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21100000048

第48章 弟弟的厄运(12)

有头部很尖的一种,我们家乡叫“梭蚂角”,多为绿色的,身体细长,雌的有七八厘米长,雄的又细又小,只有四五厘米,雄、雌不成比例。家乡有个歇后语“梭蚂角戴笔帽——尖头户”,就是说的这东西。以前我一直认为这虫子是“螽斯衍庆”的“螽斯”,查一下才知道,不是,与螽斯同纲同目不同科,“梭蚂角”只是一种尖头的蝗虫。这尖头蚂蚱是我小时候捕食的重点对象,当然是捕母的,公的太小,不值当的捕。也是到深秋,母的肚子里有子儿但还没下子儿的时候是最佳捕食时间。

田野食趣

小时候常干一些在坡野里的小营生,诸如割草、拾柴、看庄稼、拾穗、倒地瓜等等。这些活都没有定额,干多干少都行,在坡里有的是玩的时间。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玩各种把戏,其中一项是弄吃的。

野锅子

我们常凑在一起烧东西吃。大家拾些柴草,点起火堆,像篝火一样。烧的东西有地瓜、豆荚、花生、苞米等等。烧熟了,各人争着吃,一个个吃得满嘴满脸满手乌黑乌黑的。其实也不是因为饿,主要是一种童趣使然。

我们渐渐学会了一种“野锅子”的做法。先在地上挖一个椭圆形的窝子,在两端各挖一条沟,然后用干土填平,在干土上盖一层湿润的土,打实,再从两端把干土掏出来,上面的被打硬的湿土就成了悬空的“锅”了。把要弄熟的东西放在“锅”里,一般是放地瓜,有土豆、苞米放上也很好。放好东西了,就用土埋起来,埋得像个小坟一样。再就是烧火了,点着火从一头的沟里送进“灶膛”,把另一头的沟用湿土做成烟囱样,出烟。就这样,烧好一会儿,估计熟了,就把盖的土除掉。那在“锅”里烧出的地瓜,吃起来真不逊色于今天城市街上的烤地瓜。

“烟攸”与“瓜蒌”

小时候我经常挎个篓子,带把镰刀,到坡里去割草,家里养着驴,那驴爱吃我割的草。割草是个累营生,却也有它的乐趣。当在草丛间碰到好吃的东西的时候,那乐趣就来了。

先在这里声明一下:我虽在初中时学过“植物”课,但那课本太简单,没有植物分类知识,以后,我也没读过《植物分类学》一类的书,所以对许多植物的学名不甚了了,本节和下面几节提到的一些植物名,只是些家乡的俗称。

割着割着草,突然惊叫一声,“啊!”前面有棵“烟攸”!只见小树形的棵子上,满是紫莹莹的小浆果,那圆圆的颗粒,比樱桃粒小点,比豌豆粒大点,紫得都发黑了。摘下几颗填到嘴里,一咬,伴有特殊芳香的甜汁溢满齿颊,味道好极了!边摘边吃,我来了个“一光政策”,直到全部“吃光”才歇手。看看手指,已是紫的了,吐口唾沫,也湛紫湛紫的。

以后我再没见过这种植物,可老想着那甜甜的紫色浆果,故乡的草丛中还有“烟攸”吗?

在草丛里另一种快我朵颐的东西,是“瓜蒌”。很明显,家乡草间这种“瓜蒌”不是真正的“瓜蒌”。真正的叫这个名字的植物我见过,结的那果是卵圆形的,像个小瓜,学名又叫“栝楼”,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药。我这里说的“瓜蒌”,果中间粗两头尖,有四五厘米长,像小纺锤。那植株像小灌木,20来厘米高,开小白花,花谢了,就有小纺锤形的果子留在枝上,渐渐长大。趁它还不老时摘下来吃,有种特别的甜味,很好吃。一摘下来,果蒂的断面有牛奶状的汁液渗出来,一咬那梭形果,白汁会随嘴淌。这果实若没有人摘,到深秋,干了,就会自动爆裂开来,把种子弹出来,像蒲公英似的,每粒种子都有把白色的小伞,带着种子随风飘洒,去寻找新的繁衍地去了。

“茅根”和“咕荻”

查《辞海》可知,“茅根”是茅草的根茎,“茅草”是俗称,学名叫“白茅”,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很长的根状茎,名“茅根”,富含糖分,可制糖、可酿酒、可作药物,药名就叫“茅根”。花穗有长长的柔毛,银白色。

我小时候在坡野里自采自食打牙祭的“茅根”,正是这种植物的根茎。茅草在我们那里很多,是侵占农田、侵犯庄稼的“害草”,乡亲们经常要专门拿出工夫来刨这种东西。大人们刨出一团团的茅根,这下得了我们的劲了,我们孩子们就挑那粗的水多的吃。这茅根像妇女织毛衣的针那么粗,有节,白白的。说是茅“根”,其实是“茎”,节间长着的细丝丝才是根。我们把这东西放在嘴里嚼,甜甜的,像吸糖水。那时的孩子,很少捞着糖吃,嚼这茅根,就部分地打了馋糖的“馋虫”了。

《辞海》上说嫩穗叫“茅针”,我们不叫这个名字,叫“咕荻”。这东西尖尖的,确实像针。小心地把它拔出来,嚼嚼咽下去,不用像嚼茅根那样吐渣。这东西不如茅根甜,口感却比茅草根好,我们很喜欢吃这东西。不过,吃“咕获”的时间不很长,往往是再想吃时,它已老了,没有甜味白白嚼一嘴渣滓了。没有被拔着吃了的,过些天就抽出穗来,再过些日子,就显出闪着亮光的银白色来,风一吹,一片银浪,十分壮观。成语“如火如荼”的“荼”,就是指这银光闪闪的茅草缨。

米布袋,面布袋

前几年在北京吃“小肥羊”火锅,见那“锅底料”中有几条肉质的根状物,铅笔那么粗,10多厘米长。一看那东西,我马上想起儿时在故乡坡野里挖着吃的“米布袋”、“面布袋”,我怀疑火锅里这根状物就是。

不知这种植物属什么目什么种,总之有点像胡萝卜的特点:把一条粗粗的根竖直地扎在地下,地面上生出一丛叶梗,椭圆形的小叶两两对生排列在叶梗两边。分两种,一种叶面光滑有光泽,我们叫“米布袋”;一种叶面不光滑,无光泽,布满白色的细毛,我们叫这一种“面布袋”。这两种,除叶面的这点区别外,再没有区别,都在叶梗中间长出两三根花梗来,开紫色小花,花谢了,结出小荚来。荚长一厘米多,圆滚滚的,从外面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排成一行的种子。也许是这荚像装满米面的布袋子,才有了“米布袋”、“面布袋”这俗名。

我们才不管它什么“布袋”呢,我们感兴趣的是藏在地下的那条小萝卜似的根。那根,挖出来,洗净,吃起来面面的,甜丝丝的,口感好,味道好。几十年不见这东西了,还想着它,想着它的样儿,想着它的味儿。

(2006年3月于北京万科星园)

饥饿年代的大学生

《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上有篇肖磊写的文章,文中写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山东省“非正常死亡”31⒐9万人,并说“全省各地,特别是灾害重点县,均发生过人相食的事件”。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那个可怕的饥饿年代。

那个年代我正在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上学,我亲尝了大学生挨饿的滋味,也目睹了在饥饿中的众生相,至今想起来,心里还酸酸的。

我是1958年秋季入校的。那时广大农村都在吃食堂,放开肚皮吃,过着吃饭不要钱的共产主义生活。我们师范学院学生更是管饱,而且吃得还不错。可是不到一学期,就每况愈下了,渐渐地,一些到餐厅晚的就没有饭可吃了。于是,同学们一到开饭时便提前来到餐厅,饭一抬出来,就一窝风似的拥过去抢饭。有一天,餐厅里的学生已经聚满了,一个个手拿碗筷叮叮当当地敲着,眼瞅着那通向伙房的门。终于伙房师傅用大笸箩把热气蒸腾的米饭抬出来了,学生欢呼着尖叫着“呼”的一声拥上去。只见最前面的一个同学被后面的人拥倒,两手带胳膊一下子插进了米饭里,烫得“嗷嗷”大叫。可是他背上压了一层层人,手臂拔不出来。好一会儿那同学才被人拉起来,两手两臂通红通红的,像烫熟了似的。这是我亲见的一幕,直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的。

过了春节,1959年春天,就开始吃定量了。我记得好像是男生每人每月30斤,女生是26斤。当时我们正当年,正是能吃饭的时候,30斤哪能吃饱?每顿吃下那定量,就没有饱的感觉,继续处于饥饿状态,再一活动,就觉腹内空空的了,很多同学饿得不去上课了。后来学校发现了这一情况,就采取了措施:蒸发糕给学生吃。所谓“发糕”,是在苞米面里加上发酵粉,多加水,蒸出来比正常的窝窝头体积大两三倍。一开始,这种增积食品很受我们欢迎,起码当时觉得吃饱了。不过不顶饿,不到半头晌就肚子“咕咕”叫了。

吃了一段时间发糕,以后就不再吃了,大概是觉得这种自欺欺人的法子不是个长法。有一天,突然开全校师生大会,师生们在操场里坐好,一位姓张的副书记讲话了:“老师们,共,同学们,这个共,我们的粮食不够吃,共,东北支援了我们两车皮高粱米,共,从现在我们就吃,共,吃高粱,共,米……”很多人有“口头语”,但有“共”这个口头语的,只有我们学院这位张副书记。多少年过去了,当我们曲师老校友聚在一起回忆往事的时候,没有不说到这位“共”书记的。在那次会上,这位“共”书记宣布了全校只有于勋忱院长和另一位老领导吃细粮,还有一位吃一半细粮,其余的师生全部吃高粱米。那次全体师生会好像就是为宣布全院只两个半人吃细粮而召开的。

于是我们就开始了吃高粱米的生活。吃那东西好像稍稍放开了一点定量,尽管我们不是东北人,吃不惯那东西,可肚子饱一些了,大家都很高兴。但我们高兴得太早了,吃了几天,吃够了难以下咽不说,主要是大家都结干,屙不下屎来,茅坑上蹲得满满的,一个个龇牙咧嘴,“吭哧”之声不绝。一些严重的,只有跑到学校医院求救。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大都是女的,一个个给学生们从肛门里往外抠屎。

一个多月,东北来的高粱米吃完了,又换成了普通粮食。干是不结了,可更觉吃不饱了。我当时当一个组的组长,我们组有个叫于叶风的青岛同学,瘦瘦的,我们称他“老夫子”,别看瘦,却特能吃。当时都是按月发饭票,饭票一到手,他老夫子放开量吃起来,不到20天,他手里的饭票就所剩无几了。最后10天,每顿他只喝一两票的稀饭。一天3碗稀饭,饿得他头都抬不起来了,看看实在可怜。我针对他这情况跟组里的人商量了一番,就开他的“批斗会”。会上,像斗争什么“分子”似的,大家轮番发言,狠批他不会计划、不会控制。有人上纲到阶级上来,说他存在资产阶级贪图享受思想,一拿到粮票就恢复资产阶级本性享受起来,全不管后10天的“无产阶级”的自己,说他是在用资产阶级的自我虐待无产阶级的自我。大家狠狠地批,他低着头老老实实地听,最后叫他自己表态,他说以后向大家学习,再不了。这时,大家你一斤我半斤地凑饭票给他。我狠狠地向他强调,这都是同学们饿着肚子从牙缝里省出来的,下一月你再这样,坚决不管你了!

下一月到了20天以后,他又只喝稀饭了。实在可怜,就又开批斗会,再凑饭票。大家慢慢发现了他的心理:反正共产党不兴饿死人。他把我们这些富有同情心的同学当成共产党了。

对这位于同学的“批斗会”开了两三个月,随着“吃表格”的实行,就不用再开了。

显然,像于叶风这样的“管前不顾后”的人,不光我组我班我系,全学院哪系哪班哪组都有。学院领导掌握了这个情况,于是就不发饭票了,而是每人每月发一张卡片,上面印着一个表格,1、2、3、4,一直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一天一格,每天有早、午、晚三列。去打饭的时候,你递上那张表格,伙房师傅就发给你一份饭,同时在相应的那一格上给打个对号,某月某日或早或午或晚的那顿饭就算你吃过了,想多领点或想“透支”把下一顿的也领着,那是不行的。这样,就不会出现于叶风那样的“寅吃卯粮”现象了。我们同学管这办法叫“吃表格”。

一顿吃那么一“格”,显然是不饱的。那时你看看我们这些大学生,一个个就像被霜打了似的,蔫蔫的,全没了年轻人那生龙活虎劲儿。尤其是那些饭量大的,真饿“草鸡”了!幸好,校门两边的“小夜市”应运而生,每到晚上,就有当地的不多的农民蹲在那里,面前摆着十个八个胡萝卜、土豆或者茄子。那些饿“草鸡”了的同学就去光顾那些小摊。东西贵得吓人,一个胡萝卜一两块钱,可再贵也得买。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市场,一些同学在校园甬路边摆出了一些书籍、衣物,价钱却低得很。

“吃表格”这办法不知是谁发明的,应该得到奖励!这办法能让全体学生维持在虽吃不饱却也饿不死的水平上。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学院没听说有人饿死,这已经很好了。

最后,附带说说那位“共”副书记。

别看生活那么困难,我们学院却还养着猪。在校园的西部,有一个小型的养猪场,养着大约有二三十头。那年代,人都没有粮食吃,哪有粮食喂猪?到底是高等学府,有能人,不知谁想出一法:用人屎喂猪。这“饲料”猪是爱吃,但有个问题:人粪中往往有寄生虫,猪吃了会出问题。又有能人想出办法:把人粪煮熟了,猪吃了就没有事了。于是在猪场旁支起了几口大锅,像熬稠粥一样黄黄的一锅熬得“朴朴”作响,锅旁站着人用长柄勺子搅动不止。什么是“臭气冲天”,到那里去闻闻就知道了。

同类推荐
  • 大地上的事情

    大地上的事情

    散文作家苇岸全部关于自然主题的作品结集,包括其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一九九八廿四节气》、《放蜂人》等。全书文字优美,思想深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与万物的浩瀚之间,建立了深刻的联系。这些散文内容涉及蚂蚁、蜣螂、胡蜂等昆虫;麻雀、苇莺、杜鹃等鸟雀;麦子、白桦等植物;日出、大雪等物候……以最美的汉语描画出最壮丽的万物,并由此提出,人类以大地为居所,应当对此怀有谦卑的感激之情,而不要成为一个妄为的物种。
  •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域外之镜中的留学生形象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再也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从而被迫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为济时事之艰,无数莘莘学子负笈海外,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明的“盗火者”。正因为在现实中先行具有了留学生这一群体,对这一群体在域外生活的书写,然后才诞生了中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 我们这代人

    我们这代人

    人生就像站台,我们不记得自己走了多少路,但我们记得自己曾经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它们就像根扎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不会被岁月所磨灭。当涌动的记忆成为文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回忆,本书旨在纪念“我们这代人”曾经的经历,无论是痛苦,还是欢乐,无论是失还是得,无论是值还是不值,它们都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 红唇与领带

    红唇与领带

    本书系台湾当代知名作家、东海大学教授周芬伶的散文自选集。作者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间既有感性的流动,亦有精细的修饰,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读起来有忧伤,有畅快,有愉悦,有悲戚,有坚韧……
  • 山村一夜:叶紫作品精选

    山村一夜:叶紫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热门推荐
  • 重生到灵气大陆当王妃

    重生到灵气大陆当王妃

    炼药师、铸器师、淬体师、魔法师、召唤师、驭兽师,是灵气大陆上的职业。在这片大陆上出生的人生来就是为了这些职业的最高端而前进。而就在这片大陆上,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如果灵气大陆上没有了灵气,会怎样?远古四大家族之间又为何水火不容?快来书中找答案吧!
  • 城霜

    城霜

    因为一个奇怪的梦境,她开玩笑般的许下承诺,却不想一睁开眼,古香古色古人。她以孟蝶苒的身份踏入陌生的明朝,与兵马俑一般年代久远的人纠缠。本以为能顺顺利利渡过一生,却无奈途中生变。而那历史洪流中惊天事件——土木堡之战,将明代宗朱祁钰推向权利巅峰的同时,也使她重新又获得一个身份。莫品缘、孟蝶苒、唐灵薇,她到底是谁?——————————————————————————————本书女主不是万能,也不是喜欢装傻充愣的小白。而是一个在古代宫廷中懂得隐忍,小心翼翼保护着自己的女孩。她冲动过,也后悔过,爱过,也被人宠爱过,亦伤过爱她的人……喜欢的朋友们请静心感受那份生活的不易,不喜的朋友谢谢路过~~
  • 游戏三国之三国梦想

    游戏三国之三国梦想

    完备的统帅体系,华丽的招式系统,宏大的三国背景,给你完全耳目一新的网游感受。一个被迫解散了自己游戏工会的会长,如何在一款虚拟游戏中重拾信心的故事。
  • 十八仙

    十八仙

    修士,为何而修?为命!为何而战?为命!救命,玉枷,脱胎,真人,转世,真灵,六大境界之后,突破三千年寿数大限的真灵之后的存在是否已获得长生?为何仙迹无踪?李甲,宇宙联邦第一大寇,在这一世实现了家族梦想,祖宗遗命,穿越时光洪流到达洪荒世界,为命而修!为命而战!附注:主角只有一个,不要误会成十八个主角,十八,是一个包子十八个褶的十八。。。。。。。
  • TFboys

    TFboys

    本文由百度和腾讯提供,谢谢合作,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蟹蟹O(∩_∩)O~·
  • 杀手不坏

    杀手不坏

    他曾经是杀手界谈之色变的超级精英,绰号‘幻影’!杀人无形难寻踪影!如今低调回归都市,只想安静做一名美男子!美女?萝莉?御姐?少妇?凌枫说:“被我承包了!”装逼?富二代?大哥?高手?凌枫说:“你们一起来吧,美女需要我,观众需要我,我很忙的!”龙回都市,且看风云如何为之变换!!!!
  • 炼金师之路

    炼金师之路

    魔法师是上天的宠儿。剑士拥有强大的斗气。一个没有魔法资质不能修炼斗气的穿越少年。依靠炼金术在无数位面游历成长的故事。人之身体分为灵魂.精神.血脉。炼金术就是通过锻炼自身从而获得力量。这里凝聚妖力的炼妖师,还有造梦的幻梦师。
  • 八九十枝花

    八九十枝花

    本书作者用安静而引人入胜的文笔,描写了细腻、清雅,诗意丰盈的日常生活。结构按季节分为五部分,春、夏、秋、冬,加上“人事”一章。内容包括:草木,饮食,人物,民俗,风俗。本书文字温雅清艳,绵密细致,写人状物有独特风格。
  •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心曲没有终止符:非正常离世作家非常档案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美国、俄罗斯、苏联、日本等国家一些作家的传略、自述、名言、作品等。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我们都是应当记住他们的名字。
  • 末日之仙灵传奇

    末日之仙灵传奇

    末日突然降临,是人为?还是天灾?一个突然降临的系统,一个骇人听闻的“造仙计划”。这在天外来客眼中文明落后小小的地球,会存在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地球危机,灾难不断。尸潮来临,虫族登场,天外来客,史前变乱-----且看夜枫如何在这末日大动荡中笑看风云,醉拥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