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21100000013

第13章 坐禅的调心(1)

§§§第一节坐禅的杂念

很多人将静坐当作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实际上从佛教的角度看,对身体的养生功效,只是静坐的副产品,而达到禅定状态、调整心念、促进精神上的健康,才是真正的目的。

那么,坐禅又要调整什么心念呢?我们日常的心念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传说宋朝时,有一次佛印禅师要在金山江天寺开坛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的好朋友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佛印就对他说道:“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你请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纶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据说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还收藏着苏东坡的玉带。

这则故事当然是个传说,不过却饱含禅意。苏东坡想参加好朋友佛印的讲座,不过,佛印说“此间无学士坐处”,告诉他这里是讲佛法,在佛法面前都是小学生,没有什么学士。苏东坡说以“四大之身为座”,实际上是说佛法无处不在;而佛印对答,说这身子也是“空”的,佛法从来不停留在某一处,境界自然比苏东坡高了很多。

两人的对答,实际上暗含机锋,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坐禅的道理。很多人在坐禅的时候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殊不知这些感受都是“四大之身”的范畴,都是世间感知,它们都是“杂念”,并不是禅定的真相。

坐禅时的心境,就是要放下一切,不起杂念。

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好像一个舞台,各种想法就像一个个演员,时来时走,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出现在舞台上,一刻都不会停止。对现代人来说,想要不起杂念是很难做到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心思集中,越是集中在一点上,其他的杂念就越会被淡化。

在《起信论》中说,“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进一步解释,刚开始修学止法,因暂时未能将心安住,于是很多人压捺、抑制它,勉强令杂念止住,而且杂念越强,压制它的心念越急迫、越用力,这样下来,“往往众息丛生,癫狂者有之,心病者有之”。

所以,刚开始修习禅定的人不能太心急,不能过于执著。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谬误,他们常说:“没学静坐的时候,杂念反而很少,一旦坐下,杂念反而更多了。”这实这则故事当然是个传说,不过却饱含禅意。苏东坡想参加好朋友佛印的讲座,不过,佛印说“此间无学士坐处”,告诉他这里是讲佛法,在佛法面前都是小学生,没有什么学士。苏东坡说以“四大之身为座”,实际上是说佛法无处不在;而佛印对答,说这身子也是“空”的,佛法从来不停留在某一处,境界自然比苏东坡高了很多。

两人的对答,实际上暗含机锋,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坐禅的道理。很多人在坐禅的时候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殊不知这些感受都是“四大之身”的范畴,都是世间感知,它们都是“杂念”,并不是禅定的真相。

坐禅时的心境,就是要放下一切,不起杂念。

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好像一个舞台,各种想法就像一个个演员,时来时走,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出现在舞台上,一刻都不会停止。对现代人来说,想要不起杂念是很难做到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心思集中,越是集中在一点上,其他的杂念就越会被淡化。

在《起信论》中说,“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进一步解释,刚开始修学止法,因暂时未能将心安住,于是很多人压捺、抑制它,勉强令杂念止住,而且杂念越强,压制它的心念越急迫、越用力,这样下来,“往往众息丛生,癫狂者有之,心病者有之”。

所以,刚开始修习禅定的人不能太心急,不能过于执著。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谬误,他们常说:“没学静坐的时候,杂念反而很少,一旦坐下,杂念反而更多了。”这实在是个误会。我们的杂念本来是很多的,没练习静坐的人,自己通常感觉不到,练习静坐后,才开始有所察觉。

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老太太住在庙旁,经常听法师说静坐是如何的好,但一直都忙得没有时间去学习。一天,她来到寺中跟法师讲,想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体验一下静坐是否真能给人带来智慧。可她坐下才五分钟,就慌忙起身离开寺院。

后来那位法师问她:“我好不容易跟方丈讲,允许你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你怎么不珍惜,而只坐了五分钟就起身一走了之呢?”那位老太太讲:“你有所不知,静坐的确很好,虽然我只坐了五分钟,但连二十年前有人欠我的一笔豆腐账都想起来了,所以忙着去要豆腐账去了。”

这则故事虽然有趣,却很说明问题,人在静的时候,杂念会很清晰,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这才能达到“定”的状态。所谓“定”,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心住一境、活在当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同一时间内专心致志做一件事,这就是定。其实老太太静了五分钟就想起二十年前的事儿,这正是“有所得”的表现,只不过,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急切,更没有意识到豆腐账本身就是杂念,还以为这是静坐带给她的好处,所以急匆匆去要账了,这自然很难达到坐禅的境界。

除了杂念丛生,坐禅过程中还会有哪些心神上的表现呢?

佛教总结出四种不调和的心相:一是“沉”,坐禅时,心中昏沉,头易低垂;二是“浮”,意念飘浮,身体不安;三是“急”,摄心入定意念过猛,造成头疼、胸闷;四是“宽”,随心过度,造成心志散漫,甚至出现身体倾斜、口中流涎等现象。

禅定的修习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这条路上歧路特别多,只要心态上有所偏差,就偏离了佛陀的教导:慈悲和智慧,禅定的修行整个重点在于心,内在的清净柔软,慈悲和智慧会带来禅定的成长与内心的喜悦。

修习禅定的时候,杂念是很正常的现象,绝不要因为觉得杂念太多,而给自己画上了框框。那么,我们如何控制杂念呢?这就要学习“止观”,它是禅修的最终目的。 《童蒙止观》中说:“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三是“急”,摄心入定意念过猛,造成头疼、胸闷;四是“宽”,随心过度,造成心志散漫,甚至出现身体倾斜、口中流涎等现象。

禅定的修习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这条路上歧路特别多,只要心态上有所偏差,就偏离了佛陀的教导:慈悲和智慧,禅定的修行整个重点在于心,内在的清净柔软,慈悲和智慧会带来禅定的成长与内心的喜悦。

修习禅定的时候,杂念是很正常的现象,绝不要因为觉得杂念太多,而给自己画上了框框。那么,我们如何控制杂念呢?这就要学习“止观”,它是禅修的最终目的。 《童蒙止观》中说:“行者初坐禅时,心粗乱故,应当修止,以除破之;止若不破,即应修观。”这就是说,在静坐入定过程中我们如果出现种种杂念时,首先应随心念所起而制止它,如果“止”不住,那么,就应采取推理分析的方法“观”它、勘破它,这样就能排除杂念的干扰。

那么,什么叫“止观”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修习禅定时,若意念涣散,出现“宽”症,就应收敛心念,让心专注于一缘,比如让心念专注在身体的某一点上,这就是用“止”的方法;若因摄心过猛,出现“急”症,可以采用观想的方式,想象气流下沉,以舒缓心意,这就用了“观”的方法。

§§§第二节习禅定止观

智凯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传说中,智凯有个弟弟叫陈针,曾任中军参将之职,40岁那年,陈针遇到了八仙之一张果老,张果老对陈针说:“哎呀,将军的命相不好哟,你的寿命快结束了,再活一个多月必死无疑。”

陈针非常害怕,立即请教已经得道的哥哥智凯,智凯便教给他佛教的“天台止观”,并嘱咐他:“依法修行,即可免灾。”

陈针按智凯所授之法修炼,果真免灾回生。

第二年,陈针又遇见张果老,令张果老惊讶不已,连声叹服:“天台止观,奇哉!”

止观,又称“定慧”、“寂照”。“止”的意思是停止,止修观。”这就是说,在静坐入定过程中我们如果出现种种杂念时,首先应随心念所起而制止它,如果“止”不住,那么,就应采取推理分析的方法“观”它、勘破它,这样就能排除杂念的干扰。

那么,什么叫“止观”呢?举个例子,比如我们修习禅定时,若意念涣散,出现“宽”症,就应收敛心念,让心专注于一缘,比如让心念专注在身体的某一点上,这就是用“止”的方法;若因摄心过猛,出现“急”症,可以采用观想的方式,想象气流下沉,以舒缓心意,这就用了“观”的方法。

§§§第二节习禅定止观

智凯大师是天台宗的开宗祖师。传说中,智凯有个弟弟叫陈针,曾任中军参将之职,40岁那年,陈针遇到了八仙之一张果老,张果老对陈针说:“哎呀,将军的命相不好哟,你的寿命快结束了,再活一个多月必死无疑。”

陈针非常害怕,立即请教已经得道的哥哥智凯,智凯便教给他佛教的“天台止观”,并嘱咐他:“依法修行,即可免灾。”

陈针按智凯所授之法修炼,果真免灾回生。

第二年,陈针又遇见张果老,令张果老惊讶不已,连声叹服:“天台止观,奇哉!”

止观,又称“定慧”、“寂照”。“止”的意思是停止,止息妄念,把心念停止下来;“观”的意思是达观,消灭烦恼,是在心静的基础上闭目返视自心,而后明察心境。《维摩诘经注》中说:“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和“观”两者,在次序上是先“止”而后“观”,先抑制烦恼而后断却烦恼。

止观法能将散乱的心思渐渐收束,闭目返观自心,这样能调摄心身,和谐全身气血,因而能起到防治身心疾病的作用,是佛门中一种独特的养生祛病疗法。

需要说明的是,“止观”是佛教中的概念,这个概念非常复杂,包含了很多深奥的义理,并不是很容易理解,而且,其间掺杂了很多在现今看来并不符合科学的观念,因此,在本书中,仅简单介绍其概貌。

让心念专一的“止”

简单地理解,心中的杂念的止息就是“止”,当心念生起时,制住它,使它不再流动、连续,这就被称为“止法”。

一般常用的止法有三种:系缘守境止、制心止和体真止。

佛教认为心念活动必定有个对象,或许是想一件事情,或许是想某一样东西,它们就叫“缘”,我们可以将所有纷繁杂起的念头的根“系”在一起,使其动弹不得,这样,杂念就不会散动,把心念系在一起,就称为“系缘”。而我们当然不知道杂念的根在哪里,找都找不到,也不受我们控制,所以,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比如系意鼻头、脐间、丹田等处,使心专念不散,这称之为“系缘守境”。

这种方法其实和现代心理学的技法比较相像,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而让自己的意识没有办法去想其他的东西。

系缘守境可以分成几类:

(1)系心于身体中的某一部位。一般来说,顶上、发际、鼻柱、脐间、地轮、掌上、足上等七处是系意的较佳所在。其中,系意顶上、系意发际、系意眉心三点,比较危险,不建议初学者使用;而系意鼻柱、鼻头,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安全,且对于身心健康见效最快;至于系意于脐间、系意地轮,也是道家静坐养生比较重视的,地轮一般指脐下四指处,也就是道家养生所说的丹田,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禅定而言,气守丹田是不太合适的;此外,系意掌上、系意足上,被认为对健康好处很多,较之发际、眉心、丹田等处,更容易掌握。

(2)系心于外物,这种修“止”的方法在佛教中多有记载,据佛经记载:世尊初成正觉,无量诸天皆悉称赞如来功德。“尔时世尊观菩提树王目不暂舍,禅悦为食无余食想,不起于坐经于七日。”经文中说,佛陀初成道时,系心于菩提树七日不动。

系心于外物就是将心念集中在身体外的某件东西上,在古印度的修行方法中,有日、月、灯、香点、香枝等,现代瑜伽中也还用点燃的香来辅助冥想,就是古印度方法的遗存。当然,以上所说的用于“系心”的东西,都是古代物质条件匮乏时代的产物,用不好反而有害,比如系心太阳,就很容易对眼睛造成伤害。现代人坐禅,可用的东西会更多,但要注意不要选择复杂的或者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和生活联想的用品,那样反而会激发心中杂念。

至于制心止和体真止,非常难懂,我们只简单地理解:制心止实际上是从心的本体上下手,当心意方动、杂念初起时,就立即随时制止它;而体真止更难,它需要对各种杂念进行仔细体会,而不强调刻意抑制,当我们发现杂念的真相时,自然不受它的影响了。

·对治种种身心问题的“观”

禅定的目的是让人生出智慧,在“止”中,可以断除一切劳心思虑,让心清净下来。但这还不够,还要让清净的心起作用,去观察、思考宇宙真理,这就是“观”,也叫“观想”。佛教认为,正确的观想,可令人身心愉悦、健康;而错误的观想,则令人身心健康受损。

《增一阿含经》中,佛说: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为三?

同类推荐
  •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中国神仙排行榜:民间信仰的花样解读

    本书以生动诙谐的文笔,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全书共分四辑:《人心不古,巫风日下》--巫术片,皇上你爹贵姓--宗教与社会篇,《人鬼情未了》——鬼怪篇和《我和神仙姐姐有个约会》——神仙篇。作者认为,隐藏在正统宗教之下的日常民间信仰,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书中附有100多幅插图,形象的展示了作者的基本观点。
  •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全集之佛学·杂记(01)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

    《弘一法师全集》共四册,内容包含弘一法师讲经说佛的文字、以及他的书信,另外还包括法师出家前谈艺的全部文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法师的书信部分,书信大多是写给友人的私人信件,有的信件同时随附明信片,所以有些书信在正文内容结束之后,另有法师的“附白”或“又白”等另附的内容。个别书信因保留不全,无法查证收信人姓名,遂本着求真、求实、求全的做事风格,将此类书信中现有内容编入书中,以期读者能看到法师的最全最真的著作。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热门推荐
  • 异域诛魔

    异域诛魔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他骑着马再次经过那片沙漠,远远的看到荒漠中有一个女子,虽然她记不起她到底是谁,但看到她胸口的那一道疤痕,他就决定要带她离开。而她也在茫茫的大漠中等待着,等待着那个人将她带离这杳无人烟的荒漠,无论去哪里都好,只要离开。他在她面前停下,伸手将她牵上马背。她眉头深锁的忧伤瞬间淡化,转而她的微笑像一朵睡莲绽开。交流方式:①新浪微博:@公子韩殇②QQ群:149701087③微信:hanshang198610
  • 剑陵记

    剑陵记

    我守护不了剑陵,我只想守护我在意的人。古剑湛卢再世,绵延四百年的望江剑陵传说重新被人注意。一个秘密正在被人从坟墓里被挖掘出来。二十年前道佛齐力围剿千年妖王,魔教联手血洗仙山青城,是巧合,还是因果报应?正派收养的雪妖遗孤,二十年习文不习武。雪妖之子长大成人之后,在恰逢多事之秋时跟随同门参加品剑大会。因缘际会,他结识了性格身世迥异的朋友:相濡以沫却互为仇敌的爱侣,暗中保护自己的仙女,和自己命运纠缠的贵公子……抽丝剥茧,他的身世似乎并非妖王之子这么简单,自己竟然和望江剑陵有错综复杂的联系。乱世之中,平静的湖面下往往暗流最汹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审美与创作艺术研究

    审美与创作艺术研究

    不论生产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所有的劳动者和工作者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生产。当然,我们的文章家、文学家,以及一切爱好写作的同志们和青年朋友们也不例外。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也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进行写作的。
  • 点绛唇:锦年

    点绛唇:锦年

    你闺名怎么称呼?我叫千锦年。他笑,你怎么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他不知道的是,我连自己心里所爱的人都不记得了。锦年,锦年,你真的不记得我了吗?千锦年满脸迷惑的看着芭蕉叶的男子,然后坚定的点点头。那年的芭蕉啊,绿的浓郁。是谁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端木承影,端木承影,承影,单单就是这个名字,美好的可抵十年的尘梦。
  • 中庸全鉴

    中庸全鉴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传统文化之“经学”中“立天下之大本”的学问,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虽然《四书》中篇幅最小的一部,但却是其中最富意蕴、最具理论和最见气象的著作,最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洞见。本书以《中庸》中的至理名言作导言,从处世和人生经验的角度出发,阐发了蕴藏其中的智慧,并以人生处世中的经典案例加以印证,帮助读者深化理解《中庸》这一传世经典所包含的智慧。
  • 痛苦术士

    痛苦术士

    术士行走在地狱和深渊的边缘。他们和魔鬼签订契约,用祭品取悦恶魔。他们用敌人的恐惧和凡人的灵魂释放法术,操纵生命。更有甚者,以自己的躯体为祭品,召唤恶魔,释放禁咒,不惜后半生落下个残疾的命运。这种人,我们称之为,痛苦术士。本书QQ群:327693233,自行加入,欢迎讨论。
  • 我的编辑生涯

    我的编辑生涯

    我很幸运,当我刚刚迈入社会,加入编辑队伍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好老师。黄伊就是其中的一个。我到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时候,被分配到第二编辑室也就是文学编辑室学习怎样做编缉。当时肖也牧是编辑室主任,是我的领导。黄伊则负责手把手地教我编辑的基本工,是我的第一个名符其实的老师。
  • 紫缘觞

    紫缘觞

    为何呢为我受的百万年的苦都可以忽视,而我因你丧生一次你却要耿耿于怀!我追求极致的力量就是为了可以保护自己身边的人,而为什么我在乎的人都是在这追逐力量的途中一一被我所负!我今日解了冰封你的寒冰,今生你温暖我的心可好?…………且看腹黑神医是如何在缠绕了百万年的密网中拾起一份份情,落下一滴滴泪,失去一个个人……
  • 暗妖娆之绝世璇舞

    暗妖娆之绝世璇舞

    倒霉穿越之后,凌璇舞先后遇到了高傲却温柔的王爷蓝竞瑄,书卷气十足却冷酷无情的蓝竞云,冰冷却贴心的护卫暗夜,相貌出尘但身份成迷的慕容绝世,刚毅霸气十足的太子封溯。凌璇舞原本不想和任何人发生感情纠葛的,但却一次又一次陷入情网之中无法脱身。人家穿越我也穿越,人家有美男我也有美男,可是人家左拥美男右抱江山呐!我想过得安稳点儿怎么都不行捏?!!!
  • 黑道总裁的明星妻

    黑道总裁的明星妻

    一个被掉包的孩子,在偶然的机会下了解到真相,回到亲人身边,并且成了一位超级明星,遇到了深爱的男人,原本以为幸福就要来临,没想到竟是灾难的开始,好吧,既然欠他就用今生去还,用满腔的爱去还,无论付出什么都无怨无悔,只希望他可以放下仇恨,只要他可以走出阴霾获得幸福,就不枉费自己狼狈的退出。然而两次亲情友情爱情的同时抽离,她是否可以挺得住?当亲人辞世,朋友背叛,爱人离开,坚强的她将如何选择?是继续蟑螂般坚韧的活着,还是没有眷恋的死去?当重生归来,当大仇将报,她是否可以亲手解决掉那个她钟爱多年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