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64200000017

第17章 王敬芳:斜阳屋色红于火,不见当年起屋人(4)

正如吴宓所建议的那样,除了将政治问题作为刊物重点之外,《新群》还在文学问题上独具创见,先后发表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以吴芳吉的表现最为突出。吴芳吉,字碧柳,别号白屋。1910年,吴芳吉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两年后,因积极参与清华学潮,并公开署名撰写《讨校长檄》,被迫退学,一度流离失所,穷困潦倒。1919年8月,在昔日相识周淑楷的盛情邀请下,吴芳吉进入中国公学,参与《新群》的创办工作。

当时新文化运动正高举大旗,一路狂奔。胡适等人所主张的“文学革命”更是高呼消灭文言、提倡白话。据说,吴芳吉曾仔细研究胡适的《尝试集》和《中国哲学史大纲》,最后得出四个字的结论:“技止此耳。”

1919年10月,胡适在《星期评论》双十纪念号上发表《谈新诗》一文,提倡“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入诗,“作诗如作文”。对于这一观点,吴芳吉不以为然,很快在他所主持的《新群》诗歌栏目里发表《提倡诗的自然文学》作为回应,认为诗体应该解放,但不能乱来,不能因噎废食,主张革新文学并不一定要打倒传统。

吴芳吉的诗歌写法,文白夹杂,白话写情,文言写景,中西合璧,自成一家,人称“白屋体”。其代表作《婉容词》,正写于主持《新群》诗歌栏目期间。全诗1000多字,分为17段,诗前的引言,简述故事背景:“婉容,某生之妻也。生以元年赴欧洲,五年渡美,与美一女子善,女因嫁之,而生出婉容。婉容遂投江死。”显然,他是想借“婉容”这个悲剧人物的心理描写,关注新旧文化交替背景下女性的命运转折,痛斥一些所谓新知识分子背弃家庭、背弃婚姻的自私行为。

据说,写完这首诗后,吴芳吉拿给《新群》的同事曹志武一睹为快。曹志武读到第15段时,早已情不自已,泪水纵横,拍案叫绝!后来有个新派诗人气急败坏地找到曹志武,要他转告:“吴生诗非新非旧,非驴非马,其转语之痛改。”曹志武听了,大怒,呵斥道:“此乃所以为吴生诗也!尔可前枪毙之?”18

这首诗在《新群》第一卷第二号发表后,立即引起全国文学界的震动,后来被编入中小学国文教材。

《新群》给中国公学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同时也带来了一点小麻烦。据吴芳吉回忆,校长王敬芳看到《新群》声名鹊起,就要求《新群》在卷首刊印其照片。这一想法遭到曹志武的极力反对,他说:“王敬芳不过某党系人,该党素来趋炎附势,为人所不齿,如果要在卷首刊登他的照片,那把我们自贬到什么地位!”

胳膊毕竟拧不过大腿,中国公学是王敬芳说了算,《新群》杂志是他给的钱,杂志社主任周淑楷也不敢开罪于他,最终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法:凡是送给王敬芳的杂志都在卷首印了像,凡是对外发行的都没有印。

当然,此事只是吴芳吉一个人的说法,并无旁证,但亦可见《新群》当时的影响之盛和独立之姿。

1920年3月,周淑楷决定到新加坡发展,辞去《新群》杂志社主任之职。中国公学本拟推荐老职员梁乔山继任。可惜天算不如人算,周淑楷离社不过一月,梁乔山忽告病逝。曹志武很快也辞职而去。整个《新群》杂志社,独留吴芳吉、刘秉麟苦苦维持格局,而两人又面和心不和,杂志销路一跌千丈。

这时,上海学潮再起,学生们纷纷起而响应,要求北洋政府取消与日本的密约,否则全国罢课。中国公学的很多学生都参与了学潮运动,其中就有周淑楷的侄子周光午,为此被兼任中国公学教务长的刘秉麟开除。

吴芳吉大为不满,去找公学事务长李荫秾“兴师问罪”:“学潮运动,人心所向,不该动辄指责学生。再说,纪律涣散,自习不到,也不是什么大事,怎么能说开除就开除!”只可惜,人微言轻,这一声音并没有得到校方的认同。

吴芳吉一气之下,决定辞去《新群》编辑职务,离开中国公学。从此,《新群》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先后出了四期就夭折了。

“斜阳屋色红于火,不见当年起屋人”

《新群》的停办,显然并没有太影响王敬芳的心情。他很清楚,在当时的社会大趋势下,仅仅依靠一份校刊,根本无法真正“革新国民的思想”。中国公学要表达的,只不过是一种姿态。

这种敢领风气之先的姿态,是王敬芳和他的同事们从中国公学一诞生就着力培养的。在他们看来,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关注的不应只是读书办学,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家国天下。

据胡适回忆,中国公学刚办的时候,上海各学校全用上海话授课,学生全得学习上海话。中国公学首尝螃蟹,决定采用普通话教学。“学校里的学生,四川、湖南、河南、广东的人最多,其余各省的人也差不多全有。大家都说‘普通话’,教员也用‘普通话’。江浙的教员,如宋耀如、王仙华、沈翔云诸先生,在讲堂上也都得勉强说官话。”19这正是中国公学最初的追寻,消除省界,打破隔阂,真正办成一个全国性的学堂。

“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是当时中国公学的生动写照。据现存的中国公学档案资料可知,尽管学校财力一直十分艰难,但包括王敬芳在内的主事者们对于国内其他地方的灾害困难,依然会“危难时刻显身手”,出手援助。

1907年6月,皖北地区遭遇水患,“暴雨怒倾,连朝不已”。灾情告急,上海官绅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发起募捐,中国公学也积极参与了进来。据当月20日《神州日报》刊登的《收捐报告》显示,中国公学共有22名教职员参与了捐款,其中王敬芳捐款6元;另有134名学生也捐了款,其中胡适捐了2元,“中国公学第一次助捐皖北水灾共大洋三百六十四元,小洋二百三十五角”20。

在随后为云南旱灾进行的捐款中,中国公学再次一马当先,共捐大洋206元,其中王敬芳、张邦杰等都出现在捐赠名单中。

在王敬芳后来的人生中,一直保持着对教育事业、公共事务等的火热情怀。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发现,在河南多所学校如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中州大学、郑州中学等创办过程中,王敬芳都曾出钱出力,效力良多。不过,他本人最看重的还是服务于中国公学的岁月。

1931年夏,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王敬芳“二十余年来的感想,一件一件涌上心来”:“统计我与中国公学的关系,自光绪丙午参与创办后,六年之中,均在公学服务,奔走各省,筹款补助。”其实王敬芳服务中国公学的时间并不止这六年,“二次革命”后,他重新接掌中国公学,两任校长,直至何鲁、胡适接任。

担任中国公学校长期间,王敬芳上下腾挪,想尽办法,但还是受了一肚子气,欠了一屁股债。

孙中山等人原本承诺的300万元基金泡汤后,1922年,中国公学常务董事呈请政府,希望能依据民国元年国务会议原案,拨元年6厘公债100万元为补助金。此后两年,财政部准其所请,先后拨给元年整理公债票额40万元,但由于此项债票未经指定的款付息,在市面上几乎一文不值,又是一张“空头支票”。

1924年前后,中国公学规模扩张,大学部与中学部分立上海与吴淞两地,费用浩繁。王敬芳宁可借债,也不愿让公学同人为难。据他后来回忆,“我当那个时候,还有挪借的力量,除托上海福中公司向浙江兴业银行、升和煤号各代公学借款数千外,又在北方向各方挪借之款约有四、五万元,内有陕西督军刘镇华君捐给梁任公先生之文化学院一万元,后因文化学院未办成,此款由公学借用”21。东拼西凑,勉强度日。

后来,在王敬芳的努力下,经呈准财政部,中国公学终于领到整理公债的第1期到第9期的利息3万元,但也仅够偿还欠债、扩充图书馆而已。到了第10期应付利息的时候,本来按照中国公学呈请财政部的想法,指定在河南福中公司每年缴纳统税捐照10万元项下拨给2.4万元。然而不久河南成为战区,矿务停顿,办学经费再度落空。

不但此款不能拨付,就是原有承诺的每年两万元补助亦完全停止,这无疑让中国公学雪上加霜。本来,王敬芳以为“背靠大树好乘凉”,之前以福中公司每年支付的2万元补助作为抵押,又向金城银行借款1.5万元,孰料遭此变故,自然没有能力偿还借款了。

据粗略统计,王敬芳任中国公学校长期间,共欠浙江兴业银行数千元、北京金城银行1.5万元,上海升和煤号数千元。这几笔债,带到了胡适接任校长期间。

1928年,胡适接掌中国公学。王敬芳曾多次写信向他提及偿还借款一事,由于当时“缴费学生只有二百二十余人,两年之中,学生每年增加,但都力求慢慢逐渐发展,不敢为经费而滥收学生,所以终无还债之力”22。胡适除了与浙江兴业银行商妥还债办法外,其余几笔均告有心无力。这几笔债一直拖到胡适离开中国公学时都未能还清。

这可苦了王敬芳。中国公学还不起债,北平金城银行、上海升和煤号就不断向他催讨,弄得王敬芳一肚子委屈,却无处可诉,进退维谷。1931年7月30日,他再度致信当时已辞去公学校长职务的胡适,大吐苦水:“教我归还他们(金城、升和)罢,我替公学赔款未尝不心安理得,但是我今天实无这种财力。教他们吃亏罢,不但他们不肯,这是我经手的事情,实在觉的问心也不自安。”23

没过多久,“九一八”事变爆发,战火很快烧到上海。由于中国公学校舍在战争中基本被毁,债务问题自然随之化为灰烬。

或许,王敬芳并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与中国公学的缘分。从1906年起,他就开始为中国公学苦心奔走,风餐露宿,四方求援,前后达20余年,募捐近30万,而他本人既不支薪俸,又不支川资,可谓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始终与中国公学同在。

巧合的是,在中国公学停办一年多后,王敬芳的生命也进入到落幕阶段。1933年4月,王敬芳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58岁。据其子王正中回忆,在父亲逝世前数月,正处病中,还致函胡适,“以中国公学前途为念”。

“斜阳屋色红于火,不见当年起屋人。”这是1929年春王敬芳路过吴淞口遥望中国公学校舍时写下的诗句。纵然世道沧桑,政局多变,举步维艰,但王敬芳从来就没有后悔过为中国公学效力的岁月,更用一生的坚守与执着,为这份追寻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中国公学不朽,王敬芳不朽!

1 王敬芳致胡适函,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5月第1版,493页。

2 《中国公学第一次报告书》,25页。

3 苏雪林:《归途》,群众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88—89页。

4 《中国公学第一次报告书》,14页。

5 王敬芳致胡适函,见《近代史资料》第69号,162页。

6 《中国公学第一次报告书》,61页。

7 朱自清致俞平伯函,见姜德明《书边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154页。

8 阮毅成:《从中学到大学》,见《私立中国公学》,185页。

9 《熊克武为请拨给整理革命公债致中央执行委员会呈稿》,见《近代史资料》总69号,88页。

10 《致袁世凯等呈》,《近代史资料》总69号,53页。

11  《孙中山致袁世凯等电》,《近代史资料》总69号,54页。

12 《财政部复电》,《近代史资料》总69号,54—55页。

13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171页。

14 王守谦:《煤炭与政治:晚清民国福公司矿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101页。

15 《中国公学开学纪》,《申报》1919年9月11日,第3版。

16 王敬芳:《〈新群〉发刊词》,见《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152页。

17 《吴宓日记》,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月第1版,46页。

18 吴芳吉:《曹君事略》,《吴芳吉诗文选》,三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261页。

19 胡适:《四十自述》,《胡适全集》,第十八卷,67页。

20 张仲民:《少年胡适在上海时史料补遗》,《清史研究》2012年5月第2期,124页。

21 王敬芳致胡适函,见《近代史资料》第69号,164页。

22 胡适关于中国公学欠债函,《近代史资料》第69号,69页。

23 王敬芳致胡适函,《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二十四卷,407页。

吴淞中国公学校园内的红墙钟楼,师生在此楼前合影。

图为当年吴淞校地图

图为中国公学校门

同类推荐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努力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
  •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研究

    国内第一本从民商法学视角考察中国报业集团法人制度变迁史的学术专著。全书以新闻出版改革为背景,以转型期各报业集团法人定位的不同时段为经,以各家报业集团在三个时间段的不同表现为纬,深入细致地论述中国报业集团从事业法人走向企业法人的转变原因、发展进程、组合模式、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异同,旨在探寻建设中国一流报业集团、实现中国文化产业腾飞的发展路径。对于深度了解当代中国报业集团的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报业集团的做大做强提供理论支撑,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报业理论有一定意义。
  • 给高中生父母的36条忠告

    给高中生父母的36条忠告

    每位父母身上都蕴藏着改变孩子命运的神奇力量。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改变孩子的命运轨迹,化解孩子成长危机。全书通过对高中生一些心理疾病着手分析,同时通过案例的讲解,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全书凝结成36条宝贵的教育智慧,帮助高中生父母更好地认识根源,解决实际问题。 改写高中生的命运轨迹,化解高中生的成长危机。本书从高中生心理疾病的日常表现入手,帮助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们认清这些现象的根源,提供调整和改变的方法。在叙述中融入了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有很强的说服力。
  •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本文从民间传说与现代生化的角度,对部分字、词、成语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对汉字的来源与本义提出了现代人的一些看法。
热门推荐
  • 微观世界奇异旅程

    微观世界奇异旅程

    中国社科院的科学家们为了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科学探索,建造了一艘可以缩小体积的航行器,而进入到里面的人也可以随之变成微观形态。科考活动共有4个站点,队员们的足迹先后涉及到峡谷、雨林、深海和沙漠,途中不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景观和奇遇,还遭遇到了一伙神秘日本科学家的追杀,在经历了千难万险之后,最经队员们顺利的完成了科考活动,结束了这次无与伦比的微观世界的奇异旅程。
  • 酒蓠轩

    酒蓠轩

    若那一天,你在露水台上决定杀了我,那我便是魂飞湮灭也不会回来。“我舍不得杀你,是因为你那张嘴里的绝魂丹”“绝魂丹真有那么重要吗?比我的性命还重要?”“九重天的任务不光是封印绝魂丹,还有,处决堕仙”“卿子歃!若有一天,你后悔了,别在我坟前哭,我怕弄脏了我的轮回路”那一天,她站在九重天的六芒殿中,死死不肯屈服,不愿相信,站在处决台上最中央的人是那个伴她在菩提树下饮酒,有时温柔,有时孩子气的邪魅男人,她口含绝魂丹,本是九世的绝情之人,却在菩提树下对他动了心,于是便覆了整个六界,泯了所有人心,最终,却灭了自己。“我饮了六界之中所有的酒,都没有那夜,你为我酿的那壶酒般醉人心脾”
  • 画梦手记

    画梦手记

    程真,他的家族曾有辉煌的过去,但到了他这里,除了一贫如洗,还要时常受到噩梦折磨。花城,梦想之地,梦境之乡,无数美好和古怪故事接连发生的地方。新颖的世界观,梦术、花术、灵术相继登场,奇思妙想的法术带你领略想象力的极限。这里有美丽的爱情,不悔的青春,热血的战斗。如果愿意,请与作者一起,共同进行一次心灵的旅程。新人写新书,而且是全新的设定,可能受众并不多,但是出于热爱,还是决定写出来。如果喜欢,烦请加个收藏,给我一点鼓励。因为码字很慢,更新不会很快,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愿意看,我就会稳定地更新下去。
  • 男主总是不想让我好过

    男主总是不想让我好过

    姜珠好不容易嫁了人,却发现她的日子开始不好过了……宫大人,请手下留情!
  • 破立天道

    破立天道

    万年前,人族神通者与兽族神通者展开灭世之战,人族神通者采用阴谋诡计取得胜利,并将以四大兽灵为首的兽族封印在遗灵空间之中。平凡的少年,一次意外的穿越,获得神奇的灵芝,融合一头强悍的魂灵,最终打破空间壁障,制定天地规则,成就了一个全新的乾坤世界!世间神通千万,天下规则万千,且看我破天立道!喜欢本书的朋友可以加群157169624
  • 厄斗

    厄斗

    为身世,他孤身闯入冥界。为真相,他卷起冥界风云。为朋友,他独挑三界群雄。为和平,他掀起战争风暴。灭族之谜,厄难之始,他如何揭开谜团,查出真相?三界追杀,绝境怒吼,他如何逃出生天,笑傲三界?当血仇面临芸芸众生的挑战,他如何选择?血与仇的疯狂,厄与难的漩涡,痛与苦的挣扎,爱与恨的纠缠,一切尽在《厄斗》。PS:本书坑多。多而不烂,意在求精。读者需谨慎之
  • 极限感知

    极限感知

    平凡少年许禹意外吸收金色液体后,觉醒感知异能,从此开始华丽的人生蜕变。
  • 丹下左膳·乾云坤龙(上)

    丹下左膳·乾云坤龙(上)

    两把名刀就这样被分开了——乾云与坤龙,这一对相生相惜、呼风唤雨的凶器!其中的乾云刀终于被剑魔丹下左膳从“神变梦想流”武场夺走,顺便还带走了世间的平静:一场惊涛骇浪即将登场!这个独目独臂的左膳,究竟会让乾云刀尝尽多少人的鲜血才算结束呢。
  •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中华国学经典)

    《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 《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该书全文都用四言,成一短句,上下对偶,各讲一个典故。 逐联押韵,全书按韵编排,是一本重要的蒙学读物。
  • tfboys穿越时空遇见你

    tfboys穿越时空遇见你

    穿越小说,第一次写。我尽量写好一点,不喜欢的可以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