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4300000015

第15章 对偶与阴阳(3)

初唐四杰居处下僚,以兴复儒家文化,振兴诗坛为时代责任,在他们的诗中充满着不平之气和自由精神,究其原因,颇为复杂,但肯定与他们受《周易》影响下的宇宙观和艺术观存在关联,贯穿着阴阳辨证思想的对偶在整体上影响着艺术审美。王勃《山亭夜宴》:“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严扉静。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这首诗在王勃诗中,艺术成就并不明显,与上官仪许多写景之作有类似之处:对偶同样频繁,但该诗中的对偶是整体的,前两句写“积”、“永”,第三句一个“沉”字衔接,第四句接着写“静”,第五、六句则写出沉静之中的“色”与“影”的流动和渗透,在文辞上对仗工整,文意上彼此相衔,如同书法之线条,有动静、急徐、刚柔之对比,也有笔画间的气韵衔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相对又彼此转化,变化不测。王勃名作《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该诗气势磅礴,是站立天地间的性情之作,孤高的气质、友悌的品德、深挚的情感、刚健的意志精神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这是不一样的眼光和胸怀,远非描摹情态之作所能比拟,这种大眼界与王勃精通《易》学不无关系。诗歌中还可以发现草蛇灰线一般的阴阳辨证思维。读者请看:“三秦”、“五津”虽是指地方,但隐含一种“分裂”意,“辅”和“望”又有统摄之豪情,总之,前两句中包含着通贯四海的雄心,第三句写“离”意,第四句写“同”意,第五句、六句写“海内”“知己”、“天涯”若邻之身离而心“同”,第七句通过“岐路”暗示“离”意,第八句在字面上又有“同”意。离合之意衔接了整首诗歌,有时离合对立,有时又离合衔接,有时又离合不分,阴阳辨证贯穿了诗歌整体,非常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也赋予诗歌难以言说的形式之美,而这形式却是有精神意味和文化内涵的。这首诗作为巧构之作,却又浑然一体,这绝不是偶然得来,因为它体现了作者超出众流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智慧。

再看《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星转斗移,景色依旧,长江奔流不息,盛景早已崩毁。该诗表达盛衰无常之感,与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等作品中可谓异曲同工,都是流露着感大运之盈虚,静以待时的人生观。在审美意境上既有歌舞生平、画栋珠帘的繁华,也有人去楼空、长江自流的寂寞,既有星转斗移的时光变幻,也有闲云悠悠的潭水沉寂,大开大合的对比,动静相宜的交错,使诗歌呈现出生气活泼、寄托深沉的艺术境界。在审美技术上,阴阳变化的精神纵贯其中,临、罢、飞、卷、闲、换、移,这些表达动静、疾徐的词汇很好地写出了宇宙之变化,人事之推移。其中时间、空间的转换,句与句、意与意之间的衔接都深得阴阳哲学三昧。这里引用一段好的文字以证明笔者观点:“前四句用‘渚’‘舞’‘雨’三个比较沉着的韵脚之后,立即转为‘悠’‘秋’‘流’三个漫长柔和的韵脚,利用章节和意义上的配合,在时间方面特别强调,加以发挥,与上半首的偏重空间,有所变化。‘闲云’二字有意无意地与上文的‘南浦云’衔接,‘潭影’二字故意避开‘江’字,而把‘江’深化为‘潭’。云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还是在写空间,但接下来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间转入时间,点出了时日的漫长,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阁的人而今安在。这里一‘几’一‘何’,连续发问,表达了紧凑的情绪。最后又从时间转入空间,指出物要换,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无尽。‘槛’字‘江’字回应第一句的高阁临江,神完气足。”

葛晓音先生说:“四杰在构思和句法对仗等方面,虽然对齐梁没有明显突破,但已注意把握总体的艺术感觉,使技巧服从于感受,不求在细碎的具体描绘中出奇创新。”确实,在构思和句法对仗方面的整体性是四杰的艺术新质,他们主张文儒合一,主张博学融通,他们于天地之间观古今盛衰,察万物几微。以《易》的眼光看世界,将《易》的智慧导入审美。王勃《平台秘略论十首·文艺》明确地表达了上述思想:“论曰:《易》称观乎天也,以察时变,《传》称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故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劳神,宜于大者远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放眼于远大,观天地,察时变,使文学超越缘情体物是王勃的文化主张,也是《易》学在文学、文化领域的具体贯彻。王勃于《易》有家学渊源,王通学易于族父王仲华,王仲华受关朗易学,讲阴阳灾变,与南朝易学有所不同,不谈玄理而直接社会人事。王勃还学《易》于曹元,他在《黄帝八十一难》说:“(曹元)盖授《周易章句》及《黄帝素问难经》,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十五月而毕,将别谓勃曰:‘阴阳之道,不可妄宣也。针石之道,不可妄传也。无猖狂以自彰,当阴沉以自深也。’勃受命伏习,五年于兹矣。有升堂覩奥之心焉。近日复钻仰太虚,导引元气,觉滓秽都绝,精明相保,方欲坐守神仙,弃置流俗。”王勃学医与学《易》,《易》与医关联很多,不可分开,中国医学将阴阳五行运用在了分析人体生理运行中,王勃也是如此。在《八卦大演论》中详细阐述了阴阳辨证法:“夫阴阳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故明暗相随,寒暑相因,刚柔相形,高下相倾,动静相乘,出入相藉。泯之者神也,形之者道也。……故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是以贞一德之极,权六爻之变,振三才之柄,寻万方之动,又何往而不通乎?又何疑而不释乎?”根据阴阳变化之道,精通易者又能反过来通过卦爻而感万物之动。正是基于阴阳哲学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基于王勃在医学、文学等领域对这一智慧的运用,他的对偶艺术才呈现出空前的风貌,扬弃了上官仪,超越了刘勰,为唐人写诗提供了从未有的门径,王勃的功劳可谓大矣。

三、对偶是一种形式力量

对偶从声韵、字型、句型、等形式方面,其遵循的原则是对立统一的。对偶受阴阳哲学影响,首先是一种动静相乘,刚柔相形的参天地,察幽微的传统的审美方式。从上文所举王勃作品可以做为证明,一切的对仗始终贯穿着对世界整体性的把握,在对仗之间又有衔接,诗歌以严整的形式感和婉转应接形成一个有机体。由于诗人是站在俯仰天地的角度,所以诗歌中的意象折射着作者的影子,诗人刚健的气质表现为于天地历史相始终,观自然景象之变化,体朝代更替与盛衰。阴阳哲学影响下的对偶成为一种眼界开阔又深细的审美眼光,伴随着这眼光的逡巡和照耀,意象中人的个性色彩愈加浓厚。

对偶本身作为语言形式诱导和规范着作者。作者在创作中保持着心灵的自由,可以神游八极,心游万仞,但形为文字时,对偶作为形式给作者施加力量,从而使作者的才情和文化结合起来,而因为有对偶形式的指引,作者更看到两两相对的生动的世界。杜甫《丽人行》:“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写食物的珍贵和器皿的豪华,当作者写出第一句时,由驼峰浮现便想到素鳞游泳,一纵一横,一静一动,这是在对偶形式催发下的灵感闪现。后一句因前一句而出,但后一句非前一句的补充,而是一个将场面和诗意引向深远之处的独立体。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江间波浪以冲天气势涌动不息,“塞上风云”句是在对偶形式指引下的新发现,拓宽了诗歌意境,以沉重凝敛的姿态与前一句辉映为苍茫难测的气氛。“丛菊两开”和“孤舟一系”则是由丛丛菊花的繁茂而触景生情,顿感孤独寂寞,菊花自有生命状态,旅人也自有个人处境,两者可以辉映,但各自独立。对偶不是形式主义的,因为对偶形式本身有阴阳辨证的哲理内涵,这形式就是生命的概括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对偶不是封闭的,它以字面形式的靠近,开拓着纵横万里的思维,发现着神秘不测的风景。日本学者松浦友久也曾给对偶作解释:

对偶表现的本质是通过“表现A”对“表现B”以同位、同格的形式和具有对比的、整合的状态被提出,其表现范围就只能被限定在A和B所共有的部分之中。据此,这种表现也就是完成自我的“作为表现的自我完结机能”,换言之,即“文意明确化的机能”。

一般来说,对偶表现容易被认为是“新的东西的产出”,其原因是由这个“自我完成机能”而使迄今为止潜在的东西显在化。认为“主题被说服、被强调”的原因,也是由这个“自我完成机能”而带来的文意的明确化,使之更加有力地说服读者。

上述观点认为对偶表现的范围只能被限定在A和B的共有部分,认为这种表现是文意的明确化。显然这一观点是不准确的,无疑是以现代的话语形式来诠释上官仪式的对偶。作为一种形式力量,对偶并不俯首贴耳于所谓作者意趣,A与B的结合并不能使文意明确,而是拓展着文意,对偶将人的思维放置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口。

对偶形成全新的虚实结合的艺术时空。袁行霈先生说:“对偶是连接意象的一座很好的桥梁,有了它,意象之间虽有跳跃,而读者心理上并不感到是跳跃,只觉得是自然顺畅的过渡。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广阔的背景上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对偶便是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见解颇中肯,是对对偶本质性的解释之一,正是在对偶这一形式的容器里,反差巨大,甚至冰火不容、天壤之别的意象可以排列在一起,形成更加丰富的生态。对偶的基本哲学是阴阳辨证,凭借作者天马行空的对偶性思维,可以产生新的意境和艺术空间,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作为形式的对偶,它有一套使万物都建立起联系的方法。上官仪的“六对”中,如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等,就是借助一点声音或结构上的一点联系,形成对偶,使这些对偶来得并不突兀,形式整齐而意义交错。初唐声律学家元兢,所说的奇对、如马颊河对熊耳山,字面上耳朵对面颊,看上去很有形式感,但实际上是两个地名在对照,在这对照中必然增添了难以言说的生动。再如“字对”,如桂揖、荷戈,“荷”是背负之义,而“荷”在字面上也可以是植物名,可以与“桂”为对,在形式上保证了对偶的合理性,但内容上的悬殊意义在对比中很有趣味。如“声对”,“晓路”对“秋霜”,因为“路”与“露”同声,不问字义,“路”与“霜”也可成为对偶。 再如“侧对”,从形体上作对。如“冯翊’和“龙首”,“冯”有半边为“马”,与“龙”可成对;“翊”的半边为“羽”,与“首”成对。可以说这种对偶,极大地利用了汉字的特点,借助字形、字声等形式之间的微小联系,而使反差较大的事物形成对偶,在形式上整齐,可以找到并置、对比的理由,而在意义和意象上交错成令人神驰,趣味隽永的虚实结合的审美空间,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巧妙借助形式带来的想象空间和趣味,写人生感悟,个人气骨,写天地人事,一定能达到形神俱佳的艺术境界。

好友邓程在其著作《论新诗的出路》中,提到对偶形式力量对诗歌中词性、意象的影响,能启发我们进一步思考。“正因为对偶使对句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动词的地位便削弱了。名词得以摆脱动词,以至动词彻底消失的现象也就出现了。在对偶句中,各个词语可以相互独立,从而名词句的出现成为可能。” 对偶使得名词性的意象建立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彼此对应的独立结构,形成对比与沟通关系,在新的虚构的世界里,发出各自的光亮,也形成意象交错、情韵绵密的艺术境界,对偶的形式力量本身可谓大矣。

需要注意的是,对偶这一修辞方式使唐人名词性词组或意象盛行是唯一原因吗?还是这一修辞方式背后更有深层原因。对偶作为一种形式其自身的逻辑影响着作者思维方式和美学趣味,到唐代人们对大量的对偶类型的出现就说明问题。有时它作为纯粹的形式派生出一些趣味。不过,对偶形成的根本还在于作者以阴阳辨证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一阴一阳之谓道,世界由阴阳变化而生,阴阳辨证的认识论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世界,也正是这种认识方式在修辞上表现为对偶。但我们要知道,文学艺术与哲学不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着具体的美感,也就是说,同样是对偶,却有可能各不相同。唐人诗歌中多名词或意象,不可完全归结为对偶修辞的普遍运用,也与主体和客体更特殊的审美关系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代,对偶句早已盛行,但诗中动词多,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作家愿意表达独立自在的自然,他们想让自然去说话。表达鲜活的生命感,成为他们的时代性话题。玄学思想的盛行,文人思想解放。各任其性,各适其志的思想影响着诗人观照自然景物的态度与方式,于是在诗歌中开始大量描写自然形态,以平等而超然的眼光来看待山水景色,山水诗大量出现,诗人们侧重于表达自然情态和哲思,以玄远心态面对自然,自然保留了自然的情趣。到唐代我们发现诗歌中的意象人格化倾向很明显,诗人的色彩浓重地渗透在自然中,自然一方面展示自己,另一方面,成为人格的象征,关于这一点,笔者在风格论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也就是说,意象既可以呈现其形态风神,也可以独立地承载意味深沉的思想内容,正是这种人于物象、自然崭新的审美关系,给名词性句子和词组在唐诗中增多提供了可能。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来自创作主体的内因,也正是这个原因,当对偶形式感增强时,使读者并不感到空虚乏味。

同类推荐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

    强迫症患者必读:乌托邦清单

    列清单强迫症患者必读。康夏:专栏作者,偏执病人,分类狂,绞尽所有脑汁为构筑美好乌托邦书写清单。
  •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给孩子美好未来: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滋生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没有父母在身边悉心照料,没有好的教育学前教育,这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因此,农村中小学工作者的责任更加沉重,农村的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更加艰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教师获得青春的活力与气息,并且学生也可以吸收民主精神。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由于教师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健全人格获得了充分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并且敢于坚持真理和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们共同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真心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 逻辑分析真的很重要(名师解惑丛书)

    逻辑分析真的很重要(名师解惑丛书)

    本书主要通过各种案例训练青少年朋友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青少年朋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 被颠覆的村庄

    被颠覆的村庄

    本书分为村庄表情、村庄审美、村庄文化、村庄政治、村庄意识、村庄未来六章,内容包括:一个村庄的记忆、一个村庄的风水、一个村庄的名字、一个村庄的政治等。
热门推荐
  • 凤镜

    凤镜

    一生一世惜何夕,一朝一暮一疏离。一痴一醒若如初,一彼一此一绝笔。凤凰,乃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相传,每五百年凤凰便浴火重生,周而复始,不老不死。人,乃万物之灵,却在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人生八苦中饱受煎熬。为了摆脱这因果轮回,超脱六道之外,人们也开始在这世间开始寻觅以窥天道之法,或应天,抑或逆天!一面上古之镜,一段不朽传说。
  • 大宋之逆血洪流

    大宋之逆血洪流

    北宋末年,辽国灭亡,金军南侵,陷东京,俘二帝,靖康之耻——让后世人无不扼腕痛惜!方徊,无意间穿越到这个时代,面对大宋朝廷的腐败不堪、丧权辱国,毅然在梁山泊举义军投入到抗金的铁血洪流中!
  • 浪漫校园娃语系

    浪漫校园娃语系

    如果世界变成两个世界要怎么办?如果宇宙的太阳与月亮被控制着怎么办?如果两个世界的王自相残杀要怎么办。因为时空抖动孩子落到别的星球要怎么办?“来二十一世纪我的感想是什么都不一样,没有漂亮的大海没有美人鱼什么都没有,二十一就是一个屠宰场”“没关系,你有我就好了,屠宰场就屠宰场我们在一起就好了”
  • 民国小娇妻

    民国小娇妻

    少帅沈韬玉树临风,温文尔雅,众人皆言,即便在名媛遍地的申城,也只有许家的三小姐能配得上他。前世被拉郎配过的许妙芸内心万马崩腾:你们都被他的外表骗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归纳观察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归纳观察法训练(青少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训练集)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头脑竞争的时代;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一个人想要很好地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而且还必须具有智慧。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和高智能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拥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知识本身并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运用知识,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去创新,而这一切都要靠人的智慧,也就是大脑思维来解决。认真观察周围的人我们也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具有卓越思维能力的人。
  • 大宋教导员

    大宋教导员

    一名年轻的保险教育培训师因意外而穿越到了一个奇怪的大宋朝,在这里他又将会教导些什么呢。。。陈杰只说:“我将在幽默轻松又嘻笑怒骂的教导之下演绎一场华丽多彩的另类人生。”--------------------------------【新书期间,急需各位看官的点击、收藏与推荐的呵护,某风在此敬谢了~】
  • 冷情少爷

    冷情少爷

    前世今生,她遭受两次灭门之灾。重出江湖,她化身冷少。争锋大将军是他的属下,一国三皇子是他的徒弟,天下首富是他的随从……武林大战、皇宫斗计……她游刃有余。可身后跟着这么多人叫她偿情,她该先还谁的债?
  • 总裁大人的杀手萌妻

    总裁大人的杀手萌妻

    没想到,她堂堂一流高手,居然会在市值一千万的珠宝“浪漫之珠”砸了锅,而且还把自己给搭进去了!靠——姐没有找你负责,你堂堂集团总裁,还喊着上门求负责!负你妹呀!北堂瑶仰天长啸!总裁求放过!
  • 地主田妻:暖夫喜当爹

    地主田妻:暖夫喜当爹

    谁曾想,装逼是真的会被雷劈?柳晓溪正是因为装逼太过,导致被雷劈死了!醒来后柳晓溪竟变成了柳喜儿,日子过得贫苦不说,家有包子父母,更有极品亲戚踩到胸口前来。叔叔能忍婶婶不能忍!且看柳喜儿怎么凭着自己的智慧和金手指发家致富,虐渣男斗极品。“夫君有三好,温柔可爱易推倒……”“娘子请自重,为夫并不是随便的人。”“可夫君你随便起来,不是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相逢

    末世相逢

    末世降临,世界大变,一个小宅男,带着一个七岁的拖油瓶女孩,穿越整个城区,开始了拯救父母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