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22800000022

第22章

○十通品第二十八

初來意。為答第二會中十通問故。以二品明業用廣大。前定此通。義次第故。亦由依定發通。

二釋名者。通即神通。謂妙用難測曰神。自在無擁曰通。妙用無極。寄十顯圓。晉經本業俱稱十明者。委照無遺故。然通與明。經論皆異。故智度論第三云。直知過去宿命之事為通。若知過去因緣行業為明等。今以此經。通即委照。亦得稱明。如文廣說。故下經云。非諸菩薩通明境界。晉經意存順義。今譯務不違文。

三宗趣者。智用自在為宗。為滿等覺無方攝化為趣。

次正釋文。長分為四。初標告舉數。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至)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通。

言十者。一他心。二天眼。三知過去劫宿住。四盡未來際劫。五無礙清淨天耳。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剎。七善分別一切言辭。八無數色身。九一切法智。十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此十皆言智通者。皆以大智為體性故。若隨相說。前八量智。後二理智。據實唯一無礙大智。此十亦是開彼六通。天眼天耳神足漏盡。各分為二故。天眼約見現未。分成二四。天耳約音聲言辭。分出五七。亦是約聞聖教及諸類言辭故。神足約業用及色身。分成六八。漏盡約慧定。分成九十。一三不分。故六為十。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三乘平徧亦非曲盡。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徧周法界。猶如帝網。念劫圓融故。尚越彼明。況於通用。為顯圓旨。開成十通。

二徵數列釋二。初總徵。

何者為十。

二別釋十。初他心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他心智通。

今初標云他心者。智以他心。為所緣故。若直就所緣。應名心差別通。若所若王。種類多種。皆能知故。並依主受名。然智緣他心。諸說不同。安慧論師云。佛智緣他心。緣得本質。餘皆變影。護法論師。則佛亦變影。若緣本質。得心外法。壞唯識故。但極似本質。有異因人。依唯識宗。護法為正。以今經望前。亦未為失。以攝境緣心不壞境故。能所兩亡。不礙存故。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正緣他時。即是自故。以即佛心之眾生心。非即眾生心之佛心。為所緣。以即眾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眾生心。為能緣。如是鎔融故。非一非異。若離佛外。別有眾生。更須變影。却失真唯識義。

二釋相二。初知一剎三。初總。

知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心差別。

二別有三十類心。闕第三無記。晉經具有。於中分二。初八約相總顯。

所謂善心不善心。

此二約性。總該諸心。

廣心陿心。

此二約行。兼濟獨善故。

大心小心。

此二約報。天大人小故。上四唯善。

順生死心背生死心。

此二約向背。而順通三性。善唯有漏。背唯是善。通漏無漏。

二二十一心約人別顯。

聲聞心獨覺心(至)獨覺行心菩薩行。

此六約乘。前三是果。後三是因。即前皆生心及廣陿心。

天心龍心夜叉心(至)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

八部約類。即前順生死及大小心。

人心非人心地獄心(至)餓鬼心諸難處眾生心。

地獄等五。約趣以明。亦順生死。是不善心。餘二可知。

三結。

如是等無量差別種種眾生心悉分別知。

二以少類多。

如一世界如是百世界(至)所有眾生心悉分別知。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善知他心智神通。

二天眼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無礙。

見自在故。

清淨。

離障故。

天眼智通。

天眼即通。

二釋三。初總明多界相殊。

見無量不可說不可說(至)如是品類無量眾生。

其善惡趣等。後後展開。如問明品。

二別明多類非一。

所謂天眾龍眾夜叉眾(至)廣大身眾生眾小眾大眾。

隨一一類。有前福等。

三委照分明。

如是種種眾生眾中以無礙眼悉皆明見。

前但覩其現相。此則照其因緣。十明之目。由此而立。上辨能見分明。下辨所見委悉。

隨所積集業隨所受苦樂(至)隨所緣隨所起。

言隨所者。所知非一故。後結其無謬。

悉皆見之無有錯謬。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無礙天眼智神通。

三宿住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宿住隨念智通。

謝往之事。名為宿住。在於過去。明了記憶。名為隨念。即宿住之隨念。宿住隨念之通。

二釋相二。初知凡事二。初總。

能知自身及不可說不可說(至)微塵數劫宿住之事。

二別。

所謂某處生如是名如是姓(至)如是等事皆悉了知。

二知聖事二。初約界顯多。

又憶過去爾所佛剎(至)如是一切悉能憶念。

但知其果。

二約人顯多。

又憶念不可說不可說(至)種植善根皆悉能知。

兼知其因。皆以菩薩得九世眼。如見現在故。若不爾者。過去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若已落謝。無法可知。若但曾經心中有種。影現前故。說憶知者。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法。又曾不經事。應不憶知。又但見現在。非是過去。何名宿住。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知過去際劫宿住智神通。

四知未來際劫智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知盡未來際劫智通。

亦從境受名。

二釋相二。初知凡二。初明所依劫。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劫。

但寄多界。以顯多劫非有際限名。及後段皆盡未來。此位所知。同於佛故。

二顯能依事。

一一劫中所有眾生(至)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義如十地文中所辨。然大乘宗未來世法。體用俱無。今云何知。依方便教。但見現在因種。知當果相。非見未來法體。若一乘宗。於九世中。現在體用俱有。今稱實而知。然非現在之現在。故稱未來。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若是緣有。緣今未會。云何言有。若今時看緣性俱無。以是現在未來定非有故。若逐未來時看。以是未來之現在故。還如今有。

三知佛。

又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至)如是等事悉能了知。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知盡未來際劫智神通。

五天耳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無礙清淨天耳。

略無智通。若直云天耳。即當體受名。若取無礙清淨之天耳。即依有德業受稱。

二釋相三。初總顯德業自在。九句皆約用辨德。前之標名。即是總句。

圓滿。

能互用故。

廣大。

徧聞十方及九世故。

聰徹。

一時領覽。通其源故。

離障。

離二障故。

了達。

了所知故。

無礙。

緣不能礙故。

具足。

非如權小聞有分限。不盡重重故。

成就。

已證得故。

於諸一切所有音聲欲聞不聞隨意自在。

於一切皆自在故。謂欲聞則細遠無逃。欲不聞則近大不撓。故云自在。

二別示一方業用二。初舉多佛。欲顯聞廣。

佛子東方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

二顯聞憶持二。初聞持教法。

是諸佛所說所示所開所演(至)於彼一切皆能受持。

二顯持圓滿。即能持之相二。初舉所持。

又於其中若義若文(至)如其所依如其出道。

上文通顯佛所說法。今辨所說差別。

二辨能持相。

於彼一切悉能記持(至)終不忘失一文一句。

兼明轉化。

三舉一例餘。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五無礙清淨天耳智神通。

六無體性智神通三。初標有十四名。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無體性神通。

初一是總通。即無體性。餘皆是別。

無作神通。

無功作用。

平等神通。

同理平等。

廣大神通。

能普徧故。

無量神通。

量難知。

無依神通。

非謂依體起用。

隨念神通。

但隨念即形。

起神通。

現有作用。

不起神通。

不動本處。

不退神通。

作必究竟。

不斷神通。

用無聞歇。亦不斷佛種。

不壞神通。

他不能壞。

增長神通。

能生善根。

隨詣神通。

隨何所詣。於十三中。初二五八是無體性義。餘即神通義。此二無礙。故受斯名。

二釋相三。初明廣大。

此菩薩聞極遠一切世界中(至)即自見身在彼佛所。

謂聞多剎佛名。即見身在彼多剎故。即前廣大義。

二明無量不起等義。

彼諸世界或仰或覆(至)至於究竟無所取著。

謂又於彼佛。重聞佛名。便往敬事。受道無著故。

三明不斷義。

如是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至)廣大種性不斷絕故。

謂於多時體用無疑故。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六(至)往一切佛剎智神通。

七善分別言音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善分別一切眾生言音智通。

從所了得名。即依主立稱。若從所發得名。即通持業。

三釋二。初知言辭。

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眾生種種言辭。

上標下列。

所謂聖言辭非聖言辭(至)各各表示種種差別。

後結。

如是一切皆能了知。

二發言辭。

此菩薩隨所入世界(至)悉令解了無有疑惑。

謂隨樂差別而發言故。上法下喻。

如日光出現普照眾色令有目者悉得明見。

後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至)聰慧之者悉得解了。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七善分別一切言辭智神通。

八色身莊嚴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至)阿僧祇色身莊嚴智通。

依所現得名。即有財立稱。

二釋三。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二明能現色。以空即色故。三雙明無色。現色所為。不礙悲故。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舉體即空。非斷空故。空中無色。不礙色故。存亡隱顯皆自在故。方能隨樂。現種種色。故先明之。二正釋文。文有六句。

知一切法遠離色相。

初一總知色性離相。亦無有法。而為空故。餘五別明離何等相。

無差別相。

離麤妙長短等。同一無生體故。

無種種相。

種種異相虗故。

無無量相。

離多相故。又非大小絕分量故。

無分別相。

但妄分別。求叵得故。色空二見皆是情取。即與不即。二見絕故。上通形顯。

無有黃赤白相。

離顯相依形有故。

二明能現色以空即色故。文二。初結前標後。

菩薩如是入於法界能現其身作種種色。

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又空色不二。成上真空。不二而二。現斯妙色。色空融即。為真法界。緣起無盡。即一現多。

二別顯不同。

所謂無邊色無量色(至)具足一切普賢行色。

有一百三種。或從色相立名。或就德用受稱。可以意求。然皆是稱法界之色。不同變礙。但隨所顯。以立色名。

三雙明無色現色所為。不礙悲故二。初結前。

佛子菩薩摩訶薩深入如是(至)能現此等種種色身。

二顯其所為。

令所化者見令所化者念(至)為所化者施種種能事。

十句並可智。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至)第八無數色身智神通。

九知一切法智神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智通。

從所知真俗等法受稱。

二釋相二。初明知法。即內證事理。二明演法。即外益眾生。亦是前明即事常理。後明即理恒事。用寂寂用。無障礙故。今初又二。初約離言顯實。

知一切法無有名字。

初之三句。一向顯實。上句名無得物之功故。

無有種性。

緣成無性。

無來無去。

體絕去來。下有三句。相對顯實。然此三對。釋有三義。

非異非不異。

一唯約顯實。則相待而空故。異相互無。故云不異。為遮異言。故云不異。亦無不異之相可得。故云非不異。二約雙顯。體即不異。相非不異。三約雙遮相。即性故非異性。即相故非不異。又相非相故不異。性非性故非不異。故離二邊不住中道。下二對例知。

非種種非不種種非二非不二。

二約二空顯實。

無我無比。

亦初三對一向顯實。上對無有我所與。我為比對故。

不生不滅不動不壞。

餘二可知。次下諸對亦通三釋。準前知之。且約顯實以釋。

無實無虗。

虗實皆緣顯故。

一相無相。

法性不並真故一相。一亦非為一。所以云無相。

非無非有。

有無皆法。待對故無。

非法非非法。

法與非法。但假施設。並就實求。能治所治。無不雙寂。餘皆倣此。

不隨於俗非不隨俗(至)非如理非不如理。

二明演法。即外益眾生三。初牒前成智為起用所依。

此菩薩不取世俗諦(至)不建立文字隨順寂滅性。

二正明演法。

不捨一切願見義知法興布法雲降霔法雨。

三寂用無礙三。初寂不礙用。

雖知實相不可言說(至)為說諸法悉從緣起。

二用不礙寂。

雖有言說而無所著(至)雖攝眾生不捨真實。

三寂用無二。

於不二法而無退轉(至)普雨法雨而不失時。

三結。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九一切法智神通。

十一切法滅盡定智通三。初標。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通。

一切法滅盡者。謂五聚之法皆當體寂滅故。斯即理滅。不同餘宗。但明事滅。唯滅六七。心心所法不滅。第八但事滅。故不能即定。而用證理滅。故定散無礙。由即事而理故不礙滅。即理而事故不礙用。是以文云。雖念念入。而不廢其菩薩道等。亦非心定。而身起用亦不獨明。定散雙絕。但是事理無礙。故七地云。雖行實際。而不作證。能念念入。亦念念起。及淨名云。不起滅定。現諸威儀。皆斯義也。事理非一。故一切法滅盡之神通。非異故滅盡即神通。通二釋也。

。二釋二。初明即定體用自在二。初標入定。

於念念中入一切法滅盡三昧。

二明不礙用。

亦不退菩薩道不捨菩薩事。

初二句總未作不退。現作不捨。正揀事滅。以顯真滅。餘句別明。

不捨大慈大悲心(至)方便為說種種諸法。

二入定時分自在三。初長短隨心。

此菩薩住三昧時隨其心樂(至)住不可說不可說劫。

二威儀不忒。

菩薩入此一切法滅盡三昧(至)不疲不懈不可盡竭。

三不礙起用定散雙行。

雖於有於無悉無所作(至)神通變化無有休息。

上六句法。下二句喻。

譬如光影普現一切而於三昧寂然不動。

光影普現。寂然無心。菩薩亦爾。隨器虧盈。體無來去。

三結。

是為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滅盡三昧智神通。

三總歎勝能二。初形劣顯勝。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於如是(至)智慧境界不可思議。

劣不測故。

二以勝顯勝。

唯除諸佛及有得此神通(至)此人功德稱揚讚歎。

謂佛等方測故。

四結數辨果。

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至)一切三世無礙智神通。

○十忍品第二十九

初來意者。為答普光十頂問故。義如前釋。前二已明定通用廣。今此辨其智慧深奧。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忍謂忍解印可。即智照觀達。寄圓顯十。

三宗趣者。智行深奧為宗。為得佛果無礙無盡為趣。然此忍行。約位即在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煩惱。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寄終極說。體即是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雖是一智。隨義別說。二三四五等。諸教不同。今此圓教。故說十忍。

四正釋文。文有長行偈頌。前中有四。初舉數歎勝二。初舉數。

爾時普賢菩薩告諸菩薩言(至)有十種忍。

二歎勝。

若得此忍則得到於一切菩薩無礙忍地。

即自分因圓。

一切佛法無礙無盡。

即勝進果滿。

二列名顯要。初徵數。

何者為十。

二列名。

所謂。

前三約法。後七約喻。

音聲忍。

約教。謂忍於教聲。從境為名。音聲之忍。

順忍。

約行。順諸法故。順即是忍。

無生法忍。

若約忍無生理。即無生之忍。若約無生之智及煩惱不生。則無生即忍。通二釋也。又此三忍若通相說。前二皆是無生忍之加行。順向無生。後一方契。若約當位。三忍條然。以不應此位。方有順無生忍故。順但順理。不是順忍。若爾何異無生順忍。通順事理。二法不同。無生偈云。法有亦順知等。又依五忍位當寂滅。今約三忍明義。故當無生。如地持說。後七約喻。並是依主。謂如幻之忍等故。

如幻忍如燄忍如夢忍(至)如化忍如空忍。

光統云。前四喻音聲。電化喻順忍。空喻無生。電即今之影喻。又云幻者。起無起相。燄者境無境相。夢者知無知相。響者聞無聞相。電者住無住相。今既云影。應云現無現相。化者有無有相。空者為無為相。此則能喻。局於一相。所喻義通多法。在文雖無。於理無失。

又賢首云。觀識如幻。想如燄。受如夢。聲如響。行如電。色如化。總觀一切蘊界處等。畢竟空故。如虗空也。此釋順於後偈文意。故今影喻。亦喻於行。

若依攝論第五。八喻皆喻依他起性。然並為遣疑。所疑不同。故所喻亦異。一以外人聞依他起相。但是妄分別有非真實義。遂即生疑。疑云。若無實義。何有所行境界。故說如幻。謂幻者幻作。所緣六處豈有實耶。二疑云。若無實。何有心心法轉。故說如燄飄動非水似水。妄有心轉。三疑云。若無實。何有愛非愛受用。故說如夢。夢中實無男女等相。從何而有愛非愛等受用之事。覺時亦爾。四疑云。若無實。何有戲論言說。故說如響實無有聲。聽者謂有。五疑云。若無實。何有善惡業果。故說如影。謂如鏡影像。故亦非實。六疑云。若無實。何以菩薩作利樂事。故說如化。謂變化者雖知不實。而作化事。菩薩亦爾。然彼論無空喻而影。喻是鏡像。更有映質光影喻。喻種種識無實。又有水月喻。喻定地境界無實。今經以義類同故。合在影中。至文當知。

遠公見其無空。便以空喻。喻無為法。非不有理。而違下經。經云。眾生及諸法皆如空故。若爾云何釋空喻耶。謂彼疑情雖遣。猶謂諸法有不實相。故云如空畢竟無物。

餘義廣如攝論及別章說。金剛般若九喻亦皆喻有為。若大品智論十喻通喻一切。楞伽亦通。今經長行多同前通。而偈所喻亦有局者。顯義無方故。

二顯要。

此十種忍三世諸佛已說令說當說。

要故同說。

三依名廣釋十。初音聲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音聲忍。

二釋義十一句。

謂聞諸佛所說之法。

初一總舉所聞。謂三無性等法。餘十句顯能聞入法。

不驚。

謂聞無相不驚。以解徧計。無所有故。

不怖。

聞無生不怖。以解依他。必無生故。

不畏。

聞無性不畏。以解真如無性性故。又釋於真空法。聞時不驚越。思時不續怖。修時不定畏。又聞有無所有不驚。聞空無所有不怖。聞斯二無所有不畏。並如諸般若論說。

深信。

聞慧之始。

悟解。

聞慧之終。初信久解故。

愛樂。

思慧之初。愛法樂觀故。

趣向。

為終久思向修故。

專心憶念。

修慧之初。起加行故。

修習。

為終正明造修至定根本故。

安住。

依定發慧。證理相應故。具如瑜伽菩薩地中。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一音聲忍。

二順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順忍。

二釋中具有四重止觀。

謂於諸法思惟觀察。

一創修止觀。謂止思一境。觀觀事理。

平等無違隨順了知。

二漸次止觀。謂止安事境。順其理故。名平等無違。觀達事理。名隨順了知。偈云。法有亦順知。法無亦順知故。

令心清淨正住修習。

三純熟止觀。謂止惑不生。名令心清淨。觀徹前境。為正住修習。

趣入成就。

四契合止觀。寂冥理境止也。名為趣入。智顯於心觀也。故云成就。上四皆止觀俱行。如是方為真實順忍。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順忍。

三無生法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無生法忍。

二釋義二。初總明。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至)亦不見有少法滅。

若具皆應牒無盡等。此二為總。故略標之。釋中具有皆此別義。

二徵釋二。先徵。

何以故。

徵意有二。一云。何以得知無生滅耶。二云。既稱無生法忍。何以復言不見法滅。

三釋。

若無生則無滅。

釋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從緣之法。無性故不生。以無生故。何有於滅。此則以緣集釋無生。以無生釋無滅。此中略無緣集。偈文具有。云何無生釋無滅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後必可滅。本既不生。今則無滅。二云。既即緣無性。稱曰無生。則不待滅。竟方無故。次云無滅。此二為總。餘可倣之。

釋第二徵意云。夫無生忍。非獨無生。必諸法都寂。今從初義。立無生稱。故無滅等。成無生義。若從別義。亦可得稱無滅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經明此忍能淨。初歡喜地云。一謂得無生忍。亦令他住。又云。無生忍者。謂證寂滅故。二得無滅忍。亦令他住。又云。無滅忍者。證無生故。斯文可據。

若無滅則無盡(至)若無住則無去無來。

又此諸句各有二義。一以前前釋於後後。以後後句成於前前。前前有故。後後方有。前前無故。後後亦無二者。諸句一一皆在。無生句中。正無生時。諸義頓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斷滅故。即理之智。無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為三釋。一唯約理。二具理智。三唯約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得後後有。謂生法既滅。滅則終盡。盡則是垢染法。染則前後別異。別則方處不同。有處則能所非寂。不寂則有所欲。有欲則有營作。作則有所願求。願則心住願事。住則有去有來。今由前前無故。後後斯寂。故以後後。顯成無生。此順長行。

二雙約理智者。初二是總含於理智。次四顯理無生。後六顯智無生。故偈中云。其心無染著等。理智契合。名無生忍。

三唯約智者。由了從緣無生。則智無有起。故名無生。無生之忍湛然不遷。故云無滅。無滅故用無斷盡。次垢念皆離。常無差異。旁無方所。照而常寂。遇境無染。雖為而無作。雖悲而無願。處世而無住。等法界而無去來。皆以前釋後。以後成前。言亡慮絕。寂照湛然。名無生忍。若唯約知無生理。名無生忍。未足深玄。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三無生法忍。

四如幻忍三。初徵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幻忍。

二釋義。初略後廣。略中有二。初了幻緣相。二成就忍行。今初。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

文三。初指法同前。次彰幻所由。緣生不實故。後顯幻相。

知一切法皆悉如幻。

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見上文。此意明通。通為無為。故大品云。設有一法過涅槃者。我亦說言如夢如幻。涅槃雖真。從緣顯故。遣著心故。廣中合云。了世如幻。則似有為。然有法世。亦通無為。此為有為。所隱覆故。所以名世。故後云菩提涅槃亦皆不見者。了平等故。

從因緣起。

就法喻中。各開五法喻。開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師術法。三所現幻馬。四馬生即是馬死。五愚小。謂有法有五者。初巾。喻法性。二術。喻能起因緣。謂業惑等。三喻依他起法。即眾生等。四喻依他無性。即圓成故。故下廣說。皆云非也。五喻取為人法。今菩薩反此。故云解了。

今經既云。從因緣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為因。令悟第三。成於第四。遣第五病。歸第一理。然緣亦從緣。故緣果俱幻。中觀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即斯意也。

然上五義各具有無。一巾。性有相無。為馬所隱故。二術。用有體無。以依巾無體故。三馬。相有實無。以實無而現故。四生即是無。死即是有。以無礙故。五情有理無。但妄見故。又此五中。各有四句。唯思可知。然皆具德。不同四謗。若以諸門交絡。成多四句。亦可思準。

於一法中解多法於多法中解一法。

後顯幻相。略為二解。一約相類。謂解一無實。則知一切皆然。並從緣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約圓融。復有三義。一以理從事。說相即性。如馬頭之巾不異足之巾。說頭即足。故一即多等。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者。貪欲性故。諸法即貪欲者。即貪欲實性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馬頭無別有。即以巾為頭。以巾體圓融故。令頭即足。故云。一中解多等。

三約緣起相由力。則法界同一幻網。令一多相即如幻師術力。令多即一等。賢首品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虗無障礙故。相即既爾。相入亦然。入則一中有多等。

異體既爾。同體亦然。一門既爾。餘門思準。

二成就忍行。

此菩薩知諸法如幻已(至)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由知法幻成二種行。一忍智現前。云了平等。二幻用無礙。云成通化。云何平等。釋有三義。一理事平等。如巾馬無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頭足俱巾。巾無別故。如賢聖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說。

二廣三。初喻二。初明性無即體空義。

譬如幻非象非馬非車非步(至)非是一切種種眾物。

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對前情非情境。

二明其相有即差別義。

種種非幻幻非種種。

初二句結前生後。種種非幻者。象等非術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

然由幻故示現種種差別之事。

正顯相有。雖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虗而假現。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二法合。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觀一切世間如幻。

上總下別。皆言世間者。有其二義。一可破壞故。即喻有為。二隱覆名世。亦通無為。

所謂業世間煩惱世間(至)時世間趣世間。

法通五類。趣謂五趣。

成世間壞世間。

成壞約器。一期說故。

運動世間。

通情非情。念念移故。

造作世間。

唯情現營為故。

二成忍行二。初成真智行。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至)不見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由了體空故。故經結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見。是知無幻之幻。方是幻法。絕見之見。方為見幻。

二明動靜無二。

是菩薩雖成就佛國土(至)知因緣性無有動轉。

亦權實不二故。經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由了體空。不壞幻相差別。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對應成四句。謂此二。無二故非異。無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異。故非非一非異。即非一故。非非異亦絕雙照。故非亦一亦異。若以巾上二義。對象上二義。辨非一異。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義。對象上差別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本隨末。就末明不異。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等。二以巾上住自位義。與象上體空義合。為一際。名不異。此是以末歸本。就本明不異。經云。一切眾生即如。不復更滅等。三以攝末所歸之本。與攝本所從之末。此二雙融。無礙不異。此是本末平等。為不異。以前二經文不相離故。四以所攝歸本之末。亦與所攝隨末之本。此二相奪。故名不異。此是本末雙泯。明不異。以真妄平等異不可得故。次下四門明非一。謂五以巾住自位義。與象上相差別義。此二本末相違背。故名非一。楞伽經云。如來藏不在阿賴耶中。是故七識有生滅。如來藏者。不生滅此之謂也。六巾上成象義。與象上體空義。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非一。勝鬘經云。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唯如來藏受苦樂等。七以初相背與次相害此二義別。故名非一。謂相背則各相背捨相去懸遠。相害則相與敵對親相食害。是故近遠非一。以前經文不相離故。八以極相害俱泯而不泯。與極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義。為非一。此是成壞非一。以七識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隱而是顯故。九上四非一。與次四非異。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十然亦不異。以理徧通故。法無二故。若以不異門取諸門。極相和會。若以非一門取諸門極相。違害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巾象相對既爾。術等相對交絡諸句準之。上下諸文非一異義。皆準此釋。

三結名。

是名菩薩摩訶薩第四如幻忍。

結文可知。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皇上死开本宫要逃婚

    皇上死开本宫要逃婚

    因为省钱,不打车,怒骂老天,惨遭雷劈。活生生的不要和老天爷对抗的例子。一朝穿越,遇上几个腹黑男。天性使然,爱钱超过爱美男。遇到钱财她会丢下她的职业精神,虽然她没有什么职业精神可言。头一次穿越,把皇帝的衣服当擦手巾。被皇帝怀恨在心。(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古神风暴

    古神风暴

    苍天知我意,日月明我心,一笑山河动,一怒天地崩!强者的世界,唯我独尊!
  • 略论安乐净土义

    略论安乐净土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相见欢:美男惹不起

    相见欢:美男惹不起

    救命!你们要干什么?这一个个男人都怎么了,明明都是实用与观赏价值并举的美男,竟然全巴望着要爬上她的床。坑爹啊,一下子上来这么多祸水蓝颜,她会消化不良啦!!泥玛,又是哪个男人的旧情人来找她算账了?什么?!连皇女都出动了,摆明了要她死。亲亲美男们,高抬贵手吧,留她一条小命可以不?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明末天下行

    明末天下行

    (失败的书,失败的我,再写下去不知何日是尽头,书友们对不起,老域还要养家,不能继续了,只能将这一段时光做为美好的回忆!)明末,华夏大地进入一个纷争的时代,各方势力层出不穷,大明、后金、东林党、大顺、大西,你方唱罢我登台,没有妥协,只有你死或者我亡。罗曼诺夫王朝、西班牙王国、荷兰王国、大明海盗更是趁着华夏的纷争都在偷偷地贪婪地吞噬着华夏大地的血和泪。杨兴定来了,一名很普通的小市民,一名曾经很普通的消防士官。他来了,他悲哀过、迷茫过,曾经很想再次肩负起救火队员的职责。当用他的双眼、用他的身体,看到了、体验了这人吃人的时代,看清了这世间的一切善与恶,他放弃了救火,毅然拿起火种在华夏大地上点燃了一把更大的星星燎原之火。
  • 小生意大财富

    小生意大财富

    在如今这个商业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渴望财富与成功。而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又有很多种途径和方法。相对而言,经商毫无悬念是最为便捷的一种。然而,想要通过做生意,来获取自己想要的财富,往往都需要从头做起,抑或从小本生意做起。
  • 凰舞倾歌

    凰舞倾歌

    明明是个悲催到极点的娃,可是穿越来却被人满地追杀。老虎不发威,到老娘是吃素的啊!管你有多厉害,先打了再说。打完就跑,可是却被某个妖孽大爷给当场‘捉奸’,直接‘绑’着走人。喂喂,要不要这么欠扁!就算老娘长得如此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可也不能这么大刺刺地把老娘带走啊!不爽不爽,极度不爽!不管怎样,都要将追杀她的幕后黑手找出来。结果查到的真相实在是太惊悚了,嫡姐强了未婚夫,新婚之夜还将她踢出了本家,最后还来个毁尸灭迹。天,要不要这么彪悍,看老娘如何女扮男装,再来个下马威。想坑老娘,下辈子吧!
  • 橐钥子

    橐钥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余生有你便安好

    余生有你便安好

    曾经的海誓山盟,已烟消云散!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五日,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仇恨充斥着我的内心,我不惜回到他的身边!只为把曾经的痛苦,如数奉还!直到他的出现……才使我灰暗的生活出现了一丝色彩!乍见之欢,不如久处不厌。或许冥冥中早已注定!余生有你,便是安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画婚之妖夫来袭

    画婚之妖夫来袭

    她被自己的亲姑妈设计爬上他的床。姑妈的目的她很清楚,不就是要稳固豪门地位,保住荣华富贵,偏要拿她做代价,她才不会让她得逞,门都没有!于是,当有人打开那间“凶房”时,她立马大喊,告诫对方:“你认不认识燕非我,有人要害他。我就是被用来害人的棋子。”“我被那个坏女人坑死了,她拿走了我的手机,把我关在这里,还骗我喝了日日夜夜合欢好。呸,这什么鬼名字,一听就不是好东西。”“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你快去告诉燕非我,叫他千万别上当,别过来这里。还有,能不能找点泻药给我,我得把这毒拉出来,不然药效发作了我就完了……”那人耐心的听完了她的话,没动,反而饶有兴趣。“你叫什么名字?”“陶新啊。”“那你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你是谁?”“燕非我。”“……”“……”“完了,药效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