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21100000013

第13章 画眉 五日京兆 胶东相(5)

接下来我以为他要拂袖而去,但他没有,而是说了些学生应说的话,并说他十分爱读书,可是回到村里到哪里找书看?他爱读书这我是知道的,在学生中他算得上是“饱学之士”,当教师的天生就喜欢爱读书的学生,要不是“文革”惑乱了他的心性,他原本是个很叫人喜欢的学生。可是,现在……他爱读书还是应该支持的嘛,最后,我还是把书借给了他。那书16卷,分8册线装,纸已微微发黄,已没有了书函。我用报纸包了包,边递给他边说:“可要爱惜着看啊!”他说:“没问题,看完我就马上还给老师。”

几个月过去了,不见他来还书,我想,大概是读了一遍再读一遍吧,他不是说村里找不到书读吗?好不容易有了这书,还不得多读几遍?

又过了一两个月,像父母想念久别的孩子一样,我实在想我那书了,而且“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怕我的宝贝书有个好歹。一天,我骑自行车去了崔顺贤的家。一进门,他就连连向我说:“实在对不起老师了,这么长时间没去还书,是我没法还了!我们村的人借去看,弄丢了4本,怎么找也找不回来了!”

我一听心里“扑通”一声,就像有人把我的爱子断臂致残一样难受。我一句话也没说。还说什么呢?说什么也没有用了,拿上那残存的另外4册,我悻悻地离开了他家。他十分尴尬、满脸歉色地站在大门外,目送我远去。

开始那几年我还十分痛悔当时我不该借给他书,以后就慢慢淡忘了,可一触到“聊斋”二字,就又不能原谅自己,连同那个学生。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我调来平度一中。一天,他来城里找我给他指导功课,他要参加高考。一见到他,我就想起那书来,真不想搭理他。可又想,怎么能拒绝一个上门来向你求教的学生呢?书的事没提,我还是耐心地对他进行了辅导,并领他去找了别的科的老师。后来,他考上了华东石油学院,考上后给我来过信,信上只说了些感激的话,没提书的事。再以后,听说他大学毕业分到玉门油田去了,从此也就绝了音信,我也忘了这个学生,连同我那本《聊斋志异》。

又过了20多年,到了2006年2月份,我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操一口四川口音,我一时辨不出是谁。“你是谁?”我问。

“我是你学生啊,是给你弄丢了书的崔顺贤啊!”

“你先别说书,快说说你这些年的情况!”

电话里他像学生回答老师提问一样,说了他这些年的经历:

石油学院毕业后,他分到了玉门油田,旋即参加四川的油气开发调到了四川。他在大学里学的是石油机械,到四川后在采油管具方面作出了贡献,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荣获过“五一劳动奖章”。这些年,他一直担任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管具中心的主任,县团级干部,公司下属十几个厂子,分布在全国几个省。

这很出我预料,没想到当年那样一个学生发展得这么好,做出了那么多成绩。我还像当年老师表扬学生一样在电话里表扬了他。

在汇报完他的成绩后,又说到书的事,说一定还我,我连说“不用了”。

电话是2006年12月5日打给我的。过了一个月,2007年1月7日,我突然收到了一个邮包,打开一看,是两部《聊斋志异》,一部是吉林一家出版社出的精装本,很精美,另一部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仿线装本,全书3册,装帧古朴雅致。里面的大量插图,显然是采用了我原来的书上的插图,但多得多,连四五十字的超短篇,如《头滚》、《蛙曲》等也有插图。我一看书这么好,对它的珍爱可与当年我那线装本等同了。

啊,他真的还我书了!如果这是在当年,也许我会很平静地接受他的还书,有借有还嘛,很平常。可这是过了34年啊,我早已忘了他不能璧还我书的事了,连他这个人也忘了,他却没忘,没忘他的老师,连当年那书的模样都没忘,寄来的是插图相同的仿古版本。

我常听人议论,当今的人不讲信义,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更甚。人家欠他的,一般不会忘;他欠人家的,往往就要“忘却”,忘不了,努努力使使劲,也要忘个一干二净。——我从崔顺贤身上找到了例外。对,是有别于当下世风的一个例外,绝对的例外!

又过了几个月,2007年清明时他回老家上坟,来平度城宴请了我。席间,他问我当年我教他时说的一个字谜,谜面他记得很清:“一月则不足,一日则有余,以日之有余补月之不足,则明矣。”他说猜了30多年没猜出,终于见到出谜人了,问我谜底,我告诉了他。他猜不出不是他不聪明,是这谜太刁钻了。而这么些年他还记得谜面,这说明他记性太好了。我想到,他还记得书的事,却不完全是因他记忆力强,因为有些事儿可以使使劲把它忘掉的嘛。

见面的时候他还十分真诚地邀我和老伴到四川去旅游,住多长时间都行。我把他这诚意与还我《聊斋志异》一事联系起来审度他这个人,得出结论:崔顺贤是个好人!是个当今难找的大大的好人!

( 2009年4月13日于平度文丰居)

辛显令走了,想起和他相处的那些日子

前天,2月22日18时10分,辛显令在与癌魔抗争了9年之后,终于割舍下他心爱的文学和书法事业,悄然走了!噩耗我今天才在报纸上看到,我先是大大地吃了一惊,继而想起了曾经与他相处的那段日子,他的音容笑貌宛然就在眼前。

记得那是1973年,县文化馆举办歌曲创作学习班,一个公社去一个写歌词的一个写曲的。当时我在青杨高中任教,因为我带学校的宣传队常写点押韵的节目给学生演出,人们认为我会写歌词,就叫我到文化馆去了。到那里才认识了蔡德科、袁延书、赵伟、蒲瑞亭等老师,自然也认识了在文化馆主管群众文学创作的辛显令。一个月下来,我自己没写出像样的歌词,倒是为许多人修改过歌词,甚至可以说是指导过不少人的歌词创作。这惊动了辛显令等文化馆的老师们。在和他们熟了以后,他们问我:“王老师,你是不是才调来平度?”我说,我来平度10多年了。“来这么长时间,我们怎么不知道你?”我说,我趴在偏僻的乡下中学教学,无名小卒一个,你们怎么会知道我?

学习班结束,从各公社来的人都收拾行李打道回府。这天,我正在收拾行李,突然辛显令叫我到他办公室去,告诉我,他正在为馆里编一本诗歌创作集,叫我留下帮他做些修改加工工作。我说,行,只要我们校长准了,我就留在这里。他说,校长那边他已说好了,没问题。

打那天以后,我就天天在他办公室里,和他加工那些群众创作诗歌。我俩一首首地讨论、加工、修改、定稿。辛显令这时虽是发表过不少作品的知名人物,但他一点不拿架子,很平易近人,对我的意见很是尊重,我俩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10多天,诗集修改完了,我俩成了好朋友。在我临离开的那天,他在他的住处特意备下几盘菜,一瓶酒,我俩边吃边谈,十分惬意,十分融洽。当时他妻子还在古岘家里,他只把辛龙辛虎一双爱子带在身边,我俩喝酒时龙儿虎子就在旁边,时时得到一块肉一箸鱼的犒劳。两个小家伙虎头虎脑,活泼又知礼数,我至今还记得那可爱的样子。

辛显令,1943年生于平度古岘,十几岁时,就开始读古典小说和诗歌,中学时就在县报上发表过作品。1963年平度一中高中毕业后曾下乡务农,后任小学教员,物资局会计。这期间,他开始文学创作,写一些反映儿童生活的短篇小说。1971年后发表戏曲剧本《五个鸡蛋》、《管得好》,短篇小说《水足苗壮》等。到我和他喝酒的时候,他的小吕剧《管得好》已演遍平度城乡,他已很有些名气了,但使他誉满全国成为著名剧作家的《喜盈门》这时还没有。记得他在和我推杯换盏的时候跟我说:人活一世,不能平平淡淡地过去,我非写出像样的东西来不行!他这志存高远的人生态度,使我十分感佩。我还记得,他想以平度东乡从前的一次龙卷风灾害为素材写一个剧本。几年后,“龙卷风”没刮起来,《喜盈门》却在全国刮起了旋风。

打那以后,我回我的乡村学校教学,他在他的名人之路上奋力迅进,再就没有接触的机会了。只于1978年在文化馆举行《喜盈门》座谈会听导演赵焕章讲电影时我见过他一面。当时,他被众星拱月似的拱着,根本没有时间与我单独说话。再以后他挂着一大串头衔到青岛去了,就更没有机会见到他了。

和辛显令再无来往,倒是与在文化馆结识的赵伟有些过从。以后他到青杨找我帮他改过诗。1978年我调来一中后,他又到我家让我和他修改他的一首长诗,那诗在一家青年报上发表,他还叫我写了一篇诗评发在那报上。1994年赵到北京办一份建设部的大型画报,又拉我去当过编辑。另外,在我和辛显令修改的诗中,有几首的作者叫王友文,见那诗纤巧婉约,名字又秀气,我当时还以为这个王友文是一个妙龄女郎呢。以后友文老师调来平度一中,一看,是个胡子拉碴的粗壮汉子,同事间说起来,一顿笑。

曾经的朋友辛显令走了,心中怅怅然,戚戚然!才60多岁的人,文学和书法创作还正是好时候,却天不假年,溘然长逝,更是让人惜哉痛哉!

朋友辛显令,愿一路走好!

( 2010年2月24日于平度文丰居)

在老学生张瑞娥的记忆里

近午,学校办公室主任李斌打来电话,说1989级一个老学生回母校拜访老师,校长留她吃饭,叫我去作陪。一会儿,车来接我,我赶忙找出一本《知暖集》,准备给我的学生。我这本书自2006年出版后,凡来拜访我的学生,都赠送一本,并要在屝页上写上赠言或题上一首诗。车在楼下等我,来不及题诗写赠言了,只把屝页上盖了一方印,就带着去了。

在车上我一路想,是谁呢?校长宴请,定是个很为学校争光的校友吧。进了校长室一看,是一个面熟的女生。校长先介绍了她是谁,见我带着书,又赶忙找笔,让我在书上题字,于是我写上了“赠老学生张瑞娥”。

问答间,才知道张瑞娥是1989级七班学生。刘晟校长那时还不是校领导,给那个班当班主任,我教语文,从高二教到他们毕业,教了整整两年。张瑞娥高中毕业后考入安徽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分配到安徽科技学院任教,现在是副教授,正在上海读博士。

20年前张瑞娥留给我的印象在我脑子里完全复活了。眯着有神的眼睛,总是笑嘻嘻的,说话声不大,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浑身有一种农村姑娘的质朴气质。我问她家是哪里,她翻出《知暖集》的目录页,指着“桃花涧”这篇名说,我就是你写的这里人。啊,她不但是农民子女,还是山民的后代,那地方我去过,山民除质朴外,还特别热情,特别豪爽。

接着她说起了当年我教她时候的一些往事,仿佛使我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上。

“老师,您还记得您叫我们写‘课间十分钟’吗?”

我说:“记得。”

那是我刚接手这个班不久,在作文课上我出了个题目“课间10分钟速写”。到讲评作文的时候,我先给他们读了几篇“佳作”。有的写一下了课就跑到阅览室,读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受到了深深的教育;有的写跑到了操场上,同学分成两队,龙腾虎跃地赛起篮球来,到10分钟结束时,比分已是60∶70;有的写在课间学雷锋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我问这些文章写得如何,大家一致说好。好在哪里?好在思想性强,符合时代精神。接着,我又读了一篇,一个学生写一下课,同学跑出教室,挤下楼梯,纷纷向厕所跑去。通向那里的路上一个个急急火火,比肩继踵,成了急速流动的人流,“内急”的更是一路迅跑,生怕占不到坑位。厕所门那儿人挤成疙瘩,好容易解决了问题,又急急地向回奔,等回到教室,上课铃响了。写上厕所的,全班只这一个同学,我读完后问同学们这篇写得怎么样,课堂里一片寂静,一个个神色疑惑。这篇作文的作者(这次张瑞娥说到那学生的名字,可惜我又忘了)低下了头。静了一会儿,有的同学发言,说这篇文章不好。我问为什么,回答是,这篇文章写上厕所,内容没有意义,思想性不强。我问,课间才10分钟,一般老师下课铃响了还要拖上一两分钟才下课,这么短的时间,来得及去打球还打到了那么高的比分吗?来得及读一篇文章学一次雷锋吗?你们不上厕所能行吗……

当时是上个世纪80年代,极“左”的流毒还弥漫在各个角落,语文教学还在向学生灌输着僵化的思想,学生作文除了说套话、假话、大话,差不多是一句真话、实话不会说了。这次作文课,好像在学生板结的思想模块上狠狠地砸了一锤,使他们受到了极大的震荡,所以他们记得才这样深,20年过去了,张瑞娥一见我就急不可待地向我说这件往事。

同类推荐
  •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

    《与世隔绝》是成都学者型女作家骆平的最新力作——《与世隔绝》,该作品讲述了映秀镇一家不起眼的旅舍在5·12大地震发生后成为孤岛,在长达7天的“封锁”中,聚集在这家旅舍中的各色人等之间发生的故事。
  • 我心无惧

    我心无惧

    本书是作者亚瑟·本森探讨人性和内心恐惧的一部随笔集。纬度上以人一生中的几个重要年龄段分析不同时期的恐惧感及其成因,经度上引经据典阐述内心恐惧产生的根源,彻底让人们直面恐惧。最后,经纬结合处给出人们战胜恐惧的各种方式和获得宁静的启示。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哲学随笔。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小窗幽记(中华国学经典)

    小窗幽记(中华国学经典)

    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塞纳河畔的无名少女

    本书收录了著名文学家冯至先生的近百篇散文随笔作品,内容涵盖了从自然散文到杂文、文艺杂论等多种不同风格却又各具特色的文章。本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当代读者全面了解冯至的散文随笔创作及其一生的文艺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由著名德语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作序。
热门推荐
  • 邪帝狂妻:绝世废材大小姐

    邪帝狂妻:绝世废材大小姐

    她,是二十五世纪神偷杀手,一朝穿越,她换做她强势归来!所到之处,啪啪打脸!什么?废材?草包?不受宠?不好意思,这些标签你们统统拿回去自己用吧!太子退婚?又不好意思!是本姑娘退夫才对!捡萌宠,扒东西,炼丹药,手到擒来!且看她如何一步一步傲视九天!不肖想,穿越来的第一天竟惹上一只甩不掉的妖孽?某男邪魅一笑道:“晚上记得早点回来,陪我。”某女柳眉一挑,横眉冷对,“那谁!出来,我们聊聊人生!
  • 捉鬼兵王

    捉鬼兵王

    一个山村少年为了出人头地学习捉鬼技法却为此走上了鬼途走上了盗墓和杀魔的征途一本失传一万年的捉鬼天书引出了一段悲壮的传奇盗墓,捉鬼,斩魔,步步为王一个捉鬼兵王终将走上神的王座
  • 我,幸存者

    我,幸存者

    起飞后几个小时,机长通知飞机上的所有人,我们将要迫降在一片森林。。我从残骸里面走出,却走入了一个我不曾想象过的世界。。
  • 格斗无双刃

    格斗无双刃

    天元400年中午,14岁的姜龙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认证书,探索人类起始星球——地球!意外却发生在飞船降落,飞船和一切通讯设备的崩坏,让初来乍到的姜龙等人陷入了绝境!一万名少年和一万名少女,以及数千名天元管理人员,在一颗荒废的星球上,能发生什么故事呢?不一样的血脉,不一样的躯体,在绝境中如何生存?魔女的蹂躏,萝莉的追杀,怎样才能结束?管理者的刁难,强者的嘲讽,如何去改变?——————最终又是否能够离开这绝地?群号:创世丶读书会①155485780创世丶读书会②203432896
  • 神明大人在都市

    神明大人在都市

    他成为了一位神明,只是这个神明的职位貌似有点不对劲啊!
  •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2007—2008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

    舆情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在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作用下不断互动的过程。它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性质,同时又经常随各种社会事项的发生具有变动不居的特点。2007年呈现给大家的舆情蓝皮书所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同2006年相比,其发展态势具有新的特点。细心阅读该书并同2006年的情况做对比,对我们了解社情民意,进一步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 嫡女重生之素素

    嫡女重生之素素

    她因为爱上了一个表里不一的禽兽,导致家族破灭爹娘惨死,重生一世她韩素向天发誓一定保住家族,虐翻渣男渣女。
  • 遇见蒲公英的眼泪

    遇见蒲公英的眼泪

    该书讲述有着爆发力的时尚圈新人女主角,在遭遇辞退转到小型创意工作室后,意外发现冰冷的上司居然是自己崇拜的天才服装设计师,于是一心想跟他学习,哪怕遭到冷血上司的唾弃,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最终,以超人的天赋获得男主角的认可,女主角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男主角。当她得知男主角父亲自杀的真相后,不惜冒着放弃设计师的工作危险,帮助他揭发了害死他父亲的幕后黑手的真面目。最终两人不仅成功实现自己设计的梦想,还幸福的在一起。
  • 背影

    背影

    文中,作者对父爱节制又沉郁的书写,至真至爱至美,让它成为反刍率最高的经典散文名作之一,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反复去品读、去体会。本书不仅收录了代表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散文创作最高成就的《背影》、《绿》、《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航船里的文明》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还收录了其在欧洲、伦敦的旅行游记散文以及日常随笔等。这些文章思想内涵极为丰富,有的包含着作者对社会时事的思索,有的反映了他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
  • 活着的学问

    活着的学问

    但我被自己雇佣了,这就毫无办法。被别人雇佣可以偷懒耍滑,可以请病假,被自己雇佣就只有拼命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