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4900000023

第23章 原始佛教思想(6)

在于法观法中,还有五取蕴法,内外六处法、七觉支法和四圣谛法。

于五取蕴法观法是“比丘知道这是色,这是色集,这是色灭”。对于受、想、行和识,也是如此。

于内外六处法观法是“比丘知道眼,知道色,知道缘此两者而生结(samyojana,束缚)。未起之结生起,如实知道。已生之结摒弃,如实知道。摒弃之结于未来不生,如实知道”。对于耳和声、鼻和香、舌和味、身和触、意和法,也是如此。

于七觉支法观法是“比丘内有念觉支,知道‘我内有念觉支’。内无念觉支,知道‘我内无念觉支’。未生念觉支生起,如实知道。已生念觉支成就圆满,如实知道”。对于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也是如此。

七觉支(bojjhaga)是指觉醒或觉悟(bodhi,菩提)的七个组成部分,或指达到觉醒或觉悟的七个阶段。据《中尼迦耶》第118《入出息念经》,七觉支以四念处为基础:“比丘于身(以及受、心和法)观身(以及受、心和法),勤奋,正知,正念,摒弃世俗的贪爱和烦恼。此时,念保持不乱。于是,进入念(sati)觉支,发展念觉支,成就圆满。他这样住于念,凭智慧考察、辨别和探究法。于是,进入择法(dhammavicaya)觉支,发展择法觉支,成就圆满。他这样凭智慧考察、辨别和探究法,精进努力,坚持不懈。于是,进入精进(viriya)觉支,发展精进觉支,成就圆满。他这样精进努力,生起清净之喜。于是,进入喜(pīti)觉支,发展喜觉支,成就圆满。心喜,则身和心轻松安适。于是,进入轻安(passaddhi)觉支,发展轻安觉支,成就圆满。身体轻松安适,心入定。于是,进入定(samādhi)觉支,发展定觉支,成就圆满。心入定,舍离执著,一视同仁。于是,进入舍(upekhā)觉支,发展舍觉支,成就圆满。”[45]

于四圣谛法观法是“比丘如实知道‘这是苦’。如实知道‘这是苦集’。如实知道‘这是苦灭’。如实知道‘这是趣苦灭之道’”。这样,“内于法观法,外于法观法,内外于法观法。于法观生法,于法观灭法,于法观生灭法。‘法有’之念展现,达到纯知,纯念,无所依傍,对世界无所执著”。[46]

8.正定(Sammāsamādhi)是指正确的入定。关于正定的一般表述是:“远离诸欲,远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因远离而生喜乐,进入和住于初禅。停止寻伺,内心平静,心定于一,无寻无伺,因入定而生喜乐,进入和住于第二禅。离喜住舍,正念正知,以身受乐,即圣者所谓‘有舍有念,住于快乐’,进入和住于第三禅。摒弃乐和苦,灭除从前的喜和忧,无苦无乐,因舍和念而清净,进入和住于第四禅。”

《中尼迦耶》第39《马邑大经》[47]中,对四禅作了比喻性描述:“比丘舍弃污染和削弱心智的五盖,远离诸欲,远离不善法,有寻有伺,因远离而生喜乐,进入和住于初禅。他让这种因远离而生的喜乐布满和充溢全身。全身无处不布满和充溢这种因远离而生的喜乐。这犹如熟练的浴师或他的徒弟将皂粉撒入铜缸,加水调和,使所有的皂粉浸透,里外湿透。

“进而,比丘停止寻伺,内心平静,心定于一,无寻无伺,因入定而生喜乐,进入和住于第二禅。他让这种因入定而生的喜乐布满和充溢全身。全身无处不布满和充溢这种因入定而生的喜乐。这犹如湖中之水,东面没有入水口,西面没有入水口,北面没有入水口,南面没有入水口,天也没有及时下雨,而是湖中自己涌出清凉之水,布满和充溢全湖。

“进而,比丘离喜住舍,正念,正知,以身受乐,即圣者所谓‘有舍有念,住于快乐’,进入和住于第三禅。他让这种无喜之乐布满和充溢全身。全身无处不布满和充溢这种无喜之乐。这犹如在青莲池、红莲池和白莲池中,有青莲、红莲或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不出水面,浸于水中,从根至顶,布满和充溢清凉之水。

“进而,比丘摒弃乐和苦,灭除从前的喜忧,无苦无乐,因舍和念而清净,进入和住于第四禅。他让这种清净纯洁之心布满全身而坐下。全身无处不布满这种清净纯洁之心。这犹如有人从头至脚,身披白衣而坐下,全身无处不布满白衣。”

这样,比丘“心入定,清净,纯洁,无污,无垢,柔韧;堪任,稳固,不动,趋向忆宿命智,忆念种种宿命”。进而,“趋向有情(众生)生死智,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见有情生死”。进而,“趋向漏(烦恼)尽智,如实知道‘这是苦,这是苦集,这是苦灭,这是苦灭之道’;如实知道‘这是漏,这是漏集,这是漏灭,这是漏灭之道’。以这样的知,这样的见,心摆脱爱欲漏,摆脱有漏,摆脱无明漏,得解脱而知解脱,知道‘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如此’”。[48]

以上八正道讲的都是通向苦灭之道即通向涅槃的修行方法。与这些修行方法相关的还有四神足、五根和五力。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告诉众比丘说:“我凭通慧获得的诸法有哪些?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49]

四神足(iddhipāda)是指达到神变(iddhividha)和其他神通的四种修行方法。在《杂尼迦耶》第51《神足集》中,对四神足的表述是:“依欲(chanda,愿望)入定,勤于行,修习神足。依精进(viriya)入定,勤于行,修习神足。”佛陀告诉阿难说:“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和正定,这就是通向神足的修行方法。”[50]

五根(indriya)是指修行者的五种素质。据《杂尼迦耶》第48《根集》,信(saddha)根是“信仰如来的智慧,他是阿罗汉、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陀和世尊”。勤(iriya)根是“精进努力,摒弃不善法,获取善法,勇猛顽强,坚持善法”。念(sati)根是“有忆念,有极好记性,保持对以前所做和所说的记忆”。定(samādhi)根是“凝思入定,心定于一”。慧(paā)根是“有洞察生和灭、通向苦灭的圣智”。[51]

五力(bala)是信力、勤力、念力、定力和慧力,也就是五根产生的力量。《杂尼迦耶》第50《力集》中说道:“比丘隐居,离欲,灭寂,放松,充满信力、勤力、念力、定力和慧力,趋向涅槃。”[52]

八正道也可以分成戒、定和慧三部分。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sīla),正勤、正念和正定属于定(samādhi),正见和正思属于慧(paā)。佛陀本人在说法中,也经常以四圣谛、八正道或戒定慧概括自己的教义。四圣谛中包括八正道或戒定慧。而实际上,八正道或戒定慧中也包含四圣谛。因此,四圣谛、八正道或戒定慧是对于佛陀教义的最简明的指称。

注释

[1]《杂尼迦耶》V.437、438。

[2]与汉译《中阿含经》第221《箭喻经》以及《佛说箭喻经》相应。

[3]《长尼迦耶》Ⅰ.426-431。

[4]《杂尼迦耶》V.421。

[5]《长尼迦耶》Ⅱ.305-307。

[6]与汉译《中阿含经》第146《象迹喻经》相应。

[7]《中尼迦耶》Ⅰ.185-188。

[8]与汉译《中阿含经》第210《法乐比丘尼经》相应。

[9]《中尼迦耶》Ⅰ.302、303。

[10]《杂尼迦耶》Ⅲ.87。

[11]同上。

[12]《中尼迦耶》Ⅰ.301。

[13]《长尼迦耶》Ⅲ.217。

[14]《杂尼迦耶》Ⅲ.60。

[15]《增一尼迦耶》Ⅲ.415。

[16]《杂尼加耶》Ⅲ.87。

[17]《中尼迦耶》Ⅰ.292、293。

[18]《长尼迦耶》Ⅱ.308-310。

[19]《中尼迦耶》Ⅲ.16。

[20]《增一尼迦耶》Ⅰ.176。

[21]《杂尼迦耶》Ⅱ.2-4。

[22]与汉译《中阿含经》第201《嗏帝经》相应。

[23]这四食中,段食(或译抟食)是通常的食物,其他三食是比喻说法。所谓众生依靠四食维持,也就是依靠食、触、思和识维持。

[24]《中尼迦耶》Ⅰ.261。

[25]《长尼迦耶》Ⅱ.310、311。

[26]《增一尼迦耶》Ⅰ.177。

[27]《中尼迦耶》Ⅰ.266、267。

[28]同上书,Ⅰ.270。

[29]与汉译《阿含经》第86《说处经》相应。

[30]《中尼迦耶》Ⅲ.281。

[31]《杂尼迦耶》IV.251。

[32]与汉译《中阿含经》第189《圣道经》相应。

[33]《中尼迦耶》Ⅲ.72。

[34]《杂尼迦耶》Ⅱ.17。

[35]《增一尼迦耶》Ⅰ.285、286。

[36]《增一尼迦耶》IV.52。

[37]与汉译《中阿含经》第100《苦阴经》相应。

[38]《中尼迦耶》Ⅰ.91。

[39]与汉译《中阿含经》第193《牟犁破群那经》相应。

[40]《中尼迦耶》Ⅰ.129。

[41]同上书,Ⅰ.288。

[42]《增一尼迦耶》Ⅲ.207。

[43]《增一尼迦耶》Ⅲ.230、231。

[44]《中尼迦耶》Ⅰ.276。

[45]《中尼迦耶》Ⅲ.85、86。

[46]《中尼迦耶》Ⅰ.55-62。

[47]与汉译《中阿含经》第182《马邑经》相应。

[48]《中尼迦耶》Ⅰ.276-280。

[49]《长尼迦耶》Ⅱ.120。

[50]《杂尼迦耶》V.286。

[51]同上书,Ⅴ.196、197。

[52]同上书,Ⅴ.249。

三、社会观

按照佛陀的四谛说,可以说,原始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四谛的出发点是苦谛。苦谛是指人生之苦,诸如生、老、病、死、怨憎会、亲别离和求不得。这种对人生之苦的概括,主要是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然而,人类的存在离不开社会,人从来是社会的人。佛陀将人生的本质概括为苦,实际上是佛陀对社会现实苦难的感受和反映。

佛陀处在列国纷争时代。他出身的释迦族当时已经隶属憍萨罗国。在列国纷争中,像释迦族这样的一些部落社会始终生活在受大国欺凌和吞并的阴影中。按照婆罗门教的教义,刹帝利君王的理想是征服天下。因此,列国之间虎视眈眈,战争连绵不断。在列国社会中,以吠舍和首陀罗为代表的劳动群众既要负担刹帝利君王和婆罗门祭司奢侈的生活费用,又要负担沉重的军事开支。他们的苦难不言而喻。而一些部落首领和小国君主也怀着朝不保夕的心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佛陀这样一位对社会和人生苦难特殊敏感的宗教人物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佛陀的宗教理想是彻底摆脱世俗束缚,灭尽人生烦恼,达到涅槃。但是,佛陀和他的僧团在现世必须依靠社会供养;他们周游列国,传播佛法,也必须面对社会。因此,在佛陀的说法中,免不了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也就是试图将佛法应用于社会。佛陀能正视社会现实,能提出社会理想,但对能否改造社会显然缺乏信心。佛陀将解决社会和人生苦难的出路完全寄托在净化人心上。这种唯心主义的救世方法虽然能在精神上和道义上对社会罪恶起到一定的抑止作用,但历史证明,自佛教流传以来,佛陀面对的社会和人生苦难在世界上依然存在。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将社会的改造和人心的改造结合起来进行方能奏效。

在佛陀的社会观中,有两个闪光点:一是种姓平等思想,二是转轮王治国理想。《长尼迦耶》第27《起世因本经》[1]是一部体现佛陀社会观的重要经文,讲述了国家和种姓的起源。这部经文是佛陀为婆私吒和婆罗豆婆遮两位婆罗门所说的法。这两位婆罗门由于皈依佛陀而受到其他婆罗门的指责。因此,这部经文的主旨是批驳婆罗门种姓优越论。

针对婆罗门创造的种姓神话——婆罗门从梵天的口中产生,是梵天真正的后裔,佛陀批驳说,明明是婆罗门妇女怀孕生子,他们偏要声称自己是从梵天的口中出生。这样说谎,罪过不小。佛陀指出,刹帝利、婆罗门、吠舍和首陀罗四种种姓,无论哪种种姓的人,只要犯有杀生、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恚和邪见,则都称不上是高尚的人。反之,则是高尚的人。佛陀认为善和恶存在于每种种姓中,婆罗门无权认为自己的种姓最优秀。佛陀强调“在众生中,法(dhamma)最优秀”。

同类推荐
  •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上下)》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
  •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本书是由大愿法师讲述。内容一方面是令我们学习如何消除身心的病苦,本经的修法可以用很多方法来概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药师法门——禅。分别包括了如来禅、祖师禅和秘密禅。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
  •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的生存之道

    道家崇尚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淡泊名利,持守节操的高贵品德,又体现出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道德心理学认为,道德对心理有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故这种心理平衡能力与个体的道德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立人格,精神充实,有着崇高的人生目标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宠辱不惊。道家以“善利万物而不争”、“容乃公”的宽阔胸怀,以祸福相倚,有无相生的深邃智慧,引导人们从更高、更广的角度来看待物质利益和眼前得失,告诫人们,不要为声名、财货这些世俗的物质利益而丧失了自我,扰乱宁静的心灵,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应“抱朴守真”、“安时处顺”、“不与物迁”。
热门推荐
  • 艺术故事与趣味

    艺术故事与趣味

    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培养对各门学科的兴趣,我们特地选编了这套“中小学生趣味阅读”丛书,包括《语文故事与趣味》《作文故事与趣味》《文学故事与趣味》《数学故事与趣味》《科学故事与趣味》《军事故事与趣味》《历史故事与趣味》《动物故事与趣味》《植物故事与趣味》《艺术故事与趣味》共10册。这套丛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和培养这些兴趣的方式方法,并详细讲解了各个学科的名人成才故事,涉及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 存在的薄荷醇

    存在的薄荷醇

    曾经以为两个人的感情关乎物质,是有钻戒、有豪宅、有名车;曾以为两个人的感情关乎激情,是天雷勾通地火,抵死缠绵,飞蛾扑火;曾以为是宠溺纵容,万般忍让,没有原则。一切繁华落尽,如梦初醒,这时身边之人方为命中所属,因缘所归,幸福之处。
  • 末日之光

    末日之光

    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屌丝少年,意外被选为地球的救世主,接受了来自太阳的光芒,成为光之战士,若有前世今生,那我的前世是什么,在这走向尽头的的人类文明,我将是这大地上最后的光芒,带领我的子民,再度建立新世界!
  • 谁偷走了你的敬业度

    谁偷走了你的敬业度

    员工的敬业度始终是现代企业最为看重的个体素质,敬业精神永远是员工在职场最大的竞争力。本书针对当前职场中员工敬业精神不佳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导致员工敬业精神缺失的十大原因及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使员工远离职场“橡皮族”,重新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
  • 仙玄研究生之风光无限

    仙玄研究生之风光无限

    一个地球上的小子,在玩游戏时穿越到异世,与一个仙玄研究生的灵魂融合,然后在游戏与现实里都风光无限的故事。硬的不一定是棒槌,软的不一定是豆腐。往下流的不一定是水,往上爬的不一定是人。笨死的不一定是狗熊,撑死的不一定是肥猪。爽的不一定是小说,但小说一定要使劲儿爽。(兄弟们,同学们,有票的投票,没票的收藏。投票的一定是好淫,收藏的一定有好报……多话不说了。)
  • 回眸中的感悟

    回眸中的感悟

    本书坦诚地回忆了作者的追求和梦想、情趣和爱好、事业和奋斗。写下对故乡的眷恋,对工作的热情,对幸福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对梦想的执着,对家庭的责任,对子孙的关怀,对父母的奉养,对岗位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等。
  • 星球贩卖者

    星球贩卖者

    《蚩尤杯华语小说征文大赛作品》在宇宙的尽头,有一个种族,他们专门靠贩卖星球为生…而王辰的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变强,变强,变强,一直到能与这伙星球贩卖者分庭抗争。
  • 狼族:暑假的惊悚之旅

    狼族:暑假的惊悚之旅

    玄幻的飘渺和悬疑的惊悚……
  • 斩六道

    斩六道

    降生人世,天临异像。本身具有修真极好条件,却不曾想无法练气,终成为纨绔。而后在父亲的带领下入得家族禁地,却不曾料发生种种失去一切……
  • 逆袭剧情吧龙套少女

    逆袭剧情吧龙套少女

    所谓的炮灰,就是跟主角有接触、因主角而死的人所谓的龙套,就是跟主角与剧情毫无关系,被作者一句话带过的人穿越成龙套,而且戏份只有“XX年幼时,被毒死的姊姊”一句话,该怎么办?好姊妹是第一个被灭掉的坏心女配,该怎么办?可爱的弟弟是被圣母小白花女主角感化的护卫,该怎么办!哼!小说是小说,人生是人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同样都是穿越女,我就不信逆转不了剧情!让圣母小白花去开她的后宫、收她的美男,得她的机缘灵宝我跟弟弟、好姊妹组团刷怪、刷宝、修我们自己的仙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