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井茶全部由嫩的芽和叶制成,以清明前三天摘的为最佳,叫“明前茶”。一斤干茶有三四万颗嫩芽,是龙井茶的珍品。清明节后到谷雨前采的茶叫“雨前茶”。这时,芽栖上长了一片小叶,形如小旗,茶芽稍长,像一支枪,故这两种茶叫“旗枪”。特级龙井茶都是用手炒制的,技艺十分讲究。鲜嫩的茶芽,在80℃的温度下加工,要保持茶叶的颜色、香味和美观,使每斤茶叶都能达到“直、平、扁、光”,犹如一种手工艺品。炒茶每锅一次能炒二两,一个熟练的炒茶能手,一天只能炒二斤多干茶。
传说西湖龙井茶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解放后将“云”、“虎”合并为“梅”,但仍以狮峰龙井为佳。龙井茶具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个特色,被称为“四绝”。它汤色清亮,香郁清爽,滋味甘甜,喝上一杯龙井茶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水城——苏州
“君到姑苏见,水港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唐朝诗人杜荀鹤诗中所描写的江南水乡城市典型特点,至今仍到处可见。
笔会一行十余人,从杭州来此,被苏州这一幅幅水乡景色迷住。不得不再次把相机里的彩色胶卷换上。
只见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桥梁很多。据清末县志载,在210平方公里城乡内外,有各种桥梁310座,平均每平方公里一座半,而号称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每平方公里有桥零点七座。所以苏州又有“东方威尼斯”之称。以拥有众多园林闻名。苏州已建成两千五百余年。据记载,在晚清时期,包括吴县在内,有名园林达二百余处。当地一些民宅也常有些花木、山石、池水点缀其间。因此,苏州又有园林之城的美名。
这里的园林多系私人宅第,它虽不如皇家宫苑豪华富丽,规模也较小,但是,劳动人民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发挥了惊人的才智,运用中国国画传统手法,把水、山、建筑、花木四者巧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一幅幅自然山水风景画,达到“不出城郭而享山林之乐”的艺术效果。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七里,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是我国现有城市园林中最早的名胜园林。
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时吴王阖闾葬于此。葬后三天,出现一只虎,故称虎丘。虎丘是苏州重要名胜,古已闻名,苏东坡说:“游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是孤立于平畴田野上的小山丘,周围绿水环绕,清波如带,山境幽奇。其风景中心在千人岩,及其后面的古塔——云岩寺塔。
沿山路前行,路尽处,出现一片平坦的褐色巨岩,大可数亩,仿佛人工凿成,即千人岩。崖底有一长池,深约一丈五尺,相传当年吴王阖闾墓葬于此池下,有宝剑三千殉葬。秦始皇为寻这些宝剑发掘,剑未得见,遂成剑池。
剑池前有旱桥,上架天桥,岸上有唐书法家颜真卿和宋书法家米芾的“虎丘剑池”和“风壑云泉”刻石,字体遒劲。
穿过商业街一个个麻将摊、香扇铺,来到了城西十里枫桥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以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扬名,成了苏州著名旅游胜地。
匆匆来到寒山寺,目睹这里江南水乡风光。寒山寺不大,前临枫溪,枫桥为一石砌拱桥,横架溪上。传说,寺名源于唐代住寺僧人寒山、拾待二人。寺内佛殿里有此二人塑像。
张继诗中提到的古钟现已无存,钟楼悬挂的钟是清时重铸的。据说,原钟早已流落日本,后日人重铸一口小钟送还,悬于寺内大殿右侧。
呼兰河的女儿
许久就筹划着这一行动,这次利用到哈尔滨学习的机会,约两个文友,一同来呼兰河畔,拜谒了48年前陨落的一颗星——中国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居。
来到始建于1908年的萧红故居,我似乎在寻找一种感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
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她短暂的一生,创作生涯不足十年,却给祖国的文学宝库留下了百万余字的作品。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还有《马伯乐》、组诗《苦怀》、哑剧《民族魂》等近百篇。小说《生死场》,是东北作家中第一个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救国斗争的作品,此书由鲁迅先生作《序》,并帮助出版,问世后轰动文坛,成为她的成名之作。鲁迅先生称她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称她关于东北人民与命运抗争的描写“力透纸背”。
我轻轻地走进萧红故居,惟恐吵醒已长眠48年的这位女作家。这里原来占地面积七千多平方米,共有房舍30间,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是萧红自家人的宅院,五间正房加三间东厢房,正房后面是近两千平方米的后花园。西院是张家库房和佃户居住的地方。萧红笔下《呼兰河传》里老胡家团圆媳妇等人就生活在这里。
萧红本名叫张乃莹,1911年6月11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方家庭。父亲张廷举,曾是呼兰县的教育局长,祖辈是闯关东的齐鲁人,后发迹为地主亦是乡绅。在她的童年时代,只有老祖父张维祯带给她一点慈爱和温暖。祖父也是她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她在祖父的支持下,先在故乡的小学里读书。1925年,又进入本县第一女子高小读书。
萧红的创作生涯很短,却写了大量的作品。她从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至1942年1月夭逝在香港。在这八年的创作生涯里,她一直不间断地写作,除了大量的中、长、短篇小说外,也写了不少散文。她的散文作品比小说更感人。她短暂的一生,犹如匆匆划过夜空的一颗流星,发出了她全部的光亮。
家乡的人民和政府,没有忘记呼兰河哺育的女儿。1985年,中共呼兰县委、呼兰县人民政府,决定把住进十几户居民的萧红出生的五间正房和800平方米的院落买回,并由呼兰萧红研究会负责集资复修。当年7月破土动工,翌年5月竣工,6月11日,萧红诞生75周年时剪彩开放,故居作为萧红纪念馆开始接待游人,先后有42万人,包括14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友人来过这里。
透过一块玻璃窗,我们发现屋里出售萧红的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萧红散文选》等几种不同版本的作品,如同商店的样品,落上了厚厚的一层灰尘。
拉开门,只见几个青年男女正在围坐在办公桌上打扑克。
“外面摆的书卖吗?”
听说要买书,他们一边抓扑克,一边用打量精神病患者的眼光看着我们。
“卖,你们到底要哪本?”
我本想都拿出来选一选,可听了这不耐烦的话,只好说:“来本散文吧。”
一个男青年打开铁柜,为我拿书的当口,我拿起桌上铺着用来打扑克用的《萧红研究会会刊》,仔细一看日期,是前几年的。
在故居内,我看到萧红童年时用过的小炕桌、书柜、梳妆台等13件遗物,有些就像主人刚刚用过一样。
故居展室内,加拿大华裔女作家陈若曦写道:“《呼兰河传》启发了我对东北的兴趣和向往。”瑞士华裔女作家赵淑侠泼墨:“人思故土,鸟恋旧林,白山黑水,我当再来。”这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我是很喜欢萧红作品的,萧红不愧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女作家。她的大部分散文作品,都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的性质,即使是一位与她素不相识的读者,在读了她的一系列的自传体散文以后,也能对她的经历、体验、性格、感受,有个大致的了解。
萧红的散文代表作是《商市街》,这本散文集共收散文41篇,完全是她和萧军两人在哈尔滨那段生活的实录。她在描绘自己处境难堪的时候,往往是用内心感受来表现,因而常常揪紧读者的心弦。
女作家的艺术风格,这么多年来,我没能学到手,可她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至今仍在我作品中存在,那就是:一些描写客观现实的作品,总是擅长抒写主观感受,对于客观现实的冷静描写,就显得有些不足。
宜兴紫砂壶
匆匆从江南古城宜兴归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太湖那浩渺烟波,就数丁蜀镇形状各异的紫砂壶了。
宜兴的紫砂壶,享有“世界茶具称首”之美誉。宜兴已有四千多年悠久历史,秦之前称荆溪,秦统一后改称阳羡;晋永安元年惠帝为表彰周处之子周三兴义兵平定江南有功,将阳羡县升为义兴郡赐封周,隋开皇九年义兴郡改为义兴县;唐初另名鹅州、南兴州;六年后又还其旧称;宋太平兴国元年因避太祖赵光义之讳,易“义”为“宜”,从此一直称宜兴。宜兴以产陶闻名,故又被誉为陶都。
宜兴紫砂壶可赏、可用,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具有卓绝的工艺水平和优异的实用功能。早在北宋年间,它就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北宋诗人梅尧臣在诗中赞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晶泛春华。”
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原料,是宜兴独有的深藏在山腹中的紫砂泥。这种紫砂泥每1000公斤陶土中才能炼出1公斤。它呈各种矿物共存的黏土团粒结构。烧成的胎体中有残留石英、英末石等矿物质,形成双重气孔的特殊结构,透气而不渗水。紫砂壶两壁都不施釉,使之有较强的附力和透气性。同时壶盖与壶口紧巧,壶嘴又小,减少了空气中霉菌进入壶内的机会。而且紫砂壶散热较慢,能保持茶中芳香油遇热挥发而形成的芳香,提高茶汤的晚期酸度,又增强了收敛和杀菌作用。所以,用紫砂壶泡茶,色香皆蕴,盛暑越宿而不易发馊,生了“茶锈”以后,空壶注入开水,也会散发茶叶的芬芳。使用越久,砂壶越发光润,令人喜爱。
据说宜兴紫砂壶有两千多个品种,乃“方非一式,圆无一相”。有仿自然形体造型、几何造型、筋纹造型和仿古器皿造型。仿自然形态造型,融自然之魂与艺术之魂于一体。
从民间传说中得知,在数千种壶中,有陈曼生式的“曼式壶”,有紫砂雅壶,有当年岳家军用的“岳壶”,还有宋朝大学士苏东坡式的“东坡提梁壶”。
传说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树下,他喜欢吃茶,也对吃茶很讲究。此地既产久负盛名的唐贡茶,又有金沙泉为水,还有海内闻名的紫砂壶。但在这三者之中苏东坡惟一感到美中不足的,就是紫砂壶都太小。苏东坡吃茶喜欢“牛饮”,一壶茶三口两口就吃光了。
苏东坡一心想自己做把茶壶用。他叫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了。谁知看来容易做来难,苏东坡一做做了好几个月,还是一筹莫展。
一天夜里,小书童拎着灯笼送来夜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朝灯笼直转,心想:我何不照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吃过点心,说干就干,一直干到天亮。等到粗壶子做好,毛病就出来了,因为泥坯是烂的,茶壶肩部老往下塌。苏东坡想了个土办法,劈了几根竹片片,撑在灯笼壶肚里头,等泥坯变硬一些再把竹片拿掉。
类笼壶做好了,又大又光滑,不好拿,得做个壶拎把。苏东坡想: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如果像别的茶壶那样把壶把装在侧面肚皮上,火一烧,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他想了又想,突然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说:“有了。”赶紧动手照屋梁的样子做茶壶拎把。经过几个月的细做精修,“提梁壶”终于做成了。
从宜兴归来,我买回了好几把紫砂壶。其中宜兴市电视台的老朋友沈重光送我的一把“报春壶”,使用至今。
登老黑山
老黑山,坐落在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境内。它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的14座处于休眠状态的火山之一。
二百七十多年前,这里因火山熔岩堵塞白河道,形成了五个相连的火山堰塞湖,故得“五大连池”。今天,素有“火山公园”之称的五大连池,景色壮丽,风光奇异。火山周围大面积石龙熔岩,形成五大连池火山群。
其貌不扬的老黑山,远远望去并不算高,可真登起来,却另有一番体会。
体会最深的,就是“望山累死马”这一句至理名言。从省地质疗养院出来,看着老黑山就在眼前,可我们走起来,却觉得很远。在这二十来号参加会议的人里,我既不算老,又不算小。我想就凭我这身体,一定能取上名次。小小的老黑山,完全不在我话下。
当主持人喊一声“开始登山……”后,我们几个年轻一点的,从山脚下较为开阔地带开始,一阵小跑,跑出几百米远后,就有点喘不过气来。紧接着爬陡坡了,陡坡上长满了柞树棵子,我一边在穿空儿往上登,一边用手紧紧抓住柞树。我回头一看,与我竞争前几名的,就有三个年轻人,我心里盘算着,怎么甩掉他们。
为了这个第一名,我顾不得脚上皮鞋怎样,顾不得擦一下脸上的汗珠,更顾不得把气喘匀,艰难地往上登着。我抬头往上一看,离山顶没有多远了。可山下动作慢的,才离开山脚往上爬。这时,我只觉得胸口越来越闷,呼吸越来越困难,四肢越来越软,好像越来越不听使唤。当我第一个爬到山顶时,浑身冒冷汗,只觉得两眼一黑,晕倒在山顶上,顾不得一切了。
这时,后边的人也陆续登上山顶,我渐渐清醒了。据最先跟上来的人说,我当时脸色难看极了。
“你以前不经常参加锻炼,爬得太急了,以后可得注意点……”
人们尽管很婉转地批评我,我听了还是有点不顺耳。这次我就是为了逞能,老百姓讲的爱“拔尖儿”,造成的身体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