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32100000012

第12章 南戏北曲演义的戏曲前奏(9)

昭君投江后,元帝思念万分。一个深秋的夜晚,落叶飘零,秋风萧瑟,深宫清冷,元帝看着眼前的孤灯、昭君的画像,痛定思痛,失去昭君的悲伤与凄楚油然而生。思念疲惫,渐入梦境,梦中昭君从匈奴逃脱,几番挣扎,又遭番兵抓捕,于是元帝急声呼唤,昭君却无动于衷。元帝随之惊醒,眼前的却只有孤灯半盏,幽幽灯光映着昭君的画像,窗外孤雁哀鸣,阵阵寒风,元帝的思念之情如江河泛滥。

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在历史上的确有过,《汉书·元帝纪》和《匈奴传》都有过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汉,元帝将宫人王嫱(即王昭君)许配于他,并封其为阏氏的记载。但此后民间所流传的昭君出塞故事,却逐渐与历史事实相脱离,较多的悲情色彩被融入到故事当中:如相传晋代葛洪所作的小说《西京杂记》中,就将画工毛延寿因收贿不成,私自错画昭君像,而后被元帝发现,毛延寿与画工“同日弃市”的情节增加到了故事当中。另外,范晔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又增添了昭君入宫多年却未得元帝宠幸,悲怨郁结,于是主动要求出塞和亲等情节,更多渲染了昭君的故事,对其遭遇表示出极大的同情。但无论如何,这一故事对促进当时的民族关系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从汉代的《昭君怨》以后,王昭君的名字逐渐走近中国古代文学,成为了知识分子、民间艺人的歌咏说唱对象。对于此类歌咏作品,有的是同情昭君的红颜薄命;有的是感慨昭君的离乡出塞,但大都以悲怨的情绪为基调。在唐代,通俗文学变文中有一种叫《王昭君变文》,讲唱的便是昭君出塞的事迹,其重点表现的是王昭君在异国他乡对故土无限感怀与思念,故而郁郁寡欢,以致最终愁病身亡。

另外,在宋代,歌舞曲“传踏”中,也有以王昭君故事为主题的。

正是在上述的史实、诗词、民间说唱等基础上,加之元代的特定历史环境,马致远进行了大胆的再创造,不受缚于史实,不落前人俗套,最终写成了一部帝王的爱情悲剧。首先,作者改变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将原有汉强匈奴弱,匈奴请娶昭君的史实,改成了汉朝势弱,不敌匈奴,匈奴强兵压境,强行讨要王昭君,元帝被迫将昭君送往匈奴。如此一来,就把一段民族和亲的佳话,变作了弱国屈辱的历史;其次,将待诏宫女昭君主动要求出塞和亲,改为了元帝妃子迫于无奈,离国出塞,行至边界,投江自尽,塑造出了一个深切爱国、甘于牺牲的女性形象;再次,将毛延寿的身份由画工改为地位显要的中大夫,写其因受贿未果,携美人图潜逃匈奴,背叛汉室,怂恿呼韩邪单于向汉朝胁亲。由此般改动可见,马致远的创作意图在于借昭君出塞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抒发他对沦亡的故国的深切怀念,含蓄而内敛地表达出其对元蒙统治不满的民族情绪。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自始至终都与民族关系、政治斗争、民族斗争相交织;始终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息息相连,正如《中国古典名剧鉴赏辞典》中所说:“《汉宫秋》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民族悲剧。”作家将作品的主角设为那个昏庸、软弱的汉元帝——汉族政治的代表,对他是既有指责,也有同情。《汉宫秋》中的汉元帝软弱、昏庸而又风流,在他看来,现在“边塞久盟和议策,寡人高枕已无忧”,故为满足私欲,他派毛延寿去民间为后宫选美。当昭君得宠后,他便久不上朝,荒废朝政。当匈奴强兵压境,抢夺昭君时,他却无力反抗,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受屈,爱妃被夺。他的昏庸腐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灾难,自己也成了受害者,作者既同情他的无可奈何,又指责他的昏庸软弱,更是用欣赏的笔触,夸大表现了汉元帝对王昭君的执着与专一。

《汉宫秋》中的毛延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败类。他趁选美之机,大肆搜刮民财,无丝毫国家观念,不讲民族气节,卖国求荣,贪生怕死。他秉持“大块黄金任意挝,血海王条全不怕;生前只要有钱财,死后那管人唾骂”的人生信条,因此,当王昭君不予贿赂,他便算计报复。在元帝得知真相后,他便叛主求生,献图以挑拨民族关系。宋王朝灭亡之际,许多文武大臣叛国降元,以谋取新朝的高官厚禄,因此,作者把毛延寿的身份由一个普通画工改为中大夫,并通过漫画式的手法,描绘出了他那欺上压下、奸邪贪佞、卖国求荣的丑陋嘴脸,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剧中的毛延寿,正是这类人物的代表,他最后所受的惩罚,正是元代人民爱憎的体现,也直接且强烈地表达了作家自己的心愿。

在《汉宫秋》中,汉元帝与昭君之间的爱情关系,始终都紧紧相连着当时的政治环境、民族环境。元帝的选美,毛延寿的公开受贿,标志着当时的政治明显走向了腐败;昭君得宠,被封明妃,导致以毛延寿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以致后来的毛延寿畏罪潜逃,投靠匈奴求命,并大肆挑拨汉匈矛盾,引发民族纷争。这样,王昭君的归属,就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和睦等重大政治问题紧紧相纠缠。马致远此般处理汉元帝与昭君之间的爱情关系是十分巧妙的:一是卖国求荣的毛延寿被指责为破坏汉匈关系的民族败类;二是把毛延寿当做了拆散汉元帝与王昭君爱情的罪魁祸首。如此一来,谴责与批判的矛头都指向了那个“叛国败盟”的叛徒,从而为那个昏庸软弱以致国家民族受难的汉元帝开脱罪责,且把他当做一个受害者,给予无限的同情。

《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作者唯一肯定和赞美的人物。马致远以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保留了其基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为使之更富于悲剧性,改变、增添了不少情节。王昭君在《汉宫秋》中,出身农家,淳朴正直,刚正坚强,由于不肯贿赂选官而被打入冷宫,弹指间寂寞十年。待得元帝宠幸后,被封明妃,却得宠不骄,且当匈奴大军压境,满朝文武手足无措,民族利益危在旦夕之时,她作为一个弱女子,竟深知“为国家大计”、“恐江山有失”,一心为解百姓战乱之苦,于是决然舍弃来之不易的宠幸与地位,出塞和亲,其高贵品质和爱国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昭君形象的最动人之处还表现在她行至灞桥,将汉衣留下;行至边界,祭奠投江等,其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真可谓天地可鉴。王昭君的遭遇尽管流露着无限的悲惨,但却深得人民的同情,其出塞和亲的故事,更是被作为民族和睦的佳话千古传诵。

(4)不善官场的郑光祖

郑光祖的生平事迹,并未留下多少记载,从与之同代的杂剧家钟嗣成的《录鬼簿》中,可得知他早年以习儒为业,后因补授杭州路为吏,但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官场生活很是艰难,常遭受诸多不满。为官后,他迁至南居,苏杭美景与歌女伶人,不断触发着他的感情。郑光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杂剧这一民间艺术的创作,在当时的声誉颇高,伶人都以“郑老先生”尊称他,他的作品也在众多伶人的传播中,广泛影响着民间,正是因为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联系紧密,他死后,尸骨也是由这些伶人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火葬。

文学戏剧界的学者曾考证,郑光祖一生共作18种杂剧剧本,完全保存至今的有《迷青琐倩女离魂》、《醉思乡王粲登楼》、《立成汤伊尹耕莘》、《?e81b梅香骗翰林风月》、《倩女离魂》、《虎牢关三战吕布》、《无盐破环》、《老君堂》、《辅成王周公摄政》、《翰林风月》。其中《立成汤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是否确出于其之手,尚有待考证。《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等9种仅存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其中,杂剧《倩女离魂》在所作中最为有名。除杂剧外,郑光祖还作过些许曲词,留存至今的有二曲套数,六首小令。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描绘江南的荷塘山色,以及对诗人陶渊明的歌颂,借景抒怀,抒情思乡。其文风无论是写景亦或抒情,都清新淡雅,流畅通达,动人婉转,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的研究价值。

《倩女离魂》,是郑光祖的代表作,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剧作题材来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后为宋代人改编成话本,金代人编作诸宫调,元杂剧初期的作家赵公辅也作有同名剧本。本剧在原剧基础上,改动了若干情节,如“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着重表现了张母的门第观念,使得倩女终日忧愁,其与文举的婚姻也难以得到最终肯定;此外,她还担忧文举“得了官别就新婚,剥落呵羞归故里”。“门当户对”是封建婚姻的基础,岳父母大多嫌贫爱富,且得官抛妻的男子也不在少数,这都使倩女心神不定,成天眉头深锁,忧心忡忡。倩女的灵魂离开了躯体追赶爱人,是她反对封建门第观念的表现,以及追求婚姻自主的决心,这样的改编合理而新奇。

对于大多伟大的艺术家而言,尽管作品被世人历代传诵,经久不衰,但其自身的身世却常不为人知。郑光祖也如此,他在艺术之园中默默耕耘,并将一生所得全部奉献给了世人,随后悄然告白人世。

4.元代散曲的概况

曲,一般称为元曲,一称“词余”,亦称“乐府”,是金、元以来的一种新文体,可配合音乐演唱。元代约有散曲作家200余人,作品4300多首,其中,小令3850余首,套曲450余套。由于正统的文学观念对散曲的忽视,很少有人搜集编纂,故大多作品都散佚了。

元曲是“词”的续声,也是元代的新诗,对于元朝和中国韵文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元代的新诗

散曲,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明初朱有炖的《诚斋乐府》最早提出“散曲”之名,不过书中“散曲”所指的是小令,尚不包括套数,直到明代中叶后,套数才被纳入到散曲之中。而到20世纪初,吴梅、任讷等曲作家的论著系列问世后,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的散曲概念,也最终被确定了下来。

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究竟兴起于何时,难以考证。这相似于词的产生,词原为合乐的歌辞,而后因为文人参与创作,词变得日益精致典雅,逐渐脱离了单纯的音乐书面文学形式。宋金之际,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随之而来的胡曲番乐与汉族当地的音乐相结合,从而孕育出了一种新的乐曲。而后,词逐渐和音乐相脱离,且只能与原有乐曲相适应,进而发展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散曲。明代徐渭曾在《南词叙录》里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世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他由此对乐曲的变化、词的衰落、“曲”的兴盛作出了精辟的表述,其与现实也大致是相符的。

元代散曲的创作大略以元成宗皇庆、延祐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散曲兴盛时期,散曲作家多在大都(今北京)活动,其社会地位高下不同,有如刘秉忠、杨果、卢挚、姚燧等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有如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著名杂剧作家;还有如珠帘秀等教坊艺人。正是由于作家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多样,因而他们的思想感情各异,艺术素养有别,这使得前期的散曲丰富多彩,百花齐放,且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逐步走向成熟。

然而,在各类作家中,如杨果、姚燧等有地位、有才名的文人雅士虽对这一新兴的诗歌形式感兴趣,但却只是于宴会应酬等场合小试才情,且多用以词的写法,尽管不乏精品,却不能充分展现散曲的特点。而民间教坊艺人的作品,题材上较为狭窄,艺术上也较为粗糙,加之作品流散过多,更无法探其全貌。因此,那些兼作杂剧的作家成就最为突出,他们的作品既能体现平易近人、自然淳朴的民间文艺情趣,如马致远的《秋思》套曲,关汉卿的《不伏老》套曲以及他们的小令等,在锤炼开拓下,提高了散曲的境界,促进散曲成长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诗歌体裁。

随着散曲的繁盛和发展,到了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动中心逐渐移至杭州一带,且作家队伍也发生了新的改变,出现了一批如张可久、乔吉、贯云石、徐再思等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创作的作家。他们勤于探究散曲的形式和规律,创作出了不少好作品,丰富了散曲的内容和数量。从发展趋势上看,此时的散曲继承和发扬了前期作品平易直白、活泼形象的特色,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刘时中的《上高监司》等作品,都难得而极具特色,但在总体倾向上却趋于典雅端庄,没有了前期的活力。此间,关于曲学的评论与音律的研究著作也应运而生:贯云石的《阳春白雪序》是最早的散曲评论文章;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对曲韵及曲的格律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杂剧和散曲的创作而言,都影响深远。

此外,一些散曲选集也陆续出现,其中以杨朝英的《阳春白雪》和《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最为有名,世人称之为“杨氏二选”。

同类推荐
  •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其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出于一种朴素的愿望,为了让大家对艺术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王志艳精心编撰了《艺术百科知识博览》。
  • 静观的艺术

    静观的艺术

    本书共11章,内容包括:静观的基本概念、静观的基本程序和注意事项、静观与其修炼方法的关系、我们的静观的特点、先天本我和后天自我、观念、意愿、意象、给没有修炼意识的朋友们的话等。
  • 书风法雨

    书风法雨

    当下书坛浮躁,崇丑尚怪、恶俗吹捧等现象泛滥。本书无意安排一条主线作铺陈式的系统阐述,更关注书法文化生态与传统审美取向。从书法的本质入手,谈执笔、运笔、临摹、书体的演变、书风的流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从千年书法时间与历史的高度,纵谈古今名家佳作,求学书之正道,提出了学书也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秉笔思生,临池志逸。技法义理和书论考据并重,对流行观点的辨析有理有据,指出经典与时弊的区别,庸陋浅滑与典雅萧散的不同,以廓清迷雾,匡正扶危。秉承作者在诸多领域专业写作的一贯风格,博学敏锐,坦言直击,痛快淋漓,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 中国手工艺文化

    中国手工艺文化

    手工艺由人民创造,从生产生活中产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但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我们自身的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本书中具体讲解了一百多项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和制作过程,图文并茂,便于读者了解我国的手工艺文化,进而激发读者对手工艺的关心与热爱。中国手工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技及制品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含着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

    《中国电影的华语观念与多元向度》(作者陈犀禾、聂伟)共辟为五编:“‘后百亿时代’的大片产业”、“后产业发展与文化省思”、“民间影像与生态图谱”、“华语规划与产业愿景”、“身份认同与空间想象”,在中国电影的产业现状、文化省思、民间影像和身份认同等问题上,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它们做了深刻的分析和全面的阐释,理论深度和现实意义兼备,是中国电影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热门推荐
  • 男子高校法则

    男子高校法则

    有人说,如果身边有一个弟弟,那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或许在你做功课时他会扯你的头发,或许在你刚买了新衣服的时候他会剪碎它,或许在你带朋友回家的时候他会吵闹不休,但你一定是幸福的,因为拥有一个弟弟,就代表在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与你血脉相连的人。然而,苏央然却不这么认为。她甚至很怀疑,这个弟弟到底是否是他们家的孩子。一家四口人里面,父亲和母亲的身体一向是要多棒就有多棒,一般到底四十岁,总得有些高血压高血脂什么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苏央然也一样,从小体力好,身体棒,不生病不感冒,一次盐水都没挂过。而她的弟弟苏彦却已经进了几百次的医院了!小时候咳嗽感冒贫血不断,到了初中更是惨不忍睹,原本她比苏彦大一年段,马上就可以升高中了,结果却因为父母要求照顾他而被迫停留一级!升高中的时候,弟弟为了不让她烦恼选择了一所非常有名的男子高校。然而让人愤怒的是,她的父母因为太担心苏彦,竟然也强行让她前往男子高校上学!喂喂,你们到底有没有搞错!她是女生,她是女生啊!!!!!!!!!!!吐血纠结蛋疼无语的女扮男装校园生活就这样展开了……
  •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史

    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王朝更替屡见不鲜。但有的政权能长治久安,而更多的王朝或政权却“稍纵即逝”,刚刚夺到的“江山”就得而复失,十分短暂。通过对这些长短不一的王朝、政权的考察,本书提出了“瓶颈危机”这一值得重视的重要概念。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都要经历这种类似的场面。“这使我们发现一项历史定律,即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
  • 恶魔校花vs黑道校草

    恶魔校花vs黑道校草

    女主本是世界排行榜上名列第2的安氏企业董事长的亲生女儿,但在刚出生时被仇家抱走,然后将其贩卖给了膝下无儿无女的沐梵高夫妇。。。养父母是世界排行榜上名列第3的沐氏企业董事长,栀芯是个全能天才,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打得过流氓,斗得过小三。。。
  • 绯蝶:千万独宠舞姬王妃

    绯蝶:千万独宠舞姬王妃

    蝶梦阁,在京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知道这家庞大的妓院幕后神秘的老板是谁,但是全天下男人都知道蝶梦阁中有一个传说般的人物,没有人看过她真实的面目,全城有权有势的男人都甘愿为其一掷千金,只为一睹她的舞姿,她是蝶梦阁最为神秘的人。传说她的舞从不轻易跳出,每当开设舞宴的消息一放出,必定会引起全城的轰动,所有富豪官爵会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抢到这个机会。她,就是这座蝶梦阁的传说,全城男人都为之而疯狂的舞姬,没有人知道她的真实面容和姓名,只知道她的舞步像蝴蝶一下轻灵美丽。她曾发过誓,宁愿孤老一生也不会重蹈母亲的那条路,当爱与被爱之中纠缠之时,她该何去何从?
  • 沙漠上飞起风筝

    沙漠上飞起风筝

    本书告诉我们,要学会在纷繁中淡定,在苍茫中从容。心静下来,阳光温暖起来,空气清新起来。面向阳光,沐浴温暖。世事沧桑,风起云涌,坐看一株雅菊,它的鲜艳、它的芳香,是对你的问候。春天的温暖,夏日的热烈,秋天的清爽,冬雪的洁白,是四季对你赐予。花红柳绿,山清水秀,是自然对你的赐予。拥有善美的心,夜里便拥有一轮清月。拥有善美的心,清晨便拥有一轮红日。风动、云动,你的心动。
  • 紫台行

    紫台行

    为保家族,她舍身入宫。奈何佳丽三千,勾心斗角处处充满血腥。逆来顺受不是她的性格,奋起反抗才是生存王道。自己的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牧碧微清楚的知道,身处人心险恶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奋斗,成为执掌一切的后宫之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 朝鲜纪事

    朝鲜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谢又见花飞

    花谢又见花飞

    她是名门闺秀,也是母亲眼中的一根刺,每天面对母亲的冷言恶行,避无可避;他是超尘风流的白衣公子,最爱打抱不平,寄情山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一见倾心。再见时,她和他已然不再是少时模样,还会认出彼此吗?是缘浅情深抑或只是年少时一场迷离的梦?敬请关注!
  • 恋上樱花三少

    恋上樱花三少

    她,玖美紫麟世界第一紫灵帮帮主,与她的好朋友双胞胎姐妹风头无限。因为受不了父母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妥协去了未婚夫所在的樱花贵族学院,遇上了3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帅哥,但命运就此转折,儿时的玩伴、被设计、受伤、复仇,当他们在大学重逢,她还会爱他吗?
  • 哈佛女孩气质课

    哈佛女孩气质课

    本书一本关于青少年励志的通俗读物。气质是女孩最应该具备的典型品质。本书从内在气质、艺术修养、性格塑造、仁爱之心等多方面详细讲述了女孩该如何学习哈佛精神,培养哈佛气质,内容丰富,论述全面。并且通过“哈佛气质修炼”和“气质修炼要点”等版块的设置,告诉女孩如何实现从外在到内在、从平凡到出众的精彩蜕变,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