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32500000013

第13章 汉阳铁厂

调任湖北 大兴实业

张之洞在两广总督的任上本来干得好好的,他计划中的工厂也都开始投入建设,可是,谁曾想,一道奏折,让他不得不离开广东。自己种下的树,看来只能让后人乘凉了,到了湖北,一切就只能从头再来。张之洞在1889年离开广东来到湖北,此后将近20年间,他一直担任湖广总督,中间还两次代理两江总督,直到1907年被调回北京。在这一时期,张之洞在两湖颇有一番作为。另外,再算上早年张之洞在湖北任学政的时间,他一生中在湖北的任期超过了20年。

张之洞办铁厂的想法在山西时就有过,在广东他还订购了设备准备办厂,可是,不等他订购的设备到达广东,他就被调到了湖北。就张之洞本人而言,他是不会放弃办铁厂的,他希望能够在湖北继续他的事业。

继任张之洞两广总督职位的是李鸿章的兄长李瀚章。和李鸿章不同,李瀚章对洋务并不热心,张之洞给他留下的那些刚刚开工的工厂让他头疼不已。这时候,李鸿章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张之洞把买下的设备带到湖北去。李鸿章的这个提议,让张之洞喜出望外,没想到,在广东置办的设备还能带走。对李鸿章来说,他一来是要给自家兄长分忧,二来是要看张之洞出丑。在李鸿章看来,张之洞要办的都是大工程,费钱耗力,很难成,张之洞只会说大话,不善于办实事,在办工厂方面出问题是迟早的事。

李鸿章心里的小算盘也只能在写给他兄长李瀚章的信里才能透露,张之洞自然是猜不到,事实上张之洞也不计较李鸿章究竟安的是什么心,只要能让他把设备带走,就是一件好事,否则,还要重新筹划,又要费时费力。

1890年,经过协商之后,朝廷通过了将广东铁厂改建在湖北的提议,当年5月,张之洞就成立了铁政局,负责铁厂建设工作。就这样,53岁的张之洞在湖北继续他在广东未完成的事业。

要建铁厂,肯定要选厂址,那么厂址设在哪里好呢?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钢铁厂一般会选在铁矿或者煤矿附近,这是因为铁矿石和煤炭是炼铁时需求最多的两种原料,就近建厂可以节省不少运输经费,把成本最低化。由于当时的湖北没有发现大型煤矿,于是就有人建议把铁厂建在黄石,黄石附近有大冶铁矿,可以就近利用大冶铁矿的矿石。这样的建议张之洞并不接受,他想把铁厂建在省城武昌附近。他的理由是建在武昌附近,离他近,方便他监督,而且紧邻长江,将来出铁后方便运输。总督大人既然下旨了,那就别管什么国际惯例了,按照总督大人的意思办就是。于是,负责筹建铁厂的官员便开始在武昌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

勘查人员前前后后给张之洞找了3个地方,最终,位于汉阳的一处地方让张之洞感到比较满意。这一块地方位于山脚之下,长有2000米,宽有500米,向南靠山,向北临江,很有气势;更难得的是,这个地方与武昌城隔江相对,将来铁厂建成,张之洞在总督衙门的院子里就能看见铁厂的大烟囱。不过,这个地方也有问题,主要是地基太低,汛期时江水容易进入,需要把地基垫高。张之洞认为,虽然垫高地基要费一笔钱,但是,总比在其他地方要省一些钱。就这样,铁厂的地址选定了。

张之洞原以为选好了厂址,再把买来的设备安装起来就能够炼铁了,可是,实际情况远比他想的要复杂。

首先是建设周期的问题,铁厂在1890年破土动工,直到1893年才建成。建设周期长,所用经费也随之上涨,张之洞原本以为只需要200万两银子就能办成铁厂,可是,实际建厂经费远远超过了他的预计,到建成时,所耗费的资金已经超过了500万两。更让张之洞为难的是,原本朝廷答应支付的200万两银子成了空头支票,朝廷根本就不给钱,这么一大笔资金,只能张之洞自己想办法筹借。张之洞在广东经营了5年,离任时也只攒下了250万两银子,现在他刚到湖北,建一个铁厂就花了500多万两银子,他在财政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筹钱,张之洞依旧是不择手段:湖北当地的经费中,凡是能挪用的,他一概挪用;凡是能借到钱的,他一概去借;甚至就连要上缴国库的银子他也截留。

后来,张之洞为钱急红了眼,他就“赖”上广东。他给朝廷上书,说铁厂本来是计划在广东建的,现在搬到了湖北,可是,他在广东为办铁厂准备的资金却没有跟着去湖北,他要求广东借给他50万两银子。虽然张之洞为了钱几乎什么事都做,但是,他拿到的钱没有一文是给自己用的,而是全部都用在了办工厂上。

1893年9月,工厂终于建成,全厂包括生铁厂、贝色麻钢厂、西门士钢厂、钢轨厂、铁货厂、熟铁厂6个大厂和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造鱼片钩钉厂4个小厂,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联合企业,这样的规模远比他最初设想的要大。单就建成时间和规模来说,张之洞的这个工厂要比日本的第一座同类工厂早建成了7年,规模也比日本的第一座同类工厂大,在当时,堪称亚洲第一。1894年,工厂正式生产的时候,张之洞亲自到铁厂,视察一周。

对于这座工厂的建成,不仅张之洞本人很激动,国内外也都很关注。国内一些人认为,汉阳铁厂的建成,将使中国产的铁能够和欧美竞争,中国要由此觉醒了。美国驻汉口领事认为,这个工厂非常完善,规模巨大,就算参观一遍也得几个钟头。日本人更加关注这个工厂。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日本人始终盯着中国人的近代化进程,时刻想着要压过中国,汉阳铁厂的建成,让日本人感到担忧。1901年,日本人的第一座近代钢铁企业投产,巧合的是,日本的这所钢铁企业所用的矿石和汉阳铁厂用的一样,都是来自于黄石的大冶铁矿。然而,日本人的这座钢铁厂,要远比张之洞的汉阳铁厂成功得多。

汉阳铁厂建成后虽然看上去很是雄伟壮观,但是,这样一座投入巨大的企业,竟然中看不中用!

实际上,当张之洞还在广东筹划铁厂的建设时,隐患就已经埋下。当时,他不顾钢铁行业的基本准则,在没有化验铁矿石和煤炭的情况下,就武断地决定进口设备。当他进口的设备在武汉建成铁厂要投产的时候,才发现进口来的设备根本就不能冶炼大冶铁矿的矿石。仅仅这一项,就使得整个工厂遭受巨大损失。铁厂已经建成,无论如何是不能废弃的,只得改造铁厂的设备,以便能够冶炼大冶铁矿的矿石,于是又耗费了大笔资金。还有煤炭的问题,由于湖北没有现成的煤矿,张之洞只好一边规划铁厂一边找煤矿,几经周转,选择了两个地方采煤。谁知,一处地点煤没有挖出,却挖出了大水,原本要采煤的工地,成了一片泽国,只得放弃。另一处地点虽然挖到了煤,但是产量很小,而且挖出来的煤也不能用于炼铁。最后,张之洞只能放弃自己产煤的想法,转而购买开平煤矿(李鸿章经营,位于河北唐山)的煤,同时还要从国外进口焦炭。就这么折腾了一圈,到头来一事无成,而且还耗费了近百万两银子。1894年6月开始炼铁后,铁厂一直因为煤炭的问题而开工不足。

汉阳铁厂的问题还不止于此,它在管理上也是弊病丛生。张之洞虽然热衷于建立机器化大生产的工厂,但是,他对工厂的管理却是封建衙门式的,当然,当时几乎所有的洋务企业都是如此。

西方现代企业的建立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是相生相伴的,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离开现代化企业,就不可能出现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同样的,没有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也不可能有西方现代化企业的崛起。然而,到了洋务派这里,他们却将西方的现代化企业和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理念割裂开来,他们学习西方,只引进了西方的现代企业,却并没有相应的引进与之匹配的经营理念。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以营利为根本,企业为市场而存在。可是,洋务派的现代化企业却是衙门式的经营方式。

所谓衙门式的管理就是说工厂如同衙门:工厂的管理者不是了解市场的职业经理人,而是位高权重的政府官员;工厂的生产也不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而是依照官员的命令;就连工厂的经费都是国家财政拨款。工厂不以营利为目的,自然也就无所谓成本和收益之说。于是,一家原本可以震惊世人的工厂,却成了大小官吏捞取油水的一只肥羊。据说,最初的汉阳铁厂如果要派人办一件事,那么,这件事不论大小,都得派出十人八人的队伍,而且这些人个个都是政府官员。这些官老爷虽然是在管理铁厂,可是毕竟是官老爷,无论如何不能少了官老爷的气势。所以他们出门,排场自然不会小。因为是给铁厂办事,其花销只能是从铁厂的经费里出。在铁厂的建设过程中,这种花销可以说是不计其数。后来铁厂建成,但是因为煤炭和铁矿的原因,一直无法全力投入生产。然而,这并不影响工厂管理者的收入,他们依旧是吃喝玩乐,不亦乐乎。有人曾经统计过,在创办汉阳铁厂期间,张之洞总计花费了560多万两银子,而这当中真正用到铁厂上的,只有200多万两,其余的全是用到了无关紧要的花费上。张之洞办汉阳铁厂,结果把铁厂变成了无底洞,大笔大笔的银子投进去却不见收益。对此,朝廷上一些人开始对张之洞有意见了。

当时,骂他的也有,贬他的也有,告他的也有。但张之洞做事不拘小节,他没把这些事放在心上。那时候,张之洞手下有一个叫赵凤昌的幕僚,此人很有才华,张之洞对他很是器重和信任,经常和他商议重大事件。由于两人关系非常密切,这就招致了一些人的非议。有人就作了一副对联: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这副对联很快就传开了,不仅墙上贴得到处都是,就连当时一些报刊都登载了。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大理寺卿徐致祥听说此事后对张之洞非常不满。这大理寺卿听名字似乎无关紧要,可是,实际上他是当时全国司法系统的三大长官之一,和刑部、都察院共同主持全国的司法工作。

徐致祥身为司法人员,自然不能容忍张之洞在地方上“胡作非为”。于是,他就开始搜集张之洞的“罪证”,批评张之洞的政风和人品、才能。材料搜集充分之后,在1893年(光绪十九年),也就是铁厂即将建成之际,徐致祥上奏折弹劾张之洞。他说张之洞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看着像是忠君爱国,实际上就是色厉内荏、徒有虚名,做表面功夫的能耐天下无敌,还说张之洞不适合担任封疆大吏,也不适合在朝廷任职,只能整理一下书籍,做些文字工作;又说张之洞只知道给上司拍马屁,靠这些见不得人的伎俩求升迁。除了张之洞的人品,他在地方上的工作也成了批评的对象。徐致祥说张之洞在地方办工厂花销巨大,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朝廷让他去湖北修铁路,结果铁路没有修,反而搞什么铁厂。整个奏折把张之洞从内到外、从上到下都批了一遍。在徐致祥的奏折里,张之洞基本上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奸臣。

这样一封奏折呈给朝廷,朝廷自然不敢轻视,慈禧太后派出了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李瀚章为首的调查团,去湖北调查张之洞。刘坤一也是洋务派,他对洋务的态度和张之洞相似,都是从反对到支持,所以他对张之洞在湖北的工作很是理解;李瀚章对洋务的事不关心,他一心想着他自己的两广,所以对张之洞在湖北的作为,他基本上是保持中立态度,任凭刘坤一去处理。

此事重大,刘坤一也不敢草草了事,他按照朝廷的要求,规规矩矩地查张之洞在湖北用钱用人的事。事实上张之洞在这两方面也确实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不论是用人还是用钱,都以公为先,自己没有得到什么私利。虽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但是,那是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程序,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些和张之洞没有直接关系,刘坤一自然也不会细查。所以,刘坤一得出的结论是张之洞在湖北没有做对不起朝廷的事。

刘坤一经过一番调查,站在一个洋务派的立场上,给朝廷上交了调查报告。这当中自然看不到对洋务的抵制,反而是将张之洞在湖北办洋务的事变着法地夸奖了一番。如此,徐致祥对张之洞的弹劾也就不成立了,甚至变相地帮了张之洞一次——经过这件事,朝廷对张之洞在地方上做的事就更清楚了,对张之洞也就更放心了。后来,张之洞再向朝廷要钱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也小了不少。

政治上的危机算是过去了,但是,汉阳铁厂的问题依旧存在。此时的张之洞对于汉阳铁厂日渐感到无力应对。大笔的资金投进去,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数量少,质量也达不到要求。为了解决铁厂的问题,张之洞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是,封建官吏的思想怎么可能驾驭得了现代化的企业呢?药不对症,任凭他是何方神圣,也不可能解决问题。张之洞虽然意识不到引进观念的重要性,但是他却看得出来,以他的做法经营不好铁厂。于是,他开始承认自己在经营上的无能为力,萌发了要把铁厂交给他人打理的想法。

张之洞想找人代为经营铁厂,他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把铁厂交给洋人经营。把中国人辛辛苦苦建立的大型钢铁企业交给洋人经营?张之洞是昏了头吗?当然不是,他是有着自己的考虑的。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像汉阳铁厂这样的大型联合钢铁企业,没有这样的企业,又去哪里找有这方面经验的中国人呢?如果抱着民族主义的倾向,把铁厂交给中国人,那么铁厂很有可能还是经营不好。洋人则不同,汉阳铁厂的技术全部来自西方,西方人在这方面是中国人的老师,把铁厂交给洋人,虽然少了点民族自豪感,却能挽救这个企业。张之洞是个务实的人,是要面子还是要实际成果,他心里很清楚,他不能因为一点所谓的“民族自豪”而毁掉这个花费巨额资金建立的铁厂。

张之洞要找洋人来经营铁厂!这一消息很快传出,国内几乎是一致反对。大体说来,反对者最担心的就是洋人最终成为汉阳铁厂的实际控制者。这种担忧在今天看来无疑是多余的。为什么呢?因为张之洞只是让洋人来经营,而不是转让铁厂的股权。这和今天的大型企业找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企业是一样的,经理人不过是给股东们打工,而企业的所有权还是在股东们的手里。汉阳铁厂的股权在张之洞手中,任凭洋人如何经营,只要张之洞不转让股权,汉阳铁厂就不可能被洋人占据。理虽然是这个理,可是那个时候的中国对于现代企业的理解非常有限,分不清股权和经营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把企业给洋人经营,就等于企业让洋人控制了。所以,张之洞要找洋人经营铁厂的消息引起了轩然大波。

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听说这个消息后,吓出了一身冷汗。陈宝箴也是洋务派大员,他在湖南大办洋务,对于办洋务的艰辛很清楚。一听说张之洞要找洋人来经营铁厂,他立即给张之洞发电报,陈说铁厂的重要性,劝说张之洞不要把铁厂交给洋人办。就张之洞而言,把铁厂交给洋人办理他也不情愿,可是,中国人办不好,又不交给洋人办,难道就让偌大一个铁厂这么荒废掉?而且,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两国开战了。既然打仗了,那肯定是先把银子用到战场上,至于张之洞的铁厂,只能靠后。一方面是经营不善;另一方面资金紧缺,张之洞几乎是走投无路。所以,尽管大家都反对,可是张之洞还是没有放弃找洋人来接手汉阳铁厂的念头。

然而,当时中国的环境对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而言,并不理想。像张之洞这样的封建官僚或许是当局者迷,但是,那些旁观的洋人可看得清楚,他们对于接办中国的企业并不热心,而更愿意把中国作为商品的倾销地。所以,尽管张之洞要找洋人来经营汉阳铁厂,可是,并没有洋人敢接手。这时,有人向张之洞推荐了一个据说有能力经营汉阳铁厂的中国人。这个人叫盛宣怀。

盛宣怀可以说是中国近代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据说他创造了多个当时的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后演变成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5所高校);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还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张之洞最初接触盛宣怀的时候,盛宣怀还没有这么了不起,张之洞也不看好盛宣怀。更让张之洞顾虑的是,盛宣怀和李鸿章的关系很密切,他是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张之洞和李鸿章都是地方大员,而且两人的关系并不融洽。如果让盛宣怀经营铁厂,张之洞担心李鸿章会坐收渔利。张之洞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经营铁厂,自己又做不来,汉阳铁厂只能这么不死不活地拖着,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惨败给日本,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其所辖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本人对于战争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的也是李鸿章。于是,战后,李鸿章就成了众矢之的,他的地位开始动摇。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这绝对不是李鸿章一人能够左右的。从表面上看,是日本打败了中国;从本质上看,则是资本主义打败了封建主义——马克思早已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是比封建主义制度更有优势的一种社会制度。所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和还在封建社会苟延残喘的清政府相比,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中国不变革,即便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占到一些便宜,也依然难以在形势上压制日本,资本主义的日本战胜封建主义的中国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人力不够,或者物资短缺,而是败在了制度上。李鸿章是这个制度的维护者,也是这个制度的牺牲品;他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

和李鸿章在战后的失势截然不同,张之洞在战后声望日高。张之洞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是张之洞力主抗战的态度却是有目共睹。战争期间,他不断给朝廷出谋划策,即使没有功劳,苦劳也不算少,朝廷自然看到了他的一片忠心。盛宣怀也是个聪明人,而且是个聪明的商人。如果此时让他在李鸿章和张之洞之间做个取舍,他自然要偏向张之洞。事实也正是如此。

1896年初,盛宣怀在明知汉阳铁厂困难重重的情况下,还是毅然来到武汉,和张之洞商谈接办铁厂的事。张之洞呢,他这时也不再排斥盛宣怀,毕竟李鸿章已经开始失势,难以对张之洞产生足够大的威胁。这个盛宣怀只不过是个办事的人,至于给谁办事,并不重要。张之洞和盛宣怀之间的合作可谓是各取所需:张之洞想通过盛宣怀办好铁厂;盛宣怀呢,想借助张之洞多办些实业,多赚些银子。于是,双方的合作协议很快就签订了。协议规定,铁厂交由盛宣怀办理,但是,要接受张之洞的监督。更重要的是,双方约定,日后建京汉铁路时,需要用的铁轨必须向汉阳铁厂订购,这就给铁厂提供了销路。此外,经批准,张之洞还给铁厂免去了10年的税收。

1896年4月,汉阳铁厂正式改为官督商办,政府不再参与铁厂的经营。两年后,在江西萍乡找到了合适的煤矿,汉阳铁厂的燃料问题得以解决。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公司”,盛宣怀任总经理后取消了“官督”,成为纯粹的商办企业。

张之洞作为一个开明的封建官吏,虽然可以凭借对洋务的热心办出汉阳铁厂这种规模的现代化企业,但是,他却不能有效地经营这样的企业。机器化大生产只能算得上是现代企业的血肉,仅有血肉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有灵魂,一个企业才能具有活力。这所谓的灵魂就是现代化的经营理念,这种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离不开资本主义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现代化的经营理念离开了它产生的环境,那就是无源之水,就是一潭死水。张之洞办企业的行为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把企业办成无源之水,只能是给当时的国家又加重了一层负担。张之洞及时承认了自己在经营上的无能为力,作为一个封建官吏,他不仅敢于承认自己在施政中存在的问题,还积极地进行纠正,这种品格已是极为可贵的。尽管张之洞算不上一个资本家,但是,他对工业的开明态度,却为中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同类推荐
  •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全传

    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儿。为了出人头地投靠青帮头目黄金荣;献媚于黄金荣的大老婆桂生姐;镇压工人武装,杀害共产党人取宠于反动势力;上攀“天子”蒋介石;中靠军统特务头子戴笠;下用青帮、“恒社”等帮会社团组织……一步步登上了民国年间名噪一时的“教父”宝座……本书除了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杜月笙用刀枪、鸦片、赌器、官印、女人、金钱,凭借黑道势力发迹于十里洋场的过程;同时又客观的记叙了杜月笙在抗战时期不惧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坚持支援国共抗日、并清剿汉奸特务的业绩;描叙了他对蒋介石攀附、希翼、失望、离心的四个阶段;刻画了他从“教父”宝座上跌下来,客死在香港的结局。
  • 大汉国母—吕雉传

    大汉国母—吕雉传

    本书将还原吕雉作为一个女人怎样别无选择的需要用权力来保护自己和在追逐权力的路上所施展的高于常人的手腕,将原本遥远模糊的历史人物用鲜活麻辣的语言展现出来。
  • 李自成第三卷:紫禁城内外

    李自成第三卷:紫禁城内外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 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李鸿章传:晚清四十年:同治、光绪以来大事记

    李鸿章传由梁启超在李鸿章逝世那年完成。此书一改中国旧式文体记事的写法,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来论述李鸿章的一生。李鸿章作为当时“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虽然饱受争议,但梁启超在书中却直面时代大背景,对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且没有囿于政见和成见,而发出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慨!作为李鸿章逝世后的第一部传记,梁启超先生的这本书的价值自不待言。为使此书更生动,被更多的人阅读,特将其编译为现代文,并在书中增加了历史图片和相应的注释。此外,还增加了“李鸿章家族世系简表”为附录,使读者通过此书能更深入了解李鸿章及其家族。
  • 白宫200年内幕

    白宫200年内幕

    本书记述了历代英王及王室成员的政治活动、家族背景、家庭生活、性格爱好、婚姻恋爱以及宫廷轶事等。
热门推荐
  • 无罪重婚:季总,OUT

    无罪重婚:季总,OUT

    打定主意要给他戴顶“绿帽子”,好让他out出局,谁知道他堂堂季总居然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了上来,睡了一次还有两次。还有,她出轨的对象居然是……某天,季总看着酷似自己的娃儿:“老婆,娃都有了,您还出轨么?”她轻笑:娃照生,你季总,照样OUT!季总邪魅一笑:那我只能继续当你的姘夫了。总之,这是个嫁错老公上对床的故事。
  • 极品强盗

    极品强盗

    当一个天赋凛然的痞子,加入一群盗贼中,那会激发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呢?当一个不良天才开始犯罪,那随人能挡。剿灭盗匪?呃,貌似现在是盗匪攻城吧?实力要强,势力要厚,这是原则性问题!恩,这是原则问题!
  • 梦剑烟云录

    梦剑烟云录

    一段尘世与幻世的恩怨情仇,亦是一段艰难的寻梦之旅。
  • Love-Songs of Childhood

    Love-Songs of Childhoo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做缝尸匠的那些年

    我做缝尸匠的那些年

    “你疯了,连女尸你也敢搞!”“阴哥,对不起,她好像缠上我了,救我,救……啊!”我叫冯阴,我的伙计污了女尸,从那天起,我的生活诡事不断……
  •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双重声音 双重语意:译介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本书从译介学的视角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阐明西方女性主义在中国译介和应用过程中的“原件失真”现象如何反映了中西的文化差异。
  • 股海游龙

    股海游龙

    他可以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他可以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得罪黑白两道。他是华尔街金融界十大武士之一的徒弟,他是最有潜质的金融操盘手和股市狙击手。但是他却放弃了在美国的生活,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家乡。在这里,他寻找着自己失去的记忆,开始着自己另类的辉煌生活。
  • 蛇魅天下

    蛇魅天下

    修炼千年的蛇妖,只想混吃混喝,赚点小银。没想到一次意外,却傍上最大饭票,这天上果然不会掉馅饼,这不,那一箩筐的麻烦事接踵而来,异国太子,猫娘娘,鬼王,臭道士……这前途也太多难吧!
  • 极品至尊弃少

    极品至尊弃少

    一个瘦弱的孤儿,一只会说话的小黑猫,一口啰嗦的破锅,一个热血暧昧的故事
  • 异界调皮之旅

    异界调皮之旅

    这是个倒霉的孩子在异界世界中调皮的故事本人新手,第一次写书,没啥经验,如有不足,请多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