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73500000032

第32章 云在青天水在瓶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为邻”。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劳动生产,参禅悟道。虽无意出世,可那样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心的潇洒,着实令人神往,“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中国禅宗与大自然关系之密切,禅僧们对大自然的眷爱之深,是其他任何门派或学派都无法比拟的。说大自然本身就是禅宗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毫不过分。

禅宗是在山水间成长的。达摩归西,二祖慧可(神光)早早地就将衣钵传给三祖僧璨,不知所终。为避后周毁佛法难,僧璨与弟子们隐藏在安徽皖公山十多年,过着禅农结合的日子。他以后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道场,都建在山林。六祖更是独身一人,在深山野林隐居修行十五年后,才出山弘法。到马祖道一建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已形成了十分完整的、禅农结合的制度。百丈怀海身体力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日常劳动成了参禅悟道的必修课。

禅宗弟子得法后,另建道场,也必定是去有山地可开发耕种,人烟稀少的深山野岭,称为“住山”或“开山”。“开山鼻祖”一词,由禅宗而来。人的五官中,鼻居正中,主贵,称“鼻祖”。所以称开山高僧为“开山鼻祖”。

后来有个说法,叫“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说反了,是禅僧的艰苦奋斗,开创了一处又一处的名山品牌。

沩山灵佑禅师,奉师命住沩山,创建道场。“是山峭绝,杳无人烟。虎狼纵横,莫敢往来。”灵佑结草而居,靠拾橡子充饥,过了五年,始终没有人到山里来。

只有当人们传闻山里有高僧时,才会有人居住到山里来,而且人会越来越多。但那个地方太冷僻,没有人知道,也没人敢来。有一天,他出山到山口时,一群虎狼挡在路口。他就说,如果我该留下来,你们就散开。如果我不可能在这里创建道场,你们就吃掉我。那群虎狼居然散去,他又回到山里。

只有不畏艰险,才能与虎狼共处,开山创业。

后来,又来了一批师兄弟帮忙,开荒种地,伐木建寺。僧人进出,外界渐渐知道了山里的情形,一批又一批的人进山开垦,帮助建寺铺路,在寺庙周围定居下来。来投奔的僧人也越来越多,沩山终于发展成有一千多禅僧,香客不绝于途的名山名刹。禅宗“一叶五花”,五花之一的“沩仰宗”,就是沩山灵佑和弟子仰山慧寂所创立。

禅僧开山历程,大都如此。可以想象,禅僧对山水鸟兽花草林木,自有独特的感情。以至有“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理。若不是浸润在大自然中,日日与苍松翠柏、修竹山花相伴,是不可能以翠竹黄花喻禅理的。

由于禅宗多远在深山,禅农结合,自给自足,所以历史上多次法难,使在都市大邑,靠人供养的佛教其他门派,几乎都遭灭顶之灾。唯有禅宗,没受多大影响。

每日有蓝天白云相随,与高山流水为伴。乃至读经参禅,每有所得,每有所悟,自然出口便离不开澄潭秋月、春雨杏花了。

有则禅话,说是在法会上,一女子坐在靠近佛祖的地方入定,到散会时还没出定。文殊菩萨心里很不平衡,就问释迦牟尼,为什么连他文殊都没能坐在佛祖近旁,而这个女人却坐得这么近?佛祖说,你让她出定,问她自己吧。文殊将那女子托起放下,上天入地,都没法让她出定。佛祖说,像你这样,就是再来千百个文殊也没法让她出定,就叫来了远在亿万里外的罔明菩萨。罔明菩萨只在女子耳边轻轻弹指一声,女子就醒过来了。

禅话所说,无需深探。简而言之,就是文殊菩萨心有所住,被法所缚。罔明菩萨无智无得,自然解缚。

对这则禅话,许多初学的禅僧都不理解,向禅师请教。

石门易禅师口颂一偈,回答了问题。

坐拥群峰覆白云,

莺啼深谷不知春。

岩前花雨纷纷落,

午梦初回识故人。

满目清秀,不染一粒尘埃。若不知来历,没人会认为它是佛理诗,完完全全的一首山水隐逸诗。

那则禅话所隐喻的是,浸润于佛法,与佛法浑然一体,无所谓出入。文殊以蛮力,当然不可能让女子离开佛法。“罔明”,即不明白,浑无分别,没有文殊那远近之分,出入自如,所以一弹指,女子就出定了。

女子、文殊和罔明,其实是一人。浑然一体,无进无出。若不是浑然一体,自然有进有出。

石门易禅师以禅僧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关系,解说了这则禅话。禅理与自然相通。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熄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我们也不去深解个中佛理,说的就是浑然一体。

宝觉禅师对这段经文有一偈颂:

黄花漫漫,翠竹珊珊。

江南地暖,塞北春寒。

游人去后无消息,留得云山到老看。

是在说经吗?当然是。可我们读到的却明明白白的,在写塞北江南天地云山的游历。同样是以大自然在比喻禅理。

有学僧问:“如何是障?”

禅师答:“长天秋水,孤骛落霞。”心有所住即障,心无所住即不障。

问:“如何是分别影事?”什么是自性真心的投影?如何是无自性的存在?

答:“千江有水千江月。”

在禅宗语录中,上述之类的诗偈问答很多。禅与大自然已浑然一体,不可分离。说禅即自然,自然即禅,是一点都不过分的。乃至“无处青山不道场”了。

生活在在大自然怀抱里的禅僧们,既有辛勤的田间劳作和严肃认真的修行参禅,也有轻松愉快的休息和率性而行的散淡从容。

唐代惟严禅师在马祖道一处得法后,马祖道一对他说:“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腰上勒着竹篾,开山创建道场,可见艰难。

惟严禅师走进了澧州药山,“住药山后,海众四集”,人们称之为药山惟严。

药山惟严并不提倡弟子死读经,只在劳动和大自然中启迪弟子。劳动和大自然的沐浴,能净化心灵。有个清净心了,再读经也来得及。经易读,心难净。不是不读经,而是以更多的时间在自然间实践。

有一天他正在看佛经时,一个弟子问:“和尚平常不许人看经,为甚却自己看?”这里的“不许”是不赞许不提倡,并非不允许。

药山惟严说:“我只图遮眼。”

弟子问:“某甲学和尚,还得也无?”我也学你看经,可以吗?

药山惟严说:“你若看,牛皮也须穿。”你如果看经,牛皮看穿了也不理解。可见药山惟严不是反对看经,只是反对读死经,越读越执迷不悟。

大弟子道吾、云岩陪同药山惟严在大殿外坐看山色。惟严指着山上一枯一荣两棵树问道吾:“枯者是,荣者是?”又是以大自然为课堂和教材。和马祖道一禅师以野鸭子叫声启迪淮海一样。

道吾答:“荣者是。”

药山惟严赞许说:“灼然一切处,光明灿烂去。”

又问云岩:“枯者是,荣者是?”

云岩答:“枯者是。”

药山惟严也赞许说:“灼然一切处,放教枯淡去。”

正在这时来了个高沙弥,药山惟严问他同样的问题。高沙弥答:“枯者从他枯,荣者从他荣。”要枯的随他枯,要荣的随他荣。药山惟严说:“不是,不是。”

药山惟严问荣枯,是借荣枯二树,启发弟子见色明心。禅门宗旨,明心见性,十二时中禅师凡有所问,都是直指人心。“灼然一切处”,即照亮一切的那个心。光明灿烂的是心,枯淡平和的是心,清净无染,了无挂碍。那个高沙弥就树论树,所以药山惟严说“不是,不是。”这则公案,历来解读者甚多。有的甚至扯到“因明”(佛教逻辑),扯远了。禅宗没那么复杂。离开明心见性,不是禅宗。

天高地广,山清水秀。在大自然的课堂里,禅宗的教学,真可谓天真活泼,生气勃勃。而诞生在大自然间的诗僧画僧,禅修之余,以诗画寄情山水,从从容容地挥洒着禅风法雨。

当时的澧州太守李翱,是个禅宗信奉者。仰慕药山惟严,专程上山拜访。进山门时,药山惟严正坐在树下看经,脚旁放着一瓶水。李翱进门,药山惟严连头都没抬一下。李翱咳嗽了一声,随从大声说:“太守在此!”可老和尚依然如故。

李翱性急,就大声说:“见面不如闻名”。挥袖而出。

药山惟严这才说:“太守何得贵耳贱目?”耳目都属六根,没有贵贱之分。

李翱忙回身拱手认错。又问:“如何是道?”

药山惟严并不回答,只是以手指指天上的白云,又指指脚旁的水瓶。问李翱:“会么?”懂吗?

李翱答:“不会。”不懂。

药山惟严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水在地上,云在天上,一切自然,不起妄想,这就是道。李翱一听就明白了,这才行礼致谢,口颂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话,

云在青天水在瓶。

临别时,李翱又问:“如何是戒定慧。”戒、定、慧是佛门必修“三学”,以克服贪、嗔、痴“三毒”。

药山惟严答:“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戒定慧成了用不着的“闲家具”,李翱莫名其妙。药山惟严说,太守你要想做到戒定慧,必须“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也就是让大自然洗涤掉心中的种种欲望,否则永远会有烦恼。

禅僧热爱大自然,已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禅心如云,随缘率性。一天夜里,药山惟严一个人登上药山孤峰绝顶,恰逢云散月朗,清辉弥漫,浸润天涯海角。药山惟严身心明彻,仰天长啸,啸声直传到九十里外的澧州城。第二天,城里居民相互打听啸声来处,一直追寻到药山,才知道是惟严禅师月夜长啸。李翱又作诗一首赠药山惟严。

选得幽居惬野情,

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

月下披云啸一声。

禅师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状态就是如此。要说那长啸声里是否蕴涵着难以言传的禅意,是也可,不是也可。宋代云峰文悦也有一声长啸:

片片残红随远水,

依依烟树带斜阳。

横筇石上谁相问,

猿啸一声天外长。

桃花流水,烟树夕阳,翠竹横道,猿啸天外。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禅师,那份喜悦,那份情怀,无法向人诉说,只有以一声声的长啸,尽情抒发。

佛门讲缘,中国禅宗和大自然的缘,是不二之缘,不解之缘。甚至于可以说,是大自然哺育了中国禅宗。禅宗和大自然密不可分,也就难怪禅宗许多言论,和崇尚自然的道家相似了。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嶂以为邻。”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劳动生产,参禅悟道。虽无意出世,可那样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心的潇洒,着实令人神往,“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禅门多诗僧画僧,与大自然的不二之缘,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不热爱大自然,很难有爱心,也很难挥洒自如。“禅心如云,了无挂碍。”随风飘拂,顺其自然。

在对大自然的认识上,儒、释、道同样一致。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释、道能融为一体,自然而然,也如“云在青天水在瓶”,一切蕴涵于自然而然之中。

同类推荐
  • 秋风吹不尽

    秋风吹不尽

    本书是萧默作为建筑艺术专业之外的一个文章选集,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如常书鸿、高尔泰等著名人物)的真实记录。1963年,作者由梁思成先生促成到敦煌莫高窟从事建筑历史研究,在那里度过了整整十五年。敦煌不仅赐予作者成为一位有影响的建筑艺术历史与理论学者所需要的学术资源,也给了他难以忘怀的人生历练。
  • 走近古都

    走近古都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中,古都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元素。
  •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

    《新国学(第九卷)》,本书收录了国内外学者论文18篇,内容涉及文学、文化学、哲学、史学及文献学、各篇文章均具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

    李怡、毛迅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10辑)》汇编了当代文学研究名家的精辟论述,系统地对这个命题进行了阐述。栏目有“现代文学与现代文化”、“文学史新论”、“巴蜀文学重读”、“对视与争鸣”、“现代中国文学档案”等。
  • 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宁波:这方水土这方人

    本书是宁波市政府网站主持编写出版,全书采用汉日对照的形式介绍了宁波概况、政府区划、宁波名人、宁波经济、风光名胜、文化生活等内容。
热门推荐
  • 铁城书剑录

    铁城书剑录

    本书由铁山退休教师盛海源以鄂东南方言创作的长篇方言小说。小说的主人公黄金龙是一名读过私塾的农民,在铁山当一名铁工,一日在龙洞获得兵书宝剑后,被迫怒杀铁冶官兵,逐步走上农民战争的道路。
  • 唯十二:一直陪你走下去

    唯十二:一直陪你走下去

    她,是是夕梦集团的千金,暗灭帮的帮主……而他们,是舞台上耀眼的大明星。当腹黑可爱的她,遇到同样腹黑霸道的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EXO,永远爱你们!(这是我第一次写,不喜勿喷哈~我会好好写的。。。)
  • 王俊凯心已无距

    王俊凯心已无距

    这是我写的第一部小说,写得不好,请原谅。可能更新会慢,毕竟是学生党吗!小说里的女主叫真名叫韩熙,她是大提琴家,艺名叫韩洛。具体内容也没有固定。
  • 冷酷少爷的独爱小丫头

    冷酷少爷的独爱小丫头

    一个孤儿冰梦被一个带有3个哥哥的家庭收养........
  • 白狐情史

    白狐情史

    我,一只懵懂的小白狐,玩弄宫廷朝野,权臣名士,终在女娲的翻手云雨中,从商朝末年穿越到夏朝晚期的风云争斗中。重返故地,旧情难续。从此,我带上了一个娇艳的面具,生杀予夺。
  • 屠日成神

    屠日成神

    我的男主角是一个神,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彩云,左手拿原子弹、右手持轩辕剑去屠杀日本鬼子……本书是本网游题材的玄幻小说,并非抗日神书!绝对没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雷人添加剂,读者们可以放心阅读!
  • 诸天神殇

    诸天神殇

    绝代神王惨遭算计,不料转生凡躯,为报大仇,誓要重铸神胎,重返天宫,斩奸佞,再掌神庭
  • The dawn of amateur radio in the U

    The dawn of amateur radio in the U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承蒙黄昏不弃影不离

    承蒙黄昏不弃影不离

    从小一起长大的双胞胎兄妹,8岁时发现两人并没有血缘关系,女孩生母来寻,离他而去;数年之后,两人再次在学校相遇,并由此揭开了一段唯美虐心的校园爱恋时光,少年不识愁滋味,渐渐长大后,身份的悬殊,地位的不同,家人的反对,距离的折磨,导致他们刻骨铭心的恋爱陷入了严峻的考验...........
  • 巫皇万岁

    巫皇万岁

    残破宇宙,零落诸天;炎黄不老,轮回始终。丑少年以身为器血为引魂为祭,养巫祭巫成巫!世家棋子吞血丹明轮回,志立鱼化龙毒;癫狂少年战凶顽饮蛟血,始知天外有天;荒梦世界勾邪寇释魔凰,巫成见道先天;器王传承,葬蛇龙掌刀枪仰望大道苍茫;美人有计,我持镜花照影,惜卿入梦偷心盗情;先生放狠,我纵巫傀逞凶,刀枪箭冷有种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