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1800000004

第4章 经济对策(1)

3.面对人口问题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认为,在十八世纪,世界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共时现象”,其中之一,就是人口的持续增长。在这一百年里,中国人口从大约一亿,增加到三亿(十九世纪,四亿),并与二十世纪的人口增加连接起来。中国开始面临了日益严重的人口压力。

事情还不止如此,可贵的是,在清代康熙四十年代,即公元十八世纪初叶,圣祖皇帝已指出人口问题的存在,并积极面对它:

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产供数家之用,其谋生焉能给足?……不可不为筹之也。

故“平素间谆谆以此事面谕众大臣”,并提出“户口殷繁固是美事,然当预筹安养之策”的想法。显示出清廷高度的责任心,与不肯“无作为”之意。

康熙皇帝的人口思想一直传给了他的继承者,如世宗雍正皇帝谕:

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为艰。将来户口日滋,何以为业?

及至乾隆即位,自首次提出人口问题已有三十年(一世)之久。上谕:

惟是国家承产日久,生齿日繁,在京八旗及各省人民,滋生繁衍,而地不加广。此民用所以难充,民产所以难制也。

续曰:从来帝王治理天下之道,只有“教”、“养”两条。因为恒产、恒心,相为维系。“仓廪实而知礼义”,“则夫教民之道,必先之以养民”。将施政目标定为“先养后教”。

俾黎民饱食暖衣,太平有象。民气和乐,民心自顺,民生优裕,民质自驯。返朴还淳之俗可致,庠序孝弟之教可兴,礼义廉耻之行可敦也。

乾隆初政的十几年时间,可以说都是在作“养民”的功夫,其后才转到“教民”的一方面去。

乾隆六年,第一次统计全国大小男妇人口,发现人口已达到一亿四千多万。乾隆五十八年,中国人口达到三亿之众。其数量之高,为中国历代所未曾有。

对于人口问题,如果说开始时还只有皇帝一人或少数几人有识于此,此时则已成为朝野的共识;并且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议论之上,而是在认真地考虑其对策了。人口问题几乎成为所有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讨论的出发点,终于,它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发展政策的提出。

清代前期,在长达九十多年时间里,只有人丁编审(丁数长期徘徊在二千数百万上下),而无人口统计。如何估算当时的人口数字,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若采用所谓“回测”(即向前“倒推”)的方法,可大致算出,康熙四十年代(1700年)中国大约有一亿人口,雍正年间可能已有一亿五千万人(乾隆六年实为一亿七千余万)。而据官方统计,到乾隆末中国人口已达三亿以上;十九世纪中叶,达到四亿三千余万。

清代人口增长,是所谓“前现代”中国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长。其后略有起伏,到二十世纪中叶,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更大的人口增长,这一次“现代”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达到了十亿以上。其实,它们并不是两次(所谓“前现代”和“现代”的),而只是一次,或曰一个人口增长。

与此同时,世界历史上出现了几点罕见的“共时现象”。据研究,在西方,人口一直处在剧烈的波动和增减之中,但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不再倒退(实际上中国要比西方早半个世纪时间),直至现代。同期中国人口增减的节奏,与之大致相同。

人口增长及由此引起的相关努力,如加强政府等,在西方国家都属于“现代现象”,在中国则仍被视为“古代行为”,讥为“封建落伍”。传统“现代化理论”的这些观点,未必能承受清史研究新发现的检验。可惜的是,中国学术界十分自卑,不敢承认自己之“理论”,甚至置自己所有之“事实”于不顾。

按照过去学术界的流行看法,清代最早发现人口问题的,是乾隆末年的洪亮吉,因与西方人马尔萨斯同时,故被视为“中国的马尔萨斯”。但洪亮吉与圣祖相比,已晚了九十余年。特别重要的是,二者的人口思想,在字面上并无多大出入。对人口问题,洪亮吉也主张从发展经济予以解决,与圣祖并无二致。这正代表了中国人口思想的主流,即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力求用经济的发展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要。与之不同的、以限制人口增长为主导的思想,可能只是到下一世纪中叶,才在汪士铎的私人日记(《乙丙日记》)中有所表现;但它多少已偏离了中国人口思想的主流,而较接近于欧洲国家的人口思想。在西方,直到十九世纪才出现以(发展)经济为主导的解决政治问题的主张。与中国相比,差了一个世纪。

一直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康熙皇帝依然是陈腐老套,并没能提出限制人口。好像皇帝乐见人口增加,没有“砍杀尔”,就有什么“不是”似的。今天我们也许可以就此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在《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序列》里,我曾把中国传统经济分为四种类型,或称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为“不发展经济”,有如清代十八世纪以前的广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人口“长期停滞”,土地大量抛荒,耕作极为粗放。此后逐步起飞,进入“发展中经济”,则全凭人口的增加即需求带来的刺激,显示出人口增加对于传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也正是在其早期看得最为明显,且最少会引起争论。

所谓“发展中经济”,其最显著的特征,即人口迅速增加,使它成为各发展时期中速度最快的一个。人力的投入,甚至可能带来收益的递增。同时,土地基本垦辟,进入精耕农业,有如清初以来的中南、西南以及稍后的东北和台湾,以及汉代以来广大的中原地区。过去人们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经济的最高成果,因此有了“长期停滞”的说法,其实是一个误解。

到了更高的发展阶段,如清代的广东、江苏,其人口密度已然很高,但仍有显著的增长。清代中叶,广东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发明以“桑(果)基鱼塘”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生态农业”;江苏更成为一个(传统)“工业区”,拥有全国最高密度的人口。这些地区人口是否已经太多了呢?据史料记载,常熟在雍正以前棉作较少,“盖黄霉削草,必资人多,曩时人较少也”,以后“生齿日繁,故种棉渐多”。仍有赖于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在那些棉花、棉布产区)。

与一般认识相反,人口增长对清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贡献,其实莫过于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因为没有人口的如是快速大量的增加,则没有需求的如此扩大;而没有需求的扩大,就不会出现“集中种植”的“规模经济”,也就没有省区间的比较优势及其交换可言。推而言之,中国传统文明的高度繁荣和种种成就,都与中国人口的众多和密集状态密切相关;而这种成就,又不是每一个人口高密度文明都一定能够“自然而然”取得的。

什么叫“比较优势”及其交换?举例来说,在中国南方许多地土上,一亩地可以产出数石的粮食,而往往只能生产很少的棉花(如四川仁寿“利与种田等,亩可二十觔”;民国初年广东棉花亩产只有几斤);在华北等棉产区,棉产量相当高(如“齐鲁人种棉者”,“亩收二三百斤以为常”;山东兖州“五谷之利不及其半”),而粮食亩产难以过石。不难看出,这里有着比较优势的重大差别。面对这种局面,只需做一调整,如以南方地亩种植粮食,而以北方适宜地区改种棉花,社会总产量就会有很大的、甚至是成倍的增加。而且,这都是在不再增加耕地、也不需提高技术水平和增大投入的情况下便可取得的。它扩大了生产可能性的边界,增加了社会的整体产出。它的成就(如经济的商品性发展),仅用“精耕细作”一辞是不能概括的。而这正是近几世纪在中国发生的历史事实,无论给予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如果再看到最近几十年时间,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农产品供给充足,从粮食到其他农副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低廉;同时,还有大约一亿多劳动力进入工业领域,创造了世界史上的奇迹,以致有“世界工厂”之称,就可以更容易的把这大段的历史贯穿起来。

尽管今日中国经济中还存在很多“结构性”、“制度性”的问题,但与此并不矛盾,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基本上依赖的是密集而众多的人口。对于这些基本的历史事实,有些人专门“倒霉看反面”;还有人竟然嫌中国人口太多了,以为少几个亿才好(可见“虚妄史观”由来有渐),——所谓“人口众多,何罪之有”?如此形成为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正面看法。

4.垦政的变化

在新对策形成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做法逐渐被“边缘化”了。其中之一,就是土地的开垦政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对农业生产来说,第一步即开垦土地,舍此而无其他。至于灌溉、施肥,以至复种、种植经济作物,……那还是以后的事。

明代中国耕地面积——从官方统计数字来看,——已有7亿多亩,到民国初年,达到14亿亩。仍按官方统计口径来看,其间约7亿亩是为清代开辟,占据一半。易言之,清朝三百年土地开垦,与以前三千年所垦约略相当,这当然是一个不小的成就。

从其他各方面史料也可印证,清代出现了“全域性开垦”,其浪头及于历史上从未开辟的深山老林、生荒地土,其中最著名的新开发地区有西南、中南及东北等地,相对于明代经济重心偏重于东南运河一线,已形成极大的反差。

经过清初“恢复时期”的持续开垦,到雍正年间,中国造报耕地数字达到9亿亩。它并不可能突然中止,而势须向前滚动,尽管速率要降低许多。因此,估计民国初年14亿亩耕地中,可能有12亿亩,是为乾隆年间已经开垦。

但是,清朝垦政却经历了重大的变化,并非像历朝历代那样,一味重视开垦。一方面,土地开辟支持了清代经济发展的很大部分,另一方面,开垦政策却发生了“适时的”转变。它的完成,正是在乾隆初年。

清初最重开垦,有利即有弊。不管出于个人还是其他方面的什么原因,圣祖皇帝自康熙二十年代即不欲“搜剔”,继之提出了“内地实无闲处”,“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的说法。

但是土地开垦毕竟是传统方法中最有成效的一个,并为历朝“恢复时期”屡试不爽;行政作风上,雍正皇帝又改“宽舒”为“严核”,因此重新强调土地开垦,史称:“雍正间督各省开垦,颇用以厉民”。引致朝野不满。

及至今上登极,尚书史贻直首奏停开垦以杜浮冒,御史曹一士等亦上疏请清各省开垦流弊。是以皇上俯顺舆情,首先就拿垦政开刀,也成为他“宽仁之政”中有力的一笔。

雍正十三年十月乙亥,因见各省督抚题报开垦,纷纷不一,河南一省所报亩数尤多,“经朕访察,其中多有未实,名为开荒,而实则加赋,非徒无益于地方,而并贻害于百姓也”,谕令禁止虚报开垦。

当时问题最多的省份,一为河南,自田文镜、王士俊主政以来,“苛刻搜求,以严厉相尚”;一为广西,通过废员及报捐人员,“转托地方官,逐户传催,令民报垦”,甚至发动“田邻佃户,逐一指认”,不顾政体。它甚至引发了省级官员互讦,上达朝廷,纠缠不休。

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巳,总理事务王大臣议准,大学士朱轼奏言,民间田地之丈量首报,宜一并永远停止。督令耕畲,为足民计,非为增赋起见。且区区报垦之粮,于国课无加毫末。不但丈量不可行,即责令首报之条,吓诈摊派,大吏名为急公,小吏兼以牟利,所奏甚为剀切,应如所请。得旨:依议速行。

其时耕地既有虚报者,亦有甚多隐匿者。对此,不能说各地尚有可垦荒地,政策转折就“错”了;也不能说没有荒芜土地,皇帝的想法才是“对”的。我们只有通过事后的完整观察,说清朝皇帝(特别是康熙、乾隆)的想法具有前瞻性,而且根据二十世纪的经验,表明它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乾隆元年二月,河南巡抚富德奏参前任督臣王士俊报垦多罔,得旨:

今览汝奏,第一折内则称王士俊虚报开荒,种种欺罔。而第二折内又称豫省地亩,隐匿者甚多。……是汝同时两奏,而自相矛盾如是,朕竟不解汝意之所在也。

如此则只有依赖清丈。元年五月,福建巡抚卢焯奏清丈地亩。得旨:

细观汝所陈奏,总是一篇虚词,若云查丈无累于民而且有益,则民之愿查丈,吾从未之闻也。若云查丈非为加赋,……则民何以反畏查丈如水火哉?

是时,贵州学政邹一贵亦请丈田,御史包承祚驳之,事获寝。

六月丁亥,户部议准河南巡抚尹会一疏言:

今欲厘定科则,非履亩丈量,实难凭信。设一丈量,必致妨废农业,纷扰闾阎。

是清丈难行,而令业户首保,亦弊多利少。正如朱轼所云:四川近经丈量,逃亡迁徙,事故纷然。究竟田土难于一一清理。

雍正十三年十月朱轼“民间田地丈量首报,宜一并永远停止”之疏,至乾隆四年被奉旨提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再度密议,遂于乾隆五年决定,零星地土,免其升科。

九月己巳,因豫省地土,可改水田者尚多,但须题请加赋,是以因循观望,又谕:

嗣后有情愿将旱田改作水田者,悉从其便。钱粮仍照原定科则征收。

俨然不再增加田赋,对新垦土地的申报,也采取不积极的态度。自乾隆元年始,《实录》中不再记录全国耕地数字,而其他官书(《皇朝文献通考》等)所载耕地数字,也几乎不再增加。

同类推荐
  • 重建大明王朝

    重建大明王朝

    隆庆朝六年,以及万历朝的前十年,在众多忠臣名士的竭力辅佐下,大明朝焕发出了照人的光彩。但隆庆帝的好色,万历帝的慵懒,都没有让大明出现真正的繁荣盛世。在隆庆四年,乡试的当天,兖州府一个不知名的小客栈里迎来了一个四百年后的年轻画家......。
  • 化学老师纵横异世

    化学老师纵横异世

    一位高中化学老师失恋后酒吧买醉,不胜酒力,酒精中毒,醒来时身处战火纷飞的异世。武不能定国、文不能安邦的化学老师要在这个强者存、弱者亡的时代大喊一声:KNOWLEDGEISPOWER!!!!
  • 三国之匹夫不可

    三国之匹夫不可

    穿越逆天,顺应本心!这一片天地,属于那些太早离开三国的人。
  • 去见杨玉环

    去见杨玉环

    一个猥琐的胖子突然穿越,穿越到了一个他不想来到的时代:唐朝开元。在得知见不到武则天,泡不到太平公主之后,胖子毅然决然的立下了把到杨玉环的宏伟理想,从一个小村庄开始,展开追求贵妃的崎岖道路。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你是我的,谁也拦不住。
  • 威武大明朝

    威武大明朝

    崇祯17年,家破人亡,我爹死在了煤山,我的弟弟妹妹被流氓杀害,我的臣子都背叛了朝廷,我的子民都在哭泣嚎啕。末世太子爷能否,中兴大明朝?且看太子爷是带领大汉民族的最后一个王朝走向世界之巅呢?还是被历史的车轮碾碎?覆灭还是浴火重生......敬请期待!!!您的一个点击!一个推荐!一个收藏!一次打赏!每一次的评论!都是对小童莫大的支持!新人求支持求各种包养!!!!
热门推荐
  • 华严经文义记

    华严经文义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情葬孽缘

    情葬孽缘

    前世,虽是一家三口,实则与父亲相依为命,人有旦夕祸福,父亲却出车祸不幸身亡。穿越,退婚,父母亦百般疼爱。阴谋,进宫,步步为营。叛变,夺位,新宠。我没有死,也没有走,日子也没有很难过。相反,我还是雨妃娘娘,只是皇帝换了而已。他道“洛萧煜特地托了孤放过你,放你走,洛萧煜求孤,他求孤放过你。”我冷然的看他“皇上想如何?”他淡淡笑着“洛萧煜这样的人,肯为一个女人求孤,只能证明你不简单。”我等着他的下文,他说“你就安心做孤的女人吧,孤绝不会亏待你。”我不语,他扫了我一眼“莫夫人莫老爷,想必很想你了吧?”委身,受辱,失亲,痛彻心扉。失忆,怀孕,生子。我能感受他在颤抖,声音也略有起伏“雨儿……我的雨儿……此后,你便只属于我……”我不只为自己而活,他怀疑,侮辱。洛萧澈抬眸,眼底冷然。我躲闪他的眼神,心虚道“本不是故意瞒你,怕你乱想罢了。”洛萧澈开口,数九寒天“皇后既然清者自清,又怕孤乱想什么?”我不想理他,如此听来,他现在理智并不清醒。他见我沉默有些薄怒。出言讽刺“怎么?皇后是默认了?”我亦恼怒起来“你是无理取闹!”洛萧澈眼神凌厉“无理取闹?皇后是觉得日子太过平静反而不好,竟又要去勾搭欧阳宇鸿么?”我盯着他的眼睛,只问一句“我与你许久,你可信我么?”洛萧澈漠然“就是因为皇后与孤许久,孤才会如此知晓皇后为人。”我恍惚觉得自己置于云端,一不留神便会摔个粉身碎骨。当真是心在滴血,原来,原来这许久的恩爱,这许久的付出,他竟一点也感觉不到,他竟只记得那些伤人的过往,我为他生子,与他陪伴,到头来却换来他一句“就是因为皇后与孤许久,孤才会如此知晓皇后为人。”我混沌之间竟看不清他的面孔,只听他道“孤一忍再忍,你所作所为孤只当看不到,奈何皇后竟恃宠而骄,越发胆大起来!”我摇头,张着嘴,却发不出声音来,只有苦楚一笑“皇上待如何?”顺公公跪下道“皇上三思啊,切不可一时冲动来日悔之晚矣。”欺骗,伤害,千回百转。我再也不敢相信,再也不敢接受。缘来缘去,终抵不过一个情字罢了。故事情节起伏多端,最终何去何从,亲们拭目以待吧。
  • 中世纪生活变成这样居然没错

    中世纪生活变成这样居然没错

    这是一本关于身处中世纪的青年守护心中之人的书。为了她,他层层布算,但也难免伤痕累累。此间恋爱奋斗,阴谋诡计,斗智斗勇,攻城围城,幕幕上演。··················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六部成语

    六部成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奇谭怪事录

    奇谭怪事录

    最有看头的志怪短文,最包罗万象的奇谭怪事。燕垒生最耐看短篇集,说尽奇闻怪事,奇人怪事,奇事怪事。
  • 指染苍穹

    指染苍穹

    永远都不要否认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为你是自由的永远都不要放弃对力量和信念的追求和渴望因为你是神圣的真龙已死雏儿不足为惧我们靠自己的力量一起征服天下吧我们将和幽都的力量一起横扫这个腐朽而又堕落的凡间把真正的自由和力量散布到整个大荒天下我来了
  • 我们最好的年华

    我们最好的年华

    华子,我在四年的时间的里,断断续续的听了他十年成长的故事,他的隐忍,他的守候,他的无奈。我们或是朋友,或是陌生人,又或是知己。不管怎么样,很高兴认识这个淳朴的男孩,我不知道社会会怎样改变这个男孩,但是眼前的他很美好,希望他能够得到世界上最好的一切。
  • 次元的空间

    次元的空间

    一个在次元之间的少女诞生了,她召集各个次元的核心,只为了拯救,,这核心的世界!!(此小说多数动漫人物为主,不喜勿喷。。)
  • 绝世魔祖

    绝世魔祖

    修仙界五大势力之一王家家主之子王昊天赋异禀有望成为王家有史以来第三个凝聚混元金丹的绝世天才十年修为压制只为一朝成就混元金丹,然而在凝聚金丹的关键时刻却偏偏被仙道所不容。王战天“既然仙道不容我便将你送入魔道!哪怕将来有一天你我父子刀剑相向!”王昊“既然仙道不容,我便入魔!总有一天我要将这仙道踏于脚下!”且看仙道不容的王昊如何一步步踏入魔道巅峰!
  • 盛闺

    盛闺

    云朝最大的皇商方家一朝覆灭,只因为她痴心错付,嫁错夫君!再次睁眼,她回到了云英未嫁的十四岁,疼爱她的父母、大哥都在,她还是那个方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大小姐方慧娘。一朝重生,她绝对不会让悲剧重演,保家人,护家业,步步为营,小心算计,斗二娘、庶妹、姨娘,害她的人,她绝不手软!(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