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60400000004

第4章 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手段(3)

在这件事情上,乾隆充分展示了作为统治者的权变之术。他利用修纂《四库全书》的良机,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让那些“蛇”主动地游走出来,然后一个个打死,最终达到了清除“不良思想”的预期目的。

第一招,循循善诱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一招,就是循循善诱,广而告之。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四日,诏谕天下,要求搜访群书,以备修纂《四库全书》之需。但由于当时对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内容、体例等都没有考虑得十分成熟,这个诏书下得非常笼统,只是说了一些原则性的话,致使各地对搜求什么样的书并不十分明了。

同时,由于当时因文获罪的事情时有所闻,如雍正朝的查嗣庭、吕留良陷身文字狱,乾隆二十年胡中藻亦因文下狱,民间风声鹤唳,只怕因献书而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搜书的效果很不理想。到了同年十月十七日,献书者还是不见踪影。乾隆十分不快。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乾隆又多次下旨,要求各地多多献书,并且特别强调,即使所献之书中有“忌讳”或“妄诞”的字句,与藏书之人也没有半点干系,不得加罪。至于经手搜书的地方官,更是毫无关碍。绝不藉“访求遗书,而于书中录摘瑕疵,罪及收藏之人”。何况只是借书抄录,抄录完了之后,仍旧要把原书发还给持有者。

这样一种“善诱”之策,果然使许多粗心之“蛇”纷纷出洞。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不管是好书坏书,“浙江江南督抚及两淮盐政等奏到购求呈送之书,已不下四五千种”,其他省份所献之书在数量略有差别,但他们献书的劲头却与此无异,真可谓“踊跃奉公”了。

第二招,奖掖激励

乾隆“引蛇出洞”的第二招,就是适当奖掖,精神激励。

在消除献书人后顾之忧的基础上,乾隆还不忘给献书者以适当的精神奖励,提高天下藏书人献书的积极性。

这个奖励办法颁布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五月,主要内容是:凡献书五百到七百种者,朝廷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凡献书一百种以上者,赏《佩文韵府》一部。献书百种以上者,还可从里面挑选一些精品书籍,乾隆亲自在扉页题签,留下墨宝。对乾隆题咏过的书籍,要优先抄录,尽早发还持有人。

我们知道,献书之人多为爱书之人,中间多有风雅之士,能得到《古今图书集成》一类的奖励,已是相当不错的事情,且还能得到当时圣上的墨宝,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

于是乎,各地献书量又有所增益,仅各地所献书籍,就达万余种之多,足见乾隆“引蛇出洞”招数之高妙。

第三招,威逼恫吓

对于那些藏有“违禁”之书,又不肯出洞之“蛇”,乾隆则采取“威逼”之法。

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乾隆就对一位督抚下了这样的谕旨,大意是要该督抚去向那些已经献了书的藏书家宣示,“如有不应留存之书,即速交出,与收藏之人并无干碍。联凡事开诚布公,既经明白宣示,岂肯复事吹求?若此次传谕之后,复有隐讳留存,则是有心藏匿伪妄之书,日后别经发觉,其罪转不能逭,承办之督抚亦难辞咎”。这道谕旨绵里藏针,既有娓娓劝诫,又暗含威胁之意。当地官员和藏书之人哪敢怠慢?

之后,乾隆又多次下达类似谕旨,一道紧过一道,即使有侥幸心理的藏书人,也不得不把所藏之书献了出来。

打蛇的事情我做主

蛇既出洞,书既已献,藏书家就做不得主了。

对于其中有“抵触”满清之语的“违碍”之书,本身的命运自然不消言说。据史料记载,在修纂《四库全书》过程中惨遭销毁的书籍达三千种以上。不少书借助修纂《四库全书》这一盛事保留下来,但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不再是原来的样子。这一点,鲁迅曾作过精辟犀利的批判。

更有甚者,许多书的主人由此罹祸,在新罗织的文字狱里饱受煎熬。江西举人王锡侯因删改《康熙字典》,另刻了一本《字贯》,被认为“大逆不法”、“罪不容诛”,不仅所辑录的书籍全部被销毁,本人及其家属也被发配黑龙江为奴,与此案有关的一些地方官都受到严肃处理,真可谓“出洞之蛇任人打”了。

为此,我们在了解《四库全书》作为文化巨献存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举动后面的故事。

正是这些不为我们熟悉的细节,让人体会到历史的残酷性。

“十全”背后非十美

乾隆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一是因为历史教科书对“康乾盛世”的大肆褒扬,二是由于当前《戏说乾隆》、《乾隆微服私访记》这类清宫戏在荧屏上对人们视觉形成的持续冲击。有这两种力量推波助澜,一个人想要低调都难。

何况乾隆本来就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对于自己的功劳和业绩,即使别人不吹捧,他自己也会想办法来宣扬。他称颂自己“十全武功”的诗便是这类“颂己”之作的代表。

“十全武功”,就是“十场战争”。具体为:准噶尔两役、回部一役、金川两役、台湾一役、缅甸一役、安南(越南)一役、廓尔喀(尼泊尔)两役。这十场战争,有胜有负,都打得艰苦卓绝。乾隆老夫子为夸耀自己的丰功伟绩,专门为每场战争各写了一首诗,后来结集成《御制十全诗文集》。

我们知道,大凡喜欢夸耀自己的人,往往是底气不足者。其所讲述的事情,往往名不符实。乾隆把自己任内发生的十场战争夸耀成“十全武功”,作为皇帝老子的“金口玉言”,当时没人敢反驳。

但岁月流转,时过境迁,随着皇帝老子威严的逐渐消失,对于“十全”武功的评价便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这在各种史料中都可找到,近人孟森在他的《清史讲义》如此评价:“高宗(乾隆)于新疆定后,志得意满,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后,或起内乱,或有外衅,幸而戡定,皆救败而非取胜矣。”这个评价说,乾隆自从平定新疆后,所有的“武功”要么出自内乱,要么是外面挑衅,运气不错,碰巧平息,都是“救败”而不是“获胜”。

由此可以看出,“十全”之谓,不过乾隆的夸大之辞,他把战争的功过成败,当成政绩煮成一锅“十全十美”的稀粥,希图使自己的威名永世流传。

没有任何一场战争是“双赢”的。

只要是战争,就必然伴随着血与泪、火与仇。

大小金川位于川西大渡河上游,山高路险,常年积雪,人口仅数万人,辖地也不过二三百里,乾隆时土司内部纷争,朝廷前后两次发兵平定。第一次是乾隆十四年(1749),打了两年,耗银2000万两。第二次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费五年之功,十万之师,七千余万之帑”。这两场战争都打得十分艰难,因为大小金川地势险要,满清大军与当地反复厮杀,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胜利。除花去大量的军费以外,还损兵折将。史学家孟森评价道,乾隆前后在金川发动的这两场战争,用朝廷正规大军和当地土人武装相斗,即使打胜了,也算不了什么。并且,在初次平定金川时,总督张广泗、经略纳亲因错失时机,被朝廷处死。再次平定金川时,定边将军温福又战死,损耗也非常大。

这样的“武功”,怎么能称得上“十全”呢?

除此之外,平定台湾、安南、廓尔额(尼泊尔)、缅甸等战役,要么是吃了败仗,要么是别人主动投降,没有那一役称得上“武功”。

拿缅甸一役来说,当时满清的征缅大军很多死于南方热带雨林的瘴气,统帅明瑞战死,好在此时被缅甸吞并的暹逻在华人郑昭领导下复国,正好发兵攻打缅甸,缅甸为避免腹背受敌才向清廷求和。这明明是场败仗,却要说成“武功”,有些恬不知耻,难以让人信服。

即便如史学家孟森肯定的定回疆之战,虽说平定了叛乱,统一了疆土,但所费之巨、所损之将都十分惊人的。《东华录》载有很多奏报,颇言当日之艰辛。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十一月,在回疆前线厮杀的将军兆惠上奏:“我兵杀贼虽多,阵亡亦百余,总兵高天喜、原任前锋统领侍卫鄂实、原任副都统三格、侍卫特通额,俱殁于阵。”参赞大臣爱隆阿也奏报:“靖逆将军纳穆扎尔、参赞大臣三泰于十月十三日,带巴鲁图侍卫奎玛岱并兵二百余前赴兆惠大营。夜四鼓时,遇回兵三千余,仓卒冲拒,三人均已阵亡。”通过边疆大臣们奏闻的只言片语,我们看到的只是当日战争的残酷,丝毫未见“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妙,这又怎能轻易地冠以“十全武功”的美称?

至此可以看出,所谓“十全武功”,不过是一个臆想症患者的呓语、一个好大喜功者的幻想,这种虚荣也许可以短暂蒙蔽人们的眼睛,但时间的河流终究会冲开历史真相上面粉饰的沙尘。现在,又还有多少人对“十全武功”深信不疑呢?

文字狱的另一端

大概是意识到文化的“利器”作用,清代的皇室对文人一直保持警惕。雍正皇帝是个相当精明强干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种精明,使他意识到文化的“双刃剑”作用。这把“剑”用好了,固然能进一步巩固、维护朝廷的权威,可一旦用歪了,对当前的统治就可能起到颠覆性的效果。因此,自雍正始,清朝对文化的管制变得极为厉害。

雍正时的曾静事件

这个事情还得从著名的“曾静事件”说起。据《清史稿》载,雍正六年(1728),湖南儒生曾静派遣自己的弟子送了一封信给川陕总督岳钟琪,信中讲了一通大道理,大意是说清代皇室本来是金(女真)的后裔,而你却是汉人特别是抗金名将岳飞一脉所传,现在你身居高位,一定得利用这个资源优势,报我们汉人之仇啊。这封信完全站在种姓的角度,以一个读书人的慷慨陈词来劝说当时的封疆大吏。表面上看,这确实是有道理的,但站在岳钟琪的位子来看,这封信无疑是晴天上的一个霹雳,他“大骇”,赶紧上报雍正,让朝廷去查这个事情。而曾静虽然表面上义正辞严,但却受不了皮肉之苦,一顿严刑拷打下来,立即招出自己之所以有这个思想,是因为受了浙江读书人吕留良著作的影响。

那吕留良到底是什么人呢?史料显示,吕留良(1629—1683)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诗文家,也是有名的反清人士。这人一身傲骨,不但用家产支援义军,而且直接参加抗清战斗,左腿中箭,留下终身创伤。他的著作自然满是反清言论。曾静读了他的书,一时心折,不由产生了反清的冲动。但这冲动仅只能保持短时的效用,面对严刑逼供,所谓的气节便不值一提,他“自承迂妄,为留良所误,手书供辞,盛称上恩德”,并自愿作为朝廷警示世人的反面教材,到江宁、杭州、苏州一带宣讲。只可惜,他的主动迎合并没有换来好下场,吕留良被开棺戮尸,满门抄斩,曾静当时逃过一劫,但在乾隆即位后,即被处决。

关于这段历史,文学家们多爱谈及,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在抄斩之时,侥幸逃免,后练成绝世武功,潜入皇宫,取得雍正首级,报了家族之仇。梁羽生的《江湖三女侠》、《侠骨丹心》等对此即有精彩叙述。但传奇归传奇,历史还是历史。在这一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朝廷为了政权的稳固,不惜采取极其残酷的株连手段,用鲜血来堵住读书人的口,来折断他们的笔。

乾隆时期更残酷

到乾隆朝后,对文字的管理更为严格,管理的“水平”更为高超。相对而言,乾隆对儒学比雍正更通透一些,因此,对于文化的箝制也显得比雍正内行。他明确要求:“如果有狂妄字迹诗册及书信等件,务须留心搜检,据实奏出。”他手上积下的文字狱比雍正时更多。

1755年,内阁大学士胡中藻所著《坚磨室诗抄》中有诗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他故意把“浊”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测,处斩。

1778年,江苏东台诗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的遗著《一柱楼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等诗句。乾隆判定“壶儿”即“胡儿”,有毁谤满清政府之嫌,立判徐某剖棺戮尸,子孙与地方官全部斩首。

沈德潜本为乾隆宠臣,他死后,乾隆在他诗集中发现有咏黑牡丹诗一首,内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之句,大怒,以为影射满族为入主中原的“异种”,下令剖棺戮尸。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据《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乾隆年间的文字冤狱案数倍于康熙、雍正,大案多达60余起,冤狱横兴,滥杀无辜。那些喜欢清议的文人自然就什么也不敢说了。“今之文人,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此于人心世道,实有关系。”(李祖陶《与杨蓉诸明府书》)。

士风转向学术研究

朝廷有了这种高压,读书人便不再敢妄发议论。学术由偏于思想的阐发,开始转向于考据、音韵等技术性一端。这群文化承担者不再关心当世的事务,而是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的考证、古籍的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这大概是清代著名的乾嘉学派兴起的直接引子。梁启超就明确指出:“考证古典之学,半由‘文网太密’所逼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但这种技术性的学术倾向,做的只能是扎实的学术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上的建树。

这种学术史上的起伏,正是兴起文字狱的清皇室所愿意见到的。

杀你没商量:三起奇怪的文字狱

清朝的文字狱多如牛毛,从审案的角度看,犯事者总犯有“不可饶恕”的“罪孽”,证据足以让人信服,判处死罪显得理所当然。

同类推荐
  • 生在大明朝

    生在大明朝

    一梦醒来,面对着不知是何人建立的大明朝。生在汝宁府顾家,却是个甫一出生便遭人抛弃的妾生子。父子情薄,前路渺茫,他将何去何从?他只得一步一步往前走,不靠家族,不靠余荫……混得风生水起,执掌国之重器。※※※※※《生在大明朝》,讲述的是一个穿越者的故事。
  • 大明朋党

    大明朋党

    历史专业出身的政府公务员陈宇穿越到了大明弘治年间,成为了一名新科进士。熟知历史的陈宇知道明朝弘治之后就走向了衰落,并且最终被异族统治。而陈宇想要挽救大明,挽救中华,决心进入仕途。大明政治是朋党的政治,阉党楚党浙党,党同伐异。陈宇无法改变这个政局,只好顺应形势,以毒攻毒,组建一个势力最大,财力最广,理想最崇高的朋党,垄断朝政。“筒子们,让我们的朋党为了大明的复兴,为了华夏的崛起,为了华夏能够万世昌盛,前进!前进!”陈宇在高台上喊道。“前进!”“前进!”“前进!”
  • 烈烈秦风

    烈烈秦风

    人是什么,普通生物,抑或是神?一堆血肉,一堆骨头,组合在了一起,却让你爆发出蓬勃的力量。卑微时如蝼蚁般任凭宰割,骄傲时如天神般睥睨天下。我看不懂你,因为我就是你。
  •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历史上群星闪耀的时刻

    本书分为中国篇和外国篇,展述历史英雄人物的事迹。在那已然褪色的画卷中,将纷乱交错,遥不可及的人与事呈现出来,虽然不尽详述,但也可从中追寻到历史曾经的蛛丝马迹,在未来的方向中偶尔回首过去的沧海桑田。
  • 一介布衣谋三国

    一介布衣谋三国

    穿越回到乱世的三国,黄巾贼造反!十常待谋权!董胖子寡位!没饭吃,没衣穿,没房住。怒了,造反!张角?打倒!董卓?灭了!袁绍?还是灭了!周瑜?气死!孔明?病死五丈原了!刘备?整个娘娘腔,不理!曹操?很好!挟天子以令诸侯!霸气!孙权?有钱人!拉拢!左慈一听!一把拉住刘浩的手,道:“刘兄弟!再这样搞下去,还是三国吗?”刘浩一脸的不屑。道:“问天下头颅有几许,且看老夫我手段如何!”
热门推荐
  • 全职大老板

    全职大老板

    他是一个全职业的大老板。时而化身娱乐圈的大老板。时而化身游戏界的大老板。时而化身家电界的大老板。时而化身服装界的大老板。没有他办不到的,只有他想不到的。
  • 末日之仙灵传奇

    末日之仙灵传奇

    末日突然降临,是人为?还是天灾?一个突然降临的系统,一个骇人听闻的“造仙计划”。这在天外来客眼中文明落后小小的地球,会存在着怎样的惊天秘密?地球危机,灾难不断。尸潮来临,虫族登场,天外来客,史前变乱-----且看夜枫如何在这末日大动荡中笑看风云,醉拥美人!
  • 天使锁心

    天使锁心

    天使锁心,谁锁谁的心。【本文是关于一个有着先天性脑瘫女孩的爱情故事。】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王子,却因小时候一次意外,而变得像是一个掉了翅膀的飞鹰!从此,他用孤僻、冰冷、无情的外表来伪装自己,直到,他和他梦中精灵不期而遇……她、是一个善良无比的天使,但谁能看穿她,笑颜如花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莫可奈何的伤痛!只因,她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所以她孤僻、冷情、自闭,不爱说话……但、灵巧聪慧如她、倔强骄傲如她、浑身是刺如她。却在一次巧合中与她有着彼岸之约的人相遇……叹前事之因,构后事之果,听宿世纠葛;梦谁是谁的因,问谁又是谁的果……两情一世一世错过,所以我许愿今生,然而重逢又陷入命运的漩涡……当如今命运的齿轮再一次转起,她和他又会面对怎样的迷局?从来都只有两个人才会上演的对手戏,几个人的谜题,谁才是应该离开继续观戏的那个?我的腾讯微博:http://t.qq.com/gupeihe520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164952832我的QQ书友群:①群、74144932。②群、42705061空闲。顾培禾:女主~~人物诗:天使鎖心顾培禾,空灵傲骨似幽兰;浅笑若风君惊鸿,身虽残疾志比天。影玄赫:男主~~人物诗:商界霸主影玄赫,三岁意祸转性情;至此梦中佳人伴,细雨相遇早注定。
  • 总裁乖乖砸回家

    总裁乖乖砸回家

    唐糖糖十五岁时和侄女第一次去了所谓的大城市,结果好玩,砸了一个帅哥。帅哥就帅哥吧,只是这帅哥为什么那么腹黑,那么奸诈?咱不说别的,就说称呼,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要先逼她叫他哥?再逼她叫他亲爱的?最后还逼她叫他老公?再说职责,谁能告诉她,为什么读书时必须每天打电话报告?出来时必须到他的公司上班?上班了为什么还要给他洗衣做饭?恶梦啊,恶梦!唐糖糖很头疼的扶额,然,后面的凌沉俊泯嘴一笑,慢慢的靠过去环住她“糖糖,你当初砸了我,就得负责一辈子!”且看大灰狼如何把小野兔给吃干抹净还让兔子给他下仔的!!!!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守护甜心之凤凰的梦

    守护甜心之凤凰的梦

    亚梦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不想再背叛,需要强大!凤凰的帮助,她接受了,姐妹的温情,她很喜欢,但,她,已经永远。。。。。。没有了。。。。。。情感。。。。。。除了对亲人。
  • 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国防部长浮沉记

    国防部长浮沉记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敢于为民请命、犯颜直谏的彭德怀从此罹难。这一历史的大悲剧仅仅是本书的序幕,而层出不穷的磨难和骇人听闻的迫害才是彭德怀坎坷命运的真实记载。老奸巨猾的康生之流如何在毛泽东面前诡进谗言;毛泽东将彭德怀遣往大西南目的何在;奉“中央文革”之命的两大派红卫兵头头如何十万火急抢押彭德怀进京。为民族昌盛两呕心沥血的彭大将军如何被惨不忍睹的法西斯手段摧残至死。
  • 伤已逝,爱才开始

    伤已逝,爱才开始

    月老的红绳,系住了两个人;爱情的神箭,射穿了两颗心;我们曾经以为披此是上天赐予的宝贝,爱着纵着宠着,一不小心磕了碰了砸了,那心灵深处的陶冶,却始终割舍不了冷漠背后的温情,也许,生活的真谛已经爱,爱的真谛就是感恩。
  • 先扑倒,再吃掉!

    先扑倒,再吃掉!

    先扑倒,再吃掉!吃完后拍拍屁股走人。一直是她的梦想,可是哪个伟人说过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从小到大她的计划一次一次的失败后,不但没沾上好处,反而被这只臭狐狸占尽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