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31000000005

第5章 典章规制:盛世华章显辉煌(4)

趣味链接:官帽的种类

官帽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是大臣上朝时戴的帽子,它的结构是:顶部分为三层,上层为尖形宝石,中间一层是球形宝珠,最下的一层是金属底座。吉服冠,是除上朝之外,官员办公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吉服冠顶子与朝冠相比,简单很多。它顶子上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通常是用金子做成的,但也看官员等级,地位极低的则用铜的,底座的造型也很别致,上面镂刻花纹。

公堂上为何悬挂“明镜高悬”匾额?

说起“明镜高悬”的来源,还得从一个有趣的传说说起。话说当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最令刘邦惊异的,是其中的一面镜子。《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载:“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从这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面长方形的镜子,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势走近它,照出的人影是倒立的人像。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一部分一部分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特别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秦始皇在世的时候,习惯猜疑他人,为了防止有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特别大,谁的心脏跳得特别,就杀掉谁。

正是因为此镜功能奇特,后来人们以“秦镜高悬”来比喻当官的人明察是非、断狱清明。唐代诗人刘长卿在《避地江东留别淮南使院诸公》一诗中写道:“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后来,许多当官的人为了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明,都在公堂上挂起“秦镜高悬”的匾额。由于人们对“秦镜”的典故不太熟悉,所以就将“秦镜”改为“明镜”,这样“秦镜高悬”便演变为“明镜高悬”了。后来,“明镜高悬”这四个字便被挂上了公堂,象征着官府的清正、廉洁。

知识链接:“明镜高悬”的另一种解说

“明镜高悬”还可以写成“明鉴高悬”、“高抬明镜”、“明镜鉴形”等。唐·吴竞《贞观政要·求谏》:“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伏乞相公高抬明镜,昭雪前冤。”

官府为什么又被称为“衙门”?

尽管中国古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社会,但是毕竟皇帝精力有限,他不可能事必躬亲,于是便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很多的机构来协助其治理国家,这些机构便称为“官府”。但是,根据现有史料的记载,古代官府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衙门。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书记载,“衙门”是由“牙门”转化而来的。最初“牙门”一词中的“牙”是指猛兽的利牙,古代凶猛野兽经常在野外出没,张开大嘴,用尖尖长长的锋利的牙来捕获猎物。于是,野兽的“利牙”则被看成是威力的象征,人们就用它来比喻武力,类似于古罗马的斧头象征权力之意。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未定,战火不断,旌旗四起,想要打天下或者守江山者,一定要依靠武力支持。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君主都十分器重他们的军事将领,将领们为表示自己孔武有力,往往将猛兽的爪、牙摆放在自己工作的地方。打仗要到处跑,带在身边很麻烦,有时候逃跑时便顾不上了,后来实在找不到真兽牙,就用木头刻画成大型兽牙置放在军营门外作为替代,后来觉得木刻的也很麻烦,于是就改用旗杆端饰有兽牙、边缘剪裁成齿形的牙旗。为此,营门也被形象地称作“牙门”。到了汉代末期,“牙门”正式成了军旅营门的别称,并逐渐被官府所采用。汉代《武瓦闻见记》中详细记载:“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稍讹变转而为‘衙’也。”唐朝以后,“衙门”一词被广泛使用。到了北宋,人们已经忘记了“衙门”出自于“牙门”。

趣味链接:“打牙祭”的来源

四川人的祭祀习俗中有一项是“打牙祭”,指的是吃肉。这个词在四川等地区使用十分广泛,关于它来源的说法有三种,但其中有两种说法与衙门的“牙”也有些关联。三种说法如下: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进,往往竖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便要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黎民”和“百姓”意思一样吗?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黎民和百姓是同义词,指的是普通的平民,这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假象:“黎民”就是“百姓”。两者所代表的含义果真相同吗?

要弄清这两个词语所代表的真实含义,还得追溯它们的根源。其实,早在远古炎黄时期,便已出现了关于这两个词语的记载,并且它们还与一些神话故事息息相关。传说上古时代,在众多部落中,西北方的黄帝轩辕氏、中部的姜姓炎帝和东方的夷族太皞这三个部落的势力最为强大,炎、黄两部落在与南方的蚩尤争夺中原地区霸主地位时打败了蚩尤,接着该地的其余部落都臣服于炎黄部落。后来又经过一番恶战,东方的太皞也归顺了炎黄部落,这三个大族就合为一体,号称有一百个部落,而属于这一百个氏族部落的人统称为百姓,后世也称百官或者百工。

尽管百姓部落占统治地位,但有些氏族不愿意听从其号令,并且经常与他们针锋相对,发生冲突,例如黎族和苗族。这些部族的人民也有个称呼,即黎民。从这上面看,“百姓”和“黎民”二者之间的称号不同是由于含有不同的部族意识,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由于炎黄部落势力强大,苗族和黎族的人打不过他们,就被炎黄部落的人用刑罚强迫耕种来供养百姓部落的人。这样百姓与黎民就出现了身份上的区别,如奴隶主与奴隶的区别,这昭示着原始社会已经远去,奴隶社会到来了。

历史发展至今,百姓跟黎民在词意上已差别不大,这说明了中国社会正在进步,无论是百姓还是黎民都为中国的未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知识链接:“黎城”和“黎族”与“黎民百姓”的联系

如今黎字打头的,全国也仅有黎城和黎族。对于黎族究竟与“黎民百姓”这个词之间有没有联系,没有史料上的记载。但是黎城和黎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却是史学家们所一致认定的事实。只是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种联系,史学界还存有不同的观点。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家们必将给我们一个满意的解答。

监狱是怎么产生的?

监狱的创设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它不仅有效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稳定了社会发展秩序,而且巩固了国家政权,促进了社会发展。因此,历代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之一,便是在全国各地广设监狱。对于监狱的这些功能,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是,监狱是怎样产生的呢?

关于监狱的来源,史料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一种是,古奴隶社会时期,私有制已经出现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艰难,就有一些人抢劫偷盗杀人,并且是屡教不改。为了保证奴隶主的财产安全不受侵害,那些犯罪的人就被关进一间屋子里,这样监狱就产生了。还有一种是,在原始社会时期,氏族部落经常发生征战,这样就出现了战俘。为了防止战俘逃跑,就把他们关在屋子里,并派人看守,这就是早期的监狱的原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以后,这种关押人犯的地方就被称为“囹圄”,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监狱”。除中央司法机关设立的监狱外,作为衙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各级衙门,尤其是州(包括府、郡)县衙门也都设有这样的“囹圄”。到了汉朝时期,经过一番改进和变化,监狱便取代了沿袭时间长达几百年之久的“囹圄”之称谓。汉代的监狱名目、种类繁多。据《汉书·刑法志》等记载,汉代全国共有二千余所监狱,仅京城长安就有监狱二十几种:有专门关押高级官员和皇室成员的若卢狱、左右都司空狱、居室狱等;有关押女性囚犯的掖庭狱;以及囚禁官署吏卒的上林狱、都船狱、内官狱等。此外,京城有京兆狱,长安县有长安狱,都属于京城的地方监狱。汉代着名的酷吏尹赏任长安县令时,曾在监狱里修造了名为“虎穴”的地牢,挖地数丈深,四面砌墙,用大石板盖在出口。他曾命长安县里的乡吏及邻里检举地方的恶霸无赖,然后将这些人统统抓起来,以百人为一批,依次关进虎穴中,用大石板盖住。几日后再打开,只见里面的人都死在一起,先后死了数百人。

趣味链接:监狱与班房的意思一样吗?

所有类型的监狱名目中,后人最熟悉的,大概就是“班房”了。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坐班房”作为进监狱的代称。其实,班房并不是监狱,它是衙门中三班衙役办事的地方。最初为了防止延误审判,州县衙门常将一些民事案件的当事人、轻罪犯人以及干连佐证等投进班房候审,并派差役看管,以便随传随到。一旦被关进班房,落在衙役手里,便成了衙役们凌虐、敲诈的对象。沿用衙役们的话说,到了他们手里,就得揭他一层皮。

处决犯人为什么大多选在午时三刻?

五千多年以来,由于中国人的智慧和勤劳,中国各种制度和文化都发展得臻于完善,在所有的文化制度之中,发展最为完善的,当属刑罚;而在刑罚的各种制度之中,发展最为完善、技术最为精湛的,当属行刑时间的规定。

据史料记载,古代刑法中处决犯人时,不但在季节上有要求,并且还具体到一天当中的某一时刻。季节上是统一到秋季,即秋后问斩。“秋后问斩”顾名思义,是指在秋季处死犯人。而处斩犯人的具体时间,则选在了秋季的某一天的“午时三刻”,为什么要选中这一时刻呢?因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一年之中,秋季是阳气下降、阴气上升的时期,是属于死亡的季节;同样,一日之中,午时三刻以后,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因此是死亡的时辰。聪明的古人在处决犯人时,不但考虑到社会因素,还顺应自然规律。看来古代的刑罚还真是设想周到,无论是秋后问斩,还是午时三刻,时间上的选择,都大为减轻犯人离世的痛苦。因此,秋季的选取,午时三刻的敲定,是中国古代的人们在刑罚上遵循自然规律、富有一定人道主义色彩的又一有力证据。

趣味链接:“午时三刻”具体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午时三刻”是在百刻制使用期间内制定出来的。如果令一个时辰等于八刻的话,这一天就多出四刻。为此,有人提出在十二时辰中,子、卯、午、酉各九刻,其余的则为八刻;还有另一种提法则是,子、午各十刻,其余则八刻等。两种说法结合起来分析的话,都是中午以前和中午以后的半天将各分到二刻。这样一来,午时三刻加上前半天分到的二刻,就相当于午时五刻,也就是相当于全部午时(11:00~13:00)的一半,这个时间正好是中午十二点。

古代的“三军”指哪“三军”?

翻开任何一部记载关于中国古代战争的书籍,都可以见到“三军”这两个字眼的身影。站在今天的角度来透视这个在古代两军对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一般人都会认为“三军”主要指海、陆、空这三支部队。然而,只要稍微仔细思考一番,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正规海军的出现尚存有很大的困难,更不用说空军了。那么,古代的“三军”到底是指哪三军呢?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它在历代的人数规定是不一样的。汉代军队实行5人一伍,二伍为火,五火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的编制,而三军则是整个军队的统称了。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如《论语·子罕》就写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在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魏国称前军、中军、后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各种部队担任不同的作战任务。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知识链接:中国古代三军的分工

在前、中、后三军之中,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步兵);后军主要负责全军的军用物资,包括工匠和大量的民工。

同类推荐
  •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古阿拉伯文明探寻

    让我们走进古阿拉伯文明,总共分七章,浩瀚沙漠中的大帝国、神权体制下的阿拉伯、庞大帝国的政治统治、光芒四射的物质文明、光芒四射的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阿拉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 金文与青铜时代

    金文与青铜时代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重阳节》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人挖掘和整理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人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三十六计》品读

    《三十六计》品读

    本书对《三十六计》作了解读,内容涉及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作为想象力和富于魅力的思想的源泉,在西方世界始终是无与伦比的。有关希腊神话的地位,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这样评价的:“希腊神话的重要性在西方人文化、艺术和情感的历史上怎样估计都几乎不能说是过高。……否认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就等于否认西方文化本身的成就,以及受到它的启发的伟大作家和艺术家的天才。”
热门推荐
  • 凤权倾天下

    凤权倾天下

    她本想已忘却国仇家恨却因被救而又召集人马她本不愿搅入前朝后宫却因他人深陷朝堂之上她步步为营,步步退让终究还是权倾天下,名扬四海
  • 打造传媒女王

    打造传媒女王

    她,一岁自学外语;她,六岁成立公司;她,十三岁考上英国剑桥大学,她,二十五岁获得世界传媒女王的称号。眩目的光环自从出生就围绕在她的身边,从未有一刻消失,倔强且坚定的守护着自己的信念。于是,他们失了魂,丢了心,眼里只剩下如阳光般耀眼的她……
  • 极速天神

    极速天神

    一个简单弱小的速度天赋。在刘景手里,却是化作了超强的战斗力,无限分身,以及那永恒的虚拟国度。这是关于极速天神的故事。
  • 彻妃天下

    彻妃天下

    镇南王妃庄清瑜在镇南王爷娶侧福晋当天,带走镇南王府大半家当,和侧福晋的大部分嫁妆离开了。武林人士争相去天山采摘天山冰雪莲。据说,食之,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练武者食之还可练成绝世武功。跟去看热闹打酱油的庄清瑜竟然无意食得,并成为雪莲仙子传人。庄清瑜遇上了穿越成大清皇太子胤礽之孙永皓。永皓这一世已是第三世穿越。自己本是汉武大帝刘彻。二人为使大清更加强盛,避免再发生让夷人任意入侵欺凌,国破家亡的结局,携手展开一系列行动······男权至上的汉武大帝遇上没心没肺的庄清瑜,没有坎坷都对不起众多爱心人士!这不,庄清瑜一激动,穿越人陈阿娇身上抱不平去了······
  • 世界经典睡前故事大全集:听妈妈讲故事,跟妈妈学英语

    世界经典睡前故事大全集:听妈妈讲故事,跟妈妈学英语

    本书有精彩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的设计、言简意赅的点题、简单实用的对话,这就是我们所呈现给你的。当你打开这本书,开始与孩子沟通互动时,在这段美好温馨的时光中,不仅能陶冶孩子的性情,还会提高他们对学习语言的兴趣。
  • 太上公子

    太上公子

    神遗大陆无边无际,宗门林立,武者无数。小李探花李寻欢后人,穿越重生异界太上家族李家公子,在无法修炼神遗大陆武学的情况下,得到时空轮盘器灵的认可。一步步成长,横扫,纵横天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醉卧美人漆。
  • 三日情劫:不嫁已婚总裁

    三日情劫:不嫁已婚总裁

    “把衣服脱掉,原地转个圈。”一间雍容奢华的房间里,她寸缕未着,接受一项特殊职业的挑选。只是她不曾知道,还有另一双阴鸷、冷漠的双眼,正在房间隐蔽的地方窥视着她。十七岁的年纪,应该如花儿般天真烂漫,可她一纸契约,被送上陌生人的床。那一晚,她蒙着黑布条,被神秘男人压在身下……十个月后,她生下孩子,还来不及见上一面就被残忍的夺走……六年后,她华丽转身,带着如天使般的女儿回国……群1已满,群3:211161089可加,群2:211161586(只限高级VIP)————————————————————————推荐子涵的完结文:《邪恶宝宝:挑个总裁当爹地》暖虐,亲情与爱情的纠葛。http://www.xs8.cn/book/55491/index.html《恶魔总裁的出逃恋人》一段在复仇中因恨生爱的感情。http://www.xs8.cn/book/38670/index.html
  • 重生魔姬

    重生魔姬

    她,名为雪姬,无父无母,孤单的在纷乱的魔界中生存,守护魔界至宝天魔玉,可是却因天魔玉而死。她,名为沐岑,父母疼爱有加,家人宠爱备至,却不知为何被至亲表姐狠心推下莲池溺亡。当她的灵魂入了她的身,她变成了她;当无父无母的她突然有了父母,并且享受着他们的疼爱与关怀;当一直孤单生活的她忽而身边围绕了一群良师益友时,她发誓,这辈子她要守护好身边的一切,守护她一直眷恋着的温暖。
  • 腹黑傻妻:邪尊大人请入瓮

    腹黑傻妻:邪尊大人请入瓮

    她,最优秀的特工,因执行任务而死;她,战神府的傻女,被寄养在雨花城白家。,受尽欺凌、受尽折磨。当她变成她,再睁眼时,锋芒毕露,惊才艳绝,世间万物皆为她臣服!他,神秘莫测的邪尊,身份无数,行踪诡异,却独宠她入骨:“只要你心上有我,举世皆敌又如何!”前有护国战神祖父撑腰,后有邪尊大人护驾,神挡杀神佛挡杀佛,颤抖吧,渣渣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