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1900000049

第49章 风头如刀面如割(6)

在黄维一路猛进之时,幕僚中就有人感觉到了不对劲儿,忧心忡忡地对黄维说:“我军如入无人之境,会不会中刘邓的诱军之计?”

黄维不以为然,在弹药粮草已显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快马加鞭,结果犹如吞饵之鱼,在刘伯承所布大网中越钻越深。

1948年11月25日,黄维兵团被以中野为主的解放军包围在双堆集,寸步难以蠕动,重蹈了黄百韬兵团在碾庄的覆辙。

说起来,黄维比黄百韬更惨,他的兵团被压缩在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范围内,这个包围圈比碾庄包围圈更小更窄。

中野指挥部内一片喜气洋洋。刘伯承指着地图上的双堆集兴奋地说:“这账好算,黄维12万兵马,平均每500米地段上,就有400多个敌军官兵,任何一炮下去,都要伤着敌人。”

刘伯承用四川话打了个比方:“真是十五个驼子困觉,七拱八翘地挤在一起啰?”

邓小平平时异常严肃,不苟言笑,这时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我倒要看看黄维守着这两个尖谷堆(指双堆集),怎样攻如猛虎,动如脱兔?”

黄维像黄百韬一样,得靠别人来捞他了。

陈毅告知粟裕、张震:“你们要严密监视杜聿明,配合作战,保障南线彻底歼敌!”

粟裕可不光是要监视一个杜聿明。

他将华野阻援部队分为南北两集团,北集团由谭震林直接指挥,阻击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南下;南集团则由他亲自掌握,阻击蚌埠地区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以保证中野的侧翼安全。

自中野围住黄维起,粟裕就不敢也不能再睡觉了,他的神经高度紧张,唯恐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中野功亏一篑。

1948年11月26日,得悉黄维兵团被围,蒋介石十分震惊,急忙下令黄维向东攻击,以与李延年兵团衔接。

遵照指令,黄维决定乘夜色突围。一一○师师长廖运周说他已发现解放军的薄弱环节,并建议将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由一一○师担当突击先锋。

大难临头,有人能勇挑重担,黄维自然高兴,他对廖运周说:“你要什么武器、装备都给你,坦克、榴弹炮,随你挑。”

1948年11月27日晨,廖运周率领一一○师从双堆集出发,向双堆集的东南方向突进。

黄维不断用电台询问情况,廖运周的回答都是“沿途畅行无阻”,于是黄维命令后续部队沿一一○师路线跟进,不料遭到解放军的猛烈阻击,部队伤亡惨重,黄维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遭遇挫败。

黄维还纳闷呢,后续部队一个都过不去,廖运周是怎么做到“畅行无阻”的?

不用奇怪,因为解放军根本就没阻击一一○师,廖运周带着他的师直接进入了中野阵地。

一一○师起义了!

黄维怎么也不会想到,廖运周会是地下党,而且是有20多年党龄长期潜伏于敌营的老党员。

在解放战争中,中共策动的起义都对战役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比如济南战役时的吴化文起义,淮海战役开始时的何基沣、张克侠起义。这些起义主要都集中在杂牌军内部,李弥因此大叫:“将来所有的杂牌军都靠不住,同杂牌军在一起作战太可怕了!”

一一○师可不是什么杂牌,那是标准的“中央军”,廖运周本人还是黄埔生,这颗定时炸弹的爆炸着实令人措手不及,由此亦可见国共谍战水平的差异有多么悬殊。

得知廖运周发动起义,黄维兵团士气大受打击,一般军师长无不泄气。许多胡琏的旧部开始对黄维产生信任危机,认为黄维不论用兵还是用人皆属外行,要是胡琏还在,绝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窝囊。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有黄维傻乎乎的“随便挑”在先,廖运周出发时得以带走了许多重炮。

中野当年千里跃进大别山,“叫花子打狗,边打边走”,导致大部分重武器都丢掉了,全军只有40余门山野炮和200余发炮弹,轻重机枪的子弹则连一个基数还不到。一一○师适时加盟,以及先前粟裕派来华野特纵一部,对中野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同一天,南京国防部发出电令,调刘峙去蚌埠指挥李、刘兵团。

离开徐州前,刘峙特地登顶云龙山,对四周景物挨个看了一遍,那种败亡在即,不胜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刘峙调到蚌埠,徐州方面的军事完全移交杜聿明,但前线的邱、孙兵团仍无法打开华野防线,在华野大纵深坚固阵地面前,部队屡攻屡挫,经3天激战,仅仅向前推进了20~30里。

蒋介石在南京暴跳如雷,一天数次电话,命令杜聿明严厉督部驰援,“克日会师于符离集”。蒋介石每来一次电话,杜聿明就满头大汗,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你再严厉,前方的邱、孙兵团做不到,还是一样白搭。邱清泉和孙元良先后向杜聿明建议,如此强攻,伤亡重而战果少,无法持久作战,必须增加空军和火炮,以火力进行主攻。

杜聿明以机械化作战见长,他倒也想这么做,可惜炸弹、炮弹的消耗量都已达到饱和极限,而因为失去了补给点,杜聿明也没法进行大量补充。

见杜聿明鞭长莫及,黄维又突围失败,蒋介石只得改令黄维固守待援。

中野刘、陈、邓信心倍增,他们估计只需3天,即可将黄维兵团予以全歼。

有一个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太过乐观了。

这个人是粟裕。

金蝉脱壳

粟裕最初在碾庄围歼黄百韬时,也曾急于求成,以为几天就可以攻破碾庄,他没想到时间会拖那么长,仗也打得那么苦。

黄百韬兵团以杂牌居多,面临覆亡时都如此强韧,更不必说以美械军为主,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了。

粟裕以己及彼,认为3天消灭黄维根本不可能,这也同时意味着华野阻援的力度一刻不能放松。

在粟裕南北集团的拦阻下,尽管蒋介石一再督促,但以杜聿明为主的两路援兵仍然停滞不前,一线部队已呈精疲力竭的状态,眼看着又步入了碾庄战役中望其门而不得入的尴尬境地。

1948年11月28日,蒋介石电令杜聿明至南京开会。

杜聿明认为,要打开目前僵局,只有增兵一途。有了兵,他才能变换战术和出奇制胜,典型的例子就是碾庄战役中出击潘塘。

到了南京之后,杜聿明才知道,由于华野四处进行牵制,增兵的要求根本不可能实现。

顾祝同咧着嘴,丧气地对杜聿明诉苦:“老头子也有困难,一切办法都想了,连一个军也调不动。”

杜聿明听了倒抽一口凉气,没有后备部队,别说无法解救黄维,徐州都不一定保得住了。

接着开作战会议,郭汝瑰已经事先拟好了作战计划,他对着“敌我态势图”侃侃而谈,建议杜聿明避开徐州以南华野的阻击正面,向左翼发展,穿过两淮,与蚌埠的李延年会合。

两淮皆为水网地区,河川纵横,乃大兵团行动的死穴,而且苏中还是华野的老根据地,就算没有正规军,民兵游击队也够杜聿明喝上一壶了。

杜聿明听着听着,实在忍不住了,不由得大声质问郭汝瑰:“在这样河流综错的湖沼地带,大兵团如何运动,你考虑过没有?”

杜聿明的突然发问引起会场上一阵哄笑。有人问杜聿明:“你的意见如何?”

杜聿明笑而不答。事实上,他已经有了一套方案,只是不能当着“郭小鬼”的面说罢了。

杜聿明的动向和去留,始终是粟裕最为关心的一件事,但由于杜聿明的方案没有当众公布,一时无法通过内线获取相应的准确情报,只能进行推测。

11月28日这一天,毛泽东致电总前委和粟裕,指出在黄维集团被歼灭之后,杜聿明有弃徐州南逃的可能。

通常情况下,应该是这样,不过粟裕估计,杜聿明不会等到那个时候。

蒋介石在后方已无机动兵力,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徐州被围,杜聿明不可能再指望别人来捞他,依杜聿明的个性,一定会及早为自己筹划,所以他在徐州困守待援的可能性非常小,提前撤退的可能性非常大。

杜聿明会从哪个方向撤呢?

除了正南,杜聿明共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郭汝瑰说的两淮就是其中一条。

郭汝瑰为国民党军制订作战计划,真的是把他们往绝路上引,站在对方的角度,粟裕知道杜聿明肯定不会选两淮。

剩下来的,还有走连云港海运。

由连云港海运,可以完全避开华野主力的堵截,可是要知道,杜聿明有3个兵团,一时半会,要找这么多船和码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如果杜聿明集团被堵塞在连云港,华野趁机兜后追杀,杜集团将处于背海作战的境地,杜聿明绝不至于走此险棋。

粟裕判断,杜聿明最大的可能是选第三条:沿津浦路西撤。

杜聿明行军打仗,都必须照顾大兵团行动的特点,津浦路西侧地形开阔,道路平坦,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

另外,这一路线距黄维兵团较近,可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只要南北对进,便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即在解黄维之围的同时,还可以集中兵力防守淮河。

杜集团和黄兵团皆为强大兵团,二者合拢,是对解放军威胁最大的一招棋,比之于杜集团单独南逃,后果要严重得多。

粟裕将自己的分析判断上报中央,中央第二天复电同意,但是当他正要进行部署时,中央又再次来电,这一次,粟裕的结论被完全推翻了。

在电报中,毛泽东认为,杜聿明“逃跑的方向以两淮或连云港为大”,他在电报中指令华野必须马上有所准备,不能让杜聿明从这两个方向脱身。

这封电报让粟裕左右为难。

经过反复分析比较,粟裕还是觉得杜聿明走两淮或连云港的可能性不大,他认准一点,无论如何不能让杜、黄会合,因此仍把7个纵队部署于津浦路东西两侧,其注意的重心也放在徐州西南。

两淮或连云港怎么办?粟裕说,战役进行到此时,杜聿明撤出徐州,无论朝哪个方向逃,都已是强弩之末,如果他真往两淮和连云港去,受地形条件限制,行军的速度也不会快,部队赶得上。

话是这么说,但这实际上已经有些违令而行的意味,没有一股子实事求是、对战局对部队负责的精神,指挥员是不敢下这样决心的。

粟裕已经给杜聿明号过了脉,不过这个脉号得究竟准不准,还得看杜聿明下一步究竟如何行动。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集中了5个军,在十几公里宽的正面对华野北集团展开强攻。

看这样子,又不像是要马上撤退。由于正面吃紧,粟裕、谭震林急忙调整部署,加强防线。

到了晚上,杜集团三个兵团,连同徐州“剿总”的大量党政人员,忽然呼啦一下子全部涌出了徐州城。

杜聿明使的是“金蝉脱壳”,白天的强攻只是佯攻!

两天前杜聿明奉召回京,在作战会议上打断郭汝瑰之后,便绝口不提自己的行动方案。会后,蒋介石单独召见杜聿明,这时杜聿明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放弃徐州,经徐州西南的永城转到淮河沿岸,有了后方依托,再想办法给黄维兵团解围。

这是早先刘峙的提议,那时候杜聿明还觉得刘峙胆怯气馁,没想到在埋了几天单之后,他还是走到了这条老路上。

获得蒋介石同意后,杜聿明便即刻回徐州部署。为了保密,他煞费苦心,整个方案只有蒋介石、顾祝同等少数几个人知晓,连郭汝瑰都不知其详。

杜聿明的心眼起到了作用,直到徐州人去城空之后,粟裕才得到了经过各方面证实的消息。

这时候已是12月1日凌晨。

粟裕顿时心跳加速,尽管他事先估计到了杜聿明要提早撤退,也算准了撤退方向,可他没有想到杜聿明会撤得这么快。

最早发现杜聿明弃城而走的,是华野第十二纵队,该纵队攻进徐州机场时,见机场空无一人,便立即意识到敌军已经撤退,立即追赶,仅在萧县附近俘虏了邱清泉兵团的一名士兵。

谭震林汇报这一情况时,认为杜集团还没有走远,依据是杜聿明与邱清泉的关系密切,杜聿明不会丢下邱清泉单独走。

还没有走远就好。

此前,中央曾发出指示,要求华野先全力歼灭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而后再与中野密切配合,消灭黄维兵团。

这个指示同样对粟裕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李延年、刘汝明虽然较弱,但南集团几个纵队的实力相对而言也不是特别强,能顶住李、刘兵团北上,已经不错了。

除非从北集团调兵南下,否则难以歼灭李、刘兵团,而这时候粟裕的关注重点都在杜聿明身上,他知道,仅凭北集团的7个纵队难以围歼杜聿明,所以反而还想在必要时候从南集团调兵北上。

中央指示暂时无法执行,粟裕又一次“违令而行”,然而这么做,他所得到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幸亏没有对李、刘兵团发起歼灭行动,所以粟裕才得以从南线紧急抽调了3个纵队。

华野北集团的7个纵队没有一兵一卒被抽走,加上刚刚从山东赶来参战的渤海纵队,粟裕一共调动11个纵队,计30万兵力参加对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在兵力使用上,已经达到极限。

只要一个字

杜聿明撤出徐州,使得中野围歼黄维兵团一役更加令人焦心,因为粟裕早就估计到,要想3天消灭黄维兵团不可能,而如果时间拖长,让杜聿明与黄维会合,仗就不好打了。

1948年12月1日,总前委与华野指挥部接通了电话。粟裕刚向陈毅问了声好,陈毅便打断了他的话:“你先不要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们打黄百韬用的是什么办法?”

包括陈毅在内,总前委正处于焦虑之中,因为对黄维兵团的进攻确实搁浅了。

黄维在指挥上纵有千般不是,至少他还是一个猛将,这是黄维成名得道的必杀技,如果以猛对猛,以狠对狠,那你就着了他的道。

黄维把所有汽车、打坏的装甲车、坦克集中起来,一个接一个,摆得像城墙一样,以此构筑出环形集团工事,他称之为“硬核桃战术”。

中野在这种情况下发起的突击,几乎就是碾庄攻击战初期的翻版,伤亡奇重,收效极小。

同类推荐
  •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科学巨人:牛顿(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胡适传

    胡适传

    胡适,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他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本书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史传之有褒贬评赞,自古而然,也是史学工作者的职责。评论的关键,在于“出以公心,实事求是”八个字。须以传主行实为脉络肌肤,做到理由事生,浑然一体,不谀不诬,公允精当。笔者有志于此,对胡适一生的思想业绩,褒其所当褒,贬其所当贬,惟求按实而论,析理居正,作客观公允的评价……
  • 父亲长长的一生

    父亲长长的一生

    本书是我国知名编辑出版家叶至善先生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叶圣陶一生事迹的传记,本书为读者写出了叶圣陶这位睿智而智慧的老人不平凡的一生与中国命运紧密相连的经历,把近一个世纪波澜起伏的故事讲得栩栩如生,娓娓动听,特别是与叶圣陶相知相交的朱自清、郑振铎、茅盾、丰子恺、周作人、胡愈之、夏丏尊、俞平伯、冯雪峰、丁玲、老舍、巴金、冰心等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名人逸事生动有趣,让人看到一位大家的人生风采。
  • 吴敬琏传

    吴敬琏传

    在当代中国经济改革史上,吴敬琏之重要性在于,他几乎参与了建国之后所有的经济理论争议,由他的思想演进出发,可以勾勒出中国经济变革理念的大致曲线。书中,吴敬琏娓娓道来,历史如跛足的行者,不动声色地姗姗走近,又姗姗走远,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在回忆者与记录者之间穿梭,如画卷般展开。
  •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最具影响力的政坛伟人(下)

    作家是生活造就的,作家又创作了文学。正如高尔基所说:“作家是一支笛子,生活里的种种智慧一通过它就变成音韵和谐的曲调了……作家也是时代精神手中的一支笔,一支由某位圣贤用来撰写艺术史册的笔……”因此,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是社会生活的雕塑师。文学作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从社会生活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经过提炼加工而后创作出来的。它既包含客观的现实生活,也包含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通过相应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承载性,这就是作品的具体内容。
热门推荐
  • 代君筹

    代君筹

    一个普普通通的书店老板,却拥有与众不同的霸主身份,代君筹这个名字有太多的责任和担当,然而卸下肩上的重担,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子,爱笑,爱吃,爱玩儿。为心中的正义而战,为百姓的幸福而动,用血和汗铸造和平。
  • 爱你,是我的执念

    爱你,是我的执念

    他以为她是死对头的女人,可还是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沦陷了……所以,她只能是他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串联

    大串联

    假如没有那次大串联,我现在可能也跟很多人一样,娶妻生子,买房置地,赶上黄金周什么的还去什么地方旅旅游。老了,就打打太极拳,跳跳交际舞,或开车到水库钓钓鱼。恰恰是我十七岁的那次出行,叫我知道了人的内心深处蕴含着那么多深不可测的黑暗层面,几乎想都想不到……这一发现,居然影响了我的一生。
  • 鬼喘气

    鬼喘气

    2013年,我意外破产,女友弃我而去,无奈之下,我走上了一条挖坟盗墓的路,一个离奇诡异的世界,就这样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沉没于水底,千年不腐的美貌女尸;传说中仙人的埋尸之所;源远流长的鬼神文化中,神秘莫测的千年墓葬下,一半是盗墓人,一半是……
  • 第一警花:夫君,逗你玩

    第一警花:夫君,逗你玩

    穿越第一天就被八抬大轿逮个正着,据说相公还是个暴丑无比,脑袋痴傻,混吃混喝的二世祖!买噶的,不带这样坑人的吧!可为什么,传言有些不一样呢?洞房花烛中,那个冷酷到底,邪魅到极点的美人是自己的——丈夫?
  • 陶乐县志

    陶乐县志

    本书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陶乐的自然、社会的历史与现状,采用篇章目结构,运用述、记、志、图、表、录等七种体裁,详近略远,上限追溯至事物的发端,下限至公元2003年。
  •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导论(第四版)

    文艺学是人文科学中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的名称,是上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传入的。因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的文学活动,有人提议将它改称为文学学,但这三个字中却有两个相重,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也有人沿袭古代文论用语,称之为诗学,但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诗学已不是文学理论的同义词,而是指专门研究诗歌的学问,容易引起误解,所以人们仍称它为文艺学。何况,文学和艺术原是相通的,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所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冶,即此之谓也,因此,研究文学现象的文艺学,同时也必然包含许多艺术学原理。
  • EXO伯贤我只爱你

    EXO伯贤我只爱你

    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为巧合。不说什么,看正文谢谢。
  • 我的召唤神笔

    我的召唤神笔

    一个三流大学美术系的学生在旧货市场无意中淘到了一支神奇的召唤笔,只要以灵魂为引,以鲜血为契,就可以让画在纸上的生物破纸而出,并且还可以让他拥有部分召唤宠物所拥有的特殊能力。画一只老鼠,为他带来了逆天的预言天赋;画一只鸟,为他带来了神奇的飞行能力;画一只美女,为他带来了……*************************************本书交流群号:8809004
  • 迷情总裁之碰巧遇见你

    迷情总裁之碰巧遇见你

    是命运还是偶然--他初见肖珧时,她还是学校学生;肖珧知道这男人是个人物,却没想到他是明耀集团总裁冉翎宇。他设计这场游戏,只是为了“报复”;她误入此局,却是为了“报恩”。当肖珧第一次见到萧荷娜,就想撒手走人了。因为,她预感到这场游戏她玩不起……冉翎宇说过,选中她只是碰巧觉得合适;她始终想不明白,这场近乎荒唐的迷局最后,男人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