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乾隆大帝一锤定音:(钱谦益)岂可谓之完人乎!钱谦益从此悲剧了。你且看看人家洪承畴,同是降清人士,同有斐然声誉,怎么人家就混到了大清首位汉人宰相的高官,你钱谦益却凄凄惶惶无所终呢?洪承畴虽被录入了《清史·贰臣传》,好歹还因功劳比较大而位列贰臣甲等,你钱谦益却还低人一等,编入了贰臣乙卷!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这段历史,已不存在忠不忠、叛不叛的问题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跟谁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有中国心!宽容、谅解钱谦益其人其事,肯定他的文学造诣与艺术成就的声音多了起来。
从黄宗羲到王国维,大家对钱的看法有了改观。黄宗羲虽然不肯为钱题写墓志铭,但在钱病重时为他解决了丧葬费的问题,钱逝世后又为其写了悼诗:“四海宗盟五十年,心期末后与谁传。凭裀引烛烧残话,嘱笔完文抵债钱。红豆俄飘迷月路,美人欲绝指筝弦。平生知己谁人是?能不为公一泫然。”可以说,黄宗羲尽到了自己为人晚辈、为人同侪、为人朋友的责任。王国维则更客观地指出:“牧斋之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必须始终心悦诚服,则甚不近情理。”
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晚年生活的落魄,使钱谦益荒落笔丛,自愧自伤,领悟到了“从世界风波上起见,便与本分风光都不相涉”的悲剧性。他的渊博学识与赫赫文采没有能挽救他的声誉,他拜读的华严经没有能开解他的心结,他投身的复明运动仍没有抹去他的污点……1664年,钱谦益在病中逝世,这是康熙三年,郑经退归台湾,反清复明运动快要落下帷幕,而原来的大顺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袁宗第等人相继死去,只有小闯王李来亨苦苦支撑,最后投火自焚。两相对比,这凋零残败的景象令人叹惋。
面对这样一位历尽千劫的老人,我们不忍心再苛责。钱的投清的确是晚节不保,大节难讳;但他勇于纠错,复又反清,也算是将功补过,回头是岸吧!
第三节年羹尧平青海,镇西安,过于自满被毒杀
年羹尧曾经是雍正最信任的臣子之一,帮助雍正在九子夺嫡中取胜,登上了皇位。曾经是手握大权的将军,平青海,镇西安。他曾经是皇帝的私交之一,经常被皇帝嘉奖和关心。然而太过自满,自恃功高竟作出许多有违本分的事情,最终引起雍正的警觉并赐死,他在喝下那一杯鸩酒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自己的结局竟是如此?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乾隆帝时期备受争议的权臣年羹尧又出镜了。剧中的年羹尧狂妄而不识轻重,一味地恃宠而骄,最终被皇帝赐死。让我们翻开史书,仔细研读,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那个年羹尧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年羹尧的简历。年羹尧,生于公元1679年,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两个皇帝。他年纪轻轻就考上进士,入仕之后也可谓官运亨通,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并且受到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骁勇善战,运筹帷幄,战功赫赫,在平定西藏乱事中立了大功,并率领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年羹尧曾帮助雍正帝在九王夺嫡中取得胜利,手握兵权,并取得许多军事上的胜利,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雍正帝登基以来,年羹尧位极人臣,圣宠加身,一时间风头无两。直至雍正三年十二月,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历数其所犯大罪九十二条,并赐其自尽。
年羹尧发迹于康熙年间,而真正扬名立万则是在雍正时期。一方面,他是帮助雍正帝登基的心腹重臣。他是文官出身,在朝堂上有自己的势力与相当的影响力,在皇帝登基之初为其稳定政权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另一方面,他才华横溢,能文能武。此外,他平青海,镇西安,战功赫赫,威名在外,运筹帷幄以武名震慑众人。
威名在外的年羹尧备受雍正皇帝重视,而他自己也逐渐恃宠而骄,认为自己乃是朝廷梁柱,皇帝少他不行。据史料记载,年羹尧自恃自己功高,对待属下及朝中同僚骄横跋扈,趾高气扬。他赠送给下属官员物品时,要求下属官员向他磕头谢恩。要知道,即使在古代,磕头谢恩也不是随随便便的礼节,它只适用于君臣、父子、主仆等具有严明身份区别的人之间。年羹尧如此行为的确过于自大,不仅令身边人不快,也引起了皇帝的猜忌。
此外,他还犯了自古以来皇帝最忌讳的一点——“结党营私”。年羹尧积极拉拢与自己亲近的官员,排斥与其不亲近的官员,在朝中形成了一个相当分明的小圈子。当时,年羹尧势力大,许多不思正道的官员整日跟着他溜须拍马,造成了相当不好的影响。更有甚者,年羹尧曾经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说赵之垣实在不堪担此重任。但后来,赵之垣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许多金银珠宝。年羹尧改变了自己的立场,在雍正面前力荐赵之垣,使赵之垣又有了官职。再者,年羹尧还贪敛财富。据统计,年羹尧贪赃受贿累计达白银数百万两之多。在皇帝不想整治他、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这算作细节,但等到他东窗事发,光是他渎职、贪污所得的钱财就足够他落罪上百回了。
雍正三年十二月,年羹尧被历数九十二条罪状,入狱处刑。雍正皇帝念及他功勋卓着,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之死在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争议,有人说他天纵英才,雍正皇帝是因为怕他功高盖主才设计害死他。但无论如何,年羹尧过于自满、恃功而骄的行为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中,为人臣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低调,最成功的就是避免皇帝的猜忌,年羹尧的死即使有皇帝有意、群臣落井下石的成分在其中,也逃不过自己的不小心与不检点吧!
第四节商鞅变法强国,后却惨遭分尸
商鞅的变法带出了一个强国!可惜在保护伞去世后,他的命运也变得凄惨,最终被五马分尸。他究竟是怎样的为人,竟然招来这么多人记恨?变法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难言之隐?
历史不止一次严肃证明,改革成功的落脚点是人,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而在这其中,最主要的,肯定是改革的总设计师和他背后的支持者。这也是商鞅变法在历史上能够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商鞅和秦孝公都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人和能人,两人的合作就更算得上是如虎添翼了。因此,后世之人每提到商鞅变法,不仅会想到商君,还有他的伯乐秦孝公。
商鞅从小就喜好“刑名”之学,他骨子里流的是法学的血液,他崇尚的是法制和强硬手腕。后世研究中普遍认为,商鞅信奉荀子“性恶论”,因为人的愚蠢和邪恶,所以必须要用重法来约束和治理。
商鞅在魏国宰相公叔痤家中做门客的时候,公叔痤对这个年轻人非常看得起,因为他独特的个性和不同寻常的才华。后来公叔痤在临死前,动了一个不太好的心眼,但对政治家来说也是合理的,他向魏惠王建议要么重用商鞅为丞相,要么杀死他。其实他知道魏惠王是不可能重用商鞅的,这样一来更大的可能性是杀死他。魏惠王没拿他的话当回事,他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个从基层起来的年轻人,一没身份,二没社会地位,那年头还是很重视这个的。后来,一次难得的机遇,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能力的人才。商鞅在魏国正心里憋得慌,上级看不起他,不重用他倒罢了,还随时可能把他灭了。于是,商鞅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来到了秦国,比较顺利地见到了秦孝公。这一见,历史从此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倘若当初商鞅没有见到秦孝公,那以后中国的历史将会是怎样的呢?秦孝公求变的心情很急迫,所以他对人才的渴求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候,而商鞅提出的“霸道”的君主之策,让秦孝公眼前一亮,当即拍板,秦变之道的大任非你莫属了!秦孝公属于那种高效率的CEO,主意一定,他就已经着手去做了。不久,商鞅被升为大良造,开始变法。这个官不是很大,但是很特殊,也很高配。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委书记,跟市里的官相比虽然小了点,可却有市委常委的高配,如此一来,市里的那些高官也得忌惮他三分。商鞅直接对秦孝公负责,这样一来,即便有人想找他的碴儿,也得看秦孝公的脸色行事。
商鞅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历史最动乱、最繁华的年月,无论他多么怪异,总有那个欣赏他的猎头,因为时代的包容性,才给了他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
历史上的变法数不胜数,可最终成功、卓有成效的着实不多。客观评价商鞅变法,无论带给那个时代多少错乱,给多少人带来了麻烦,惹多少人看不顺眼,但从历史大局出发,商鞅变法完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大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商鞅变法让大秦崛起于西域,最终灭了东方六国,确实功不可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国三十年前推行的改革开放,也是从农村农业开始的,这是一个基调。商鞅变法开始后,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典型的就是重农抑商。老百姓开荒种田,政府大大地有赏,可是如果去经商,那他们面临的将会是苛捐杂税。说商鞅重农抑商,不尊重市场规律,那可真是亏了商君。那年头,不像现在这样,农业是人们的基础生产资料,国家的大部分税收也是来自土地,大家都不误农,跑去经商,谁来给国家上税?再说那年头,美其名曰商品经济,可落后的生产力,商品经济是很滞后的,买来卖去的东西实在太少,利益太薄,不如种地有保障。老百姓不管是到了哪里,土地都是最亲切的,没有土地,老百姓的心里是不会踏实的。况且,土地还能束缚农民,免得他们闲得惹事。如此一来,不得不说,商鞅这人还是很有智慧的。
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是统一度量衡。凡事都得有标准,这个标准应该把握在统治者手里。不然,各个地方度量衡不统一,你半斤等于我八两,地方割据势力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中央的领导们却得靠着给袜子打补丁过日子。度量衡一统一,强有力地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也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