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下属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企业领导力图达到的一种理想的用人状态。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在用权的时候能够赢得下属的信任。或者如何使下属对你的权力支配心甘情愿呢?一些领导之所以紧抓住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信任下属,怕下属把事情办砸了。因此,领导放弃权力的一个前提就是信下属。
相信下属
一、对下属以诚相待
对于人才一旦委以重任,就要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形成上下“协力同心”的大好局面,才能赢得人才忠心不渝地献身事业;切忌对部下怀有戒意,妄自猜疑。
明末亡国之君朱由检用人猜忌多疑,不相信忠心保国的袁崇焕,结果却毁了自己的江山。明朝走向灭亡的事例,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明代著名将领袁崇焕,文武双全,用兵有方,屡破清兵侵边。努尔哈赤在他的炮火之下曾受重创。朱由检未称帝前就知袁崇焕战功卓著,才能杰出;称帝后便下诏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并且赐崇焕上方宝剑,委以重兵,镇守边关。但是,朱由检用人多有猜忌,便派人暗中监视袁崇焕。当后金统帅皇太极率兵取道蒙古,向北京方向扑来时,袁崇焕急督师回援,想先敌于北京城下,背护京师,并亲自率军抵广渠门。朱由检却疑忌袁崇焕反叛,不允许他率军人城休息。
袁崇焕只得身先士卒与来犯之敌展开激烈战斗。正在这时,有谣言说袁崇焕有谋叛之意,后金利用朱由检的猜疑心,其实后金在这里运用的则是反问计。阉党余孽也趁机起哄,诬害袁崇焕。朱由检不问是非,终将袁崇焕以谋叛罪处死。朱由检为人猜忌多疑,且武断专横,未经调查便冤杀崇焕,这实是自取灭亡。无怪乎后人在总结明朝灭亡原因时说:自从崇焕死后,边境的战乱就没有停息过,再也没有杰出的人才能够阻止清兵的侵犯,可以说明代的亡国与朱由检用人多疑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给受挫者成功的机会
世间任何人的经历,都不会一帆风顺,常胜将军是不多见的。人在孩提时学走路摔跤,在学游泳时喝几口水,都是常事。所以,下属任务完成得不好,或出现失误,领导者一定不要大惊小怪。只要帮助他正确对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下属必然产生有负领导重托的自责感和将功补过的决心,势必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受挫者受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的、客观的,还有领导者决策指挥的原因等。如果一出现失误,领导者对受挫者只是一味地指责、埋怨、批评、训斥,而不给予丝毫的温暖和善意的帮助,定会冷了部下的心,甚至使其产生叛逆心理。
春秋时期,秦穆公派大将孟明视率军远袭郑国,在崤山处被晋军击败。按常规,丧师辱国,轻则受罚,重则斩首。而秦穆公却身穿白装,亲自到城外迎接孟明视等三位败将,当着军队的面失声痛哭,并安慰孟明视等人说,这一次出兵失败是我决策的错误,你们没有罪,请别介意。同时,仍把指挥全国军队的权力交给孟明视。结果在以后的战争中,孟明视等将士屡建战功。
所以说,领导者对于失败者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先弄清失败的原因,再看他受挫后的态度,是心灰意冷还是重整旗鼓,是怨天尤人还是引咎自责,是满不在乎还是羞愧难当,再根据其反应对症下药。
这样一来,你不仅是位老练的领导,下属还会很乐意地为您效力。
三、领导者不为俗议所左右
领导者与属下都生活在尘世中间,世俗之众对人皆免不了七嘴八舌、说长道短。为领导者所重用的人自然是被议论的对象。有的出于妒嫉心理或出于自身利害,散布流言蜚语,甚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这时领导者如果头脑不清醒,就会为俗议和谗言所左右,对所信任的人生疑。所以,领导者要真正做到无所猜忌,就必须对世俗偏见、流言蜚语、妒嫉心理保持高度警惕,不受其影响和左右。只有信任下属,才能正确对待所用之人。
四、用人要有广阔的胸怀
有的管理者,只允许手下的人能力、知识、才华低于自己,功劳小于自己,才可以信你、用你;反之,如果你的才华、能力高于他,他就会疑神疑鬼。“功高震主,才高招忌”,正是对此种情况的高度概括。袁绍杀田丰,曹操杀杨修,无不是心胸狭隘所致。它告诫人们:管理者必须气度恢弘,才能做到信人不贰,始终不渝,才能用好那些超过自己的人。否则,手下人就会聪明不可用尽,才能不可使尽,见好即收,略显而止,甚至激流勇退。如此一来,只能浪费人才的效能,影响事业的发展。凶此,我们说信任是企业的命脉。
五、信任下属授重权于手下
三国时期,关公在刘备、孔明人川后,独当一面,把守荆州重地,后来他主动出击,把曹军占领的襄阳也打下了,水淹七军,擒获了曹操的勇将于禁、庞德,一时声势震天。关公战线过长,心有隐忧。因为陆口守将是名将吕蒙,关公不敢抽空荆州的兵去援打樊城。魏、蜀、吴其时在这几个城池展开了混战:关公乘机袭击曹营,可东吴对他虎视眈眈,关公的袭击惊动了许都,曹军为此把关公恨死了,暂时又与东吴联手,协助东吴兵进攻关公。孙权在此情势下决心进攻荆州。他叫自家堂弟孙皎与吕蒙共作领军之将,吕蒙说了下面一番话:“主公若以蒙可用则独用蒙,若以叔明可用则独用叔明。”
孙权听了吕蒙的意见,恍然大悟,便拜吕蒙为大都督,总制江东诸路军马;孙皎在后方接应粮草,与指挥权毫不搭界。
独用吕蒙,东吴兵偷袭了荆州,结果一举夺下了荆州。失去了荆州,关公军心涣散,给养断绝,终致麦城败绩,英雄授首!
吕蒙取得的胜利,与孙权的充分授权密不可分。这授权里深含着信任。
领导者往往相信分权制衡的原则,以免下属独断专行,岂不知这很可能束缚住下属的手脚,使其才能不得施展。惟有敢授重权于下,才能使下属的才能充分发挥。
让部下放手去办
某个工作单位发生了贪污事件,主管以严格查账作为手段,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只要稍有疑问,就召来经办人员质问。尽管主管嘴上不说,但在态度上明显表示:“你们无法令人相信!”使得该部门的气氛异常低沉。
没多久,换了主管,新任主管在交接后立刻彻底展开个别面谈,以确定事实真相,同时详细了解每名下属所经办的业务内容。等到这些作业完成后,他就召集全体下属宣布:
“我相信大家,希望从今以后要多努力,不要辜负我对大家的信赖。”
从此以后,每当下属在工作上犯了错时,他在指责和指导之后,总不忘加上一句:
“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信赖。”
这句话成为他的口头禅。下属们也常常一边半开玩笑半带着自我警惕的意味回答说:
“绝不会让您对我们失去信心的……”
然后仍继续处理业务,气氛也变得十分轻松。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为了报答重视自己、信赖自己的人,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因此,作为主管者最重要的是要先信赖下属。
现将其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整理如下:
(1)崇尚性善论
由于下属是从许多自愿进入公司的人中挑选出来的人才,因此以性善论来对待他们,相信不会有太大差错。
(2)相信下属
所谓相信下属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相信部下的为人。
即相信部下是诚实、认真、有责任感、不会说谎、对工作负责的人。不过并非对部下的事一无所知就加以信任,必须先详细观察掌握其特征后才能相信他。
二是虽然相信部下所经办的业务不会有错,但另一方面,事实上部下往往会因为匆忙,或因前面工作的延误,或因权限问题而无能为力等因素造成差错;更何况一个人不管多认真,都难免会有失误的时候,所以也不能无条件地信赖下属所经办的事务内容。
因此,即使部下是应该信赖的,但主管所相信的乃是部下的人格,至于业务方面,仍须仔细做好检查和管理的工作,不能有所疏忽。
那么,单位领导该如何做才能使部下在业务上值得信赖呢?其重点如下:
(1)指导下属
要使下属经办的业务值得信赖,领导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指导下属。
领导要经常注意下属的工作态度,视需要而给予指导。
(2)工作的指示要明确
譬如明确指示工作的完成期限、主管所要求的报告方式和次数,以及部下在执行工作时应注意的事项等。
下属若是确实按照主管的指示去做就没有错,但主管的指示本身如果不清楚或有遗漏,会使只依主管指示去做所产生的结果与主管的理念无法完全一致。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对部下有所指示时必须清楚明确。
(3)确定听取报告
听取报告时,必须确定指示中要求的方式(日报)和次数(一天一次,下班之前等)。
(4)在适当时机作必要的处置
根据前面所提到的掌握现状,主管与有关部门交涉或要求支持时,一定要视部门的情况在适当时机作必要的处置。
经过上述的努力,在确定工作本身已经没问题之后,就应充分信赖主事者!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相信部下。
最后,还必须注意下列两点:
如果要建立自己和部下之间的信赖关系,务必多下功夫努力做好前述事项,若疏忽了这点,就无法维持彼此的信赖。
要理解相信部下和放任部下有所不同,同时要努力管理业务,绝不能怠慢。由于误以为相信部下就是放任部下的主管很多,因此最后仍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
对下属切记左右猜疑
自古以来,成就大业的帝王在用人之道中,用人不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孙权信任诸葛谨就是一个例证。
孙吴诸葛谨,字子瑜,琅邪阳都人。生于174年,卒于241年,诸葛亮的兄长。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谨,避乱江东,经孙权妹婿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
诸葛谨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暗谗中伤其明保孙吴、暗通刘备,为其弟诸葛亮所用。一时间,谣言四起,满城风雨。孙吴名将陆逊明辨是非,他听说后非常震惊,当即上表保奏,声明诸葛谨心胸坦荡,忠心事吴,根本没有不忠不孝之事,恳请孙权不要听信谗言,应该消除对他的疑虑。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从前派诸葛亮来东吴的时候,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在道理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把他留下来呢?如果你要孔明留下来,他不敢违其兄意,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不会不答应。’当时子瑜回答我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靠刘备,应该效忠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所流传的那种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决不会负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并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在信中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动。可以说,我和子瑜已是情投意合,同时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绝不是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所能挑拨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对我也是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也交给子瑜去看,也好让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之前,要考虑周全,确认其无误,便不再去疑。这样,既为自己减轻了负担。又给他人留下发挥才能的空间。何乐而不为?
但是,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在人心叵测的险恶环境里,要想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尤其是君王,时时需要警惕被他人篡位,时时又被小人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能不判断失误者很少。
但是,孙权做到了。他能力排众议,重用诸葛谨,始终不移,实在难能可贵!正是基于这一点,孙权才能在三国角逐中,聚集大批有识之士,得以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人们在用人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准则:对真诚所用的人,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信任,是人的一种精神需求,是对人才的极大褒奖和安慰。它可以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人不能三心二意,而要一心一意地信任之。如果用人多疑,则“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资治通鉴·唐纪》记载:有人向唐太宗告发魏征结党营私,太宗就派御史大夫温彦博去查办。几天后,魏征朝见太宗时说,您应当知道,国家的命运与你我是联系在一起的。您把相位交给我,是相信我会诚心诚意地治国,如果我们之间心存疑忌,治国大业将无从谈起。管仲为齐桓公治理齐国以成霸业,就在于用而有信。可见,“用人不疑”是古今明哲众口一词的见解。
用人,信任人,就可以使被用人与用人把心思和力量共聚于一个焦点,共同创造伟业,取得胜利和成功,这种事例在我国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