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89100000012

第12章 不可能谈论画,只能围绕画说点什么(1)

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书中说:“也许人们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认识是,一个人学会的只有他当时正在学习的东西。其实,伴随学习的过程形成持久的态度……也许比拼写课或地理历史课更为重要……因为这些态度才是在未来发挥作用的东西。”这一章里,我们欣赏、分析了哪些作品,怎么欣赏、分析的,欣赏、分析到了什么,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面对绘画艺术品。

我们从爱尔兰艺术家培根这句话“不可能谈论画,只能围绕画说点什么”,进入艺术欣赏。我相信这句话,因为,假如能用语言表达清楚,我们何必要绘画艺术呢?古希腊人希望神能造出完美的人,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于是用雕塑来告知神,维纳斯、掷铁饼者这些完美的形象是在对神说:该造出如此完美的人,但你们神却没有造出来。任何种类的艺术都是一种独特感知的表达,都有语言不能深入之处。但吊诡的是,我们只能用一种方式来谈论艺术,那就是语言,我们所做的是什么呢,只能是围绕艺术而说话,但这种谈论不是毫无价值的,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艺术,理解我们的感知。

一、艺术欣赏,欣赏什么

我们都见过亲友的婚纱艺术照,或者自己也拍过这样的照片,这些照片在我们自己看来是那么地美好,经常会拿出来欣赏一番。但是如果这些婚纱艺术照片中的人物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我们的亲友,而是一些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人,你还会欣赏这些照片吗?也许第一次见到,会惊喜一番。但是第二次见到、第三次见到,背景还是那个背景,姿势还是那个姿势,神态还是那个神态,只是其中的人脸变了,或者身材变了。这时,你可能不但不欣赏这些照片,甚至都会同情照片中的人了。

你也许有这样的朋友,他熟悉并喜爱古典音乐,一谈到古典音乐便眉飞色舞,巴赫的严谨、贝多芬的深沉、肖邦的优雅,他可以听出古典音乐中的细微差别,并头头是道地讲出来。但是一听现代音乐就皱眉,同样丰富多彩的现代音乐在他眼里都一个样——不堪入耳。

也许就是你本人,不远万里到卢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到梵蒂冈看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礼拜堂壁画,每每提到文艺复兴时的艺术,你就会激动万分。而在你眼中,更加多样化的现代艺术却都一个样——不堪入目。

我们喜爱一件作品、欣赏一件作品,都有其正当的理由,而且这些理由千差万别。或许因为作品中的人是你的亲人、或者让你想起你的亲人,或许作品中的一个场景让你回忆起美好的岁月,或许因为你所接受的教育让你具有某种观念,或许受某位朋友影响而喜欢……可以说只要有助于我们欣赏眼前作品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理由,这些理由无穷无尽,无需细数,也数不尽。重要的是你已经欣赏这些作品,喜欢这些作品,追问“为什么欣赏”“欣赏什么”就不是那么必要的了;而且如果真有人问“为什么欣赏”“欣赏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硬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多半要弄清提问者的意图是什么、提问者的真实困惑是什么。当然这里还有如何欣赏得更好的问题,这个问题,卓越的作品本身会回答你,面对卓越的作品,我们越看就越能发现以前忽视的地方,而且随着生活经验的累积,你就会越能欣赏它们。年轻时读《堂吉诃德》大笑,年老时读《堂吉诃德》大哭。而对于艺术欣赏要紧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阻碍了我们的欣赏活动?如果我们找到了妨碍我们欣赏某件作品的理由,发现这些理由的确是站不住脚的或者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偏见而已,那么,当我们消除了误解,我们自然就与这些作品和解,也开始欣赏它们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欣赏所有的作品,欣赏本身包含趣味,不仅是趣味高低,也有趣味取向不同的问题。

由此我们会说,欣赏活动,和两种活动相关。一种是,已经欣赏,如何欣赏得更好;什么叫“欣赏得更好”?欣赏到了自己以前没有欣赏到的,欣赏到了其他人没有欣赏到的。一种是,不欣赏,努力发现不欣赏的理由是什么,看看这种理由是否靠得住,能否消解偏见,只有消解偏见,才能让我们与作品亲密接触——欣赏艺术。这里需要提示的是,不欣赏有多重情况,一种是趣味问题,可以不管;但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不理解,找不到欣赏的路径,或者与自己原有的欣赏习惯、欣赏观念相冲突。

通常来说,我们不应该对一种自己不理解的艺术直接否定,如认为现代音乐都是不堪入耳的,现代绘画都是不堪入目的。我们不能谴责某一类艺术以及艺术中的一般趋势,而只能批评具体的作品,那种粗鲁的反对某一类艺术、反对某一种流行的艺术趋势或者风格,实际上是对尚未创作、尚未见到的艺术品说三道四。我们不可能说,所有的现代艺术都是差的,现代艺术与古典艺术一样,有好的,有差的,只不过古典艺术中差的作品没有流传至今,流传至今的古典艺术已是不同层面的经典,可以说现代艺术的事实仍然如此:某些现代艺术比另一些现代艺术更优秀,一个好的欣赏者要能说出它们之中的差别。

二、艺术品未必漂亮

如果你喜欢逛画廊、美术馆、博物馆等地,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以卖画为主的画廊,里面的作品多为优美的风景画、漂亮的人物画、典雅的器物画;而美术馆、博物馆以及一部分画廊,其中展示的作品多数是不漂亮的,有些甚至狰狞、恐怖,让人看了不舒服。你可能会想,这些让人看了不舒服的作品,谁会买回家去挂在墙上呢?这些不漂亮的作品的确不是为了挂在自家墙上欣赏的,它们另有用处和目的,在后面章节我们将逐步展开讨论。这里我们从一个常见的阻碍我们欣赏艺术品的观念——艺术品是美的——开始进入具体的艺术品欣赏。

我们欣赏艺术品时,常常会怀着“美”的预设,而且这里的“美”通常是指——优美、漂亮、典雅、精致、妩媚等赏心悦目的情境。那么就让我们从一件显然并不漂亮的作品开始我们的欣赏活动,这幅作品就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初看这幅作品时没有色彩、支离破碎,没有漂亮的女人、没有英武的男人,而且怪异、凌乱,没有一丝赏心悦目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如涂鸦一般,该如何欣赏呢?

这件作品和一个历史事件相关,我们可以从这个历史事件开始,但是一定要记住,历史事件不是这件作品之所以优秀的原因,这仅仅是理解作品的开始。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个熟悉艺术发展史的人,不知道这个历史事件,同样可以看出该作品的优异及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

“格尔尼卡”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西班牙小镇,1937年4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格尔尼卡惨遭飞机轰炸,这是现代战争中对平民进行的第一次空袭,而且是蓄意毁灭一座历史古城,这在当时叫人毛骨悚然。自这事件之后,世界上这样的灾难逐渐增多,而且毁灭的规模越来越大,使用的武器杀伤力越来越强。这件发生在毕加索故国的惨剧,令毕加索深感震惊,六天后,他开始创作这幅巨型单色油画,定名为《格尔尼卡》。这幅巨型单色油画从1937年7月起开始在巴黎国际展览馆的西班牙展厅里展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

知道了这些信息后,我们再来观看这幅油画,像不像惨遭空袭后的场面?仔细观看,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画描绘了哪些人物、动物、植物、景物?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画中的光源——灯泡为什么占据了明显的位置?这个灯泡像不像人的眼睛?抑或被压扁的太阳?而且不论是眼睛还是太阳,中心的光源为什么会是一个白炽灯泡?

(3)这是一个混乱至极的世界,但你能看出这幅画有着某种视觉平衡吗?试着找出稳定的三角形及其对称的结构。

(4)你怎样看这幅画?从左到右,还是从右到左?是画面的哪些元素促使你如此观看的?

(5)画中的牛对这场屠杀似乎全然漫不经心。你觉得牛是否是某种象征?比如牛会不会象征了西班牙人的精神状态?牛会不会是发动这场空袭的弗朗哥将军的象征?或者两者都是?要回答这些问题,你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背景信息?你能否单靠画面中的内容来使你的结论成立?

(6)这幅画要表现的对象,是战争、死亡、苦难,还是法西斯?或者是他们的某种结合抑或其他?在看过2001年9·11事件的场景后,《格尔尼卡》对你是否有了更多的含义?

在了解了画作的背景,仔细观看并回答上述问题后,你对这幅画有没有一种新的认识?你对《格尔尼卡》的反应可能起了变化,为什么?画还是那幅画,变化的原因是你获得了一些附加信息——生活在1937年的人们懂得这种信息。想象一下,1937年,一个生活在格尔尼卡的西班牙人,一个法西斯主义者,一个热爱西班牙文化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在看这幅画时可能会有怎样的反应?对这一幅画的体验不是独立的一件事儿,也不是一系列成系统的事儿,而是包含了林林总总、数不清的因素。我们现在知道的是:对于某些艺术品,知道其基本信息可使我们获得对它的深层了解,它暗含着一种更为丰富的体验。有时候,我们无法对一件艺术品有感觉,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某些背景知识,而艺术家在作画时则是假设我们了解这些情况。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对画面看得不仔细,匆匆而过,我们看不到什么,细细琢磨,才能品出滋味。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缺乏思考和想象力,因此,在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需要调动你的各种经验来理解作品,才能进入艺术的堂奥。

我们再给出一些信息:毕加索为创造《格尔尼卡》画了很多草图,现存有45幅预备习作,由此可以知道,画中受伤的马的形象来自他1917年的素描;左边穿条纹裙子、头后仰的女人出自1925年《三个舞者》中的那个哀伤的女祭司;断矛和死去的士兵的头颅来自1925年的《有石膏像的画室》;而那头对周围一切混乱漠然处之的牛的形象,在毕加索的许多作品中出现过;画中那些如橡皮筋做成的脖子,那举着灯的手臂巨长,这些画法也来自毕加索的早年创造;知道这些信息后,你还会认为毕加索在“涂鸦”吗?

如果我们熟悉现代艺术史,知道从印象派以来的艺术界革命,了解立体主义的重要性,我们将能看出《格尔尼卡》在艺术史上的位置,这个话题不深入探讨,这里只说一点,这幅巨型单色油画,是用1930年代新闻照片的黑白手法画成的,而且其规模和版式则预示了1960年代宽银幕电影的风格。伟大的艺术品,在传统中存在,既连接过去又导向未来,同时还能切中它出现的那个时代的精神。

拿起一支铅笔,试着画出这幅画的结构,这对你理解《格尔尼卡》大有益处。

同类推荐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易经

    《易经》以阴阳变化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它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为的是把握人生立身处世之本,以趋吉避凶。所以,《易经》的哲理为后世崇仰深究,后人再以义理阐释,使《易经》成为占筮、义理兼而有之的典籍。
  •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本书主要以《墨子》为基础,以浅显的道理,朴实的语言,去阐述墨子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对于现代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启示,学习墨子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习墨子那种兴万民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对我们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的攻守之道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人”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国历史上,自然科学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么多发明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 《道德经》品读

    《道德经》品读

    本书内容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
  •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弗罗姆行为研究讲稿(世界大师思想盛宴)

    本书介绍了人性的弱点、爱与思维、生存与竞争、热情与勇气、自信与安全感、独断与自信、信念与政治、天才的本质、动物行为、拥挤与侵犯、人的天性、貌似侵犯等等。
热门推荐
  • 斩铁剑与焦尾琴

    斩铁剑与焦尾琴

    僻静的山村,年幼的兄妹,因为一场屠杀,家破人亡。寒冬已至,只有彼此依靠,相互取暖,方能活命……江湖险恶,两个幼小的孩童如何生存,经历种种磨难,机缘巧合开始学习内功;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故事,一把斩铁剑与焦尾琴,一段血雨腥风的故事即将开始。
  • 佛说无畏陀罗尼经

    佛说无畏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系统之女配修仙

    系统之女配修仙

    现代生活的陌清水由于恶意吐槽一本小说而被苦逼的穿越到这本书中,书中女主玛丽苏、金手指,看陌清水如何逆袭修仙成功
  • 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

    送河中张胄曹往太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默示录学院

    默示录学院

    食堂着火又不关我事,那是电线想要自焚。什么?!要我退学?!!!不用这样吧。切!退就退,本小姐才不稀罕。默示录学院对能力研究???我去好了!!!
  • 江湖烟雨外传魔探月景轩

    江湖烟雨外传魔探月景轩

    江湖烟雨一系列,首本,强大的明朝密探,深陷一个无限的阴谋之中,到底是冷血到底,还是动情于心爱的女子全在,江湖烟雨!各种扑朔迷离的剧情
  • 女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女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本书列出了温柔体贴、高贵典雅、善解人意、知性聪慧、娇羞矜持、妖娆魅惑、浪漫鲜活、身心健康、成熟端庄、会打扮自己十种类型的优秀女性形象供女同胞们比照。
  • 风雪会中州

    风雪会中州

    经历了几年的江湖风平浪静后,王怜花经历浩劫后,归隐几年,智慧和武功更上一层楼,亦正亦邪,同时江湖传闻快活王又再现江湖,本来风平浪静的江湖又将出现什么样的腥风血雨呢?
  • 信息科学(世界科技百科)

    信息科学(世界科技百科)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荡魔天书

    荡魔天书

    说什么仙侠魔道,道什么恩怨情仇,争什么是非善恶,且看我笔走龙蛇……交流群号:13851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