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拥挤是世界闻名的。凡是在来过北京的,都或多或少吃过堵车的苦果。在上下班的高峰期间,二环路就是一个流动的停车场。如果从三里河打车到亚运村,平常至少要用一个小时,高峰期就甭提了。这种现象已经告诉我们,北京已经患了大城市病,它已经严重的制约了北京经济与社会健康高效的发展。为什么北京堵车这样严重,说法参差不一。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城市发展规划的理论已显陈旧,不能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以前城市规划一直强调功能分区,即在地域上划分出生活区,行政区,商业区,工作区和生产区。这种划分的优点是利于各功能分区的管理,而缺点是每天早上都要有大批的人流入工作区,而下班时段又流回生活区,这种划分是交通堵塞的主要原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北四环外的望京生活区,还有立水桥北面密密麻麻的天通苑生活区。另外由于北京城市的爆涨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城市发展规划多少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因此造成了哪里拥挤那里就修路或着扩路,哪儿痛就医哪里,修路工地严重影响了交通的顺畅。
其次,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钩也是北京交通拥挤的有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汽车成本的大幅度下降,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已经能够买的起私家汽车。但是能把车开好又是一个问题。目前不少驾校教练的水平和教学方法都比较低,教学的内容也不能和实际操作完全接轨,导致了不少学员从一开始就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驾车习惯。而毕业了的学生,一拿到驾驶执照更是把驾校所学的交规完全抛到脑后,想怎样开就怎样开。在道路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一辆要右转的汽车没有在后面排队等待,反而开到最前面插队,而已经排队的车辆又不肯让路,这辆车就斜在直行的路上,后面所有直行的车辆就全部堵在了后面。如果一条路上有几个这样不守规矩的,这条路段就成为停车场了。另一个现象是在没有交通控制灯的交叉路口上,所有的车辆都会抢行,结果4条车流都走不动,如果在学车的时候教练就强调礼让,那么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西方国家这种情况处理的经验是两边交替过车。再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环岛上行车,由于上环岛和下环岛的车辆不分先后一起上,本来是为更能便利交通而设计的环岛却被堵的死死的。如果所有的司机都严格按章行驶,即上环岛给下环岛的让先,这种现象就可以避免了。
第三,出租车的管理方法不适宜。据有关部门统计,北京注册的出租汽车将近七万辆,一般都是两个司机昼夜轮班开一辆出租车,车永远在路上跑着。在和一个出租车司机闲聊的时候,他愤愤不平地说:北京还有众多拉私活儿的黑车呢,他们暗地里和我们抢生意,而且数量一点也少于正规出租车的数量。我们姑且假设这些黑车有三万辆,那么每天就会有十万出租车行驶在路面上。如果实在高峰期,每辆车基本能拉上客人,但是在其它时间就只能是空驶,找活儿。如果一辆车跑起来的占地长度是20米的话(和前后汽车至少要保持一个车身以上的距离),那么十万辆汽车的占地长度就是200万米(约合为2000公里),也就是说,北京的出租车可以一直排到上海。因此,众多的出租车,特别是空驶的车辆也在路上,是导致北京道路拥挤的一个总要因素。
第四,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旅游中心。各个中心的总部也设在北京,除了日常各个省市分中心的人员要到北京出差办事以外,各中心多少还要开全国行业会议,各个地区代表,办事人员可能为了盖一个公章,就要到北京跑一趟,这就给多少给北京的交通造成了负担。
第五,北京又是一个政府部门集中的地区,按照我们现行的体制,每个部门都配有公车,不少领导还要配司机。由于长期的工作习惯,很多政府部门的人员已经不习惯公共交通了,即使是几百米的地方也要开车去,反正油费又不是自己的。而私家车就不会轻易地出行,因为油费是要自己出的,因此使用率远远低于公车。在北京行驶的车辆中,除了出租车以外,公车和私车的比例试4比1,即路上跑的车辆中,公车动态占用的道路资源是私车的4倍。据《今日早报》(2004年4月)一篇报道称,北京小汽车的保有量为135万辆,其中公车就有36万辆,占到了26。7%.如果这部分车辆不在路上跑了,那么北京拥挤的交通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第六,北京一直是‘条条’和‘块块’矛盾最突出的城市。所谓‘条条’就是各个中央直属机关和部门。而‘块块’就是北京地方市政府。多年来,这种关系很难协调好,一个部委的部长或一个军区的总司令比北京市的市长头衔都大,你能管得了吗?矛盾的结果是各个机关,部委,军区各自为政,就出现了北京特有的军区大院,机关大院,部委大院,高校大院。每个大院都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这就产生了交通不畅的问题。本来是一条直通的大道,但是到了大院的门口,那就对不起您了,您要绕道走。人流也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了那几条主干道上,道路拥挤在所难免。现在不少居住小区也独门独院,在某种程度上也堵塞了交通。
以上列出了北京交通拥挤的种种原因,它说明了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全盘,整体,系统的规划,才能彻底的解决。依我看,以下的解决方法可以参考:
(1)重新部署和分流北京市综合中心的功能。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北京本身城市功能的再布局。可以把和百姓生活比较接近的职能部门,迁移到居住区附近,不少居民就可以就近上班;另一个层次是中央功能的分流,例如经济中心是否可以放在天津,旅游中心是否可以分流到大连或其它城市。而北京就像美国的华盛顿一样,只是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
(2)企业,公司甚至政府部门可以改革目前朝九晚五的坐班制度,目前通信业异常的发达,有些工作可以在家里完成,而不必每天按时按点的上班。另外应该积极鼓励私人公司和个体企业的发展,他们自己的家就是办公室,他们的计算机就是交易场所。每天去单位上班的人少了,交通也就不拥挤了。
(3)根据需要改变现行出租车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例如北京市的出租车可以由八大公司管理,每一个公司负责一片,出租车尽量在本区域流动。同时加强出租车的调度,如果那里需要出租车,立即通知附近最近的出租车去那里接客人。而暂时没有拉客人的出租车,要么在家等着,要么在公司附近待命。这样做有两点好处,一个是出租车不在道路上空驶了,也就不占道路面积了。再一个就是节省汽油了,对个人,对环境,对资源都有好处。
(4)驾校的教学和实用一定要结合起来。教学和考核要严格,否则出来的学员不是‘职业杀手’就是‘堵车专业户’。值得欣慰的是北京目前已经加大了交通管理的力度,特别是罚款的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督促司机能按章行驶有一定的作用。
(5)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不少国家的经验告所我们,只有发展公共交通,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才能得到大幅度地改善。道理很明显,一个小轿车最多坐五个人,而实际上一般都是一个到两个人,浪费严重。而公交车,特别是地上地下铁路列车,却可以乘坐几十人,几百人。纽约,巴黎,伦敦,东京市民选乘公共交通的比例都在70%,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的程度。而我们国家目前这个比例只有20%左右。和发达国家公共交通设施相比,北京还很落后,例如伦敦的地铁有十几条线路,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城市。
总之,北京的交通是由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它是一个为全国而制定政策的中心,那么北京自身的交通问题也需要有政策的引导,法律的保障,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
2005年10月17日星期一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