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想开了,就是悠着点儿上,也不会落伍的。这可倒好,别人在山上开心地玩,尽情地照相,我却一反常态,话也少了,几乎对啥都不感兴趣了。记得作家贾平凹说得好: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由聪明到愚人更难。
此时,我才有兴致远眺五大连池火山群的壮观景象。巍峨耸立的火山群,环抱着碧波荡漾的火山堰塞湖,嶙峋起伏的石龙熔岩,犹如汹涌澎湃的石海。山下,怪石耸立,千姿百态。树林葱郁,花草芬芳,湖光山色,融成一体。
人生许多事情就好比登山,我们在同一个起点,到同一个终点,先到达终点与后到达终点的,得失都一样。
碧鲜庵中寻梁祝
在沈重光兄的陪同下,我从“宜兴三奇”的善卷洞出来,一眼便看到了“碧鲜庵”。庵中立有“祝英台读书处”的石碑,沈兄领我到“碧鲜庵”后坡上,看到了“晋祝英台琴剑之家”的墓碑,据说祝英台的尸骨就埋葬在离此不远的祝陵村。
传说晋代善卷山西面有个胡桥镇,镇周有三座庄院:祝家庄、梁家庄、马家庄。马家最富,马老爷在杭州做大官;梁家有一点财产,生活水平一般;祝家是书香门第,家境平常。马家的后代叫文才,梁家独子叫山伯,祝家盼子盼到头发白,偏养了女儿,叫英台。祝员外想儿子想痴了,从小就把英台打扮成男孩,别人家不知底细。
时光如流水,转眼祝英台9岁了,一天她对父亲说:“爹爹,人家都去念书,我也要去!”祝员外不答应。他想,女孩子连闺房、乡楼都不能出,还能去书院?英台要是在外面露出马脚来,我这张老脸就没处放了。他对英台说:“书院不是你去的地方。”女儿问:“为啥呢?”“因为你是……”祝员外说到这里,只好把“女儿”两个字咽了回去。英台机灵地把话一转:“我家是书香门第,爹爹为啥不让我念书?”祝员外听了先是一呆,后来感到女儿说得有道理,只好答应了。并派老家人的女儿银儿扮成书童陪伴,要银儿好生照顾英台。书院离家两里路,设在善卷洞口。教书先生很出名,附近富家都把子弟送到这来。与祝英台同桌读书的是梁山伯,梁山伯忠厚老实,肯帮助人,祝英台很敬重他。从此,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了。
一晃过了三年,梁山伯要到杭州去求学了,劝祝英台同去。祝英台爹爹不同意。祝员外说:“我的女儿啊,你是个姑娘家,瞒天瞒不过三朝。老子在家怎么放心得下?”祝英台听了,心里很难过,就偷偷跑到梁山伯家去,想把这事告诉他。走到梁家窗前,听见屋里传出琴声来。听着听着,想到自己不能与梁兄一同去杭州,祝英台不禁哭泣起来。听到哭声,梁山伯推门一看,吃了一惊,忙把祝英台请进屋去。祝英台说明了情况,梁山伯想了想,就从墙上摘下一把传家宝剑,连同刚才弹过的琴一起送给祝英台,说:“你想念我的时候,就弹弹琴、舞舞剑,你看见他就像看见我一样。”祝英台则把随身带着的一把扇子回赠给梁山伯。扇子上是祝英台亲自写的两个大字“碧鲜”。意思是,我的心就像世间少有的无瑕碧玉。
梁山伯动身去杭州这一天,祝英台赶去送行。祝英台一送再送,不知不觉来到十里亭。祝英台说:“哥哥要保重身体,早日回来,弟弟有心事相告。”梁山伯说:“你有啥事不如现在告诉我。”祝英台忙说:“你回来时我给你做媒。”说完一路跑去。
祝英台回到家,就脱下男装,换上红装,还了她女子的本来面目。想念梁兄了,就舞一阵剑,弹一回琴,借此来消磨时光。
一天,祝员外把英台喊到身边说:“儿啊,你已16岁,爹爹为你同马家订了一门好亲。”祝英台一听是马文才,就急了,说什么也不同意。祝员外眼睛一凸:“老夫主意已定,休要多言!”祝英台跪在父亲脚下哀求:“女儿的终身已托给梁山伯,爹爹如不怜悯女儿,女儿早晚一死。”祝员外听了,气得差点晕了过去。祝英台见事情难以挽回,日夜啼哭,只盼梁兄早日归来。
马文才的父亲依靠他家的财势,疏通了考官,应试中偷梁换柱,让马文才得中解元,梁山伯却落了榜。梁山伯闷闷不乐回家来,在路上气出一场病。不知不觉信步来到祝家庄,恰好碰到当年书童银儿,梁山伯叫银儿赶快带他去见祝英台,银儿领他从静僻小路,上了绣楼。祝英台见了梁山伯,顿时泪如雨下,说:“哥哥若晚来几天,就见不到我了!”梁山伯得知内情后,口吐鲜血,跌倒在地。祝英台忙扶他说:“妹妹早就把心许给哥哥,我生为梁家人,死为梁家鬼,哥哥放心!”梁山伯说:“好妹妹,我的生命就在眼前了,我不该连累你。”说着就往外走。从此,梁山伯病情越来越重,吐血不止,几天后就咽了气。祝英台听到凶讯,悲恸欲绝。于是,她抱着琴剑跳楼而死。
这个从4世纪中叶一直流传到20世纪的爱情悲剧,曾被历代的文学艺术家编为戏曲、说唱,绘成图画,建国后又被拍成电影,从不同角度颂扬了反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真挚爱情,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看着油饰一新的“碧鲜庵”三个大字,在我耳畔响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协奏曲,我仿佛看到梁祝一同读书的身影,仿佛看到梁祝嬉戏玩耍的愉快生活及十八相送、长亭依依惜别的情景;仿佛又看到梁祝抗婚、楼台相会、哭灵劈坟的悲状;仿佛看见梁祝在天上化成一对蝴蝶,双双飘逸起舞的情景。
漫步坎儿井
头顶着烈日,匆匆游览了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遗址后,在兵团文联赵主席的陪同下,我们又驱车来到了位于312国道南侧两公里处的坎儿井乐园。
悠长的葡萄架,平展如毯的草坪,风格别具的坎儿井研究中心,有独特风格的民族餐厅,一一摄入我们的眼帘,缓解了双眼在游览交河故城遗址废墟时的疲劳,仿佛一下来到了世外桃源,我们就要看到举世闻名的米依木阿吉坎儿井了。
在坎儿井研究中心展览厅门前,两个身穿民族服装的维吾尔族姑娘,一边下着跳棋一边看着卖望远镜的摊床,不时地用望远镜望着远处葡萄架下的游人。我们一行九人几乎都是第一次来新疆,早就从电影电视里看到,新疆不仅风光秀丽,维吾尔族的姑娘也很漂亮,像什么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等等,尤其是我们几位男士,很想和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合个影,我们似乎寻找了一路也未能如愿。
可能是见坎儿井心切,我们进门就径直顺着揭示牌标明的路线,沿着长长的葡萄架往里走,一串串的大个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可又一看“摘葡萄罚款”的牌子,就打消了品尝的念头。来到了米依木阿吉坎儿井,顺曲径回廊拾级而下,我急忙把手中矿泉水瓶里的水喝光,俯身临渠,用矿泉水瓶满满地灌了一瓶清澈的井水,喝了一口,细细品着,感觉比刚才喝的矿泉水还好。转身拾级而上,置身拱拜孜型的坎儿井亭,凭栏四顾,米依木阿吉坎儿井尽收眼底。
回到门口,在一位维吾尔族姑娘的引导下,我们步入了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二楼的坎儿井展览厅,看见了陈列在这里的丰富生动的书画、图片、模型、实物,邓小平、王震等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坎儿井的图片、题词。坎儿井,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横亘万里的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是我国古代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位于亚尔多亚尔村的米依木坎儿井,是吐鲁番上千条坎儿井中名气最大的,全长5公里,最深处为80米,日水量可浇地70亩,已有200年的历史,是吐鲁番坎儿井乐园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叫米依木阿吉的维吾尔族人首次开掘因而命名的。
闻名中外的坎儿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坎儿井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庄子·秋水篇》中曾有“子独不闻夫坎井之蛙乎”之句。唐代西州文书中有“胡麻井渠”的记载。明代万历三年,石茂华《远夷谢恩求贡事》一文中有关于“牙坎儿”的记载。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则称之为卡井。据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考证,“卡儿井(即坎儿井)者,乃穿井苦干于地下,相通以引水,此中国旧法也。”早在汉武帝时,为了引洛河水来治理大片盐碱地,曾征兵士一万多人,从今天的陕西澄城瓦渠到大荔县,由于沿途土质疏松,渠岸常常崩塌,后来改进方法,每隔一段距离打一口井,深的可达四十多丈,井下相通以引水。坎儿井,古称“井渠”。“坎儿”意即井穴,是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由明渠、暗渠、竖井和涝坝四部分组成。其建造方法是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找水源,每隔20—30米打一眼竖井,将地下水汇聚,以增大水势,再依地势高低,在井底凿通暗渠,引水下流,一直连接到遥远的绿州,将水由明渠引出地面,用以灌溉。吐鲁番地区共有坎儿井一千一百多道。在这个全国有名的高温少雨、水贵如油的“火炉”里,能有那么多的绿州,功劳应首推坎儿井。
当年林则徐来新疆时,他提出推广坎儿井立下了功劳。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首次到吐鲁番,他在日记中写得很清楚:“见沿途多坑,询其名曰卡井……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新疆图志》载:“林文忠公谛戌伊犁,在吐鲁番提倡坎儿井。其地为火洲,亘古无雨泽,文忠命于高原掘井而为淘,导井以灌田,遂变赤地为沃壤。”1845年至1877年在林则徐的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道。鄯善七克托克台乡现有六十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掘的。为了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绩,当地群众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示自己对林公的崇敬仰慕之情。
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其命名方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以掘井人人名姓氏命名的居多,如“米依木阿吉坎儿孜(即坎儿井)”;还有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如“尤勒滚坎儿孜”,尤勒滚,维语,红柳之意。还有以地名、地理方位命名的,以水的味道命名的,以掘井人的职务职业命名的。年代最久的顶属吐尔坎孜,吐尔,维吾尔语,烽火台之意。位于吐鲁番市恰特卡勒乡庄子村,1520年挖成,至今已477年了。
在坎儿井展览厅里,丁老悄悄地对我说一会儿给我和这位维吾尔族姑娘照张合影。我抬头看了看这个姑娘,长得还算可以,我就和这个姑娘说了丁老的意思,没想到她会婉言谢绝。她说:“照相可以,但是每张要交十元钱,我们这有规定……”听了这话,真让人扫兴,不是花不起这十元钱,觉得花钱照这样一张合影就会失去意义。看着眼前这位姑娘,就好像是旅游景点的一个道具一样,看来大漠西域进入市场经济比我们北大荒还早,这次来参观学习,是得好好地找一找差距。
为了不让丁老失望,我安慰他说:“待会她去摊床时,你装做挑选望远镜,我再给你抓拍一张……”丁老会意地点了点头。可当我们下楼时,这个机灵的姑娘好像觉出我们的用意,她始终不露面。我们的计划又落空了,再看一看摊床里下跳棋的另外两个维吾尔族姑娘,长得很一般了。我们几位男士都想与维吾尔族姑娘合个影,可看到丁老碰了钉子,我们只好另想办法。中午,在餐厅里我们突然发现端盘子的是个维吾尔族姑娘,虽然穿的不是民族服装,但长得还可以。在她为我们端饭时,我用试探的口吻提出和她照张相,她愉快地答应了。饭后,一同仁把我叫到厨房后的坎儿井旁,让我为他们先照一张,然后,他又为我们照了一张合影。这时,丁老已离开餐厅。最终,丁老他们也未照成这张合影,带着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告别了历史悠久的坎儿井,告别了风光迷人的吐鲁番,离开了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埠新疆。
达坂城外忆“歌王”
从吐鲁番驱车去石河子的途中,经过《马车夫之歌》中唱到的达坂城。
为了亲眼目睹“达坂城姑娘”的风采,我们赶紧把车停在路旁。
下车一看,到处是卖水果、哈密瓜的摊床,但看不到一个姑娘,更不知道那位叫“坎巴尔汗”的姑娘在哪里了。
记得我刚听到《马车夫之歌》时,并不知道达坂城是何地。后来,我学会这首歌后,才知道新疆有个达坂城,那里不仅“石头硬又平,西瓜大又甜”,而且有位辫子长、两个眼睛真漂亮的姑娘。可怎么也想不到,今天一下车看到的达坂城竟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小镇。不由得使我联想起《马车夫之歌》的作者王洛宾,要不是他这首歌的宣传,我们不会慕名而来的。
人们不会忘记,1996年3月14日,这位中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西部歌王”王洛宾,走完了他83年的人生旅程,在新疆乌鲁木齐溘然长逝。3月20日,数千人冒着纷纷大雪,从四面八方赶来,满含热泪为这位享誉海内外的一代音乐大师送行。葬礼没有哀乐,只有《在那遥远的地方》缠绵悱恻的旋律久久回旋。悠扬的曲调,浓烈的情思,仿佛一阵阵生命的春风刮过,荡漾在人心头,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1913年,王洛宾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位小职员,常常“锯”胡琴,自得其乐地哼着昆曲、唱着京戏。受父亲的影响,王洛宾自幼喜欢音乐,进入中学后,他越发喜欢音乐,特别是外国音乐。那首填上中文词的外国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感动得他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