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2000000018

第18章 镜头留住西藏往事

口述 陈宗烈 整理 韩斌

一台罗莱福来,一台莱卡F3,闪光灯是灯泡式的,轰一声,闪一下,换个灯泡,被拍的人往往丢了魂似地吓一跳。1956年至1959年的西藏还处于封建农奴社会,贵族、领主、牧民、农奴、乞丐的生活情态都被我收入了镜头

20岁之前,我不知道摄影为何物。我一直生活在江苏老家,带领弟妹种地、做小学教员、参加土改,一心要求进步,却因为有一个国民党上校军官的父亲,而被主流社会拒之门外。

父亲的故事本来和我们的话题无关,只是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再次看到父亲这一辈中国人的缩影。和这部剧里的杨家兄弟相似,我家也是国共两党共存:抗战爆发,我的两个舅舅加入了新四军,我的小姑妈去了延安,当小学教员的父亲投奔了国民党军队,军部组建了个“血花剧团”,父亲担任上校团长,宣传抗日……在那个举国热血的时代,我们家是两种主义,一种情怀。

父亲看不惯国民党贪污腐败,也买不起全家六口人的飞机票,没去台湾,回到老家,在朋友的工厂里当会计。1951年镇压反革命,他被判刑10年,送到青海劳改。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被特赦,回老家没几年就病逝了。而我们,因为家庭问题,入团、参加抗美援朝,都没有份。

在家乡没有前途,生活都有困难,我到北京投奔小姑妈。北京机会多,到处在招工。我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个考试,竟然被录取了,工作是当摄影师的助手。

我大开眼界。我参加摄制组,拍过西安飞机厂、洛阳拖拉机厂的选址建设,拍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拍过乌兰诺娃、米哈伊诺夫等苏联艺术家的来华演出。那时候我已经意识到:用镜头来记录历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工作努力,我1954年被保送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新闻纪录电影摄影。

“家庭成分”始终是一座大山。领导劝我改行:“现实是严酷的,搞新闻摄影的很有可能进中南海拍摄,你第一关政审就通不过。”

郁闷中,厂里贴出布告:《西藏日报》社成立了,需要摄影记者。

我看到了希望。我不能搞电影了,还可以去拍“呆照”啊(搞摄影的对拍照片的戏称)。西藏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一定会有我的作为。

1956年,我24岁。7月底,我提着一个铺盖卷、两只纸箱子,坐上一辆美国造军用道奇卡车——那是解放战争时缴获的战利品,历经21天的颠簸,和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一起,豪情万丈地来到了拉萨。

满怀干劲而来,现实与想象却大不相同。领导要求我们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志向,一切行动遵照“十七条协议”,适应西藏特殊的社会现状。“门里是社会主义,门外就是封建农奴社会”。上班、生活的圈子,就是报社的大院

我安下心来,参加报社组织的学习班,先过语言关。

藏语是拼音文字,规矩多:上层对下层,或者平民之间交谈,用的是口语,相当于藏语“大白话”,贵族之间交谈、下层对上层人士说话,必须用敬语。敬语是一种非常文雅的书面语,比如“你叫什么名字”,敬语必须说,“请教阁下您尊姓大名?”有点儿像“文言文”。

我们的藏语老师杨化群是四川人,当时是藏文编辑部的副主任。他自编一套教材,深入浅出。我学得很有兴致,进步也快,不到一个月,就掌握了一千多个词汇,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了。

杨化群这人不简单,他曾是拉萨三大寺之一哲蚌寺的喇嘛,是当时少有的汉僧,对古典和现代藏文都很有研究。他的感情生活很传奇,妻子是拉萨的尼姑,名叫益西旺姆,两人相爱后双双还俗。益西旺姆后来成为西藏广播电台第一个藏语播音员。

报社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不少。我们有三位副总编,其中一位擦珠·阿旺洛桑,是个活佛,是西藏历史上最早东渡日本的留学生,他的学问与诗赋,在社会上极负声望。

而每天上午,总有一个身穿澳毛长袍、戴着玳瑁近视眼镜、面容清秀的老人,颤巍巍地走进报社大院。藏族职工见了他,躬腰立于路旁,恭敬地问候他:“公俄,古苏德波银呗?”(公爵,您贵体安康否?)他叫江乐金·索南杰布,是西藏藏文编审委员会委员,报社藏文编辑部的顾问。

江乐金的祖先颇罗鼐被清朝政府封为“郡王”,这个高贵的封号承袭了九代,传到江乐金是第八代。江乐金懂英语和印度语,是个大学者,他还曾是个激进的贵族青年:1939年,他创建“西藏革命党”,想改变西藏的社会制度,按照英国模式,搞议会制。失败后被西藏地方政府抓捕判刑,后来流放到了无人区。他设法逃到印度,成了拉萨当局的通缉犯。直到上个世纪40年代末,才回到西藏。

江乐金一生都很前卫。西藏男人当时仍留辫子,他却是一头黑亮的短发。晚年,他创造了很多藏文的现代名词,比如藏文的“报纸”(擦巴)这个词,就是他的原创。照片上他睿智的眼神、清冷的侧影令我动容,我想,像这样的大贵族、大知识分子,一定有一个很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这些人都被我摄入镜头,成为一个时代特有的印象。

进藏不到一个月,中央通知,决定在西藏实行“六年不改”(暂不进行民主改革)。人员收缩,原来调进藏的通通撤回去。《西藏日报》从内地引进了三百多人,半年里走了百分之八十。我选择了留下——当时,报社的摄影记者只剩下我一个

尽管争取一切机会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但是在拉萨,我还是嫌摄影的机会少。

没想到引路人很快出现了。他就是报社的另一位副总编,噶雪·顿珠。

噶雪是“噶厦”(地方)政府派来的四品官,他是西藏上流社会的头面人物之一,大贵族,从小在印度长大,英语很好,曾经做过达赖的口语翻译。那时他30多岁,当地人称呼他“噶雪赛”(噶雪少爷),他一出现,人们往往低头伸舌,表示敬畏。

我进入他的视线,是因为我能用敬语和他交流,还会说两句英语来补充——我的英语是新中国成立前学的,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差,教材是林语堂编的开明课本。这让他觉得我与众不同,很器重我,主动说:“以后我们可以好好合作,有重大报道,我去写文字,你呢,拍照,我们配合。”

太好了,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从这以后我就跟着他四处活动,就此走进了西藏社会更深更丰富的层次——寺院、僧侣、贵族、官吏……

那时西藏还有一些摄影记者,新华社的、军区的,都没有这样的机会,没有我的幸运。我拍的有些照片,当时并没机会在报纸上发表。我想,今天不能发表,说不定将来有用,而且我还自己花工资积蓄另买了一台莱卡F3,带在身边。没想到当时这个非常简单的想法,让我现在很庆幸自己有那样的“远见”——所有的惊鸿一瞥,现在都成了永久的历史定格。

西藏的贵族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封闭的,一种是现代、有新思维的。噶雪·顿珠属于后者。他追求进步,思想开放,认为共产党、解放军是为老百姓做好事的,修路、开厂、办医院、建农场,都是西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事

噶雪带我参加的第一个重大活动,是1957年的“莫朗钦波”——每年藏历新年第二天举行的传召大法会。在那些天里,拉萨完全变了样,到处是身着绛袍的喇嘛,如同一片红色的海洋。政府官员和警察都不见了,取代维持秩序的是铁棒喇嘛和朵多喇嘛——后者脸上抹着锅底灰,膀大腰圆,状如凶神恶煞。

1957年的大法会,宗喀巴传人甘丹赤巴·土登衮嘎大活佛要到大昭寺的松曲热广场讲经。宗喀巴是格鲁派(黄教)创始人,他最小的弟子根敦珠巴死后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甘丹赤巴的宗教地位十分崇高,那一年他已经90多岁了,担任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的会长,是一个爱国的高僧。

我和噶雪一同前往。他黄袍马褂,传统装饰,盛装出行,我西装革履,紧随其后。刚走到八廓街,已经人山人海,无法插足。噶雪问我:你带钱了吗?我说有,从身上摸出三个“袁大头”来——那时,人民币在西藏还不流通,当地人只认有袁世凯头像的大洋。

噶雪向一个铁棒喇嘛招招手。那喇嘛满脸涂墨,臂系红布,手执木棍,腰挎大刀。见是个贵族招呼他,便大大咧咧地走过来。噶雪尊称他一声“古秀拉”(先生),希望他为我们带路进广场。一边说,一边塞银元给他。喇嘛收了钱,二话不说,粗声吼着“啪纠纠”(快滚开),用手中的棍子在前挥舞,原本水泄不通的人群竟然像海水被从中分开,闪出一条通道来,我们仿佛捻着避水诀的孙悟空,跟着他长驱直入,一直走到正在讲经说法的大活佛面前,拍到了一幅幅难以重现的场面。

正午时分,烈日下出现了一列色彩斑斓的队伍。开道的是前驱警跸,手执经幡的仪仗队紧紧跟上,之后是贵族、僧侣、地方政要,他们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其中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四大“嘎伦”

1958年8月,哲蚌寺、色拉寺举行考“格西”活动。格西是藏传佛教的最高等级学位,相当于“神学博士”。活佛都要前去应试,噶雪跟我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可以多拍点照片。

从拉萨哲蚌寺到色拉寺的长长的土路上,事先用石头铺好了一条警戒线,中间就是所谓的“神路”,只有活佛和仪仗队可以行走。老百姓就在“神路”的两旁烧香、叩拜。

正午时分,烈日下出现了一列色彩斑斓的队伍。开道的是前驱警跸,手执经幡的仪仗队紧紧跟上,之后是贵族、僧侣、地方政要,他们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其中包括西藏地方政府的四大“嘎伦”(首脑)。

中间是一顶黄色锦缎包裹的大轿,活佛就在轿中。轿子是清朝顺治皇帝所赐的“金顶黄轿”,后来一直都用这顶轿子——破了,就按原样修好。轿前有“孔雀伞”,轿后有华盖,不停旋转。

贵族和僧侣们的家奴、侍从和护兵牵马徒步前行,簇拥着各自的主人,组成这支浩浩荡荡、排场十足的队伍。

当日我没看到其他的摄影师,只有我一个人跑前跑后,对着这一盛大的场面拍得畅快淋漓。因为噶雪的关系,我跑到轿子跟前拍照,也没有人阻拦。

当时拉萨居民三万余人,乞丐就有四千多。他们嘴里叫着“咕几咕几”(求求你),伸出拇指冲上的双手行乞。有的还高唱乞讨歌:“呀拉嗦——天上的飞鸟,没有比麻雀更小的了,啊啊啊——地上的人哟,没有比我更可怜的了!”

虽说“院子里是社会主义”,农奴社会等级森严的气息却无处不在。报社有个藏族勤杂工阿旺,出身“育布”(佣人),专门为编辑部打扫、送水。每次见到噶雪、江乐金等贵族,立即低头旁立,弯腰吐舌,离开时倒退着走,到门口才敢转身出屋。

我说,阿旺你参加革命了,已经是国家的主人,贵族和平民都是平等的同事,你应该挺起胸来。阿旺说,农奴当久了,见了贵族老爷总是心里害怕,奴性在作怪哩。后来在同事们的鼓励下,他才慢慢打消了顾虑,挺直身板。

那时候我总想找各种机会,跟随工作队下乡,去接触拉萨以外西藏的实际生活。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拍西藏各个阶层的原始生活状态、地理宗教环境,觉得应该积累这些资料。

工作队下乡,有的给农牧民看病,有的为牲畜防疫,兼带宣传政策。一个工作队十一二号人,队伍却浩浩荡荡,骡子、毛驴就有一二十头,大部分用来驮礼物。礼物送给头人和领主——下乡需要当地人的指引,不然寸步难行。礼物包括茶叶、绸缎、银元。在牧区一块银元买一只羊,六块银元就能买一头牦牛。领主收到礼物,通常都很高兴,就会让管家帮着我们开展工作。

我们和农奴有接触,但都不够深入,因为和农奴打交道多了,领主会以为我们在做农奴的思想工作,势必引起误会甚至反感。既然不能多说多问,拍照就是最好的记录。

1957年,我跟着工作队来到金龙谿卡庄园,借宿在农奴扎西旺堆家。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厉声的训斥声,出去一看,原来是管家强桑前来逼债。管家肥头大耳,恶言恶状。扎西旺堆一脸畏缩,愁苦满面,无助的目光低垂到地面……没有比这更强烈的对比了。我悄悄拿起相机,灯光一闪,把恶管家吓了一跳。

另外一张农奴半夜吃饭的照片,也是抓拍的。

那是在另一个庄园。农奴整个白天一直在地里干活,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半夜,他们回来了,疲惫不堪。牛棚就是他们睡觉的地方。管家提来一桶萝卜汤和一桶糌粑,这就是晚餐:汤是漂着几片萝卜的清水,糌粑是粗糙的豌豆磨成炒面,一般都是给牲口吃的,人吃了肚子会发胀。这样的情景,令人心酸。

那段时间,形势已经很紧张了,经常有消息传来,哪里发生了叛乱,攻击我们的机关和学校,偷袭我们的部队。有一次,我跟着兽疫防治工作组下乡,被一帮武装叛匪跟上了。我们走他们跟,我们停他们也停,他们经常在山顶或高坡驻扎,居高临下地监视我们。晚上我们都要轮流放哨。

他们跟了我们一个月,一直没敢下手,因为我们也不好惹——12个人,个个身强力壮,配有武器。我们的政策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第一枪。

这是1959年平叛和民主改革前我亲眼所见的西藏社会情景,我们都有强烈的感受:西藏需要变革。

1980年,我工作调动,离开了西藏,领到了三千元安家费,携妻儿在北京安下了家。今年3月,我把一百张西藏的照片捐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也是国博关于西藏地区的首次专题性收藏

命运是奇妙的,它对你关上了一扇窗,同时又开启了一道门。进藏半年,因为工作出色,我被破格吸收入党。1960年,我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就是全国劳模了。如果在内地,我的命运轨迹肯定不一样。

评上劳模的消息,是1960年5月收到的,报社给我发电报,催我到北京开大会,我还很不情愿呢——那会儿我正在珠穆朗玛峰上,准备跟着中国登山探险队第一次从北坡登顶。

“文革”中我也受到了冲击,被发配到林芝的原始森林里劳动。西藏的天很蓝,深邃得望不到尽头,原始森林寂静而迷人。美丽的尼洋河从密林中穿流而过,河水纯净清澈,可以把河底的石头看得清清楚楚。在那里“劳动”,倒别有一番难得的意境。

我利用闲暇时光,动手做了一个红木的板凳,又在凳子底面刻上心里的话,托人带给远在拉萨的妻子,而她给我的回信让难兄难弟们嫉妒不已——那是写在一张张裁得整整齐齐的粉红色的纸上。

1956年进藏,1980年离开,这25年,我亲身经历了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到平叛、民主改革、“文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几个翻天覆地的转折,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它从“旧”到“新”的历史全程,这些照片现在被公认为珍贵和有价值。

今年3月,我应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要求,把这批照片中的一百张照片捐赠给了该博物馆。这也是国博关于西藏地区的首次专题性收藏。

前些年我重返西藏,看望了很多老朋友,包括我的“阿嘉拉”(姐姐)次仁拉姆,百感交集。

次仁拉姆从前是农奴,1961年,翻身农奴组织互助组,桑嘎村的11户“朗生”(家奴)因为不会干农活,被排斥在外。次仁拉姆的丈夫强巴叹气:“会跑能飞的都入组了,只有过去住马厩的人剩下了。”次仁拉姆却很有主见,把“朗生”组织起来,学习务农。三年后,他们摆脱了贫困,实现了丰衣足食。这个“朗生互助组”被称为“百万翻身农奴的好榜样”,次仁拉姆当上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我在桑嘎村蹲点采访了三个月,她也成了我的“阿嘉拉”。从此,她每次到拉萨开会都要来看我。

我调回北京10多年后再次见到她,当年的少妇,那时已经70多岁了。她从冰箱里拿出啤酒,爽朗地说:“以前请你喝青稞酒,现在要请你喝啤酒啦!”

我的西藏朋友们,和从前相比,他们的生活早已是天壤之别。

同类推荐
  • 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

    宁夏地名与古代诗词

    除了边塞诗人之外,诗坛巨擘李白、杜甫、白居易也留下了不少内容涉及宁夏的名篇,这些诗篇中关于宁夏的具体描写对今天了解古代的宁夏情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麓山惠风

    麓山惠风

    该书收集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300余篇诗词作品,大多刊发在有关诗刊、杂志和中国金融文化网上。全书诗文并茂,富有特色。作者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深入生活,注重掠影,发现变化,敏于感悟,有所体会,马上记于笔端。因此,他的诗非常注重时代气息,相关文章社会背景清晰,紧贴经济金融和有关“热点”,深受广大文朋诗友的喜爱。
  • 文论:文学评论经典

    文论:文学评论经典

    本书分为文学理论论著、诗词理论论著等两个部分,内容包括:《政治与文化论著——典论》、《第一部文学论著——文赋》、《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等。
  • 信仰之海

    信仰之海

    马休 阿诺德在维多利亚的盛世,听到了代表基督精神的“信仰之海”落潮的哀声,于是呼吁用真诚的爱来拯救那表面上光明的世界。如果说,《信仰之海》作者也有自己的“信仰之海”,那一定是诗歌,毕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的大部分文字,都与诗歌有关,涵咏经典诗文,足见作者滋养性情之用心。还有小部分文字是关于翻译和读书的随笔,是现实生活的点滴侧影。《信仰之海》可以说是作者对“诗性人生”的诠释与见证。
  • 苦于赞美

    苦于赞美

    这是作者第一本公开出版的自选诗集,收录了张执浩15年来的151篇诗作。诗人以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深刻的人生体验以及爱的情感抒发,一往情深地呼唤爱的到来,表达着“心中有美,却苦于赞美”的心痛。语言精警,诗意纯净。
热门推荐
  • 盛山十二诗·桃坞

    盛山十二诗·桃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本书分时光碎片、县域观察、乡村走笔、青川纪行、人物素描、编采札记六部分,收录了《思念如潮慰忠魂》、《湖州工业园区完成“格式化”》、《长兴民企兴无限投资》等文章。
  • 漫步青云

    漫步青云

    这是作者出版的一部日记体作品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一些散文和随笔作品。这些作品大都发表在自己的博客或相关报刊上,文字较为散淡,多为一些感悟性作品。
  • 冷酷校草恋上甜心校花

    冷酷校草恋上甜心校花

    林潇潇在开学前夕被一个大眼冷酷男连累,从一个高七米左右的石桥上掉了下去,原本貌美清秀的她,惨变石膏人。除了身上四处骨折外,脸上还不幸被裹了N层纱布。因意外结识冷酷校草冷一凡,一次次倒霉经历让她觉得这个家伙就是自己的灾星……拆掉石膏和纱布,她成了全校公认的校花,却意外得知了一桩藏在校园中,有关于她和冷一凡的阴谋,在应对校园中潜在威胁的同时,她还要查清楚这桩阴谋的真相。而这个时候,最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竟然被人告白了!!!这个人竟然是冷酷校草冷一凡!!由于要查真相,她竟然鬼使神差地同意了冷一凡的追求……
  • 每天一节口才课

    每天一节口才课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技能,85%是靠他的口才交际能力。”现实生活对此也有印证,会说话的人不仅在人际交往中找人喜欢,而且如鱼得水、事业有成。而那些不善表达、言词笨拙的人,就往往容易吃亏,甚至于栽跟头。在当今社会,如果你没有傲人的学历,缺乏充足的资金也无甚背景,那么,通过加强自身的口才训练,将成为你的成功催化剂。本书以丰富像是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严丝合缝的逻辑,为大家提供在职场或生活中提高口才的种种技巧。从日常生活的沟通艺术到商业谈判的制胜诀窍,从为人处世的轻松幽默到职场生涯的攻心话术,一本书让你懂得如何才能把话说得恰到好处,从而平添魅力。
  • 十荒天下

    十荒天下

    后山之中,一个少年正在努力修炼着自己的拳法,却让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少年杜炎偶遇剑杆。家族中,处处受欺凌,到最后,一大批不可敌的人由着自己家族的二哥带队,来到达赫拉镇……
  • 有朋·有书

    有朋·有书

    本书分为有朋自远方来、一生与书为伴两部分,内容包括:初识庐山、中国的世纪、企鹅与麦肯森、东方书店的山田、剑桥与潘仕勋、圣智陈锦煌、又一个大伟、做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推动者、胜利的回忆与纪念、天津与世界零距离、关于中国图书“走出去”的思考等。
  • 溺爱1

    溺爱1

    一个萌妹纸,一个霸道总裁,原本应该是幸福和甜蜜。然而有一种感情一旦蒙生就会如同洪水猛兽,哪怕是一点点的思念也会被冠上巨大的罪恶感。命运枷锁,谁都挣脱不了,也或许,是不想挣脱。被世界抛弃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背叛世界?爱便爱了,疼便疼了,有何不可。历经辗转,他猛喝一杯,“死后,请将我葬在她的身旁,不然该是怎样的凄凉!”
  • 鬼蛊凶尸

    鬼蛊凶尸

    古老神秘的邪恶诅咒,数百年轮回一次,启动毁灭性的灾害!带来死亡,让人们陷于极度恐慌之中。我的一生,都在与这些古老的邪恶力量对抗……吾以祖传秘术《察脉寻金八决》,察天地日月之命气,占土木沙石分位!以此追踪“金银气脉”,挖掘华夏大地深埋秘藏的千古秘密!遭遇:煞归穴、巫棺阵、黄泉命灯、老漆尸、蛊血池……并以八决要领破解:厌胜、痋术、蛊术、黑白二煞等等妖邪!精彩不容错过……
  • 太上黄庭中景经

    太上黄庭中景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