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05400000044

第44章 治学(4)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论证明什么问题,都要先考虑清楚它的前提条件、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什么。只有充分考虑清楚且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顺着自己的逻辑写下去。

有的同学写文章喜欢兜圈子,不知道应该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三段论的写作方法。具体来讲,就是把文章分为三小节,前两节各证明一个问题,第三节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总结,这是论文的基本模式。除此外,我们也可以使用“起、承、转、合”的格式:第一节为起,点明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第二节为承,讲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第三节为转,把另外一种可能性排除掉;最后一节为合,得出结论。这是一种递进式的写作方法,包括四个基本的步骤。当然,如果其他的可能性,在另外几个部分中已经排除掉了,第三步也可以省略。还有一种并列式的写法,这种写法往往把问题的答案分为几种可能,每一种可能分别占用一个小节来论述。其中,在每一节内部,为了阐述具体的观点,也可以用起承转合的方式。同样的,在起承转合叙述模式的内部,也可以使用并列式进行阐述,这些都是基本的行文逻辑。

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同学,在写论文的时候,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句与句之间不连贯,缺乏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文章的时候,先把文章的概要写出来,明确每一节分别介绍什么内容,确定每一节的内容之后,再思考具体每一段要阐明什么问题。这样如同剥笋一般,层层深入下去。一般来讲,第一段如果得出一个结论,那么第二段就要从这个结论开始写起,依次顺延。所以,论文中有些表示顺序的语言,像“第一”、“第二”、“然后”等,都是可以用的;如果需要补充的话就可以说“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补充的是”,或者“需要强调的是”,然后再把观点重新阐述一遍。有些观点比较难以表达,我们可以先简单介绍,然后用“换句话说”将想要表达的意思朝深处挖掘。这些都是行文的基本方法。当然,逻辑常识是学会行文的一个基本前提。从论文的某一篇,到其中的某一节、某一段,甚至是某一句应该说什么,都需要我们去建构。只要把逻辑结构确立清楚,写文章就如同行云流水。不过,架构良好的逻辑体系是以掌握基本的常识和概念为前提的,如果缺乏基本常识,文章逻辑体系即便再明晰,也是空谈。

第三,文字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是需要长期训练出来的,它需要基本的语言功底。在论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去掉游移的毛病。最高明的文章写法是“老吏断狱”,即一下子抓住文章的要点,用简洁的语言把复杂的含义表述出来。在诗歌研究领域,这种手法又被称作“截断众流”,意思是,当大家为某个问题各持己见、纷争不休的时候,有学者只用两三句话就把问题讲清楚,让其他学者心服口服。

在写作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有“老吏断狱”的判断力,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在表达的时候能够“截断众流”,用简明的语言把看似繁复的观点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可以试着写写书评,每读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都可以试着写一则摘要,用三五句话把文章精华的部分提炼出来。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论文写作是一个考据的过程,这就像我们做几何证明题一样,明明知道答案,还要想办法去考证,证明答案的合理性,证明其他观点都是错误的,而不是仅仅依靠直观的判断。

总之,写文章首先要有“老吏断狱”和“截断众流”的境界,具备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培养自己文章的情采,试着把文章写得生机勃勃,充满机趣。论文并非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呆板教条,它是可以充满才思的,所谓神来之笔,正是如此。比如钱钟书这样的一流大家,他们的论文就显得很睿智,能够在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细节中建立起一种逻辑关系。

这里补充一点,我们阅读某位学者的论著,也要根据自己的才情进行选择。比如上面提到钱钟书,缺乏才情的人一般很难读懂他的文章,不知道人家为什么由甲观点得出乙结论,而睿智且有文献功底的人一下子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根据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学者,试着在某一个领域内,扎下一个根。具体来说,如果我们研究李白,除了要读李白的全集,还要读研究李白的相关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一位研究李白的学者,通过阅读他的全部著述,摸索他的研究思路,知道他是怎么做学问的。

当然,我们的研究对象,不论是古代的某个文人还是现当代的学者,一定要和自己的性情相投。拿刘禹锡来说,他既有才情,又有豪气,即使仕途不顺,也能够把心平静下来,是一个能张能曲、能放能收的人;苏轼则才华横溢,陶渊明淡泊宁静,辛弃疾愤世嫉俗,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写文章也要根据自己的才情,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文章风格。只有通过创作,我们才能体会到作家的心理。我们的诗文不一定写得很好,但重要的是,自己要体会创作的过程,明白什么叫做“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什么叫做“一斗诗百篇”(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研究领域和写作风格往往是紧密结合的,一方面我们要独立创作,另一方面我们要从事研究。这就提醒我们,尽量选择性格开朗、见识广博,生活和事业相对顺利的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如裴度、李德裕、牛僧孺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官至宰相,作品自然也很有见地,不同常人。在研究他们的诗文过程中,我们会受益良多。

§§§第三节深思

要为学,就是读书与深思的相辅相成,孔子早已言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前面讲一味苦思而不知道在读书中寻求解决之道,不是读书的良法。而现在讲死读书,不给自己思考的余地,也是收效不大的读书之法。人在读书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未解之谜,每一个未解之谜都值得去探索。读书就是要在其中思考这些问题,寻求解决之道,也许不能最终解决它,但是在思考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他会掌握很多材料、方法或者前人已经提出的某种假说。

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黄宗羲*,历览前朝兴衰更替,发现一个规律,即历代的财赋、税收是在不断增加的,虽然各朝都做出种种变革,但仍不能使之减少。后人称之为“黄宗羲定律”,这为后代循此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解决之道提供了线索。这就是读书的良法。对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讲,能够提出问题,就是研究成功一半了。而要能在读书中、在材料中提出有见解、有价值的问题,还得靠自己的深思才行。

*黄宗羲(1610—1695),学者称梨洲先生,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一、能思

《礼记·学记》讲: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人只有学才能进步,这是常识。但进步何来?就在于我们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并予以补充完善,这样才能进步。而要能知自己不足,又非得经过自己的思考不行,查漏补缺正是一项自省的工作;浑浑噩噩的读书,是难能知不足而去努力完善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点,问我们黑板上有什么,我们都答说“一点”。老师却说黑板上什么都没有,点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可以忽略不计。老师接下来又画了一个圈,问同样问题,我们回答说“一个圈”。老师又说黑板上还是什么都没有,大家要看圈以外的东西。

治学就是如此,当自己的知识只有一点,或者只有一个小圈范围那么大的时候,往往是固守于此,感觉自己知识很丰富。有人说:“识少见寡的人,发现一点灰尘便惊叹不止。”读书是求见闻开阔,一定不要使自己陷入这样的境地。

知识领域宽广无边,当他停止在一点的时候,确实会感觉这个点很密实,而当他掌握了一个圈的范围的知识之后,他才会发现未解的东西变得更多。圈内的归他所有,圈外的都是他未掌握的,圆圈越大,边缘越大,所以当他的知识越丰富,他所能接触的未解领域就越多。这时候就要放低自己了,重新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要多学、多思考才行。学的范围广博了,可资利用的材料也就丰富起来,思考才能有深度、有价值。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叙事》里讲了学与思的关系: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读书过程中要能在文辞之中见到事理之所在,对于意蕴丰富的话语,更要能举一反三去思考、去理解。能够举一反三地读书、思考,这样才是最为高效的。最好的学习是教一而知十,对于老师的教导以及书中的道理,能够领会透彻,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实际中的很多方面来解决相关问题。对于老师来讲,学生能够教一而知十,就像一只船一样,只要老师再稍微一推,就能扬帆而顺风顺水地前行,这样的学生是很好教育的。教一学一,读一学一,自己从来不愿意多想一点,这是最低效的治学方法。

朱熹在《朱子全书》中也讲了同样的道理,言曰: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一至于此。

思考的过程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死记硬背的读书与学习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者要在探究事理的根本上下工夫,在融会贯通上下工夫。我们的时代要求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而要能创新就是要会独立的思考。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正是这样的思考能力。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理想,要能在工作中做得出色,就要培养自己独立求知、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书中、在老师处,不要只是得到一条鱼就心满意足,要能学会打鱼之法才欣然自喜。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为此而发的。

治学得益于深思,并做出有价值的成果,就要在打破成见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见识,解放自己的思想。朱熹言:

濯去旧见,以来新意。(《朱子语类》)

只有把条条框框都打破了,才能在研究的领域里做出新的格局来。袁枚也讲: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续诗品·尚识》)

学问像弓弩一样,是培养才情能力的基础;而才情能力之箭,又必须靠见识来引导,方能正确地运用到解决问题上来。像中国古人讲史学,要做良史不但要有史才,还要能有非凡的史识。没有见识,做出来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对未来也不会产生什么好的影响。

要想增加自己的见识,就应该到社会上多接触一下现实,看一看下岗职工的生活,看一看农村孩子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有一种深沉的关照感,才能引发深沉的思考。读书绝不是从字面到字面,从书本到书本,见识也不是完全能在书本中培养出来的。自己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充实的感情投入,没有深沉的责任感,思考就是无力的,也不会影响到他人。“思则睿,睿则圣。”(宋·周敦颐《通书·思》)读书而思考的人,不但能变得睿智,而且最终还能达到圣明的境地,这就在于真正的思考是对现实的深沉关切,是在不停地培养自己的担当与责任感。能够在读书时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这样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种为人见识的扩展,是自身德行的完善。一味死读书,却不因之思索到现实的问题,读书就失去了意义。

二、善思

学问大致分两种,即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这也是现在科学研究的两个范式。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中,历时研究主要是要找到一个事件、思想在整个历史发展中的线索、过程和作用;而共时研究则是要探索不同的事件、思想在相同历史背景下的结构状况,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替和变异。我们读书做研究,就要既能从横的线索上思考,也能从纵的线索上思考,这样才能探明一个问题在整个学科历史中的定位。

若想把学问想清楚,把书中道理领会明白,就要能够从古至今、从此至彼地思考问题的全貌。思考就像泉水一样,我们既要不断地疏通,也要不断地扩充,这样才能使之越来越新。读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思考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拓展研究的思路和领域。有时候思考就如活水,是没有固定角度可言的,要能在整个学问中纵横捭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人的一生形成自己的思想成果的年龄,基本上为30~50岁,50岁之前还不能培养出自己学术思考的能力,再之后就赶不上时代的需要与要求了。理科做研究,能出重要成果的基本在30~40岁;文科稍有不同,可以延伸到50岁。做学术研究到很成熟的层面,就是在靠经验思考,靠经验进行研究。我们正是智力活跃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在培养思考习惯和积累经验上下工夫,为长久的研究打下基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有一些书需要翻来覆去地读,有一些理论需要日积月累地揣摩,每一次都要能从旧材料中思考出新东西,从熟习的思维中再开出新的途径来。熟读深思之后,那种心得只有自知,也将是大有裨益的收获。

同类推荐
  • 安全灯谜集萃

    安全灯谜集萃

    本书收入的各类安全灯谜,为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安全题材为谜面,下编以安全题材为谜底,为了便于读者对灯谜的理解,作者对大部分谜作加了简注。同时,为了普及灯谜知识,帮助读者提高猜谜、解谜能力,作者专门编写了《猜灯谜的基本方法》和《猜带“格”灯谜的要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24种猜谜方法和36种谜格知识,每种猜谜方法和谜格知识,都用3条灯谜为例进行讲解,形象直观,易懂好记。  
  • 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生肖文化:春牛辟地

    本书研讨生肖牛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元)

    《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同义词”、“例句”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每篇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

    《世说清语——清朝生活图志》是从服饰、饮食、建筑、交通、信仰、节日、仪礼七处着眼介绍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王朝的历史。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史论结合”。在具体介绍一事一物发展历程的同时,注重从时代大背景去分析,更能加深读者对事物何以如此的理解。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由于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古代王朝,它又处于中西交融的起始阶段,所以读者在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多可以从清朝找到起源。这无疑可以增强代入感,增强读者阅读趣味。
  • 武林掌故

    武林掌故

    本书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这其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
热门推荐
  •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常识与洞见: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

    《竟业旬报》——“重要出发点”、《新青年》——自此“暴得大名”、《努力周报》——“忍不住谈政治”、《新月》——争人权的“斗士”、《独立评论》——“诤友”与“诤臣”之间、《自由中国》——勉为其难的“教父”、言论自由与个性发展、言论自由与人权保障、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等等。
  • 虚拟未来

    虚拟未来

    莫怡,“Virualfuture”游戏的实验游戏者和企划者,她是整个家族的核心,但是就是这样子的人去无缘无故的迷上了自己设计的游戏......
  • 末日游戏场

    末日游戏场

    世界末日,异世界生物入侵,全球被数据化,变成了一个充满怪物的游戏场,人类危在旦夕!当十米高的岩石巨人轰开人类仅存的城堡时,当城墙下方虫族与兽族交锋前线的战士时,当天空骨龙与八方无尽鬼魂的交融时……夜天站在城池上方,指着异世界各族的入侵者不屑说道……“干掉你们,我只需要七秒钟!”
  • 三国传说之卡神

    三国传说之卡神

    新的三国世界,新的卡片世界,在这个虚虚实实的世界里,充满了无数新的探索和冒险,且看主角白子沾如何从游戏中,一步一步的迈向巅峰,改变世界,改变过去的三国历史。
  • 神魔乱世之巅

    神魔乱世之巅

    又二又帅的伊天从小天赋异禀,美女缘巨好,但是他在七岁时父母都相继离开他,她为了复仇展开了对仇人的一场追杀。
  • 不做泡沫

    不做泡沫

    熊小乐27岁了男朋友却没有半个,都是清穿中的阿哥太子,高干文总裁文中的财阀美男害了她。终于有一天,老天发了个高干文中的男主给她,却没想到不但没有风花雪月还闹出了人命。只是王子那么多,又不止他一个,她才不要做泡沫。--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重生富豪

    重生富豪

    职业经理人齐强重生了,既然重来一次,他又怎会甘心为别人打工,当然要自己创业做老板,带领他的团队成为家具建材行业的最强霸主!这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穷屌丝强势崛起制霸全中国的故事!
  • 噬剑天地

    噬剑天地

    封神大战,通天教主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大战,通天因法力耗尽,被两人重伤。通天不甘心,他使出了天道的禁忌之法“噬魂入器”,使他暂时得青萍剑的最大威力,重伤太上、元始二人,而他也因为反噬重伤沉睡。而青萍剑也因器灵消散而不知所踪。千年后,青萍剑重现,被南宫飞羽所得,因青萍剑得通天灵魂和成道功德,成为极品先天功德灵宝。南宫飞羽不会运用,无意之中搅乱了自己身边的时空,重生到了异界,在这异界之中,讲究弱肉强食,他凭手中之剑,守护亲人朋友与红颜知已,杀向天下,站到武道巅峰……
  • 始魔神

    始魔神

    这是一个奇怪的地方,空旷的空间静静地躺着一个男人,过了很久。。.
  • 古城失落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古城失落之谜总集(求知探索系列丛书)

    《求知探索系列丛书:古城失落之谜总集》本书分为中亚古城失落之谜、孔雀帝国失落之谜、古埃及古城失落之谜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