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21300000012

第12章 喜节篇(1)

大年时节

大年初一:元复启始,万象更新,每当大年夜半时分,百姓欢声笑语爆竹声响成一片。这就是新年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最初时辰。三十过去,大年来临。全家人都会起一个大早,在自家门框上面贴红张绿,结彩挂灯,厅堂上头摆饰花卉。百姓们全家人用甜点祀神祭祖,燃放鞭炮,开门大吉,这做法在民间百姓当中叫做“开正”。祈年时,还要男女盛装,到寺庙上香。其实大年三十半夜,信佛人就己烧过头香了。新年来了满街是新衣笑脸,随处请安,拱手作揖,甜食香茶,送客迎门。民间的唢呐队伍又叫做“喷香队”,这个时候要挨家挨户吹奏吉祥乐曲。家家户户听见乐曲以后,一般都会赏一个红包。新年里的孩童们也会互相赠送红包,祈福前途,大吉大利。

大年初二:女儿偕夫回到娘家。每到大年初二时,出嫁的女儿要守旧习。归娘家来省省亲。她的夫婿也要一同随行,所以这一天俗称“迎婿日”。归时,随带礼品,名为“带手”或者“伴手”。

大年初三:闷在家里睡个饱——传说初三叫做赤狗日,赤狗是嫖怒之神,遇之则有凶事,因此这天不易出门、不宴宾客,可以闷在家里睡一个饱觉。

大年初四:接神要迟。驻扎在家家户户里面的诸神,自从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起,到了大年初四又该回到民间的各家各户来了。所以大年初四。也是百姓接神的日子。过午以后上供牲醴,并且还要烧纸钱送神马燃放爆竹。让诸神坐在所烧的神马背上返回下界。台湾有民谚:“送神早,接神迟”。

这是一种民间接神礼仪,是接神越迟越吉利的意思。

大年初五:讲究开张大吉,祭拜财神。“初五隔开”是一句闽南方言。所谓的“隔开”是表示自从元旦以来的热闹与游兴,到了初五这一天,过年应该告 一小小的段落。所以,供神前面的供奉仙品,以及从大年初一所积存的许多 用品垃圾,初五这一天都可以清除了。也就是从初五这天开始,百姓的一切 生活,又都恢复到了原来大年以前的正常状况。初五这一天还是祭财神之 日。各行各业都备办五牲,求财神爷赐福。

大年初六:新年歌谣里唱颂的:“初六挹肥”,说的是百姓从大年初六这 天起,一切都要恢复正常生态,正式开始劳务、学习、生活和工作。在大年初 五以前。据说人间即使再穷,也不能只烧稀饭吃。百姓到了大年初六以后,也 就没有这一类禁忌了。

从大年初七往后:百姓有句顺口溜这样讲道:初七七不出,初八八不归。

初九九头空。初十人迎行。十一嚷挤追。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 火明。十五人行街。十六人整犁。一切回归自然生活。

中元善孝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 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 节”、“中元节”、“下元节”。“上元节”是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阴历七月十五为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 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 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 日子。阴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俗谓是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 厄。宋吴自牧《梦粱录》:“(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 醮,或解厄,或荐亡。”这一天,人们在家中做糍粑并赠送亲友。

拜年飞帖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这样描写北宋汴京:“十月一日年 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 中说道:“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宫,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 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 顾铁卿在《清嘉录》里这样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 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 门。”中国古代的上层礼会士大夫有着用个人名帖互相投贺的礼仪习俗。宋 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 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费时耗力,于是派仆人拿一种用 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谓的“名刺”和“名谒”,其实都是今天贺年卡的起源。

过去,如果街坊邻居亲戚朋友比校多,难以一个一个登门遍访,就要派遣一名仆人带着名片前去登门拜年。这在当时被称为“飞帖”。为了收帖,各家在门户之前,贴有一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两字,这是专门为了承放所谓上述“飞帖”用的。此一“飞帖”民俗始创于宋朝上层社会。后来清代人在史书《燕台月令》里面形容北京这一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描写了当时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飞来飞去的往来飞帖。飞帖发展到了今日。人们依然还会在节年当中互相赠送名片、贺卡庆年贺年。这种古代互送飞帖,送拜年帖的民间传统遗风,演变成了今日社会交往的贺年片。依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候没有纸张只好削竹木为刺,上面书有名姓叫做“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以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候简称为“名”。唐代时候叫做“门状”。宋代时候还别称为“手刺”或者“门刺”。明清时代又叫做“寸褚”或者“红单”等等。

依据明朝文人陆容所书《菽园杂记》记载,民间拜年的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当时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中秋祭月

中秋喜节,百姓都有祭月的风俗。远古的原始部落,在月光如水的夜晚,燃烧火堆跳舞祝丰收。可以说是民间祭月的开始。今天北京阜成门外的月坛公园,早先是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筑的一处帝王祭月遗址。月坛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祭月的坛台。更早时候,根据文献记载,至少在晋朝时已有对月朝拜,趁着明月通宵玩乐的习俗。此后历代帝王也有秋天祭月的传统,在中秋之夜奏乐祭月祈祷丰收。节日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多彩。中秋节成为一个普通的民间节日大约始于北宋。

根据《东京梦华录》文字记述:当时北宋京城东京即今日开封,每逢中秋之夜分外热闹。酒店门面修饰一新,张灯结彩,出售陈年好酒。水果铺里摆满了新上市的鲜果。夜市盛况空前。市民们争先到酒楼订座,以先睹月色为快。

中秋之夜,皓月临空,清风送爽,桂花飘香,沁人肺腑。在此良宵,干家万户庭院当中,对月设下香案。摆满了时鲜的西瓜、苹果、葡萄、枣子、梨子、栗子等等。还有熟食毛豆五香花生和芋头等等。中秋之月全家人员还在自己的香炉上面插上一枝生毛豆,代表着月中的桂树。一切布置停当之后全家人轮流向月亮朝拜。所谓祭月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拜。嫦娥是女性。月亮又属太阴。所以中秋主祭一般是妇女。民间有句俗话“男不拜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祭月完毕。一家人围坐边分享供品边闲话。老人讲起月宫里的千年神话,孩子们听得 津津有味。

明清两代皇帝每年都举行祭月活动。其中数清朝慈禧太后的祭月规模最 大。中秋之夜满朝臣、宫女簇拥着慈禧太后在颐和园排云殿前举行祭月大典。

供品除精选月饼、七节藕和各种果品外,还特制直径达数尺的“月华”。历史传 说中的帝后嫌“饼”与“病”声音相近,所以宫中称月饼为“月华”。民间的月饼上 印有广寒宫、桂树、嫦娥等等吉祥图案。月的祭品当中还有大西瓜,由御膳坊名 厨操刀,把瓜切成数瓣,瓣瓣绽开,西瓜的瓣底仍与瓜蒂相连不断,形状犹如一 朵开放的盛大莲花。这又被称为“莲花团圆瓜”。把这只莲花团圆瓜放在莲花形 状的大铜盘里供祭月华,然后再把大月饼切成小块,连同团圆瓜一起分赐妃 嫔、太监、侍女。然后帝后与众人分乘龙舟游船,在昆明湖里闲荡游舟。船上配 有民间美味佳肴。这一个游祭名称叫做“泛舟赐宴”。

十五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早在南宋词中就有出现。

到了明代月饼已经作为馈赠亲友的上乘佳品,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就曾 记载:“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由此可见,十五月饼在中国拥有悠久 历史。十五月饼真正普及,据说是从元朝开始的。当时农民领袖朱元璋组织 农民反抗剥削阶级。为了传递秘密通知,在月饼里夹一张写有“八月十五,家 家齐动手”的字条,约定农历八月十五为起义时间,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就一起造反起义,推翻了元朝统治。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用来纪念这个起义日子。直到今天,月饼仍然是人们馈赠和食用佳品。每到中秋人们一定会品尝月饼寄托心思。

在我国台湾省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至今还流行中秋夺“状元饼”的习俗。

状元饼其实也是月饼,但它又与平常的圆月饼不同,它不是孤单的独立成数的,而是根据旧式的科举制度的名称,按照广式、潮式、苏式和宁式配套而成的大大小小的六十三个月饼;每套包括各一个状元、榜眼、探花饼,八个进士饼,十六个举人饼,三十二个秀才饼,还有贡生、童生和白丁饼若干。其中状元饼最大,直径达一尺余,就像脸盆一般大小,最小的白丁饼,只有一枚硬币般大小。现在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人们就按月饼的大小次序放在桌面,饼上用红纸标明名称,然后一场夺状元饼的家庭月饼会就开始了。大家轮流掷骰子,按照点子的多少决定夺取状元饼。获得状元者意味着来年必有好运气。

不过这位幸运者到第二年中秋节,必须送上一套状元饼来,然后他才能有夺彩的资格。这样就能使中秋争状元饼的竞技活动充满着家庭娱乐喜气,也使六十三个一套的状元饼永远保持下来,形成了年年岁岁的中秋夺“状元饼”的竞技活动。今天南京秦淮河畔还有“状元楼”。

九九重阳

在农历节日里,最具有表面象征佳意的就是九月初九了。九月九日又名叫“重阳节”。在百姓生活中,重阳节日的风俗格外讲究具体化与动作化。因为农历九月九日正值仲秋时分,天高云淡,冷热适度,加上时节菊花盛开,枫叶浓红,绝对属于上乘秋游时机。这时民间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登高插茱萸,饮菊酒和赏菊。于是百姓们把重阳节又叫做“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等。

百姓把重阳节列为自己的节日,大约开始于两干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梁代文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当中记载:古代东汉时候有一个汝南人名字叫做桓景,他曾经拜过一个叫费长房的道士为师。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预言讲道:“九月九日你家有灾。急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绛囊就是用纱作的小口袋,装上茱萸也称为“香袋”。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桓景依照师父的这个指示,率领全家臂戴香囊,登高饮菊花酒去了。回家一看家中鸡犬猪狗全都死了。从此以为九月九目的预兆可信。因而佩茱萸,饮菊酒,登高远眺,避邪消灾的民间风俗相沿成习,久而久之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

唐朝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的风俗已经非常普遍。朋友聚谈,饮酒赋诗,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俗。就连当朝皇帝也都会参加节目活动。唐代中宗李显带头登高饮酒宴客赋诗。

同类推荐
  •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

    101个故事读懂欧洲文明前言几百年前的欧洲人对于神秘的东方充满了渴望和幻想。于是渴望一睹东方风采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挥别亲友,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漫漫长途。多年的旅行之后,一本风靡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问世了。里边详细记录了他在东方的所见所闻。这本书不仅为欧洲人缔造了一个“黄金梦”,也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带入了欧洲人的视野。而对于遥远的东方人来说,欧洲到底是一个什么摸样,在过去漫长的几个世纪里,我们都难以窥其全貌。当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时,不仅是平头百姓,就算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对这个鼻子高高,满脸络腮胡的外国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长得和中国人不……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本书研讨生肖羊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风流不见使人愁:北京的名人与往事

    本书作者用兼具理性和诗意的笔触,描摹着北京这座迷人城市值得缅怀和追忆的名人与往事。
  •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交通里的玄秘事儿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的确如此。回顾历史,从人类文明的源头说起,那时候既没有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古人茹毛饮血,为了觅食,为了生存,一步步地走出了路。道路为人类开阔了视野,提供多种生存的可能。而马、牛、车等作为运输工具,把人类的双脚解放出来,更方便了扩大生产、经营。没有道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不能通往强盛。该书展现了中国交通发展史,对相关史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还原出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在感慨的同时,领略鲜为人知的交通古文化.
热门推荐
  • 亡灵凶咒

    亡灵凶咒

    我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平时没事爱看个鬼片。阴历8月26日是我生日,当天为了庆祝,我和同寝室好友三人一起看咒怨,没想到却被鬼缠上了身……经过查询,我们发现五年前有个学长在我们寝室自杀。他自杀的时间恰好是8月26日!我的生日是8月26日,我们寝室的号码也是826,难道学长要我做他的替身?!
  • 长命女

    长命女

    沈宛,一个才情横溢,举世无双的女子,被世人标上了名妓,小妾的名衔,又有谁知道,她也是出身书香仕宦之家,饱读诗书的女子,只是,命运让她十五岁遇到那个惊心动魄的背影,却从此逃不掉魂牵梦萦的跟随……纳兰容若,满清贵胄,皇室重臣,却有谁知道他心底对归隐山水的渴望,只有那个纤弱柔顺的女子,才能理解他心底的追求,从此一念天涯,雁书蝶梦……曹子清,江南织造首富之后,皇上身边的御前侍卫,文武双全,风流不羁,却在遇到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女子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康熙,刚愎腹黑,拥有了天下,却在收拢人心上殚精竭虑,但他深深了解,想制约一个重大的威胁,就要先把他最在乎的东西抢过来,包括一个女人……
  • 崩溃边缘

    崩溃边缘

    本书探讨了精神病的性质及其中隐含的生物学机制,精神病与创造性天才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发疯和创造性的想象力正是人类的进化之处。
  • 似非人类相存亡

    似非人类相存亡

    意外来到陌生的世界,遇到的相同的人却是不相同的记忆;是平行世界?还是同一个世界?伴随着旅途,重重谜团现世......
  • 绝色校草:请你爱上我

    绝色校草:请你爱上我

    “阮小白,你喜欢我是不是?”呃……阮白白卡机了,完全失去反应能力。“不用思考,说心里话。”他的话里带着霸道的引诱。阮白白的眼睛渐渐亮起来:“嗯,我喜欢你。”她的话没有说完,嘴巴就被谁堵住,她定神一看,原来是顾蝶久。他倾过身去,环抱她,霸道地吻住她。
  • 金陵爵

    金陵爵

    蔷薇花已开,可待美人折?琼楼玉宇,我看见烟雨迷离中的南国楼台几万重。子夜吴歌,我听见谁在吟唱为这随风而逝的爱情。青春与美貌在深宫禁苑里被默默祭奠,权力与欲望在爱恨纠葛中正熊熊燃烧。王谢士族,胡马铁骑。生逢乱世,南北分庭。英雄辈出的华丽时代,谁可定鼎天下?
  • 爱上痞子女

    爱上痞子女

    当痞子女遇见纯情男,一首缠绵悱恻的爱情夜曲正在唱响……跋扈嚣张的痞子女莎遇见一个男孩在网吧狂摔键盘,以网管身份上前制止,不但敲了他一竹扛还大大方方地“赖”上了他。既情场失意又考场失利的纯情男石涛假戏真做爱上了莎,而莎的干妹妹—冷酷美艳的毛毛虫的加入使石涛的爱情彻底迷失……
  • 极品神医特种兵

    极品神医特种兵

    他是暗翼杀手,黑暗界最神秘的杀手之王……他也是特种兵,华夏国最年轻的特种兵王……他是都市风流神医,一双无敌龙抓手治遍清纯校花、极品御姐、火辣警花、娇媚老师……在这风骚的大都市,凭借他那子弹都打不穿的厚脸和《菊花宝典》,他混得风声水起,漂亮美女接踵而来,妖艳女子拥入怀中,国色天香少女照收不误?收,不收就浪费了!陆风名言:我是好流氓,立志要打倒一切坏流氓!
  • 寻印记传说

    寻印记传说

    群山下面,有一个很小的族群,这个族群是属于蛮部,有大约千余人在这个地方生活,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一个外来人的出现打破这里的宁静,激发了邪恶势力的复苏,他是邪恶的源泉还是正义的化身,这一切都在我欲成魔中。
  • 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半笺娇恨寄幽怀:李清照

    她是婉约词宗,一生为爱枯荣。爱之繁花,绽放心头,她“半笺娇恨寄幽怀”。相思无处,她唯有看尽“花自飘零水自流”。她绚丽的人生,婉转如歌, 她在寂寞的深处浅浅吟唱。她就是——李清照。朱丹红编著的《李清照(半笺娇恨寄幽怀)(精)》为“倾城 才女系列”中的一本,《李清照(半笺娇恨寄幽怀)( 精)》评述了宋代才女李清照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