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1100000030

第30章 纪念我敬爱的老师周贻白先生(1)

姬崇恭

110年前冬季的一天(1900年12月6日),老师来了,诞生在一个平民的家庭;33年前冬季的一天(1977年12月3日),老师去了,告别了平民的家庭生活。老师来也冬季,去也冬季,来去都在这个寒冷、冰封、沉寂、萧肃的季节。这似乎在预示着什么,又似乎在讲述着什么。这种巧合,让人充满了神秘的遐想和猜测……

尽管老师在中国戏曲史论上独树一帜;在戏剧、电影艺术上,涉猎表演、导演、编剧,知识丰富,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但是,在我的心目中,老师的形象永远是个平民。

一、冥冥中的呼唤

今年(2010年)十月份的一天,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房管科,我和周华斌相遇了,这真是上天的赐予,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我们的老人家有意的安排。这次房管科的不期而遇,我得到了周贻白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的消息,并脱口而出:“到时一定参加!”我表态要写一篇文章,纪念我敬爱的老师周贻白先生。

我和华斌交往不多,但是我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兄弟般的亲近感,这种情感由来已久,这就要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了。最近一次我们哥俩见面,还是四年前在中国传媒大学他的办公室。华斌的办公室,酷似50年前,周贻白老师一人独居的东棉花胡同22号那一间宿舍,在书籍包围下,一张床、一个写字的桌子,刚刚可以转过身来的狭小空间中,弥漫着烟草的味道。

我和老师相识于1956年。1956年至1965年十年之间,我和老师接触较多。那一阶段,老师和我的关系,是师生,是朋友,有时又如同父子一般。我去拜访老师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想了就去。老师不烦我,对我也不见外,看我去了,他该干啥还干啥,很多时候我静静地站在老师身后,看他工作。老师闲下来了就和我一起抽口烟、聊会儿天……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0年师母带着华斌、楚斌、湘斌迁居北京以后。

1965年11月21日,我调离学院到甘肃省文化局工作,11月24日到兰州,25日便直接赶到甘南临潭社教。1966年7月返回兰州参加“文化大革命”,8月24日就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8月26日在兰州市人民艺术剧院的大舞台上,我接受了残酷斗争的考验,之后一直被关在牛棚。到1966年11月16日,我从牛棚里逃了出来,坐了五天的火车回到北京,才有幸又见到了老师。那是1966年11月21日上午,我是那天凌晨四点从永定门火车站徒步走到学院的。清晨我从当时青年教师居住的“小西楼”走到22号去看望老师,在老师家门口遇见了杨钰老师,她刚从对面洪涛老师家的走廊里出来,见我要进家,立即向我摇摇头摆摆手,我明白了杨钰老师的意思,她是告诉我老师不在家里,在学校。我从22号返回学院,才知道老师已经被专政,在打扫厕所,我打听清楚老师正好打扫到“小西楼”楼下的男厕所,便跑步去找。在厕所里我见到了老师,老师正在清洁小便池,我上前叫了一声:“周老!”老师抬起头来,警惕地看了看四周,摆手叫我不要跟他说话,叫我走。我执拗地说:“我在甘肃现行反革命都当了,我还怕什么?”但是,老师还是不开口,只是慈祥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决绝。我明白了老师是担心我受到牵连,我便向老师深深一鞠躬,退出了厕所,心中充满了无奈的凄凉。此后,我在学院逗留的日子,总想着能和老师说上一句话,但老师低着头用余光一见到我,便急速地远远地走开了。他的背影告诉我:离我远点、离我远点……

再见老师,也就是老师生前我最后见的一面,是在1972年的夏天。当时,我已经平反,奉命到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体验生活,要在北京转车,临时住在天桥的一个招待所里。停留期间,我抽空到学校去看望老师。走进22号院,我一眼就看见了老师,老师一个人背靠屋门的砖墙,蜷缩着身体坐在一个小竹椅上。上午的阳光扫过洪涛老师家走廊的屋顶,照着老师的上半身。我背冲东在老师的对面蹲了下来,手按在老师放在膝盖上的双手上,我看着他的眼睛,期望着他能跟我说些什么。老师的眼睛还是那样明亮,只是少了睿智的光泽,多了些平静和淡定。我久久地注视着,等待着。在长久等待的对视中,我能从老师的瞳孔里看见我,我却一直没有能够看清老师在想些什么,老师平静淡定的眼神似乎在向我传达着什么……

久久地,我和老师对视着,不知道时间的流逝,只有老师身上渐渐流走的阳光,让我知道过去的岁月再也不可能回来了。直到湘斌放学回家,我才满怀悲伤地离去。

等到1978年,我通过考取导演师资班又回到学院的时候,老师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去看望师母,和华斌谈过老师1965年给我看过的“横向研究戏剧历史”的计划。

1965年到1977年,这12年间,如果没有那场莫名其妙的运动,如果没有那么多莫须有的罪名,而是把这段时间给老师,让老师自由掌握,老师很可能又会贡献另一部别开生面的戏剧史。

横向,在比较中研究同一历史阶段,剧场演出与民间演出的差异;同一题材在剧场演出中和民间演出中内容与形式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剧种表演艺术特征的差异,等等——这是1965年11月,我调离中央戏剧学院前,老师向我最后一次说出的心里话——老师给自己65岁以后设定的工作计划。在老师跟我讲述这个计划时,曾向我展示过在一张长方纸上写好的提纲。但愿它还存在,没有在那场浩劫中丢失。

我是学表演的,对历史懂得不多。这是否是老师在完成《中国戏剧史长编》这部通史后,计划完成一部中国戏剧断代史呢?可惜!老师在和我那次谈话以后,不久便失去了自由!

写到这里,我心中不禁又看到了老师那“平静、淡定”的眼神,也许他早就料定,华斌和湘斌会接过他的“棒”继续前进,就像奥运会的火炬手一样!

自从今年十月见到华斌,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这件事,想着和老师相处的短暂而珍贵的那些时刻,想着周老跟我一个人聊的那些家常话和零零碎碎的故事,我真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能写些什么,这些东西写出来到底有没有价值,对于先生周贻白的研究和评价能起到些什么作用?!我彷徨了,犹豫了。11月29日,华斌的学生询问我论文的题目,我更是惶恐异常难以自已……

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告诫我:不要轻易承诺。承诺就是负债,那是一定要清算的!

我已经承诺了,覆水难收,是一定要清算的。于是我照实写下了这些文字。

二、寻常而又非比寻常的老师

1956年,我从北京汇文中学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56年9月1日开学后,非常幸运的是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就开了《中国戏剧史》课,任课的教师就是周老。

开学第一周,第一堂《中国戏剧史》课,铃声响过以后,我们的教室里进来了一壮一弱两个老头,这两个老头没有什么特别的,寻常而普通,一个带有湖南口音,一个带有河北口音,这就透出了他们二人一个共同的特点——土,土得掉渣。弱一些的戴副眼镜;壮一些的不戴眼镜、满头花白的头发向后直立着,非常浓密。他们二人个子都不高,皮肤都比较黑,都穿着蓝色的中山装,不过,弱老头穿的是布料的,壮老头穿的是毛料的。壮老头刀刻般的脸上,老槐树皮般的皱纹横亘着,横亘的皱纹簇拥下两只大而明亮的眼睛,如同两眼深不可测、底层汹涌着清泉的潭水,潭水富有魔力般的吸引着你、凝聚着你的注意力。

壮老头是周老周贻白老师,弱老头是我的前辈,当时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务处长王负图。

王负图老师操着浓重的河北口音,介绍周老说:“周贻白老师是欧阳予倩院长亲自从香港请回来的著名教授,中国戏剧史论专家。欧阳老在欢迎周老的大会上讲,周老是江湖豪客……周老演过文明戏,唱过京剧,写过话剧剧本、电影剧本,学识渊博。”王负图老师勉励我们认真听周老的课,做好笔记,虚心向周老求教。

王负图老师讲完话离去后,早就把目光集中在周老身上的我们紧张而兴奋地等待着周老开讲。但是,周老并不着急,他先用大而明亮的眼睛扫视了一遍课堂,然后掐灭了手中的香烟,大声地咳尽了喉头的痰,用放在讲桌上的茶漱了口,将漱口水吐在讲台旁的高装痰盂里。周老这一切举止,非常认真,毫不修饰,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完全是一个长期吸烟56岁老人生理上的自然需求,也是为了讲好课所做的必然准备。我们神秘地、有趣地看着这一切,不经意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近了,我们的内心悄然地发生了变化,原先怀有的些许胆怯、敬畏、紧张心情灰飞烟灭,取而代之的是兴味盎然的期待和全身心放松的舒泰。

周老稳步跨上讲台,从藏蓝色中山装内的衬衣口袋中掏出了一张二尺来长、一尺来宽的纸,打开举起来向我们展示。周老用带有浓重湖南乡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喏!这就是这一学年,我给你们讲课的提纲,全部内容都在这里。”

这一句话,全课堂立即骚动了起来。我们班四十来个学生,全部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看着周老双手举着的那张纸。我坐在前面,清清楚楚看见那张纸上稀稀疏疏蚕豆大的字,竖着写有二十几行,每行也就是二十来个字。我暗自思忖,一学期行课20周,一学年行课40周,每周半天四节课,除去课间休息,实际讲课三小时,全学年120小时,老师就讲这四百来个字……我注视着老师怒发冲冠的硕大头颅,想象着那里面装着的“三山五岳”、“江河湖海”,想象着那里面装着的横贯古今、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不觉发起呆来。

周老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带着微笑冲着我说:“从前在上海复旦大学我讲国文,汤显祖《牡丹亭·游园》里的‘袅情丝’三个字,我讲了一个学期。”随手他将“袅情丝”三个字写在了黑板上。我们齐刷刷盯着黑板上的“袅情丝”三个字,半天不明就里。同时,课堂里齐刷刷地响起了一声惊叹:“哇!”

周老讲课,有声有色,略带沙哑的湖南普通话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讲授内容故事性极强,听起来非常容易记忆;再加上周老边讲、边表演,极为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身法……整个一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等到下课铃声响起来的时候,我们还沉浸在听课的感觉中。

听周老的课,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在和风、阳光下畅游于历史文化暖流中的感觉。

那一天,周老概括地、简明地讲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形成,以及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祭祀、巫、优孟衣冠、蓝陵王、东海黄公、参军桩、汉百戏、唐乐舞、宋勾栏、元杂剧、明清传奇一直讲到四大徽班进京、清末十三绝等等。半天三个多小时的课程,随着周老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知识丰富、津津有味的讲述,我们如醉如痴,如同掉进了充满多彩历史、曲折故事、丰富典籍、神秘表演的艺术知识的宝库里。

讲授性课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依赖于教师讲授内容和讲授方式的魅力。周老上课,不像有的老师那样讲究“师道尊严”,三令五申约法三章,强调课堂纪律。他随心所欲的举动,不知不觉间使学生放松了心情,三言两语便吸引住了大家的注意,点燃了大家的兴致。学生上课没有压迫感,反而会产生学习知识的兴味。学生在兴味的驱使下,自觉地集中起来的注意力是牢固的,牢固的注意力才能排除干扰。再加上周老结合听课学生专业,故事性极强的讲授内容和边讲边演的讲授方式,时时强化着大家的兴味。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听到的东西,就如同浇铸在脑子里一样,永远不会忘记。

我这个周老的不肖子弟,中国戏剧史的基本知识现在还能如数家珍,坦白地讲,不是通过阅读。周老的几本关于中国戏剧史的书,我一本都没有认真读过,完全是听周老的课记下的。

听周老的课,我们踊跃争先,不用班干部催促,不用点名考勤,全班同学都准时准点到课堂。

同类推荐
  • 意大利美术史话

    意大利美术史话

    本书为中国学者研究外国美术的重要成果,分国介绍美术史,此书主要介绍了意大利的美术历史。
  • 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古化石(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全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真正的文化艺术和哲学总是一方面保持着它与自身历史和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保持着它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本质。只要在这一脉络中继续努力,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个“文化艺术哲学”王国的出现。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朋友提高艺术修养,特别是为了帮助广大文艺爱好者报考各类艺术院校,或者参与各类电视选秀活动(包括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主持人大奖赛等),我们组织全国部分艺术院校、媒体及文艺团体的相关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编写了这本《艺术类专业高考应试必备·文艺常识》。
  •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技巧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摄影是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摄影应用科学,它以摄影光学、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本书主要介绍了摄影基础知识。给摄影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热门推荐
  • 重生异世当军官

    重生异世当军官

    已经死去的人再睁眼变成十二岁的小丫头?偏偏还是个有着高科技的未来异时空,头疼如何隐藏身份的她惊喜发现自己带了个随身系统,可惜只给学习系统,学成之日便是系统离开之时,无所谓啦,先解决燃眉之急。好不容易功成名就偶然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遍又一遍挑战自己的认知程度,南夏只想说,还有什么招都放出来吧!!!求点击收藏推荐评论!!!!
  • 纪元之末

    纪元之末

    柏龙因为目睹女友出轨,体内先天阳脉爆发,先天阳气点燃身体,自燃而死,穿越到纪元之末的新世界哈里兰大陆。拥有先天阳脉的他到了异世界,会掀起怎样的浪花?神与英雄之战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上古一战后众神为何纷纷隐匿?神之庭院又是为何而存在?新书《纪元之末》请您品尝。
  •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英雄先遣连:1950年西北部队进军阿里纪实

    毋庸讳言,《英雄先遣连》对于英雄与死亡这一矛盾关系的酷烈展示,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潜质。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客观强硬地显示出了英雄涅槃的孤傲和清高。进藏先遣英雄连136名官兵中,牺牲在新疆于阗普鲁至西藏阿里扎麻芒堡千余公里高原线的有63人,这是西北战区光荣革命历史的壮丽画卷。
  • 舒歌传

    舒歌传

    她林千雅是二十一世纪的商业女王事业如日中天。他爱新觉罗胤禩是康熙宠爱的第八个儿子仁义孝顺有贤王之称一块价值连城的古玉让她穿越到康熙四十七年,与康熙和他的儿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意外穿越她从天而降跌入他的怀抱。他对她一见倾心甘愿爱她宠她顺她守护她,只要她想他便随时出现在她身边。他是康熙的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表面恭谨仁孝实际却心狠手辣一心只为皇位,他和她相遇深深被她吸引他爱她却伤害她利用她,让她心灰意冷。她是费扬古最爱的女儿一生只钟爱四阿哥儿时被歹人掳走时隔多年她沦为奴隶当街叫卖,她们相遇,她救了她给她取名林千雪从此她成了她的妹。嫁衣红帐四人的爱恨痴缠又该如何画上句号。
  • A幻

    A幻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现实往往很现实,美梦真的可以很美梦。当我满头大汗正在制造美味时,脑袋瓜里却在想象“智人在帮我搞定一切,他从容的端上最后一锅汤,绅士地邀请我品尝”。……可是很多年之后,我很满足自己在品尝那锅汤。
  • 残镇

    残镇

    《残镇》以资本家常冀昌四代人的家族史折射了20世纪浦东的变迁史。常冀昌本是爱国抗日、德高望重的实力派商人。解放后,常家的田地分了,商铺公私合营了。因为大儿子常明德在台湾,连累了一家老小,当京官的二儿子常明诚追于政治斗争的压力而自杀,上海的家业日趋衰落。小儿子常明义本应是家族最理想的接班人,但却摊上了一个不允许他做主下决断的年代。第三代常尧仁时来运转,遇到改革开放,重现祖父的辉煌,却因遇见了初恋情人姚芊铃走了一段弯路,成为常家从落寞走向辉煌,又从辉煌走向沉溺的主宰人物。
  • 桃花宝典

    桃花宝典

    为拯救林枫这个九世废材,月老特赐《桃花宝典》,层出不穷的暧昧任务,《易筋经》更是让其脱胎换骨,自此废材男摇身一变极品情圣,且看林枫如何凭借逆天宝典纵横花都,极尽逍遥……
  • 从心开始慢生活

    从心开始慢生活

    让工作更有效。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快乐,心态更阳光。情绪更稳定。感情更丰富。心态改变生活。在这个讲究速度和节奏的年代,我们需要一种慢理念。而慢。不是一种简单的减速,更不是停滞和放纵,它是一种豁达、平和、从容、淡泊的心态。是对生活的一种成熟的态度。在快的节奏中。如果能够保持心不杂。心不急,心不乱,心不冷,心不贪。生活自然会变得有条不紊。轻松愉快。
  • 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

    太上金柜玉镜延生洞玄烛幽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众事分阿毗昙论

    众事分阿毗昙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