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12600000216

第216章 在“不可能骗人,不应该骗人”(评论版)

最后说明一点,转载日志的这位同学是开养生机构的,写日志的这位是搞教育机构的,这篇日志的目的是用于商业宣传,确实,如果一个人没有研究过中医,确实会被他们的宣传方式所蒙蔽】对于中医西医并不了解,他赞扬中医,但他赞扬中医的方式很有问题,我把我对他文章的评论整理了一下,

下面是我的评论:这篇文章作者的思路特别神奇,好像是说医生的家人是不能死于疾病的,否则就证明医生的医术不高,其实完全不是那样,医生的家人如果得了病,很多时候往往难以治愈,因为医生比较容易察觉一些疾病初期的情况,善于预防疾病,如果他的家人得了重病,那这疾病的复杂程度也就可以知道了,再有有些疾病,病发原因本就复杂,医生难免不差,李时珍先生小时候经常生病,他的父亲也是很有名的医生,在他的病上下了很多功夫才调理好,这是因为李时珍身体的先天不足,造成了其多病,医生学医,不是学神功,自己运气不好,得病也属于正常,怎么能用这种事情衡量医生的医术呢?

再有说到实践养生方法的这个,一个人是不可能把食疗的方法都实践一遍的,因为涉及到适宜和不适宜的问题,有些食疗办法是有针对性的,比如红豆大米粥加红糖,是针对气血虚弱,有湿气的病人的,这个方法对气郁的患者帮助就不大,有些人身体还好的人吃了则没有反应,那么实践就没有意义,怎么能说医生要把所有食疗的办法自己都实践一遍才做数呢?

这里说的经络专家,不清楚是哪位,不过建议原作者可以看看郝万山老师的讲课内容,他经常提到经络的传导,而且还会告之大家怎么感觉,原作者用一个很个性的,研究古文献的专家,来说明中医老师的情况,这样太不公平了。

至于他前面提到的那位癌症患者,也可能是那位癌症患者自己在欺骗自己呢?这点也是很有可能的,疾病到了后期的时候,会有各种比较特殊的想法。

黄建始教授研究的是公共卫生和流行病……他本身的研究内容就跟保健内容不对口。至于他患上的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目前连病因与发病机制都不清楚的疾病……用这个来评论他的水平,是不是太过分了?

下面是原作者的文字:我自己在医院工作二十多年,医院里的医生管理不了自己的身体是太正常的一件事了。

心脏科的主任因心梗去世、脑外科专家死于脑溢血、肿瘤科医生死于癌症,消化科医生患有严重的胃肠功能紊乱、骨科医生患上颈椎病长年不愈……

一次与一个外科专家交谈,在谈及自己健康问题时,他一筹莫展,因为他自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天靠吃药维持,他的母亲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他的哥哥也因为高血压、糖尿病而半身不遂了,他自己担心不久的将来也会向他们一样。

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医老专家,专门治疗疑难杂症,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都需要交上千元的诊费才能见到这位医生,我也曾带过朋友找他看病。可没过几年,听说他老伴去世了,患的是肺癌,从查出到去世半年,我听后很不理解,守着这么一位知名的老中医,才六十出头就去世了。

九十年代初,我对疾病的认识不深,总认为那些因病去世的人,一定是没有找到好医生,只要找到了好医生,一定不会病死的。可看到了这位著名的好医生全力以赴却救不活自己夫人的时候,对医生是否真的能救人心里打了折扣。

这时才会仔细观察,发现在老中医的手下确实有死里逃生的病案,但几率并不高,绝大多数都属于医治无效死亡,可这并不影响老中医天天高价看病。

九十年代,我在江苏电视台及南京电视台做过健康节目的主持,曾采访过当时几位很有名望的养生专家。

一位养生专家写了一本当时很畅销的养生书,我是从收音机里听到他谈的健康理念非常好,就去买他的书仔细研读,感动于他对养生特有的悟性,主动与他联系,做我们节目的养生嘉宾及顾问。

每次做节目都是听他侃侃而谈各种养生方法,很是吸引人。接触多了,他与我们说话也就随便了。一次不知是谈到什么话题,他说:“我不跟你们小孩子说话”,我说:“我可不是小孩子了,我都35岁了”,他说:“我还以为你才二十出头”,我只是随便问了一句:“你多大了”,他说:“我是1958年生的”。当时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也就是说这位看上去像五十岁的养生专家,实际年龄才四十岁,我立即问他:“你在节目中介绍的养生方法你平时会去做吗?”他的回答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说:“我等退休后再做吧,现在没时间”。听到此话时我对他的崇拜立即飞到了九霄云外。我明白了,他书中所写的各种养生方法都是别人的,他从未亲身实践过,而他却说,他要总结的就是有共性的东西,只有共性才有推广价值。

他的话错吗?没错。但一个从不对自己身体进行养护的人,却在大谈养生,他的话又有多大的可信度?他每天的宣讲只是他的工作而已,至于这个工作是不是对别人真正起到帮助作用,那就不是他们管的事情了。

我自己非常热爱食疗,一本蓝皮子厚厚的食疗书是我当初研究食疗时最常用的一本书。当知道这位写书的专家就在南京时,我与他取得了联系,希望他能来电视台录制食疗养生的节目。

见这位食疗专家之前,心里总在想,这位专家一辈子都在研究食疗,食疗书写得非常棒,一定把自己保养得非常好,可见面的时候,大吃一惊。我来到他的诊室时,这位专家正在解答几位病人的健康问题,并为他们各自开出了食疗方。我坐在旁边,静静地观察这位专家,此专家面色青灰、暗黄,精气神极差,说话声音沙哑,看到此景时我对其采访的兴趣皆无,又因为此专家相貌不佳,不适合做电视节目,最后我只是跟他要了简历就回去了。

我实在不明白一个专门研究食疗的专家,自己的气色怎么这样差?这种让人看着就失望的食疗专家,看来只是具备了照本宣读的本领,但却读得理直气壮,出了书,还当上了教授。

一次录节目,嘉宾是一位女士,是某院校养生教研室的主任,外表看上去就是中年人,脸上长有很重的斑。节目录制结束的时候,大家在一起闲聊,有人问起了这位专家的年龄,这位专家说自己是1963年生人,当时我大吃一惊,与我同年?可比我老多了,我说我也是1963年的,当时的情景我记得清清楚楚,在场的所有人,看看她、看看我,再看看她,再看看我,因为我俩虽然同年,可我与她感觉就像两代人,当时在场的人脸上全是惊讶的表情,大家都不知道说什么好。最后是我问她:“你研究食疗,你为什么不用你说的这些方法为自己保养、保健呢?”她回答的话让我终身难忘,她说:“那只是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每一种食物的成分、功效,我们不是饭店,我们是不会将食物烧好后再去研究的。我们有时也会到一些宾馆指导厨师做药膳,但也只是告诉他们食物或药物的功效而已”。(这种人真懂营养和健康吗?还是一个化学实验室的实习生都会做的“专家”?清一注)

我说:“你介绍的药膳你自己吃过吗?”她说:“没吃过。”

送走了嘉宾,大家都非常失望,记得导演说,我们还是按照马秋红(我以前的名字)说的去吃吧,最起码马秋红看起来要比她年轻十岁都不止,而且马秋红教给我们的食疗方法是她自己实践出来的,这位专家说的方法只是书本上的,他们都没有实践过,却让我们用身体去做实践,太让人不放心了。

2010年的时候,我在网站上指导的一位癌症病人,身体显现出经络,她能用手指感知经络的走向及经络都有几条组成,画出了她摸到的经络图,她自己愿意将身体献给国家做活体的经络研究。我带着她画的经络图去找南京及北京最知名的经络专家,没想到各位专家对此事根本不感兴趣,有的说他们已经不再做基础研究了,现在他们所有的科研要和经济挂钩,研究经络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现在不再研究了,我听后愕然。

有的专家回答我他只是研究古书中的经络,我提供的情况是临床医学研究的事,不是他研究的范围,我说你不是专门参与了经络图的标准制定吗?你怎么对人体出现的经络现象不感兴趣呢?这位专家给我的回话是:“我的工作就是将古书记载的经络图汇总、找出共性,定出标准”。(看到没?我们的“国家统一标准”就是这些怪物专家们这样“定”出来的,他们不去整还好,一整就是个“四不像”,啥东西都不是了。怪不得什么好东西,只要一搞“国家标准”后就全毁掉了,比如太极拳的“国家标准套路”等,一整后就根本不是武功,连“体操”都不是了。清一注)我听后终于明白了,这位经络专家,原来只是纸上谈兵的专家,就如“叶公好龙”里的叶公,只喜欢纸上、墙上画的龙,当真龙来了,不但不喜欢了,还吓跑了。

2011年,对于养生的人来讲,还遇到一件很滑稽的事情。2011年8月16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流行病学专家黄建始教授在美国洛杉矶凯泽医院不幸因患多发性骨髓瘤,大剂量化疗医治无效去世,享年58岁。

黄建始是2011年8月8日,北京市卫生局公布的首批251名健康教育专家,是被北京市卫生局认可的,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健康专家。2011年4月初,黄建始在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里,谈“制造健康其实很简单”,可之后四个月他就因病去逝了。(荒谬可笑的结果吧?其实此君如果采取“不治疗”这种“很简单”的方法,应该现在还活着的,去放疗本来就是“找死”。由于他身体很虚,因此一找就死。别人不是“健康专家”的,反而还可以多熬一段时间呢。)

黄建始还出版了一系列的健康图书,包括:《卫生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推荐培训教材:健康管理师》、《我的健康我来管》、《黄建始说,求医前一定要知道的》、《最大回报健康投资》、《健康在我心中》、《护理人员奥运全科培训教材》等6本。

黄建始六月被诊断患上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恶性程度不太高的骨髓肿瘤,只接受治疗两个月就去世了。报纸上说他是累死的,是由于工作繁忙,身体免疫力低下而引发疾病的。

大谈养生的国家级专家,自己却死于免疫力低下,58岁就撒手人寰,这种连自己的健康都把握不住的专家,何以对国民进行健康教育,其理论又有多少说服力?

同类推荐
  • 中国恐怖故事集

    中国恐怖故事集

    鬼魂亦或叫做灵魂,活着的人永远无法去辩清它的真伪,有些人见过,有些人却认为是无稽之谈。我写的或许你会不以为然,但是这个世界你真的相信你是唯一存在的吗?前三卷为简短故事,第四卷为长篇故事,谢谢观看。
  • 罪恶拼图

    罪恶拼图

    数码商人离奇身死,身下竟压着一朵白色蔷薇是他杀?还是自杀?平安街内纸扎铺内,尸首高悬中堂敦厚老板邻里皆赞,又是与何人结仇?幽幽飘荡在护城河上的女尸已怀孕数月面貌模糊,毫无线索孩子究竟是谁的?一夜之间众案并起,人心惶惶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真相凝重的疑云密布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全市重案要案侦破率最高的刑侦一科,四人将如何联手破案?破开层层疑云,没想到真相竟然是……
  • 通灵诡遇

    通灵诡遇

    高中毕业的王小亮和老二在一次外出打工后,诡异的事情接二连三的发生。难道王小亮真是神秘道人说的拥有通灵体,故而怪事不断。神秘的道士究竟是好意帮忙,还是别有用心?从未听说过的枉死城、让人窒息的凶咒······这一切遭遇的源头等着他们一步步的解开。
  • 暗藏杀机

    暗藏杀机

    一个晕了的人,被人误当成死人,成了实验品,一切可怖的事情由此开始了……
  • 轮回百闻

    轮回百闻

    一段现代故事,包含过去未来。远古的传说与未来的幻想,交错映辉。
热门推荐
  • 剑斩天下

    剑斩天下

    遗落几万年的不死族传人,在这个武道没落、近古不修的时代,他该如何一步步登天而行。斗气、魔法、武道、修真、魔武,五大体系相互碰撞,武道能否回归当年的荣耀?一段旷世的传说,一名逆天强者的成长史,尽在剑斩天下!
  • 南方的风

    南方的风

    《南方的风》,是清新的风,尽情地讴歌了八十年代特区建设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是改革的风,艺术地再现特区开创之初冲破种种束缚阻碍的艰难历程。是开放的风,多角度地展示了急速旋转的特区生活、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
  • 龙兽养殖场

    龙兽养殖场

    刘枫看了看这头还没长大的幼龙,又偷偷瞥了一眼这头幼龙背后的一大堆金币。没错!是一大堆,仿佛就像金山一样。“现在领地困难,我偷偷搬一点你叔叔的金币行么?”刘枫问道。幼龙摇摇头。“那咱平分,一人一半,反正搬一点你叔叔也不知道!”幼龙还是摇摇头。“那我赏赐一头母幼龙给你怎么样?”刘枫怒道。幼龙终于点头,还高兴的叫了几声。PS:新人新书,满地打滚求收藏、推荐!!!
  • 有仙温玄

    有仙温玄

    玄女自小就听师父讲着她前世的故事,她是在一片花海中逝世的。她不懂那时的自己会被同一个人男人欺骗两次....师父说那男子总是着装青衣,清灵地像株竹子。后来她见到了那个男子,却不愿想起那个故事。(:-x此生我只要师父。)——————PS:非修仙文
  • 迷离档案

    迷离档案

    一个精于行为心理分析的心理咨询师,遇到离奇凶杀案件,每一个案件都仿佛与他相关,这是一场心理的博弈,离奇,诡异……最后,当走近真相才发现所有的一切包藏着一个惊天的谜局。(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 武魔之战

    武魔之战

    羽凌是武盟三圣杰之一的羽行川和魔盟圣女洛沁心之子,他是具有武魔双体的千年难得一遇的人才。常年居住在牡蓝峰的羽凌因为魔盟圣女莫雨琦的出现而选择了下山,只是本着寻觅莫雨琦的心思的羽凌却一步步地走向了一个神秘的圈。随着复杂身世的展开,羽凌的命运似乎已经在冥冥之中被注定。羽凌邂逅了齐府千金齐语嫣,结识了指腹为婚的尹沫雪,寻到了朝思暮想的莫雨琦,可是三个女子的命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注定了几个人无法团圆,无法相续未尽的情缘,而这一场凄美悲剧的制造者,却让羽凌百思不得其解。新奇惊险的经历,紧张明快的节奏;旷世咒语的牵引,末日预言的宣判,羽凌一行人能否逆天改命,重塑武魔大陆的历史?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绿色能源

    绿色能源

    《绿色能源》收录了绿色能源的发展前景;绿色能源与传统能源的比 较;绿色能源对环境的影响;取之不尽的能源——太阳能;永不枯竭的能 源——风能;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人类的终极能源——氢能等内容 。
  • 晚清落日(1900-1909)

    晚清落日(1900-1909)

    伴随着义和团最后的呐喊声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枪炮声,中国跨入了20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这似乎预示古老的中国将延续着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旧与新的搏杀格局。在20世纪的第二个年头的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与八国联军签定了辛丑条约……
  •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少年故事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少年故事

    本书通过讲述65个诺奖获得者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并加以点评,来突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所应注意的各种问题,帮助家长更好地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本书精选诺奖获奖者有伦琴、显克微支、汤姆生、格林尼亚、巴甫洛夫、柯赫、李普曼、泰戈尔等,让广大家长实实在在地看一看那些出类拨萃的精英们,他们在少年儿童时期曾经受到怎样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并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启迪。本书说理性和可读性强。是青少年课外阅读的必选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