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5300000016

第16章 听南怀瑾讲佛理 (7)

人们常执着于各种五蕴境界为我和我所有,因此生起欲望,并继续引生烦恼及生死轮回。然而任何五蕴不过是因种种因缘条件的聚合而生起,所以最终也会因种种因缘条件的消逝而毁坏。倘若对远近、粗细、过去现在未来等等做如实的观察,便会了解这一因缘生灭法的本质。如此对于五蕴也无所执着,同时根本无人可执着。这样,所有的执着欲爱及烦恼都将灭尽。现在生不再有任何执着生起,而因此没有任何欲爱,没有任何欲爱,所以没有任何烦恼。当这一生结束时,这样的五蕴就因为没有无明和欲爱的动力,便不再生起,熄灭,冷却。

缘起性空,涅槃寂静

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讲了一部《涅槃经》,涅槃就是如来自性的别名。涅槃也是寂灭的意思,寂灭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而是本来清净,本来寂静。涅槃不是死亡,而是永远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临走前说“常”“乐”“我”“净”,把以往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全都推翻了,不要以为他真的走了,没有,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圆觉经略说》

佛陀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证悟一切万有都是从因缘所生起的,没有一件事物能够例外;所以“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即成为一条永久不变的定律。

所谓“缘起”,即是说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南怀瑾先生指出,观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以及人的喜怒哀乐等等,无一不是从缘而生,也无一桩事是单独忽然孤立起的。举个例子来说,一块手表是如何产生的?因为有了金属的零件,有了技术工人,有了手表工厂,这一切的因缘凑合起来,一块手表诞生了,这是因“缘”而起。可是在这块手表未造以前,手表是没有的,是不存在的,这块表根本是空无一物,没有自性的,这就是它“本来性空”的道理。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缘起性空好比拳头与手掌,五个指头合起来成为一个拳头,这叫缘起;放下来变成手掌,这叫性空。因为性空,所以才能缘起;因为缘起,故知本性是空。缘起性空的道理不容易懂,但是人生各种关系的存在,却都离不了缘起性空的道理。

众生因不明“缘起性空”,不明万有皆无自性,被无明所蔽而生烦恼。倘若认识到“缘起”法性的无常、无我,非实有、自性空,因而断绝执为实有的“无明”,息诸烦恼,便会得到寂静安乐,即涅槃寂静。

涅槃是从无常、无我的观察中,深悟法性寂灭,而获得的解脱。由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并无任何固定的实体存在,只是刹那生灭的连续状态。无常是空,无我也是空,因此,释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为根据而有的缘起观。三法印也是以此为基础。

涅槃是梵文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即是圆满;“寂”即是寂静。所谓寂静,就是涅槃的状态。远离烦恼,断绝患累,寂然常住,就称为“涅槃寂静”。涅槃寂静是三法印的终极。三法印是基于缘起论的学说,要人们从缘起法中体悟无常、无我,即从观察缘起中证悟无常、无我的必然理性,并归于涅槃。

“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即称为灭烦恼。涅槃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佛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地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非是得到一物,而是将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着的渣滓皆丢掉,摆脱妄想的束缚,从而达到寂静。

佛教提出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最后是要显现涅槃寂静之理。由于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众生就会产生厌世之苦,就会追求出离世间;追求出离,就会进一步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无我,舍弃我执,离弃一切爱欲;离弃一切爱欲,就摆脱一切烦恼,也就必然会无所依止,归结于灭,证得涅槃解脱。

◎业报轮回

佛法基本,在说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可畏,故所期在了生脱死,而修解脱道。

——《禅海蠡测》

佛经中曾记述了一位叫瓦次果多的婆罗门询问佛陀关于灵魂(我)的问题。瓦次果多问佛陀:世上是否有灵魂存在?佛陀闭口不答,保持缄默。瓦次果多又问:那么,是否可以说没有灵魂存在呢?佛陀仍就不作回答,保持沉默。

事后,佛陀对侍者阿难说明他为什么不对瓦次果多的提问作任何回答时说:如果回答说是有灵魂存在的话,他就等于和常见论者站在一边了,这无疑要与其所一向倡导的无常学说背道而驰;同样,如果肯定没有灵魂存在的话,他将公然地把自己划在了断灭论的一边,这无疑是在否定轮回转生学说的合理性。

因此,为了回避两个极端,佛陀保持沉默,采取中道路线。佛陀指出,相信所谓造业者就是果报承受者,是一种极端;同样,相信所谓造业者不是果报承受者,也是一种极端。前者属于“常见”,后者属于“断见”。据佛陀说,受报者与前生造业者的关系,是非同非异的。为避免两个极端,佛教提出了缘起论,用“业感缘起”来解释轮回学说。

佛陀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的生起均依靠一定的关系或条件(包括过去和现在的相关条件)。一个人前世所作的恶业则是他来世遭恶报的种因,这就好比一个腐烂了的芒果籽,绝不可能生长出一个健康的芒果树来,也不可能在将来结出硕大香甜的果实一样。人生处于复杂的因果关系之中,依靠一定的关系或条件,生灭相续、迁流变化、反复无常。

要真正学佛,前提是须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六道”指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十二因缘是业报轮回的理论基础。十二因缘是涉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因果链条,现世的果报必然有过去世的因,现世的因必将引出未来世的果。十二支在三世因果中的循环运行叫做三世二垂因果。此“世”指有情的一切。过去的一生行为,决定今世一生的状况;今世一生的行为,决定来世一生的状况,这就叫因果报应。一切众生,为善可升天,为恶即入地狱、恶鬼、畜生三恶道。天众虽享尽福报,但如忘善动念为恶,亦不免入三恶道。

释迦牟尼时代,在印度的思想界中有轮回说与反轮回说两种尖锐对立的学说。所谓轮回,轮是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当时主张轮回说的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婆罗门教宣传梵神是创世主,人的灵魂是梵赋予的,梵是“大我”,人的灵魂是“小我”。灵魂属于心脏。人若信奉婆罗门教,能在森林中修习禅定,净化灵魂,以苦行排除各种物质欲望,并以祭祀向梵赎罪,那么死后灵魂就能和梵同住,否则下世就会落到比现世更为低下的境地。

二是,瑜伽派反对灵魂从梵神转变而来的说法,认为人的灵魂是独立的、不依附于神的,称为“神我”。如果一个人现在纵任欲乐,下世神我就会堕到更加痛苦的趣处,相反,如果静修瑜伽派的禅定,身如枯木,心如死灰,制止神我所起的爱欲,死后就可超出轮回,获得解脱。

三是,机械命定论者认为,不仅今生的苦乐祸福、吉凶寿夭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的,而且今生举手投足等一切行动也是由过去的业所规定的。人应当听任命运的安排,等到过去的宿业消灭了,灵魂也就随之得到解脱了。反轮回说是古代唯物主义顺世派的主张,此派认为,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人体产生感觉思想。死时形体复归于“四大”,同时也停止感觉思想。死后并没有灵魂,更没有轮回。

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释迦牟尼把十二因缘和轮回、业力的思想联系、统一起来,提出了“业报轮回”,来说明众生的不同命运。佛法的目标即是要众生出离苦难无常的生死轮回大海。

释迦牟尼宣扬业力是众生所受果报的前因,是众生生死流转的动力。众生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就是业力。即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灵魂在那里轮回,轮回的只有业力。

释迦牟尼认为,众生的身、口、意三业往往是由无明即无知决定的。人生是无我的、无常的,没有自体,终归要消灭的,众生却要求有我,要求恒常不变。众生的行为往往就是这种无知的表现。众生由于这种无知而发生的行为,就是苦的总根源。业,体现着力量和作用,功德和过失,是决定再生的形态和性质的法则。

释迦牟尼认为业力的影响是不会消除的,众生所作的善业和恶业都会引起相应的果报。比如,当人的生命终结时,其一生动作或行为的总和(这一总和在许多方面等于是个人的性格)会作为一个整体产生效果,并且决定转生的生存者的性格。

按照佛教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业好比是现代科学术语中的信息概念,众生某个体死后,他生前的所想所说所为会留下一个总信息,这个总信息会转到死者将转生的个体上发生作用,产生另一个新的个体、自我意识。

由于业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不同,来世就会在不同的境界中轮回。释迦牟尼还宣扬,众生如果真正认识了无我,就不会再产生业,也就可以脱离生死之苦了。

南怀瑾先生指出,在中国佛教界看来,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如果一个学佛的人否定了这两者,就等于摒弃了佛教,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事实上,二者确是佛教的基本理论,没有这种理论,佛教关于众生的行为、归宿和命运的立论就失去评判准绳,佛教的功能也就无法实现了。

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几千年前,释迦了悟了宇宙、人生的道理:宇宙人生一切的事物是无主宰的,并不是阎王主宰了你的生命,也不是上帝主宰你的命运。一切万有的生命和事物是因缘所生。

南怀瑾先生指出,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彻,不是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含、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恶的缘。譬如我们做人几十年,有许多接触过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一会,过去了也就忘了。苏东坡有句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事情都等于一个梦,梦醒便忘,这种缘属于无记缘。

佛说缘的四种关系: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研究起来较为复杂。

因缘——佛教通常把因和缘加以区别,从产生的结果来说,亲生是因,疏助是缘,这里所讲的因缘,是说因即是缘,名为因缘。因缘就是起主要作用的因,如竹器以竹为主要条件,竹就是竹器的因缘。小乘佛教学者认为因缘就是直接产生果的因。大乘佛教偏重于强调因缘是产生果的许多因缘中主要的不可缺的亲因缘。如法相唯识宗以第八识种子为一切事物的亲因缘,即真实的原因。

南怀瑾先生指出,因缘又有亲因缘和疏因缘的差别。什么是亲因缘呢?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例如一粒麦子,在那里摆久了,它自动会起变化,非他力。但是,与他力也互相关联,亲因缘是由过去的时间、空间和自我的积累,所带来的种子,这其间的关系还很复杂。种子生现行,现行又变成未来的种子,循环不已。

什么是疏因缘?增上缘与所缘缘以及等无间缘是属于疏因缘,例如我们生命的来源,必须由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子相结合,再加上精神体三缘合和而成,此三缘是亲因缘,精子和卵子中所带来父母的遗传是增上缘。遗传的因素对我们生命的影响也很大,人的思想,行为动作都会和父亲或母亲相像。有些人的个性则与父母亲完全相反,譬如父母很老实,生的孩子很调皮,这是否与遗传无关?不,这是遗传的反动,因为老实的人也有调皮的一面,只是他压抑不敢发出来,到了下一代就发出来了。

同类推荐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禅悟人生

    禅悟人生

    释果宁法师,西藏工作八年,赵朴初学生,由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剃度出家,在莆田广化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大和尚授比丘大戒。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佛家经典智慧故事

    点亮自己的心灯,擦亮迷失的双眼,寻找到内心的安宁,浸润一颗善心而获取生活的幸福。本书从卷帙浩繁的佛经中,精选出多个富含哲理与智慧,充满幽默与诙谐的故事加以独到梳理,并结合现实生活给予精练评析,以阐释佛的博大与精深。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热门推荐
  •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云林堂饮食制度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十里红殇泪

    十里红殇泪

    在这世上我已活了千年,为了羽化登仙,我入红尘历情劫。十滴情伤泪,十段红殇劫。我将要羽化登仙,不想这最后的红殇泪竟是我的而你就是我的劫。我要如何取这红殇泪。
  • 佛说弟子死复生经

    佛说弟子死复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帝王情:恩宠难消美人恩

    帝王情:恩宠难消美人恩

    我保你四方平安,只求你稳坐江山。纵使山河飘零远,也只愿你儿孙满堂,金玉满殿,万事安。——题记“如果这是你的愿望,那这就是我的准则。”“我既为你而来,也可因你而去。”承诺描绘的永远,似是不堪一击的樱花,当花落满地,剩下残花一片,荒凉的誓言,就已深埋。真可笑,就算花再美,情再真,到头来,还不是枯萎。湖光熠熠,暗涌深流,岁月长河,涓涓永淌,但是有时候思念还会泛滥,顿时成灾,放纵了想念。“黎国因她而兴,必因她而亡。”他见她最后一面时,她眉眼含笑,手里握着名剑断月,而他转身离去。她说,“墨泽,我只问一次。”她说,“墨泽,你愿不愿意回头?”
  • 药师仪轨一具

    药师仪轨一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观色、观行、观心:读心术大全集

    观色、观行、观心:读心术大全集

    本书剖析各种环境背景下的心理现象,揭示背后的原因和根源,阐明在社交、生活、爱情、商务等方面需要具备的“读心术”,内容包括:“学点读心术,瞬间读懂人心”等。
  • 悟宙传

    悟宙传

    天地未开,为证道。破宙境,盘古开天辟地,形成大陆名盘古。在盘古大陆上,经过无数年天地孕育,部落丛生。一个先天体弱的婴孩,无意进入盘古头颅所化山脉,得其意志,练其魔功。大陆覆灭,须臾重筑,而其不灭。从始古到现今,一次次磨砺,一次次明悟,看人间百态,终悟其宙道。我非盘古,我师盘古,得其道,唤其身。看荒天如何在一个个时代覆灭中得证宙道。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妖孽王爷独宠废妃

    妖孽王爷独宠废妃

    一遭下凡,她成了王府爹不疼娘不爱的废材草包嫡女,堪称天下第一!傻女开窍,从此誓要搅得这个世界天翻地覆!庶妹刁蛮戏弄,让她自食恶果;继母算计陷害,让她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渣男欺辱,一脚踩扁,让他挥刀自宫!欺她者,必还之!一不小心,却惹了东离皇朝的闲王殿下,什么?怎么甩都甩不掉?那就欢喜冤家,收入口袋闯天涯!"
  • 暗王霸天

    暗王霸天

    暗王霸天主题诗:玄义神功父身传,韩林忽闻父身亡。九幽毒针要人命,一二三四杀雷徒。昆山古派取泉林,血咒毒针要人命。月雁韩月竟是亲,身怀神通振韩门。韩门弟子请记住:灭雷宗,诛血狼,洗青云。擒韩义,振韩门,创轩国。(这是我的第二部作品,请记住亦有所梦这一个名字,谢谢大家,也谢谢我曾经的书友们,谢谢你们一如既往的支持我。我可以说,这一部作品比我的第一部《斗破苍穹2之苍穹空间》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