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4900000021

第21章 原始佛教思想(4)

于是,佛陀告诫摩罗迦子说:“如果有人这样说:‘除非世尊向我说明世界是否永恒或不永恒等这些问题,我就不跟随世尊修习梵行’,那么,这个人等不到如来说清这些问题,就已经死去了。这好比一个人中了毒箭,他的亲戚朋友要带他去看医生,而他却说:‘在把这箭拔出来之前,我先要知道这箭是谁射的?他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还是首陀罗?他的名字和族姓?他的身材高大、矮小,还是中等?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他来自村庄、集镇,还是城市?他的弓是什么样的?弓弦是什么样的?箭杆是什么样的?箭羽是什么样的?’摩罗迦子!这个人等不到弄清这些问题,就会死去。”

接着,佛陀告诉摩罗迦子,梵行与这些问题无关,我们面对的是生、老、死、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佛陀说道:“因此,摩罗迦子!你要记住我对有些问题不予说明,而对有些问题予以说明。摩罗迦子!我对哪些问题不予说明?对世界是否永恒或不永恒等这些问题不予说明。为什么不予说明?因为它们无用,不是根本的梵行,无助于厌弃,无助于离欲,无助于灭寂,无助于平静,无助于通慧,无助于正觉,无助于涅槃。所以,我不予说明。摩罗迦子!我对哪些问题予以说明?我说明这是苦,这是苦的生起,这是苦的灭寂,这是灭苦之道。为什么予以说明?因为它们有用,是根本的梵行,有助于厌弃,有助于离欲,有助于灭寂,有助于平静,有助于通慧,有助于正觉,有助于涅槃。所以,我予以说明。”[3]

一、苦谛(dukkham、ariyasaccam,苦圣谛)

《杂尼迦耶》第56《谛集》中对苦谛的表述是:“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是苦,怨憎会是苦,亲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4]

《长尼迦耶》第22《大念处经》中对苦谛的内容有所描述:“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是苦,求不得是苦,总之,五取蕴是苦。什么是生?各类众生诞生,出生,产生,生成,显现诸蕴,获得诸处。什么是老?各类众生衰老,齿落,发白,皮皱,寿命萎缩,诸根老熟。什么是死?各类众生倒下,毁灭,瓦解,消失,死亡,灭亡,命终,诸蕴毁坏,尸体遗弃。什么是忧愁?遭逢种种不幸,经受种种苦事,忧愁,忧虑,伤心,担心,忧心。什么是哀伤?遭逢种种不幸,经受种种苦事,悲哀,悲叹,悲泣,悲伤,悲痛。什么是痛苦?身体痛苦,身体不愉快,由身触产生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感受。什么是烦恼?内心痛苦,内心不愉快,由意触产生的痛苦和不愉快的感受。什么是不安?遭逢种种不幸,经受种种苦事,忧郁,沮丧,心烦,意乱。什么是求不得苦?处在生法、老法、病法和死法中的众生想要不处在生法、老法、病法和死法中,而不能如愿。处在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诸法中的众生想要不处在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诸法中,而不能如愿。什么是五取蕴苦?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5]

在这段描述中,没有提及病、怨憎会(或译冤憎会,即与可憎之人相处)和亲别离(或译爱别离,即与亲爱之人分离)。但这些与生、老、死以及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都不难理解。这里需要着重说明的是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是由五种能执取(或执著)的蕴产生的苦,或者说,五种能执取的蕴就是苦。这五种蕴是色、受、想、行和识。

色(rūpa)蕴是指“四大”和源于“四大”的一切事物。“四大”(cattāro、mahābhūtā)是指地界、水界、火界和风界。界(dhātu)是指原素或要素。换言之,“四大”是指地、水、火和空四种原素。据《中尼迦耶》第28《象迹喻大经》[6],地界分为内地界和外地界。内地界“是内在的、自身的、坚的、硬的和执取的,也就是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骨髓、肾、心、肝、肋、脾、肺、肠、肠膜、胃、粪以及其他一切内在的、自身的、坚的、硬的和执取的。这内地界和外地界就是地界”。同样,水界、火界和风界也分内外。所谓内外,是指身内和身外。内水界“是内在的和自身的水、湿的和执取的,也就是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涕、滑液、尿以及其他一切内在的和自身的水、湿的和执取的”。内火界“是内在的和自身的火、热的和执取的,也就是因它而发热,因它而衰老,因它而燃烧,吃的、喝的、嚼的和尝的饮食因它而消化,以及其他一切内在的和自身的火、热的和执取的”。内风界“是内在的和自身的风、动的和执取的,也就是上行风、下行风、胃内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风、出息风以及其他一切内在的和自身的风,动的和执取的”。[7]

受(vedanā)蕴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或心)的感受。前五者也统称为身受。据《中尼迦耶》第44《有明小经》[8],受有三种:“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受。”乐受是“身或心快乐适意”,苦受是“身或心痛苦难受”,不苦不乐受是“身或心既不适意,也不难受”。同时,“乐受以保持为乐,以变化为苦;苦受以保持为苦,以变化为乐;不苦不乐受以智为乐,以无智为苦”[9]。

想(saā)蕴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的感知。受蕴是眼、耳、鼻、舌、身和意接触色、声、香、味、触和法引起的感受,而想蕴是眼、耳、鼻、舌、身和意接触色、声、香、味、触和法引起的感知,例如,“感知青色、黄色、红色和白色”[10]。受蕴偏重感觉,想蕴偏重认识。也就是感知事物的表相或特征,形成概念。

行(sakhāra)蕴是指“造成聚合者”(sakhatam、abhi-sakharonti)[11]。行有三种:身行、口行和心行。“入出息属于身,这些法受缚于身,所以入出息是身行。先有寻和伺,而后发为语言,所以寻和伺是口行。想和受属于心,这些法受缚于心,所以想和受是心行”[12]。据《长尼迦耶》第33《等诵经》,行又分为“善行、不善行和无记行”[13]。行也被称作“思”(cetanā,或译“意志”),有六种:“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和法思。”[14]《增一尼迦耶》的《六集》中记载佛陀说:“众比丘!我说思是业,因为一个人有了思,才有身行、口行或心行。”[15]因此,行可以理解为意向、意志或业力。

识(viāna)蕴是指眼、耳、鼻、舌、身和意的识知。眼、耳、鼻、舌、身和意接触色、声、香、昧、触和法,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识知什么?例如,“识知酸、苦、辣、甜、涩、不涩、咸、不咸”[16]。据《中尼迦耶》第43《有明大经》,“识知乐、苦或不苦不乐”。同时,“受、想和识互相结合,互不分离,不能分解知其差别,受者想之,想者识之”[17]。

二、集谛(dukkhasamudayam、ariyasaccam,苦集圣谛)

《长尼迦耶》第22《大念处经》中对集谛的表述是这样的:“爱(tahā,或译渴爱、贪求)引起再生,伴随喜欢和激情,随处寻求欢乐,诸如欲爱、有爱和无有爱。爱生于何处?住于何处?凡世上的可爱者,可喜者,爱生于此处,住于此处。”什么是世上的可爱者,可喜者?眼、耳、鼻、舌、身和意,色、声、香、味、触和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和意触,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和法想,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和法思,色爱、声爱、舌爱、味爱、触爱和法爱,色寻、声寻、香寻、味寻、触寻和法寻,色伺、声伺、香伺、味伺、触伺和法伺。这些是世上的可爱者,可喜者,“爱生于此处,住于此处。这就是苦集圣谛”[18]。

“集”(samudaya)的意思是集成或生起。“苦集”也就是产生苦的原因。《大念处经》对集谛这一表述与《转法轮经》一致,突出渴爱是苦的根源。《中尼迦耶》第109《满月大经》中有类似的说法:“五取蕴以愿望(chanda)为根源。”“执取(或执著)既不等同于五取蕴,也不脱离五取蕴。执取就是五取蕴中的愿望和激情。”[19]

集谛的另一种表述是:“缘无明故有行,缘行故有识,缘识故有名色,缘名色故有六处,缘六处故有触,缘触故有受,缘受故有爱,缘爱故有取,缘取故有有,缘有故有生,缘生故有老、死、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由此生成一切苦蕴。这就是苦集圣谛。”[20]

这也就是“十二缘起”(paticcasamuppāda),或称“十二因缘”。《杂尼迦耶》第12《因缘集》中,对十二支缘起作了说明:“什么是老?各类众生衰老,齿落,发白,皮皱,寿命萎缩,诸根老熟。什么是死?各类众生倒下,毁灭,瓦解,消失,死亡,命终,诸蕴毁坏,尸体遗弃。什么是生?各类众生诞生,出生,产生,生成,显现诸蕴,获得诸处。什么是有?有有三类:欲有、色有和无色有。什么是取?取有四类: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说取。什么是爱?爱有六类: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和法爱。什么是受?受有六类: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和意触生受。什么是触?触有六类: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和意触。什么是六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什么是名色?名包括受、想、思、触和作意。色包括四大和执取四大的一切色。名和色合称名色。什么是识?识有六类: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什么是行?行有三类:身行、口行和心行。什么是无明?就是不知道苦,不知道苦集,不知道苦灭,不知道苦灭之道。”[21]

以上对于集谛的两种表述内容一致,只是后者突出因缘关系,将苦的根源追溯到“无明”(avijjā,即无知),以强调通晓圣谛的重要性。《中尼迦耶》第38《爱尽大经》[22]对“十二缘起”作了详细说明,其中有一段论述可以说是以上两种表述的结合:“已生和将生的众生依靠四食维持。哪四食?一是或粗或细的段食,二是触食,三是思食,四是识食。[23]这四食以何为因?以何为缘?以何为根?以何为源?这四食以爱为因,以爱为缘,以爱为根,以爱为源。”爱以下的因、缘、根、源依次是受、触、六处、名色、识、行和无明。“因此,缘无明故有行,缘行故有识,缘识故有名色,缘名色故有六处,缘六处故有触,缘触故有受,缘受故有爱,缘爱故有取,缘取故有有,缘有故有生,缘生故有老、死、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由此生成一切苦蕴。”[24]

三、灭谛(dukkhanirodham、ariyasaccam,苦灭圣谛)

《长尼迦耶》第22《大念处经》中对灭谛的表述是:“完全舍弃和灭除爱(或译渴爱、贪求),摒弃它,放弃它,摆脱它,脱离它。爱舍于何处?灭于何处?凡世上的可爱者,可喜者,爱舍于此处,灭于此处。”什么是世上的可爱者,可喜者,与前面对集谛的表述同。“爱舍于此处,灭于此处。这就是苦灭圣谛。”[25]

灭谛的另一种表述是:“缘无明灭尽无余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灭,由此灭尽一切苦蕴。这就是苦灭圣谛。”[26]

依据缘起说,集谛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灭谛则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中尼迦耶》第38《爱尽大经》中指出,通常之人以眼见色,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尝味,以身接触,以意知法,热衷可爱的色、声、香、味、触和法,厌弃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和法,“身念不坚,心思狭隘,不能如实理解心解脱、慧解脱,不能完全灭除恶法、不善法,因此怀有亲疏,感受乐、苦或不苦不乐,喜爱受,欢迎受,执著受,对受产生喜欢。这种对受的喜欢就是取。缘取故有有,缘有故有生,缘生故有老、死、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由此生成一切苦蕴”。[27]而出家之人不热衷可爱的色、声、香、味、触和法,不厌弃不可爱的色、声、香、味、触和法,“身念坚定,心思无量,能如实理解心解脱、慧解脱,能完全灭除恶法、不善法,因此摆脱亲疏,感受乐、苦或不苦不乐,不喜爱受,不欢迎受,不执著受,对受不产生喜欢。缘喜欢灭故取灭,缘取灭故有灭,缘有灭故生灭,缘生灭故老、死、忧愁、哀伤、痛苦、烦恼和不安灭,由此灭尽一切苦蕴”。[28]

同类推荐
  •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巫觋,文明古国尤为突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正是因为保持着古代文化的延续性,为巫觋文明的理性传承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背景,由此也缔造了中国的道文化。道文化是继承巫觋文明的源头文化,形式上属于神秘文化,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的灵性文化。丹道是道文化孕育出来的、掌握灵性文明的实践体系。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 向释尊问佛

    向释尊问佛

    本书通过释加牟尼和底子阿难的对话,以问答的形式阐释佛法世界中的生命意义。
  • 在路上

    在路上

    济群法师:一代高僧用佛法智慧解读世人困惑,指导世人找到心灵的家,回归觉性的故乡《在路上》(圆满人生的智慧甘言)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书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佛是一棵树:用佛法智慧经营成功人生

    藏传佛教宁玛新伏藏传承者,敦珠法王新宝藏持有者,国际西藏学会发起人,《西藏仁波切》著者。——杨瑞智巴活佛。由西藏活佛亲自作序,第一本真正的佛商养成手册。东方人管理企业,要运用适合东方人的管理方法;现代人感悟佛法,要应用适宜现代人的佛门法则。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无往不利;一个有智慧的团队,将战无不胜。这是一个属于佛商们的时代,你准备好了吗?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宠爱

    tfboys之宠爱

    全世界的首富千金,全国的第一富千金,全国的第二富千金,与tfboys的婚后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到这里来看吧!
  • 我想和撒旦谈谈

    我想和撒旦谈谈

    为了梦想蒙小洛和孙恒锐成为了契约夫妻,在长期的相处中孙恒锐爱上了蒙小洛,而蒙小洛却早早的与异国的混血导演陷入爱河,一直被外界谣传与孙恒锐有着暧昧不明的关系的明星肖牧也渐渐的注意到了蒙小洛,一场关于爱情的角逐悄然展开……
  • 来自外星的少女

    来自外星的少女

    龙嘉豪是个属丝,女友被抢确遇到了一个喜欢穿黑色衣将自己样子隐藏起来还说自己是外星人但又不能说话的哑巴少女。两人刚认识龙嘉豪说了一句开玩笑的话,龙嘉豪被少女秒杀,然后被少女复活非常离奇的事发生在他的身上。群:来自外星的少女124988955
  • 青龙乱世

    青龙乱世

    涉世未深的太白弟子凌言因师命着手调查血案,却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慢慢被卷入了乱世江湖中,最汹涌的暗潮................
  •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理念的力量:什么决定中国的未来

    本书涵盖了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近年来所主张、研究主要观念,书中论点涉及市场、法治、改革、未来发展等重要领域,列出了作者长期思考的影响社会的二十四个重大理念。本书没有专业的经济学术语,而是用简单形象的类比说明经济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前沿的一流经济学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经济学读物,也是获取正确的经济观念、理解中国经济和世界格局的第一手资料。张维迎教授在八十年代即提出价格双轨制并长期坚持自由市场理论,对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观念的影响有目共睹,他的许多观点和预言已被事实所证明,他在本书中所提出的极具预见性的理念,相信也会为我们如何改变现实、面对未来提供重要的参考。
  • 经典成功艺术

    经典成功艺术

    常听见人们赞美自信,诉说对快乐的喜爱。这也许正是人们本性所为。一个能够乐观处世的人,一定也是一个自信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在困难面前保持自我,在挫折面前从容而过。大凡成功者,没有不具备这两点的。养成乐观自信、快乐生活的习惯,应说是每个梦想成功的人该做的准备之一。
  • 英雄联盟之贴身助手

    英雄联盟之贴身助手

    一个走向走在世界之巅路上的少年—陈辰,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一年之内的记忆。回到高中继续完成学业的他,能不能继续创造lol的传奇。意外遇到的女孩,想要组建LOL女队又会有怎样的辛酸历程。辰,又将怎样带领lol女队走向英雄联盟的世界殿堂?
  • 天际龙魂

    天际龙魂

    在塔玛瑞尔大陆战火纷燃之际,沉寂了数百年的巨龙突然降世,掀起了一场帝国、诺德、精灵、巨龙与那传承的古老家族之间的博弈混战。龙裔,是被这个时代所选中的人,当这个从落寒中走出了孤儿少年,在经历了这奇幻的历练,接受了这百年的传承之后,他以为自己弄清了身世之谜,认为自己要将这乱世终结之时,他才发现,这个世界的黑暗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而这一切的幕后推手也渐渐浮出水面……
  • 阿吒薄呴付嘱咒

    阿吒薄呴付嘱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龙夺嫡:邪魅王爷妖娆妃

    九龙夺嫡:邪魅王爷妖娆妃

    在多重打击之下,音乐系美女大学生林夕桐穿越至清朝误打误撞化身为年羹尧的妹妹——年夕桐。在九子夺嫡中她被悲剧地迫害成渣渣,逃出宫外后化身为名响京城的“香香公主”。但是历史是不会改变的,作为四王爷胤禛,未来大帝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她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