种诱惑,从而让人始终处于利益的纷争之中。这也就是世间因人祸而起的灾难和动乱的根源。怎样避免这些纷争呢?当然得靠教育。通过教育让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说,遵从“五达道”,培养“三达德”,懂得“九经”这种治理天下的主张等。这就是君子之道。

按上面的方式来理解,君子之道,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它是儒家伦理道德观当中一种理想的自然人格标准。这种人格呈现出来就是,为人心地善良,讷言敏行,胸怀志向,内心充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是,《中庸》不满足于这些,还要将人的思想境界继续提升,这就是圣人之道。

按《中庸》的解释,天生诚实,不用勉强自己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就是圣人。这种人不但具有常人不具备的崇高的美德,还具有常人不能企及的无所不能的知识,属于才德全尽之人。所以,有人就将为而不争,归结为圣人之道,即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顺乎自己的天性而来,不是通过强力来推行或通过竞争来攫取的。圣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率性地符合上天的原则,非刻意所为,因而圣人所遵循的做人和处事的准则就是天的准则,而他们所行的道,就是天道。

现在再来回顾中庸之道的理论推衍。社会上通行的是常人之道,通过教育,让人的道德品质得以提升后,就能成为君子,从而让君子之道得以施行;君子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自身品德的修养,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华到最高境界,他们就成为了圣人;圣人所行之道都是循天而来,因而他们所行之道就由人道上升为天道。而到这个阶段,天道和人道就合二为一了。由此再回过头来就可看出,《中庸》所提倡的不断加强个人修养的主张,它的理论依据是,圣人是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成的;有了圣人,天道就可以在人间实施,这时,天道也就成为了人道。既然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那么,《中庸》中的各种主张也就有了现实意义。反过来,它就能成为修炼人性的指导工具。到这时,就可以说,《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在天道和人道能够融合——即“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的。

天人合一实质上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董仲舒引申为天人感应之说,程朱理学引申为天理之说。《中庸》说出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将人性上升为天性中的那种至善、至诚、至仁和至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当然是通过接受教育,持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由常人上升为君子,再由君子上升为圣人。到了圣人阶段,也就实现了天人合一。在这一过程中,天性与人性的合一是人格塑造的最高目标,也是最终目的。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达到这个目的,起码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理智与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本质思想是,倡导个人通过自觉的个人修养来提高道德品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能用一种不偏不倚、执中公允的态度来处理问题。这种态度的实质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力量。现实生活往往是功利的,在利益纠纷或是非判断面前,人性中的贪婪总是会迁就个人的情感而置事实于不顾,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私利的判断或决定。所以,只有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会让理性占据心头,做出实事求是的判决。反过来就是,只有思想境界上升到中庸阶段的人,他才会自觉抑制世俗的缠绕,他的人格才可以继续塑造到更高境界,直到天人合一。

其二,追求与完美合一。

毫无疑问,圣人阶段是人生的完美阶段。《中庸》第二十九章写道:“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同类推荐
  • 雨花香

    雨花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天下第一奇书:智囊大全集(白话译本)

    本书是一部上至治国安邦的经国大略,治军作战的用兵良策,决讼断案的明察睿智;下至治家理财的精明算计,立身处世的生活锦囊,逢凶化吉的机敏权变;甚至于宠宦奸臣的阴谋诡计,损人利己的狡黠小慧,无所不包的奇书。
  • 萤窗清玩

    萤窗清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孔子大智慧(全集)

    孔子大智慧(全集)

    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波及到亚洲共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一些西方学者曾预言:"人类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须到中国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由此可以看出,以《论语》为最高经典的儒家学说,不但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已经波及到亚洲其他地区乃至西方国家。孔子的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论语》里,当站在历史的风头浪尖,《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始终都有超前性,其魅力是世界性的。
  • 楚辞

    楚辞

    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朴素的言辞,还原激扬悲慨的民风;敬畏的情思,激荡豪迈徜徉的英歌;旖旎的心绪,歌咏唯美温柔的多情。
热门推荐
  • 一亿六

    一亿六

    商界巨子王草根急需生个男孩传宗接代,岂料他的精子荡然无存。优生专家刘主任意外发现某俊男竟然拥有绝佳精子,却又对性懵懂无知。各方人马为这个号称一亿六的优异“人种”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一个俊男和三个性格迥异女人的情感纠葛波澜起伏,形形色色的人生巨变勾勒了一幅当代社会的风情画。
  • 天演论

    天演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

    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

    一直以来,简单、轻松、活泼、表现力强的故事,始终为广大青少年所喜闻乐见,而富含哲理的人格故事更因其对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而为人们所推崇。《青少年健全人格教育故事全集》通过轻松幽默的故事将道理阐述出来,更容易为青少年所接受。书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蕴藏着一个做人的道理,让读者学会科学地判断事物的美与丑、好与坏。会激发青少年去遵循并实践人格行为,从而在实际行动中形成良好的人格风范,并养成积极的行为习惯。衷心希望每一位青少年朋友,通过品读书中感人肺腑的故事,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精华,让涓涓细流般的感悟汇聚成浩瀚的心灵海洋,为自己创造一个洒满阳光的人生。
  • 花落无声

    花落无声

    之所以爱,是因情已经融入生命;之所以疼,只因懂你的脆弱,呵护以深植心中。知你的泪,明你的醉,是毫不犹豫的默默给予,是全心全意的竭尽所能。让生命藏一缕爱在心里,温暖人生的旅途。不奢求多情,只怜惜最爱;不承诺永远,只拿真心回应。感情,重在知心,懂心;爱情,贵在珍惜,心疼。然最真的情,是平淡中的不离不弃;最贴心的暖,是风雨中的相依相牵。
  • 十二金钱镖

    十二金钱镖

    《十二金钱镖》是民国武侠北派五大家之一白羽所作武侠小说名,共十七卷,原刊于1937年,全书共一百三十多万字。该书初刊之时曾风靡一时,享誉海内外。故事主人公俞剑平平生以拳、剑、镖三绝技蜚声江湖,其暗器功夫十二金钱镖尤是武林一绝,因而得一绰号“十二金钱缥”,本书取名亦缘于此。小说在义侠中夹以言情,武林竞技维妙维肖,间有儿女情长,写得不乱不淫,不诞不俗,运筹潇洒自如,一洗武林说部旧俗。
  • 塔罗牌诡话

    塔罗牌诡话

    亮点:哥特风情、都市、青春偶像、塔罗、爱恨情仇、悬疑。身边发生的灵异事件,皆因有人在背后“捣鬼”。
  • 玉书劫

    玉书劫

    让天下人趋之若鹜的神秘”玉书“,有一部分机缘巧合地落在了黎卿玉的手里。祸福相依,虽因此卷入江湖恩怨,但稀有玉石、武林秘籍却成了囊中之物!再加上,有一位武功盖世、名声显赫的未婚夫陪在身边,不怕阴谋诡计就怕遭人妒忌啊!
  • 星际霸医

    星际霸医

    “你说什么,这台金刚机甲得了相思病,是自杀身亡的?”纽曼帝国将军目瞪口呆的说道:“机甲有感情吗?”“这算什么,以前我在烈火星域非正常机甲研究生工作,那里的机甲还分公母,公的都是神经病,母的都得了妇科病,你信不信?”曹大年神棍一般躺在沙发上,嘴角上挑,语重心长的说道:“相信我,我是一名机甲医生,你那台机甲得了青春期躁动症,做几次心理辅导就好了。”且看一个流氓医生的彪悍星际人生!
  • Money小姐的日记

    Money小姐的日记

    《Money小姐的日记》立足于当今社会现实,将金钱拟人化,以趣味性与哲理性乃至颠覆性兼备的笔触,深度剖析了人与金钱的方方面面,并站在“道”的高度,结合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各行业精英的创业轨迹,提供了大量作者思之良久总结出的创富之道,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独创性,妥善运用可改善个人财富现状,突破人生瓶颈,促进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及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Money小姐的日记》由桑斩龙侠所著。
  • 在地球上恋爱

    在地球上恋爱

    【已完结,全文免费】本文是根据《伊尔卡斯达》改编的超短篇科幻爱情小说。女生物学家李博士在一次海上探险时偶然得到远古时期文明人类的DNA,成功造出一个克隆人,并与其相爱。克隆人由于DNA缺陷无法存活,李博士为了减少爱人的痛苦,为他注射氰化物,实施了安乐死。李博士的儿子慕凡被送到景言好家暂住,李博士因为无法面对世俗的指责,在被法院宣判谋杀罪成立前夜选择了自杀。慕凡作为远古文明的第二代,依旧无法弥补其DNA缺陷,在父母相爱相杀之后,被外公带到了美国,他和言好约定一定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