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17300000005

第5章

夏日的时间是短暂的,过了三伏,便进入了秋季。秋季是农村收获的日子,春天种下的各种庄稼陆续成熟,在这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家家户户都忙得土头灰脸,起早贪黑,收获劳动成果。先掰春玉米棒子,然后刨高粱拔谷子。春天种下的玉米成熟得早,家家户户都要种上两三亩,以便秋后倒种冬小麦,这是农家的主要粮食,我们家人口多,全靠玉米和地瓜为口粮,所以好地种玉米,贫脊地栽地瓜。春玉米八月十五前后收获,再等秋雨种麦子,明年夏季收后再种夏玉米,这样好地一年要倒茬种一季半作物,充分利用地力,多生产粮食。每当收玉米棒子的时候,大人们在地里把玉米棒子掰下来堆在地头上,再用小镢刨倒玉米秸,一捆捆绑好,我就赶着牲口把玉米棒子驮回家。过几天玉米秸晒半干后,也要一趟趟驮回家。驮玉米棒子时,牲口背上用的是驮篓,驮玉米秸用的是驮架,都是木制框架,轻巧、科学、实用。驮架像个木制拱桥,可抬上抬下,大小正好与牲口脊背上的鞍缇合适贴身,驮篓是驮架两边各加一个柳编圆筐,各有各的用途。牲口的套具很多,推拉驮骑的装扮不一样,用具也各不相同。推石磨轧碾、耕种使用的是笼头和脖子上的套具;驮骑使用的是脊背上的鞍缇,很有讲究,要安全舒适不能伤害牲口脊背和蹄腿。把玉米棒子驮到自家门口倒在地上,我又回到田里再往家运,有时大人也会用扁担往家挑或用大编筐子抬,晚上再把门口的棒子挑回自家院子里。吃完夜饭趁着星光和月亮,把棒子皮壳扒开,去掉一多半皮壳,留下三四片扭成绳,带着黄灿灿的玉米棒,扭成一串串粗壮的玉米棒辫子。组接起来的玉米串子,可以搭在墙头上或三角架上,堆起来结结实实,让它晒干晾透,什么时候吃,可随时取下扒粒上磨磨成玉米面。扒玉米棒子的时候,鲜嫩的小穗玉米,老人都不编成辫子,留下来上锅煮,趁鲜吃上几顿,有时我还让老人放在锅炊火里烧熟了吃,又焦又香,十分好吃。忙活收玉米,地里家里得个五六天日子,忙得差不多的时候,又是收高粱和谷子的时节,好在高粱、谷子种得不多,是些杂粮,一两天就收完,驮回场园里,晒干穗后,用牲口套上石碓滚子碾轧,分别让谷子和高粱颗粒归仓。秋风起,天渐凉,地堰上的杂豆,也到了收获期。黄豆、豇豆、芝麻、绿豆陆陆续续收回场,场园上,各种杂粮分片晒,十分繁忙,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整个西庄村的场园一家挨着一家,高高低低,方方圆圆,都堆满了草堆、粮食和未脱粒的庄稼。傍晚时分,家家户户脱粒晒干的粮食,装在口袋和麻袋里,有的往家扛,有的往家抬,农家老少欢喜的样子,让我终生难忘。父老乡亲憨厚的脸上,洋溢着辛勤满足的内心情意,收获的不仅是粮食,也收获着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深情厚意。

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三秋大忙时节。为了感天谢地庆祝丰收年,农家院左邻右舍都洋溢着欢天喜地的气氛,忙忙碌碌庆祝中秋节。有钱的家称上两斤猪肉,没钱的家便摘些豆角或方瓜包上一大锅发面包子,炒上两个菜,中午全家吃个丰收饭。晚上用发好的面,烙个大团圆饼,中间放上点儿糖,烙得又焦又大还香甜,比现在的月饼差不多少。农家院自力更生,用自产的瓜果蔬菜供奉月亮神仙,办置的团圆饭既丰盛又真诚。男孩子喜欢过中秋,女孩子喜欢过七巧节,心中崇拜的偶像不一样,但都让农家孩子浮想联翩,情意绵绵,期盼着明天。

秋收秋种是农村一年之中最繁杂和忙碌的季节,农家院有干不完的活,早熟和晚熟的庄稼要适时陆续收获,收完玉米、高粱、谷子及杂豆后,花生、地瓜等晚熟作物也要按节令刨出土来,收回家,还要趁秋雨墒情好抢种越冬作物小麦。秋天是乍暖乍凉,寒风习习,天高云淡,是农家孩子撒野田间,享受大自然恩赐的最好季节。天地间、田园内、山路上各种昆虫和飞鸟,爬来飞去,沐浴在秋日阳光中,共享丰食美景和天伦之乐。农家院的孩子们个个脸上红扑扑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跟随大人忙碌着秋收秋种各项农活。在老一辈人的传承教导下,我们学会了辛勤劳作,学会了按节令播种各种农作物和适时收获劳动成果;也学会了就地取材,享受鲜活甘美自然惠赠的果实。上山下坡的路上,口渴了跑到路边玉米地里,找一棵不结玉米棒的粗壮秸子,从根处折断,去掉一节节叶子和上半截,留下半米长的玉米秸,啃吃起来比甘蔗还甜,既解渴又香甜。还经常留神高粱地不结粒的灰苞穗,适时把它取下,去掉包叶,露出白白嫩嫩笋条,吃起来香甜,鲜美可口。因为这棵高粱积聚的养分全供在苞穗上,籽粒没长成,却成了包笋,人们得趁它鲜嫩时吃,不然老了就成了灰头粉。

农村的晚秋作物是花生和地瓜。深秋时,农家人已把玉米、高粱收回家,地里也种上了越冬小麦,心情放松了,劳作的节奏也放慢了,不慌不忙地让晚熟的花生和地瓜在土地里多依偎些时辰,尽情享受秋阳光照的温暖,把籽粒度得饱鼓鼓的,长得结结实实再收获。这时地里的大萝卜和菜园里的大白菜也长得绿绿的,大葱、韭菜也竞相葱容,一畦畦绿茵油亮,盎然绽放着勃勃生机。

晚秋是我童年最富诗意和充实的时节。大人们从地里一镢一镢把花生和地瓜刨出土,让白花花的花生果和红彤彤的地瓜,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地垄上,让那累累果实尽情享受秋风和秋阳的抚慰,聆听农家的欢声笑语,感受人们春种秋收的辛劳。相互面对面地对话,心与地的交流,人与天的祈祷,是何等的神圣,又是何等的平易近人。我从老人们的眼神和笑语中,感悟到了他们心中的满足,他们不奢望太多,丰衣足食便感天谢地,粗茶淡饭,便心满意足。

经过半天和一天的阳光后,出土的花生便连秸带果收拢捆绑在驮架上,用牲口驮回家,赶驮还是我的活,天阴要赶紧往家送,虽说腿脚累,但我可尽情吃个饱,一路上花生果不断地掉,牲口走山路或过河越桥,转弯抹角,总要擦碰些花生果下来,一路上我边拣边吃,一连能吃上好几天,一直到归仓后,老人再也不会让我吃一个花生果,除非过年时才会炒点花生。生产一年的花生,交完公粮,不会剩下多少,都打成油供全家人一年食用。

地瓜是我们农家主食的半边天,山脊薄地适合它生长,家家户户种得多,当年种的胜利百号品种,一墩长了好几个,产量高,既可鲜吃,也可切成片晒干,便于贮藏。收地瓜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有计划地鲜存多少,切片晒干多少,有目的收藏。我们家鲜地瓜驮回来后,放在自己地瓜井里,可贮存大半年,直到第二年春天从井里取出来的地瓜,还鲜艳如初。地瓜井是干土井,一丈多深直筒再向井底两旁挖洞,两三米见方。地瓜放进后,用石板盖上,冬天还要加草盖,保温防寒。地瓜种得多的人家,趁鲜在地里切成片,就地晒干再收回家。我少时,常吃地瓜干,吃得胃里常冒酸水。老人也会把地瓜干磨成地瓜面,用来顶粮,这种地瓜面没有筋道,擀面不成条,要与别的面混合用,总比吃糠咽菜强,能吃上地瓜、地瓜干和地瓜面,是我们农村孩子的福分,年成不好,这点福分就会荡然无存。

秋风越来越紧,天也渐渐凉,最后收获的便是萝卜和大白菜,还有少量的葱。白菜萝卜要挖窖用土埋,窖藏前晾晒一两天后便捆扎好下窖,随吃随挖,能吃一个冬春。农家还有腌制咸菜的传统。家家户户都会把萝卜葱叶洗净用大粒盐腌上一大缸或几大坛子,可吃上大半年。农家彦语说得好:地瓜饼子就咸菜,越吃越康健。

秋冬交替时节,地里和场园的农活基本告一段落,家家户户的收成都归了仓,连同山里的庄稼秸子和山坡山沟长的草和丛条都会割回家。在这个农闲时节,西庄村也会热闹起来,每年都有一两家迎亲嫁女的喜事。每逢这样的喜庆日子,全庄人都高兴,孩子们便会欢天喜地忙忙碌碌,讨个好饭吃,看个大热闹。那时结婚,男方要租用轿子抬新娘,路远的也有租用驴驮篷车来接,吹吹打打号鼓齐鸣,热闹喜庆。记得有一年,村西头有位姑姑嫁给了远道的姑夫,那边来不了轿子抬,这边姑姑家便请我父亲骑骡子去送,因我父亲是那位姑姑的兄长,能代表其父母送她去新家。那天我父亲把我家骡子梳理得干干净净,笼头鞍具佩戴好后,又在鞍具上搭了一块红毡,让我穿上新衣牵着骡子,他把姑姑扶上骡子背,就上了路。我父亲的角色叫送迎客,即现在的娘家嘉宾,全权代表新娘娘家的贵宾。我在前面牵着骡子,父亲在后边压阵跟着,同姑姑说说笑笑一路来到那个很远的村头,迎亲的人便拥了上来,吹吹打打引领我们到了家门口。由我父亲把姑姑扶下牲口,再转交新郎官接回家,我们完成了任务,被请进待客的房里,寒暄、客套话我也听不懂,专等开席吃好饭,我牵的骡子也有人伺候草料。优待一翻喝完酒,吃完八个碗喜宴后,临回村时,我父亲还要到新房同姑姑见上一面,代表娘家嘱咐几句暖心话,便告别回家。回程的路上,我被允许骑在骡背上,父亲哼着舒心的小曲边走边唱。他八成有了几分醉意。我骑在骡背上十分惬意,感到由衷的自豪。平时我也曾爬在老骡子的脊背上骑过牠,都没有今天这样舒畅过。我是穿戴一新,牠也是鞍具、笼套整洁,我们不是平日上山送粪和驮草,而是驮着新娘去见新郎。这是既荣耀又喜庆的事情,不是任何人家都能被邀请的差事,要有好的人缘和邻里和谐的关系。这些我们家都具备,祖祖辈辈都循规蹈矩,尊老敬贤,抚弱爱幼,父母在西庄村很有威信。另外,我们家养了一匹老骡子,农家院里马和骡子算大牲口,比养驴和牛高了一个档次。农村养马的人家不多,十里八乡也少见。养马是专搞运输的大车户,不适合农家拉犁种地。骡子温顺本分,是农民种地的宝贝,适合农家耕种驮运的生产需要,还便于饲养。我家这头老骡子,不知何年何月来我家的,打我记事起,我就陪伴着牠,牠是我们家的重要成员。牠住在厢房,厢房共两间,里间对着窗有一具大木槽,是牠吃草吃料和喝水的地方,木槽后边就是牠的栏,用现代话来说是起居室,外间便是磨房。我们家的人出出进进,牠都能从窗上望见,我们也能看到牠。饿了,渴了,槽里没有草了,牠都会跺跺前蹄,摇晃着头,哼哧哼哧向人要,全家人都懂得牠的语言,会随时去填草喂料。

我与老骡子有割舍不断的情感。牠是我们家的功臣,耕种驮运,推磨轧碾全靠牠出力,因此对牠的照顾就是全家人的头等任务。每天下学回来,父亲便让我上山割一大篓子青草,备足骡子夜间的饲料,还得挑两担干土撒在栏里,以便牠站累了卧在栏里歇歇腿脚。每年夏季,我放学后的任务便是拾草。春秋便赶着牠往地里送粪或往家驮庄稼,牠走多远,我也得走多远,只是牠背驮重载,脚步蹒跚,上崖下坡我便提心吊胆。看着牠老态龙钟的样子,我舍不得骑牠和用棍打牠,有时会去摸摸牠的头,拍拍牠的脖子说几句牠听得懂的话,只见牠眼眶里含着泪,点点头,似乎想和我说些什么。几度春秋,几度冬夏,在我上初中前,大约有七年里,我与老骡子上山下坡的时间最多,凡是往地里送的粪和驮回来的庄稼,全是我和牠的活。十几亩地的营生驮运是大工程。每天往返八九趟都是我赶着牠。春种秋收的要紧关头,还得起早摸黑,多跑几趟,每天少说也得走六七十里。我少年时代的腿脚是老骡子引领我磨炼出来的,牠那吃苦耐劳的身影,在我幼年心中留下了怜爱之情和崇敬之谊。

我骑在骡背上,随着牠慢节奏的脚步前后晃摇着往家走,快进村时,好多同辈孩子和大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们,我的心里十分得意,用手拍打着骡子的屁股,加快了脚步。平日里每天为牠割草填栏的怨气,全化为乌有。牠今天驮着我扬眉吐气了一番。像这样风光的事,每年不过三四次,都是姑姑、姐姐们的婚事。有时我牵骡子随父亲去送亲,也有时跟着去迎亲。那时候农村穷,没有车也雇不起八人抬大轿子,而是用前后两头驴,驮着一个长长的担架,担架上面搭个席蓬,让新娘坐在驴驮的担架上。这也是很排场的事了,红绸挂在两旁,两头毛驴一前一后驮着,既安全又稳当。后面再跟随一头大骡子,披红挂彩,我父亲全权指挥着,十分气派。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又进入了冬季,农事虽说已到冬闲,但农家的活整年也忙不完,各家各户都在缝衣做鞋,推石磨轧碾,忙忙碌碌准备过年。

农村的学校随着农业活动安排课程,冬季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季节,需要把春种秋收的假期补回来。因为冬季昼短夜长,学校安排了早读时间,每天拂晓,学生需到校朗读背诵课文,复习功课。天寒地冻的时节,学校也没有电灯,家家户户过日子都点煤油灯。我每天5点起床,黑灯瞎火招呼同伴去学校,教室黑黑的,山沟的孩子们想出了穷办法,有人从山上打下松树节,点燃后又亮又耐用,后来大家都到山上自力更生砍下了许多松节棍,当灯用。早自习一个半小时,能把全天的课程背得滚瓜烂熟,还可以预习下一节课,温故知新,巩固老师讲授的学业。我们小时候上课要当堂消化,老师从不布置作业,放学后回家从水缸舀些凉水喝两口,抓点儿吃的便去干活。

同类推荐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 解放长沙

    解放长沙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八年的夏天,华夏神州万川千水,无不沸沸扬扬。黄河在涨潮,长江在涨潮,珠江在涨潮,黑龙江在涨潮。真个是,潮涨潮落,多少悲欢东流去,涨潮落潮,历代兴亡汇心头。
  •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导读本(下册)

    唐诗宋词元曲无疑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唐诗内容博大精深,将我国古典诗歌中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宋词以独有的方式见证着两宋王朝的悲喜历史和感人肺腑的文人情怀,或委婉含蓄。或奔放豪迈;元曲将典雅的诗词艺术与民歌、俗语等杂糅在一起,诙谐、洒脱,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气息。
  •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

    《欲壑难填》是著名法制作家丁一鹤的又一力作,是中国第一部年鉴式大案纪实文本,是“解密中国大案”系列图书的第三部,通过对一系列大案要案幕后真相的解密,给社会以警示。《欲壑难填》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倪寿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明、茅盾文学奖得主、《历史的天空》作者徐贵祥、解放军文艺奖得主、《激情燃烧的岁月》作者石钟山联合鼎力推荐。
  • 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阮义忠的微博生活:一日一世界

    以介绍作者的家居生活方式为主,散步、室内设计及别墅改造等看似生活琐事,皆有作者的乐趣及巧思在内,我们也可从中获取些家居生活的经验,使生活更美好。
热门推荐
  • 和魔王一起玩游戏

    和魔王一起玩游戏

    一场神秘的未来游戏。一个万能的许愿圣杯。王持七张改变命运的卡牌,带领麾下七名骑士,参与这场厮杀游戏。——总的来说,就是一个魔王召唤出了曾经的冤家勇者一同玩游戏的故事。新人新书求点击收藏~~
  • 龟巢稿

    龟巢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吸血鬼传

    吸血鬼传

    一个中国少年,被有着“玛士撒拉”之称的第四代血族意外初拥……从此,他作为最年轻的第五代血族,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人类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一出生,就在朝着死亡不断地走去。而可悲的我们,在生命这条路上,却是始终没有尽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书友群,有兴趣貌似可以加加,群号:51396142
  • 吾为不朽

    吾为不朽

    残缺的世界,破碎的轮回;规则开始削弱,末世开始降临。恐怖的潮汐席卷全球,空间的裂缝开始打开。恶心的虫族,恐怖的魔族,折翼的天使,地狱的使者。纷纷降临到了这个残破不堪的世界。林炎,一个本该死去的人类,却意外的重生到了末世之初。“这一世,我必将君临天下,站在不朽之巅。”林炎站在残破的大楼上看着地面那如同炼狱般的世界。
  • 怀星堂集

    怀星堂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教主大人的萌萌小医妻

    教主大人的萌萌小医妻

    一个21世纪逗比搞笑军医,一朝穿越,成为死亡谷里面的孤女,为了归家,决心出谷找到神秘器具,于是救下误闯死亡谷的神秘男子。简介就说到这里啦,关键是以正文为主。本文一对一,男女主双处,文风逗比搞笑。(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改命—御剑术

    改命—御剑术

    执剑之手,为何而举?执心之剑,为何而立?
  • 顽童奸商

    顽童奸商

    曾经站在九天之上做了三十余万年的道祖老顽童,虽身份尊贵,却没少做偷鸡摸狗的勾当;偷吃别人的仙丹当家常便饭,烹煮别人的坐骑打牙祭是信手拈来;不巧踢到了唯一的一块铁板上被打落凡间,在玄气为主的低等位面重新修仙。修仙路漫漫,干什么才不会无趣呢?诶,无意间发现做奸商其实也蛮不错的。一路奸商嘴脸,一路修仙进阶,一路疑云重重...事情真的只是偷吃别人仙兽坐骑踢到铁板被人打落凡尘那么简单吗?且看顽童如何一步步在奸商路上重新会当凌绝顶,拨云见日,扫除阴谋。再见时,嘿嘿...
  • 七佛父母姓字经

    七佛父母姓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成功做大的十个秘诀

    成功做大的十个秘诀

    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管理误区,只要心明眼亮,突破了就会成功。对私营公司老板而言,管理是头等大事。或者说把管理如何做得条理清楚,程序明确,上下一致,是他的管理重点。但是一名优秀的私营公司老板应该懂得怎样在实际工作之外培养自己的管理素质,怎样才能把平时的积累化为自己的工作能力。这就是所谓“超越管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