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62000000012

第12章 用品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犁耧耙磨之类,这些都是从汉代就普遍使用的。电磨下乡之后,各家各户都用纸瓮盛粮到磨坊磨面,排在那里,大小不一,色泽各别,琳琅满目,尚有评比,也是一道风景。

用品包括日常的生产工具和日用生活品。这有些庞杂,让我们循类别一项一项地认识。

最早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研究的这个村庄仍然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中。由于政策和基础条件的限制,商品经济几乎是不存在的,而工业的发展也远没有把触角延伸到农村中来。

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主要是犁耧耙磨之类,据已有的考证,这些都是从汉代就普遍使用的。犁是木犁,只是犁铧用一小片铸铁制成,犁尖叫“铧”,犁尖上边翻土的部分,叫做“犁儿”。牛拉人扶,一垅一垅地翻。耧也是木耧,上边是耧斗,盛籽种,有一个可以调节种量的板眼,称作“籽眼儿”,“籽眼儿”下边延伸出三根耧铧,耧斗与耧铧之间有一个中空的通道,连接“籽眼儿”,调节下籽量。牲口拉耧,播种的人扶耧,边走边摇,稀疏深浅全靠摇耧人的经验。犁地和摇耧都算技术活,有没有收成或收成好坏都与此紧密相关,只是对于这种技术的衡量和评估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而且,不管是好把式赖把式,地是肯定要种的,匠人不敷使用时,谁都可以摇一把,所以,真正的“牛犋把式”或“摇耧把式”没有像别的匠艺人那样显山露水。

耙和磨都是用来耙磨土壤使其细碎和平整的,也是为了养墒。耙是铁木农具,两根方木框起来,方木的一侧等距离插入坚硬的铁条,铁条着地,套上两头牛,拉着向前走,重量不够时,人便站上去,扶着牛屁股当指挥。耙地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可以把上年割剩在地里的茬秆磨碎,便于土壤吸收,磨不碎的就集中起来,也便于“拾茬子”的人捡回家烧火。磨是用山上一种被称作“柏油”的粗柠条编成的,叫作“磨鱼”,编“磨鱼”的“柏油”坚硬而结实,湿时编成,干后就不变型,也不易折断了。编“磨鱼”如同编柳筐,一上一下地编在一起,编那么四五下,就有尺把宽,余下的剪断,留下两三寸长的茬口,用于豁土。单是一架“磨鱼”重量不够,不吃土,必须站一个人在上边,手扶着牛屁股从刚犁的地里一排排走过,地面就平整如镜了。使土地平整不只是为了好看,尚有涵养水份和浇地时易于过水以及来年更好地耕种。犁地以后来不及耙磨以及土壤太过虚松时,需要在冬季或初春镇地。这时有冻土,耙磨无济于事,于是就用一根类似于碌碡的石滚碾压,这个专用的石滚直径比普通碌碡要小一些,但长度差不多要翻倍。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在土地上是耗费了太多的心血和辛苦的,光是翻晒土壤就有这么多的工具和工序,这才叫真正的精工细作。“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这是挂在农民口头上的说教,实际已成农谚了。现在的人们衣食无忧,边吃边骂不好吃,菜不好吃,饭也不好吃,为什么不好吃?一是物质富裕,食不甘味;二是农药化肥施用过多;三也是种地的人不像以前那样侍弄土地了。光从锄地来讲,传统耕作时,一般要锄三次。第一次锄叫耨,就是间苗,第二次锄叫“锄”,主要是松土、培土和锄草,还有第三次叫作“搂”,主要目的是刮草,都要认真来做。特别是拨谷苗,按标准,在一棵谷苗的周围需要扎扎实实动七次锄才可完成。现在的人们是连一锄也不待锄了,只把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任着性子往地里播撒,我们吃到的其实是工业品而非农产品。

收割庄稼用镰刀,一般的庄户都用刀割。割时一字儿排开,有一个或几个领头的,割够一把放下,后边的不能乱放,要与此码齐,这算“一铺儿”,当所有的人割到地头后,地里就有“一铺儿”挨“一铺儿”整齐铺放的庄稼。散着的“铺儿”不好装车,需要捆起来,这就要拧“腰子”,从“铺儿”上捡一把较长的庄稼,穗头对穗头挽起来,铺在地上,再把地上的庄稼“一铺儿”“一铺儿”抱放在“腰子”上,拧紧,捆起,这就形成一行一行的庄稼“个子”了,方言读作“过子”。这时候就有人赶着马车或牛车驶来,装好,运到场面上待碾。把庄稼“过子”装到车上时不能用人搬,太费事,而是用“禾叉”挑。最早的“禾叉”其实就是一根自然长成的木叉,其后就有铁制的“叉头”了。跟车的师傅手持“禾叉”,插入“过子”的中腰,一使劲举过头顶,再挺身就把“过子”扔到车上了。车把式的活儿是码“过子”,码时要逐步地拓宽,逐步地加高,以便多拉。码“过子”也是技术活,码不好就会偏沉,甚至散塌。码到很高时,每次加扔一个“过子”都可以看到驾辕的牛或骡马颤腰或替腿,这就到了负荷的极限了。这时,车把式就会下车来,用绳索刹好,然后上路。

刹庄稼除了用绳索外,还有一个专用工具叫“绞棒”,实际就是一个长木橛子。两根绳索从前辕上抻开来,搭在庄禾上,拉到后边,靠人力是难以抽紧的,须采取“拧”的办法。把绳索从后边拴住,然后从绳套里插入“绞棒”一圈一圈地绞,几下就抽紧了。抽紧以后,把绞棒别在“过子”里,走多远都不会散架。一般的车把式爱惜牲口,这样负重时是不会坐车的,而是傍着驾辕的牲口徒步。也有硬心肠的,坐在“过子”上唱“信天游”。还有两腿叉开,站在辕条上甩大鞭的,那一般是年轻人,要么是因为码“过子”时没码好,前轻后重,需要在前边加重,要么就是在展示自己的风采。

碾场用的工具主要是叉、耙、木锹、扫帚、连笳和笸箩、簸箕之类。

碾场的程序是这样:把割倒运回的庄稼晒一段时间后铺在场面上,然后套一头毛驴拉着碌碡转圈儿。驴拉碌碡时要把眼睛蒙起来,一是避免撕扯庄稼,二是可以自动转圈,用不着人赶,也不会停下不动,驴的这种习性只有在碾场时才能表现出来。小规模的打场不用碌碡而用连笳。连笳是用泡软的牛筋将三根粗壮的柠条(山柏油)编织起来的,一般是两人面对面排着,一下一下地打。庄稼的籽粒被碾下或打下后,要“翻场”,即把着地的反转到面儿上,然后再碾再打。其后是收场,即把秸秆收起,把地上的籽粒和秕糠收撮成堆,然后扬场。这时就要用到木锹了。木锹是将一块薄木板经过烟火熏制后形成浅浅的弧度,然后接一根木柄而成。木锹的锹面要比铁锹宽一些,手柄也细长一些,所以有“老鼠拉木锹大头在后”的说法。在收拢起的粮堆上铲一锹,逆风扬起,粮食就近掉下,而秕糠就飘到较远的地方了。扬过以后,粮食成堆,就可以把粮食装在麻袋里,称作“收场”。更为细致的收粮方法是在扬过以后再用扇车来扇,这是一种二次过滤,剩下的全是精品。但是这种方法只在地主收租时使用,一般家庭自己食用或以后的生产队收粮都舍弃不用。风车的做法比较麻烦,上边有一个过粮的木斗,斗下有一根木轴,轴上固定几个扇片,粮食从斗里漏下时,摇动木轴,扇片生风,质量不好、重量较轻的颗粒就会从出风口被吹出。

起场时挑起的秸秆,称作糜穰、黍穰、谷穰的,尚有籽粒,需要再碾一次,称作“箩花”,工序如前。起场所用工具无非是叉、耙、扫帚、笸箩、簸箕之类。叉、耙、锹都是木制或者竹制。扫帚用芨芨草,笸箩、簸箕之类则是柳编。柳编是当地特产。柳编的“柳”不是柳树枝条,而是一种人工培植的专用于器皿编制的灌木柳。将柳条割回,捆在一起上大锅蒸,蒸后剥皮,就呈白色了。编时,柳条先要泡水,泡到不易折断为止。柳编是一种工艺,不仅可以编笸箩、簸箕,还可以编盛水的斗子,俗称“柳罐”,还可以编成梳妆用的扣箱,当地称作“梳头匣子”。编扣箱时的用料和工艺就十分讲究了。柳编是用单股的麻绳连结,一来一往都须在指头肚上使劲,舍得使劲,才可以编得细密。收口时要用木片儿箍紧,专用名称叫“箩圈儿”或“柳圈儿”。柳圈儿是用柳棒揭成的。在柳树上物色一些长得匀称和光滑的木棒,放在灶膛里用热烟熏,熏到冒气时取出,用一把称作“斩刀”的大刀一层一层地揭,揭时,将一头用脚踩住,从另一头下刀,一点一点地往起掰。柳树的纹路比较顺直,一般地,无论下刀多厚,只要力量使均匀,是可以掰得薄厚匀称的。柳棒掰成木片后,表面粗糙,须用刮刀刮光,把边缘修整好,然后便能根据柳编开口的尺寸做成“柳圈”。用内外两个柳圈将柳编的上沿夹住,然后用柳绳缀起来,柳编就算完成了。这里讲到柳绳,也是值得一提的。柳绳是用柳条破成的。破柳条有一个专用的工具,是用牛角做成。把牛角的角尖锯下来,用一根烧红的铁丝在角尖的尖部顺势烫出三条均匀的凹槽,将尖顶部修整到尽可能锐利,拿一根泡软的柳条在手上,用牛角的角尖插进柳条根部稍粗的一端,使劲摁牛角,柳条就会被分成均匀的三根。柳条是有瓤的,刮去内瓤就只剩柳皮,把条状的柳皮上锅蒸,蒸过以后就是韧劲非常的柳绳了。刮瓤也有一个专用的工具,把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环粘结在一起,大环套手指,小环套柳条,小环内侧有一个锋利的刀面,拉动柳条,柳瓤就被刮去了,薄厚由人。

用芨芨草打制的扫帚是当地特产。扫帚的读音为“扫出”,“扫”读去声,可能是意指。打扫帚看起来简单,就是用一个铁环套住芨芨,插一根手柄即可,其实不然,这样做下,很快就散架了。打扫帚的方法是这样:秋时把成熟的芨芨草割下,将齐整的捡出,套在一个铁环里,然后将一个结实的木橛子插入。这个木橛子要用树根来做,呈圆锥形。木橛插入铁环后,要倒过来,在石头上砸,砸的目的是使木橛的尖部更深地插入,从而将芨芨挤紧。挤紧后拔出木橛,空隙处加芨芨,然后再插入,再砸,反复几次,芨芨就挤紧了,这时再将削成尖头的木柄插入,用细绳从芨芨的腰部编织起来,一个伞状的蓬松好看的扫帚就做成了。芨芨是做扫帚的最佳原料,光滑无渣,结实耐磨,是碾粮起场时的必备工具。考察别的地方的扫帚,有用竹梢的,太硬,如果是起场用,会把地面划破;也有用扫帚苗的,质地酥脆,容易断裂,也容易掉渣。

家庭用的小扫帚称为笤帚,读音为“笤出”,用去了籽的黍子头或糜子头做成。做笤帚称作“缚笤出”,重点在缚,在捆绑。先是一绺一绺地捆绑好,一绺称“一子儿”,然后是“一子儿”加“一子儿”地挷。一般一把笤帚用五绺,也就是五子儿,五子儿捆绑在一起,大小宽窄正合适。捆绑时要采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把待捆的几个“子儿”合在一起,绕一根较粗长的绳子在捆绑处,绳子的一头固定在一个地方,另一头挽起,套在腰上,在腰眼里使劲,借助腰眼的力量,可以勒得很紧,勒到很紧时,用细绳拴住,替出长绳。光是在笤帚把儿上,像这样的绳匝至少要三道。绑好以后,切削整齐,就可以使用了。刚缚的笤帚上带有秕糠,先用来扫地,待到秕糠掉尽后,就可以扫炕,扫碾子,扫身上的尘土,比现在市面上的所有同类产品都好用,耐用。笤帚磨到差不多只剩把儿时,还可以有另外的用途,一是可以作为妇女教训别人的武器,打不听话的小孩和犯浑的老当家,既可以起到威慑作用,又不会失手伤人。而且用时方便,就放在炕头,随手就可以捡起来。用作打人时的笤帚不叫笤帚而叫圪垯。妇女问小孩:“你是亲亲的学好呀,还是想吃圪垯了?”小孩就只得放乖。之所以说是“吃”,盖因当地把面片和这样的笤帚都称作“圪垯”,只是“味道”各别而已。二是可以用来刷锅,很好使。一般家庭用的抹布或丝瓜瓤见水黏腻,容易滋生细菌,现在有人用铁纱,好用,但对盘碗有伤害,也容易使人误食铁渣。

高粱秆最上边长穗的那一节细溜、光滑、匀称,剪下后称作“茭节节”,可以用细绳串起来做成器皿的盖子,叫做“拍子”,“拍”读pia,字典上没有这个音。做拍子只把一层“茭节节”串起来不行,要两层,横竖行错开,针脚要紧密,周边要削齐。拍子不仅可作盖子用,还可以置物,过节时包好的饺子都呈放在拍子上,不粘连。还可以晾晒地皮菜、粉条之类的食物。另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扇“旺火”。当地过年和遇有红白喜事时,都要在当院垒一大炭火笼,称“旺火”,内置茭秆木柴,用于引火,名称也叫“引火”。引火点着后,如果靠自燃,火力不够,必须扇风,“拍子”是首选,别的片状物或轻或重都不好使。基于这样的用途,村里人还把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人叫作“拍子”,贬义。

去掉籽粒的高粱穗子,三两根捆起来,可以“打菜”。腌菜汤里容易起白毛,用这样的高粱穗子可以把白毛沾出,然后在汤里搅几下,生毛的速度就会缓减。制作腌菜需要经常打,一般每天一次,直至吃完。杀牲口时,要用瓦盆就血,就时,也要用这样的高粱穗子在血里搅。搅的功用有三,一是可以把放在其中的盐化开搅匀,二是可以把血中的毛或杂物沾出,三是在开水里汆血时容易成块,老嫩适中。这样用途的高粱穗子是专用的,也是必需的,但因为是在自然状态下使用,无须加工,所以没有专有名称。

盛物的器皿除少量必需品需要购买或者交换外,多数也是就地取材。锅铲类需要过火,需要坚硬,要买;腌菜的瓮以及碗盏之类要见水,需要陶器,要买,其余就可以自制了。泥瓮是用胶泥捏制而成。掏回胶泥加一些切碎的麦秸,和好,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再和,再放,直至把生胶泥的“劲气”放空,这样就容易揉抟、不容易裂缝了。官场上有一种现象叫“不作为”,也有的叫作“冷处理”,遇到不好解决或不想解决的问题时就用“研究研究”来搪塞、来拖延,使用这种办法的官僚都是从他或她的祖辈捏泥瓮时学来的。捏泥瓮时需要有一个真陶的瓮或缸作模型,把作为模型的瓮或缸倒扣在地上,表面蘸水贴置一层麦秸,然后抹泥。说“抹”其实不确,而是抓一团泥使劲往上摔,然后才“抹”,“摔”是求密实,抹是求光滑。泥干以后即可脱下,然后修补,使其齐整,然后上色:瓮身上抹烟沫,呈黑色,上沿涂白土,呈白色,这样就形色兼备,可以使用也可以乱真了。泥瓮的主要用途是贮粮,三五年不会生虫子。

与泥瓮有同工异曲之妙的是纸瓮。将攒起的碎纸泡成纸浆,捏贴在作为模型的真缸外边,干后脱下,裱上画报之类的硬纸,就可以盛粮盛面。一般用来盛面,因其规格比泥瓮要小许多。裱糊的主要目的是使其结实,捎带美观。灵巧爱美的女性平日就用心,把印有图案的糖纸、报纸、烟盒纸以及换版的纸币之类积攒起来,用来裱纸瓮,更有贴上剪纸的,那就算是极品了。电磨下乡之后,各家各户都用纸瓮盛粮到磨房磨面,排在那里,大小不一,色泽各别,琳琅满目,尚有评比,也是一道风景。

最早的照明用的是油灯盏,一个碟子或酒盅里盛上葫蔴油,油里置一团棉线,引出一个线头点着,就有光亮了。灯盏上灯头的大小与棉线的粗细有关,也与伸出的长度有关。棉线粗些油多,火大,亮光就多。但是,庄户人家的食油本来就不多,谁都舍不得烧掉,所以,棉线就尽量捻得细,搭在外边用来点火的一端也尽量地短,这样的灯头就很小,光亮也有限了,所谓油灯如豆,即是指此。灯头烧久后会结痂,燃烧不旺,必须挑掉,如果油质不纯,结痂频数就多,就需要不断地挑灯头,挑时,火势突旺,会冒火花,称为灯花。我们常说“挑灯夜战”说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其后有铁皮引进,市面上有现成的油灯壶可买,但为省钱,许多人沿袭旧用。油灯壶用村民所说的洋铁皮焊成,呈圆锥型,下粗上细,上边有一个添油的口,也有盖子。从底部斜着向上,伸出一根管道,棉线从管道中通过,成团状置于油中。管道的上口伸出一个线头,点着后即为灯头。铁制的灯壶原理与灯盏一样,只是收敛,不易把油洒掉。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使用铁皮灯壶时,已改用煤油,价钱比食油能省很多。也可以用墨水瓶做油壶,效果差不多。早年间,娃们上早学或上晚自习时都是每人各带一个煤油灯,教室里灯光闪烁,烟气呛人。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村庄通电,油灯一下子就绝迹了,煤油也在乡下绝迹了。现在,我们只可以从寺庙的佛像前看到油灯盏,但这种灯盏多用动物油脂,而且规模较大,缺少了小巧和细腻。

许多日用品我们在前几章的记叙中零来碎去有过涉及,为节省篇幅,就此打住。现在,让我们重点回顾一下碾面和取水。

通电以前,推碾子是谁家都躲不过的一种繁重的烦人的而且还是经常性的劳动。碾子由碾盘和碌碡组成,用青石而不能用砂石。把磨盘架在几块石头上,支垫稳当,高度要适中。磨盘上置碌碡,碌碡中空,插一根椽样粗细的木棒,大致就成型了。一个人推碾子有些费劲,尤其这种活儿一般都是由妇女儿童来做,所以要由两人来推。将适量的粮食摊在磨盘上,一人扶着磨杆的一头,向逆时针方向一圈一圈地转。磨杆分大头小头,大头在碌碡靠着磨盘边沿的一侧,任务单一,只需使劲推;另一侧是小头,视野开阔,除了推磨杆以外,还有“摊”和“扫”的任务。要不住地把磨盘上的粮食摊匀,把挤压到外缘的扫回中间去。当粮食被碾压到尽可能细碎时要扫起来箩,箩过以后,摊在磨盘上,再次碾压,如此反复。当地把推碾子称作“葬碾”,“葬碾”就是去推碾子磨面。“葬”字运用于此处,大概最能体现这种劳动对人的侵蚀性,能把人累死、烦死。或许还寄托着人们的一种期望:什么时候能够把碾子埋葬!当地还有一句骂人的话,谁不干好事,就说他是在“葬良心”,是说这人把良心像推碾子磨面一样碾碎磨掉了。以一个五口之家计算,一日的用粮大概是两升,约八斤。磨碎这些粮食,需要两人两小时左右,加上“占碾子”的时间,正好是半天。村里只有三四只碾子,大家都用,为免误饭,就要早一些去“占碾子”,拿一把扫面的笤帚或箩面的箩子去排队。

碾子的废弃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那时,国家提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紧接着,在村庄北面不远处打成了一口深井,安装了一台锅驼机,使用蒸汽动力,既可以抽水,也可以磨面。但是不久,这台锅驼机就被弃置不用了,通电了,可以照明,可以抽水,也可以磨面。从此,“葬碾”成为往事,碾子也就逐渐地变成文物了。

我们讲过,这个村庄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处于山地和平原的结合部,水源丰富。最晚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的水位仍然保持在两三米范围内,取水是十分方便的。因为水位浅,打井容易,所以,每家院内都有一口井,取水用木桶或柳罐斗。木桶是用等长的木板箍就的,是木匠的活儿;柳罐斗子是用柳条编成的,是柳编匠人的活儿。桶上或斗子上拴一根绳子,伸进井里,使个巧劲儿,一摆一撤,水就装满了,提回家倒在水瓮里,用时方便。

最早的灌溉是用一种叫做“承杆”的取水装置:在井旁竖着固定一根长条型的石柱或木柱,柱子的顶部斜置一根粗壮结实的木杆,相对固定但可以上下活动。木杆的底部固定一块凿成圆形的石砣,其顶部再用绳索或铁环连接一根细长的木杆,长木杆的底部安装一个柳条或荆条编成的敞口水斗,人站在井沿,把着长木杆从井底盛水,然后放开,水斗在石砣重量的牵引下,就会自动上升,如此反复。人力可以承受的灌溉面积有限,只可以浇菜。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这个村庄种罂粟,俗称“洋烟”,也可以挖井来灌溉,但大田作物一直旱作。

辘轳的使用是在水位降低情况下的选择。当“承杆”无法探到水面时,就只能使用辘轳了。标准的辘轳是由柱子、支架、横梁、辘轳头、辘轳把、麻绳和水桶几部分组成。井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子上横插一根梁延伸至井口,用支架撑起。横梁的头部旋光,套上一个直径更大的木碌碡,这就是辘轳头。辘轳头上固定一根有弧度的木把儿,这就是辘轳把。将井绳的一头固定并缠绕在辘轳头上,将水桶放于井口,重力作用下,水桶会自动下沉至水面,自动盛水,然后绞动辘轳把,井绳就又缠绕在辘轳头上,水桶即被吊上。绞辘轳也是一件辛苦的活儿,往上绞时很费劲,往下沉时又需要用手来摩擦辘轳头的表面,以免下沉速度太快不好掌握。如果是用于灌溉,这样反复操作,会使人疲惫,甚至会伤手。有的人在辘轳头的另一侧安装一根木棒,下沉时别紧,摩擦侧面,算是一种改进。辘轳的内芯是可以安装轴承的,这样,往上绞时就省力的多,但是一般人很难搞到。减少摩擦普遍的办法是“膏油”,就是在辘轳轴上滴些素油,但油品金贵时,没人舍得。

当再粗再长的辘轳头也不足以缠绕井绳时,那就说明地下水位又降了许多,取水越来越困难了,幸亏有了电机和小型潜水泵。野地里有了机井,安装电机,三相电,四寸泵,用来灌溉。这时已进入集体化时代,一名妇女或弱劳力被派去看井,强壮劳力负责引水挡水。天旱时,许多机井同时开,昼夜不停轮班倒。对于年轻人来说,被派在夏天的夜晚浇地是一件比较惬意的事,可以无所顾忌地跟看机井的小姑娘说话,可以听到暗夜里欢快流动着的水发出咕咕的响声,那是天籁之音。当然,也可以干些偷瓜摘杏之类令人心跳的事,都可以成为有趣的经历。土地承包以后,机井仍然担负着几乎所有农田的灌溉任务,忙时也需要昼夜加班。不同的是,现在的井水远没有早先充沛,三寸泵,半管子,尚需间隔等水。现时都是家庭经营,在一起劳动的也都是家庭成员,所以也不如集体劳动时那么有情趣。

小型潜水泵似乎是专为地下水位下降而为家庭设计的,水位下降后,人工打井就不行了,每户的庭院中都有一口机器打的深井,深井中放一个泵,一根直径寸余的皮管子伸出井口,井口就被封住了,免使杂物吹入。用时一合电闸,一股清亮的井水就会冒出,或为人畜饮用,或浇灌院内的菜畦,都很方便。

地下水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准确地说,是随着“学大寨”口号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会战的滥饬和紧接着的对地下资源的私挖滥采以及人对地上环境恶化的漠视而形成的。人的精明是无可置疑的,只要地球上有水差不多都可以取来,令人担心的是,谁都不会确定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地球到底能有多少洁净水,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大自然不计前嫌的眷顾,以使我们的后辈儿孙有一个尽可能湿润的生存环境。

同类推荐
  •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

    影响世界的100个演说(下)

    人类的历史,犹如一串华美的项链,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接而成的。那一个个辉煌的瞬间,便是历史链条中璀灿的宝石与珍珠,它熠熠生辉,警示着后人。
  • 罗驸马罹难记

    罗驸马罹难记

    唐末五代,中原大乱,群雄逐鹿。少年军阀、后梁驸马罗周翰,厌倦战争,接受道家思想,向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太上老君、火烛神君等神仙的帮助下,一路斩妖除怪,历经千难万阻,终于胜利到达理想中的东南乐土,从此过上平静的田园生活。
  • 造宋风云录

    造宋风云录

    叶晨,一个二流大学的大二学生,别人去华山是旅游,可他呢?是去寻死!但却意外穿越到了北宋末年。岳元帅的把兄弟,宋高宗的授业恩师,完颜阿骨打的救命恩人,完颜宗弼是这小子的四叔,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改变。什么?!宋金之战?叶晨一句话,你认为还打的起来吗?都是华夏儿女,枪口当然一致对外!不再多说,造宋风云,惊喜不断!
  • 尽显繁荣(1990-1999)

    尽显繁荣(1990-1999)

    本书主要介绍了1990年到1999年这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涉及我国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党的政策,经济发展,港澳回归等等。
  • 诸子百家之纵横天下

    诸子百家之纵横天下

    这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光辉照耀着这个时代的进程,诸子百家的弟子搅动着这个混乱的时代,也无不被这个时代的洪流所淹没,诸子百家何去何从?敬看《诸子百家之纵横天下》。
热门推荐
  • 腹黑毒女神医相公

    腹黑毒女神医相公

    冬暖故坐着黑道第一家族的第一把交椅,没想过她会死在她只手撑起的势力中。也罢,前世过得太累,既得重活一世,今生,她只求岁月静好。可,今生就算她变成一个哑巴,竟还是有人见不得她安宁。既然如此,就别怨她出手无情,谁死谁活,干她何事?只是,这座庭院实在没有安宁,换一处吧。彼时,正值皇上为羿王世子选亲,帝都内所有官家适龄女儿纷纷称病,只求自己不被皇上挑中。只因,没有人愿意嫁给一个身残病弱还不能行人事的男人守活寡,就算他是世子爷。彼时,冬暖故浅笑吟吟地走出来,写道:“我嫁。”喜堂之上,拜堂之前,他当着众宾客的面扯下她头上的喜帕,面无表情道:“这样,你依然愿嫁?”冬暖故看着由人搀扶着的他,再看他空荡荡的右边袖管,不惊不诧,只微微一笑,拉过他的左手,在他左手手心写下,“为何不愿?”他将喜帕重新盖回她头上,淡淡道:“好,继续。”*世人只知她是相府见不得光的私生女,却不知她是连太医院都求之不得的“毒蛇之女”。世人只知他是身残体弱的羿王府世子,却不知他是连王上都礼让三分的神医“诡公子”。*冬暖故:他生是我的人,死是我的鬼,欺他辱他者,我必让你们体会生不如死的滋味。司季夏:我无谓世人眼光,不求权利地位,倘她有何不测,我必将这天下颠覆,生灵涂炭,又与我何干!*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本文秉承大叔一贯风格:一对一宠文,男女主身心干净,无小三无误会,姑娘们放心跳坑。
  • 扯蛋道士之阳世宿命

    扯蛋道士之阳世宿命

    你确定你一生所见都是人类吗?你能想象第一次见到鬼怪的心情吗?你能体会第一次被误打误撞的当上了神棍一职的心情吗?你又懂得道士驱鬼的时候虽然积德可是也损阳气,道士的一生总是那么短暂,但是却充满了离奇冒险在其中。。。。。。。。。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扯蛋道士的一生宿命吧。本书内容全属虚构,如有雷同全属巧合。
  • 伊川易传

    伊川易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彩的天空

    七彩的天空

    《七彩的天空》作者刘立波会带你结识人民空军各式各样的飞行员,有闻名全国的试飞英雄黄炳新、邹延龄,有空投第一颗原子弹的于福海,有关键时刻为民舍命的李剑英;有首席试飞员、飞行师长、团长、大队长、和试飞员:他们或飞歼击机、轰炸机、或飞运输机、直升机,在核试验、新机科研试飞、试射空空导弹、弃机跳伞逃生、抢险救灾、飞播造林、人工增雨等急难险重的任务中,天之骄子们出生入死,叱咤风云,拼搏九霄,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凯歌;在空中留下了一个个血性男儿“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英雄雕像:也有对地方党政民众对遇难飞行员的全力救助的热烈赞颂
  • 新的生活,新的征程

    新的生活,新的征程

    新的旅程,新的考验上帝是一个自私的人,它总会在你不知道的某一刻,开启自认为有意思的考验正式那场考验,我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孤身一人的我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奋斗着不得不说,上帝真的很可怕你不可能知道下一步应该出哪一步棋我们的生命,在上帝眼里,不值得一提因此,我们生来,就会被上帝所谓的考验,而玩弄
  • 记录地平线上的旅途

    记录地平线上的旅途

    ‘虚拟盖亚计划’一个打造一个二分之一大小的地球的宏大计划。作为长达20年经久不衰的网络游戏《幻境神话》的核心内容,每当一次大型资料片发布更新后都将出现按照现实打造的全新的区域与特色任务。在时隔三年后众多玩家期待已久的第十二号资料片《开拓智域》正式开启的同时,却也是大灾变的开端。.PS:脑洞太大忍不住挖新坑了,橙乃真希的记录的地平线世界。更新嘛...看隔壁的日常和无限就知道了。
  • 波依的祭司时代

    波依的祭司时代

    只是想写自己心中的故事,也许想的太久了,放不想,可是捡起笔来却是写的极慢。我只是想写,那一群穿着飘然袍子的少男少女,为了追求某些平凡的的而经历的也许不平凡的故事。很久都没有再试着写故事,只是希望我可以把我静静躺着的时候想的故事,娓娓道来~
  • 中老年健康管理全书

    中老年健康管理全书

    本书告诉了中老年人如何保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如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进而达到在精神、身体、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健康状态。
  • 一品毒妃,邪王心宠太嚣张

    一品毒妃,邪王心宠太嚣张

    她是21世纪王牌特工,擅长暗杀,精通医毒,知道她的人无不骂一句变态,一朝意外身亡,穿越成丞相府最无用的傻子大小姐。什么?说她又傻又丑,亲爹坑后母坏,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时时陷害?这些都没关系,她白水仙上不靠爹娘,下不靠别人,从来都是靠自己。只是没想到原本京城避如蛇蝎的相府大小姐摇身一变后太子王爷通通上门求亲,想娶她?看本事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汉骑

    汉骑

    东汉末年,黄巾乱起,汉失其鹿,天下逐之。刘聪,一个来自现代小人物,只想着守着一亩三分地,安安生生过他的平凡日子,却被卷入汉末风云诡谲的政坛之中,历史在这一刻发生偏转。坐镇东都,和董卓明争暗斗。征战中原,和曹操争夺天下。汉骑纵横,莫谁敢挡,各路诸侯,无不束手,叹曰:既生刘玄明,何生我等。刘聪怀抱美人,外战汉末群雄,内斗太平余孽,演绎了一段精彩纷呈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