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则
【原文】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可不羡长房之缩地;死者可以晤对,可不需少君之招魂;五岳可以卧游,可不俟婚嫁之尽毕。
【原评】
黄九烟曰:予尝谓“鬼有时胜于人”,正以其能自主耳。
江含徵曰:吾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地茫茫皆不见”也。
张竹坡曰:梦魂能自主,则可一生死,通人鬼。真见道之言矣。
【译文】
假使做梦能够自己做主的话,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到达,就不用羡慕长房的缩地术了;假使做梦可以与死人面对面地说话,那就不需要李少君招魂了;假使能在梦里畅游五岳,也就不必等到婚嫁之事办完之后,再做远行了。
【评析】
人的一生当中,肯定会有许多的缺失和遗憾,这些都不是人所能控制和改变的。在当时看来,作者所提出的几个愿望都是不可能做到的(譬如生离死别)。这些只能是他的美好愿望,不会随着人的主观愿望而改变。比如,对于留在异乡的游子来说,对故乡的思念非常急切,一直在他乡为客,这是人生中的一个缺憾和难熬的事情,所以有了“长房缩地”这个传说;亲人、友人的离去也是难以避免的,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哀痛和悲戚,所以有了“李少君招魂”这个神话;游遍五岳既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又需要很多的资金,在当时来说是难以实现的,这个也是人生中的缺憾,所以有了“梦中远行”这个念想。
作者的想法非常美好,可是,一切只是设想,在当时来说根本不可能实现。
第31则
【原文】
昭君以和亲而显,刘以下第而传。可谓之不幸,不可谓之缺陷。
【原评】
江含徵曰:若故折黄雀腿而后医之,亦不可。
尤悔庵曰:不然,一老宫人,一低进士耳。
【译文】
王昭君以出塞和亲而名流千古,刘因直言宦官之祸被罢黜进士第而得以流传后世。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但不能说是缺陷。
【评析】
在多数的古代文学著作中,昭君出塞都被赋予悲剧的色彩,承担了很多的不幸;而唐代的刘在科举考试时,直言宦官的祸害,甚至主张除掉宦官,最终考官虽然夸奖他的想法,却不敢给他官职。这对于一个以中举做官为正途的文人来说,可以说是一个悲剧。昭君不能嫁个好的夫君却要远嫁匈奴,刘不能金榜题名而埋没于尘世,这在当时来看都是大不幸。可是千万年之后,昭君因为主动和亲而流传后世,刘因为有着浩然正气而被世人称颂,这些都是不幸中的大幸吧。
王昭君、刘的事件在当时看来人人都认为是不幸的,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一定沿着刚开始的方向发展,多年以后,就是因为他们的不幸,他们才得以流传万世,这样来看的话,这些事情就不能只用“不幸”来概括了吧。况且他们的牺牲也造福了后人,王昭君的主动和亲使汉朝的局势暂时稳定了;刘的落第使以后的人们有了直谏的榜样。
这些不仅是他们的幸运,也是人们的幸运,更是社会的幸运。
第32则
【原文】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原评】
冒辟疆曰:能如此,方是真领略、真护惜也。
张竹坡曰:花与美人,何幸遇此东君。
【译文】
用爱鲜花的心情去爱惜美人,会有另一番情趣;用爱怜美人的心情去爱惜鲜花,那么爱护鲜花的情意会成倍增加。
【评析】
统治者为了统一天下,利用程朱理学作为行为规范来教化世人,这种现象从宋元就开始了。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明朝中期新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好色被理论家认为是个人的正常欲望。于是更多的人开始嚣张跋扈地贪图美色,以上这则文字,也暗讽了这一种风气。
儒雅端庄的文人雅士拥有很好的雅致和风度,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对所爱女子的照顾体贴。作者认为美人就像鲜花一样,花在人们心中有着美丽高雅的形象,欣赏她要带有怜惜之心,才能在情感上感到愉悦,而欣赏美人也一样,并不能放纵情欲,更不能只要求肉体上的满足。事实确实如此,无论是对待花还是对待美人,都应该以爱怜的态度,而且要寄托予情思,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文人雅士。
第33则
【原文】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原评】
王勿翦曰:飞燕吹气若兰,合德体自生香,薛瑶英肌肉皆香。则美人又何尝不生香也!
【译文】
美人胜于鲜花的地方,在于她知晓人意;鲜花胜于美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散发芳香。这两者是不可能同时拥有的,就只有舍弃散发香味的鲜花而选择知晓人意的美人了。
【评析】
沟通和了解是人与人之间不可缺少的,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了沟通和理解,那么就跟人与植物相处差不多了。
对于作者来说,尽管鲜花的香味弥漫很令世人欢喜,但是美丽佳人的善解人意显得更重要。就像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轲曾经说过的: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可惜两者不能同时获得,那么我只好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虽然鲜花的外表十分美丽,但是它只在人们抒发情思时起到寄托作用,始终都不会了解人意;而美人不仅外表十分美丽,还有善解人意的性情。每当在夜深人静,你感到孤独的时候,鲜花无法为你做什么,美人却可以给你带来慰藉;每当被失败打击,你感到失落难过的时候,鲜花依然没有办法为你做些什么,美人却可以给你带来鼓励和安抚。考虑到以上的情况,作者说: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拥有,我只好选择善解人意的美人而舍弃能散发香味的鲜花了。
由此可见,即使你有倾城的美貌,但是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给予他们一丝安慰,这样也是没有用处的。所以说,鲜花和美人都不能只有美丽的容颜,而没有善解人意的性情,因为在人们的心里,内心的交流和相通的情思才是最重要的。
第34则
【原文】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原评】
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译文】
窗里面有人在窗纸上写字,我在窗外面观看,十分好看。
【评析】
这则文字十分生动地构成了一幅画面:一所老房子,木格窗子,窗棂上糊着素纸,一个人在室内窗前在素纸上生动作画;室外,一个人在静观,这实在是一幅有趣的画面。
试想如果窗内作画之人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当他看到有人在看他作画时,他还会专心致志地作画吗?他肯定是出房门和窗外之人夸夸其谈一番。再试想如果外面的人是个不懂作画艺术的人,他还会精心看画,还可能看到佳处吗?再试想如果像江含徵先生说的:如果窗外是一追债之人,他还可以无视其他,而潜心作画吗?
这则文字短短十七字,却蕴含了许多有深度的内容。通过窗内与窗外的人可以在这种境况下自得其乐,我们可以知道他们有着同样的兴致与爱好,有着相似的文化修养,并且都是儒雅端秀的文人。
许多闲适的文人都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休闲的乐趣,文中所描写的就是一个富有诗意,但在他们眼中却十分简单常见的场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的事物,只是人们常常没有用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