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98100000003

第3章

人生的旅途中,总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诱惑在等待着我们,使我们举步维艰。越是目标远大的人,面临的诱惑也越多,因诱惑而丧失自我的人,说到底,是因为不够坚定,或者只注重眼前的享受,而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诱惑将人套住,让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无果禅师在深山里修行20年,尽管他一心向佛但仍未开悟。他的心中充满了困惑,于是便决定离开这里,寻师访道。

这20年来,有一对母女一直悉心照料无果禅师,得知禅师要离开的消息,这对母女便恳求禅师多留几日,以便他们为禅师做一件御寒的衣服。盛情难却,禅师点头答应了。几日后,这对母女将做好的衣服与四锭银元宝交给了禅师,禅师感激地收下后便开始收拾行李准备第二天离开。

当夜,禅师坐禅入定。突然,一队人马扛着一朵巨大的莲花,吹拉弹唱地来到无果禅师面前。这队人中有一位童子走出来对禅师说:“禅师,请上这莲花台。”禅师自知修行不够,还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便判断此为魔境,不予理会。童子见状便一再劝说:“禅师,机会就只有这一次,切莫错过啊。”无果禅师无奈,只得将自己的拂尘插在了莲花台上。这样,童子与众人才退去。

第二天,无果禅师与母女二人告别时见她们手中拿了一把拂尘,她们问无果禅师:“禅师,这拂尘可是你的?不知为何会从我家母马的肚中生出。”无果禅师听后说道:“幸得我定力深厚,否则就变成你们家的马儿了。”说完便将四锭银元宝交还母女轻身上路了。

人之所以会被诱惑,皆因贪图世间一切有形之物,然而这些有形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执迷于此,我们就会如无果禅师一样陷入“魔境”之中。幸得禅师不被魔境诱惑,才能免遭一难。

生活在纷杂世间,要抵制住层出不穷的诱惑,就需要消减欲求。

一、对钱财要不占不求。

二、对感情要不执不舍。

三、对名声要不拒不贪。

四、对欲求要可收可放。

抵制诱惑,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意味着我们能用心灵的智慧觉照这个世界,意味着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想要的和需要的是什么,并能在生活中将这种清醒的智慧贯彻始终。

每个人仅需一杯水就足够

快乐、富足的人生来自一颗知足之心。

一位青年活得十分痛苦,总觉得生活给予自己得太少,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难以得到满足。

一天,他去拜访一位高僧。高僧见青年口渴,便端来一杯水给他,青年喝完水后,高僧问:“这杯水为你解渴了吗?”

“解渴了。”青年回答。

高僧指着门前的一个池塘,问:“与那个池塘相比,这杯水少吗?”

“当然少。”

“这一小杯水,能为你解渴;而那个大池塘,却不能解除天下的干旱啊。”

青年听后,恍然大悟。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就是因为自己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而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是有限的,有时仅是一杯水。其实,人生仅需一杯水就足够了,一杯水可以解渴,可以清心,可以映出我们快乐的笑脸。

在佛的眼里,知足是常态。对真正修行佛法开悟的人来说,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无数的因缘际会才有的结果,所以他们懂得知足,懂得珍惜眼前所得。佛家是非常讲究惜福和惜物的,对自己有的和化缘而来的都非常珍视,不会轻易丢弃。许多佛学大师都非常推崇“事能知足心常惬”这一观念,他们提倡用知足的心获得坦然和宁静。

知足是心灵富足的起点,因为知足就懂得了珍惜,珍惜万事万物会使心灵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且能给人带来幸福的生活态度。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吝啬。”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晚上没有合眼。他家地上已经到处都是金币了,就算这一辈子什么也不做,这些钱也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来,还是等钱再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这样直到他虚弱得连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了。最后他死在了钱袋的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穷人因为不知足而死,到死也成不了富人,可见贪欲是多么可怕。在珍惜和知足中才能累积起财富,有一颗知足且懂得珍惜的心,人才能过得快乐。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涵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知足常乐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心情,不是安于现状的骄傲自满的态度。

有一幅名字叫做“知足常乐”的画,描绘的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骑高头大马的人昂首走在前面,一个骑毛驴的人悠闲地走在中间,走在后面的是满头大汗推着小木车的老汉,上面还有这么几行诗:世上纷纷说不平,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

不知足源自盲目的比较,因比较而生不平之心,因比较而燃起欲望。而知足是看清并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不给自己制造苦恼。

《大学》中说“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达到最理想的境地,懂得自己该处于什么位置才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弄得自己心力交瘁。

富足的人生来自一颗知足之心。有了知足心,就拥有了一双看得见生活美景的眼睛;有了知足心,就能在简单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精神不能被奴役

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舍,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每个人的烦恼都有两个来源,一是自身的欲望,另一个就是外物,金钱、权力、华屋、名声、美色、佳肴,等等,诱惑着人们,也烦恼着人们。

如何面对这些外物,佛教大师的观点是从“舍”中寻得更宽广的精神境界。庄子在谈到人与物时,也提到了类似的思想。《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写道:“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即叫人来去随缘,而不是执著地求取,要随时放下,而不是贪念丛生。

“物物而不物于物”,意思是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古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物欲横流”这个词会成为后世的现实。物质崇拜或物质信仰,确实让很多现代人迷失了方向。

对物质的过度贪求和不舍,常常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守财人的眼中除了财,便再也看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失去了生命中其他乐趣,甚至生生世世都为财所困。

一次,佛陀从杜提长者的门口经过,刚好长者家中养的狗在吃饭。杜提长者的这条狗非常受宠,它可以趴在大厅的躺椅上吃饭,人们也用最好的碗给它装盛最好的食物。

当佛陀经过杜提长者门前,这只狗从椅子上跳下来,对着佛陀狂吠不止。于是佛陀便对狗说:“你还未除去贪嗔痴念,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你都是这样。你的习气真是难断。”佛陀说完便转头离开。狗听了佛陀的话后,无精打采地趴在地上,即使主人叫它,它也不动。

于是主人便向佣人了解情况,佣人就将刚才佛陀对狗说话的情形告诉了杜提长者。爱狗心切的杜提长者找到了佛陀质问他为什么要欺负自己的狗,于是佛陀便告诉杜提长者:“你的父亲生前对自己的财产十分执著,他在家中埋藏了些财宝。他对财富的执念很重,到死也无法放下这些财宝,于是便投生做了你家的狗。正因为它前生是你的父亲,所以你们才会如此投契。”

杜提长者不信,他要佛陀拿出证据来证明。于是佛陀便说:“你去问你的狗家中的宝物埋在哪里吧。”

杜提长者照着佛陀的话做了,果然,狗儿在椅子下面用爪子一直扒着。杜提长者叫人移开椅子下的地砖,果然有许多宝物。此情此景让杜提长者不禁感叹:“父亲对财宝如此执著,以至于往生后竟成为一只守财狗。真是可怜,可悲,可叹啊。”

人之所以会成为财物的奴隶,正是因为人们不懂繁华本虚幻的道理,从而被贪财的锁链锁住。

《金刚经》中说,凡是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来是佛的一个名号,他告诉人们,叫得出名字的东西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只要有名字,就一定是有形象的具体事物,而一切形象状态,都是虚幻的。

外物都是虚假的,即使我们得到它,也不会感到满足,反而会使人生出更多更大的欲望来。一切事物都不会永恒,都会走到尽头,最终走向反面,富不过三代是一例,乐极生悲也是一例。

因此,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学会“物来而应,过去不留”,适当放下,这不仅是一种洒脱,更是参透万物后的一种平和。只有放下外物的枷锁,才能得到心灵的放松。

放下就是快乐,但放下又何其艰难。现代文明加强了人对外物的依赖,人们也以追求物质为最高的理想。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与其现在拼命赚钱以便未来享受,不如提前预支未来的金钱,当下享受,于是有了一个新名词:房奴,接下来又出现了卡奴、电脑奴等。

虽然我们早已走出奴隶社会,进入21世纪,但我们的精神却受着另外一种奴役。人没有将物质当做纯粹的物质加以利用,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成为物质的工具,这确实是莫大的讽刺。

生活在物质当道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舍弃欲望。当某一件东西带给人的只有无尽的烦恼和忧愁,各种各样的负担如山一般压在心头以致不能自由呼吸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舍弃它,来去无牵挂,生活自然轻松快乐。

成功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内心的安宁

富有的人生不是有房有车,吃香喝辣,而是一份心灵的安宁与充足。

古人通常说“安贫乐道”,因为心中有“道”,所以能安于“贫”。“安贫”就是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就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世界的升华。

“安贫乐道”的“道”其实是一个人的信仰、理念,具体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因此,乐道,乃是快乐地实践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穷志不穷,这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情绪不因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富亦欣然,穷亦无碍。就算每天只吃一碗白饭,喝一杯水,住在简陋的小地方,也不会失去乐观的心态,心境依然恬淡而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始终保持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内心的快乐,这种安贫乐道的精神,确实震撼人心。

当然,要做到贫而安并不容易,俗话说:“富而无骄易,贫而无怨难。”别人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自己却捉襟见肘,箪食瓢饮;别人万贯家财,一掷千金,自己却不名一文,省吃俭用,为柴米油盐烦恼,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内心难免产生诸多不平,也就难以对现状坦然处之。

有时,人之所以难以坦然面对贫富、祸福、悲喜,是因为心不安定,容易被外界的境遇扰乱。

弥酰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一日,弥酰随佛陀化缘归来时经过一座美丽的果园,他的心被这果园打动。于是弥酰便向佛陀请求道:“请您允许我在这个美丽的果园里独自打坐。这里如此美丽幽静,一定会对我的禅定大有帮助。”

佛陀很了解弥酰,他认为这个弟子心性还未定,这样做对他的禅修没有帮助,因此拒绝了他的请求。但弥酰早已被美丽的果园所吸引,无论如何也要佛陀答应,佛陀最终只得答应了他。

弥酰十分高兴,他找了一处最理想的地方坐下。可奇怪的是,他的心念纷飞,无法入定。果然,这对他的禅定功课没有帮助。最终,弥酰不再执著,于傍晚回到了精舍中。弥酰在精舍中见到了佛陀,向佛陀讲述了自己在果园中修禅时的困扰。佛陀听后告诫他:“禅坐不是一味追求舒适,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适心念。”

弥酰听取了佛陀的教诲,不久后便证得初果。

人心易受外境影响而动,心安才能身安。安贫就是一个人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安宁。《论语》里的一句“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形象地描绘出孔子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臂膀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便能感到快乐无穷。

什么是衡量成功的标准,是财富,是权利,还是享受一份粗茶淡饭的宁静日子?在佛家看来,安于贫困生活,以学习和掌握圣人之道为乐,不被现实与名利所扰,便能找到自己的生命意义,便能有所成就。

心安就是富有。富有的人生不是有房有车,吃香喝辣,而是一份心灵的安宁与充足。生活精彩与否,幸福与否,从来都与金钱的多少无关。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拥有一份来自内心的富足。生活的真味存在于每一个平凡的经历之中,我们时时刻刻拥有着它们,却无视它们的存在,因此才四处盲目寻找人生的意义。

其实,心安处便能找到意义。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同类推荐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根本没烦恼

    根本没烦恼

    本书作者辜琮瑜透过唯识学,侦察出“烦恼”的真面目以后,有了这样的灵光乍现!如果能够明白各种烦恼的身世由来、性情特征,是不是可以化敌为友,转烦恼为菩提?本书希望能萃取佛教的千年智慧,就着唯识学的烦恼分类法,让这些烦恼贼一一现形。作者不但以“透视烦恼”短文,揭除了三十一种烦恼的面具,让我们认识它们的真面目;更以六十篇心灵随笔,分享她与这些烦恼互动的种种心情故事。不论是做为优美的散文品读,或是实用的炒药解烦,本书都能把烦恼融化为清凉甘露,那就根本没烦恼啦!
  •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故事(第四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第五卷)

    《菜根谭》是明初道人洪应明所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其文字简炼明隽,亦骈亦散,融经铸史,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它能告诉我们的事情很多很多,如一溪清泉,能涤去我们焦燥的尘灰,化解我们心中的积烦。本书编译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体系,对《菜根谭》以通俗直观的解释,言语之中宛见古贤之心。
  • 道教基本常识

    道教基本常识

    本书包括教义规诫、宗派传承、道门宗师、道教经典、神仙体系、名山宫观、科仪方术和生活常识等方面内容。
热门推荐
  • 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

    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

    《叩击心灵的经典哲理美文》内容简介:走进名家的心灵深处,体验不朽名篇的智慧与美。生命中瞬间的感悟,定格为永恒的经典。一本温情的合辑,亲情的温馨,爱情的甜美,友情的珍贵——一篇美文,一种感悟。
  • 我的爱人,拿什么拯救你

    我的爱人,拿什么拯救你

    他总喜欢懒洋洋的躺在女人的身上,一通乱摸。在医院,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仍旧微微抖动他的手,在女人的衬衣下游走。即便如此,他也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痴情汉子,他一再背弃爱情,背叛她的深情。可是那傻女人,还是忘我的沉醉其中。
  • 猎爱娇女

    猎爱娇女

    堂堂六王爷穿越现代变美女,接到通知去相亲?好吧,本想开房吓跑对方,却乐坏了老妈,吸引了男人!别人情侣先了解、牵手、接吻、再开房!她倒好,为了省事直接“正入主题”。可这事办完了,男人却来上门求负责?
  • 豪门秘妻:总裁,我们离婚吧

    豪门秘妻:总裁,我们离婚吧

    他白天装正经,晚上强行撩她,完全不顾及他们的家族恩怨:“总裁大人,我要离婚!”总裁冷眼相对:“都怀了包子还想爬墙?”说着他就摘下皮带,“你干嘛!”“当然是干……看你还想不想爬!”
  • 青春下的独白

    青春下的独白

    本书是一部文集,共二十篇,包括十篇小说与十篇散文。全书共分为两辑,每辑十篇,第一辑是散文,第二辑是小说,基本都是作者在中学时期写成的。全书约十几万字,其中有对童年的回忆,有对学习的困扰,有对文学的向往,有对毕业的感想,有对恩师的回眸,有对爱情的期待,有对成长的感慨,也有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的探索与中学生早恋现象的思考……
  • 中洲战纪

    中洲战纪

    第一次认认真真写一本小说,架空幻想作品,请朋友多多支持吧!
  • 偷来的王妃

    偷来的王妃

    秦络络(林沫),一幅古画,莫名其妙地将她带到一个陌生的时代,神秘老人的告戒,谁,才是与她订下今生的血玉镯主人?三个同样优秀的男子,她,该如何抉择?南宫裂,东望国烈王爷,一个盛传好男色的王爷碰上了她,那个小小的姻缘果,真的可以给他带来一段良缘?
  • 竹马爱上竹马

    竹马爱上竹马

    李唐三岁,陈岩峰六岁李唐:“哥哥,你去认错真的没事吗,要不我去吧!”陈岩峰:“没事,哥哥肉厚,糖糖不哭了啊。”李唐看着陈岩峰的背影,转头偷笑了起来。李唐十四岁,陈岩峰十七岁陈岩峰:“糖糖,谁打你了?哥哥去给你报仇!”李唐:“没事,哥,是我不小心撞到了。”李唐看着陈岩峰怒气冲冲的背影,满足的笑了起来。李唐二十岁,陈岩峰二十三岁李唐:“哥,我要离开你们了,我是来道别的。”陈岩峰:“嗯,哥哥会找时间去看你的。”终于,看着离开的背影的人成为了陈岩峰,他想,原来他这么讨厌看着李唐的背影。
  • 破神

    破神

    异界大陆,强者为尊!她重生在这片热土,那就得好好把握!顶尖魔兽,绝世秘典,她视之如粪土!原因?她早已破开虚空,位列诸神!神界圣主因她而流连,魔界冥王为她而痴情!两个极端强者的男人,她该如何抉择?
  • 迈向成功的心理学全集

    迈向成功的心理学全集

    本书向读者讲述了成功的基本心理学原理,无论其年龄、背景和专业领域是什么都很实用。本书引导读者运用自我意识和批判思维的策略来考察自己的梦想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