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12100000004

第4章 法治中国的可能性(3)

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法律与社会的隔阂确实过大,严格依法办事在很多情况下不仅是费力不讨好的事,甚至是很难行得通的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干脆来个非理性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什么都别做作,顺其自然为好,这样的一种达观很容易产生影响。或者是干脆说,强调主观性,我们没有客观,看到中国的现实,根本就没有客观,什么都是主观的,那么很容易产生这么一种情绪,产生情绪以后也很容易向后现代法学产生动力,确实就是这么回事。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我觉得在这个意义上,关键是我们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在反复实验反复不能成功,改革的目标迟迟不能达成这样一个现阶段,的确有必要重新考虑一下,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社会把握是否准确,对新的制度的设计是否适当,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个与现代西方的法律模式在根本上是同样的,但是跟它不同的一个方式,这个问题确实是很有必要来讨论的。

我考虑这个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出发点就是回到了我们最初的、最原始的、最简单的问题,我们不要把问题说得那么玄,那么复杂,就说最简单的。因为我讲了两个法治观,一个是强调国家控制社会的,另外一个是用民众的权利来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的观念。我谈到,中国传统的法治观,用梁启超的话来说,基本上是命令,法律和命令是一个东西,这个是真理,确实有道理,我是同意的,但是我觉得它在当时的那个阶段,还是缺乏我所说的认识论层面冷静的反思。就是说,还有更复杂的一面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的设计以及运作的实践中,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理法双行、行政双参、情法兼大、德刑并用这么一种多元性的契机。

中国的法理是由多元性契机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实际上实现了一种矛盾的制度化,本来是互相矛盾的,矛盾把它放到一起去制度化了,所以出现了这个问题。这么一种制度层面的多元的结构,在汉代儒士解释的法律制度以后表现得更清楚了,瞿同祖先生作了非常详尽的、非常精确的分析,我在这个地方当然没有必要重复这种分析,我只要强调一点,就是要以理入法,这么一种中国法治史上的变动对中国传统秩序的影响,大家似乎对它的理论意义还探讨得不够,特别是它引起来中国原理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深远的意义还认识得不够;而当前我们解决法治建设中的关键的问题,还在这个地方,关于理这个说得太多了、太滥了,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说了,但是从法社会学的观点,只要说理,理的本质就是持续性的人际关系的制度化的形态。也就是说,在互惠原则和礼乐教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关系性的秩序。一讲关系大家都很清楚,或者就是用昂格尔的话来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法,所以这是礼的根本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拉关系的相互作用、讨价还价的适度过程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网络越来越复杂,因为人每天都在和不同的人发生关系,而这种关系一旦持续了一段时间的话,人际关系是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的。因此,特别像中国这个特别强调人际关系的社会,关系主义的指向比较强的社会尤其如此,关系秩序就会迅速地扩张、稠密化,演变得非常非常复杂。当然欧美社会也存在,并不是不存在这种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的这种部分,但要比中国淡得多。

与欧美社会不同,在中国的关系秩序当中,中国的关系秩序不仅仅在国家制度之外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构成了生活世界的核心,所以说中国社会是关系本位的,或者说关系主义社会。在西方,关系秩序和法律秩序在法社会学上是值得讨论的概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就是说,单单在中国以礼入法之后,把关系秩序编织到法律秩序中去,成为正式的国家法律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关系格局中,关系的网络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个人甚至可以借助关系学的技术,来为自己或者他人改变角色定义,改变自己与社会的边界,甚至部分地改变社会的结构。与这么一种非常特殊的状况相对应的,中国的国家制度究竟是怎么运作的?社会秩序的特征究竟应该怎样表述?法治秩序在这样的一种状况下,究竟能否行得通?这是我们大家都关心的问题。

下面,就这个问题,我将从几个侧面进行说明。首先,我想说明,中国法律秩序的最本质的特点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它是一个复杂性,而不是一个简单性,不是一个单纯性。我将提出基本的看法,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说明。

我们可以认为通过汉代这么一种以礼人法的解释性的说明以后,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把强调整体划一的法律秩序,这是中国的律令制所规定的东西,和强调灵机应变的关系秩序,这是理教的一部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这么一个社会结构。其中,关系网络是不断地增长,按几何级数来增长的,为了在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相反相成的秩序中保持均衡,作为社会秩序的担纲者或者载体的司法官僚必须给予合理、合法、合情的原则,参照不同的规范,当事人的意愿,以及当事人对这个处理的满足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协调的要求等等,来进行不断的、反复的调整和说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一项具体的法律决定都是以全体承认并无异说为目标的,能不能达到是一回事,但它是以这个为目标的,都可能表现为失措、反馈以及无限反复来达成的合理的合意这么一种状况。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社会成员的主观性履行的社会交换势必会频繁出现,这个时候就会引起法律适用方面有很多跟那个罪犯所预想的状况所不同的特殊的、随机性的偶然性的现象,甚至出现混沌易变的状况。中国秩序上述这样的机制,使我们联想到自然科学里面的分析,也就是说,很类似于两个不同的因素,它们互相组织在一起,一个是辩论性非常强的,一个是相对比较安静的,然后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非线性过程的一个反复,在各个部分之间不断反馈,之后形成了无限丰富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来,这就是复杂性的一个基本描述。我说得更形象一点,比如说,一个录像机,对准一个镜子,把它前面的焦距放到最大,这时候镜子里面的情况会反馈到摄影机来,摄影机中的情况又会透过镜子反馈,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无限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很机械、很简单,就这么来回的一个过程,但是把它无限放大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里面会动,像是一个生物似的,这形象就变成是一个活体。这么一说,大家就会说,你这么说是够玄的,但是我实际上就是讲,我们首先对它的本质作一个说明以后,才能考虑到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实现合理主义的法治建构。

当然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的秩序原理,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洞察力很强的学者,已经隐约地感觉到了一种类似的迹象。比如说,拉斯韦尔曾经把中国法文化理解为一种官僚根据实践理性所进行的一种试验,提出过试验这个问题,或者说,叫做权利的试行。另外,拉斯韦尔还指出中国的历史早期就存在资本主义的萌芽以及其他与西欧类似的现象,强调中国人精神结构中的多元性组合,注意到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之下出现的分析原理或者说全息原理的小宇宙这个现象,他曾经提出这个问题。另外,我们国家很有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者庞朴,也曾经揭示了中国传统中的辩证法不是一分为二,而是一分为三,循环滋生,脱胎于混沌中的杂多,提出了杂多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学者叫刘长林,他曾经写过《中国系统思维》这本书,在这本书里他特别强调,《吕氏春秋》中提出来的社会控制中的还报论,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观念之一,也就是通过有限来引出无限,这些实际上已经很接近刚才我提到的观点。

显而易见,我所谓的这个复杂系的法律秩序,这样的中国法律制度设计,从整体上来看,完全不同于凯尔森所设想的金字塔形的规范体系。金字塔形是最典型的单纯性,当然单纯不是说它结构上很简单,它可能很精巧、很复杂,但是它都可以还原,所以它是可以预测的,预计它的效果的,但是复杂性不在于它就一定复杂,它可能是很简单规则的反复,但是它导致的结果是无法还原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确实是一个非常不同的,跟西方现存法治非常不同的秩序。在这样的情况下,比如说从制度方面看,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类似于我刚才所说的作为复杂系的各个方面(关于这个问题最近西方的法社会学理论也作过研究),比如说通报性的制度,这就很类似我们刚才所谈到的还报的问题,包括现在中国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诸如此类的调整机制是一个观点。这就是说,中国确实是一个复杂系,而不是一个单纯系。

第二个观点,制度设计上的一个基本思路是什么呢,叫做礼太性。也就是说,根据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牛顿力学所建立起来的单纯系,它们只有在预设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建立起来,但是复杂系实际上存在于整个自然之中,所以复杂系实际上是用来描述整个自然界的最合适的自然科学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复杂系的法律秩序,实际上它的理想目标是接近自然状态,这点包括梁治平教授也曾经提出过,就是道法自然。他说,这是道法自然在中国法律秩序中的意义,说穿了,就是这些东西。但是它有很多的具体表现,包括中国从有机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整个秩序,把一些本来很不相关的东西联系起来加以考虑,比如说发生了地震,发生了自然灾害,这个时候,往往中国会考虑是不是我这个司法不公正太厉害了,要追究追究冤狱的责任问题。这就会出现一种制度上的安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我认为很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法律秩序和西方很不一样的就是叫做变己适应,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是一种自我调节、适应环境的基本的设计。所以,如果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拟态性,拟态性就是尽可能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它的颜色没有很突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换成从法律学的大家更容易接受的语言的来说,就是法律虽然有时君临于社会之上,但在更多的场合,却隐蔽、融合在社会之中。这就是中国法律拟态性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描述,这样的特点使本来非常简单、机械的权力结构,可以具有相当程度的弹力和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国家合法化的这个契机,也就隐藏在这么一种权力关系中,这种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地调整的权力关系之中。

因此,中国的社会制度当中没有西方所想象的那种宪法性基础,那种终极的价值根据。

但是,中国强调的是什么呢?强调的是在合法化的处理过程当中承认规则。所以,中国传统法律话语中特别强调求民情、要教化,要在这个基础上使民众对法官的判断表现出心悦诚服,如果有人不服的话,那么还要继续进行说服,最后达到大家都理解的程度。所以,在中国强调的不是绝对命令,强调的是承认规则。另外,法律还要与民间的自发的秩序保持一致。当然这个在中国的许多传统的说法中都有,在这里我们就不特别详细地说了,比如说,君子行礼不辨俗,就是说制度性的措施能够和民间的风俗保持一致,或者说,藏与官即为法,施于国即成俗,这中间的边际都是流动的、连续性的。在这样的一种过程中和条件下,国家秩序实际上是比较容易借助社会的内在化支持而长治久安,也比较容易进行一种自我复制。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这种各个部分的自我组织这样一种机制来实现这一点。

但是,在这样一种拟态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家对法律手段的运用却很难精密化,恰恰相反,国家在法律运行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整体生态的观点、辩证法的观点来把握法律与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互动,所以我们有的时候看到,中国法律举措很多都是这样,叫歪打正着,你要是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往往它会成为意料之外的结果,你没想到,突然它就实现了。另外一个就是,对它的措施,不仅仅是严格按法律规定,而是还要根据环境不断进行轻重调节;再一个方面是,一个法律措施打出去之后,它会出现很多的连锁反应,连锁反应往往会超出预料。在制定法律过程中,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所以就会必然出现这样一系列的东西。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的法律意义类型也很不一样,有点像中医的疗法,比如说,针灸,它治疗胃病,却扎你的耳朵,这本来看上去很不相关,但是它确实有效,你要说有道理,它又说不上什么道理,或者说其他的,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辩证疗法,它有的时候会集中在某个部分,以极大的力量来投入某个部分,也有可能说,以很小的力量来解决整体的问题,诸如此类的。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司法作业确实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说政策性很强,博弈性很强,讲究战略战术,这些特点是非常强的。

同类推荐
  • 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1895-1928)

    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研究(1895-1928)

    西法东渐、列强环伺的中国近代时期,刑事诉讼制度在艰辛和曲折中获得了较大的突破与发展。在对中国传统刑事诉讼制度回溯与反思的基础上,作者总结了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四个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并对中国近代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背景、路径及理念进行了探析。在此期间,无罪推定、程序法定等新型法律原则开始输入并在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得到一定发展。同时,检察及律师制度亦开始引进,中国近代化审判制度的雏形开始显现,北洋时期大理院创制的判决和司法解释例,不仅成为实现外来法律资源本土化的最便捷途径,亦成为各级司法机关非常重要的裁判根据。与此同时,执行制度也开始趋向文明并与传统的行刑制度相区别。
  •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第2版)

    广播电视法律制度概论(第2版)

    本书介绍了中外广播电视立法制度、监管制度、许可制度、所有权制度、节目制度、网络制度、从业人员制度、涉外制度、法律责任与法律救济等,并配有该领域的法律案例和简评,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广播电视法律制度及其运用。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广播电视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广播电视业界及关注广播电视的人士了解和研究广播电视法律制度的入门书。
  • 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

    行政诉讼与国家赔偿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法律知识宣讲》丛书之一。本书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法的法律知识,对该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讲。通俗易懂、体例规范,在各个章节穿插了案例,有助于广大读者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 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戴宏才博士将他的文集《耕砚窗稿——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窗稿》)的文稿早就寄给我了,并嘱咐为其作序,我却迟迟未能动笔。这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花一点时间对这本跨学科的文集进行全面阅读,还因为有些文章的观点引起了我特别的兴趣和更深刻的思考。更主要的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我尚缺乏“与时俱进”的良心;二是对政治、哲学、法律、教育多种学科的“跨越性”研究也不熟悉,加上对法律这门学科又不太感兴趣(这又是不与时俱进的劣根性)等。这些原因使我视为其作序为畏途,延时至今,勉为其难。不过作为读后感而已,实难为序,故请见。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释义及实用指南

    本书由全国人大法工委参与破产法立法及研究的同志撰写。本书共分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法律文本及条文释义;第二部分,立法文件;第三部分,相关司法解释;第四部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破产法律制度研究。
热门推荐
  • 惹上豪门:总统大人请放手

    惹上豪门:总统大人请放手

    "记住,你只是我的奴!""他像撒旦一样冷酷无情,习惯掌控一切。他薄情,却对她产生了兴趣,一场交易使他对她产生了原始的渴望。事后她退避三舍,他却步步紧逼,纠缠不休,但却只有无情的折磨,没有爱的承诺。“交易很公平,如果你要的是爱,我给不了!”当身心俱伤时,她看着他冷漠的说完,高傲的转身离去,独留下他孤寂的身影在那里眺望!"
  • 天才笔记

    天才笔记

    他还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天才,没有人知道他的母亲去向,只知道他爷爷临终时留下遗言,使他找到了爷爷写下的笔记,但他惊奇的发现——这个笔记是母亲100年前写下的!!去打破无头女尸的传说!
  • 宠妻无度:双面人

    宠妻无度:双面人

    她,温柔淡雅,是名普通的大学生;她,冷血无情,黑夜里游走在生死边缘,她亦是她,一次意外,两种人格合二为一,成为十分矛盾的存在。他,冷情狠绝,狡猾腹黑;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却意外的纠缠到一起,不死不休。某位无赖无耻的趴在被下药的某人身上,邪恶的笑道:“老婆,你是逃不掉的,你就从了我吧。”“你无耻。”某人咬牙切齿道。
  • 大明海盗王

    大明海盗王

    明朝嘉靖年间,奸臣严嵩当道,倭寇横行,海盗猖獗,佛朗机夷虎视眈眈,欲要叩开大明海防,明朝处于内忧外患中。航海迷王朝来到明朝,成了一名海盗.建立舰队,重启郑和开创的航海伟业,纵横在大海之上,创造不朽的传奇:平定倭寇、收复台湾、灭小日本、征服印度阿三、进军新大陆、征战欧洲……
  • 浮生长歌

    浮生长歌

    唱哑了浮生长歌共一刹拢指相扣,耗尽了生之微末换一场抵死缠绵。你说缘起缘落,我叹尘世浮华。对她而言,他是阴谋阳谋还是情深意重都不过黄粱一梦。一副薄棺,三尺麻衣,凉碑一冢。中朝云水公主以身殉国,引天下人叹息。一年后,她在一场阴谋中再度醒来,却是改名换姓京城司项街里“浮生”茶馆一白衣姑娘。世事无常,他在上天的牵引中缓缓行来。重逢后,任时光匆匆过流去。浮生一镜,前世今生。那是一段风云的岁月,亦是一段十二世的千古奇缘。千年后,每当有人提及那段风月时,长河半世,不过一首浮生长歌尽。
  • 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对现实的市场营销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反映消费心理学理论在营销实践中的运用,从而体现消费心理学的应用性特征。本书在介绍西方消费心理学理论的同时,注重突出我国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特殊性,尽量引用我国研究者的研究与营销案例,注重使教材内容“中国化”。并努力结合21世纪以来我国消费环境的变化,反映消费心理的时代特色和发展趋势,尤其反映网络时代新的消费现象,尽量体现消费心理的地域特征与时间特征。在教材结构和写作风格上,力求体系完整、论证严谨、资料翔实、雅俗共赏,比较全面、系统和准确地阐述消费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 嫡女倾城:冷面王爷追妻路

    嫡女倾城:冷面王爷追妻路

    她是西楚国护国将军的嫡女,从小嚣张跋拓,刁蛮骄横目中无人。十五那年,她如愿以偿嫁给了心爱之人,却不曾想,第二天父亲被查通奸叛国全家处斩。消息恍如天雷,而让她父亲冤死的人,竟是她深爱的夫君。夫君带着自己的亲妹妹,强迫给自己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亲手逼她喝下毒药!复仇重生,她一心一意为复仇,步步为赢,不曾手软。她以为自己的内心只有仇恨,她以为自己不会动情,她以为……无数个她以为在遇到他的时候瞬间崩塌。可是,他会爱她吗?爱情,是真的存在还是披着利益的目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 科学发展观概论

    科学发展观概论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对于其本质、目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又都知之甚少。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层对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步步深化的;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有重大突破的。
  • 无联系的连环杀人

    无联系的连环杀人

    高桥日薪死在狭窄的电梯内;他的后颈被一把锐利的短剑刺穿,在短剑的剑柄上系着一条粗橡胶绳子这件无头绪死亡惊动了警方,但是却数日查不到结果,无奈之下,警方请了著名侦探——青木川青木川找到凶手后,却发现,这件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一桩接着一桩的杀人案件来袭,种种案件竟然牵扯到自己的父亲,青木邱淳,可是自己的父亲。。。。。。
  • 龙牙外传:星河飞尘

    龙牙外传:星河飞尘

    人类自古以来一直就对璀璨的星空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而对她的探索更是步履维艰。当终于有一天人类的太空殖民舰队可以冲破星空的阻隔前往遥远的深空去寻找新的乐土时,却意外地遭遇了外星生物无情地进攻。在前有强敌却孤立无援、没有补给、没有退路、身陷绝境的情况下,肖星河、陈飞尘等等这些昔日龙牙部队的精英战士们能否看到胜利的曙光?又将付出怎样的代价?而人类第一批太空殖民者的命运最终又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