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43600000002

第2章 儒道之争

汉武帝名叫刘彻,汉景帝之子,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在他幼年时,道家黄老之术正如日中天,儒家学说却备受冷落,两家的地位犹如池塘里面看月亮——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从一场学术辩论赛,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思想格局。

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历史上,对中国法律制度影响最深的首推儒家思想。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仅仅处于一种理论形态,未得到官方的采用。秦朝重法,汉初尚道。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才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它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成为历朝历代治国立法的蓝本,两千多年未曾断绝。

博士

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始见于六国。秦以后,汉武帝立学,博士始获得学官称号,并正式被赋予教授太学弟子的职责,也奠定了汉以后博士主要作为太学教官的职官发展趋向。

辕固

又名辕固生,西汉齐(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田庄镇辕固村)人,景帝时为《诗经》博士,后因为人廉直被任命为清河王太傅。武帝时因贤良而再次入征,时已年过九旬。辕固是西汉《诗经》中《齐诗》诗派的代表人物。

那么,在汉初黄老之术一统天下的思想格局中,汉武帝为什么会抛弃黄老而选择儒学呢?他又是怎样将儒学由在野状态转变为在朝状态的呢?在这过程中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呢?儒学独尊以后,对国家的政治、法制建设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要想解开这种种谜团,还得从“雄才大略”的汉家天子——汉武帝本身入手。

汉武帝名叫刘彻,汉景帝之子,出生于公元前156年。在他幼年时,道家黄老之术正如日中天,儒家学说却备受冷落,两家的地位犹如池塘里面看月亮——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从一场学术辩论赛,我们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样的思想格局。

汉景帝执政时期(公元前157年—前141年)的一天,汉朝长乐宫中正在举行一场严肃而又紧张的学术辩论赛。

长乐宫位于长安城的东部,又叫东宫,汉高祖以后一直是太后的居所。辩论的双方,一方正是长乐宫的主人,也是当今皇上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另一方则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儒学大师辕固,又叫辕固生。辕固是齐国人,因对《诗经》很有研究,被汉景帝拜为博士。他在公元前147年入朝,而汉景帝卒于公元前141年,可见这次辩论时间应该在公元前147年至前141年之间。听众则有汉景帝、他十来岁的儿子——现任太子刘彻,以及一些文武大臣。

双方辩论的主题是道家的黄老之术和儒家思想孰优孰劣的问题。刚开始还是心平气和,随着双方交锋的频繁,殿中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当窦太后问辕固对道家经典《老子》一书是什么看法时,辕固居然不屑一顾地答道:“此家人言耳!”这不过是妇道人家扯家长里短的闲话罢了。

窦太后听了,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俺这道家经典是妇道人家的闲话,哪比得上你那些管制司空(“司空”为“司寇”的误笔)、城旦一类犯人的儒家诗书呢!

太后说完,怒气未消,命令道:你那些儒家经典管得住犯人,还管得住野兽么?有本事你给我下到野猪圈里,去与野猪讲你那些道理。

汉代有斗兽表演,在长安城内外,有许多“兽圈”,就是动物园,有“虎圈”“狮圈”“彘圈”,其中“彘圈”就是野猪圈。将勇士用绳索由上而下吊进圈中,与猛兽格斗,血腥的厮杀,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以供皇家观看取乐。

正在现场的汉景帝眼看太后生气了,但自己也没法制止,谁叫太后是自己的亲娘呢!再看辕固这位老先生已是五十来岁的中老年人,哪有体力和野猪搏斗?但是母命难违,自己唯一能做的是把自己随身佩戴的宝剑借给辕老先生,希望他能一招毙猪、保全性命。一场血腥的人猪大战即将上演。

那么,为什么大权在握的窦太后会把一场学术辩论升级为生死搏斗呢?这背后究竟潜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认为,这就是思想斗争的必然结果。窦太后信奉的是道家黄老学说,辕固研究的是儒家思想。“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同思想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表现出来。

汉初承秦末战乱之余,虽然天下已定,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怎样来治理这个烂摊子呢?统治者认为,儒家思想太激进,法家思想太严酷,都无法拿来治理这个烂摊子。道家的黄老之术提倡“无为而治”,正是医治战争创伤的良方,从而将其确立为统治思想。

那么,为什么说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医治战争创伤的良方呢?它在治国上有什么价值功能呢?

《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传为春秋时老子所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共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是西汉初年治国方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黄老是道家的一个分支,以《黄帝四经》《道德经》为经典。他们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社会人生不可超越的法则。“道”的含义就是“路”。按照这条路走,就不会出事;不按照这条路走,就会翻车翻船,要出事。无为而治又是什么意思呢?“无为”绝不是躺在家里睡大觉、什么都不干的意思,而是不要做违背“道”的事,要按照道的规律来处理宇宙、社会、人生中的各种问题。用到治国实践中,主要有三点:

政治上,统治者应该节制欲望。天道是无私无欲的,所以人类要避免骄奢淫逸,才符合天道。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节俭出了名的。文帝长期穿粗糙的丝绸,他特别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穿曳地长裙,不准在帷帐上刺绣。衣裙遮住身体就可以了,长得都拖在地下,那不白瞎了吗?浪费!

法制上,约法省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地之间并无太多禁忌,但四季流转,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统治者在法制建设上应该约法省刑,减少法律条款、减轻刑罚,也不要搞繁法严刑,才符合天道。高祖刘邦在汉初约法三章,后来萧何删定律令,作《九章律》,和秦朝繁琐的法律条文形成鲜明对比;汉文帝、汉景帝进行刑制改革,废除了黥、斩左趾、斩右趾的肉刑,和秦朝残酷刑罚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上,轻徭薄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汉初经济凋敝,国穷民穷,“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史记·平准书》)。统治者要享乐,只有加大剥削力度,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有为;要做到无为而治,就得减轻对民众的搜刮,制定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这才符合天道。汉初的赋税是十五税一,后来又减轻为三十税一,文景时期有段时间不收税,这正是无为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正是在无为而治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施政执法不折腾、不扰民,尽量做到与民休息,从而较快恢复了正常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秩序。到文景时期,造就了辉煌的“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太平景象。此时此际,黄老之术不仅展现了它自身的价值功能,也遇到了它最得力的维护者,那就是窦太后。

窦太后,叫窦漪房,本是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东南)人,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吕后执政时,窦氏因天生貌美选入宫中当宫女。后来,吕太后将宫女分赐给诸侯王,每王五人。窦氏被赐给了代王刘恒,由于她妩媚动人、聪明伶俐,得到刘恒的宠爱,生下长女刘嫖,长子刘启,次子刘武。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周勃等老臣发动宫廷政变,杀掉当权的吕氏子弟,迎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窦氏当了皇后,大儿子刘启被立为太子。刘嫖被封为馆陶长公主,刘武封为代王,后又改为梁王。公元前157年(文帝后元七年),文帝去世,窦漪房的儿子刘启接班做了皇帝,是为汉景帝,窦皇后升级为窦太后,权势变得炙手可热。

窦太后曾经是文帝的老婆,现又是景帝的母亲,她酷爱黄老思想,不惜用强硬手段加以推广。史称,“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她以娘亲之尊,强求汉景帝、太子刘彻和她窦氏家人必须学习道家经典,大有确保指导方针百年不动摇的势头。黄老之术获得了政治上的殊荣。

就在道家思想蒸蒸日上之时,儒家思想也在悄悄生长。那么,儒家思想究竟有什么主张,它与黄老道家思想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儒家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一两句话介绍不清。但具体到政治法制层面,有两点必须提到:

第一,为政在人。即在政治法制实践中注重人的作用。孔子说“举贤才”,就是要推荐有能力、品德好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易经》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崇尚刚健有为的人。尤其是儒家强调人要随时随地进行能力锤炼和品德提升,这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修齐治平”理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才能和品行,然后才能帮大夫去治家,大夫的地盘叫家;然后才能帮诸侯治国,诸侯的地盘叫国;最后再去帮天子治天下。所以,儒学就是要求人要随时进取。

第二,尊王攘夷,弘扬“大一统”思想。所谓尊王,就是要强化天子的权威,儒家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切权力都要从天子这儿出来,谁要分享这种权力,谁敢和这种权力抗衡,我们就要采取“弱臣势”的方法予以打击。“弱臣势”就是要削弱臣下的权势,以维护中央集权,做到政治上的一统。所谓攘夷,就是对周边的少数民族国家,要做到“不与夷狄执中国”,要做到“用夏变夷”,即不要让夷狄来控制我们,而应当用我们华夏的文化去影响、改变夷狄,这样使“四方来朝”,使天下一统于天子,做到主权上的一统。

比较而言,儒家和黄老道家思想最主要的不同在于:儒家是积极有为的,是入世的;黄老道家是消极无为的,是出世的。

汉初由于经历多年战火,国力太弱,没有办法推行积极有为的儒家学说,只能把黄老思想作为治国之术,这样来与民休息、恢复经济生产。

汉家君臣虽然尊崇黄老,但不像秦始皇君臣那样大搞思想专制,搞焚书坑儒,在尊奉黄老道家为思想正统的同时,并不禁绝其他思想,允许诸子百家并存,只是对其他学派的人物在政治上不予重用而已,儒学也就取得了活动的空间。儒学家们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比如鲁国儒学大师申培门下,弟子多达千余人;另一位济南的儒学大家伏生,也是桃李满天下。

儒家思想虽然在官方没得到重视,在民间却传播火热,其从业者——儒生自然也会产生政治需求,这就是孔子学生子夏所说的“学而优则仕”,把书读好了就要去做官,所以这些儒生就会想方设法进入仕途。但这个愿望一直没实现,到汉景帝时,终于有几位儒生当上了博士,辕固就是其中的代表。

儒生入朝做博士,虽然算不上什么实权派,但毕竟也进入了核心政治舞台,这是一个政治信号,对黄老学派而言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儒生入仕,必然会和既得利益者——黄老学者发生利害冲突;如果任其发展,谁能保证今后它不会取黄老而代之呢?作为黄老思想最大的信奉者和维护者——窦太后,她不得不警惕。《史记·儒林列传》中说:“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由于窦太后的干预,汉景帝虽然任命了一些儒生做博士,但并没有真正加以重用,只是“具官待问”,仅仅是充当顾问,不让他们担任实际官职。在官场上,这些儒生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现在的儒道两家,一家在野,一家在朝;一家是体制外的失意落魄人,一家是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一家要进取,一家要阻拦,双方的矛盾不断聚集,越来越深。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官场,一方正要往上爬,一方使劲儿往下踩,双方的冲突就难以避免。辕固和窦太后的冲突,表面上看是两个人的冲突,实际则是儒道两家思想斗争的必然结果,不在今天爆发,就会在明天爆发。再加上辕固的性格刚直,加速了两家矛盾的爆发。

辕固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有个“固”字,那是固执得出了名的,说话从不拐弯,藏不住话,所以当窦太后问他对《老子》这本书有何看法时,他就冲口而出,说出“此家人言耳”的话,顶撞了太后;太后一怒之下,命令他去和野猪搏斗。

从辕固说话的口吻,可以看出儒生对自己长期在政治上受压制的局面非常不满,对黄老学派的飞黄腾达很有怨气。《老子》一书即道家宗师老子李耳的著作,汉以后称作《道德经》。客观地说,这是一本充满大智慧的书,而辕固偏说它是“家人言耳”,是妇道人家的闲话,显然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站在儒生的角度来考虑,这正是他们长期受打压而积淀的怨气宣泄,不借辕固之口喷发出来,也会借张固、李固之口喷发出来。如果说两家的冲突在以前还只是悄悄地干活,打枪的不要,那么现在终于登台亮相,变得公开化了!

那么,辕固和野猪之间的人猪大战,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

本人以为,人需要自强不息。但在两样东西面前会显得渺小,一是大自然;二是强权。

辕固在窦太后的强权面前,无路可退,只得手持宝剑,向“彘圈”走去。他长发飘逸、气定神闲、义无反顾,当绳索将他吊进“彘圈”的一刹那,饥饿的野猪向他扑来。辕固抬手一剑,正好刺中野猪心脏,《史记》载:“一刺,豕应手而倒。”只一剑,将野猪毙命。这种只能在武侠小说中出现的奇迹,在历史中竟然真的存在。

一场紧张、刺激的斗猪表演终于复归于平静。在场的人都喘了口气,窦太后也叹了口气:哎!真拿这固执的老东西没办法!

太子刘彻目睹全过程,尚且年幼的他,会怎样来看待这一事件呢?我猜测,他很可能会这样想:不同学派之间,不就是传授的经典不同,尊奉的宗师不同,讲述的思想不同吗?又不能当饭吃,何至于彼此搞得你死我活呢?虽然他一时得不出确切答案,但他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思想斗争是残酷的!

在祖母窦太后的安排下,刘彻从小学习黄帝、老子的书,其用意显然是要自己坚定不移地坚持“无为而治”的方针和路线;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故去之后,刘彻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没有继承和发扬祖上留给他的黄老之术,而是用儒家思想治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和他当太子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刘彻是如何当上太子的?在当太子期间,又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而使他选择了儒学呢?

同类推荐
  • 战火纷飞的武乡

    战火纷飞的武乡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与武乡民众一道,在武乡这片土地上,团结合作、共同抗敌,先后与敌人进行了大小战斗6368次,歼敌28830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可以说武乡的山山岭岭上都有过激烈的战斗,沟沟洼洼里都有着烈士的忠骨。该书主要收集整理了发生在我县境内一些重大战役战斗,以展示武乡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用小米加步枪打出红色江山的光荣历史。
  • 乾隆十三年

    乾隆十三年

    乾隆朝历史相当久长,所以不能不作分阶段的研究,本书所述即其第一个阶段,乾隆朝前十三年的历史,当时朝廷如何感受若干现代问题(如人口问题),提出跨时代有创意的发展政策(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一脉相承),如何作出欧洲式的“现代反应”(如加强政府),以及打算“回向三代”,做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都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但天下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是乾隆初年曾有预言“十三年必有拂意之事”,果然这一年就发生了许多不尽人意之事,从家庭到朝廷,从财政到经济,从政治到战争,也连带引发了政策的全面“收敛”。
  •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全新修订典藏版)

    写历史的人很多,这样写历史的人很少!2004年夏天,一部名为《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的历史作品突然问世,因其从人性角度和史料细节中,发现历史的鲜活与真实面目,一时洛阳纸贵,海内风行。作者李亚平也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作家,被誉为“黄仁宇之后最会讲历史的人文学者”。
  • 关山何处无狼烟

    关山何处无狼烟

    面对即将被攻破的南京,万里烽烟的山河,日寇触目惊心的残杀,你若身在城中,身处乱世,你会怎么选择?是奋勇抗战?是保存实力伺机逃走?还是委曲求全曲线救国?一切困难尽在全网最新第一人称视角抗战小说《关山何处无狼烟》,且看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导总队参谋以及他身边的这群溃兵,会在绝境中缔造怎样的故事。
  • 让死人开口说话:名臣问案

    让死人开口说话:名臣问案

    本书主要描写古代冤狱讼案故事,内容包括人命、奸情、抢劫、婚姻、债务、诈伪、雪冤等。案中的人物,既有高官重臣,也有江湖盗贼,书中故事曲折离奇,推理手法睿智而又高明,因而受到历代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本身不发达,更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被广泛运用于刑侦之中。古人侦破案件,主要依赖日常经验的总结、观察的敏锐、以及睿智的推理来复原犯罪的现场,并在问案中加以佐证。这是古人刑侦的特有智慧,而这些智慧之光,在今天的刑侦过程中仍有令人惊讶的闪现。
热门推荐
  • 灵虚英雄传

    灵虚英雄传

    就两句话:不写废柴逆袭的套路,只想塑造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不写越阶挑战的情节,只想讲述一群灵虚少年的爱恨情仇……
  • 释道

    释道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吃饭睡觉谈恋爱

    重生之吃饭睡觉谈恋爱

    一场突如其来的空难,让那青米回到了她开始的地方:青砖红瓦的小巷,香气缭绕的四方院儿,人来人往的食铺,忙碌在厨房严肃却可爱的小老头儿,还有那个沉静寡言的跛脚少年。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一段重启的饮食人生!(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谁是人才

    谁是人才

    本书重在培养员工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打破那种把能力看做是一切障碍的价值观,让员工把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成为职场中的超人。
  • 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

    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我们应当站在更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要不断发掘传统文化的优势,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将之转换成有效的资源和力量。左燕编著的《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不仅孵释孙子计谋的内涵,而且结合实例进行解说。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向孙子学计谋:最有中国味的谋略之道》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主旨为生活和工作提供经验以供借鉴。
  • 途经华岳

    途经华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长歌击剑录(上)

    长歌击剑录(上)

    时间或许已经不能表明什么,只是传奇一个接一个地连续。或许传奇本身也没什么价值,除了人们的赞颂。当赞颂的欢歌已经沉寂,当历史变成吟游诗人的语句,一切终将归于尘埃……
  • 郎有才女有貌

    郎有才女有貌

    傅月惜,东风国丞相家的大小姐,天下第一美人。可是,老天爷给了她一副好相貌,却没有给她一副好脑子。风无澈,南临国战神皇子,十岁开始带兵打仗,从未有过败仗,文武双全。可是,老天爷给了他一副好脑子,却没有给他一副好相貌。一纸婚约,把两个本无任何牵连的人紧紧的绑在了一起。世人皆笑:“这可真是郎才女貌啊!”
  • 明星玩家

    明星玩家

    人生四项基本原则:懂得选择,学会放弃;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来自华夏,混在“大染缸”,他的人生却是:女星太多,不懂选择;鱼与熊掌,不舍放弃。既耐不住寂寞,也经不得诱惑。何其壮烈!—————————————————来自星星的黑科技,全民游戏变成现实。不唱歌,不跳舞;没拼爹,没卖肉。武林高手闯荡娱乐圈全靠一个字,“玩”。玩game,玩人,一杆大枪打天下,问你怕是不怕?(韩娱、美娱、商业三种元素,以拟真LoL、WoW游戏内容串联人物、情节)
  • 佛医鬼墓

    佛医鬼墓

    港岛大亨老龙的神秘地下石室,伊拉克北部怪异鬼墓魇婴大法、转世灵童、红龙重生险况接踵而至,连环陷阱、诡谲变化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