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717300000005

第5章 离间妙计(2)

沈葆桢的做法引起曾国藩的反对, 二人互不相让, 公开敌对。慈禧表面上进行劝解,暗中却支持沈葆桢。

慈禧眼看沈葆桢不买曾国藩的账,心中感到很自在。从此她又利用沈葆桢牵制功高震主的曾国藩,使其受制于她。

慈禧太后面对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合攻击左宗棠的情况,感到心中不安,便设法离间曾李之间的关系,使其互相猜忌。

于是, 她在暗中下旨将居留上海扩充自己势力的李鸿章传至西华殿,以十分怒恼的态度说:“我出于对你的信任,才擢升你为江苏巡抚,让你居留富有的上海,借鉴外国人的先进技术,发展洋务, 组织强大的淮军。不料你对我竟敢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欺骗我,你说该当何罪? ”

一席话说得李鸿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中十分畏惧,不由双腿一软,跪在慈禧面前,战战兢兢地说:“请太后息怒,为臣不敢。请太后明查,为臣从未做过欺骗太后的事。”

“那么我问你,宜化纵敌为患的事到底是谁的失职? ”

李鸿章以为左宗棠又在咬他, 便按曾国藩的调子叙述了一遍。慈禧认为李鸿章比曾国藩和左宗棠年轻得多,并不像曾、左二人那样阅历丰厚,老于世故,难以对付。所以,她一开始便采取了威慑硬逼的办法,使其低头认罪,哀求于她。她没料到李鸿章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简单, 他竟然又以曾国藩的调门来掩盖事情的真相,便以强硬的态度疾言厉色地说:“事到如今,你还强词狡辩。看来你远不如曾公诚实。曾公承认事实,闻过自新的态度远比你强。所以,我仍然信赖他,并不追究他的责任。而你倒好,至今仍然执迷不悟。”她说着举起曾国藩的上疏折子,对李鸿章招摇着说,“这是曾国藩刚刚呈来的认罪书,你不想看看吗? ”

李鸿章听到慈禧旁敲侧击的话,又看到曾国藩的折子,立刻心虚了许多, 心想莫非曾国藩出卖我不成? 事情本来是我的过错, 曾国藩犯不着给我当替罪羊嘛! 如果不是他又承认事实的话,太后怎会对我如此严厉呢? 难道他又玩弄舍卒保帅的把戏不成? 想当初我投入他的幕府为僚, 就是因为看不惯他的这种做法,才愤然离去的。如果不是后来出于他征战有法,功绩卓著,我写信颂扬他的话,他也不会再次收留我。而今看我受到太后的宠幸,他是否出于嫉妒而故意陷害我呢? 想到这里,他抬头窥视一眼端然而坐的慈禧,从她的神态中他断定慈禧毫无诡诈的意思,便心想官场处处是陷阱,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啊! 看来曾国藩绝不会为我而失宠于太后的。想到这里,他决定以刘备哭荆州的办法挽回太后对他的失宠,立即伏地叩头,痛哭流涕地说:“请太后恕罪,宜化纵敌潜逃全是为臣的过错,为臣有罪,请太后饶命。为臣将戴罪立功,将功赎罪,绝不辜负太后的恩宠。”

慈禧看他伤心落泪的样子, 心中好笑, 心想我的离间成功了。但她仍不放松地说:“如果不是曾国藩上疏请罪,说明你违抗他的军令而使宜化的贼寇漏网的话,我还真的错怪了左宗棠。”

李鸿章听到这里,完全相信了慈禧的话,暗骂曾国藩口蜜腹剑,两面三刀。为了不想落个欺君之罪,极力开脱自己,把一切罪责全推到曾国藩的身上。他伤心地流着眼泪说:“请太后饶命!我原本不想隐瞒这件事,都是曾国藩为了报复左宗棠,命我按他的口径说话。请太后明查。”

慈禧为自己的成功而得意, 但她依然不动声色地说:“我早已派人查清楚了。按理说事情已经过去了,你当时也是出于灭贼寇而脱不开身,分不出多余的兵力,才造成宜化的失职。这本来也没什么,可千错万错的是你不该听从曾国藩的诡计,蒙骗我。这可是欺君大罪啊! 幸好没有传出去,如果传出去,有人弹劾你的话,你说我该如何办呢? 我如果惩处你,你是上了曾国藩的当,我也于心不忍。如果宽容你,群臣不答应,你说我该有多难哪! ”

李鸿章摸不透慈禧究竟如何处置他,吓得浑身颤抖,声音哽咽,涕泗滂沱地说:“曾国藩老奸巨滑,他成心害我。求太后饶为臣一命吧! ”

慈禧故作宽容地说:“看来你年轻经验少,被人利用了。曾国藩据实上疏也是应该的,你千万不要忌恨于他,还是以和为贵,别跟他计较了。不过,今天的事,你千万可不能透露给曾国藩,否则,他会加害于你的,也会责怪我宽容了你。你能做到吗? ”

李鸿章听出了弦外之音:太后要饶恕自己,立刻伏地趴前两步,叩头如捣蒜似地说:“为臣一定遵旨。求太后宽恕为臣,为臣今后以死效忠太后。”

慈禧眼见自己完全控制了他,看他像犬似的摇尾乞怜,感觉特别舒心,当即温和地说:“你只要能改过自新,仍不失为我的心腹大臣。从今日起,你完全脱离曾国藩的制约,以江苏总督统领水师,加紧筹办洋务,将来的东南水师全靠你啦! ”

李鸿章听后受宠若惊,连声道谢,他感激涕零地说:“太后的隆恩,为臣永远牢记在心。为臣将为太后赴汤蹈火,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好! 我相信你的忠诚! ”慈禧和善地看着趴在地上的他,伸出纤纤玉手,说:“委屈你啦! 请起吧! ”

因祸得福的李鸿章拜别慈禧太后,心中暗忖: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从此以后,他独当一面,成为水师的头脑人物,再也不轻易采纳曾国藩的意见了。

镇压了太平天国之后, 慈禧和慈安两宫皇太后与恭亲王奕诉以及军机处诸大臣研究决定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兵分三路消灭捻军起义的部队。

所谓捻军,便是流窜不定的军队。他们的特点是以捻子为组成形式,也就是分成许多股,每股少者几十人,多者为五百多人,或者更多一些。他们善于骑马征战,飘忽不定,不像太平天国以正规军的形式攻城略地。

捻子军产生比太平军还早, 清廷早在镇压太平军之前就开始消灭捻子军了。但由于以步兵对付马队的捻子军,往往无法追歼,反而被飘忽不定的捻子军以闪电式的袭击打败了。

清廷镇压起义的捻子军,长达十余年,不仅没有镇压下去,而且屡屡败北,损失惨重。连征战多年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也被捻军所杀害。曾经能征惯战的僧王多隆阿的骑兵部队也被捻军所击败,不少马队骑士没有逃脱,成为捻军的俘虏,跟随捻军与清兵打仗,为害不浅。

清廷曾派不少将领合力围剿捻军,但因清兵将领貌合神离,各自为政,不能齐心协力对付捻军,再加上清军不得民心,所以,大都以失败告终。

因为捻军以骑兵驰骋疆场,而南方多以水战为宜,难以施展威力,所以,捻军以北方为多,而且他们的坐骑大多都是从东北一带掠夺而来,显得雄悍快捷,无可阻挡。

慈禧太后在决策的秘密会议上说:“在消灭太平贼寇的征战中,曾国藩的功劳最大,但也没有正式得到最高爵王的权位,他还想争取与亲王平等的权力。至于其他两人是力争以战功取得不亚于曾国藩的权位。因此,我想他们三人北上镇压捻子贼寇,肯定是争先恐后,奋勇当先,你们说对不对? ”

慈安太后附和地说:“我看也是这样, 只要他们三人合力剿贼,肯定会成功的。”

恭亲王奕诉向来城府很深, 有时说的话不一定真是他所想的。然而,他在与慈禧的斗争中,往往以失败告终,不是丢了权,就是被逐出决策机构,所以,他此时虽然感到三人合力,并不等于三人一心。特别是对曾国藩攻占南京后,并没有兑现事先封爵王的承诺, 他怀疑曾国藩耿耿于怀, 并不一定在剿捻中真心卖力。

但奕诉并没有说出心中的真实想法,他怕扫了慈禧的兴,引起她的误会,责怪他又跟她唱反调,招致意外的不幸。所以,他也违心地说:“太后所言极是,我无异议,就这样办吧! ”

其他几个军机大臣也察言观色,眼见恭亲王都赞成了,也只好说慈禧的决策英明。独揽大权的慈禧也借此机会试探每个人的心,她听到向来不好驾驭的恭亲王也附和她的决定了,心想:我总算制服你啦!

曾国藩得到要他北上剿捻的圣旨后, 立即跟他的胞弟曾国荃密议起来。曾国荃反感地说:“剿个屁! 又要利用我们湘军了。太平军刚一平定下去,就想拿我们开刀。如果再灭了捻军,我们说不定就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曾国藩沉吟良久,很老练地说:“贤弟的看法固然是对的,但总不能公开抗旨不从啊! ”

“那又怎么办? ”

“依我之见,到时我称病不去,让李少荃代我统帅全军,你看如何? ”

“那李少荃不就乘机可以取代你了吗? ”

“取代不了。”

“为什么? ”

“因为,他要争宠争功,就必须付出代价。他明知咱们的湘军不会服从他的指挥,他只能指望他的淮军打胜仗。让他们打个两败俱伤后,我们再乘虚而入,虚张声势,把捻子贼赶往西北一带,再让左宗棠去消耗他的人马。这样一来, 我们岂不仍然坐镇东南,纹丝不动吗? ”

“对! 有了兵权,就可以身价倍增,她慈禧再狡猾,也拿我们没办法。不过,慈禧她会同意你的意见吗? ”

“到时候,火烧眉毛,她不同意也没有办法。你要始终记住,我们的主力湘军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住,不能送去消耗。在我出征时,你要设法不断对慈禧施加压力,就说太平余党不时兴风作浪,你随时准备镇压,不使贼党抬头。以此为由,保我主力湘军安然无恙。”

“这样一来,慈禧就不会轻易调遣我们的主力湘军了。”

“贤弟说得对。”

“依兄长的意思,你指挥谁去剿捻军? ”

“李文光的部队和蒋先武的炮兵营,你看如何? ”

“兄长想得对。这两个人跟我们不是一条心,如有风吹草动的话,他们就会背叛我们。”

“所以,我让他们打头阵,当炮灰。”

“兄长实在高明。”

李鸿章得到清廷的圣谕,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他传来富有心机的盛宣环商量对策。

盛宣环,字香荪,比李鸿章年轻,长得精明强悍,身材适中,一双眼睛透出机敏和干练,是个很有心机的军谋人才。

李鸿章在他的书房里接待了无话不谈的盛宣环。他坐在豪华的皮椅上, 对坐在对面书桌前的盛宣环以探询的口吻说:“香荪,有件为难的事,特意找你商量一下,听听你的意见。”

盛宣环很感兴趣地问:“李总督又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了。不妨说出来,让我给你参谋一下。”

“是这样,”李鸿章喝口茶,润润嗓子,放下茶杯,说:“慈禧太后下旨,调我北上去剿灭捻子军,你说我该怎么办? ”

盛宣环沉思了一下,说:“还有谁去? ”

“曾国藩和左宗棠。”

“那你犹豫什么? ”

“我舍不下上海和我的水师。”

“嗨! 大人,你算想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 ”

“上海如今很稳定,剿捻子军用不着水师。打捻军正好可以用上咱们的洋枪洋炮。捻子军不比太平军, 他们是一些乌合之众,只要把他们围起来,困在一起,一顿枪炮,足可以解决问题了。”

“你说得倒也有道理。”

“大人,依我看,你立大功的机会来了。”

“为什么? ”

“你想想看,曾国藩和左宗棠会有洋枪洋炮吗? 即使有也是很落后的,哪能比得上咱们的现代化装备。只要我们有充足的枪炮和弹药,就可以完全消灭捻子军。”

“你有把握吗? ”

“大人请放心,我保证让捻子军全都死在我们的枪炮下。”

“可他们到处流窜,行踪不定。”

“是啊! 可他们跑得再快,有我们的枪炮快吗? ”

“那倒是事实。”

“我们采取合围炮歼的战术,保证大获全胜。”

“不知曾国藩和左宗棠采取什么办法? ”

“他们的办法再高明,也比不过咱们的枪和炮的威力大。依我看,他们肯定也想抢头功。与其让他们占先,还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独立大功。”

“你的意思——”

“大人,速战速决。咱们应该首开战机,走在他们前面,消灭捻子军,成为头号大功臣。”

“既然如此,你立即写出一个作战方案来,具体部署,我们再做研究。”

“好吧! ”

左宗棠接到谕旨后,不慌不忙,一边看着北方各省的地图,一边思考着战略问题。他时而用笔勾划着地图, 时而又端坐思虑。良久,他慢慢站起来,走到窗户前,推开紧闭的窗户,举目远眺,似乎要把北方的捻军的去向看准看透。

他已经思考成熟了。但为了证实自己的思路正确,他又召集他的高级将领们讨论剿灭捻军的战略问题。

在讨论会上,他首先讲明了慈禧下旨的意图和要求,然后,他又扼要地谈出自己的看法。

他扫视大家一眼,然后,以洪亮而有力的声调说:“我召集诸位主要讨论剿灭捻子军的问题。刚才我已经把太后的旨意给大家讲清楚了, 现在征求大家的意见, 请各位直抒胸臆, 各表看法。”

他的话音刚一落地,身为大将的刘松山当即慷慨激昂地说:“依我看捻子军也不过是到处流窜的贼寇,何必要劳驾曾李的湘淮两军出征呢? 请左总督奏明太后,就说我们楚军独自出征,保证肃清捻子军。”

刘松山此时年轻气盛,长得魁梧雄壮,练就了一身好武功,一张国字脸上充满了威严而又凛然难犯的杀气, 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毫无惧色。因此,他的部队号称敌见愁,他手下的将士个个都是不怕死的勇士,这正应了一句话:强将手下无弱兵。

他刚一说完,身材粗壮,武艺高强,勇于冲锋陷阵的刘厚基也冲动地说:“我完全同意松山兄的意见, 这是个杀敌立功的好机会,我们不能让他们抢了头功,我提议由我们楚军一家来担当剿捻的任务。”

同类推荐
  • 霾来了

    霾来了

    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崔永元力荐!柴静之后关注《霾来了》。中国首部由环保局长撰写的环保题材作品。《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中国环境报》《解放日报》《南方人物周刊》、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百家媒体报道。精彩章节被《中国日报》翻译成英文向全球推介。在环保系统内部,许多人把《霾来了》看作环保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这部环保小说,在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法规、纠正错误观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人民日报》这部出自环保官员之手,旨在反映和影响现实的虚构作品,在现实维度里制造出热度。在环保圈子里,它一时间炙手可热。被一些环保官员视为“工作指导手册”。
  • 假如我会老无所依

    假如我会老无所依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清谁是你要的那杯茶,谁是你沧海桑田的家,而这一切在你遇到人生的坎时,便自见分晓。这是艾米首部描写80后男女情感深处微妙、敏感与脆弱的内心,讲述现代都市情感生活欲念与爱。笔触大胆而颠覆,故事离奇而真实。戳中80后婚姻的柔软身心,找到并召回自己的理想婚姻。
  • 平淡生活

    平淡生活

    十八岁的优优婷婷玉立,不可方物,为摆脱地痞无赖的纠缠,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拳击台上一个并不强壮的男孩深深吸引了优优的目光,交错而过开始了优优漫漫的暗恋心旅!情杀、他杀、自杀、步步杀机,命如草芥;美色、权力、财富、贪婪,纯洁初恋奢华介入其中,你的人性是否泯灭!二零零肆年的夏天,海岩把一个花季少女变成一个如蛇如蝎,亦善亦恶的漂亮女人,是对是错,是喜是悲,独自体会。
  • 出来偷情迟早是要还的

    出来偷情迟早是要还的

    也许,一个女人一生之中,都要当一次第三者。因为做过第三者,才会更加明白爱一个人是多么凄凉……
  •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30年文学典藏小说卷(一)

    为了纪念《百花洲》创刊三十周年,隆重推出《30年文学典藏》四卷本,众多名家倾力打造,三十年的沉淀,三十年的精粹,凸显出《百花洲》的流变轨迹,也折射出三十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让人熟知和亲近的文字在当下与历史间建立了一种恒久的联系,对于今天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而言,无疑是心灵不可复制的参照。
热门推荐
  • 邪武风云

    邪武风云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前世默默无闻,今生又会何去何从?天地七圣是否有一席之位?身体中的封印究竟是什么?为何天道想要至自己与死地?前世的默默无闻,今生是否能够成为这一世的神圣主宰!
  • 征途之喋血山河

    征途之喋血山河

    大学毕业的陈舒旭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再加上女朋友吹了,心情郁闷,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在回老家祭祖的清明节,遇到了每一年都来扫墓的抗战英雄李忠诚大爷。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往事之中,陈舒旭彻底明白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拒绝违背自己的良心和心中流淌的华夏血液苟且偷生、残害自己的同胞活着,勇敢的反击,用鲜血铸造我华夏的钢铁长城,在每一寸土地之上都洒满了日本鬼子肮脏的血。
  • 柒絮长歌

    柒絮长歌

    “烟烟觉得我是怎样的人。”男子的嗓音带着湿热之气在长歌耳边盘旋,长歌不慌不忙的推开这个在外人面前温润如玉的男子,道:“淫荡,下贱,狡诈,心口不一……唯一的优点是…长得好。”说罢,伸出玉指抚了抚男子温润的脸庞。男子闻言,不怒反笑,抓住脸上作乱的手,吮了吮长歌修长的玉指,道:“是极,不愧是烟烟,一眼便瞧出来了。”看着眼前流氓似的晋王爷,再看看自家高冷的殿下,旋姬表示:玛丽苏女主什么的,怎么可能是自家殿下这个恶毒女配的对手。
  • 宁做王妃不为后

    宁做王妃不为后

    【蓬莱岛原创社团出品】(文文慢热,耐心看文哦)石妍情在现世中遭受了巨大的耻辱,岂料,居然穿越到了东西南北四国之首的东国。身为丞相的父亲为了保全三个美貌的姐姐狠心将自己嫁给一个半死不活的丑王爷。石妍情以慕容雪菲的身份来到了王府,却发现康王相貌俊美异常,只是,却包含了一颗争权夺位之心,想要当上东国之主,而与太子产生了斗争。而当自己爱上他后,康王楚砜诀却将她伤透,她只得逃离王府,前往北国狼族之地,想寻得一地清净。在北国,救下了一八岁孩子,却身怀功夫,聪慧过人。遇见了北国的皇子,将军。而为了救楚砜玦,她甘受心头滴血之苦,却不想楚砜玦回了他的江山弃她而去。
  • 重生之郡主太冷情

    重生之郡主太冷情

    “不好,那女色魔又活过来了!”重生在月沧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的无忧郡主身上,夏梦舒知道很多事都已回不去。她想,或许她这辈子再不会爱上任何一个人了。对于那些深情告白,夏梦舒脸上的表情不变。“我不会再爱任何人。”只是,世事难料,命定之人终会在命定之时出现。“夏梦舒,你是注定逃不过我的手掌心的。”看着冷然的夏梦舒,某妖孽笑得一脸无良。随即可怜兮兮指责道,“你不能始乱终弃!”他还能更不要脸些么?夏梦舒很是无奈,“只要你手指动一动,多的人女人前扑后继又何苦吊死在我这棵树上?”“可她们都不是你啊。”妖孽收起了所有玩世不恭,脸上的认迷乱了夏梦舒的眼,缭乱了心。她,还可以相信爱情吗?这份宠爱,她,真的要得起吗?
  • tFbOys

    tFbOys

    三只遇到故事中的三位女主,然后发生了一些事,后来还是在一起了
  • 对不起,爱上你

    对不起,爱上你

    八岁,她被许家收养。许父为官,许母经商,少有时间在家,便嘱咐许南城好好照顾小妹妹。经过慢慢的接触,轻漾开始接受许南城,而许南城也喜欢上了轻漾,甚至不同兄妹间的那种喜欢。五年之后,他们再次相见,似乎一切都如原来一样,似乎一切又都变了样子。他还是五年前疼她的那个许南城,而她,苏轻漾,五年前却从许母那里得知自己生母曾经的往事,开始与许家越来越远。在许南城离开的五年间,轻漾认识了陈安凉,陈氏集团的少总,一个可以为她放弃一切的男人。轻漾、许南城、陈安凉、裴心莹之间,天一、裴氏、陈氏之间,开始了种种的纷乱纠葛。而轻漾与许南城,一次次靠近,又一次次远离。许南城为她默默打理好一切,陈安凉为她可以放下一切。
  • 译黎梦琪

    译黎梦琪

    她叫译黎,是我的闺蜜,她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我叫梦琪,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在初中时,无意遇到了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世界上会有如此与我相像的人······
  • 重生仙途:凤霸天下

    重生仙途:凤霸天下

    上一世,她被自己的夫君亲手害死,整个家族也毁于他手她曾经发誓,若有来生,定教他血债血还没想到,她真的获得了重生,只不过是重生在了一个瘦骨伶仃的黄毛小丫头身上当她意外的发现这具身体竟然有灵根,便开始了漫漫修真之路且看她如何覆手为云,搅乱这天下江山!
  • 浏阳河上烟花雨

    浏阳河上烟花雨

    本书是小说集。本书收录了作者公开发表于各级文学刊物的中短篇小说十三部,内容涉及高考录取、家庭教育、亲子关系、购房按揭、啃老一族、青涩初恋、漂泊打拼等方面,几乎涵括了当今社会的种种热点现象。作者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或精雕细琢,或轻描淡写,将各色人等刻划得活灵活现,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折射出社会大环境的复杂与多变,讴歌了生活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