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91900000011

第11章 《孟子》:性本善,施仁政,民贵君轻(2)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以德治国的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推行虐政,就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就会被老百姓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而推行井田制,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治国安民的措施。通过让老百姓拥有“恒产”,安居乐业,他们就不会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当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后,再去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老百姓人性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他把土地问题看作是仁政的首要问题。所以,孟子的“井田制”在当时是一种理想的经济方案,它如果能够得到切实推行的话,就能够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并且能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要推行井田制,在技术方法上,首先就是要做到丈量土地,明确土地边界范围。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工作,是实行仁政的起步阶段。正因如此,所以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3.如何理解“诚者,天之道也”中的人与天?

“诚者,天之道也”,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二节:“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该节文字除最后两句外,其余的几乎与孔子《中庸》第二十章中的几节文字完全相同,而所强调的还是诚的问题。所以,《孟子》这是在复述《中庸》里的话。但是,现代有的学者分析后认为,应该是《孟子》在先。孔孟之道本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此处不纠结于此,而是从《孟子》的角度来理解其中的“人”与“天”。首先来阐释一下孟子所说的话的意思。

职位低下而得不到上司的信任,是不能得到民的支持的,也就不能治理百姓。要获得上司的信任也有一定的道,如果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也就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取信于朋友也有一定的道,如果侍奉父母而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也就不能得到朋友的信任。博得父母的欢心也有一定的道,如果反躬自问而不诚实,也就不能博得父母的欢心。要想诚实也有一定的道,如果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做到诚实。因此,所谓的诚实,是天的道路;追求诚实,是人类的道路。有了至诚的心意而没有感动别人,是没用的。不诚实,要感动别人也是不可能的。

孟子生活的时代,与孔子生活的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但社会矛盾突出,社会持续秩序混乱,诸侯国间的纷争也已经升级,当时的一些诸侯国就想通过强力来征服天下,统一天下。所以,孔子的德治天下和德化天下的理想距离现实是越来越远的。孟子继承和丰富了孔子的思想,将道德规范概括为大家熟悉的四个方面:仁、义、礼、智。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成分,不是从外界获得的。如何实现德治天下和德化天下的目的,孟子同孔子的想法一致,就是首先从自身做起,修身养性,提高道德素质,塑造完美的人格。如何塑造,要塑造到什么程度,这其间的衡量标准就是“诚”。诚的最高境界是至诚。人的品德修炼到至诚的地步,就合乎天的意旨,这时候,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所以,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的天和人,分别指的是品德修炼的两个阶段,也可说两种境界,即天道和人道。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他的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就是天。孟子把天人格化为一个具有道德属性的实体,并把“诚”这种道德品质归结为天的本性。所以,天能运行,它的运行就是天道。因而,天道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指的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必须遵守和服从的规则。按儒家的观点,人在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欺天、逆天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也是必定会遭受天的惩罚的。不过,也不用怕,只要顺从天意,合乎天道,就不会招来天怒或天谴。并且,人只要以一颗诚实的心修炼本性,提升道德素养,就能够让自己逐步接近天道,最终就能与天道合一。那如何修炼呢?或者说如何让人道与天道合而为一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因社会分工的不同有了工种和身份的差别,但是在人性方面大家都是一样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其意思是说,既然大家都一样,凡夫俗子与圣人属同一品种,那么,从理论上来讲,人人都可以修身成为圣人。所以,在修身之路上,谁也不必在意身份等级的差别,一切遵从心性所需。

作为一般的人,有恶者要赶快弃恶从善,然后像别人一样,把诚实装入心间,并切实做到表里如一。这时候,他们的所作所为就称为常人之道。当他们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化为自己身上与生俱来的成分,并且做到“动必有道”“语必有礼”“求必有义”“行必有正”时,他们就能称作为人称颂的谦谦君子了。这个时候,他们如果能够出面为国家的建设大计出谋划策,就又能被称作贤人了。君子修炼到至诚阶段,什么事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不用勉强就知道怎么做,所有的言行举止,全都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也就是天道,那么,这样的君子也就成了圣人了。

圣人是个什么样子呢?《中庸》中孔子做了说明:“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其意思是说,只有天下崇高的圣人,才能做到聪明智慧,能够居上位而临下民;宽宏大量,温和柔顺,能够包容天下;奋发勇健,刚强坚毅,能够决断天下大事;威严庄重,忠诚正直,能够博得人们的尊敬;条理清晰,详辨明察,能够辨别是非邪正;他们的美德广博而又深厚,并且时常会表现出来;德性广博如天,德性深厚如渊;美德表现在仪容上,百姓没有谁不敬佩;表现在言谈中,百姓没有谁不信服;表现在行动上,百姓没有谁不喜悦。孔子说到做到,身体力行,所以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历史上的尧、舜、周公等,大概也是这么修炼来的。这就是榜样。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所以,他的人、天理论中自然继承了《中庸》中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同孔子一样,他的各种思想和主张都是以服务于政治为目的的。所以,他的天,着意在道德范畴,与君权神授中的神所居的天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天道,是一种强化提升了的不可抗的最高级的意志,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都是由它主宰的结果。而人,只能是天意的承受者和感悟者,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的意志是不可抗拒的。不过,在天意面前,孟子并不是消极的,而是认为人可以掌握并利用天意,来为人本身服务。比如说,他就拿当年夏禹治水时根据水势总是向下游流动,可导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如何尊重和利用规律的。

不过,人和天之间不是水天相隔的,而是有着沟通的桥梁的。这道桥梁就是诚。人只要坚守信念从诚走到至诚,就可以与天相语,与天相亲了。

4.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孟子说:“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意思是说,尊崇道德以义为乐,就可以宣扬自己的主张了。所以士人再穷困也不要失去自己为人处事的操守,发达了也不要偏离自己的人生追求。穷困时不失去为人处事的操守,士人就能做到无愧于自己。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人生追求,百姓也就不会让他失去威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给百姓;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作为表率。穷困时独自善待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待天下百姓。

孟子的这番话的重心在“道”和“义”。现在再回顾一下什么是道。“率性之谓道”,即遵从人的本性去从事各种活动。什么是义?“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义也”,即尊重有贤能、有德行的人,行为合乎世道准则,懂得羞耻、善恶。道和义都是儒家推崇的个人自身修养方面的内容,终极目标就是把人修炼成具有内圣外王人格的完人。在这里,孟子针对的对象是“士”。

什么是士?《后汉书·仲长统传》上说:“以才智用者谓之士”,即因个人具有才能和知识而受到重用的人。所以,士在社会中都是具有一定职位和身份的人。以儒家修身的观念来看,士当处在常人和君子之间。从这里就能看出孟子的用意何在了。士,通俗地理解,就是政府中的供职人员或为政府办事的人员。这群人属于国家的管理层,对天下的发展、社会的安定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的法令法规的推行要靠他们,儒家推崇的道德理想和礼仪形式能够在天下得到宣扬也要靠他们。他们与君子不同。

同类推荐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京华碧血录

    京华碧血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洞山岕茶系

    洞山岕茶系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蒙学经典

    蒙学经典

    本书内容包括:古文观止、幼学琼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 长物志

    长物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福满天下①:倾世太子妃

    福满天下①:倾世太子妃

    求神拜佛一百次,终于在救落水儿童时腿抽筋成功穿越。可是……人家都是穿成相府千金或者公主,为啥她命背的穿到了深山老林?什么穿越定律在她身上完全不适用,遇上的第一个男人不是命定的男主,摔倒了也没人扶,反倒成了被使唤的丫头片子!“小师妹,今天的衣服就麻烦你了……”狐狸似的二师兄笑眯眯的说道。“乖徒儿,今天的晚饭归你负责……”看上去慈祥实则奸诈的师父又道。苍天啊,怎么让她摊上这类人?!大师兄快回来救救我……可是不等那个神秘的大师兄救她于水火中,一道圣旨赫然降下。她……她竟然被册封为太子妃?都说君恩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大婚之夜,她把太子殿下踹下床,从此烦扰之事接踵而至……
  • 大树底下

    大树底下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座古老的村庄的悲剧故事。在一棵大树底下,演绎着祖孙三代人的爱恨情仇。随着一场场政治运动的兴起,昨天的“牛鬼蛇神”变成今天的红人,而昨天的为所欲为、荒淫无度的大“红人”工作组长又变成了“牛鬼蛇神”。……一个普通的农家在运动的浪涛中时沉时浮,其间亲情离散,夫妻反目,恋情扼杀,一场场悲喜剧相继上演……实力派作家冯积岐继《沉默的季节》后再接操笔,如一把利刀解剖着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
  • 庶女弃妃

    庶女弃妃

    父亲官为大夫,本为一代名儒,却不想因一场文字狱而遭难,成为了刀下冤魂。而她幸好被一少年所救,只是为了活下去不得以流落妓院。她想要报家仇,然而陷害她父亲之人乃皇亲国戚,手握重兵。而她只是一介小女子,一颗棋盘上的棋子而已。只是那年幼时所遇到的少年,再次出现在她身边,让她重现出现了希望……
  • 虎丘绍隆禅师语录

    虎丘绍隆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凡人屠天记

    凡人屠天记

    混沌有清浊二气,清者为灵力,可开天地;浊者为念力,化生万灵。灵力与念力,相克相生。修灵者为道,为神;聚念者,成佛,成魔。道教,神祗与佛陀,天魔生来相斗,共争气运。无论盘古开天,女娲造人,莫不都是两教相逐;什么封神大战,西游降魔,全部都是佛道相争。末法时代,两教沦丧,一个只知道读书的文弱少年,误入秦始皇陵,惨遭蜀山算计,试看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的大乱之世,王端如何一手论道,一手礼佛,一步一步踏上屠天之路,揭开混沌终极之谜!一切精彩,尽在《凡人屠天记》!
  • 玉清无上内景真经

    玉清无上内景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宣和画谱

    宣和画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流浪紫微星

    流浪紫微星

    七星连月,白樱城现。天降紫薇,乱世流年。占得万星,不得一心。一代占星师大师的成长之路亦是整个人生的写照。我们看到的世界终是渺小的角落。
  • 曾经我们一起走过

    曾经我们一起走过

    主要讲了:章章、曾响两个男生和蒙娜、秦小雨两个女生。在大学里这五人之间的发生的青春往事,和毕业后的一次聚会。为了纪念我们的兄弟我们的朋友,不管是曾经的还是现在的都值得我们珍惜,毕竟曾经我们一起走过
  • 重生之夏日香气

    重生之夏日香气

    夏宁睿在步入中年的时候便觉得人生了无生趣,太监在一旁提醒他,“陛下,该上朝了。”然后他懒懒的从龙榻上起身,回想当初,二哥想要皇位应该给他。年幼的时候和老管家单独住在小风筝家隔壁那时候每天都很快乐,可惜那丫头太疯后来听说因为逃婚把自己玩儿死了,害得他下旨杀了一大堆人,好可惜,有点想她。手握天下大权的皇帝陛下每天都在想,什么刺激都受过了,哪天我真应该去死一死。然后,他重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