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3000000015

第15章 思想的自由之路——罗素

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主要作品:《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哲学大纲》

所有人的行为都被欲望驱动着。然而有些热心的道德家却异想天开,以为靠责任和道德原则,就可以对抗欲望。我之所以说这是异想天开,不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表现得很有责任,而是因为如果不是一个人渴望表现得有责任心,则责任一词对他毫无意义。

——诺奖演说《政治上的重要愿望》

动物只要不患疾病,食物充足,就会快乐满足,人也应该如此;然而现实并非这样,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这样。假如你是不幸的,你或许就会承认,自己在这一方面并不是个例外。假如你是幸福的,请自问一下,你的朋友中有几个是幸福的。当你对自己的朋友作了一番评论之后,你就应该学会察言观色之术,使自己更善于感受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们的各种情绪。

——《幸福之路》

科学对哲学的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大;传统的宗教依然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已经开始感觉到自己受到了挑战;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宗教便会相应地进行改造。这段时期内的哲学家在天主教立场上非常正统,并且普遍认为自己的国家要比教会重要。

——《西方哲学史》

母亲对于如孩子的感情,是不难以被理解的,因为母亲和孩子间存在着一种肉体上的结,无论怎样,这个结也得以延续到断乳的时候。而父亲之于儿女们生理上的关系,则是假定的、间接的、推论的:这种关系之所以得以维持,是与对于妻子贞德的信任密切关联的,因此是由于心理的因素造成了这种关系,而非真正本能的因素在作用。

——《婚姻与道德》

我们相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共同的世界是一个结构,这个结构一部分是科学的,一部分是先于科学的。我们知觉到的桌子是圆形或长方形,尽管画家为了表现它们的外形,不得不把它们画成椭圆或非长方形的四边形。

——《人类的知识》

大多数的人,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在他们生命中的某个时期里,会发生热烈的恋爱。但是没有经验的人很难把热烈的爱情和一时的诱惑区分清楚,尤其是闺阁中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她们领受过父母师长这样的教育:要是一个女子不爱一个男子,她是不会和他接吻的。

——《婚姻与道德》

在那个时候,我几乎把关系完全视为是内涵。我想的句子比如“z先于y”,“z大于y”,“x在y以北”。在我看来,实际上,虽然从形式演算的观点来看,一个关系可以被看做是一套有序的偶,我们似乎仍然认为只有内涵可以让这套偶成为统一体。当然,这同样也适用于类。

——《我的哲学发展》

作家小传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1872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贵族世家,他是家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祖父约翰·罗素曾经两次出任英国首相,并获封伯爵爵位。他的父亲是一位自由主义者,因为大力宣扬女子节育而失去了国会的议席。他的母亲同样是出身贵族的女子,不幸的是,母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两年后,父亲去世,罗素和哥哥只得交给祖母抚养。

少年时代,由于罗素性格内向,因此没有去公学念书,而是留在家里由家庭教师上课。在闭塞的家庭环境下,罗素度过了孤独的童年,却也学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课程。罗素的祖母性格严厉、蔑视习俗,后来还将《圣经》中的一句“不可随众行恶”送给了罗素。这句话对罗素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他一生的座右铭。

罗素11岁时,从哥哥那里学到了欧氏几何学,从叔叔那里学到一些零散的科学知识,同时,他还在祖父的书房里阅读了大量的文史书籍,从此以后,他对数学、历史和文学都产生了兴趣,并穷尽一生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学问。不过,随着他知识量的逐渐扩充,他发现了科学和宗教之间的矛盾。最后,他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为此,当他30岁的时候,他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我为什么不是基督徒》。

1890年,罗素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哲学、逻辑学和数学。他的数学老师怀特海非常欣赏他的才能,介绍他和大哲学家穆尔相识。1893年,罗素获得了数学学位,并且在第二年转修哲学后获得了伦理科学学位。后来,他撰写了一篇关于欧氏几何学的论文,由此获得了在三一学院做研究员的资格。

1894年,他准备和一个年长他五岁的美国女人爱丽丝·皮尔索尔·史密斯结婚,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罗素最终还是和爱丽丝结婚,婚后迁居德国研究经济学和政治学。在柏林,罗素认真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工人领袖来往,参加工人集会,1896年,他将这些研究和活动写到了《德国的社会民主》一书中。

1900年,罗素在国际哲学会议上结识了逻辑学家皮亚诺。他在皮亚诺的逻辑系统中找到了灵感,并且试图借助这一工具将数学还原为逻辑。在1900年末的几个月里,罗素每天埋头研究和写作,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1903年,经过修改的《数学的原理》(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初稿得以出版。随后,罗素和他的老师怀特海分工撰写《数学原理》,罗素负责哲学部分,怀特海负责数学部分。这部工程浩大的著作后来分为三卷出版,它不仅成为20世纪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也为罗素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此后,罗素将兴趣转向了哲学,1912年,他出版了《哲学问题》一书。虽然篇幅不大,但是包含了罗素基本的哲学观点。两年后,罗素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开课,并且做了一系列的演讲。他的演讲稿《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在同年出版。

一战开始后,罗素一直参与反战的活动。他组织了一个鼓励人们拒绝服兵役的委员会,因为这一举动,他被三一学院开除;后来,罗素又因为写了一篇反战的文章入狱,被当局监禁了六个月。在监狱中,他完成了《数学哲学导论》,并着手写《心的分析》。出狱后,由于失去了大学的工作,罗素只能依靠写作为生。此后,他的著作一部接着一部地写出来,这也是罗素一生的作品主题庞杂、数量繁多的原因。

1920年,罗素访问了苏联和中国。在苏联,他会见了列宁、托洛茨基和高尔基。他虽然对共产主义者信仰的目标表示同情,但也对苏联的政治和社会生活表示忧虑。同年8月,罗素来到中国,并且和美国人杜威一起在中国讲学。

同年10月,罗素在南京大学(当时的国立东南大学)发表了《关于哲学》的讲演。到了1921年春天,罗素在演讲过程中患上疟疾,病情一度十分严重,以至于日本人谣传罗素在中国病故。回国后,罗素针对这次中国之行写了《中国问题》一书,该书在1922年出版。对于此书的出版,孙中山说:“罗素是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罗素的第一任妻子爱丽丝因为他的不专情和他离婚后,在1921年,他又和豆拉·勃拉克结婚,两人婚后育有两个孩子。这时,罗素通过出版各种有关伦理、物理和教育的书籍谋生。后来,他和妻子共同建立了一所学校,以实验他的教育理论。可惜,学校的经营并不理想。十年后,豆拉·勃拉克因为罗素和一位美国记者的婚外情而离婚,罗素彻底从管理的事务中摆脱出来,学校完全交给豆拉·勃拉克管理。

1936年,罗素和牛津大学的学生派屈西亚·斯彭斯结婚,两人育有一子。随后,他搬到美国,并且获得了纽约城市大学提供的教授职位。可惜,当纽约的地方法院得知罗素的风流韵事后,马上取消了他的教授资格。他们认为,罗素在道德上的表现根本无法胜任教授一职。

由于罗素多次谈到对堕胎、离婚和同性恋的看法,他的观点被保守派看作是“不够正统的”,从而导致他的旅行和讲学计划屡屡破产。与此同时,报纸和杂志社也不敢继续发表他的作品,罗素一下子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经济困境。

后来,一位来自费城的百万富翁邀请罗素为他的基金会讲述西方哲学史,并且和他签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同。虽然后来罗素被解雇,再一次失去了工作,他却从百万富翁那里得到一份数目可观的违约金。他的演讲稿则构成了《西方哲学史》一书的内容基础。这部作品为罗素再次赢得了国际声誉,同时,版税的收入则成为他的主要经济来源。

1944年,罗素接受三一学院的聘请,再次回到剑桥大学任教。这期间,他完成了《人类的知识》一书。在这本书中,罗素对他人生后期的哲学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阐述,分别在科学、语言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950年,罗素又开始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除此之外,他还为报纸撰稿、在大学里开设课程、在电视上发表演说。在美国演讲的途中,他收到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虽然罗素的获奖作品仅仅是一部散文式的哲学著作《婚姻与道德》,然而,诺贝尔奖委员会旨在表彰他在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等领域对人类道德文化做出的贡献。随后,罗素亲自到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在获奖演说中呼吁世界和平。两年后,罗素再次离婚。他的第四任妻子是一位美国的英语教授。

罗素的晚年时期,除了写出了三卷本的自传之外,最关心的是核武器对人类的威胁。他曾联合爱因斯坦等人发表宣言,召开会议,商讨应对核武器的对策。到了60年代,他则对各个地区的战争颇为关切。他曾经和萨特一起成立罗素——萨特特别法庭,用来反对越南战争,他还出版了一部著作《在越南的战争罪行》,发表他对战争的看法。

和作品中亲切、自然的长者或者朋友相比,在生活中,罗素更像是一个“怪老头”。这个怪老头曾经因为生活作风不好被美国人赶了出来,又因为反战被剑桥大学开除,还因为言论问题被投入监狱,他的行为或许常令世人不解,然而他的文字,他的作品却是那样充满感情,富有亲和力。所以王小波在文章中总是喜欢用“罗素先生说”来引用他的观点,可见,这个怪老头不仅怪,还是个好玩的老头。

1970年,时年98岁的罗素在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去世,他的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

作品赏析

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罗素的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小书。在这本书中,罗素针对关于“追求幸福”的众多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比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在谈论如何避让这些生活中的不快乐的同时,他也表述了追求幸福的方法。

《幸福之路》中没有艰涩难懂的哲学道理,也没有生僻古怪的词汇,罗素只是将自己亲身经历过,或者已经证实过的看法总结起来,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找寻到生活不幸福的原因,让更多的人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书的前半部中,罗素分析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然后在后半部分总结了追求幸福的途径和方法。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尽量避免不幸福的事件或行为,幸福就会变得简单很多。书中讲到,人们之所以会有不幸福感,一方面是社会环境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个人的心理素质所致。他说:“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于是,罗素从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方面来分析这种“自我沉溺”的缘由和危害。

当人们明了为什么不幸福之后,罗素又开始耐心地告诉人们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他分析了个人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也分析了人会产生幸福感觉的原因。正如他在书的上半部中说的一样,人的不幸福来自社会和自身两个方面,幸福同样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创造。除了无力改变的外界环境,在个人自身范围内,幸福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当一个人能够摒弃自我中心、将目光放长远一点,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充满热情地投入社会活动和生活,就会达到最自然的幸福。换个角度说,社会上的人,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得温饱、健康、爱情和一定的他人尊重,就会找到幸福的感觉。幸福有时候无法用物质或者标尺衡量,因为它完全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体验。

当然,获得这种幸福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个人要将自身的兴趣和热情投置到外界的环境中,而不是向内发展。在这一点上,罗素着重讨论了“自我中心主义”对幸福的伤害。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分地关注自我,就会将所有的注意力、兴趣和要求都放在自己身上,使自己陷入欲望的牢笼里难以自拔,陷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的深渊。

一旦自我中心的态度得到改善,个人和社会不再处于对立的位置,人们就会在自身之外的事物上找到关注和付出的对象,无论是一个事业的目标,还是一个爱慕的对象,都会让被自我中心禁锢的灵魂变得开朗起来,幸福感也会飘然而至。

罗素就自身的成长经历,写下了这样的话:“少年时,我憎恨人生,老是站在自杀的边缘上,然而想多学一些数学的念头阻止了我。如今,完全相反了,我感到了人生的乐趣;竟可说我多活了一年便多享受一些。这一部分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最迫切的欲望究竟是什么,并且慢慢实现了不少。一部分是因为我终于顺顺利利地驱逐了某些欲望。但最大的部分,还须归功于一天天的少关心自己。”

可以猜测,罗素本身正是通过“减少自己关注,投身外部事业”的方式找到了最好的自处方法,也找到了生活的幸福,他才会现身说法,为读者和年轻人提供寻找幸福的指导。而这些指导不是通过严密的理论论述,也不是居高临下的沉闷说教,而是近似一种朋友之间交流生活经验的友好方式进行的。

罗素在序言中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或许正是带着这种平和的态度,才使得这本书变得浅显易懂,趣味性强,对追求幸福的人们产生了启发的作用。

除此之外,罗素还在书中提倡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过于强调竞争,好像成功已经变成了生活幸福的一个分子,而且,人们都在为了赢得这个分子去牺牲一切其余的生活。因此,罗素说:“兴奋过度的生活是使人精疲力尽的生活,它需要不断加强的刺激来使你震动,到后来这震动竟被认为是娱乐的主要部分。所以,忍受烦闷的能耐,对于幸福生活是必要的。”

对于幸福生活来说,嫉妒和恐惧更是不可取的。智慧的人不会因为羡慕别人的东西而减少了对自己物品的兴趣;而恐惧,只会让人更倾向于自我中心,封闭自我和社会之间的交流通道。总而言之,罗素就是希望人们能够突破自我的限制,将生命的热情和趣味向外发展,做一个精神上自由的人。唯有这样——自由的情爱、广博的兴趣和客观看待生活的态度,才能让人们获得纯粹的幸福。

当然,即使人们最终追求到了幸福,也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幸福。在这里,罗素将幸福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实的、肉体的、情感的,另外一种是幻想的、精神的、理智的。第一种幸福不是来自知识、自然法则或者公民的权利,而是一种躯体上的活力,第二种幸福则是人们通过智力活动创造的。这两种幸福的最大区别在于,第一种幸福是所有人都能够享有的,第二种幸福却只眷顾那些能读会写的人。

有人认为罗素这样的观点完全是二元论的产物,将幸福限定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框架中,因为幸福还有更多种诠释,更丰富的含义。事实的确如此,罗素为人们提供了寻找幸福的出路,最后却将所有人武断地分入了两个阵营,要么纯粹肉体上的享乐,要么精神上的巨大愉悦,这未免太过单薄,太过简化了。

不过,罗素的贡献在于,他为幸福提供了新的层面。尽管他认为教育造成的差异会让人们感受不同的幸福,他也觉得那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一个人只要兴趣广泛,尽量去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抱着敌视的态度,最后会和那些“读书人”一样获得幸福。在这一点上,罗素为“幸福”提供了更宽泛的定义。

大概是因为罗素没有像绝大多数分析型哲学家那样做理论的架构,而在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上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兴趣,才能够写出《幸福之路》这样的书。窥看罗素一生的著作,多数是社会思想和政治方面的通俗著作,属于纯哲学的作品未占三分之一。正是因为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注,才会对大众生活的众多问题,比如战争、政治、道德、教育和信仰各个方面提出见解,努力为大众的幸福寻找出路。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个学数学的哲学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虽然《幸福之路》这本书写于1930年的英国,却恰好适合了我国当下的社会。当大多数人因为自我中心作祟,因为对得失的过分计较,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陷入了不幸福的状态时,或许应该听听罗素的观点,尝试着将关注自我的精力用来关注他人或者关注外界的事物。当一个人感兴趣的事情变多,幸福的机会也会变多。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文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警察日记

    警察日记

    幸福背后是他们心血的流淌、安全背后是他们泪水的挥洒、正义背后有他们生命的付出、知他们者,知道他们的辛酸、不知他们者,看到了他们的荣耀。
  • 正说明朝十八臣

    正说明朝十八臣

    本书精选了18位在明朝有过重大作为的大臣,他们分别是:武略文韬首推徐达、开国宰相李善长、僧人宰相姚广孝、铁骨青天海瑞、留世清白惟于谦、一夫当关袁崇焕等。
  • 连锁巨人:沃尔顿成长日记

    连锁巨人:沃尔顿成长日记

    本书讲述了沃尔顿的成长以及创业故事。沃尔顿白手起家,从岳父家借贷2万,专攻农村市场,采取薄利多销的方式,用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径迅速占领了美国的乡镇。沃尔玛终于成为世界连锁超市第一帝国。沃尔顿有过人的智慧和良好的习惯,从一路的成长中,我们可以见证沃尔顿的过人之处。他给后人留下的经营哲学是很多商家的宝典。因为作者研究日久,采访了沃尔顿家族的后人,并且掌握了第一手很多外界并不知道的秘密,在本书中都是首次披露。
  •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之后,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思想热潮。本书立足于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分为政、干事、做人三个篇章,围绕杨善洲同志的光辉事迹从理论到到实践、从党性修养到个人品行,用生动可信的文字语言阐述了杨善洲精神作为我党宝贵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于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用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热门推荐
  • 从修真界归来

    从修真界归来

    地球人的欲望比灵气更牛逼!林朗从修真世界意外回到灵气近乎枯竭的地球,一身道行全无,以为修行之路断绝。但他发现,没有灵气也能修真,利用人类的各种欲望可以修炼无上大道!名利场、权力场、风月场,红尘凡人追名逐利的地方,也是林朗的修真之所。既然无法放下红尘中的种种欲望,那就在欲望中奋斗,追求财富、权力、美色,享尽世俗间的一切美好,成就欲望大道!赚钱、泡妞、被妞泡、治病治人、出名、装逼、杀人……这一切在欲望驱使下的行为都是在修真,这条痛快的修真之路颠覆了林朗对修真的认知。
  • Memories and Portraits

    Memories and Portrait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真机甲师

    修真机甲师

    [第三编辑组签约作品]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机甲师,能够驾驶机甲翱翔宇宙。而偶然之间得到的白龙戒,却把他朝着修真的方向推去。两个不同的世界,两种不同的身份,他该何去何从?是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做一名出色的机甲师,把得到白龙戒的事情丢到脑后还是离开科技界,去那陌生的修真界中,走一条从未想过的人生?在席强心中,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他要成为机甲师,更要成为一个修真的强者。他要做这两个世界中的第一个——修真机甲师他要在这混乱的世界中,闯出自己的一番天地
  • 文具世界

    文具世界

    现代一个普通的逗比初中生李枫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到了另外一个文具世界,作为一个有主角光环的人,他结识了很多比较叼的人,一齐为了回到现实和拯救世界踏上征程,最后的结局将是怎样的呢?
  • 蓝岛之梦

    蓝岛之梦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血液化为江河湖海,可谁又知道他脸上的一颗黑痣却不像其他器官一样幻化,而是漂浮在太空中。时空流转,这颗痣与天体中各种物质结合,形成一颗神奇的星球---阿波菲斯。在这个星球上时刻都发生着非常美好的事情,同时也酝酿着无法预知的灾祸。
  • 富过三代 守住财富

    富过三代 守住财富

    本书针对“创富难,守富更难”和“富不过三代”这种社会现象,从创业和守业的各个角度透视、分析国内外众多人物、企业的兴衰成败的故事。
  • 卿非佳人乱君心

    卿非佳人乱君心

    她本是21世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长相抱歉,身材抱歉,连爱神也不曾垂怜过她,老老实实过着最本分的生活。一次偶然的相亲活动,她穿了,这一穿,竟然颠覆命运,一路桃花泛滥。面对邪魅帝王的绝对霸占;面对神秘公子的温情呵护;面对英俊庄主的如痴如狂;面对冷峻杀手的默默守护;面对风流皇帝的情有独钟……她将何去何从,是去是留?是逃避是面对?在感情的汪洋中沉浮挣扎,到底谁,才是最后的归宿,与她携手,看尽人间繁华…
  •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

    杨献平所著的《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是一部时光书和个人史。以个人经历乃至生活、命运轨迹为基本线索,贯穿了作者十多年来,在沙漠等异地的生命本真体验和独特思考。《巴丹吉林的个人生活》中既有个人化的生活记述与具体情境下心态的逼真刻绘,又有对自然事物及人生的细致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及艺术追求上,实验与传统并重,始终不跟风、不师从、不唱和,坚持自己的独特的书写方式,与当下其他散文作品有明显区别。
  • 江南恨事

    江南恨事

    北有蛮人虎视眈眈,西有蕃国势如破竹,南国式微,江南风雨飘摇。奸人当道,宦官干政,赤胆忠心向何去?忠君守疆,固国安邦,七尺男儿当如是!
  • 女儿国之女王诞生传

    女儿国之女王诞生传

    传女巫山有一个能实现愿望的女巫,世人为得偿所愿,千里寻踪,女巫以猫观人,得其愿者必将献出交换条件。她用20年的年华跟女巫做交换,16岁入宫为婢,因其面貌丑陋不堪,调遣至火房,受人唾弃,遭人欺凌,巧用心智得皇后重用,暗藏心机,她的心愿到底是什么?揭开面纱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机密……无名丑女如何重生成为女儿国一代呼风唤雨腹黑女王.后文片段“蓉——蓉,是你吗?”声音有些低沉,他躺在床榻,已经三天了,他终于等到她来了!纱曼外面的黑影一直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可看的出那人儿是悲伤的,不停的擦拭着脸颊。她是在为自己难过吗?可那人儿为何不进来,他想要见她,他伸出一只手,喉咙火辣辣的刺得很疼,“蓉——蓉,来朕这里!”那人儿哭的弓起了背,手里的锦帕被咬成了一团。“别怕!你来!只要你来,朕就不怪你了,不让你陪葬!进来!”他手伸的老长示意她进来,语气里满是呵护。那人儿声嘶力竭,哭喊了一声,仔细听来只能模模糊糊辨出:“皇——上!”二字。“蓉——蓉,朕就在这里,你来!怎会是你?她呢?她去哪里了?”“是臣妾!那里没有别人!皇上,臣妾也想自己是她,这样你见了必然会高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