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中说:
“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台》),“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湛露》),“涉彼北山,言采其杞”(《北山》)。
那时的枸杞,大概是野生的。
唐代诗圣杜甫写道:“枸杞因我有,鸡栖奈汝何?”唐时,枸杞已经家种了。诗人刘禹锡知道枸杞的药用价值:“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
人们不仅喜爱枸杞,它的枝与根,谓之“仙人杖”、“西王母杖”。诗人白居易曰:“不知灵药根成狗,怪得时闻夜吠声。”宋朝诗人苏东坡大学士知识非常渊博,对枸杞了解更透彻:“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大诗人陆游,虽然一生忧国忧民,但却高寿,原因是他:“晨斋枸杞一杯羹。”
儒家大师朱熹诗曰:“雨余芽甲翠光匀,杞菊成蹊亦自春。”更有诗人赞颂枸杞的美丽生动:“几点昨朝春雨尽,杞园珊瑚树树红。”
清朝中卫知县黄恩锡诗中赞道:“六月枸杞树树红,宁安药果檀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可见枸杞已名扬天下了。“枸杞,宁安堡产者佳。”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名人名诗赞颂枸杞这一地方特产,实在是中宁人的殊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老中华大地造就了五千多年文明。中宁丰富的物质文化条件,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以枸杞为特色的地方文脉,滋养了智慧的人民,涌现出一大批本土的文学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心灵,创作出了许多文艺作品,反过来又促进了“枸杞之乡”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1950~1970年,中宁一些同志曾以枸杞为题,写过一些诗文。粉碎“四人帮”之后,人民摆脱了极“左”路线束缚,思想大解放,带来了文学艺术大繁荣。
30多年来,中宁县涌现了许多优秀人才。他们中大都由新闻写作开始与我交往,相互交流,共同成长。随着思想和艺术的提高,有些人转而进行戏剧、文学、美术、摄影创作,掀起了中宁文学艺术的高潮。中宁县委宣传部为促进本地文学艺术的发展,于1980年由县文化馆主办出刊了中宁有史以来的第一本文艺刊物——《鸣雁》(它由中宁古诗《鸣沙过雁》演化而来)。这只《鸣雁》是全自治区最早创办的县级文艺杂志。一“雁”先“鸣”,对活跃全区各市县文艺创作,起到了先行作用。
《鸣雁》团结了一批文艺骨干,给他们发表作品提供了舞台。一些人在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后来发展的第一块基石。
中宁县的文艺骨干,勤奋努力,水平迅速提高。在银南地区文联的刊物《文苑》的鼓励关照下,继续攀登。有些人在自治区文联办的《朔方》、《戏剧》杂志和《宁夏日报》副刊上多次露面,有一些作品被全国性的刊物选登,渐渐成了有影响的文学、戏剧、摄影等艺术家。
刘文惠由县文化馆调自治区电视台任专职编剧。他的多部剧作获全国和区级奖,由他的作品改编的电视剧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播放。杨森林任区出版社社长,出版了多部散文集和专著。严光星是区作协专职作家,出版了多部小说和报告文学。杨炳生是县文联原主席,有多部剧作得奖。刘进国系区商务厅巡视员,多篇文章在《宁夏日报》和有关杂志上发表。张永祥是县医院原书记,出版多部小说和专著。柳风的多首诗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出版诗集,还发表了多篇小说散文。郑定森是县文化馆副馆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展并得奖。高士龙是县文化馆馆长,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周炳耀的诗作多次在全国和省级刊物发表,部分参赛作品获奖。白金元乃县剧团原团长,多部剧作演出获奖。闫福寿是县农业局原副局长,写有多部作品。
饮水思源,中宁的一批老作家也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叶光彩的许多文章,以历史的纵深感广获读者喜爱。苏仲深以研究中宁历史文化见长,写有多部著作。胡学祥出版两部研究宁夏历史和古诗文专著,还有多篇文章发表。吕振华的诗集很有特色。宋福对收集整理中宁的民间文学作用很大……
20世纪90年代后,中宁县文联通过《中宁县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和《红枸杞》杂志,发表了大量当地作者的作品,并组织了《红枸杞》文学社。这支文艺队伍,像山西作家中的“山药蛋派”一样,突出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促进了“红枸杞”文学事业的发展。由此涌现出了田永前、杨柏林、潘启军等作家和高学祥、朱彦荣、王聚才等多位摄影家及画家杜宁旭等文艺骨干。
新世纪以来,中宁县文联虽然经费很困难,但他们想尽各种办法,继续办好《红枸杞》杂志。多次举办展览和推荐优秀作品参展,还组织各种采风活动。为宣传“枸杞节”,出版文艺作品和宣传材料并正式出版了《红枸杞历史文化丛书》。这些活动既推动了深厚地方文脉的发展,又培养了王自贵、牛乐牛、李海潮、姚海燕、杨月凤、康月娟、袁方、陈晓希、吕振宏、雷枝强、赵闯、王毅、杜伟、刘均、陶毅、王育中等一大批文艺新人,形成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文学艺术新高潮。
中宁人称枸杞树为“茨”,“因其棘如‘枸’之刺,茎似‘杞’之条,故曰枸杞。”茨与次同音,次者第二也。中宁县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块希望的大地上奋斗了20多个春秋。这里的人民、同事、领导、朋友,帮助我成长,我深深地怀念他们(包括我的学生)。不揣冒昧,献上拙诗《情系茨乡》一首:
茨乡惜别三十秋,长梦依稀情悠悠。
古城石器猿人艺㈠,张台遗宝匈奴酋㈡。
余丁早春隐唐寺㈢,鸣沙过雁悬夏楼㈣。
星渠翠柳朝霞艳㈤,牛首佛光夕阳秀㈥。
飞虹白马三湖泽㈦,“跃进”流润枣园畴㈧。
年种年收千岁丰,红宝健身万年寿㈨。
稻波麦浪漾天际,燕舞鹰翔云尽头。
沟渠纵横棋盘画,村镇珠联翡翠洲。
翁媪稚童齐努力,政通人谐谱春秋。
1993年发表成书时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