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22100000015

第15章 官宦人家(1)

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

泾川民谚

蒙松细雨中信步茂林花堤,脚下是笔直而发亮的麻石古道。汩汩濂溪傍着十里花堤蜿蜒由南而来,河对岸是那座被淋得透湿的箬笠状魁山,山上是挺拔而清秀的飞雄塔。茂林于江南风光的经典呈现,叫人不由得低吟起唐朝诗人张志和的句子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仿佛就写的是茂林,仿佛就写的是茂林魁山。

魁山原本叫汇山,家住汇山南麓东庄湾的吴伟,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考中进士,封通奉大夫;过了十八年,吴伟的儿子吴时显也考中进士,封朝议大夫。一时兴起,吴时显立魁字旗猎猎于山顶,毫不掩饰其父子二人于科举功名的得意,于是后人将汇山改名为魁山,张扬其先祖的张扬之举。清朝乾隆年间,茂林贡生[1]吴廷选于山顶建飞雄塔,就以他自己的乳名而命名,此举亦有得意张扬之嫌。

本地有一句谚语,“小小泾县城,大大茂林镇”,这话亦不乏自鸣得意之意味。据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在这里打拉锯战,太平军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对茂林印象深刻,称茂林为“江南第一村”。又据说,北伐战争时期,北伐军已经逼近茂林,因为发觉这个村子很大,怕村子里有凶险伏兵,派探子探了一天时间,才敢把部队开进来。能够得到证实的一件事情是,抗日战争时期,这座村子曾容纳一万余名外地逃难人员。

旧时茂林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之说。据有心人稽考证实,“八坦,九井,十三巷”,均各有坦名、井名及巷名;有记载的墩名是二十个而不是七个;有记载的轩名、园名,分别是十七个、三十九个,其具体位置或遗址,均可实地一一指明;而现存的大夫第,有二十一座。

古代官制从正一品至从五品有十个等级,分别为光禄、荣禄、资政、通奉、通议、中议、中宪、朝议、奉政、奉直等。这十个等级的官员家宅,均可称其为大夫第。具体而言,正一品的可称其为光禄大夫第,其余照此类推。泾县惟一名副其实的光禄大夫,是茂林的吴芳培。这位清朝乾隆进士,于嘉庆二十三年被擢升为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官居正一品,所以他的家宅是光禄大夫第。其余正一品的光禄大夫,都是当朝皇帝钦封的,只享受待遇,无相应官职及职权。

皇帝的钦封,有时会上溯至前几代;一品官员钦封三代,二品、三品钦封两代,四品以下钦封一代。捐款修筑茂林花堤的吴一标,本人只是一个县学生员[2],因他的孙子吴善政而受封奉直大夫,因另一个孙子吴希文而受封奉政大夫,因重孙吴芳培而受封光禄大夫,所以,茂林还有吴芳培曾祖吴一标的光禄大夫第,吴芳培祖父吴子奇的光禄大夫第等等。而查济村的“救驾王”查之恺,之所以也被封为光禄大夫,也领受“四代一品”御匾,就是沿袭了这种封官典制。

泾县古民居门坊上,大都镶嵌一块矩形白石,当地人称其为嵌方。主人官职较高的,其家宅被称为“职官品第”,嵌方上就刻有“大夫第”等字样;若官职较低,或者只是家境富裕,其家宅被称为“仿职官品第”,其嵌方空白一块,不刻字。吴芳培官居一品前,其老家宅的嵌方只刻“总宪第”三字。茂林总宪第至今保存完好,其正屋是一字花砖前墙,门厅石额刻有“清风入座”四字。茂林有多处“清风入座”石碑,均与吴希文、吴芳培父子有关。

吴希文曾任山西武宁府同知,曾于乾隆三十一年筑西庄大夫第,其府第已倾圮,只留存潘村人潘成章所题的“清风入座”石碑一块;潘成章曾任山东莱州府同知,其人为官清廉,口碑很好。后来,吴芳培将这块碑石移入总宪第内,并撰跋文称:“……以示无忘先世之意”。吴芳培的另一处住宅“赞治第”,也有一块“清风入座”碑。

题“清风入座”往往于本人是自勉,于他人是褒扬,其喻义大有深意。据说吴芳培七十岁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做官做到正一品也无甚银两。奇怪的是,离京时他叫人抬了十几只沉重木箱上路,装作很有钱的样子。刚登基的道光皇帝不喜欢吴芳培,对两旁的大臣冷笑道,你们都说这个老家伙为官清廉,瞧他搬了多少银子回家。有知情者跟道光讲,那些箱子里全是砖头,是给皇帝撑面子,若过于寒酸,给老百姓瞧不起。道光根本不信,立刻叫人前去查验,假如真的是砖头,就叫国库拿金条把砖头替下来。其结果不言而喻,吴芳培带了十几箱金条回茂林。可惜的是,这位光禄大夫回茂林才两个月就溘然长逝[3],而传说中的那么多金条,亦不知其所终。

茂林人更喜欢讲吴芳培七岁那年对对子的事。据说吴芳培的三叔要娶桃潭村的姑娘为妻,桃潭村一个姓万的老秀才,在订婚宴上叫茂林人对对子。他出的上联是:“秋风落叶茂林尽是光棍。”能够对出下联的,自然是才思敏捷的吴芳培。这幼童脱口而出道:“春水泛波桃潭一派下流。”顿时长了茂林人的志气,灭了桃潭人的威风。

嘉庆皇帝六十寿辰大庆,文武官员中献寿联的不计其数。据说挂在最当间的一对寿联,是吴芳培写的。当时吴芳培才正三品官阶,按理他献的寿联只会挂在角落里,但这对嵌字联精妙绝伦,脱颖而出博得嘉庆喜欢。其寿联是:

顺天康泰,雍然乾坤,嘉千祜

治国熙和,正是隆恩,庆万年

一气呵成且顺理成章地将清朝前五个皇帝的年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嵌入此联中。

另一则对对子的事,也跟吴芳培有关。据说一个叫孙皓的翰林大学士跟吴芳培是朋友,他二人经常在一起对对子玩。一次吴芳培故意气孙皓:“我们老家种田的农夫,也对得上你出的对子。”孙皓自然是十万个不相信,知道吴芳培拿戏言诓他。一次孙皓来江南出差,到了泾县,看到一个赶牛的农夫,上前跟农夫搭讪,给农夫出对子,其上联是:“二塔重重四面八方六角。”孙皓所指的二塔,自然是水西寺南北两端的大观塔和小方塔。

见那个农夫朝他摇摇手,不搭话,低头牵牛走了,孙皓不觉得奇怪,因为他知道那个农夫根本就不明白对对子是咋回事。回到京师就跟吴芳培讲,吴芳培问孙皓那个农夫摇手的样子,孙皓模仿起来,吴芳培笑孙皓到现在还没明白。

明白啥?

那个农夫已经对出了你出的对子。

这不可能。

人家的下联是:“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在泾县人看来,京师翰林院里一个大学士,不及泾县山洼洼里一个赶牛的。

家住茂林乡黎竹村的徐淡,是山洼洼里的一个读书人。他可从没考上过进士,可能连举人也不是,可明朝嘉靖年间却被辟举[4]为河北大名府通判,领四品衔。明清时期的官俸,实在是少得可怜。所以京官靠外官馈赠,外官靠打秋风聚财,竟蔚然成风而习非成是。当时徐淡的月俸是二十石米,合银子十余两。到任不久,就有人送来一万二千两银子请他笑纳。其名目,大概跟当今各单位所发放的奖金相仿,按职位高低,一人一份,徐淡的那一份,就有这么多。

徐淡明白这些银子全是打秋风打来的,全是老百姓的血汗钱。若收下来则于心不忍,若退回去就得罪同僚,前思后想,最终决定把这笔钱捐给修卢沟桥的募捐会。第二年,又分到这么多银子,又捐出来修卢沟桥。后来这件事给传到京师,传到吏部,结果嘉靖皇帝下诏书褒奖徐淡,民间广为传诵。可惜徐淡病逝于任职中,只有一副白骨拿回来。县志及宗谱里有他的生平事迹,茂林黎竹村无他的大夫第。

位于查济村麻园村民组的大夫第,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这座一进七间的老房子,是花了八十三斤黄金建成的;照当今的黄金价格折算,合人民币五百八十一万元。这座大夫第不但气势恢宏,而且木雕精美,其门窗木雕有“四郎探母”、“桃园三结义”等戏文故事。可惜那些戏文人物的头像,大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铲断,只有花卉、亭阁等图案幸免于难。

据说这座大夫第是查之屏的故居。于清朝同治年间考中举人、光绪年间考中进士的查之屏,在甘肃历任县官、州官,以甘肃道台职告老回乡。其后人,至今保存一块书以“进士”二字的红底金字横匾。至于这座老房子,是查之屏所建,还是查之屏的祖上所建,好像无可稽考。

黄田的朱宗潘被赠封为荣禄大夫,所以黄田有荣禄大夫第。朱宗潘不是科举出身,他领从一品衔,是因为他既有行善的仁厚心肠,又有行善的雄厚财力,多有善举,广种义田,是商人中的巨富,巨富中的义士。

朱宗潘的儿子朱子典领正四品衔。一说他的道台是清军替他领来的,因为他把太平军的军粮白给了清军;一说是出钱捐来的,因为他是著名盐商,得了道台职就能够替朝廷掌管盐务当官商。以商人论,朱子典无疑是追逐利润的高手,趋利避害是他的本能。然而,叫人奇怪的是,他居然追随淮军将领刘铭传打台湾,亲自率五百名水兵于基隆港登陆,奋勇进攻法国军队,其间舍生忘死,荣立战功。

朱子典的弃商从军,一说他跟刘铭传是姻亲关系,替姻亲出力义不容辞;一说他自小习武,随身带两柄沉重铜锏,有勇武豪放之气概,有杀敌立功之欲望。

旧时泾县的先儒后商、亦儒亦商、或儒或商,既出鸿儒,又出巨商,究其原因,一是文儒所致,一是勇武所致。若一味文儒就不免单薄,显得弱不禁风;若一味勇武就不免粗野,成不了气候。文儒使人明白道理,勇武使人有勇气做成自己要做的事。泾县人于读书、于习武并行不悖,至少不相互排斥,不彼此诋毁,所以读书成风,习武亦成风。

观武墩位于泾县丁家桥镇境内,原名汪家墩,据说汉朝就有一条官道横贯全村。本地有一则传说,讲的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忠武王岳飞来泾县招募兵员,于汪家墩观看应试者比武,三天内招了八百名壮士。后渡江北伐,这八百人是岳家军中的精锐力量。岳飞被诬谋反惨遭杀害后,汪家墩人将其村名改为观武墩,并私下刻了一块石匾埋在地底下,不忘因忠勇而屈死的岳飞。八百余年后,直到一九五二年,当地村民挖水渠挖出一块刻有“武岳擎天”四个魏体字的青石匾,才明白这一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桃花潭水东翟村有将军府遗址,现存的“鞑子楼”[5],是其三进原屋的第三进。据说这是明朝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的故居,所以称将军府。翟国儒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一六〇七年中武进士,以“机警”、“神勇”称道于族谱中。奉旨赴云南平叛成功,归途中遇刺身亡。后谥忠孝,其祠堂号改为忠孝堂,赐皇家“碧纱橱”、“战鼓”等陈列于祠堂中。据当地老人讲,他们少年时在翟氏宗祠里见过这两件古物,现不知其下落。

翟文术也是明朝人,也是翟村人,虽然是文进士,但其性格刚烈,义无反顾。他任湖广平江知县时,也是奉旨前去平叛,可惜没有成功,受困无援,自刎殉职,这是崇祯年间的事。

董杰也是明朝官员,成化二十三年,公元一四八七年考中进士,中村人,官至江西巡抚。正德六年,宁王朱宸濠逼他反叛朝廷,他宁死不从,饮鸩赴死。事后,正德皇帝朱厚照赐祭文,表彰其忠烈之举。

我于泾县的属意,只有触目感动的回味。于史料中及传说中人与事的摘录、比较、凸显,乃至褒贬,似有归纳、求证之嫌,其实,这只是依照了行文体例,予读者之阅读,以清晰之脉络。我无意求证旧时的泾县是勇武之乡或武术之乡,是经典的亦儒亦商、忠孝节义及藏龙卧虎,无意将泾县与徽州及江南其它地方的密切关联一刀割断,使它鹤立鸡群起来。我写泾县的方方面面,只是援其为例,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于民间的根植。事实上,我所援引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则传说,都有其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们于泾县有多大代表性,似乎越发讲不清楚。

茂林的吴廷华自小既读书又习武。清朝咸丰四年,公元一八五四年,太平军首次攻克茂林,熟读兵书的吴廷华却不曾参加本地团练。翰林进士吴灼是茂林人,与泾县洪村坦的洪汝奎相知有素,而洪汝奎则与曾国藩熟稔已久,由武昌回洪村坦造房子的洪汝奎,因太平军已经打下南京,时局动乱,人心惶惶,一时留在家乡办团练,吴廷华以吴灼的同村后生前来拜访,恳求洪汝奎给他写一封举荐信,写给曾国藩。

吴廷华就是拿着洪汝奎的举荐信,于一八五六年找到曾国藩加入湘军的。一八五九年,二十七岁的吴廷华被升任为营千总,领正六品武官衔;他所率领的五百湘勇,被称为“华字营”而著名。一八六〇年二月,太平军陈玉成以五万兵力进攻鄂东,吴廷华于霍山阻击陈玉成两天两夜。十一月,陈玉成又以十万兵力进攻桐城,吴廷华率清军先头部队于老梅树街打伏击战。翌年三月,陈玉成大军直逼武昌府,吴廷华在武昌打保卫战。一八六二年,七万太平军大规模进攻皖南,曾国藩调吴廷华由湖北黄州来安徽泾县作战。当时吴廷华被困于泾县城内达一月之久,其间出击黄村遭伏击,差点送了命。战争结束后,历任汉阳知府、湖北兵备道员等职。一直战无不胜的他,就吃过一次败仗,就败在家乡泾县,大概无颜见江东父老,后来一直宦游异乡,不曾回茂林一次。

同类推荐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三十六计》品读

    《三十六计》品读

    本书对《三十六计》作了解读,内容涉及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文化常识

    本书包括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诸多方面知识,详细介绍了中外文化的主要部分,强调了内容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文字趣味性强,是一部知识结构丰富,浓缩了中外文化知识的精粹图书。书中有一定数量的插图,图文并茂,趣味横生。
热门推荐
  • 边缘治愈

    边缘治愈

    栾亦生今年十九岁,过去的十年里他一直被迫作为精神病人,无法诉说的孤独让他越发沉默。当那个充满血意的男人出现时他以为自己可以重获自由,却没想到……
  • 手足情深,深几许

    手足情深,深几许

    我们是一奶同胞的兄弟姐妹,我们拥有共同的父母,我们身体流淌着同样的血液,我们吃着同一个锅里的饭一起成长,因此我们相互了解,相互关爱……我们连着根,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我们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并情如手足!
  • 野茫茫

    野茫茫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大地现万象:万丈红尘剪不断,世事轮回理还乱,古来征战几人还,一壶浊酒笑今朝。
  • 名人格言对联(上)

    名人格言对联(上)

    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本书介绍了一些名人写的对联,以及处世格言。
  • 怎样做好优秀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怎样做好优秀班组建设与管理工作

    本书主要内容为中国工会工作常用的政策、法律、法规汇编等内容。
  • 爱情广告

    爱情广告

    并不想教大家如何去爱,只想表达出我们对爱的态度。我们为爱做了很多,也做了很多自认为是出于爱。在"爱"与"做"的无限空间中,难道只有表面的虚荣、身体的刺激、条件的满足。令我们感到安全,对我们意义重大吗?我们何不尝试回到原点,找回简单的自己,珍视真实的自己,为你爱的人做出小小的举动,让我们感受到那种久违的勇敢和幸福。
  • 雪若有“心”

    雪若有“心”

    季陌雪回到了这个令她满是伤心的地方,也许,还有别的....——天隐城,十三年前,父母将她送到这里学艺,她也因此遇到了那个她喜欢的人,但就在十年前,城主给他引以为傲的四个徒弟互相定下了婚约,却是错点鸳鸯,她是欣喜的,可在听到他无情的话语时,她痛了,城主终是给他一个解除婚约的机会,“我给你们各自一个任务如若三年之内,你们谁先完成任务,就可以随意提三个要求,我一定会满足。”城主对季陌雪和他说道。陌雪回来了,她放下了,可是在父母去世之后,她才明白,一切只不过都是她以为而已,她什么都没有,在她绝望时,却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释然之后,她变得与众不同,最后,会是一直心痛还是他的心动?
  • 九霄神尊

    九霄神尊

    在浩瀚九霄世界,强者为尊,弱者如蝼蚁,强者一怒,流血千里!少年得神秘镜武魂,聚万魂,镇诸天,争锋六道轮回,可化苍生万灵。万千武魂皆可为我所用,万千道术皆能尽在掌控。武魂若星汉灿烂,太古神兵,神兽,皆可衍化武魂,争锋九霄世界!以武逆天行,傲视九重霄!
  • 倾颜

    倾颜

    一个帝王,亦可有心,亦可无心;但他却遇见了一个她,在他心中,她神秘,聪慧,坚强;所以他动了心,纠缠了她一辈子……而她,一个拥有着现代灵魂的古代女子,因现实而不敢轻易相信所有东西,就是这样的她,能否再次经受得起一段感情的考验呢?还是一段看似温情却不同寻常的帝王之爱?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纯阳医道

    纯阳医道

    至阳之体的宋开,为寻找《纯阳诀》后半部分功法,奉命下山,踏入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