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51000000028

第28章 形象的双重效应——非洲的愤怒及对西方媒体的评价(3)

中国与非洲发展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了非洲的地缘战略地位。中国政府在2006年1月首次发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阐述了中国政府对非洲的重视,全面勾勒了中非关系的远景。之后,胡锦涛、温家宝先后在4月和6月访问了非洲10个国家,11月3~5日,非洲48国领导人相聚北京参加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2007年1月30日至2月11日、2009年2月10日至17日,胡锦涛对非洲两次进行国事访问,使非洲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以英国《金融时报》为例,胡锦涛访非期间,每期都有一篇关于非洲的文章。中国对非洲的重视是提升非洲地缘战略地位及其被国际媒体关注频率的重要推力。

中国对非洲的关注也具有显著带动效应,触动西方国家神经,其他主要国际战略棋手纷纷跟进,欧盟、俄罗斯、日本、印度和韩国对非战略调整提高了非洲的国际战略地位。2005年12月,欧盟首次出台了《对非战略文件》,系统阐述了欧盟对非政策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对非洲的高度重视。法国一直是非洲最大的援助国,英国利用2005年主办八国首脑会议的机会,把非洲贫困和发展问题列为大会主要议题,敦促各国减免债务、增加援助,以求树立英国在非洲的良好形象。俄罗斯在国力逐渐复苏中重新把目光投向非洲。2006年普京两次访问非洲,普京的非洲之旅从南部的好望角到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日本、印度为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抗中国的能源战略,频频向非洲示好。

基于反恐的需要,非洲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贫穷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边缘化的非洲,不仅存在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而且本·拉登等“基地”组织的要员还曾经藏匿在非洲东北部。为防止恐怖分子“利用非洲特有的条件——混乱的边界、地区冲突、松散的金融制度、武器泛滥——来营造和扩展自己的网络和基地”,美国重视并加强了与非洲的反恐军事合作。2003年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了塞内加尔、南非、博茨瓦纳、尼日利亚和乌干达等非洲五国,允诺拿出1亿美元来帮助东非和非洲之角国家提高反恐能力,以“扶贫”和“反恐”两手强调美非合作,以确保美国在非洲的战略利益。2006年2月,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访问北非三国期间,也重点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建立美军“前沿作战基地”和进行反恐联合军事演习的事宜。美国2007年底已建立非洲司令部,尽管办公地点临时设在德国斯图加特,但迟早会在非洲找到落脚之处,以建立反恐据点,帮非洲国家建立“职业化军队”,同时承担向非洲国家提供安全援助的任务。

非洲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提升了非洲的地缘战略地位。9·11事件及由之引发的伊拉克战争导致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急剧变化,石油和战略金属价格的持续上扬,非洲在全球反恐、战略资源提供上的战略位置得到突显;在世界贸易市场保护主义趋势抬头时,非洲丰富且未得到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和53个国家、近9亿人口的潜在大市场,以及近10年来年均约5%的经济增长率,无不使非洲成为西方大国竞相逐鹿的宝地。随着近年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年底,非洲地区石油探明储量为152亿吨,1143亿桶,占世界探明储量的9.5%,可开采31.8年,成为仅次于中东和南美的世界大油库。2005年非洲日产原油为983.5万桶,其中近500万桶出自几内亚湾地区,增长率为6.2%,占世界日产量的12.0%。毛里塔尼亚、马里和尼日尔在未来几年都将跻身非洲产油大国之列。到2010年,非洲石油产量在全球石油总产量中的比例有望提高至20%以上。石油不仅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非洲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推力之一。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2005年7月提供给美国政府的一份报告中称,非洲巨大的石油储量“给人以希望、并让人心颤”,非洲石油的争夺“应该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

从国际舞台政治经济博弈的角度看,非洲53个国家占联合国成员国总数的27.7%,只要实行一国一票的表决制,非洲就是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一支不可低估的重要力量。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非洲国家一直是高姿态参与,而且自始至终不畏外来压力,不受外来诱惑,坚持自己的立场和主张,要求在安理会中拥有两个带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两个新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没有非洲国家的支持和拥护,任何实质性的联合国或安理会的改革都是难以想象的。另外,在反对单边主义、反对伊拉克战争、抵制西方对津巴布韦和苏丹的制裁和人权攻击,以及在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取消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补贴的谈判等一系列原则性问题上,非洲国家也敢于发出与西方不同的声音。“非洲力量”的上升和“非洲声音”的持续提高使西方媒体不得不正视这股力量和倾听它的声音。

从国际传播格局的变迁看,由于非洲战略地位的提升,更多的国际媒体开始关注非洲,而发展中国家媒体实力的崛起也在改变着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的局面。由于意识到国际权力格局逐渐变革的现实和非洲作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一个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的出现,C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创办的财经电视媒体)作为全球财经电视领跑者,决定在2007年中期开设一个24小时非洲财经频道。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单位,CNBC非洲频道总部设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并开始训练新一代的非洲财经记者,在工作日每天有6个小时播放非洲节目,并且在开普敦、尼日利亚、肯尼亚、坦桑尼亚、博茨瓦纳派驻记者。CNBC非洲频道负责人扎法尔·西迪基(Zafar Siddiqi)在2006年9月份约翰内斯堡第一届国际媒体论坛上说,他们将设立一套报道非洲的新标准,这将促动其他新闻媒体,并紧密地与非洲电视工作者合作。2006年11月15日开播的半岛电视台24小时全球新闻频道,在非洲设有五个机构。它将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报道全球新闻。半岛电视台国际频道非洲机构负责人安德鲁·西蒙斯(Andrew Simmonds)在该论坛上说,“我们将致力于非洲新闻报道的正常化”。

国际社会对非洲丰富资源——尤其是石油和钢材——日益增长的兴趣,非洲作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投资和贸易目的地的崛起;对恐怖主义与贫穷、脆弱国家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为非洲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国内甚至有学者认为非洲重新成为国际社会的“宠儿”,全球正在掀起“非洲热”。

三、非洲形象的历史变迁

至此,似乎可以给非洲形象演变作一个简单的勾勒。尽管非洲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主要是负面形象,但形象作为信息传播积累的结果是动态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从非洲本身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与国际格局的互动关系来看,非洲独立后在国际上的形象变迁,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这种划分是否合理还需要继续寻找相关资料佐证。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非洲国家独立运动,到70年代末。这一阶段非洲国家纷纷获得独立,经济社会发展较快,融入联合国大家庭,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和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运动,是国际上很活跃的一支第三世界主体力量。由于冷战,东西方集团都试图在非洲国家争取中间力量,扩充势力范围,国际政治经济、舆论环境相对有利于非洲国家,因此这一时期的非洲尽管贫穷落后,但是革命的、充满活力与自信的非洲。

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结束。由于非洲本身经济发展停滞,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环境恶化,尤其是两极格局解体后,西方国家频频向非洲国家施压,非洲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开始极端负面化。在非洲经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三次大灾荒后,西方公众的非洲印象借助西方媒体的关于非洲灾荒战乱的报道而刻板固定化。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非洲形势好转,但由于形象的改变有一个过程,以致在这一阶段西方形成的关于非洲的印象被带入新世纪。这从英国志愿者服务组织2002年关于“Live Aid的遗产”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非洲是战乱、饥荒交替出现,艾滋病蔓延、黑暗而没有希望的非洲。

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初,9·11事件或许可以看做是分水岭,一直到现在。9·11事件给西方世界的冲击使西方世界开始关心发展中世界的贫穷、战乱对自己本身利益的现实威胁。这之后国际油价开始飙升,反恐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中心任务之一。而非洲在全球反恐和国际石油战略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西方国家开始更多关注非洲。非洲经济本身在1996年后也开始缓慢回升,内部的政治整合进程加速(以非统2002年改为非盟为标志)。非洲在国际上的形象开始缓慢好转,但由于第二阶段非洲形象的根深蒂固,这种转变滞后于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第二阶段形成的非洲负面形象成为非洲在新世纪重塑形象、经济持续发展的包袱。所以,最近几年非洲国家领导人和媒体工作者纷纷抨击西方媒体继续歪曲非洲形象,要求西方媒体全面、客观地报道非洲。

回顾非洲形象变迁的轨迹,非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非洲本身才是形象重构的主体,非洲复兴是形象重构的基础。总体上来讲,非洲已步入稳定时期。非洲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充满勃勃生机、发展潜力巨大、前途甚为光明的大陆。伴随着贸易发展和投资的不断涌入,非洲经济的不断发展,非洲这个曾经被西方媒体遗忘、抹黑的大陆将会越来越被国际媒体关注,非洲的形象也将大为改观。非洲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将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经济上来说,拥有近9亿人口的非洲是“唯一尚待开发的大市场”,而非洲的丰富资源更是使它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大洲。

同类推荐
  •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中国策:新世纪、大视野与我们的治国方略

    本部著作对新世纪中国在战略部署、民主政治、经济发展、民生问题、领土主权、人文社会、生态环境、外交格局和改革方向等领域面对的种种成就和挑战进行了全景式扫描与透析,对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成就与挑战逐个进行客观理性地梳理,是一部对中国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集中分析解读的战略性、前瞻性、可读性、全面性和针对性的战略性著作。
  •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传媒观察:危机与转机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本书对《环球时报》的发展历程、报道特点、标题、版式、发行、广告、人才、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全景展现了《环球时报》的积极探索和丰硕成果,揭示出其成功的秘笈。本书指出,在国内国际新的传播环境下,《环球时报》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报,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本书观点鲜明、逻辑严谨、材料着实、图文并茂,综合运用新闻学、传播学、叙事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加以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书可为传媒从业者提供借鉴,也可为传媒及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参考。
  • 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

    教师如何提高说课艺术

    本书主要从说课准备、精心设计与组织说课材料、幽默为教法服务、情感学法说课、辅助教学程序、互动教学目标、应对说课失误和总结说课经验等八个方面来进行铺垫和阐述。其中,听课和评课作为说课的后续工作,没有单独作为一章列出,而是补入最后一章,这样更显得本书结构紧凑、布局灵活。我们站在说课者的角度,多层次地模拟了说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教师在说课中少走弯路,对于日后的说课教学能起到更大的帮助。
  • 小荷尖尖

    小荷尖尖

    本书收录了六篇论文,研究主题分别涉及文化人类学的仪式和家族研究、经济人类学、法人类学、旅游人类学以及族群研究等人类学学科中不同的研究话题。选题可谓具有代表性,有很大的学术意义,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各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研究方向。
热门推荐
  • 悟空爱上唐三藏

    悟空爱上唐三藏

    这是一个女版悟空穿越现代,颠覆传统,毁三观,无节操,无下限的《西游记》改编故事,讲述女版孙悟空与唐三藏之间虐恋,如何突破万世阻挠,弑神灭佛!你无法想象孙悟空是名女汉子,天蓬元帅是天庭最帅的男人,沙僧最阴险狡诈,唐三藏最邪气凛然!请准备足够的节操,否则你会发现,节操余额不足,请及时充值!
  • 绝世保镖

    绝世保镖

    男儿当自强,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混他个风生水起!张子明,他要用一腔热情和两只铁拳,打下一片娇美江山……
  • 獒王

    獒王

    在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有一只犬,他是一只藏獒,是藏獒群的獒王……
  • 情殇,天使的诱惑

    情殇,天使的诱惑

    等待爱,是一生最初的渴望;拥有爱,是一生最初的幸福;失去爱,是一生最初的苍老。时光也许可以把很多东西掩埋,然而在某个特殊的时刻里,它们又会被一丝不露地掘出,回忆是一笔永远还不完的帐,利息高昂,一辈子缠着你。缠到最后,变成一面镜子,我们从里面看到最初的自己:干净,天真,可爱,然而不可在得。
  • 美人与美食:珍馐传

    美人与美食:珍馐传

    亦珍自幼失怙,与寡母生活在宁静安闲的松江小镇。散淡的生活因母亲曹氏骤然病重,戛然而止。亦珍稚嫩的肩膀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支撑起家中的生计。在小小的茶摊里,亦珍遇见欢笑与悲哀,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 我的世界穿越

    我的世界穿越

    MC玩家赵羽林和MC高手董辉在睡了一觉后穿越到了我的世界里他们各自有了特殊技能将统治MC世界可也许这一切都是阴谋
  • 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

    本书设计了六个任务,内容包括:认知客户管理、客户开发管理、客户分层管理、客户满意管理、客户忠诚管理、客户售后服务管理等。
  • 一笑丑城

    一笑丑城

    她本是尊贵的公主,一夕之间却沦落为平民,一切都没了,没了疼爱的父皇和母后,没了倾世容貌,也没了他。
  • 朕即人皇

    朕即人皇

    太古,众神君临,万族跪服,众生蝼蚁;远古,人皇崛起,横扫天下,皇威浩荡亿万里,人族称王;上古,天帝垂拱,开疆辟野,四荒九州莫不从,万世承平;今,皇不存,帝不出,神州动荡,万族争天。最后的帝皇威压,还能维持多久?……
  • 哲理精粹

    哲理精粹

    在这套《中外名家精品荟萃》中,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洗礼,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最终成为最美丽的琥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哲理精粹》分册,书中精选了中外著名作家的有关名篇,还精选了哲学家、成功家、思想家等著名人士的哲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