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4300000034

第34章 劝喻教诲、悲悯护生(3)

第三节 慈悲为怀,人之大爱

众生

是亦众生,与我体同。

应起悲心,怜彼昏蒙。

普劝世人,放生戒杀。

不食其肉,乃谓爱物。

两个人手执长杆,一前一后吆喝,驱赶一群猪去屠宰。

人与动物,有类属不同的区别,但以生命存在本体而言,则是同一的。意识到“体同”与没意识到,或根本就意识不到,其间所体现的人之“悲悯”、“恻隐”、“善”、“恶”等品性高下之别,则大矣!

!!!

麟为仁兽,灵秀所钟。

不践生草,不履生虫。

繄吾人类,应知其义。

举足下足,常须留意。

既勿故杀,亦勿误伤。

长我慈心,存我天良。

儿时读毛诗“麟趾”章,注云:“麟为仁兽,不践生草,不履生虫。”余诵其文,深为感叹。四十年来,未尝忘怀。今撰护生诗歌,引述其义。后之览者,幸共知所警惕焉。

正行走的某人,脚穿一双大皮鞋,其左脚的特写——高抬起的前脚掌下,一只小小的昆虫在爬行,转瞬即将被践踏、蹂躏。“误伤”、“故杀”,直至提出所谓“宁肯错杀一千,决不放过一个”,这是滥杀的唯一理由,对生命的漠视已达到了丧心病狂的非理性、非人性境地。

该配画诗标题是三个惊叹号,作者匠心独具,意在以独特醒目的标题、“陌生化”的符号,唤起世人格外的关注与警惕,足见编著者们的良苦用心。诗之深意在诗后的注释中已阐明:麟,作为传说中秉有“天良”、“慈悲”的“仁兽”,既不蓄意杀生,亦不无意伤生,实为人之楷模。“天良”、“良知”、“慈悲”,乃人之先天禀赋的先验知识和道德观念。与人为善,诫人止恶!品性不存,人不如兽。

竖首横目人,竖目横身兽。

从兽者智撄,甘人者勇斗。

悲哉肉世界,奚物获长寿。

一虎当邑居,万人怖而走。

万人惧虎心,物命谁当救。

莫言他肉肥,可疗吾身瘦。

彼此电露命,但当相悯宥。

共修三坚法,人兽两无负。

明陶周望诗

粗壮屠夫站立于大缸旁,口含屠刀,双手将已被宰杀的牲畜横提,欲扔进缸中褪毛。

操持生杀大权的人直立着,任人宰割的畜生横卧着。牲畜的智力天生昏蒙低下,甘于被人屠宰杀伐。然而,人畜共居之“动物世界”,又有谁能保准获得长寿?当一只猛虎闯进人类聚居地,所有居民将会惧怕老虎伤人之凶猛,魂飞魄散地逃走。人与畜,均为肉身,无非“高级动物”、“低级动物”之分,彼此理应保持相惜相依之和谐共存关系。“三坚法”为佛教守持术语,即身体坚、命运坚、财产坚。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固持、捍卫自我肉身、自我人生命运、自我所属财产之价值法则时,亦应推及作为“低级动物”的牲畜、兽类,牢记对生命的一视同仁。

间接的自喂

养猪充口腹,因爱结成仇。

猪若知此意,终朝不食愁。

颇赖猪未知,肥肉过汝喉。

将来汝作猪,此理果弗谬,

劝汝养猪休。

明紫柏大师猪偈

饲养者将一桶猪饲料倒入猪圈饲料槽中,两只猪欢畅地吃着喂养它们的饲料……

养猪,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所需的肉类食品。以语义和常理之意:“养”者,爱也!养猪者,爱猪也!但以“养猪”之实质论,“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猪”而养,而是“为了人”所养,为了人们的食肉需要所养。这才是养猪的最后功利目的,因此,此诗标题为“间接的自喂”。如此之养猪之“爱”,无疑与猪结下冤仇。猪如果知道了饲养它的目的,恐怕会终日惶恐、甚至绝食以抗争,从而拒绝成长。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正谓此假设。实际生活中,正由于猪等牲畜是“低级动物”,岂有因“怕壮”而绝食或拒绝成长之事例!养猪、杀猪、吃猪……千百年来,这就是人、猪关系之定势,已成自然而然的定理。养猪、养鸡、养鸭……时至今日,也养鸵鸟、养毛驴、养蛇以至养毒蝎……呜呼,千种禽类“通吃”,万般生灵“过喉”。

诗末,作者提出了“换位”思考:“将来汝作猪,此理果弗谬!”佛家主张“不杀生”这一“彻底戒杀”的宗教价值观。相形之下,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许多生活方式,我们认为无可争辩的许多“常理”,是否真的就没有任何值得怀疑或值得检讨的地方呢?

被虏

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

最怕是杀烹,最苦是割肉,

擒执未施刀,魂惊气先窒,

喉断叫声绝,颠倒三起伏,

念此恻肺肝,何忍纵口腹。

耐庵道人诗

一壮汉嘴衔香烟,双手紧攥一只惊魂未定的母鸡,准备宰杀烹食之。

活着,是缘于生命的延续。珍惜生命,方为本能,而无论人与畜被他者掳掠,即失去了所有的自由,失去了既往生存其中的同类社会群体,继而被宰杀、被烹煮……凡此种种受难煎熬之最者,乃肉身被刀割。缚而临刑,命绝关头,魂魄飞散,息微气窒。刀落喉断哀嚎毕,挣扎翻腾命终止。

宰鸡惨状如此,或见惯不惊,或于心不忍。

倒悬

始而倒悬,终以诛戮,

彼有何事,受此荼毒,

人命则贵,物命则微,

汝自问心,判其是非。

一个厨子,左手拧着一只活鸡的双脚;右手拧着一只活鸭的双腿。左鸡,右鸭,引颈哀鸣,皆呈倒悬状。

鸡、鸭被宰杀之前,往往受尽种种折腾与磨难。大千世界,生命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万类霜天竞自由”是物竞天择的自然法则,但“高级动物”对“低级动物”肆无忌惮的虐待,对另一种生命形式“倒悬”的习惯性对待,所表现出的极度轻蔑,却令人深思。难道真是“人类贵”,“动物微”?生命形式的不同,是否也决定了其生命的价值亦不相等。

古人言“拯生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佛家有言“慈悲为怀”,推及动物,方是大爱。

沉溺

莫谓虫命微,沉溺而不援。

应知恻隐心,是为仁之端。

烛台、灯盏虽小,乃昆虫罹难之处所。

以人的视角观察微小的昆虫所生存的世界,一个烛台、一只灯盏往往会成为昆虫们——另一种生命形式——遭遇沉溺、消亡等灭顶之灾的陷阱;同样,以自然历史过程中那沧海桑田的演进观之,天体、行星、人类生存的地球等宏观自然界的每一次小小的颤动、每一次轻微的结构关系的调节,也许就构成了对人类的极大威胁……以此推之,“命微”、“命贵”要相对来看,应具备恻隐之心,慈悲是仁之端。

暗杀(其一)

若谓青蝇污,挥扇可驱除。

岂必矜残杀,伤生而自娱。

一戴眼镜的男子,手拿灭蝇拍,正准备消灭停留在饭桌上的苍蝇。

佛家倡导“不杀生”,乃“五戒”之首。它是针对一切生命形式而言的,甚至是我等看来肮脏无比的绿头苍蝇。

乞命

吾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

普劝诸仁者,同发慈悲意。

牛棚里,一条待宰的老牛已跪扑在地,它望着手提屠刀的屠夫,两眼泪如雨下……屠夫见其悲哀状,似乎亦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下手宰杀它。

“觳觫”乃因害怕而发抖状,此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古老的典故传达出民族文化传统心理积淀意蕴,儒家之怜悯心与佛家之慈悲心在此体现出同一共识。

尸林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应起悲心,勿贪口腹。

肉禽市场里,货架上密密实实地挂满了被屠宰后的鸡和鸭。

因见动物的鲜活可爱,“不忍”动物被屠宰;因听到动物的叫声,而“不忍”为口腹之欲而进食动物的肉。种种“不忍”,只因具有慈悲心肠。这正是佛门信徒与世俗凡人的显著差异之所在。

昨晚的成绩

是为恶业,何谓成绩!

宜速忏悔,痛自呵责。

发起善心,勤修慈德。

一位身穿长袍马褂的男子,从前一晚放置的捕鼠笼中将老鼠捉出。他用右手提着老鼠的尾巴,使其倒悬,脸上显露出得意的微笑。

“昨晚的成绩”是指诱捕成功,而诱捕者的行为被作者斥责为“恶业”。因此,作者要求诱捕者忏悔,并“痛自呵责”。

佛家从宗教的信念看待这类“善捕者”,自有佛家慈悲价值观的评判。所谓善捕者,如以此为业,实当反省自责。设陷阱,使老鼠自投罗网;设捕鼠夹,诱老鼠丧命;置鼠药,引老鼠中毒……及至后来布电网、强力粘鼠板等等,不一而足。诱、捕、杀之方法,随时代不同而不断翻新,层出不穷。但是,老鼠似乎是消灭不了的,家鼠似乎天生就是人类的同伴,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它们的身影出没。

拾遗

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

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宋苏轼诗

有孔可通风的一扇门;专为乳燕晚归卷起的竹帘;防蛾被烧而未点燃的一盏油灯;专留给老鼠夜间来吃的一盆剩饭。

卷起竹帘,窗户洞开,为鼠留饭,怜惜飞蛾而暂不点灯。以上对生灵的珍惜可谓关怀备至。此诗为作者录苏轼诗,可见东坡居士也赞赏严谨的护生德性。

惠而不费

勿谓善小,不乐为之。

惠而不费,亦曰仁德。

一位妇人站在门旁,正为做饭备料,特意将人们不吃的下脚料扔在一小盆中喂狗。

将准备抛弃的下脚料予猫、狗食之,看似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实则不然。惠及他者或它者的举手之劳,大或小,多或少,皆符合儒家的仁德观,亦符合佛家积德、积善信条。

幸福的同情

香饵见来须闭口,大江归去好藏身。

盘涡峻激多倾险,莫学长鲸拟害人。

唐白居易放鱼诗

一位老人,手提着菜篮,站在河边,将篮中买来的鱼放回河里。两个小女孩在一旁,开心地看着被放生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此诗是作者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七言绝句。依诗意看,此诗是送给被放生鱼儿的箴言:江湖险恶,成长过程中要警惕钓饵的诱惑,远离人世,归隐大海,更不要学凶狠的长鲸总想着侵害别人。作者以放生者的口吻对被放生的鱼儿嘱咐道:“远离人世,别再上钩!”

老鸭造像

罪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

老鸭扎扎,延颈哀鸣。

我为赎归,畜于灵囿。

功德回施群生,愿悉无病长寿。

戊辰十一月,余来乘番舶,见有老鸭囚于樊,将赍送他乡,以饷病者,谓食其肉可起沉疴。余悯鸭老而将受戮,乃乞舶主为之哀请,以三金赎老鸭归,嘱子恺图其形,补入画集,聊志遗念。

画面是一只老鸭侧身站立的肖像。

“戒杀”,为佛家“五戒”之第一。因此,“杀生”也被佛门认为是罪大恶极的行为之首。反之,普天之下的大德曰“生”,即救生、护生,乃至普度众生……作者于诗后陈述了写作此诗的起因。在乘船的旅途中,见一只老鸭被囚于笼中,将被赍送他乡,将此老鸭“以饷病者”。以牺牲此生命为代价而救治彼生命,亦使作者心痛。为使这只老鸭免于被宰杀,作者特以“三金”将这只老鸭赎回,畜于作者专门放养动物的圈养之地——“灵囿”。“功德回施群生,愿悉无病长寿”,佛家认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作者救鸭一命,也是护生信念的具体体现。最后,作者祈祝普天之下,无论人与畜,全都无病而长寿。

慈悲为怀,行善为上,见难伸援手,无论人与兽。事勿论大小,方为人之大爱。

同类推荐
  • 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古典与现代(第二卷)

    本书是著名学者杨国良教授编辑的人文丛刊,书中汇聚了宋耀如的《1885年7月18日写给安妮的信》、周伟民的《唐玲玲在斯坦福探秘“宋子文档案”》、张江南的《东瀛问学记》、野叟的《夜游岳麓山(外二章)》、韩少功的《空谈比无知更糟(外一章)》等诸多知名学者的文章。辑中文章一改往日学术刊物中“学院式”写作的冰冷面孔,篇篇见情见性,文字背后透露出的人文知识分子情怀可触可摸,同时又不减损文章内在的思想学术深度。
  • 烈士重生

    烈士重生

    《烈士重生》的作者以真人真事为原型,从开掘、塑造“一个湮没在历史烟云中的河西马倌”着笔,艺术地再现了一群来自河西的铁血男儿,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新中国建设创造出的可歌可泣的历史功绩,以文学形式为河西人民树碑立传,使作品有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 革命与形式

    革命与形式

    此书对于茅盾早期小说从《蚀》到《虹》的研究,着重分析女性形象塑造与进化史观、叙事结构的关系,描述新文学“长篇小说”的形成与展开过程。通过文本细读与复杂历史脉络——革命与都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妇女解放与性别政治、五四与鸳蝴——的浓描细写,给茅盾及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所谓小说形式的“现代性展开”,即通过对小说叙事诸要素——人物、情节、结构与修辞一的历史化追溯和比较,指出茅盾对“时代女性”塑造的“陌生化”成就。
  • 红牡丹

    红牡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

    作者作为满族正白旗觉尔察氏一族的后人,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祖辈、父辈至自己一辈,从清王朝末期到本世纪,三代人在历史大潮中经历的家庭变迁、人生坎坷,折射出百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热门推荐
  • 疯猫传奇

    疯猫传奇

    狼猫走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话:你也能死。我也能死。第一美猫能死。病猫能死。疯猫也能死。千千万万年以来,这猫界有千千万万的猫,有谁能不死呢?有谁能?
  • 健康孕产知识200题

    健康孕产知识200题

    本书所讲述的是主要的、基本的、不可少的孕产和哺养新生儿的知识,它们有助于孕育和喂养一个健康的宝宝,什么知识都要主动去学习,做妈妈的知识也不例外。
  • 准提心要

    准提心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处不在的化学(人生解密)

    无处不在的化学(人生解密)

    科学早已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仰望星空、俯视脚下的大地,还是近观我们周遭咫尺器物,处处都可以发现科学原理蕴于其中。本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
  • 溯源历史

    溯源历史

    本书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古代社会,让你从头回顾中国历史,让你了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的走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标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彻底结束。
  • 心理学家教你生活整理术:职场压力族自助手册

    心理学家教你生活整理术:职场压力族自助手册

    本书由压力、焦虑和缺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从你身边容易遇到的困难为出发点,透视每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冲突、运作机制和一些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重新建构你的生活。
  • 阎王宝藏

    阎王宝藏

    幽冥地狱十殿阎王,曾经是江湖上黑暗的象征。五十年前,幽冥地狱被挑破后,十殿阎王或身死,或隐匿,从此人间蒸发。而江湖上留出出十位煞神将平生杀人酬金深埋地宫,绘以图形的传言,致使各路牛鬼蛇神蠢蠢欲动,却又无处着手。五十年后,“十殿阎王宝藏图”终于见光,从此,空气中弥漫起浓浓的血腥。阎王是什么?那是嗜血的煞神,是杀戮的魔心。而宝藏又是什么?看作者在此一层层为您开启。
  • 做人的分寸 做事的尺度

    做人的分寸 做事的尺度

    做人做事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本书从智慧的高度,从具体事情的细微之处入手,采集大量贴近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经典事例,对如何做人做事说些小道理、大提示,让你既能检点自己,行事审慎,又可从容做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还能洞察先机,大智若愚,以待时机,或是假物借力,因人成事;是转劣为优,化解困境……洞察人心看透人性,把握分寸,掌握火候才能不中枪、不憋气。多个心眼,少点棱角,才能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 嫡女妖娆:跳槽做皇后

    嫡女妖娆:跳槽做皇后

    职场白骨精穿越成为死了娘的嫡女,被姨娘处处欺压,还带着拖油瓶小弟弟。如何忍得下这口气!姨娘嚣张,顶回去便是;父亲不仁,卖掉府邸;出逃如山,落草为寇,甚至让自己的父亲吃了败仗。结果被招安后那个小皇帝就这么出现在她的视野里,盯着一张秀气好看的脸,腹黑地给她捅刀子。还一不小心被吃抹干净。-小皇帝这兵部尚书这工作我不干了!-不干啊,那朕的皇后这职务,爱卿可还看得上?
  • 失耳

    失耳

    左石丢了耳朵,耳朵是他深爱的未婚妻。左石开始寻找耳朵,可是他找到的耳朵已不是原来的耳朵了,耳朵 怀孕了,罪犯的孩子。他们该怎么办?他们该如何面对社会、面对家人、面对自己以及那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