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95600000010

第10章 习语称谓妙趣横生(1)

“中国”在古代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我们都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你是否知道,“中国”这个词在历史上早就已经出现,但它起初并不是用来指代我国的专有名称,而有着其他的意思。了解“中国”这个词在古代的含义,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典文献是很有帮助的。

“国”字在古代并不是指国家,而常常表示城市或者邦域的意思,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中国”的意思就是指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中间,也就是“中央之城”的代名词。

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常以“中国”来表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同时将“中国”周边的地区,称为“蛮夷”。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相对而言都比较发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则比较落后。

到南北朝时期,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小国家,本来发源于北方的晋国向南迁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央,是华夏的主人,所以就自称为“中国”。可是北方的一些国家也不愿意放弃“中国”这个美称,所以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国家,都称为“中国”。由此,“中国”指代的范围逐渐拓宽。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简称“中国”,“中国”这个称谓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号。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这个词也就成为了指代国家的专有名词。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的由来今天,人们常以“炎黄子孙”来指代中国人,而中国人也以自己为“炎黄子孙”为荣。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主要是与中国远古时期两位伟大的部落首领——炎帝和黄帝有关。

相传在上古时期,人们以打猎、捕鱼、采摘野果为生,生活经常得不到保障。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时任部落首领的炎帝决心带领部落的成员种植一些能结果的草木。于是,他走遍高山大河,亲自尝百草。在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在南方的一个地方找到了令他满意的“草”,这就是禾苗。在试种成功之后,他还将这一技术传授给了其他的人,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炎帝种谷的技术传遍了天南地北。

为了减轻人们耕作的劳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炎帝还教会了人们耕作技术、制陶和捕猎的方法以及绘画、射箭、音乐、舞蹈等。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炎帝部落慢慢衰落了,而原先居住在西北方的黄帝部落则愈加兴盛,两个部落之间战争不断。经过几次大战,黄帝部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并将原本属于炎帝部落的人一并收入了自己的部落,形成了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之后,黄帝又率领部落打败了蚩尤,天下从此变得太平起来,各部落也都尊黄帝为天子。

在统一了各部落之后,黄帝制定了很多社会的礼仪、法规,指导百姓种植百谷草木,驯服猛兽,他的妻子则教人们养蚕、织布、做衣服等,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丰足。

黄帝和炎帝是开创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先祖,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表示对他们的纪念,中华儿女就自称“炎黄子孙”,并一直沿用至今日。

古人为何用“九州”来指代中华大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表达了希望祖国能够统一的强烈感情。诗中的“九州”指的就是中华大地。我们知道,现在世界上共有七大洲,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洲。那么,古人为何要用“九州”来指代中国,难道古时的中国有九个州?

“九州”的称呼,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只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它还仅是一个虚指的词语,表示很多的意思,到了后来,这个词才逐渐具体化,被人们用来指代中国古代的九个行政区域。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史书《尚书》中,书中说古代的中国人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称为“九州”,它们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至于这九个区域对应着中国现在的哪些地方,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虽然很早以前就有“九州”的说法,但中国古代时期并没有真正将全国划分为这样九个区域的时候。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全国实行郡县制,国家被划分为36个州。汉朝时,汉武帝又将全国领土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13个州,在这些州中,仍然保留先秦九州的名字。

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九州”的名字一直保留下来,而且一直被人们用来指代中华大地,这可以看做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延续。

古人的姓氏孟姜女是中国古代的一名奇女子,相传她哭倒了长城,可你知道她姓什么吗?如果你认为她是姓孟名姜的女子,或是姓孟名姜女,那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实际上并不姓孟,而是姓姜。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你想要一探究竟,就要对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有所了解。

“姓氏”在现代是一个词,意思就相当于“姓”,如我们常说的“按姓氏笔画排序”实际上就是要求“按姓的笔画排序”。可在古代,“姓”和“氏”最初是两个词,有着不同的意思。

具体来说,姓的产生早于氏。“姓”起源于母系社会,那是一个以母亲为主导的年代,每个母亲都生了很多孩子,为了把他们区分开来,人们便把同一母亲所生的孩子取为同姓,不同母亲所生的孩子的“姓”也就不同。“姓”代表着一种血缘关系,同姓的人是不能结婚的。

母系社会结束后,中国步入了父系社会时期。此时,同一祖先繁衍的子孙越来越多,一个家族的成员就开始分散着居住,于是就形成了许多分支。为了相互区别,各个分支的子孙在保留姓的基础上,还会给自己取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到了阶级社会,“氏”成了贵族男子的尊称,一般的奴隶和平民百姓只称姓却没有氏。但为了让人与人之间相区别,人们常常会在姓的前面加上一些如孟(伯)、仲、权、季表示排行的词语,“孟姜女”实际上表示的是姜家的大女儿。

后来,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姓”和“氏”逐渐合一,并称为“姓氏”,也就等同于现在的“姓”了。

古人的名、字和别号我们人人都有姓名,其中的“姓”是根据父母祖辈而来,“名”也是长辈们给取的,寄寓着长辈们的殷切希望。而在中国古人那里,情形却不是这样的。古人的名字极为复杂,基本上包括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姓和氏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下面就来说说古人的名、字和别号吧。

在古代,“名”和“字”是分开使用的,“名”表示的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名字,一般是从出生时起就有的。那时候,只有贵族阶层在起名的时候比较讲究,要求符合一定的规范,而一般的平民百姓取名时都很随意,以数字为名或是直接唤作阿猫、阿狗的都大有人在。

“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意思也多与“名”相同或相近,如诸葛亮,字孔明,其中“亮”是他的名,而“孔明”是他的字,这两者的意思就是相近的,都有“光明”的意思。一般来说,古人只有到成年之后才能取“字”,在成年之前是只有“名”而没有“字”的。

古人除了“名”和“字”,还有“号”。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中的“号”是指称号,也就是一个人的别称。它一般是自己取的,不受什么限制,只要自己觉得喜欢就行,而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别号还可以随意改变。在古代,文人一般都会给自己取别号,并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寄托自己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名、字、别号虽然都是古代时一个人的代称,但使用的场合是不同的。在古人看来,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为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一般只称呼别人的号。

古人的行辈现在的家庭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多,如果是孩子多一点的家庭,通常也都会以老大、老二、老三的次序来排列,这样简单明了,称呼起来也方便,可是中国的古人在给兄弟姐妹排行时却要复杂得多,他们并不直接以数字来称呼,而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出一些名称,分别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

“伯”和“孟”指的都是老大,其中“伯”一般是指正妻生的大孩子,而“孟”则是指偏房也就是妾生的大孩子。这也就是说,前面说到的孟姜女实际上是姜家偏房生的大女儿。这样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仲”实际上是家中的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在古代,一般的家庭都会有很多孩子,而且那时的人们非常讲究长幼尊卑的次序,所以他们在给孩子排行时一定会严格按照这样的称呼名称。有人甚至会在孩子的“字”前加上表示排行的词,如大家都熟悉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他字仲尼,其中的“仲”就表示他在家中排行老二。

不仅是在同一辈的兄弟姐妹之间,即使是对于长辈,这样的称呼也是要遵从的。在对父亲兄弟的称呼中,如果是父亲的哥哥,就叫做伯父;如果是父亲的大弟弟,就称为仲父;比仲父小的,就称为叔父;父亲兄弟中最小的,则称为季父。这些称呼中,只有“伯父”这一称呼直到今天还一直在沿用,其余的一些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人们慢慢简化成二叔、三叔、四叔这样的称呼了。

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谓现今的人们基本上都是以数字来表示年龄,这样不仅简单明了,而且也很好记。可在中国古代,人们并不直接以数字来称呼年龄,而是用不同的称谓词来代替。主要来说,有如下的一些:

孩提:指人两三岁的时候。

总角:主要用于泛称处于幼年时期的人,一般指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因为古时候的人在幼年时常把头发扎起来,形状就像是动物的角一样,后来,人们就以这一称呼来代指人的幼年时期了。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因为初夏只是夏天的开始,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来比喻人还未成年。

加冠与及笄:这是古代男女成年的标志,一般指的是男子二十岁或是女子十五岁。古人到了成年时,都会举行成年仪式。通常情况下,男子二十岁时要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女子十五岁之后,就要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别好,以此来表示青年男女已经成年,可以婚嫁了。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分别指的是男子三十岁和男子四十岁时。这两个词出自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说的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人到了六十岁。

古稀:指人到70岁。古代人活到七十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伟大的诗人杜甫就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个名称因此而来。

期颐:指百岁高寿。在古人看来,百岁是一个表示人活得圆满的年纪,只要活到这个年纪,一般人都很满足了。

除了这些常用的词语之外,古人用来指称年龄的词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

古人对自己的称呼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人们提到自己的时候,通常会以第一人称的“我”字代替,或是直接报上自己的名字。可在中国古代,并没有“我”这个人称代词,因而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除了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之外,还会用一些意思相当于“我”的词。只是那时候人们在称呼自己时都会以谦卑的口气,以此来表达对别人的尊敬。古人常用来称呼自己的词主要有:

愚:古人常用“愚”来谦称自己,表示自己不聪明。比如称自己的见解为“愚见”,在比自己年纪小的人面前自称“愚兄”。

拙:这个词主要用于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东西或者是看法,表示谦虚的意思。如古人常用“拙见”来谦称自己的见解,意思是说自己的见解还不成熟,希望别人多包涵和指教。

仆:“仆”就是“仆人”的意思,古人以这个词语来谦称自己,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同时也含有愿意为对方效劳的意思。

鄙人:这个词语原来的意思是指那些居住在农村没有什么见识的人,古人常以这个词来谦称自己,表示自己地位不高,学识浅薄。

小人:古人常用这个词语来谦称自己,表示自己地位很低。除了以“小人”来称呼自己之外,古人还会以“小”来称呼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用“小儿”来谦称自己的儿子,用“小女”来谦称自己的女儿。

中国古时候的人之所以经常用这些表示自谦的词语,主要还是由古代的文化传统决定的,并不是因为古人真的愚笨或是卑微,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阅读古代文学作品。

古代对朋友的称谓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友谊的滋润,朋友不仅是与我们共同分享快乐的人,也常常会在我们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的双手,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没有朋友的人,总会觉得孤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比较注重朋友间的友谊的。和我们的这种心态一样,古时的人对朋友也很重视,而且还会将自己的朋友分为不同的等级。总结起来,古人对朋友的称呼主要有如下一些:

总角之好:指小时候很要好的朋友。因为古人在小时候常常将头发扎成像角一样的形状,所以小时候的朋友就称之为“总角之好”。

至交:友谊最深的朋友。

世交:指两家中的上辈或是上几辈有交情,而彼此间也是朋友的人。

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交往的人,或是有官位的人与没有官职的人相交往。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谊很深厚的朋友。

同类推荐
  • 《21世纪大学英语》配套教材:口语3

    《21世纪大学英语》配套教材:口语3

    本系列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21 世纪大学英语》的配套系列教材, 包括《阅读》、《口语》和《词汇》三种, 每一种分一、二、三册, 供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和练习使用。《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第一册和第二册每册十单元。每一单元介绍一种阅读技能, 并带针对性训练。各单元还配有三篇快速阅读, 旨在通过反复训练以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 提高阅读速度。第三册以介绍文学名著为主, 通过对各种不同文体和风格的文字进行讲解与分析, 以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 经典幽默集锦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经典幽默集锦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

    《快乐校园精品读物丛书:经典幽默集锦》无论从题材还是形式、风格上,都比较典型多样,同时贴近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突出了“快乐阅读”和“精品读物”的主题,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使读者快乐之余还能够从文字中体验到名家的人生感悟。
  • 为了大地的丰收

    为了大地的丰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之所以越来越美好,越来越进步,就是因为有无数的精英人物前赴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有的为民请命,有的慷慨赴死,有的钻研学问,有的发明创造……
  • 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是专门针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如何写作规范论文的教材。教程从史学论文的选题入手,按照论文的构成要素,分章对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进行详细的论述,就如何写作规范的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教程最大特点是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写”,所讲的方法大都是从这些案例中推导出来的,清晰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体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科论文写作教程。教程所举之例皆从学者新近发表的文章中选取。为了尊重知识产权,教程使用的范文皆为西北师大历史系教师的论文。教程还对论文写作经常混淆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做了对比说明,有利于初学者较好地掌握不同的注释方法。
热门推荐
  • 护花特教

    护花特教

    佣兵王秦齐回归都市执教,闲着没事和美女教师探讨下人生,和极品校花聊聊未来,和军火女王挪挪大床,浇浇花,除除草,上上肥,施施暴,这种日子很惬意。学生?我家的我管理。妹纸?我家的我管理。对手?敢动我的人,你是想死呢,还是想死呢,还是想死呢!
  • 世界第一:马云和阿里帝国

    世界第一:马云和阿里帝国

    史上第一本全景展示阿里巴巴15年创业发展史的著作!在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发展史上,马云和阿里巴巴集团都是不可忽略且必须浓墨重彩的一个大篇章.如今的阿里巴巴,成功运用互联网思维,规模和业态已远非当年创立时的情形,美国的成功上市更是将其送上另一个新的巅峰,使其跻身于世界级互联网巨头的行列.阿里巴巴虽然成立只有15年,但其所经历的挑战远非困难和挫折可形容,它所代表的是马云这一代人的创业史、奋斗史和梦想史.在任何时候,你都不要说读懂了马云和阿里巴巴,他们的脚步实在太快……
  • 武道修炼系统

    武道修炼系统

    一次意外,地球青年白鹤来到了异界,开启武道修炼系统。获得神魔力场,勇闯凶兽丛林,横扫蛮荒天骄,八方神女膜拜!这一世,他要叱咤天下!
  • 凤凰泪:无心皇女惹尘埃

    凤凰泪:无心皇女惹尘埃

    重生成女尊王朝里的皇女,她本意无心走天下,唯一的责任便是护父亲安康。然而,无心之举,却惹上不该招惹的人,他,是太女的正君,却因为撑伞之恩,甘愿以命为她博出退路;他,是叱咤风云的第一公子,却为了改变她的命劫,从此再不能剑舞;他,是阴柔妩媚的新皇贵君,却最终成全她的平凡生活;他。。。
  • 《生化外转》

    《生化外转》

    生化降临?只因为一个小毛孩?区区一人,他该如何在末世中生存?他不怕,因为他是生化母体!
  • 阴阳墓师

    阴阳墓师

    八十年前,四个土夫子潜入天王墓,盗出惊天秘密……八十年后,我们从头再来,鬼玺金帛,阴兵亡灵,百年古墓,千年尸地,万古谜团。我叫张宇宙,我非盗墓人,却行盗墓事……千年谜题,究竟是重蹈覆辙,殉葬于地心;还是功成名就,成就王符玉鼎。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张神秘的黄纸……(承蒙多位大神前辈支持、推荐,鄙人一定会全力以赴!)
  • 重生之华娱天王

    重生之华娱天王

    前世一个三流歌手,嗓音独特优美,只因得罪官方领导落魄成为流浪歌手,因一次机遇重返1998年看他如何在华娱打下一片天空。“林先生,为什么你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却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曲调歌词呢。”一个知性美女说道。“咳咳,因为俺现在是教授。”林燚扬起他那异常讨打的嘴脸说道。
  • 象母怨

    象母怨

    沈石溪,通过写动物而写出了人间万象。所著动物小说将故事性、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充满哲理内涵,风格独特,深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讲述了充满仇恨的两个象群能否冰释前嫌,握手言欢?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象母举起了和平的大旗。为了象群的发展,它殚精竭虑;为了顾全大局,它痛杀爱子。可是,隐患依在,仇恨未消,长大了的公象们已经剑拔弩张。一场血腥大战,又将爆发!
  • 遵命主公大人

    遵命主公大人

    这这这……这是什么情况?嗯,自己是答应要去找哥哥来着,可是为什么要到古代来找啊?这古代有什么好的呀?要科技没科技,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估计人也老套,让我呆在这个鬼地方到底是要怎样啊?!不过,就算是在这个破地方,自己身为堂堂黑道大小姐,总得要混出个名堂来!就算是皇帝也不能对自己呼来唤去的!何况区区皇子?皇子了不起啊?我就偏偏要制造一个比皇子官还大的地位来,站在高处才适合我夏沁玥的标准啊!从此你们见到我只能规规矩矩的喊一声:“遵命主公大人!”听到了没?
  • 客房管理

    客房管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客房产品的概念、种类及设计,客房部的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管理,客房价格决策和经营效益分析,客房预订与销售管理,客房对客服务与客服清洁保养及管理等。